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著作
1.《史记》,中华书局2005年版。
2.《汉书》,中华书局2005年版。
3.《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4.《三国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
5.《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6.《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7.《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8.《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9.《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10.《辽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11.《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
12.《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
13.《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
14.《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15.《明实录》,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6.《清实录》,中华书局影印本。
17.(明)李东阳纂、申时行重修:《大明会典》(明万历刊本),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
18.(景泰)《云南图经志书》,云南民族出版2002年版。
19.(宋)范成大:《杜海虞衡志》,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年出版。
20.《苍梧总督军门志》,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1年版。
21.(清)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台湾文海出版社年版印行。
22.(清)那彦成:《那文毅公奏议》,上海古籍出版1995年版。
23.《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4.《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
25.《黔南识略》,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6.(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华书局1991年影印版。
27.《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理藩院》,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
28.(清)索尔纳:《钦定学政全书》,上海古籍出版1995年版。
29.(元)徐松:《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85年版。
30.《土官底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1.《续通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32.(唐)樊绰:《蛮书校注》,向达校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
33.(元)李京著王叔武辑校:《云南志略辑校》,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34.(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35.刘毓珂:(光绪)《永昌府志》1936年重印木刻本。
36.(宋)周去非:《岭外代答校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
37.(清)祝庆祺:《刑案汇览三编》,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38.《西域同文志》,民族古籍丛书,1984年影印本。
39.(清)傅恒:《钦定皇舆西域图志》,西北文献丛书。
40.迪庆藏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迪庆藏族自治州概况》,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41.《孟连宣抚司法规》,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
42.《四川广西云南彝族社会历史调查》,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3.《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
44.《元典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
45.《张家山汉简》,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
46.宝音乌力吉、包格注:《蒙古—卫拉特法典》,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7.才仁巴力、青格力:《青海卫拉特联盟法典》(注释本),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48.策·巴图:《〈蒙古—卫拉特法典〉词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49.陈金全、巴且日伙:《凉山彝族习惯法田野调查报告》,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0.楚雄文联编:《彝族史诗选·梅葛》,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1.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汉藏史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2.道润梯步编注:《喀尔喀律令》,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53.道润梯步校注:《卫拉特法典》,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4.道润梯步译注:《新译简注〈蒙古秘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55.德宏州政协文史委:《中国景颇族山官》,德宏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56.德宏州志编委会办公室:《德宏史志资料》(第一集),德宏州志编委会办公室,1985年。
