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晓红:《先秦汉语助动词系统的形成》,《语言研究论丛》(第7辑),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
曹广顺:《魏晋南北朝到宋代的“动+将”结构》, 《中国语文》1990年第2期。
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
曹广顺:《〈佛本行集经〉中的“许”和“者”》,《中国语文》1999年第6期。
曹广顺:《中古译经与中古汉语语法史研究》,《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二),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曹广顺、龙国富:《再谈中古汉语处置式》,《中国语文》2005年第4期。
曹广顺、遇笑容:《中古译经中的处置式》,《中国语文》2000年第6期。
曹小云:《〈论衡〉被动句式研究》,《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2期。
曹秀玲:《V前受事结构的功能及其表现形式》,《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2期。
陈初生:《早期处置式略论》,《中国语文》1983年第3期。
陈丹丹:《汉语史上关系从句的类型学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陈海燕:《汉末名士蔡邕家世及生平考述》,《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陈祥明:《从语言角度看〈撰集百缘经〉的译者及翻译年代》,《语言研究》2009年第1期。
陈秀兰:《魏晋南北朝文与汉文佛典语言比较研究》,(首尔)新星出版社2004年版。
陈寅恪:《支愍度学说考》,《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第一种《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1933年;又见于《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初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程亚恒:《从藏缅语施助动词看古汉语“(N)所V”句的性质》,《汉语史研究集刊》2012第15辑。
崔立斌:《〈孟子〉词类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戴庆厦、李洁:《藏缅语的强调式施动句——兼与汉语被动句对比》,《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语法比较》(戴庆厦主编),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邓安生:《蔡邕集编年校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刁晏斌:《论近汉语受事主语句》,《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董琨:《汉魏六朝佛经所见若干新兴语法成分》,《研究生论文选集·语言文字分册(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董秀芳a:《古汉语中的后置词“所”——兼论古汉语中表方位的后置词系统》,《四川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董秀芳b:《古汉语中介宾位置上的零形回指及其演变》,《当代语言学》1998年第4期。
董秀芳:《古汉语中动名之间“于/於”的功能再认识》,《古汉语研究》2006年第2期。
董秀芳:《动词直接作定语功能的历时考察》,《燕赵学术》(秋之卷),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
董志翘:《中世汉语“被”字句的发展和衍变》,《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董志翘:《中古文献语言论集》,巴蜀书社2000年版。
方一新:《〈世说新语〉词语拾诂》,《杭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方一新:《关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几个问题》,《汉语现状与历史的研究》(江蓝生、侯精一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方有国:《上古汉语“所”字与所字结构再研究》,《汉语史研究集刊》第2辑,巴蜀书社2000年版。
方有国:《上古汉语语法研究》,巴蜀书社2002年版。
冯春田:《魏晋南北朝时期某些语法问题探究》,《魏晋南北朝汉语研究》(程湘清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傅庭林:《论上古汉语中的“可以”》,《辽宁大学学报》1987年第5期。
龚英:《〈史记〉中的代词“之”的篇章功能》,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郭锡良:《介词“以”的起源和发展》,《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1期。
郭锡良等:《古代汉语》(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何乐士:《左传虚词研究》,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何乐士:《〈史记〉语法特点研究》,《两汉汉语研究》(程湘清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何乐士:《左传虚词研究》(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何亮:《汉译佛典中“所V”式被动句来源小议》,《古汉语研究》2007年第3期。
