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农村能人队伍建设问题研究——基于浙江的实证研究”(编号:09CZZ024)研究成果,并得到了浙江省首批“之江青年社科学者”行动计划资助(编号:ZJQN2011G061)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和村民自治制度的深入推广,农村社会涌现出了一批批先富精英,他们在村民自治体制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领头羊,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推动者之一。特别是近些年随着经济、政治、社会的迅速发展,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能人参政与“能人治村”现象非常普遍,2003年山西省河津市一个人均收入仅几百元的穷山村花194万元选出了个天价村主任,经《人民日报》报道之后曾轰动一时;曾经贫苦无依的农民企业家裴春亮被推选为村主任后回报乡邻,致力于裴寨新村建设,2008年个人砸资3000万元建成160多套连体别墅,每户一套送给村民,让村民们都安居乐业;2008年,身拥5.8亿多元个人资产的韩城知名企业家、渭南市政协委员王文选则垫资1300余万元竞选村主任,向每位村民派发2万元,尽管引发贿选的质疑,却仍然顺利当选村主任;……这些先富群体的政治参与和治村行为都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并使得农村先...
顾金喜(1979-),男,浙江台州人,浙江大学政治学理论博士,现为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理论骨干人才”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政治哲学、基层民主治理、公共危机管理等。在《浙江大学学报》、《学术界》、《浙江学刊》、《浙江社会科学》、《探索》、《理论探索》、《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三十余篇。自2009年到浙江省委党校工作以来,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能人队伍建设问题研究——基于浙江的实证分析》一项,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多项。入选浙江省首批“之江青年社科学者”、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
[1]Burton A.Weisbrod,“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Vol.1,No.1,1966(summer),p.5.
[2]Caroline J.Tolbert,Karen Mossberger & Ramona McNeal,“Institutions,Policy Innovation,and E-Government in the American States”,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May/June,2008,p.549.
[3]Gerhart H.Saenger,“Social Status and Political Behavior”,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gy,Vol.51,Issue 2,Sep.1945,pp.103-113.
[4]Peter F.Drucker,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New York:Harper & Brothers,1954,p.264.
[5]Freudenberger,“Staff Burnout”,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4,30(1):pp.59-165.
[6]Maslach C.Jackson,“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r,1981,(2):pp.99-113.
[7]John R.Hanson Ⅱ,“Human Capital and Direct Investment in Poor Countries”,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Vol.33,1996:p.86.
[8]Theodore W.Schultz,“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The Amer ican Economic Review,Vol.51,No.1,March 1961,p.1.
[9]Gary S.Becker,“Human Capital and The Economy”,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Vol.136,No.1,Mar.,1992,p.85.
[10]John R.HansonⅡ,“Human Capital and Direct Investment in Poor Countries”,Exploration in Economic History,Vol.33,1996,pp.86-106.
[11]Leslie Hannah,“Human Capital”,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Vol.13,No.2,1987,p.177.
[12]George Kelley:“Seducing the Elites:The Politics of Decision Making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al Network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July 1976,p.66.
[13]Paul Allen Beck andM·Kent Jennings,“Pathways to Participation”,The American Politcal Science Review,Vol.76,Issue 1,1982,pp.94-108.
[14]Joan M.Nelson,“Political Participation”,In Myron Weiner and Samuel P.Huntingdon,ed.,Understanding Political Development,Boston and Toronto: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87,p.107.
[15]David Kirkwood Hart,“Administration and the Ethics of Virtue:in All Things,Choose First for Good Character and Then for Technical Expertise”,Handbook of Administration Ethics,edited by Terry Cooper,New York:Marcel Dekker,Inc.,1994,pp.107-121.
[16]Jin-Wook Choi,“Institutional Structures and Effectiveness of Anticorruption Agencies: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outh Korea and Hong Kong”,As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Vol.17,No.2,August 2009,p.195.
[17]Kang Xiaoguang,Hanheng,“Administrative Absorption of Society:A Further Probe into the State-Society Relationship in Chinese Mainland”,Social Science in China,2007 summer,p.116.
[18]Mike Geddes,“Poverty,Excluded Communities and Local Democracy”,CLD Research Report,no.9.London:Commission for Local Democracy,1995,p.8.
[19]Slater R.,“A critical Evaluation of Partnerships in Municipal Waste Management in England”,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vol.51,2007,pp.643-664.
