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献、文集及文件
《民族政策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中国社科院清史所编:《清史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新时期统一战线文献选编(续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1991年版。
《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学史和文学概况编写出版计划》,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编印,1984年。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参考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编印,1984年。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高平叔编,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陈寅恪:《陈寅恪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顾颉刚:《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顾颉刚卷》,刘梦溪主编,顾潮、顾洪编校,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何其芳:《何其芳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胡适:《胡适文集》,欧阳哲生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黄人:《黄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季羡林:《季羡林文集》,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康有为:《康有为政论集》,汤志钧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李范文、余振贵编:《西北回民起义研究资料汇编》,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刘师培:《刘申叔遗书》,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蒙文通:《蒙文通文集》,成都:巴蜀书社1987年版。
钱玄同:《钱玄同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合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太虚:《太虚文选》,向子平、沈诗醒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余振贵编《中国伊斯兰教历史文选》,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
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郑振铎:《郑振铎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二、少数民族文学(史)及相关研究
《侗族文学史》编写组:《侗族文学史》,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京族简史》编写组:《京族简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少数民族短篇小说选》,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79年版。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文库1929—1999——理论评论卷》,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巴莫曲布嫫:《鹰灵与诗魂——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白庚胜、杨福泉:《国际东巴文化研究集粹》,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白庚胜:《东巴神话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白寿彝编:《回民起义》,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朝戈金:《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陈乐基:《侗族大歌》,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崔明德:《隋唐民族关系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戴庆厦:《藏缅语族语言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丹珍草:《藏族当代作家汉语创作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邓敏文:《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论》,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冯增烈、李登第、张志杰:《清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
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富育光:《萨满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高文远:《清末西北回民之反清运动》,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耿予方:《藏族当代文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
龚学增主编:《新中国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历程和基本经验》,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
关纪新、朝戈金:《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关纪新:《老舍评传》,重庆出版社2003年版。
关纪新主编:《20世纪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何积全、陈立浩主编:《布依族文学史》,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何联华:《民族文学的腾飞》,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和钟华、杨世光主编:《纳西族文学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黄任远:《通古斯—满语族神话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黄任远:《赫哲那乃阿伊努原始宗教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黄书光、刘保元、农学冠、盘承乾、袁广达、吴盛枝编著:《瑶族文学史》,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黄晓娟、张淑云、吴晓芬等:《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边缘书写:东南亚女性文学与中国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比较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降边嘉措:《〈格萨尔〉论》,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金春子、王建民编著:《中国跨界民族》,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郎樱、扎拉嘎主编:《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先秦至唐宋卷/元明清卷》,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郎樱:《〈玛纳斯〉论》,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李方:《多元文化的继承与并存》,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李国栋:《民国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李鸿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李鸿然主编:《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稿》,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李列:《民族想象与学术选择——彝族研究现代学术的建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李明主编,林忠亮、王康编著:《羌族文学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李绍明:《藏彝走廊民族历史文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李云忠选编:《中国少数民族现代当代文学作品选》,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李振坤、黄川编:《鲁迅与少数民族文化》,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版。
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
刘萌梁:《阿凡提笑话喜剧与美学评论》,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刘亚虎、邓敏文、罗汉田:《中国南方民族文学关系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龙殿宝、吴盛枝、过伟:《仫佬族文学史》,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罗庆春:《灵与灵的对话——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汉语诗论》,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版。
马长寿编:《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马光星:《土族文学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马克勋编著:《保安族文学》,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马绍玺:《在他者的视域中:全球化时代的少数民族诗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溯源》,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马学良、梁庭望、张公瑾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马学良、恰白·次旦平措、佟锦华主编:《藏族文学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马玉华:《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调查之研究(1929—1948)》,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马自祥:《东乡族文学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蒙国荣:《毛南族文学史》,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纳日碧力戈等:《人类学理论的新思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农敏坚、谭志表主编:《平果嘹歌》,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欧阳若修、周作秋、黄绍清、曾庆全编著:《壮族文学史》,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彭书麟、于乃昌、冯育柱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集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饶曙光等:《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年版。