何亚南:《〈三国志〉和裴注句法专题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洪诚:《论南北朝以前汉语中的系词》,《语言研究》1957年第2期;又见于《洪诚文集·雒诵庐论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洪诚:《论古汉语的被动式》,《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58年第1期;又见于《洪诚文集·雒诵庐论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胡敕瑞:《动结式的早期形式及其判定标准》,《中国语文》2005年第3期。
胡敕瑞a:《从隐含到呈现(下)》,《语言学论丛》2008年第38辑。
胡敕瑞b:《汉语负面排他标记的来源及其发展》,《语言科学》2008年第6期。
胡敕瑞:《汉译佛典中的一类特殊句式:并列成分后置》,《语言科学》2010年第6期。
华星白:《古典诗文例释》(打印稿),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中文系1995年。
吉仕梅:《〈睡虎地秦墓竹简〉语料的利用与汉语词汇语法之研究》,《汉语研究研究集刊》第1辑(上),巴蜀书社1998年版。
吉仕梅:《秦汉简帛语言研究》,巴蜀书社2004年版。
季琴:《从语法角度看〈撰集百缘经〉的译者及成书年代》,《语言研究》2009年第1期。
江蓝生:《处所词的领格用法与结构助词“底”的由来》,《中国语文》1999年第2期。
江蓝生:《语言接触与元明时期的特殊判断句》,《语言学论丛》2003年第28辑。
姜南:《汉译佛经中增译的话题转移标记——以〈妙法莲华经〉的梵汉对勘为基础》,《中国语文》2007年第3期。
姜南:《汉译佛经音节衬字辩说》,《语言研究》2008年第4期。
姜南:《基于梵汉对勘的〈法华经〉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蒋冀骋:《论明代吴方言的介词“捉”》,《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3期。
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蒋礼鸿集》第1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05年版。
蒋绍愚:《〈世说新语〉、〈齐民要术〉、〈洛阳伽蓝记〉、〈贤愚经〉、〈百喻经〉中的“已”、“竟”、“讫”、“毕”》,《语言研究》2001年第1期。
蒋绍愚:《魏晋南北朝的“述宾补”式述补结构》,《国学研究》第1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蒋绍愚:《受事主语句的发展与使役句到被动句的演变》,in Ken⁃ichi Takashima & Jiang Shaoyu ed.Meaning and Form:Essays in Pre⁃Modern Chinese Grammar(《意义与形式——古代汉语语法论文集》,高岛谦一、蒋绍愚主编),Muenchen:LINCOM GmbH,2004.
蒋绍愚:《语言接触的一个案例——再谈“V(O)已”》,《语言学论丛》2008年第36辑。
蒋绍愚:《也谈汉译佛典中的“NP1,NP2 +是也/是”》,《中国语言学集刊》2009年第3卷第2期。
蒋绍愚:《先秦汉语的动宾关系和及物性》,《中国语言学集刊》2013年第7卷第2期。
蒋忠新:《民族文化宫图书馆藏〈妙法莲华经〉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金克木:《谈谈汉译佛教文献》,《江淮论坛》1980年第5期;又见于《印度文化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李明:《汉语助动词的历史演变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1年。
李维琦:《佛经续释词》,岳麓书社1999年版。
李维琦:《佛经词语汇释》,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李宗江:《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版。
梁启超:《翻译文学与佛典》,《佛学研究十八篇》,中华书局1920/1989年版。
梁晓虹:《佛经中“於”的一种特殊用法》,《九江师专学报》1985年第1、2期合刊。
梁晓虹:《佛教词语的构造与汉语词汇的发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刘丹青:《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刘丹青:《汉语关系从句标记类型初探》, 《中国语文》2005年第1期。
刘坚、江蓝生、白维国、曹广顺:《近代汉语虚词研究》,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
刘利:《从〈国语〉的用例看先秦汉语的“可以”》, 《中国语文》1994年第5期。
刘利:《先秦汉语助动词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刘瑞明:《“於”的一种助词用法——〈佛经中“於”的一种特殊用法〉辨误》,《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
刘月华、潘文娱、故韡:《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刘子瑜:《唐五代时期的处置式》,《语言研究》1995年第2期。
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龙国富:《〈阿含经〉“V+(O)+CV”格式中的“已”》,《云梦学刊》2002年第1期。
龙国富:《从梵汉对勘看中古汉译佛经中的特殊判断句》,首届“汉语史中的语言接触专题研讨会”论文(北京香山),2005。
龙国富a:《汉语完成貌句式和佛经翻译》,《民族语文》2007年第1期。
龙国富b:《梵汉对勘在汉译佛经语法研究中的价值》,第六届国际古汉语语法研讨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汉语语法史研讨会(陕西师范大学), 2007年。
龙国富:《从语言接触看汉译佛经中连接词“若”的特殊用法》,《汉语史学报》第7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鲁迅:《关于翻译——给瞿秋白的回信》, 《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32/1984年版。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上卷),商务印书馆1951年版。
吕叔湘:《语文常谈》,三联书店1980年版。