57.邓敏文、吴浩:《没有国王的王国——侗款研究》,中国社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58.杜建录:《〈天盛律令〉与西夏法律制度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9.额尔登泰、乌云达赉、阿萨拉图:《〈蒙古秘史〉词汇选释》,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60.方国瑜:《南诏名号考》,载《方国瑜文集》(第二集),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1.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一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2.方铁主:《西南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63.高立士:《西双版纳傣族的历史与文化》,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64.龚佩华:《景颇族山官制度社会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65.龚庆进:《景颇族》,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66.龚荫:《中国土司制度》,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67.海乃拉莫等:《凉山彝族习惯法案例集成》,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8.胡庆钧:《凉山彝族奴隶社会》,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9.胡兴东:《生存范式:理性与传统——元明清时期南方民族法律变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70.胡兴东:《中国古代死刑制度史》,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71.湖南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侗款》,岳麓书社1988年版。
72.黄奋生编:《藏族史略》,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73.金山:《清代蒙古地区地方立法问题研究——以〈喀尔喀吉如姆〉研究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大学。
74.李根源、刘楚湘:(民国)《腾冲县志稿》,云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75.李则芬:《成吉思汗新传》,台湾中华书局1970年版。
76.廖祖桂:《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版本考略》,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
77.娄云生:《雪域高原的法律变迁》,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8.罗国义修订,陈英注,马学良审定:《彝族历史文献选集》(第一集),中央民族学院彝族历史文献编译组1982年油印本。
79.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1—3辑),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资料编撰委员会1978年影印。
80.马长寿:《彝族古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81.苗族文学史编写组:(贵州)《民间文学资料》(第14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贵州分会,1959年。
82.莫金山:《瑶族石牌制》,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83.木芹:《南诏野史会证》,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84.奇格:《古代蒙古族法制史》,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85.钱实甫:《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华书局1984年版。
8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办公室编:《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社会概况:景颇族调查材料之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办公室,1958年。
87.石开忠:《侗款款组织及其变迁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88.石锐:《景颇族传统祭词译注》,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89.史金波、聂鸿音、白滨译注:《西夏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90.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91.思茅地区文化局、思茅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拉祜族民间故事》,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92.四川省编辑组:《四川省阿坝州藏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93.四川省编写组:《四川彝族历史调查资料、档案资料选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94.宋常恩:《云南少数民族研究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95.孙镇平:《清代西藏法制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版。
96.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西藏王统记》,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97.王恒杰:《迪庆藏族社会史》,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年版。
98.王莲芳:《王莲芳云南民族工作回忆》,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99.王天顺主编:《西夏天盛律令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
100.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