热依汗·卡德尔:《〈福乐智慧〉与维吾尔文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仁钦道尔吉:《〈江格尔〉论》,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荣苏赫、赵永铣、贺希格陶克涛编著:《蒙古族文学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色波主编:“玛尼石藏地文丛”《智者的沉默:短篇小说卷》,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史军超:《哈尼族文学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苏维光、过伟、韦坚平:《京族文学史》,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覃桂清:《刘三姐纵横》,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汤晓青主编:《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建所30周年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特·赛音巴雅尔:《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特·赛音巴雅尔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史》,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
田继周:《先秦民族史》,白翠琴:《魏晋南北朝民族史》,卢勋、萧之兴、祝启源:《隋唐民族史》,杨保隆:《宋辽金时期民族史》,罗贤佑:《元代民族史》,杨学琛:《清代民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王东平:《中华文明起源和民族问题的论辩》,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卷(1903—1949),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王树槐:《咸同云南回民事变》,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社1980年版。
王宪昭:《中国各民族神话传说典型母题分类型统计》,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王佑夫:《中国古代民族诗学初探》,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王钟翰主编:《中国民族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作安:《中国的宗教问题和宗教政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韦建国、吴孝成:《多元文化语境中的西北多民族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魏强、嘉雍群培、周润年:《藏族宗教与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吴道毅:《南方民族作家文学创作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吴晓东:《苗族图腾与神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吴重阳、陶立璠编:《中国少数民族现代作家传略》,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吴重阳:《中国当代民族文学概观》,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
吴重阳:《中国现代少数民族文学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西藏自治区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西藏的民主改革》,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西南、云南、贵州三座民族学院联合编写:《彝族文学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特·赛音巴雅尔:《中国蒙古族当代文学史》,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谢立中主编:《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谢世忠:《认同的污名——台湾原住民的族群变迁》,台北:自立晚报社1987年版。
徐昌翰、黄任远:《赫哲族文学》,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徐昌翰、隋书金、庞玉田:《鄂伦春族文学》,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徐杰舜主编:《族群与族群文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徐其超、罗布江村主编:《族群记忆与多元创造》,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岩峰、王松、刀保尧:《傣族文学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杨学琛:《清代民族关系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杨义:《中国古典文学图志:宋、辽、西夏、金、回鹘、吐蕃、大理国、元代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杨照辉:《普米族文学简史》,昆明市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姚新勇:《观察、批判与理性——纷杂时代中一个知识个体的思考》,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姚新勇:《寻找:共同的宿命与碰撞:转型期中国文学多族群及边缘区域文化关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佚名:《汉译蒙古黄金史纲》,朱风、贾敬颜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余大钧译注:《蒙古秘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余梓东:《清代民族政策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编:《民族文字的创制与改进》,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扎拉嘎:《比较文学: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清代蒙汉文学关系论稿》,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札奇斯钦:《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版。
张海洋:《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张菊玲:《旷代才女顾太清》,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
张菊玲:《清代满族作家文学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张寿康:《少数民族文艺论集》,北京建业书局1951年版。
张文勋主编,张福三、傅光宇:《白族文学史》,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大调查队编写,1983年。
张彦平、郎樱:《柯尔克孜民间文学概览》,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文出版社1992年版。
张迎胜、丁生俊:《回族古代文学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张直心:《边地梦寻:一种边缘文学经验与文化记忆的探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张中复:《清代西北回民事变》,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编:《民族文学论丛》,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
三、相关学科理论及研究(包括汉译)
[德]彼得·毕尔格:《主体的退隐》,陈良梅、夏清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行为合理化与社会合理化》,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德]海德格尔:《路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德]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德]赫尔德:《论语言的起源》,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德]卡西尔:《国家的神话》,范进、杨君游、柯锦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德]马丁·布伯:《我与你》,陈维钢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胡景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周国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
[德]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德]瓦尔特·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德]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法]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文选》,郭宏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法]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法]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法]德拉诺瓦:《民族与民族主义:理论基础与历史经验》,郑文彬、洪晖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法]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法]福柯:《规则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法]福柯:《知识的考掘》,王德威译,台北:麦田出版社1993年版。
[法]吉尔·德勒兹、费利克斯·瓜塔里:《游牧思想——吉尔·德勒兹、费利克斯·瓜塔里读本》,陈永国编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法]拉康:《拉康选集》,禇孝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法]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葛智强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法]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王志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法]鲁保罗:《西域的历史与文明》,耿昇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法]潘鸣啸:《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1968—1980》,欧阳因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版。
[法]让—雅克·卢梭:《论语言的起源:兼论旋律与音乐的摹仿》,洪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解释篇》,方书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韩]李泰洙:《〈老乞大〉四种版本语言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年版。
[加]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捷克]亚罗斯拉夫·普实克:《抒情与史诗——中国现代文学论集》,郭建玲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