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江蓝生补),学林出版社1985年版。
马建忠:《马氏文通》(新1版),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马雍:《〈尚书〉史话》,《古代要籍概述》,中华书局1987年版。
梅祖麟:《现代汉语完成貌句式和词尾的来源》,1981,《语言研究》创刊号;又见于《梅祖麟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梅祖麟:《唐宋处置式的来源》,《中国语文》1990年第3期;又见于《梅祖麟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梅祖麟:《先秦两汉的一种完成貌句式——兼论现代汉语完成貌句式的来源》,《汉语现状与历史的研究》(江蓝生、侯精一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秦公:《碑别字新编》,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裘锡圭:《说“以”》,《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版。
瞿秋白:《关于翻译——给鲁迅的信》,《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31/1984年版。
荣晶:《汉语口语体受事前置句》,《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
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沈家煊:《从“优雅准则”看两种“动单名双”说》,第三届两岸三地现代汉语句法语义小型研讨会(北京),2011。
石锓:《浅谈助词“了”语法化中的几个问题》,《汉语史研究集刊》第2辑,巴蜀书社2000年版。
石毓智、李讷:《汉语发展史上结构助词的兴替——论“的”的语法化历程》,《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帅志嵩:《中古汉语[+完成]语义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6年。
宋文辉:《“被”的语法化散论》,《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三),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宋亚云a:《汉语形容词的一个重要来源:动词》,《长江学术》2007年第3期。
宋亚云b:《再论动结式的判断标准和产生时代》,《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三),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苏慧澄:《关于尼泊尔梵本佛经的发现》,张曼涛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之《佛典译述及著录考略》,(台北)大象文化出版社1978年版。
苏渊雷:《〈三国志〉今注今译》,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孙良明:《古代汉语语法变化研究》,语文出版社1994年版。
孙锡信:《汉语历史语法要略》,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修订译本),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58/2003年版。
太田辰夫:《汉语史通考》(江蓝生、白维国译),重庆出版社1988/1991年版。
唐钰明:《汉魏六朝被动式略论》,《中国语文》1987年第3期。
唐钰明:《唐至清的被动句》,《中国语文》1988年第6期。
万金川a:《从“佛教混合汉语”的名目谈汉译佛典的语言研究》,《圆光佛学学报》2002年第7期;又见于《佛典研究的语言学转向:佛经语言学论集》(万金川著),正观出版社2005年版。
万金川b:《佛经译词的文化二重奏》,第一届汉文佛典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台北),2002年;又见于《佛典研究的语言学转向:佛经语言学论集》(万金川著),正观出版社2005年版。
汪维辉:《系词“是”发展成熟的时代》,《中国语文》1998年第2期。
汪维辉:《近代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1999年。
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王洪君:《汉语表自指的名词化标记“之”的消失》,《语言学论丛》1987年第14辑。
王继红:《基于梵汉对勘的佛教汉语语法研究——以〈阿毗达磨俱舍论·分别界品〉为例》,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王继红:《语言接触与佛教汉语研究》,《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王克仲:《文言“而”或者“以”连接助动词和一般动词的例证》,《辽宁大学学报》1980年第6期。
王克仲:《关于先秦“所”字词性的调查报告》,《古汉语研究论文集》,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
王力:《中国文法中的系词》,《清华学报》1937年第12卷第1期;又见于《王力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王力:《汉语史稿》(修订本),中华书局1958/1980年版。
王力:《汉语史稿》,《王力文集》第9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58/1988年版。
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王力:《汉语语法史》,《王力文集》第11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王泗原:《古语文例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王云路、方一新:《中古汉语语词例释》,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魏培泉:《汉魏六朝称代词研究》,(台北)“中研院”语言研究所, 1990/2004年。