101.王子尧、刘金才主编:《夜郎史传》,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102.文孚纂修:《钦定重修六部处分则例》,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34辑),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103.吴海航:《元代法文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4.吴永章:《中国土司制渊与发展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105.香格里拉县人民政府驻昆办事处:《中甸藏文历史档案资料汇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106.徐嘉瑞:《大理古代文化史稿》,中华书局1978年版。
107.徐晓光:《藏族法制史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08.杨积堂:《法典中的西夏文化:西夏〈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09.杨权、郑国乔、龙耀宏:《侗族》,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110.杨士宏:《藏族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1.杨一凡主编:《历代判例判牍》(第七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2.杨一凡主编:《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第九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3.尤中:《云南民族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4.余大钧译注:《蒙古秘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5.余大钧:《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传记与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6.云南省编辑组:《景颇族社会历史调查》(三),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17.云南省编辑组:《景颇族社会历史调查》(四),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18.云南省编辑组:《四川贵州彝族社会历史调查》,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19.云南省编辑组:《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汇编》(一),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20.张国英:《〈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版本考略》,中国藏学出版2006年版。
121.张济民主编:《青海藏区部落习惯法资料集》,青海人民出版1993年版。
122.张羽新:《清朝治藏典章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3.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124.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调查组、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县苦聪人社会经济调查》,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调查组、云南省民族研究所,1963年。
125.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调查组、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云南省拉祜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拉祜族调查材料之二)》,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调查组、云南省民族研究所,1963年。
126.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调查组、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云南省拉祜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拉祜族调查材料之一)》,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调查组、云南省民族研究所,1963年。
127.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调查组、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社会历史研究室编:《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社会概况:景颇族调查材料之九》,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调查组、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社会历史研究室,1963年。
128.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
129.[波斯]拉施特编:《史集》,余大钧、周建奇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
130.[法]爱弥尔·涂尔干、马塞尔·莫斯:《原始分类》,汲喆译,渠东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31.[英]道森:《出使蒙古记》、《蒙古史》,吕浦译、周良霄注汉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132.《世界征服者史》,何高济译、翁独健校,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33.《斯大林全集》,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二 论文
1.阿期的确:《独到的彝族调解法》,载《凉山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
2.安梅梅:《近年来秦汉道制研究概述》,载《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3.巴且日伙:《凉山彝族聚居区法律生活分析》,载《凉山民族研究》2000年刊。
4.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贤者喜宴》,载《西藏民院学报》1983年第1期。