[20]Janet Denhardt,Larry Terry,Edgar Ramirez Delacruz and Ljubinka Andonoska,“Barriers to Citizen Engage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32,2009,pp.1274-1275.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3页。
[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71页。
[23]《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24]《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2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
[2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27]《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
[28]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20页。
[29]胡锦涛:《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0-5-27。
[30]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新华月报》,2006年第7期。
[31]胡锦涛:《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中国发展门户网,2006-06-06。
[3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政府网,2007-07-01。
[3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07-10-15。
[3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2-11-8。
[35]温家宝:《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道路》,《求是》,2012年第2期。
[3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37]《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
[38]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辩证看 务实办》,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年。
[3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N/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1/29/content_5670478.htm。
[40]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见》,中办发[2007年]24号,2007-11-08。
[4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2010-6-6。
[42]《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新华网,2010-10-28。
[43]《浙江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浙江日报》,2012-04-28。
[44]浙江省民政厅:《浙江省村民委员会选举规程(试行)》,新华网,2011-05-16。
[45]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浙江省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规程(试行)》(浙委办[2010]80号),2010-07-20。
[46]伍启元:《公共政策》,香港商务印书馆,1989年。
[47][美]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三联书店,2002年。
[48][美]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
[49][美]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三联书店,2002年。
[50][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
[51][美]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投资》,华夏出版社,1990年。
[52][美]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
[53][美]罗伯特·阿格兰诺夫、迈克尔·麦圭尔:《协作性公共管理:地方政府新战略》,李玲玲、鄞益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54][美]艾伦·沃尔夫:《合法性的限度》,商务印书馆,2005年。
[55][美]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华夏出版社,1989年。
[56][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57][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58][美]安东尼·奥洛姆:《政治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59][美]杰克·A.戈德斯通主编:《国家、政党与社会运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
[60][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61][美]迈克尔·沃尔泽:《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译林出版社,2002年。
[62][美]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最新修订版),燕继荣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
[63][美]安德森:《公共决策》,唐亮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
[64][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65][美]詹姆斯·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黄相怀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66][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
[67][美]塞缪尔·弗里曼主编:《罗尔斯》(英文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68][美]V.奥斯特洛姆等编:《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王诚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
[69][美]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威廉·D.埃格斯:《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70][美]詹姆斯·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7年。
[71][美]查尔斯·蒂利、西德尼·塔罗:《抗争政治》,译林出版社,2010年。
[72][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华夏出版社,1999年。
[73][英]亚当·斯密:《国富论》,商务印书馆,1964年。
[74][意]维尔弗雷多·帕雷托:《精英的兴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75]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1994年。
[76]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77]费孝通:《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
[78]李鹏:《政府管理创新与能力建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
[79]张国庆主编:《行政管理学概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80]管前程:《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9年。
[81]孙旭阳:《村官3000万为村民建别墅 跪求人到被跪求》,《新京报》,2008-12-28。
[82]薛振宇:《韩城企业家垫资1300万元竞选村主任始末》,《华商报》,2008-12-19。