魏培泉:《古汉语介词“於”的演变略史》,(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3年第62本第4分。
魏培泉:《古汉语被动式的发展与演变机制》,《中国境内语言暨语言学》1994年第2辑。
魏培泉:《论古代汉语中几种处置式在发展中的分与合》,《中国境内语言暨语言学》1997年第4辑。
魏培泉a:《先秦主谓间的助词“之”的分布与演变》,(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00年第71本第3分册。
魏培泉b:《说中古汉语的使成结构》,(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00年第71本第4分册。
魏培泉c:《东汉魏晋南北朝在语法史上的地位》,《汉学研究》2000年第18卷特刊。
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岳麓书社1996年版。
吴福祥:《重谈“动+了+宾”格式的来源和完成体助词“了”的产生》,《中国语文》1998年第6期。
吴福祥:《试论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来源》,《汉语现状与历史的研究》(江蓝生、侯精一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吴福祥:《再论处置式的来源》,《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
吴福祥:《关于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民族语文》2007年第2期。
吴福祥、冯胜利、黄正德:《汉语“数+量+名”格式的来源》,《中国语文》2006年第5期。
吴娟:《汉译佛典中疑问代词“何”的任指用法》,2008年,未刊。
吴娟:《“久如”探源》,《汉语史学报》第8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香坂顺一:《白话语汇研究》(江蓝生、白维国译),中华书局1997年版。
向德珍:《中古汉语系词“是”后置的特殊判断句》,《语言接触与语言比较》(薛才德主编),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
向熹:《简明汉语史·下》(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解植永:《中古汉语“是”字后置式判断句的来源》,《汉语史研究集刊》第9辑,巴蜀书社2006年版。
辛岛静志:《汉译佛典的语言研究》,《俗语言研究》1997年第4期。
辛岛静志:《汉译佛典的语言研究(二)》,《俗语言研究》1998年第5期。
辛岛静志:《汉译佛典的语言研究》,《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辛岛静志:《〈佛典汉语词典〉之编辑》,《佛教图书馆馆讯》2003年第35/36期。
辛岛静志:《〈撰集百缘经〉的译出年代考证——出本充代博士的研究简介》,《汉语史学报》2006年第6辑。
许洋主:《新译梵文佛典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二),(台北)如实出版社1995年版。
颜洽茂:《佛教语言阐释——中古佛经词汇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杨伯峻:《古汉语虚词》,中华书局1981年版。
杨伯峻:《上古汉语中之罕见的语法现象》,《中国语文》1982年第6期。
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
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修订本),语文出版社2001年版。
杨剑桥:《古汉语语法讲义》,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杨永龙:《不同的完成体构式与早期的“了”》,《历史语言学研究》第2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姚振武:《个别性指称与“所”字结构》,《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3期。
姚振武:《先秦汉语受事主语句系统》,《中国语文》1999年第1期。
叶友文:《隋唐处置式内在渊源分析》,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6(1),1988。
意西微萨·阿错:《倒话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殷国光、龙国富、赵彤:《汉语史纲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于红岩:《浅析“拿”字处置式》,《语文研究》2001年第3期。
俞光中、植田均:《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俞理明:《佛经文献语言》,巴蜀书社1993年版。
遇笑容:《说“云何”》,《开篇》第22卷,(东京)好文出版2003年版。
遇笑容:《汉语语法史中的语言接触与语法变化》,《汉语史学报》第4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遇笑容:《梵汉对勘与中古译经语法研究》,《汉语史学报》第6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遇笑容a:《试说汉译佛经的语言性质》,《历史语言学研究》第1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遇笑容b:《理论与事实:语言接触视角下的中古译经语法研究》,《汉语史学报》第7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遇笑容、曹广顺:《再谈中古译经与汉语语法史研究》,《汉藏语学报》第1期,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袁宾a:《〈祖堂集〉被字句研究——兼论南北朝到宋元之间被字句的历史发展和地域差异》,《中国语文》1989年第1期。
袁宾b:《敦煌变文语法札记》,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5期。