5.白翠琴:《卫拉特法典与葛尔丹洪台吉勒令之比较研究》,载《卫拉特研究》2004年第1期。
6.白金花、乌日嘎:《〈阿拉善蒙古律例〉研究》,载《内蒙古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7.白京兰:《清代回疆立法——〈钦定回疆则例〉探析》,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8.白芝尔姑阿呷:《凉山彝族习惯法》,载《彝族文化》1989年年刊。
9.包红颖:《〈卫拉特法典〉中民法内容初探》,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5年第3期。
10.薄音湖:《北宋对契丹归明人的政策》,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年第6期。
11.布·孟克:《论〈江格尔札撒〉与〈卫拉特法典〉的关系》,载《卫拉特研究》(蒙)1997年第3期。
12.布仁巴图:《〈卫拉特法典〉中部分狩猎条文释义》,载《内蒙古社会科学》(蒙)1999年第2期。
13.布仁巴图:《〈卫拉特法典〉中有关斗殴、戏虐处罚条文释义辨正》,载《内蒙古大学学报》(蒙古文版)2000年第3期。
14.布仁巴图:《〈卫拉特法典〉中部分狩猎文释义》,载《内蒙古社会科学》(蒙古文版)1999年第2期。
15.布仁巴图:《1678年〈葛尔丹皇太吉律令〉研究》,载《内蒙古大学学报》(蒙古文版)2004年第4期。
16.布仁巴图:《论〈卫拉特法典〉中的一条习惯法》,载《语言与翻译》1990年第4期。
17.才布西格:《〈蒙古—卫拉特法典〉中的某些注释的修正、补充和商榷》,载《内蒙古大学学报》(蒙古文版)2004年第4期;
18.才仁巴力:《〈青海卫拉特联盟法典〉的主持者、成书年代、编纂者、整理者》,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9.策·巴图:《〈卫拉特法典〉部分词语考析》,载《蒙古语言文学》2002年第4期。
20.策·巴图:《论〈卫拉特法典〉词汇解释中存在的一些误解》,载《语言与翻译》1999年第3期。
21.策·巴图:《卫拉特法典〉中的某些词语释义辨正》,载《内蒙古大学学报》(蒙古文版)2002年第3期。
22.曾代伟,王平原:《〈蛮夷律〉考略——从一桩疑案说起》,载《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23.陈光国:《论清朝对藏区法制的立法思想和立法原则》,载《青海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24.陈其斌:《凌迟入律在辽代》,载《读书》2003年第5期。
25.陈启新、杨鹤书:《略论拉祜族的母权制及其向父权制的过渡》,载《中山大学学报》1979年第1期。
26.陈庆元:《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法律调整——以〈属邦律〉和〈蛮夷律〉为中心》,载《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27.陈武强:《北宋后期关于西北蕃部的民族立法述略》,载《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
28.陈武强:《北宋神哲时期对西北蕃部的民族立法》,载《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第4期。
29.陈武强:《北宋西北边区的民族法律政策》,硕士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30.陈武强:《试论北宋西北边区的蕃官行政法制》,载《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31.陈武强:《宋代法律思想与西北边区民族立法》,载《兰台世界》2008年15期。
32.陈武强:《宋代蕃法及其向汉法的过渡论略》,载《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第5期。
33.陈旭:《儒家的“礼”与西夏〈天盛律令〉》,载《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34.楚臣:《论黑白崇拜》,载《彝族文化》1989年年刊。
35.达力扎布:《〈番例〉渊源考》,载《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36.达力扎布:《〈喀尔喀法规〉制定原因及实施范围初探》,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37.达力扎布:《〈蒙古律例〉及其与〈理藩院则例〉的关系》,载《清史研究》2003第4期。
38.达力扎布:《有关乾隆朝〈大清会典则例·理藩院则例〉稿本》,载《清代政治制度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
39.戴建国:《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归明人的政策》,载《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40.戴梦皓:《西夏刑法总则与中原刑法总则之异同比较》,硕士论文,复旦大学,2011年。
41.道·巴图加甫:《对〈卫拉特法典〉中一些词语释的商榷》,载《语言与翻译》1990年第3期。
42.道润梯步:《论〈卫拉特法典〉》,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43.邓锐龄:《1789—1790年鄂辉等西藏事宜章程》,载《中国藏学》2008年第3期。
44.丁立军:《清代伯克制的废除与新疆政治中心的转移》,载《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第2期;
45.董昊宇:《〈天盛律令〉中的比附制度——以〈天盛律令〉“盗窃法”为例》,《宁夏社会科学》2011年5期。
46.杜建录:《论西夏〈天盛律令〉的特点》,《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47.额·宝音乌力吉:《关于〈卫拉特法典〉中对〈借宿法规〉之解释的商榷》,载《蒙古学研究》(蒙)2000年第3期;
48.范毅:《原始民主:现代跨越的“卡夫丁”峡谷——侗、苗民族“款文化”的政治社会视角》,载《求索》2002年第5期。
49.冯剑:《简析〈理藩院则例〉的内容特点及成因》,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50.龚佩华:《景颇族的山官和山官制度》,载《民族学研究·第八辑》1986年。
51.郭长海:《金代刑法浅谈》,载《哈尔滨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52.韩伟:《略论清代〈回疆则例〉立法特色及现实意义》,载《新疆社科论坛》2010年第2期。
53.韩小忙:《〈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所反映的西夏道教》,载《西北师大学报》1998年第3期。
54.韩小忙:《〈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所反映的西夏佛教》,载《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4期。
55.何峰:《〈番例〉探析》,载《中国藏学》1998年第2期。
56.何峰:《五世达赖喇嘛〈十三法〉探析》,载《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4期。