[83]胡序杭:《“先富能人治村”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影响》,《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84]冯耀明:《资源型地区“富人当政”:农村发展的双刃剑》,《理论探索》,2008年第1期。
[85]赵爱庆、孙建军、赵佳维:《超越乡村精英治理模式的政治抉择》,《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1期。
[8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02-22。
[87]刘彦随、刘玉:《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地理研究》,2010年第1期。
[88]李路路:《社会结构阶层化和利益关系市场化——中国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挑战》,《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2期。
[89]马建斌:《当代中国利益分化的政治影响》,《前沿》,2007年第11期。
[90]王小鲁:《灰色收入与国民收入分配》,《比较》,2007年第48辑。
[91]余逊达:《利益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核心》,《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92]孙立平:《最大的威胁,不是社会动荡而是社会溃败》,红网,2009-02-28。
[93]徐勇:《农民改变中国:基层社会与创造性政治——对农民政治行为经典模式的超越》,《学术月刊》,2009年第5期。
[94]徐勇:《农民理性的扩张:“中国奇迹”的创造主体分析——对既有理论的挑战及新的分析进路的提出》,《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95]徐勇:《由能人到法治:中国农村基层治理模式转换——以若干个案为例兼析能人政治现象》,《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4期。
[96]徐勇:《政党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的整合》,《学术月刊》,2007年第8期。
[97]徐勇:《创新民主选举工作 提升民主选举质量》,《红旗文稿》,2008年第6期。
[98]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99]徐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推进的逻辑和方向》,《学习时报》,2012-12-27。
[100]贺雪峰:《富人治村与“双带工程”——以浙江F市农村调查为例》,《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3期。
[101]贺雪峰:《论富人治村——以浙江奉化调查为讨论基础》,《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第2期。
[102]贺雪峰:《新乡土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03]吴忠民:《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特征分析》,《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3期。
[104]张国庆:《公共行政典则规范更新替代与政府行政制度创新——兼论中国政府新公共行政典范的确立》,《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05]冯跃民:《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走向》,《武警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106]于建嵘:《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人民出版社,2010年。
[107]于建嵘:《底层社会的权利逻辑》,《双周刊》,2008年第5期。
[108]于建嵘:《精英主义束缚底层政治》,《人民论坛》,2010年7月(下)。
[109]于建嵘:《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110]董海军:《作为武器的弱者身份:农民维权抗争的底层政治》,《社会》,2008年第4期。
[111]应星:《“气”与抗争政治: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稳定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112]王洪伟:《“以身抗争”与“以法抗争”:当代中国底层社会抗争的两种社会学逻辑》,《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2010年7月。
[113]王洪伟:《底层抗争的潜在危机》,《人民论坛》,2010年7月(下)。
[114]董海军:《作为武器的弱者身份:农民维权抗争的底层政治》,《社会》,2008年第4期。
[115]尹利民:《策略性均衡:维权抗争中的国家与民众关系——一个解释框架及政治基础》,《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116]裴宜理:《底层社会与抗争性政治》,《东南学术》,2008年第3期。
[117]谢岳:《抗议政治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
[118]张小绿:《论乡村治理中先富群体的参与形式及其特点——以浙江省温州为例》,《兰州学刊》,2006年第2期。
[119]方柏华、董明等:《政治社会学视野下的先富参政与民众恳谈现象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
[120]仝志辉:《农民选举参与中的精英动员》,《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1期。
[121]张英魁、李兆祥、孙迪亮:《重视乡村精英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光明日报》,2008-1-26。
[122]吕世辰、胡宇霞:《农村精英及其社会影响初探》,《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123]李强彬、向生丽:《转型社会中乡村精英的变迁与乡村社区治理》,《兰州学刊》,2006年第4期。
[124]王中标:《“乡村精英”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特区经济》,2007年第10期。
[125]刘炳香、韩宏亮:《能人治村: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选择》,《理论学刊》,2007年第8期。
[126]董明:《对先富参政价值及其限度的省思》,《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6期。
[127]卢福营:《乡村精英治理的传承与创新》,《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128]卢福营:《经济能人治村:中国乡村政治的新模式》,《学术月刊》,2011年第10期。
[129]卢福营:《能人政治——私营企业主治村现象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130]卢福营:《派系竞争:嵌入乡村治理的重要变量——基于浙江省四个村的调查与分析》,《社会科学》,2011年第8期。
[131]卢福营、江玲雅:《村级民主监督制度创新的动力与成效——基于后陈村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的调查与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132]卢福营等:《当代浙江乡村治理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
[133]卢福营、孙琼欢:《村务监督的制度创新及其绩效——浙江省武义县后陈村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调查》,《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134]张庄庄:《村民自治导向下的乡村精英治理模式研究》,山东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9年。
[135]郎友兴:《精英与民主:西方精英主义民主理论述评》,《浙江学刊》,2003年第6期。
[136]郎友兴、郎友根:《从经济精英到村主任——中国村民选举与村级领导的继替》,《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137]郎友兴:《政治精英与中国的村民自治:经验与意义》,《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138]郎友兴:《政治吸纳与先富群体的政治参与——基于浙江省的调查与思考》,《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139]郎友兴:《民主的成长:对村民选举与自治制度的考察》,《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140]郎友兴:《精英与民主:西方精英主义民主理论述评》,《浙江学刊》,2003年第6期。
[141]顾正喜:《我国农村先富群体参政的激励结构及规范之道——以先富捐资竞选为例分析》,《探索》,2004年第1期。
