李扬
一
2012年,由我、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博士、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博士分别牵头的三支研究队伍,几乎同时展开了对中国国家资产负债状况的研究,并先后发表了长篇分析报告。在中国研究界,多支研究队伍不约而同地对一桩纯属“帝王之术”的枯燥论题展开探讨,实属罕见。那是因为,自2011年年底开始,很多国外研究机构和投资银行,借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问题浮出水面且经济增长率有所下滑之机,此起彼和地唱衰中国;少数国际评级机构甚至据以调降了中国的主权级别。中国经济学家自然不能坐视瓦缶长鸣。编制中国的国家资产负债表(特别是政府资产负债表),深入剖析中国各级政府债务的源流、现状、特征及发展前景,评估主权债务风险,我们责无旁贷。
二
资产负债表原本是企业实施科学管理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基于权责发生制,资产负债表通过一套精心设计的平衡表,在负债方,反映企业某一时点的负债总额及其结构,揭示企业现今与未来需要支付的债务数额、偿债紧迫性和偿债压力大小;在资产方,反映企业资产总额及其构成,揭示企业在某一时点所拥有的经济资源、分布情况及盈利能力。将负债和资产结合起来,可据以评估企业的绩效,分析其财务的弹性和安全性,考量其偿债能力及经营的稳定性。
上世纪中叶,美国经济学家哥德施密斯开始尝试将资产负债表的独特分析功能引入国家治理(见Goldsmith and Lipsey,1963; Goldsmith,1982),并试编了分部门及综合的国家资产负债表。其后,发达经济体纷纷效法。至今,大部分OECD成员国家都公布了不含有实物资产的金融资产负债表。
国家资产负债表在国家治理乃至经济分析领域中令人刮目相看,还是在上世纪90年代拉美危机之后。与过去的危机不同,拉美危机主要因过度借债引发,因而显现出债务危机的典型特征。如此,资产负债表作为一种能准确刻画一国债务风险、评估其偿债能力的分析框架,理所当然地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青睐。
资产负债表被作为主流分析工具引入之后,便迅速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其中尤其令人耳目一新者,在于对过去的危机的重新解释,特别是对危机的传导过程以及恢复过程中若干特别现象的解释。在这方面,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的研究最为著名(辜朝明,2008)。在辜朝明看来,主流经济学对上世纪大萧条和90年代以来日本“失去的20年”的原因的解释不得要领。他认为,危机的问题不在货币的供给方,而在货币的需求方。经济的衰退,是由于股市以及不动产市场泡沫破灭之后,市场价格的崩溃造成在泡沫期过度扩张的企业资产大幅度缩水,致使其资产负债表失衡,负债规模严重超过其资产规模。因此,企业即便仍然运作,也已陷入了技术性破产的境地。重要的问题在于,在这种情况下,多数企业将自己的经营目标从“利润最大化”转向“负债最小化”,即:企业在减少乃至停止借贷的同时,倾向于将其能够利用的所有现金流都用于偿还债务,即不遗余力地“修复资产负债表”。倘若很多企业都奉行这种“负债最小化”对策,整个社会就会形成一种不事生产和投资、专事还债的“合成谬误”,于是,即便银行愿意提供贷款,也不会有企业前来借款。全社会的信用紧缩局面,就此形成。危机的恢复过程,也因此延缓。
此次“百年不遇”的全球经济危机再次彰显了资产负债分析的魅力。此次危机,依然归因于发达国家的居民、企业和政府都负债经营或消费,金融机构则对应地进行高杠杆化运作。病因在此,危机的恢复,显然就以“去杠杆化”为必要条件。然而,去杠杆化至少涉及两个问题。其一,去杠杆化需要大量储蓄,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储蓄率不易提高,资金更难寻觅。其二,去杠杆化作为经济恢复的主要路径,将全面引发“修复资产负债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经济主体获得新增资金后,其优先选择不是从事消费、生产和投资等货币当局希望产生的正常的经济活动,而是将之用于充实资本,减少债务,“修复”资产负债表。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向经济注入资金,反而会产生消费停滞、投资不振,以及信贷市场萎缩的效果。
绝妙的例证发生在美国。虽然,几年来,由美联储和财政部放出的美元已经达到造成美国乃至全世界流动性泛滥的程度,但美国的信贷市场却仍在萎缩,以至于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操作不断加码,其资产负债也前无古人地扩张了三倍。
我们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一次,中国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资产负债的冲击。一方面,企业债务、各级政府债务不断攀升,其严重性已经达到可被居心叵测者利用的程度;另一方面,货币和信贷供给巨额扩张,但实体经济仍然感觉“贷款难,贷款贵”。诸如此类的复杂问题,都需要迅速回答。编制中国的国家资产负债表,首先做到“心中有数”,显然是回答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课题组成立于2011年,首批成果形成于2012年。当时,我们已经编制完成中国国家主权资产负债表(2000—2010年),主要成果于2013年发表于《经济研究》第6—7期。