57.何宁生:《论后燕的法制》,载《西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58.何宁生:《论前燕的法制》,载《西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59.何宁生:《前秦法制初探》,载《西北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60.何宁生:《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司法制度及建树》,载《西北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61.何宁生:《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法制的历史影响》,载《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
62.何天明:《辽代的“因俗而治”与货币流通》,载《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七辑)2006年。
63.何耀华:《论凉山彝族的家支制度》,载《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2期。
64.侯爱梅:《试论北宋对西夏归明人的政策》,载《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65.侯绍庄、钟莉:《〈夜郎君法规〉时代辨析》,载《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66.胡金鳌、米正国:《论彝族谱牒的特点及功能》,载《凉山彝族研究》(2),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
67.胡兴东:《清代民族法中“苗例”之考释》,载《思想战线》2004年第6期
68.华世:《试论景颇族山官制度》,载《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69.黄震云:《辽代法令考》,载《北方文物》2008年第4期。
70.吉克·则伙·史伙:《彝族尔比与习惯法》,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71.姜歆:《论西夏法典结构及私法在其中的地位》,载《宁夏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72.姜歆:《论西夏法律制度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西夏法典〈天盛律令〉为例》,载《固原师专学报》2006年第2期。
73.姜歆:《西夏〈天盛律令〉厩牧律考》,载《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74.姜歆:《西夏法典〈天盛律令〉佛道法考》,载《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75.蒋蓓妮:《关于唐王朝化外人涵义的探讨》,载《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第13期。
76.雷广正:《侗族地区“侗”、“款”组织的特征和作用》,载《民族研究》1980年第5期。
77.李保文:《康熙六年〈蒙古律书〉》,载《历史档案》2002年第4期。
78.李红艳:《关于十六国时期“胡汉分治”问题的思考》,载《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79.李剑、汪亚光:《论南诏的法律制度》,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80.李克建:《谈谈五服制、道和左郡、左县的历史作用及意义》,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增刊。
81.李明泽:《彝语“纳”(黑)义演变浅析》,载《彝族文化》1989年年刊。
82.李鸣:《西夏司法制度述略》,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83.李廷贵、酒素:《略论苗族古代社会结构的“三根支柱”——鼓社、议榔、理老》,载《贵州民族研究》1981年第4期。
84.李廷贵、酒素:《苗族“鼓社”调查报告》,载《贵州民族研究》1980年第3期。
85.李云泉:《五服制与先秦朝贡制度的起源》,载《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86.李云霞:《清朝的民族立法特色》,载《满族研究》2006年第2期。
87.廖君湘、严志钦:《“补拉”制度:侗族社会之宗法制度》,载《兰州学刊》2004年第6期。
88.刘本锋:《试论辽朝“因俗而治”的国策及意义》,载《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89.刘格平:《三年来民族工作的成就》,载《人民日报》1952年9月21日。
90.刘国石、王玮平:《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典章制度的汉化》,载《北华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91.刘海涛:《辽代死刑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92.刘建丽、陈武强:《略论北宋对西北边区蕃民的法律保护》,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年第2期。
93.刘强:《北元时期蒙古族女性社会地位探论——以〈阿勒坦汗法典〉为视角》,载《辽宁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94.刘志玲:《秦汉道制问题新探》,载《求索》2005年第12期。
95.龙威:《金代法律的渊源及其运用》,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96.隆英强:《浅谈五世达赖喇嘛时期的〈十三法典〉》,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97.卢汇:《论凉山彝族双则交错表兄弟姐妹优先婚姻》,载《凉山彝族研究》(2),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
98.鲁宁:《清朝对蒙古地区宗教政策及宗教立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大学,2009年。
99.罗家修:《德古与苏依浅议》,载《凉山彝族研究》(2)。
100.罗家云:《南诏国刑事法律规范的渊源探析》,《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1期。
101.罗家云:《影响南诏土地法律制度的诸因素》,载《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2期。
102.罗开玉:《论秦汉道制》,载《民族研究》1987年第5期。
103.吕英亭:《宋朝涉外法律初探》,博士论文,山东大学,2006年。
104.马尔子:《浅谈凉山彝族德古》,载《凉山民族研究》1992年刊。
105.马曼丽:《浅议〈蒙古—卫拉特法典〉的性质与宗旨》,载《西北史地》1981年第2期。