袁宾:《近代汉语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袁宾、徐时仪、史佩信、陈年高:《二十世纪的近代汉语研究》,书海出版社2001年版。
张赪:《汉语介词词组词序的历史演变》,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赪:《晚唐五代的受事前置句》,《语言科学》2005年第2期。
张赪、荣晶:《汉语受事前置句结构的演变及对比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4期。
张家文:《古汉语介词“以”支配成分的移位和省略》,《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4期。
张美兰:《〈祖堂集〉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张双棣、殷国光、陈涛:《吕氏春秋词典》,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张万起:《世说新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张万起、刘尚慈:《世说新语译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
张谊生:《介词悬空的方式与后果、动因和作用》,《语言科学》2009年第3期。
张永言:《世说新语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张幼军:《论佛经训诂方法》,《古汉语研究》2006年第2期。
赵长才:《汉语述补结构的历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0年。
赵长才:《也谈中古译经中“取”字处置式的来源——兼论“打头破”、“啄雌鸽杀”格式的形成》,《汉语史中的语言接触问题研究》(遇笑容、曹广顺、祖生利主编),语文出版社2010年版。
志村良治:《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江蓝生、白维国译),中华书局1995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周达甫:《怎样研究梵汉翻译和对音》,《中国语文》1957年第4期。
周一良:《中国的梵文研究》,《思想与时代》1944年第35期;又见于《魏晋南北朝史论集》,中华书局1963年版。
周一良:《论佛典翻译文学》,《申报·文史副刊》1947—1948年第3—5期;又见于《魏晋南北朝史论集》,中华书局1963年版。
周祖谟:《汉语发展的历史》,1979/2001,《周祖谟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方言》1983年第1期。
朱冠明:《相关义群的认知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朱冠明:《中古译经中的“持”字处置式》,《汉语史学报》第2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朱冠明a:《“被”的语法化与“被NV”的形成》,第三届汉语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洛阳),2005。
朱冠明b:《中古汉译佛典语法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5。
朱冠明a:《从中古佛典看“自己”的形成》,《中国语文》2007年第5期。
朱冠明b:《“之”的衰落及其对句法的影响》,第六届国际古汉语语法研讨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汉语语法史研讨会(陕西师范大学),2007。
朱冠明c:《“破”类词作饰语的来源》,第二届汉语史中的语言接触专题研讨会(北京),2007。
朱冠明a:《〈摩诃僧祇律〉情态动词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版。
朱冠明b:《梵汉本〈阿弥陀经〉语法札记》,《历史语言学研究》第1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朱冠明c:《移植:佛经翻译影响汉语词汇的一种方式》,《语言学论丛》2008年第37辑。
朱冠明:《中古佛典与汉语受事主语句的发展——兼谈佛经翻译影响汉语语法的模式》,《中国语文》2011年第2期。
朱冠明:《汉译佛典语法研究述要》,《汉译佛典语法研究论集》(蒋绍愚主编),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朱冠明:《近代汉语中一种无标记的关系小句》,第十六届全国近代汉语学术研讨会论文(江西师范大学),2014。
朱庆之:《“将无”考》,《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上),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
朱庆之:《汉译佛典语文中的原典影响初探》,《中国语文》1993年第5期。
朱庆之:《汉译佛典中的“所V”式被动句及其来源》,《古汉语研究》1995年第1期。
朱庆之:《佛教汉语的“时”和“时时”》,《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辑,巴蜀书社1998年版。
朱庆之a:《佛典与汉语音韵研究》,《汉语史研究集刊》第2辑,巴蜀书社2000年版。
朱庆之b:《佛经翻译中的仿译及其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中古近代汉语研究》第1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朱庆之:《佛教混合汉语初论》,《语言学论丛》2001年第24辑。
朱庆之:《略论笈多译〈金刚经〉的性质及其研究价值》,《普门学报》2006年第36期。
朱庆之、朱冠明:《佛典与汉语语法研究——20世纪国内佛教汉语研究回顾之二》,《汉语史研究集刊》第9辑,巴蜀书社2006年版。
祖生利:《试论元代的“汉儿言语”》,《历史语言学研究》第2 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Bennett,P.The Evolution of Passive and Disposal Sentences,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Vol.9,1981.