本书在2012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更新了数据,并增加了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与分析。
本书的重要发现可概括如下:
1.2011年,中国的国家净资产(非金融资产加上净额对外资产)超过300万亿元。
2007—2011年,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急剧扩张:国家总资产从284.7万亿元增加到546.5万亿元;总负债从118.9万亿元增加到242万亿元;而净资产则从165.8万亿元增加到304.5万亿元。这三个指标在5年内均几近翻番,且增长速度均快于同期名义GDP的增幅。
国家整体的资产负债率,即总负债与总资产之比,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受到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2009—2010年两年间,上升幅度较大;此后,在2011年虽有轻微回落,但仍旧远高于2007年的水平。这一结构变化表明,在国家资产形成中,对债务融资的依赖有所上升,进而造成债务风险相应提高。
2.国家净资产增加额持续小于当年GDP,表明并不是全部的GDP都形成了真正的财富积累。换言之,在我们产出的GDP中,有一个相当大的部分是无效的。这是因为,GDP指标存在某些先天性缺陷:一些无效投资(对应的是产能过剩)甚至破坏资源环境的活动都被计入GDP了,从而在财富形成中须将这些部分剔除。以2010年为例,净资产增加额与GDP的差距高达7.5万亿元,占当年GDP的18.7%。虽然不能断言这7.5万亿元都被浪费或损失了,但至少表明这一年GDP的质量大有问题。
3.近年来,总资产中存货占比急增,表明产能过剩问题非常严重。关于存货及其变化,向来可有两种解释:这既可能反映了企业对经济复苏的预期(更多地表现为主动补充库存,可理解为一种积极型存货增加),也可能同中国当下普遍存在的严重产能过剩有关(更多地表现为被动累积库存,可理解为一种消极型存货增加)。我们倾向于认为,后一方面原因,即产能过剩,可能是存货占比急增的主要因素。这值得高度警惕。
4.主权部门(或广义政府部门,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有非金融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中央银行,以及国有金融企业)的资产大于负债,净资产额为正。这表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很低。
2000—2011年,中国主权资产和主权负债都呈扩张态势。在主权资产方,非金融企业国有资产以及储备资产的增长最为迅速。在主权负债方,政府债务(中央及地方)、国有企业债务以及处置不良资产形成的或有负债的增长非常迅速。
由于12年来我国主权资产的增幅均高于主权负债,我国主权资产净值的规模一直处于不断增长之中。从2011年的情况看,按宽口径匡算,中国主权资产净值为87万亿元。但考虑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动性很差(因为要履行政府职能),以及国土资源性资产的使用权的流动性亦差,且也不可能一次性全部转让(事实上,最近每年的土地出让金只有两三万亿元),因此,窄口径的主权资产净值为21.6万亿元。
5.2012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加总的债务接近28万亿元,占当年GDP的53%。如果将非金融企业、居民部门、金融部门以及政府部门的债务加总,那么全社会的债务规模达到111.6万亿元,占当年GDP 的215%。这意味着全社会的杠杆率已经很高。为了给经济发展创造一个长期稳定的环境,去杠杆化在所难免。
分部门看,截至2012年年末,企业部门杠杆率(企业债务占GDP比重)已达113%,超过OECD国家90%的阈值,值得高度警惕。这些指标,在所有统计国家中高居榜首。这构成了中国债务结构的突出特点。这种状况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和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为主的特点密切相关。
住户部门未偿的贷款余额16.1万亿元(其中,消费性贷款10.4万亿元,经营性贷款5.7万亿元),占GDP的31%。
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余额72.12万亿元,占GDP的139%。考虑到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在相当程度上包括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这一有政府背景的实体债务,为防止交叉重复,需要剔除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规模,由此得到的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余额58.67万亿元,占GDP 的113%。
将中央政府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务加总,得到2012年年末政府债务总额27.7万亿元,占GDP的53%。
仅以金融部门发行的债券余额作为其债务,2012年年末,金融机构债券余额合计9.13万亿元,占GDP的18%。
