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观点,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在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在世界上赢得广泛赞誉。丰富多彩的成功实践推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也为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沃土。时代呼唤理论创新,实践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在中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工作,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快速发展和剧烈社会转型,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迫切需要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的创新,而扎扎实实开展调查研究则是推进民族研究事业适应时代要求、实现理论创新、服务发展需要的基本途径。
早在20世纪50年代,应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民族识别之需,我国进行了全国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与语言调查,今称“民族大调查”。这次大调查搜集获取了大量的有关民族地区社会历史的丰富资料,形成300多个调查报告。在此次调查的基础上,整理出版了400余种、6000多万字的民族社会历史建设的巨大系统工程——《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为党和政府制定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方针,在民族地区开展民主改革和推动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也为新中国民族研究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各民族逐渐摆脱了贫困落后的生产生活状态,正在向文明富裕的现代化社会迈进。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各民族之间以及不同民族地区之间经济社会的发展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问题以及各种社会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生态问题,日益成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紧迫问题。深入民族地区开展长期、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把握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是时代赋予民族学工作者的使命。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一直把调查研究作为立所之本。1956年成立的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和1958年成立的民族研究所(1962年两所合并),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第一次民族大调查催生的结果。作为我国多学科、综合性、国家级的民族问题专业研究机构,民族所非常重视田野调查,几代学人已在中国各民族地区近1000个点进行过田野调研。20世纪90年代,民族所进行了第二次民族地区典型调查,积数年之功完成了20余部调研专著。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为了更好地贯彻党中央对我院“三个定位”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主攻方向,民族所集思广益,经过反复酝酿、周密论证,组织实施了“21世纪初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这是我国民族学研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在充分利用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开展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与语言调查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次民族大调查将选择60—70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包括城市、县旗或民族乡)作为调查点,围绕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大文明建设而展开,计划用4—5年的时间,形成60—70个田野调查报告,出版50部左右的田野民族志专著。民族调查是一种专业性、学科性的调查,但在学科分化与整合均非常明显的当代学术背景下,要通过调查研究获得开拓性的成果,除了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外,还需结合社会学问卷调查方式和国情调研、社会调查方式,把静态与动态、微观与宏观、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典型与一般有机结合起来,突出调查研究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区域性。这是新时期开展民族大调查的新要求。
立足当代、立足中国的“民族国情”,妥善处理民族问题,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促进各民族地区繁荣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21世纪初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作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希望立足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变化,围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展如下调查研究:(1)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调查研究;(2)民族地区社会转型、进步与发展调查研究;(3)西部大开发战略与民族问题调查研究;(4)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调查研究;(5)民族地区宗教问题调查研究;(6)民族地区教育与科技调查研究;(7)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加强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和切实发挥智库作用的重要保障。基础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是现代社会科学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的整体。通过全面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我们冀望努力达成以下几个目标:一是全面考察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探索和实践过程,凝练和总结中国解决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确立和谐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经验,把握民族工作的一般规律,为未来的民族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出贡献。二是全面展示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展示以“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为核心内容的新型民族关系的当代发展状况,反映各族人民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增强各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三是深入调查探寻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为党和国家全面了解各民族发展现状、把握发展趋势、制定未来发展规划提供可靠依据。四是通过深入民族地区进行扎实系统的调研,搜集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构筑我国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基础信息平台,夯实民族研究的基础,训练培养一支新时代的民族问题研究骨干队伍,为民族学研究和民族地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我们深信,参与调查研究的每一个专家和项目组成员,秉承民族学人类学界前辈学人脚踏实地、不怕吃苦、勤于田野、精于思考的学风,真正深入民族地区、深入田野,广泛汇集干部群众的意见、倾听干部群众的呼声,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取得丰富的数据资料,通过科学严谨的数据分析和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这不仅会成为新世纪我国民族学与人类学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一定会为党和政府提供重要决策参考,为促进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的新发展,为在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编写组:《土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编写组:《互助土族自治县概况》,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编写组:《互助土族自治县县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李克郁等主编:《土族婚丧文化》,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李克郁:《李克郁土族历史与语言文字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李克郁、李美玲:《河湟蒙古尔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李志农、丁柏峰主编:《土族:青海互助县大庄村调查》,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郝时远、任一飞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调查研究丛书·互助县土族卷》,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张生寅等编著:《中国土族》,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吕建福:《土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秦永章:《甘宁青地区多民族格局形成史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马占山:《土族音乐文化实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
马光星:《土族文学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鄂崇荣:《土族民间信仰解读——地方性信仰与仪式的宗教人类学研究》,甘肃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祁进玉:《群体身份与多元认同——基于三个土族社区的人类学对比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裴丽丽:《土族文化传承与变迁——以辛家庄和贺尔郡为例的研究》,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
[比]许让神父:《甘肃土人的婚姻》,费孝通、王同惠合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李友楼编:《土族民间故事选》,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朱世奎主编:《青海风俗简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赵宗福、马成俊主编:《青海民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曹娅丽主编:《土族文化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
张廷国、郝树壮:《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范俊军编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语言与文化多样性文件汇编》,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中共互助县委组织部、中共互助县委党史研究室、互助县档案馆编:《中国互助县委组织部志》, 2009年12月内部印刷。
青海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编:《七彩之路——土族变迁史料选辑》(内部资料),西宁民族印刷厂。
编写组:《互助土族自治县政协志》(内部印刷), 2009年9月。
李林财、解统恩编:《互助土族自治县教育志》(内部印刷), 2011年10月。
李生华:《土族绝非吐谷浑人后裔》,《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韩儒林:《青海佑宁寺及其名僧》,载《穹庐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鄂崇荣:《百年来土族研究的反思与前瞻》,《青海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秦永章:《浅谈历史上互助土族地区的宗教寺院统治》,《中国土族》1994年第1期。
乔生华:《土族语言文字的应用与保护项目实施完成》,《中国土族》2007年冬季号。
乔生菊:《浅谈土族语言现状》,《中国土族》2010年夏季号。
群克加、乔生华:《土族语言文字的应用和保护现状》,《中国土族》2008年夏季号。
孙竹、吴安其:《从试行到推行的土族文字》,《民族语文》1990年第2期。
席元麟:《土文的价值及推行工作——兼议土族教育》,《青海民族研究》1991年第3期。
席元麟:《从土族语词汇看其文化的多元性》,《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
宝乐日:《土族语言及新创文字使用调查研究综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宝乐日:《土族语言及新创文字在学校教育领域使用现状研究——互助县调查个案分析》,《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第2期。
宝乐日:《文化资本理论视野下土族、羌族语言及其新创文字使用与发展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