[美]阿兰·邓迪斯编《西方神话学读本》,朝戈金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美]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美]安德鲁·芬伯格:《可选择的现代性》,陆俊、严耕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布龙菲尔德:《布龙菲尔德语言学文集》熊兵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美]布龙菲尔德:《语言论》,袁家骅、赵世开、甘世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研究》,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美]戴维·利明、埃德温·贝尔德:《神话学》,李培茱、何其敏、金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美]费约翰:《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李霞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美]弗莱德·R.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万俊人、朱国钧、吴海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美]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徐文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美]海登·怀特:《元历史: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陈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美]韩书瑞:《千年末世之乱》,陈仲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美]何伟亚:《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邓常春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美]洪长泰:《到民间去——1918—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董晓萍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美]华勒斯坦等:《开放社会科学》,刘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美]霍尔、艾坎伯雷:《国家》,施雪华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美]杰里米·里夫金、特德·霍华德:《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吕明、袁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美]卡尔·瑞贝卡:《世界大舞台: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中国的民族主义》,高瑾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美]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杜继东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奇译,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
[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王海龙、张家瑄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美]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唐晓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美]雷内·韦勒克:《批评的概念》,张金言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美]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美]赛义德:《赛义德自选集》,谢少波、韩刚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美]史景迁:《皇帝与秀才——皇权游戏中的文人悲剧》,邱辛晔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版。
[美]斯特拉森、斯图瓦德:《人类学的四个讲座——谣言·想象·身体·历史》,梁永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韦思谛编:《中国大众宗教》,陈仲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美]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美]约瑟夫·洛克:《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刘宗岳译,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美]詹姆逊:《政治无意识: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王逢振、陈永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78.赵宪章编:《二十世纪外国美学文艺学名著精义》,郭宏安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日]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赵京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日]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之曲折与展开》,陈耀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日]和辻哲郎:《风土》,陈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日]内藤湖南:《中国史通论:内藤湖南博士中国史学著作选译》,夏应元、刘文柱、徐世虹、郑显文、徐建新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日]桥川时雄:《满洲文学兴废考》,孟文树译,满族文学史编写委员会1982年版。
[日]尾形勇:《中国古代的“家”与国家》,张鹤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日]子安宣邦:《国家与祭祀》,董炳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瑞士]卡尔·荣格等:《人类及其象征》,张举文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苏]斯大林:《斯大林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意]葛兰西:《葛兰西文选(1916—193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意]葛兰西:《狱中书简》,田时纲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英]John Urry:《游客凝视》,杨慧、赵玉中、王庆玲、刘永青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英]安东尼·D.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龚维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英]冯客:《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杨立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英]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韩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英]哈里森:《古代艺术与仪式》,刘宗迪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英]霍布斯鲍姆、T.兰格:《传统的发明》,顾杭、庞冠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英]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英]罗宾斯:《简明语言学史》,许德宝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英]麦克斯·缪勒:《比较神话学》,金泽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英]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性及其缺憾》,郇建立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英]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英]齐格蒙特·鲍曼:《废弃的生命》,谷蕾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英]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柏敬泽校,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英]魏安:《三国演义版本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英]休·希顿—沃森:《民族与国家:对民族起源与民族主义政治的探讨》,吴洪英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英]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郭英剑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英]甄克思:《社会通诠》,严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包亚明主编:《后现代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蔡尚思主编、李华兴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蔡翔:《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岑麟祥:《语言学史概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陈长琦:《中国古代国家与政治》,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
陈国球:《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建宪:《神话解读:母题分析方法探索》,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陈理、彭武麟、白拉都格其主编:《中国近代边疆民族问题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陈平原:《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陈去病:《陈去病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陈晓毅:《中国式宗教生态:青岩宗教多样性个案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陈永国主编:《翻译与后现代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陈泳超:《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成崇德:《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边疆民族卷)》,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
程巍:《中产阶级的孩子们——60年代与文化领导权》,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戴燕:《文学史的权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邓正来、[英]J.C.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丁鼎、杨洪权:《神秘的预言——中国古代谶言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董乃斌、陈伯海、刘扬忠主编:《中国文学史学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范大灿编:《作品、文学史与读者》,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方豪:《中西交通史》,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高有鹏:《中国民间文学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高玉:《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葛剑雄:《往事与近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葛兆光:《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谷方:《主体性哲学与文化问题》,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4年版。