将上述四个部门加总,得到中国经济整体的债务规模为111.6万亿元,全社会杠杆率为215%。
从总量看,中国的总债务水平低于大多数发达经济体,但比其他金砖国家(不包括南非)都高,属于比较适中的水平,尚处于温和、可控的阶段。不过,鉴于中国的债务水平近年来上升较快,我们应当对此保持警惕;如果将地方债务或者更宽口径的主权债务考虑在内,中国的政府(主权)债务将有较大增长并带动总债务水平较大幅度提高。对此,我们绝不可坐视不管。
6.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国家和主权部门资产负债表均呈现出快速扩张之势。其中,在资产方,对外资产、基础设施,以及居民房地产资产迅速积累,构成资产扩张的主导因素。这记载了出口导向发展战略之下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负债方,各级政府以及国有企业等主权部门的负债规模以高于私人部门的速度扩张。这凸显了政府主导经济活动的体制特征。
7.国家资产负债表近期的风险点主要体现在房地产信贷、地方债务,以及银行不良贷款等项目上,而中长期风险则更多地集中在对外资产、企业债务,以及社保欠账等项目上。无论哪一类风险,都与当前的发展方式与经济结构密切相关。因此,应对或化解风险的最佳途径,还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健康、高效率、高质量、可持续的增长。
8.如果继续执行现行养老保险体系,到2023年,全国范围内职工养老保险就会出现资金缺口;到2029年,累积结余将消耗殆尽;到2050年,职工养老金累计缺口占当年GDP的比例将达到91%。另外,到2050年,中国全社会总养老金支出(包括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占GDP的比例将达到11.85%,这一水平与当前欧洲一些高福利国家的水平大致相当。
我们还在多种情境下分析了某些政策措施和养老金制度设计对养老保险财务的可持续的影响。发现,提高退休年龄和提高领取居民基础养老金年龄,可以起到很强的作用,能够大幅降低养老金缺口程度。同时,提高养老保险的投资收益率对降低养老金缺口也有一定的帮助,但作用相对较小。而维持高的养老保险替代率将明显提高养老保险潜在债务水平。我们更偏向于提高退休年龄和提高领取居民基础养老金年龄的对策,同时,我们主张提高投资收益率,并保持高的养老保险替代率。当然,通过国有资产的股息积累或者出售国有资产的方式,以及通过提高税收、发行债券并对养老保险进行财政补贴来为养老保险融资,也是解决或缓解养老金缺口问题的可行选择。
四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加快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的战略任务。在国家最高层面上推动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研究和编制工作,在当今世界实属罕见。这充分显示了中国政府努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决心和智慧。
作为国家设立的最高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学者,我们将响应三中全会的号召,继续用我们的努力,做好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研究和编制工作,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绵薄之力。
李扬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主任,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城市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海洋研究会副理事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第三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出版专著、译著32部,发表论文500余篇,撰写各类研究报告200余篇,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财政、金融、物价卷)、《中华金融词库》、《金融学大辞典》等大型金融工具书7部。主持国际合作、国家及部委以上研究项目100余项。
Li Yang, member of the division of CASS, academician of the International Eura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president of the National Finance and Development Laboratory. He won the "Sun Yefang Economic Science Award" five times, the "China Soft Science Award" in 2015, the first "Sun Yefang Financial Innovation Award" in the same year, and the "Zhang Peigang Development Economics Award" in 2016. His major fields are finance, macroeconomics and finance.
