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五四女作家和圣经

ISBN:978-7-5161-2811-4

出版日期:2013-08

页数:282

字数:286.0千字

点击量:11667次

定价:56.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梁工

(河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郭晓霞致力于“女性主义神学视野下的女性文学”研究,接连得到学界好评。2009年6月,她的博士学位论文以“优秀”等级通过答辩,翌年她主持的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顺利通过验收结项。作为该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她的一系列论文在多种专业性期刊上相继发表,其中登载于《外国文学研究》上的《多重主体策略下的自我命名:论五四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基督》一举赢得河南省政府2010年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不久前获悉,该项目已被列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出版计划,即将以《五四女作家和圣经》之名付梓印行。欣喜之余,窃以为这些成绩的取得皆非偶然。郭晓霞多年热衷于钻研圣经文学及比较文学,勤勉以求,孜孜不倦,经年累月而终成善果——这尚在其次;更为令人称道的是,她的这项成果确有新意,呈现出一个“贵在创新”的范例。

“新”在何处?谈几点心得。

首先,《五四女作家和圣经》是一部选题新、立意新、理论方法新的著作,有助于深化学界对同类课题——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文化——业已展开的研究。本书的全部论证都基于一个史实: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肇因于西方近现代学术的传入,在那场得名为西学东渐的大潮中,以圣经为基本经典的基督教文化充当了西学领头羊的角色。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一批中外学者敏感于这个史实,纷纷著书立说予以研讨,相继出版了美国人路易斯·罗宾逊的《两刃之剑——基督教与二十世纪中国小说》、马佳的《十字架下的徘徊——基督宗教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学》、王列耀的《基督教与中国现代文学》、杨剑龙的《旷野的呼声——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王本朝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许正林的《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2161240等宏观概论式著作,酿成该课题探究的第一次浪潮。正可谓前波未平后波又起,当上述综合性论著仍在出版过程中时,另一批寻求创新的专题性著述就已接连登场,其中有王列耀的《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现代戏剧的悲剧意识》、唐小林的《看不见的签名——现代汉语诗学与基督教》、刘丽霞的《中国基督教文学的历史存在》、陈伟华的《基督教文化与中国小说叙事新质》、季玢的《野地里的百合花——论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基督教文学》2161241等,在某种程度上,它们均扬弃了“大而全”的综论模式,而致力于对某个特定问题进行“专而深”的考察。郭晓霞的《五四女作家和圣经》即此序列中的又一新著,其笔锋指向一个以冰心、庐隐、石评梅等人为代表的五四女性作家群,交织运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和妇女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及方法,从性别政治切入,聚焦于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文化的关联阈,对性别、族群、宗教与文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做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诠释。

其次,郭晓霞旗帜鲜明地将“神学”思考引入五四女作家研究领域。何谓“神学”——岂非关于“神”的学问?涉足于这种学问,岂非承认了神的存在,认同了言说神、论证神的学术意义和价值?在一个以无神论为主导意识形态的国度里,这样做岂非倒行逆施,公然违背科学而助长迷信……欲澄清此类困惑,有必要回到“神学”的原点,一窥其本来面目。“神学”(theologia)一词系由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首创的,特指人对“神”(thoes)的“谈论”或“逻辑表述”(logos),是人类“有关神的言论”或“逻辑推理”,其性质属于“学术探究”而非“传经布道”。在柏拉图之后的古希腊思想中,神学进而演变成“神话化的诗人想象、哲学化的智者思辨和政治化的公民实践”。2161242只是到了中世纪中后期,在基督教一统天下的西方语境中,神学才被教父们推演成“神之存在的论证”,且衍生出一个以“教义神学”为总揽,涵盖系统神学、启示神学、自然神学、历史神学、实践神学、道德神学和多种专题神学在内的庞大知识系统,其目的均在于论证基督教信仰的真理性。这种做法严重背离了“神学”的本义,将一种原本奉行客观态度和理性原则的学术思辨引入为宗教信仰张目的歧路。今天,中国内地的人文学者正在大力倡导返璞归真,回到那种无须认同教义信仰即可对宗教问题予以科学论证的“学术神学”。就此而言,郭晓霞在五四女作家研究方面做出了成功尝试。她从圣经——基督教的神圣叙事中选取了一系列极具象征意味的术语,用为释读五四女作家笔下人物和意象的关键词,诸如作为造物主和世人精神寄托对象的“女性上帝”,富于博爱、宽恕、自我牺牲精神和受难情怀的“女性基督”,在俗世艰辛中放射出母爱光辉的“圣母马利亚”,反叛封建大家庭、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的“夏娃”等。她还擅长在“夏娃与莉莉丝2161243”模式中思考五四女作家对姐妹间真挚情谊的向往,在“夏娃与亚当”模式中分析她们对人际间美满关系的诉求——既建立男性与女性和谐相处的伊甸乐园,又营造人与人普遍和谐的多彩花园。所有这些,均借助于古老的圣经神学话语,揭示出中国现代文学的潜隐之意。