Cheung,Samuel Hung⁃nin(张洪年)Perfective particles in the Bian wen language,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5(1),1977.
Fehling,D.The Origins of European Syntax,Folia Linguistica Historica, Vol.1,No.2,1980.
Fraser,T. The establishment of"by"to denote agency in English passive constructions,in Giacalone⁃Ramat,A.&Carruba,O.ed.Papers from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ical Linguistics,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87.
Harbsmeier,C.(何莫邪)The Classical Chinese Modal Particle Yi已,《“中研院”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语言与文字组》,(台北)“中央研究院”,1989。
Heine,B. & Kuteva,T. Language Contact and Grammatical Chang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Hopper,P. J. & Traugott,E. C. Grammaticaliz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Keenan,E.& Dryer,M. Passive in the world's languages,in Shopen, T.ed.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2nd edition,Volume Ⅰ:Clause Structur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Lord,C. Serial Verbs in Transition,Studies in African Linguistics,4(3),1973.
Mair,V.(梅维恒)The Linguistic and Textual Antecedents of The Sūtra of the Wise and the Foolish,Sino⁃Platonic Papers,No.38,1993.朱冠明译《〈贤愚经〉的原典语言》,《汉语史研究集刊》第8辑,巴蜀书社2005年版。
Mair,V.(梅维恒)Buddhism and the Rise of the Written Vernacular in East Asia:The Making of National Languages,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3,No.3,1994.王继红、顾满林译《佛教与东亚白话文的兴起:国语的产生》,《佛教汉语研究》(朱庆之编),中华书局2009年版。
Nau,N. Moglichkeiten und Mechanismen Kontaktbewegten Sprachwandels unter besonderer Berucksichtigung des Finnischen.(Edition Linguistik,08). Munich,Newcastle:LINCOM Europa,1995.
Peyraube,A.(贝罗贝)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ocative prepositions,《中国境内语言暨语言学》1994年第2辑。
Staal,J.F.Word Order in Sanskrit and Universal Grammar,New York:The Humanities Press,1967.
Sweetser,E.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Thomason,S.G.Language Contact:An Introduction,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1.
Watters,T. Essays on the Chinese Language,Shanghai: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1889.
Xu Dan(徐丹)Typological Change in Chinese Syntax,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Zürcher,Erik(许理和)Late Han Vernacular Elements in the Earliest Buddhist Translations,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Vol.12,No.3,1977.蒋绍愚译《最早的佛经译文中的东汉口语成分》,《语言学论丛》第14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Zürcher,Erik(许理和)A New Look at the Earliest Chinese Buddhist Texts,in Koichi Shinohara and Gregory Schopen ed.From Benares to Beijing:Essays on Buddhism and Chinese Religion,Oakville⁃New York⁃London:Mosaic Press,1991.顾满林译《关于初期汉译佛经的新思考》,《汉语史研究集刊》第4辑,巴蜀书社2001年版。
Zürcher,Erik(许理和)Vernacular Elements in Early Buddhist Texts:An attempt to define the optimal source materials,Sino⁃Platonic Papers,No. 71,1996.朱冠明译《早期佛经中的口语成分——确定最佳源材料的尝试》,《〈摩诃僧祇律〉情态动词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