顾颉刚:《西北考察日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顾忠华:《韦伯学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关凯:《族群政治》,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郭双林:《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郭湛:《主体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何兆武:《历史理性批判论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胡阿祥:《魏晋本土文学地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胡经之、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胡台丽、许木柱、叶光辉主编:《情感、情绪与文化:台湾的文化心理研究》,台北: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2002年版。
胡晓明、傅杰主编:《释中国》,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户晓辉:《现代性与民间文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7)》,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黄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江绍原著,王文宝整理:《中国礼俗迷信》,天津:渤海湾出版公司1989年版。
姜璐:《熵——系统科学的基本概念》,沈阳:沈阳出版社1997年版。
姜智芹:《傅满洲与陈查理:美国大众文化中的中国形象》,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蒋由智:《中国民族西来辩》,上海:华通书局1929年版。
蒋由智:《中国人种考》,上海:华通书局1929年版。
旷新年:《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李德辉:《唐代交通与文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李若建:《折射: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李少兵:《民国时期的佛学与社会思潮》,台湾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版。
李向平:《救世与救心:中国近代佛教复兴思潮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李孝迁:《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1882—1949)》,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李杨:《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李怡:《现代性:批判的批判——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李泽厚:《李泽厚哲学文存》,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
李中华:《谶纬与神秘文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廖炳惠:《关键词200:文学与批评研究的通用词汇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林庚:《中国文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刘禾:《帝国的话语政治:从近代中西冲突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杨立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宋伟杰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刘禾:《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刘进才:《语言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刘麟生:《中国骈文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刘晴波、彭兴国编校:《陈天华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刘晴波编:《杨度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刘师培:《刘师培学术文化随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刘锡诚:《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刘颖:《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民俗学语境》,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刘再复:《性格组合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卢建荣主编:《性别、政治与集体心态——中国新文化史》,台北:麦田出版社2001年版。
陆象淦主编:《死的世界,活的人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版。
吕大吉、牟钟鉴:《概说中国宗教与传统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吕微:《神话何为:神圣叙事的传承与阐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
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罗云锋:《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历史建构——从清末至抗战前的一个历史考察》,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麻天祥:《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马昌仪:《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
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马学良主编:《语言学概论》,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1年版。
马祖毅等:《中国翻译通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梅新林:《中国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孟繁华:《传媒与文化领导权:当代中国的文化生产与文化认同》,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潜明兹:《中国神话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任一鸣、瞿世镜:《英语后殖民文学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沈长云:《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舒芜等编选《近代文论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斯炎伟:《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与新中国文学体制的建构》,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谭丕模编著:《中国文学史纲》,上海:北新书局1933年版。
唐晓峰、黄义军编:《历史地理学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汪晖、陈燕谷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汪晖:《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
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汪晖:《汪晖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汪民安、陈永国、张云鹏主编:《现代性基本读本》,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汪民安主编:《文化研究关键词》,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王本朝:《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
王本朝:《中国现代文学制度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王春霞:《“排满”与民族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王德威:《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课》,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及其对儒学传统的冲击(1868—1919)》,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5年版。
王立:《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原型与流变》,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王文参:《五四新文学的民族民间文学资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王小东:《天命所归是大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王晓秋主编:《戊戌维新与近代中国的改革:戊戌维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王锺陵主编,许建平编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精粹——文学史方法论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吴光正:《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吴晓峰:《国语运动与文学革命》,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刘绍铭等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肖向明:《“幻魅”的现代想象:鬼文化与中国现代作家研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徐新建:《民歌与国学》,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版。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许宝强、袁伟选编:《语言与翻译的政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许纪霖、宋宏编:《现代中国思想的核心观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及其历史因素之研究》,范丽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杨宪益:《译余偶拾》,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
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通释》,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
叶春生主编:《典藏民俗学丛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袁进:《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张广达:《西域史地丛稿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张进:《新历史主义与历史诗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张炯、邓绍基、樊俊主编:《中华文学通史》,北京:华艺出版社1997年版。
张君劢、丁文江等:《科学与人生观》,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
赵世瑜:《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国现代民俗学思想史论(1918—1937)》,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郑观应:《盛世危言》,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论》编辑委员会编:《文艺学和新历史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周宪:《现代性的张力》,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止庵校订,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邹振环:《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四、英文相关理论及研究
Aihwa Ong,Flexible Citizenship:The Cultural Logic of Transnationality,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99.