张晓晶,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导;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CNBS)主任;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领衔编撰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负责估算与发布中国季度宏观杠杆率。长期从事宏观经济金融形势跟踪分析。参与、主持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的研究和评估工作。主持中财办重大委托课题及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出版《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金融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分析》《中国经验与中国经济学》《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系列(合著)等著作,荣获的奖项包括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首届“孙冶方金融创新奖”、第五届“中国软科学奖”和第六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主要研究领域为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宏观金融理论与发展经济学。
常欣,1972年出生于天津市。200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公共经济、制度经济。2004年8月至2005年8月曾获福特基金会资助,赴美国耶鲁大学经济系经济增长中心进行访问研究。出版《播模型竞争论——中国基础部门竞争问题》和《增长动力转换论——基于中国需求面的体制视角研究》两部专著。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中国工业经济》等经济学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十余项。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室主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主任。
中文文献
艾慧、张阳、杨长昱、吴延东:《中国养老保险统筹账户的财务可持续性研究——基于开放系统的测算》,《财经研究》2012年第2期。
曹远征、马骏:《问计国家资产负债表》,《财经》2012年第6期。
陈杰:《再论中国居民资产之谜》,FT中文网,2012年10月12日。
程永宏:《现收现付制与人口老龄化关系定量分析》,《经济研究》2012年第3期。
樊纲:《论“国家综合负债”——兼论如何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经济研究》1999年第5期。
封进:《中国养老保险体系改革的福利经济学分析》,《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
郭永斌:《中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可持续性研究》,《南方金融》2012年第11期。
国家统计局:《中国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年版和2007年版。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历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版。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版。
韩燕,曾令波:《资本市场投资回报率与我国养老金体系改革》,《证券市场导报》2007年第9期。
何平:《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构架研究》,《中国劳动》2001年第5期。
侯杰:《国家资本结构与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贾康等:《关于中国养老金隐性债务的研究》,《财贸经济》2007年第9期。
克莱德·斯蒂克尼、罗蔓·威尔:《财务会计:概念、方法与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课题组:《资本化扩张与赶超型经济的技术进步》,《经济研究》2010年第5期。
莱因哈特、罗格夫:《这次不一样:八百年金融危机史》,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李实、魏众、B.古斯塔夫森:《中国城镇居民的财产分配》,《经济研究》2000年第3期。
李扬:《要从资产负债表来控制资产泡沫》,2009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发言,http://money.163.com/09/0910/15/5IS2VHQJ00253NDC.html。
梁运文、霍震、刘凯:《中国城乡居民财产分布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10年第10期。
林永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资金缺口问题的对策研究》,《浙江金融》2008年第8期。
刘儒婷:《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能力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刘尚希:《财政风险:一个分析框架》,《经济研究》2003年第5期。
刘尚希:《财政风险:从经济总量角度的分析》,《管理世界》2008年第7期。
刘尚希、赵全厚:《政府债务:风险状况的初步分析》,《管理世界》2002年第5期。
刘向耘、牛慕鸿、杨娉:《中国居民资产负债表分析》,《金融研究》2009年第10期。
路甬祥等:《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骆正清、陈周燕、陆安:《人口因素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影响研究》,《预测》2010年第2期。
马骏、张晓蓉、李治国等:《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钱雪亚、王秋实、伊立夫:《中国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存量:基于总资本框架的估算》,《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年第3期。
人民银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2),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年版。
沈君霞:《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沈毅:《基于统筹账户的城镇老年人口养老金收支预测分析》,《党政干部学刊》2011年第5期。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宋晓梧等:《中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研究报告》,2000年。
孙祁祥:《“空账”与转轨成本——中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效应分析》,《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
孙涛:《人民银行意外夺魁全球最有影响力央行力压美联储》,《新世纪》2011年7月18日。
汤铎铎:《非金融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初步研究》,内部工作论文,2013年。
汪泽英、何平:《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30年成就与发展》,人民网,2008年。
王德文:《中日养老金筹措及其可持续性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3期。