106.那仁朝格图:《〈成吉思汗大札撒〉中的几个问题》,载《内蒙古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107.那仁朝格图:《〈阿勒坦汗法典〉及其内容浅析》,载《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08.聂红萍:《清朝统一新疆进程中伯克阶层投清述论》,载《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109.牛海桢:《试论清王朝对维吾尔族伯克制度的改革》,载《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10.牛绿花:《略论〈钦定西藏章程〉及其历史意义》,载《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第1期。
111.诺布旺丹:《〈十六法〉与十六世纪初期的藏族社会》,载《民族研究》1991年第3期。
112.欧俊娇:《浅谈侗族“款词”及其语言形式美》,载《贵州民族研究》1989年第3期。
113.裴杰生:《略论清代的西北边政方略——以〈蒙古律例〉、〈回疆则例〉为研究对象》,载《昌吉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14.齐格:《〈卫拉特法典〉中“别尔克”一词考释》,载《前沿》1996年第3期。
115.奇格:《〈卫拉特法典〉体系的产生及其特点》,载《西北史地》1998年第2期。
116.奇格:《一部珍贵的古代蒙古法律文献——〈阿勒坦汗法典〉》,载《内蒙古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
117.青格勒图:《〈卫拉特法典〉中无因管理之债辨析》,载《内蒙古大学学报》(蒙)2003年第4期。
118.青格勒图:《〈蒙古—卫拉特法典〉中的“札尔忽”、“札尔忽赤”之探析》,载《内蒙古大学学报》(蒙古文版)2007年第2期。
119.青格勒图:《卫拉特法典)若干刑法条款解析》,载《蒙古语言文学》2003年第5期。
120.曲比石美、马尔子:《旧凉山彝族家支、姻亲人命案及案例》,载《凉山彝族研究》(2),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
121.仁布仁巴图:《1678年〈葛尔丹皇台吉律令〉研究》,载《内蒙古大学学报》(蒙古文版)2004年第4期。
122.荣丽贞:《略述阿勒坦汗》,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
123.芮素平:《金朝立法研究》,硕士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24.闰宗森:《清朝回疆民族政策——伯克制度研究》,硕士论文,石河子大学,2010年。
125.萨仁格日勒:《〈蒙古—卫拉特法典〉中的风俗内容》,载《卫拉特研究》(蒙)2004年第4期。
126.桑耀华:《景颇族山官问题初论》,载《民族学研究第五辑》1983年。
127.邵方:《唐宋法律中儒家孝道思想对西夏法典的影响》,载《法学研究》2007年第1期。
128.邵方:《西夏法典对中华法系的传承与创新——以〈天盛律令〉为视角》,载《政法论坛》2011年第1期。
129.邵方:《西夏服制与亲属等级制度研究》,载《法学评论》2004年第3期。
130.沈寿文:《〈唐律疏议〉“化外人”辨析》,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第3期。
131.石朝江:《苗族传统社会组织及功能》,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
132.石开忠:《侗族习惯法的文本及其内容、语言特点》,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133.史筠:《清王朝治理西藏的基本法律——〈西藏通制〉》,载《民族研究》1992年第2期。
134.宋国华:《论西夏法典中的拘捕制度》,载《宁夏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135.苏鲁格:《阿勒坦汗法典》,载《蒙古学信息》1996年第2期。
136.苏钦:《苗例考析》,载《民族研究》1993年第3期。
137.粟丹:《侗族传统社会款文化再认识》,载《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5期。
138.孙任之:《辽朝“因俗而治”政策的作用及思考》,载《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139.汤江灏:《“因俗而治”——〈钦定回疆则例〉评析》,新疆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140.李奋:《〈回疆则例〉研究》,石河子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141.陶玉坤:《北宋对契丹归明人的安置》,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142.特木尔宝力道:《从〈卫拉特法典〉看17世纪蒙古族婚姻家庭制度》,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蒙古文版)2002年第4期。
143.特木尔宝力道:《浅论〈卫拉特法典〉中的蒙古诉讼制度》,载《内蒙古大学学报》(蒙)1994年第2期。
144.图雅:《〈桦树皮律令研究〉——以文献学研究为中心》,内蒙古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145.王东平:《关于清代回疆伯克制度的几个问题》,载《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146.王东平:《清代回疆地区法律典章的研究与注释》,载《西北民族研究》1998年第2期。
147.王宏翼:《南诏行政法律制度研究》,载《人民论坛》2011年第13期。
148.王鸿儒:《夜郎君法规的历史内容及其真实性探讨》,载《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第11期。
149.王娟娟:《关于清政府对回疆伯克制度改革的几个问题》,载《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10期。
150.王善军:《辽代籍没法考述》,载《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
151.王爽:《论西夏刑事法律制度》,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152.王显家:《城步苗族、侗族款文述略》,载《民族论坛》1991第2期。
153.王欣:《〈回疆则例〉研究》,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3期。
154.王志强:《有清一代西北边疆民族立法措施评析》,载《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55.韦玖灵:《从石牌话看瑶族的原始法律意识》,载《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5期。
156.韦启光:《关于苗族的“习惯法”问题》,载《贵州社会科学》1983年第2期。
157.文志勇:《〈天盛律令〉卷一译释及西夏法律中的“十恶罪”》,载《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158.乌·巴克曼:《关于1815年颁行的〈理藩院则例〉》,载《蒙古史研究》2003年第6期。
159.吴浩:《刍议侗族款词的科学价值》,载《贵州民族研究》1985年第4期。