[142]顾金喜、林奇凯:《发挥先富村支部书记作用的长效机制研究——以浙江台州的个案为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43]顾金喜:《乡村和谐治理的内在逻辑——两种不同基层治理现象的思考》,《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1期。
[144]杨林峰:《回流经济精英掌权的辩证思考》,《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145]展丽丽:《乡村精英与农村社区发展》,《黑龙江史志》,2008年第17期。
[146]覃国慈、田敏:《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推动力量——乡村精英》,《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147]旷宗仁、杨萍:《乡村精英与农村发展》,《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148]崔山磊、李睿:《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外出精英的乡土回归——以河南省C县实施“回归工程”为例》,《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49]李婵:《农村社区精英研究综述》,《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3期。
[150]殷琼:《试析乡村精英在群体性冲突预防中的功能》,《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151]王茂美、黎仕勇:《乡村精英对欠发达地区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学术探索》,2003年第3期。
[152]陈潭、刘祖华:《精英博弈、亚瘫痪状态与村庄公共治理》,《管理世界》,2004年第10期。
[153]凌馨、鄢建彪:《钱云会命案细节》,《财经》,2011年第2期。
[154]贾云勇、张国栋:《深圳南国第一村遇偶像危机 村民抵制一言堂管理》,《南方都市报》,2006-04-06。
[155]杨善华:《家族政治与农村基层政治精英的选拔、角色定位和精英更替——一个分析框架》,《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3期。
[156]温铁军:《新农村建设话语权归属之辨》,《第一财经日报》,2006-04-11。
[157]蔺雪春、季丽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精英对农村政治发展的影响——山东省L村个案评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4期。
[158]王汉生:《改革以来中国农村的工业化与农村精英构成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4年秋季卷。
[159]吴毅:《村治中的政治人——一个村庄村民公共参与和公共意识的分析》,《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1期。
[160]项辉、周俊麟:《乡村精英格局的历史演变及现状——“土地制度——国家控制力”因素之分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5期。
[161]吴思红:《村庄精英利益博弈与权力结构的稳定性》,《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年第1期。
[162]叶本乾:《村庄精英:村庄权力结构的中介地位》,《甘肃理论学刊》,2004年第6期。
[163]丁立群:《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本真含义与变质形态——从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说起》,《哲学动态》,2012年第1期。
[164]毛德智:《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165]滕玉成等:《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
[165]马忠东、吕智浩、叶孔嘉:《劳动参与率与劳动力增长:1982—2050年》,《中国人口科学》,2010年第1期。
[167]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新网,2006-02-24。
[168]罗元文:《中国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169]赖芳:《中国国民体质连降10年青少年运动能力输日本》,南方周末,2010-12-06。
[170]常红:《国家竞争力蓝皮书:我国高端人才指数是美国的1/12》,人民网,2010-10-25。
[171]原春琳、张国:《教育投入支出占GDP比重:“4%”牵动中国19年》,中国青年报,2012-03-06。
[172]陈斯风:《汉文帝与历史上的“德治仁政”》,《河北学刊》,2002年第3期。
[173]逯进、周惠民:《人力资本理论:回顾、争议与评述》,《西北人口》,2012年第5期。
[174]霍丽:《城乡二元经济差异的人力资本研究》,西北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175]陈浩:《人力资本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176]吴雨才:《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府行为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177]罗明忠:《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约束与突破——“三重”约束的理论范式及其实证分析》,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
[178]李亚彪:《浙江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达七成以上》,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11/17/content_12476883.htm,2009-11-17。
[179]蒋文龙:《浙江农民年人均收入过万元探秘》,《农民日报》,2010-01-31。
[180]李颖:《我国流动人口总量近2.3亿》,《科技日报》,2012-08-14。
[181]房彬:《论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在“三农”工作上的创新》,《探索》,2008年第5期。
[182]《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人民日报》,2003-01-09。
[183]刘雪瑞:《论新农村建设的动力体系——基于义乌经验的启示》,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184]王伟光:《建设新农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学习时报》,2006-02-21。
[185]虞晓红:《经济增长理论演进与经济增长模型浅析》,《生产力研究》,2005年第2期。
[186]闫顺玺、王晓雷、郭力娜:《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动力机制与有效模式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第1期。
[187]易纲、樊纲、李岩:《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经济学研究》,2003年第4期。
[189]吴丽娟、刘玉亭、程慧:《城乡统筹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关键内容研究述评》,《经济地理》,2012年第4期。
[190]鲁月棉:《统筹城乡发展动力机制研究——基于政府、市场和农民的视角》,《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191]鲁可荣、张颖、朱启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研究》,《高等农业教育》,2006年第7期。
[192]杨中万:《论新农村建设动力结构》,《湖湘论坛》,2007年第1期。
[193]裴泽庆:《增量式基层民主:新农村建设的恒久动力》,《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5期。
[194]荣敬本:《从压力型体制到民主合作型体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195]冉冉:《“压力型体制”下的政治激励与地方环境治理》,《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年第3期。
[196]曾凡军:《GDP 崇拜、压力型体制与整体性治理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197]渠敬东、周飞舟、应星:《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198]唐海华:《“压力型体制”与中国的政治发展》,《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
[199]董颖鑫:《当代中国乡村典型产生的动力机制溯源》,《天津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200]卢婷婷、翟坤周:《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现实逻辑与动力机制》,《新疆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201]杨中万:《论新农村建设动力结构》,《湖湘论坛》,2007年第1期。