王国刚:《基于资产负债表的央行调控能力分析》,《金融评论》2010年第1期。
王国刚:《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工具的操作机理:2001—2010》,《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王晓军、任文东:《我国养老保险的财务可持续性研究》,《保险研究》2013年第4期。
王燕、徐滇庆、王直、翟凡:《中国养老金隐性债务、转轨成本、改革方式及其影响——可计算一般均衡分析》,《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
肖立晟、王博:《全球失衡与中国对外净资产:金融发展视角的分析》,《世界经济》2010年第2期。
徐建炜、姚洋:《国际分工新形态、金融市场发展与全球失衡》,《世界经济》2010年第3期。
徐梅、邱长溶:《不同群体对中国养老保险体系选择的经济学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
叶永刚、刘春霞:《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信用风险评估:基于宏观金融工程分析框架》,《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
易纲:《中国能够经受住金融危机的考验》,《求是》杂志2008年第22期。
余永定:《财政稳定问题研究的一个理论框架》,《世界经济》2000年第6期。
袁飞、陶然、徐志刚、刘明兴:《财政集权过程中的转移支付和财政供养人口规模膨胀》,《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
袁志刚:《中国养老保险体系选择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
岳希明、李实:《我们更应该相信谁的基尼系数》,《华尔街日报》中文网2013年1月24日。
张春霖:《如何评估我国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经济研究》2000年第2期。
张帆:《中国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估算》,《经济研究》2000年第8期。
张国生:《改进我国政府资产负债表的思考》,《财经论丛》2006年第3期。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1》,《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
赵人伟:《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和财产分布问题分析》,《当代财经》2007年第7期。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周小川:《央行行长周小川谈银行改革和金融改革》,2004年北京国际金融论坛发言,http://www.people.com.cn/GB/jingji/1040/2507904.html。
周志凯:《国外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模式比较——以智利、新加坡、瑞典为对象》,《社会保障问题研究》,2006年。
朱孟楠、赵茜:《人民币汇率、外汇占款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1期。
皇甫秉超:《论我国的冲销政策与冲销成本》,复旦大学,2010年。
谭小芬、徐琨:《中国货币冲销操作的动态路径及其影响分析》,《宏观经济研究》2012年第10期。
王义中、何帆:《金融危机传导的资产负债表渠道》,《世界经济》2011年第3期。
伍戈、张文、明明:《对冲型货币政策的实践与效果》,《中国金融》2011年第19期。
武剑:《货币冲销的理论分析与政策选择》,《管理世界》2005年第8期。
余永定:《消除人民币升值恐惧症,实现向经济平衡发展的过渡》,《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第5期。
英文文献
Allen,Mark,Rosenberg,Christoph,Keller,Christian,Setser,Brad,and Roubini,Nouriel (2002),“A Balance Sheet Approach to Financial Crisis,”IMF Working Paper,WP/02/210.
Arpaia,Alfonso,Perez,Esther,and Pichelmann,Karl (2009),“Understanding Labour Income Share Dynamics in Europe,”European Communities,Economic Papers 379.
Arrow,K.,Dasgupta,P.,Goulder,L.,Mumford,K.,and Oleson,K.(2007), “China,the U.S.,and Sustainability:Perspectives Based on Comprehensive Wealth,”Stanford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Working Paper No.313.
Arrow,K.,Dasgupta,P.,Goulder,L.,Mumford,K.,and Oleson,K.(2010),“Sustainability and the Measurement of Wealth,”NBER Working Paper No.16599.
Asian Development Bank (2011), “Asia 2050:Realizing the Asian Century,”Asian Development Bank.
Bagus,Philipp,and Howden,David (2009),“The Federal Reserve and Eurosystem's Balance Sheet Policies during the Financial Crisis:A Comparative Analysis,”Romanian Economic and Business Review 4 (3).
Carlson,Keith M.(1991),“The U.S.Balance Sheet:What Is It and What Does It Tell Us?”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Louis Review,September /October.
Cecchetti,Stephen G.,Mohanty,M.S.and Zampolli,Fabrizio (2011),“The Real Effects of Debt,”BIS Working Paper No 352.
Chinn,Menzie D.,and Ito,Hiro (2008),“A New Measure of Financial Openness,”Journal of Comparative Policy Analysis,Vol.10 (3).
Citibank (2011),Global Growth Generators:Moving Beyond Emerging Markets and Bric.
Curdia,Vasco,and Woodford,Michael (2011), “The Centralbank Balance Sheet as an Instrument of Monetary Policy,”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58.
Dickinson,Frank,and Eakin,Franzy (1936),A Balance Sheet of The Nation’s Economy,University of Illinois.
Federal Reserve System (1991),Balance Sheets for the U.S.Economy:1945-1990,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Washington D.C..
Federal Reserve System (2012),“Flow of Funds Accounts of the United States:Flows and Outstandings,First Quarter 2012,”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Washington D.C..