160.吴永章:《论宋代对南方民族的“羁縻”政策》,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3期。
161.吴振平、海棠:《清朝对蒙古地区的立法原则探微》,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162.吴治德:《侗款的“款”字探源——兼谈“都”字》,载《贵州民族研究》1992年第2期。
163.伍月:《一部珍贵的地方法规〈青海会盟法典〉》,载《第七次全国少数民族古文字学术研讨会参会论文提要》年。
164.习布仁巴图:《〈卫拉特法典〉中有关斗殴、戏虐处罚条文释义辨正》,载《内蒙古大学学报》(蒙古人版)2000年第3期。
165.喜农:《黔东南苗族“议榔”考》,载《贵州民族研究》1981年第4期。
166.向零:《侗款乡规及其演变》,载《贵州民族研究》1989年第3期。
167.项春松:《辽代财产刑研究——契丹“籍没”刑及其相关问题试析》,载《北方文物》2002年第3期。
168.肖汉银:《论清代民族立法的主要原则》,载《理论月刊》2003年第11期。
169.晓根:《拉祜族“卡些卡列”制度的产生与变异》,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l期。
170.谢波:《北宋对“归明人”的法律控制》,载《北方论丛》2009年第6期。
171.谢波:《南宋的归明人法制——以〈庆元条法事类·蛮夷门〉为中心》,载《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172.谢波:《宋代归明人法制研究》,博士论文,云南大学,2011年。
173.刑联禹:《〈阿勒坦汗法典〉研究与思考》,载《前沿》1994年第3期。
174.徐铭:《凉山彝族家支问题散论》,载《凉山彝族研究》(2),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
175.徐晓光:《看谁更胜一“筹”——苗族口承法状态下的纠纷解决与程序设定》,载《山东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176.徐晓光:《清朝民族立法原则初探》,载《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
177.徐晓光:《清朝政府对苗族立法与苗疆习惯法的准用》,载《第二届贵州法学论坛论文集》(2001年)。
178.徐晓光:《无文字状态下的一种“立法”活动——黔桂边界苗族地区作为“先例”的埋岩》,载《山东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79.许伟伟:《〈天盛律令·节亲门〉对译与考释》,载《西夏学》2009年第5期。
180.寻丽琴:《浅议“化外人”》,载《法制与社会》2010年10期。
181.杨国才、刘俊清:《南诏国法制史研究》,载《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182.杨建:《略论秦汉道制的演变》,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4期。
183.杨进飞:《侗款制试探》,载《民族论坛》1987年第3期。
184.杨秀绿:《侗款的产生、功能及承传试探》,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6期。
185.杨选第:《从〈理藩院则例〉析清朝对蒙古地区立法特点》,载《内蒙古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186.杨毓攘:《拉祜族“奥者奥卡”双系制家庭剖析》,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
187.易谋远:《对凉山彝族“家支”概念的研究》,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4期。
188.袁俊英、李文军:《辽代行政制度二元化原因分析》,载《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89.岳红琴:《禹贡五服制与夏代政治体制》,载《晋阳学刊》2006年第4期。
190.张德元:《凉山彝族家支制度论要》,载《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
191.张冠梓:《浅论中国古代的民族法制及其精神》,载《学术界》2003年第5期。
192.张国英:《藏文〈水牛年文书〉和〈钦定章程二十九条〉探析》,载《西藏研究》1993年第3期。
193.张晋藩:《清朝民族立法经验浅析》,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194.张淼淼:《唐代化外人的法律地位述论》,硕士论文,苏州大学,2010年。
195.张明山:《伯克制略考》,载《新疆地方志》2006年第6期。
196.张涛:《金代法制略探》,载《东北史地》2008年第1期。
197.张祥福:《〈青海卫拉特联盟法典〉研究》,硕士论文,内蒙古大学,2011年。
198.张永萍:《西夏和唐代婚姻制度的异同研究——以〈唐律〉和西夏〈天盛改旧定新律令〉比较为中心》,载《甘肃农业》2006年第3期。
199.张植荣:《〈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的法律地位》,载《西藏研究》1993年1期。
200.张志勇:《辽代法律及其特色》,载《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201.赵君:《〈唐律疏议〉“化外人”再探讨》,载《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22期。
202.赵心愚:《南诏告身制度试探》,载《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
203.赵英:《从〈云梦秦简〉看秦国的民族立法》,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年第4期。
204.赵云田:《清朝〈理藩院则例〉的整理和利用》,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1年第2期。
205.赵云田:《清末新政期间的“筹蒙改制”》,载《民族研究》2002年第5期。
206.赵云田:《清末新政期间东北边疆的政治改革》,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第3期。
207.白翠琴:《试论卫拉特法典》,载《民族研究》1981年第2期。
208.周泓:《伊斯兰教在近代新疆的世俗化与地方化——伯克制度及新疆伊斯兰文化与内地的相异》,载《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209.周润年:《西藏古代〈十六法典〉的内容及其特点》,载《中国臧学》1994年第2期。
210.周伟洲:《驻藏大臣琦善改订西藏章程考》,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1期。
211.周星:《家支·德古·习惯法》,载《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5期。
212.卓嘎:《〈铁虎清册〉产生的背景及内容》,载《中国藏学》1992特刊。
213.邹敏:《关于唐律“化外人相犯”条的再思考》,载《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
214.邹渊:《〈夜郎君法规〉——一部贵州弃族古代地方政权习惯法》,载《夜郎研究》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