Arjun Appadurai,Modernity at Large: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6.
Arnold van Gennep,The Rites of Passage,London:Routledge,2004.
Benedict Anderson,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London:Verso,1992.
Boaventura De Sousa Santos,Toward A New Common Sense,Law,Science and Politics in the Paradigmatic Transition,New York:Routledge,1995.
C.F.Keyes,( Ed.)Ethnic Change .Seattle:Universtiy of Washington Press,1981.
Colin Mackerras,China's Ethnic Minorities and Globalization,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3.
Dittmer & Kim(ed.)China's Quest for National Identit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3.
Douglas R.Howland,Translating the West:Language and Political Reason in Nineteenth-century Japan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2.
Eric Hayot,Haun Saussy,and Steven G.Yao,(ed),Sinographies:Writing China,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8.
Francine Hirsch,Empire of Nations,Ethnographic Knowledge & the Making of the Soviet Union,Ithaca,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5.
Frand Dikotter,(ed.)The Construction of Racial Indentites in China and Japan: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7.
Gilles Deleuze,Félix Guattari.Anti-Oedipus .(Trans.) Robert Hurley,Mark Seem and Helen R.Lane.London and New York:Continuum,2004.
Williams H.Harris,Judith S.Levey,(ed.) The New Columbia Encyclopia,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5.
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Translated by Donald Nicholson-Smith,Cambridge:Blackwell,1991.
Homi K.Bhabha,The Location of Culture,London:Routledge,1994.
Homi K.Bhabha,Nation and Narration,Routledge,1990.
Jana Evans Braziel and Anita Mannur,(ed.)Theorizing diaspora:a reader,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3.
Joel Krieger,(ed.)The Oxford Companion to Politics of the Worl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Johannes Fabian,Time and the Other:How Anthropology Makes its Object,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3.
Joseph R.Levenson,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Volume One:The Problem of Intellectual Contituity,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8.
Max Weber,“Science as a Vocation,”Max Weber's Complete Writings on Academic and Political Vocations,(ed.) John Dreijmanis;translation by Gordon C.Wells.New York:Algora Publishing,2008.
Nike K.Pokorn,Challenging the Traditional Axioms:Translation into a Non-Mother Tongue,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5.
Patricia Ticineto Clough,(ed.),The Affective Turn:Theorizing the Social,Durham and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2007.
Rebecca E.Karl,Staging the World:Chinese Nationalism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Durham and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2002.
Redfield Robert,The Primitive World and Its Transformations,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53.
Ruth W.Dunnell,Mark C.Elliott,Philippe Foret,James A Millward,(ed.),The New Qing imperial history:The making of inner Asian Empire at Qing Chengde.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 Curzon,2004.
Rushdie Salman,Imaginary Homelands:Essays and Criticism1981-1991.New York:Viking and Granta,1991.
T.J.Schlereth,The Cosmopolitan Ideal in Enlightenment Though .Notre Dame,Ind: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77.
Thongchakul Winichakul,Siam Mapped:A History of the Geo-Body of a Nation,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7.
Ying Hu,Tales of Translation:Composing the New Woman in China,1899-1918,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