再次,郭晓霞别出心裁且行之有效地将“妇女主义”(Womanism)用为其考量五四女作家创作的核心理论及方法论。妇女主义是当代女性主义理论的一支,由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Alice Walker)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首倡。针对早期女性主义者多为发达国家的中上层白人妇女,其理论常带有显见的种族歧视和阶级压迫倾向,沃克指出,“妇女主义是黑人或有色人种的女性主义”,它与白人女性主义的关系犹如“紫色之于淡紫色”,2161244亦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所以能“胜于蓝”,是因为这种理论不但反对性别歧视,而且反对种族偏见和阶级压迫。它主张将蕴含于本民族神话、宗教、历史传说中的宇宙观和价值观当作第三世界妇女自身经验的构成部分,主张女性遭遇外来的基督教观念时应善于从本土典籍中汲取资源;还主张充分尊重女性的种族情感,当性别意识与种族意识发生张力时,须使前者服从于后者。这种理论显然适用于释读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因为那时中国的激进女作家不仅面临着引领妇女解放的思想文化使命,而且肩负着指导民众投身于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重任;她们所面临的社会现实,其实正是妇女主义理论所针对的性别、种族、阶级这三种错综交织的矛盾关系。郭晓霞从五四女作家的主体建构、意识形态、批评策略、对待本民族传统和外来文化的态度,及其作品的主题思想等方面入手,有力论证了将妇女主义理论用于五四女性文学研究的可行性,使读者心悦诚服地认同该理论在其课题中占据了一个基础和支撑的地位。不言而喻,正是借助于妇女主义理论,这项成果从一个新的角度示现出五四女性文学与圣经—基督教文化的复杂关系,以及五四女作家接受和传输圣经—基督教文化元素时既有别于中国男性知识分子亦不同于西方女性的独到之处。

郭晓霞自新千年之始便主攻以圣经文学为圆心的比较文学,十余年间与海内外学界有过多次密切交往。据我所知,她攻读硕士学位时便参加了香港中文大学首届暑期基督教密集课程学习班(2003.7—8),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访学进修一年(2007.8—2008.7,其间选修了由境外名师讲授的圣经希伯来语言等研究生课程),在许昌学院受聘为副教授后又出席了由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提供赞助的高级学术研讨班(2012.6—7)。目前她正在上海师范大学师从黄铁池教授进行博士后研究,课题名称为“圣经透镜中的当代美国非裔女作家研究”。这些经历无疑有助于她形成一种国际性视野,不断登上更高层次的科研平台。在中国内地的学术语境中,或可认为,郭晓霞已取得令人欣慰的成绩,然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从更高远的视角俯视,这种成绩尚属于优长和缺陷并存的阶段性进步,其《五四女作家和圣经》也还存在诸多尚待改进之处。惟愿郭晓霞及那些志在登攀的莘莘学者不务虚名,埋头实干,持续钻研,常报捷讯,为中国内地的圣经文学研究与国际学术前沿真正接轨做出历史性的贡献。

是为序。

2013年2月9日于古都开封铁塔湖畔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郭晓霞.五四女作家和圣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郭晓霞.五四女作家和圣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郭晓霞(2013).五四女作家和圣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