[202]薛红霞:《中国农村土地资产化机制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203]王永中、高凌云:《金融发展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评述:人力资本积累视角》,《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204]刘阳、周东立:《马克思主体性理论与新农民主体性作用的发挥》,《甘肃理论学刊》,2007年第3期。
[205]孙宇伟、陶志刚:《统筹城乡视域中的农民主体性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206]江小容、陆维研:《农民主体性缺失的实然困境及重构路径——基于邓小平的农民主体性思想》,《社科纵横》,2012年第5期。
[207]刘配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民主体性问题的历史考察与现状分析》,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208]刘阳、周东立:《马克思主体性理论与新农民主体性作用的发挥》,《甘肃理论学刊》,2007年第3期。
[209]《慈溪丝瓜络制品出口需求旺盛》,中国宁波网,2013-09-22,参见http://www.cixi.gov.cn/art/2013/9/22/art_14726_1031128.html。
[210]赖燕萍:《对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8年第3期。
[211]任士福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实用人才》,《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年第5期。
[212]曹大友:《农村实用人才的成长机理分析——以重庆彭水县羊头铺社区为个案》,《学海》,2009年第3期。
[213]马平轩:《农村实用人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河南农业科学》2007年第1期。
[214]孙继民:《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亟待加强》,详见:www.zgny.com.cn/ifm/consultation/2006-10-08/106415.shtml,2006-10-08。
[215]鲍林源:《加快开发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资源——秦皇岛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经营管理者》,2013年第8期。
[216]温金海、毛黎明、方月华:《打造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浙江省余姚市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掠影》,《中国人才》,2009年第9期。
[217]华西村编:《华西资料》,2011年4月。
[218]梁辰:《“天下第一村”大家长》,《南方人物周刊》,2011-11-18。
[219]江苏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江苏省华西村调查》,《求是》,2007年第15期。
[220]何莉莉:《后集体主义:华西村的分化与整合逻辑——读周怡〈中国第一村:华西村转型经济中的后集体主义〉》,《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221]徐刚、徐明:《行走的旗帜——记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农村工作通讯》,2006年第2期。
[222]金辰、唐奕:《江苏长江村给每个村民发100克黄金100克白银》,《现代快报》,2012-03-23。详见人民网: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7466948.html。
[223]王建伟:《先富群体参政对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影响》,《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1期。
[224]刘金川:《能人治村开启城乡统筹之门》,《公民导刊》,2008年第3期。
[225]金太军:《村级治理中的精英分析》,《齐鲁学刊》,2002年第5期。
[226]周挺:《对“村官”富人化现象的思考》,《行政论坛》,2005年第2期。
[227]王建伟:《先富群体参政对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影响》,《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1期。
[228]陈鸿瑜:《政治发展理论》,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
[229]赵晓峰、林辉煌:《富人治村的社会吸纳机制及其政治排斥功能——对浙东先锋村青年农民精英治村实践的考察》,《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4期。
[230]孙双义:《能人治村的绩效与限度探讨——以河南省南召县四棵树乡盆窑村为个案》,《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231]潘建民、王国余:《从先富群体中选拔“致富型”村支书的实践与思考》,《唯实》,2004年第4期。
[232]檀江林、顾文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的有机生态系统构建》,《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233]董欢:《乡风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兰州学刊》,2007年第3期。
[234]杨茂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风文明》,《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235]王翔云、应卫忠、吴坚:《“崇孝文明村庄”:乡风文明建设的一个有效载体——以浙江省仙居县白岩村为实证研究样本》,《当代社科视野》,2012年第9期。
[236]王金海、陈一点、王江红:《一个村书记的幸福梦:家家过上富裕的生活》,《国际商报》,2013-07-18。
[237]刘中起、风笑天:《走向多元治理化解:新形势下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新探索》,《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238]王晓丹、金喜在:《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第3期。
[239]翁晓婷:《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浙江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2年。
[240]宋桂霞:《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缺陷与改革》,《学术交流》,2011年第1期。
[241]吴敬琏:《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文汇报》,2011-05-31。
[242]赵大鹏:《当前我国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基层政府的预防策略》,《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243]刘建锋:《乌坎密码》,《经济观察报》,2012-06-09。
[244]周鹏、曾璐:《乌坎村治变局》,《浙江人大》,2012年第4期。
[245]何光伟:《乌坎转机开启地方治理新思路》,《理论参考》,2012年第1期。
[246]第一财经日报评论员:《“乌坎事件”处理的样本意义》,《第一财经日报》,2011-12-22。
[247]马立诚:《广东“乌坎事件”的范本意义不可低估》,《同舟共进》,2012年第2期。
[248]谢良兵:《乌坎转机:“小岗村”式的改革样本》,《经济观察报》,2011-12-26。
[249]闫鹏飞:《于建嵘:乌坎没有经验,只有教训》,《新民周刊》,2012年第11期。
[250]王卡拉:《北大发布2011 公民社会十大事件 乌坎排第一》,《新京报》,2012-02-18。
[251]朱水成:《政策执行的中国特征》,《学术界》,2013年第6期。
[252]L.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华夏出版社,1989年。
[253]王先明:《乡绅权势消退的历史轨迹——20世纪前期的制度变迁、革命话语与乡绅权力》,《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254]李巨澜:《近代乡绅劣化的成因——以苏北为个案的研究》,《学海》,2007年第5期。
[255]李巨澜:《论近代苏北地方社会的失范》,《江海学刊》,2007年第6期。
[256]李巨澜:《略论南京政府初期对土豪劣绅的打击——以江苏北部为例》,《学海》,2008年第5期。
[257]重用德:《乡绅支配的成立与结构》,载《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2卷》,中华书局,1993年。