Federal Statistical Office (2012),“Balance Sheets for Institutional Sec-tors and the Total Economy:1991-2011,”Statistisches Bundesamt.
Frankel,Jeffrey and Saravelos,George (2011),“Can Leading Indicators assess Country Vulnerability? Evidence from the 2008-2009 Global Financial Crisis,”HKS Facult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RWP11-024,June.
Goldsmith,R.,W.(1966),“The Uses of National Balance Sheet,”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Vol.12 (2).
Goldsmith,Raymond W.(1982),The National Balance Sheet of the United States,1953-1980,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oldsmith,R.W.(1985),Comparative National Balance Sheets,A Study of Twenty Countries,1688-1978,Chicago,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Goldsmith,R.,W.,and Lipsey,R.E.(1963),Studies in the National Balance Sheet of the United State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Government of Japan (2012),Annual Report on National Accounts of 2012,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Institute,Cabinet Office.
Gramlich,Edward (1969),“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s and Their Budget Constraint,”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Vol.10 (June).
Gramlich,Edward (1977),Intergovernmental Grants:A Review of the Rmpirical Literature,in W.E.Oates (ed.),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Federalism,Lexington,MA:Lexington Books.
Gray,Dale F.,Merton,Robert C.,and Bodie,Zvi (2007),“New Framework for Measuring and Managing Macrofinancial Risk and Financial Stability,”NBER Working Paper,No.13607.
Haim,Yair,and Levy,Roee (2007), “Using the Balance Sheet Approach in Financial Stability Surveillance:Analyzing the Israeli Economy's Resilience to Exchange Rate Risk,”No.1/07,Bank of Israel.
Hana,Polackova Brixi (1998),“Contingent Government Liabilities:A Hidden Risk for Fiscal Stabilities,”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No.1989.
He,Zhiguo,Khang,In Gu,and Krishnamurthy,Arvind (2010),“Balance Sheet Adjustments in the 2008 Crisis,”NBER Working Paper,No.15919.
Henderson,James (1968),“Local Government Expenditures:A Social welfare Analysis”,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50 (May).
Hinz,R.,Zviniene,A.,Biletsky,S.,and Bogomolova,T.(2009),The Impact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on Public Pension Systems:Stress Testing Models of Mandatory Pension Systems in Middle Income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Social Protection&Labor Department,Washington D.C.:World Bank.Mimeo,September.
Holder,Andrew (1998), “Developing the Public-sector Balance Sheet,”Economic Trends,No.540.
Holzmann,R.,Robalino,D.,and Takayama,N.(2009),“Closing the Coverage Gap:The Role of Social Pensions and Other Retirement Income Transfers,”World Bank-free PDF.
IMF (2009a).,Government Finance Statistics Yearbook 2008,Washington,D.C.: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2009b),“Crisis-related Measures in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Sovereign Balance Sheet Risks,”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Fiscal Affairs and Monetary and Capital Markets Departments.
IMF (2011),“Public Sector Debt Statistics:Guide for Compilers and Users,”Washington,D.C.: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nman,Robert P.(1988),Federal Assistance and Local Services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Evolution of a New Federalist Fiscal Order,in Harvey S.Rosen (ed.),Fiscal Federalism:Quantitative Studie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ennedy,Jim (2012),“Overview of Flow of Funds Accounts,”unpublished paper,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Kiyotaki,Nobuhiro,and Moore,John (2002),“Balance-sheet Contag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Papers and Proceedings,May.
Klenow,P.J.,and Rodríguez-Clare,A.(2005),Externalities and growth,in Aghion,P.,and Durlauf,S.(eds.),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Amsterdam:North Holland.
Lane,Philip,and Milesi-Ferretti,Gian Maria (2007),“The External Wealth of Nations Mark II:Revised and Extended Estimates of Foreign Assets and Liabilities,1970-2004,”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73.
Lane,Philip,and Milesi-Ferretti,Gian Maria (2008),“The Drivers of Financial Globaliz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98 (2).
Lima,Juan Manuel,Montes,Enrique,Varela,Carlos,and Wiegand,Johannes (2006),Sectoral balance sheet mismatches and macroeconomic vulnerabilities in Colombia,1996-2003,IMF Working Paper,WP/06/5.