[258]徐茂明:《明清以来乡绅、绅士与士绅诸概念辨析》,《苏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259]宁波:《清代社会结构变迁的历史特点之——乡绅势力对基层社会控制的加强》,《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260]沈葵:《近代中国乡绅阶层及其社会地位》,《光明日报》,2001-11-13。
[261]施由明:《明清时期宗族、乡绅与基层社会——以万载县辛氏宗族以例》,《农业考古》,2008年第4期。
[262]唐力行、张翔凤:《国家民众间的徽州乡绅与基层社会控制》,2002年第6期。
[263]张健:《传统社会绅士的乡村治理》,《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第5期。
[264]吴理财:《民主化与中国乡村社会转型》,《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265]秦晖:《传统中华帝国的乡村基层控制:汉唐间的乡村组织》,商务印书馆,2003年。
[266]张健:《传统社会绅士的乡村治理》,《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第5期。
[267]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王容芬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
[268]张翔凤:《近代苏州碑刻中的乡绅自治与宗族保障》,《史林》,2003年第4期。
[269]张星久:《对传统社会宗族、乡绅历史地位的再认识》,《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270]衷海燕:《清代江西的家族、乡绅与义仓——新城县广仁庄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
[271]陈吉元等:《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1949—1989)》,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
[272]杜香芹、王先明:《乡绅与乡村权力结构的演变——20世纪三四十年代闽中乡村权力的重构》,《中国农史》,2004年第3期。
[273]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
[274]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
[275]何显明、吴兴智:《大转型:开放社会秩序的生成逻辑》,学林出版社,2012年。
[276]林毅夫:《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现代制度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277]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278]史成虎:《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的政治制度变迁——以历史制度主义为研究视角》,《天府新纶》,2012年第4期。
[279]张坍、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3卷),三联书店,1963年。
[280]肖宗志:《清末民初的绅士劣质化》,《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281]张静:《基层政权》,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282]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283]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
[284]郝娜:《政治学语境中的国家政权建设——一个关于理论限度的检视》,《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3期。
[285]龙太江:《乡村社会的国家政权建设:一个未完成的历史课题——兼论国家政权建设中的集权与分权》,《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286]纪程:《“国家政权建设”与中国乡村政治变迁》,《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287]喻冰:《论1957年整风运动走向反面的根本原因》,《理论探讨》,2003年第2期。
[288]吴帆、吴毅:《整风与人民公社化运动——衣湖北省大冶县矿山公社为例》,《开放时代》,2013年第2期。
[289]路遥:《平凡的世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290]陈吉元、胡必亮:《当代中国的村庄经济与村落文化》,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年。
[291]郭正林:《当代农民政治参与的程度、动机及社会效应》,《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3期。
[292]唐明勇:《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经验》,《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2期。
[293]白钢、赵寿星:《选举与治理:中国村民自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294]樊平:《“富人治村”两面观》,《人民论坛》,2009年第2期。
[295]杨小柳:《乡村权力结构中的经济能人型村治模式——基于5个村庄个案的分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296]黄俊尧:《论村民代表会议与“先富群体治村”—— 民主制度建设与精英治理的平衡》,《浙江学刊》,2009年第2期。
[297]郭剑鸣:《浙江“富人治村”现象剖析——基于浙江金台温三市7个村的调查研究》,《理论与改革》,2010年第5期。
[298]卢梭:《社会契约论》(第3版),商务印书馆,2003年。
[299]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
[300]何勇:《“八大王”平反:温州模式劫后余生》,《中国经营报》,2010-01-28。
[301]曹荣庆,王芳:《先富群体参政的效应分析》,《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302]王彩波:《利益分化:中国渐进性政治发展》,《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303]欧阳静:《富人治村:机制与绩效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304]浙江行政学院课题组:《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民主政治建设的良性互动——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载沈立江、房宁主编:《民主建设的浙江实践与中国经验》,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
[305]陈国权、麻晓莉:《地方政府制度创新与民营经济发展——温州制度变迁的轨迹与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6期。
[306]佚名:《农村选举盲点思考 义乌小老板十万买官是双赢》,详见南方网,http://www.southcn.com/news/hotpersue/200203201188.htm,2002-03-20。
[307]李亦南:《194万元巨款从何而来 山西天价买村官的前前后后》,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03-09/30/content_1107804.htm,2003-09-30。
[308]《194万元!穷山村选出天价村主任》,《青年时报》,2003-10-30。
[309]珂影:《贿选?竞选?中国第一天价村官的幕后新闻》,《家庭导报》,2003-10-28。
[310]冯耀明:《关于农村“富人当政”问题的若干思考》,《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1期。
[311]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卷一二九),中华书局,1959年。
[312]旷宗仁、杨萍:《乡村精英与农村发展》,《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313]董江爱:《村委会选举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2期。
[314]刘颖、付子堂:《乡村基层民主选举的制度创新及其宪政维度》,《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315]陈思:《农村基层民主选举中的政治冷漠现象探析》,《领导科学》,2009年7月(中)。
[316]陈建国:《发达地区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新情况新问题——对绍兴市村两委换届选举的跟踪调研》,《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3期。
[317]胡健:《村民自治中的“贿选”现象透视》,《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4期。
[318]金华宝、靳乐山:《“富人治村”研究述评》,《理论与改革》,2011年第6期。
[319]白洁:《中国乡村贿选现象研究——以呼市A村村委会选举为例》,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320]高杨、叶萌、王颖等:《富人治村”现象的成因考察及其隐忧探析——基于浙江义乌市7个村的实地调研》,《经济视角》,2011年第5期。
[321]朱启发:《温州村民委员会选举中贿选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322]陈建国:《发达地区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新情况新问题——对绍兴市村两委换届选举的跟踪调研》,《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3期。
[323]熊光清:《政治排斥:一种新的分析范式》,《学术论坛》,2008年第1期。
[324]李景治、熊光清:《政治排斥问题初探》,《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4期。
[325]刘典金:《中国农村宗族势力对村民自治的影响及法律对策以桂阳县村民自治建设为切入点》,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326]肖唐镖:《宗族政治——村治权利网络的分析》,商务印书馆,2010年。
[327]肖唐镖:《宗族与村治、村选举关系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9期。
[328]肖唐镖、戴利朝:《村治过程中的宗族——对赣、皖10个村治理状况的一项综合分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329]肖唐镖:《农村基层治理与民主实践中的宗族问题》,《宁波党校学报》,2003年第5期。
[330]肖唐镖:《村民选举“宗族势力干扰论”可以休矣》,《人民论坛》,2011年3月(中)。
[331]赵晓峰:《农村宗族研究:亟待实现范式转换——基于赣州、岳平两地农村社区发展理事会建设实践的分析》,《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332]孙秀林:《华南的村治与宗族——一个功能主义的分析路径》,《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1期。
[333]吴毅、吴克伟等:《转型中的治理——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变迁实证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
[334]孙秀林:《华南的村治与宗族——一个功能主义的分析路径》,《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1期。
[335]刘典金:《中国农村宗族势力对村民自治的影响及法律对策以桂阳县村民自治建设为切入点》,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336]汤世平:《宗族势力对乡村治理的影响研究——以江西省井冈山市龙市镇龙市村为个案》,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337]邵丹萍、莫智力:《宗族派系势力对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的影响——以台州市路桥区横街镇百洋村为例》,《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338]张乾荣:《寻求“村庄合并”与“民主选举”的平衡——撤并村后民主选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浙江省委党校硕士毕业论文,2013年。
[339]孙琼欢:《派系竞争:村庄治理的隐秘机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340]吴思红:《村庄派系的缘起、演变与功能——以浙江成化村为例》,《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341]吴思红:《村庄派系与村级权力结构的稳定性》,《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342]唐晓腾、蔡冯玲:《民主选举、政治精英流动与乡村社会稳定——东部EL村村委会换届选举的实证观察与思考》,《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5期。
[343]陈潭、刘祖华:《精英博弈、亚瘫痪状态与村庄公共治理》,《管理世界》,2004年第10期。
[344]袁小锋:《村主任因未兑现承诺被村民绑在大门上曝晒》,华商报,2013-05-03。
[345]金耀基:《行政吸纳政治:香港的政治模式》,载《中国政治与文化》,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1997年。
[346]强世功:《“行政吸纳政治”的反思——香江边上的思考之一》,《读书》,2007年第9期。
[347]王名主编:《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348]唐文玉:《行政吸纳服务——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新诠释》,《公共管理学报》,2010年第1期。
[349]张静:《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350]弓联兵:《政治吸纳与组织嵌入——执政党统合私营企业的逻辑与路径分析》,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
[351]欧阳静:《富人治村与乡镇的治理逻辑》,《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352]蒋永甫:《行政吸纳与村庄“政治”的塌陷——村民自治制度的运行困境与出路》,《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353]民政部:《2012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详见民政部网站:http://cws.mca.gov.cn/article/tjbg/201306/20130600474746.shtml,2013-06-19。
[354]陈丽平:《全国共有3.5万名大学生村官当选村两委成员》,《法制日报》,2011-04-29。
[355]张作伟:《一肩挑模式的问题与对策分析》,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4月。
[356]贾云勇、张国栋:《深圳南国第一村遇偶像危机 村民抵制一言堂管理》,《南方都市报》,2006-04-06。
[357]卢丽涛:《争议“南国第一村”:集体经济的烦恼》,《第一财经日报》,2012-04-17。
[358]《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10/28/c_12713735.htm,2010-10-28。
[359]冯涛:《论政治冷漠的涵义、原因和作用》,《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
[360]胡洪彬:《当前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面临的挑战与应对——基于转型社会风险递增背景的探讨》,《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361]刘洪玲:《高政治参与率下政治冷漠的原因探析》,《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6期。
[362]武义县县委县政府:《培育监督主体 强化制度配套,从监督要素建设向监督体系建设推进——武义县深化完善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情况》,内部汇报资料,2011年4月。
[363]滕世华:《公共治理理论及其引发的变革》,《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364]顾金喜:《地方政府决策创新的实践和启示——杭州市开放式决策的调研分析》,《理论探索》,2011年第1期。
[365]佚名:《浙江省人才资源现状分析研究》,浙江三农网,http://www.zj3n.gov.cn/html/szts/llyjview/45571.html,2011-12-05。
[366]金华市统计局课题组:《金华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探索》,《统计科学与实践》,2010年第6期。
[367]黄本玉:《党的历代领导人的人才观述评》,《人民论坛》,2010年8月(中)。
[368]王亚群:《论邓小平人才评价标准思想》,《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369]王煜、崔玉兰:《安国大力实施“能人治村”战略——今年新建企业52家实现利税500多万元》,《保定日报》,2008-09-09。
[370]华桂宏、王小锡:《四论道德资本》,《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11期。
[371]杨晓薇:《山村好主任——追忆奉化石门村村委会主任毛文国》,内部资料,2009年9月。
[372]张丽、孔春梅:《关于我国人才评价指标构成要素的思考》,《内蒙古统计》,2005年第2期。
[373]李光红、杨晨:《高层次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第4期。
[374]王亚斌、罗瑾琏、李香梅:《创新型人才特质与评价维度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9期。