Madigan,Brian F.(2009),Bagehot's Dictum in Practice:Formulating and Implementing Policies to Combat the Financial Crisis,Speech at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s Annual Economic Symposium,August 21,http://www.federalreserve.gov/newsevents/speech/madigan20090821a.htm.
Mathisen,Johan,and Pellechio,Anthony (2006),“Using the Balance Sheet Approach in Surveillance:Framework,Data Sources,and Data Availability,”IMF Working Paper,WP/06/100.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MGI) (2009),Global Capital Markets:Entering a New Era,www.mckinsey.com.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MGI) (2010),Debt and Deleveraging:The Global Credit Bubble and Its Economic Consequences,www.mckinsey.com.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MGI) (2012),Debt and Deleveraging:Uneven Progress on the Path to Growth,www.mckinsey.com.
Obstfeld,Rogoff (2009),“Global Imbalances and the Financial Crisis:Products of Common Causes,”CEPR Discussion Paper,No.DP7606.
OECD (2013),OECD Factbook 2013:Economic,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Statistics,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2012),United Kingdom National Accounts:The Blue Book.
Oi,Jean (1992),“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World Politics,Vol.45,No.1.
Oksanen,H.(2010),The Chinese Pension System:First Results on Assessing the Reform Options,Directorate General Economic and Monetary Affairs (DG ECFIN),European Commission.
PWC Economics (2013),World in 2050:The Brics and Beyond:Prospects,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PWC Publishing.
Reinhart,Carmen M.,and Rogoff,Kenneth S.(2008),“Is the 2007 U.S.Subprime Crisis so Different? An International Historical Comparis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98,No.2.
Reinhart,Carmen M.,and Rogoff,Kenneth S.(2010),“From Financial Crash to Debt Crisis,”NBER working paper,No.15795.
Reinhart,Carmen M.,and Sbrancia,M.Belen (2011),“The Liquidation of Government Debt,”NBER Working Paper,No.16893.
Revell,Jack (1966),“The National Balance Sheet of the United Kingdom,”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Vol.12 (4).
Rosenberg,Christoph,Halikias,Ioannis,House,Brett,Keller,Christian,Nystedt,Jens,Pitt,Alexander,and Setser,Brad (2005),“Debtrelated Vulnerabilities and Financial Crises:An Application of the Balance Sheet Approach to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IMF,Occasional Paper,No.240.
Rutledge,John (2009),Total Assets of the U.S.Economy MYM188 Trillion,13.4xGDP,http://rutledgecapital.com/2009/05/24/total-assets-of-the-us-economy-188-trillion-134xgdp/.
Sin,Y.(2005),“Pension Liabilities and Reform Options for Old Age Insurance,”World Bank working paper.
Statistics Canada (2010),A User Guide to the Canadian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Chapter 5,Financial Flows and Balance Sheets,Statistics Canada.
Triffin,Robert (1961),Gold and the Dollar Crisis:The Future of Convertibility,Yale University Press,Revised Edition.
Tucker,Paul (2009),The Repertoire of Official Sector Interventions in the Financial System:Last Resort Lending,Market-making,and Capital,Speech at the Bank of Japan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May.
Turner,J.A.(2012) :“Closing the Coverage Gap:The Role of Social Pensions and Other Retirement Income Transfers,”Journal of Pension Economics and Finance.
UNU-IHDP and UNEP (2012),Inclusive Wealth Report 2012:Measuring Progress toward Sustainabili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orld Bank (1994),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94:Infrastructure for Development,Washington D.C.:World Bank.
World Bank (2006),Where is the Wealth of Nations? Measuring Capital for the 21stCentury,Washington D.C.:World Bank.
World Bank (2011),The Changing Wealth of Nations:Measu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New Millennium,Washington D.C.:World Bank.
Zeng,Y.(2006),“Estimating the Impacts of Demographic and Policy Changes on Pension Deficit:A Simple Method and Application to China,”SCAPE Working Paper Series.
Calvo,G.,1990,“The Perils of Sterilization”,Imf Working Paper No.90/13.
Christensen,J.,2004,“Capital Inflows,Sterilization,and Commercial Bank Speculation:The Case of the Czech Republic in the Mid-1990s”,IMF Working Paper No.04/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