[375]庞法松等:《余杭区农村实用八才调查与思考》,《调查研究》,2012年第3期。
[376]浙江省农办:《浙江省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课题研究》,浙江三农网,2011-12-06。
[377]汤秋:《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农村实用人才调查与思考》,《农民科技培训》,2013年第3期。
[378]赵静杰、王慧娟、徐一畅:《企业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研究》,《企业天地》,2009年第3期。
[379]范根材:《公选“领头雁”实现“能人”治村——留坝县公选村党支部书记工作开展情况侧记》,《汉中日报》,2007-03-08。
[380]谢英渡、刘泱:《能人治村 能人带村 能人兴村——会东县选派机关干部担任村支部书记的实践和启示》,《凉山日报》,2007-05-12。
[381]吴红缨、姚伟:《重庆亿万富翁的新农村试验》,《21世纪经济报道》,2006-05-29。
[382]易红郡、谭建平:《新型农民与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
[383]张洪霞:《基于需求视角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探究——以天津市为例》,《职教论坛》,2013年第10期。
[384]吴业苗:《“一主多元”: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与治理机制》,《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第6期。
[385]林万龙:《农村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探讨》,《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8期。
[386]庞法松等:《余杭区农村实用八才调查与甩考》,《杭州农业与科技》,2012年第3期。
[387]高岩、马谢民:《公务员绩效考核研究文献综述》,《人力资源管理》,2010年第11期。
[388]陈文权:《我国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服务机制探索》,《行政论坛》,2009年第6期。
[389]高义海:《辽宁省农村实用人才素质提升的对策与建议》,《农业经济》,2011年第4期。
[390]张良:《从“汲取式整合”到“服务式整合”:乡镇治理体制的转型与建构——基于国家政权建设的视角》,《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2期。
[391]吴理财:《从“管治”到“服务”——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392]农业部农业农村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解读》,《农村工作通讯》,2011年第20期。
[393]伍梅:《构建广西人才公共服务体系的探讨》,《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
[394]翁坤海:《我国人才服务业发展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395]谢来位、陈文权:《论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激励机制的建构》,《探索》,2009年第3期。
[396]农业部:《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实施方案》(农人发〔2011〕6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2011-11-20。
[397]黄河:《农村经济能人对村级治理的影响和作用——以临武县K村为例》,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398]郑国志:《当前村民委员会在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思考——以仙居县田市镇第九届村民委员会运行情况为例》,浙江省委党校,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399]杨欣欣:《全市村级组织换届开始试点 坚持“四要五不能五不宜”打击九种贿选行为选好“当家人”》,《温州日报》,2013-09-05。
[400]石英杰、李宏:《河北涉黑村支书获死刑受贿5270万20斤黄金》,《北京青年报》,2013-09-02。
[401]《浙江一贪婪村官敛财3500多万 曾买豪宅嫁女花百万》,《检察日报》,2013-08-13。
[402]《温州10村官瓜分316套安置房 成村官贪污最大案》,《齐鲁晚报》,2013-08-17。
[403]乔治·M.瓦拉德兹:《协商民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3期。
[404]秦燕:《协商民主:从价值到经验》,中央党校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
[405]马长山:《法治的社会根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5页。
[406]林尚立:《协商政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学术月刊》,2003年第4期。
[407]唐鸣:《村民会议与直接民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408]斛建军、杨瑾:《村民会议制度虚置将危及村民自治——对话农村政治学者仝志辉》,《人民代表报》,2010-09-28。
[409]刘娅:《村民自治“制度—关系”解读——对当前乡村政治关系的思考》,《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5期。
[410]刘永信:《村民会议:实现村民自治的有效途径》,《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411]项继权:《“后税改时代”的村务公开与民主管理——对湖北及若干省市的调查与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6年第2期。
[412]何平、宋静:《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困境与出路探析》,《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413]陈晓英:《村官腐败现象触目惊心位小权大缺少监督》,《山西农业》(村委主任),2009年第2期。
[414]陈穆商:《浙江武义:“第三委”让村务监督更到位》,《人民日报》,2005-05-18。
[415]赵达:《浙江破解村务监督难题》,《光明日报》,2011-03-30。
[416]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417]郑菊琴:《创新村级治理机制 破解“半拉子民主”难题——基于武义“村务监督委员会”六年探索的经验与启示》,《现代经济信息》,2012年第5期。
[418]赖宋平:《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实践与运行——以浙江省开化县为例》,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419]张军强:《充分发挥农村村务监督委员会民主监督作用的思考与建议——以北京市昌平区东小口镇中滩村为例》,《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10期。
[420]吴光辉:《罢免权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保证》,《现代法学》,1980年第2期。
[421]李华:《村民自治中村民罢免权实现的困境及其制度完善——兼评〈村组法〉第十六条村民罢免之规定》,《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422]丁国民、林文静:《村民自治罢免权行使的路径选择——从选举罢免到自主罢免》,《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423]曹峰旗:《从罢免权的现状看村民自治中的政治冷漠的原因》,《理论与改革》,2005年第6期。
[424]尤琳:《村民自治中罢免制度的法律思考——以修改后的〈村组法〉为分析对象》,《求实》,2012年第7期。
[425]中纪委、中组部等十二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民主监督工作的意见》(民发〔2012〕162号),详见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gzdt/2012-11/05/content_2258051.htm,2012-11-05。
相关推荐
-
服务型地方政府的组织模式与运行...
作者:翟磊
服务型地方政府的组织模式与运行机...
-
2
地方政府治理
作者:陈升
地方政府治理
-
3
法治政府视野下的行政行为研究
作者:邓剑光 黎军
法治政府视野下的行政行为研究
-
4
地方服务型政府建构路径研究
作者:沈荣华
地方服务型政府建构路径研究
-
5
责任政府导向下的政府回应力研究
作者:高娟
责任政府导向下的政府回应力研究
-
6
国家性、地方性与基层治理
作者:田先红
国家性、地方性与基层治理
-
7
地方政府绩效评价的价值协同研究
作者:孙斐
地方政府绩效评价的价值协同研究
-
8
甘肃省生态型政府模式选择与推进...
作者:吕蕾莉 陈思明
甘肃省生态型政府模式选择与推进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