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报纸杂志
《巴尔底山》,《北斗》,《奔流》,《长风》,《创造月刊》,《大众文艺》,《当代文艺》,《读书月刊》,《橄榄月刊》,广州《民国日报》,《国民杂志》,《海风周报》,汉口《民国日报》,汉口《中央日报》,《洪水》,《解放日报》,《乐群月刊》,《流沙》,《矛盾月刊》,《萌芽》,南京《中央日报》,《前锋月刊》,《前锋周报》,《前哨(文学导报)》,《青年界》,《清华周刊》,《沙仑》,上海《民国日报》,《申报·自由谈》,《十日谈》,《时代文艺》,《世界文化》,《思想月刊》,《太阳月刊》,《泰东月刊》,《拓荒者》,《微言》,《文化斗争》,《文化批判》,《文学》,《文学周报》,《文艺新闻》,《文艺月刊》,《我们月刊》,《现代》,《现代文学评论》,《现代小说》,《向道》,《小说月报》,《新流月报》,《新民丛报》,《新文艺》,《新小说》,《新月》,《引擎》,《中国青年》
二 中文专著
1.[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2.[法]雷蒙·阿隆:《知识分子的鸦片》,吕一民等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3.[美]汉娜·阿伦特:《论革命》,陈周旺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
4.[美]理安·艾勒斯:《神圣的欢爱:性、神话与女性肉体的政治学》,黄觉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5.艾晓明:《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6.安敏成:《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姜涛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苏]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六卷),李兆林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包亚明主编:《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9.[法]皮埃尔·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刘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10.[苏]布尔索夫:《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美学中的现实主义问题》,刘宁、刘保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11.[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2.曹清华:《中国左翼文学史稿(1921-193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4.陈建华:《革命与形式——茅盾小说的现代性展开》,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5.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6.陈学昭:《延安访问记》,北极书店1940年版。
17.陈幼石:《茅盾〈蚀〉三部曲的历史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18.陈
:《困境中的中国现代性意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迪尔凯姆论宗教》,周秋良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20.丁帆、王世诚:《十七年文学:“人”与“自我”的失落》,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1.《丁玲与延安》选编小组编:《丁玲与延安——第八次丁玲文学创作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陕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2.丁易编:《大众文艺论集》(增订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部1951年版。
23.方铭编:《蒋光慈研究资料》,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4.方维保:《红色意义的生成——二十世纪中国左翼文学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5.[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殷晓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26.冯天策:《信仰导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7.[美]埃·弗罗姆:《爱的艺术》,康革尔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8.伏志英编:《茅盾评传》,现代书局1931年版。
29.[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30.[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31.[英]威廉·葛德文:《政治正义论》第一卷,何慕李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32.郭沫若:《〈创造十年〉续编》,北新书局1938年版。
33.[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34.韩侍桁:《文艺评论集》,现代书局1934年版。
35.贺桂梅:《转折的时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6.贺凯编著:《中国文学史纲要》,斌兴印书局1933年版。
37.贺玉波编:《中国现代女作家》,复兴书局1936年版。
38.[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39.[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0.洪瑞钊:《革命与恋爱》,民智书局1928年版。
41.黄人影编:《当代中国女作家论》,大光书局1936年版。
42.黄人影编:《茅盾论》,光华书局1933年版。
43.黄子平:《革命·历史·小说》,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4.[苏]A.И.季塔连科主编:《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黄其才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45.霁楼编:《革命文学论文集》,生路社1928年版。
46.[英]托马斯·卡莱尔:《英雄和英雄崇拜——卡莱尔演讲集》,张峰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
47.[英]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张卫东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8.[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9.[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佟心平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50.旷新年:《1928:革命文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1.[法]古斯塔夫·勒庞:《革命心理学》,佟意志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2.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53.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4.李向平:《信仰、革命与权力秩序——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5.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6.李泽厚:《美学旧作集》,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57.林伟民:《中国左翼文学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8.刘康:《对话的喧声:巴赫金的文化转型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9.刘纳:《嬗变: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0.刘小枫:《儒家革命精神源流考》,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61.刘震:《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与上海新书业(1928-1930)》,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62.鲁迅:《鲁迅全集》第1-1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63.马俊山:《演剧职业化运动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6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6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
6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67.马克思:《对民主主义者莱茵区域委员会的审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68.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69.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70.[苏]阿·梅特钦科:《继往开来——论苏联文学发展中的若干问题》,石田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71.每日译报社编:《女战士丁玲》,每日译报社1938年版。
72.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3.南帆:《后革命的转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4.倪墨炎:《现代文坛灾祸录》,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
75.倪伟:《“民族”想象与国家统制——1928-1948年南京政府的文艺政策及文学运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6.祁述裕:《市场经济下的中国文学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7.[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季广茂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78.钱杏邨:《麦穗集》,落叶书店1928年版。
79.钱杏邨:《现代中国文学作家》第一卷,泰东书局1928年版。
80.钱杏邨:《现代中国文学作家》第二卷,泰东书局1930年版。
81.钱杏邨:《作品论》,沪滨书店1929年版。
82.史秉慧编:《张资平评传》,现代书局1933年版。
83.史宗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金泽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84.[美]舒衡哲:《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刘京建译,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
85.[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86.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现代部分),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7.孙瑞珍、王中忱编:《丁玲研究在国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88.唐小兵编:《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9.[美]维克多·特纳:《戏剧、场景及隐喻:人类社会的象征性行为》,刘珩等译,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90.[美]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黄剑波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1.[美]维克多·特纳编:《庆典》,方永德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92.天行编:《丁玲在西北》,华中图书公司1938年版。
93.[法]爱弥儿·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4.[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95.王斑:《历史的崇高形象——二十世纪中国的美学与政治》,孟祥春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96.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宋伟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7.王德威:《历史与怪兽——历史,暴力,叙事》,台北麦田出版社2004年版。
98.王海洲:《合法性的争夺——政治记忆的多重刻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9.王烨:《二十年代革命小说的叙事形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0.王一川:《中国现代卡里斯马典型——二十世纪小说人物的修辞论阐释》,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01.[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02.[美]雷内·韦勒克:《批评的概念》,张金言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103.吴似鸿、傅建祥整理:《我与蒋光慈》,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04.吴腾凰:《蒋光慈传》,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05.[美]希尔福斯、爱泼斯坦编:《一个战时的审美主义者——纽约书评论文选》,高宏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106.夏衍:《懒寻旧梦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
107.向培良:《人类的艺术》,拔提书店1930年版。
108.颜敏:《在金钱与政治的漩涡中——张资平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09.杨厚均:《革命历史图景与民族国家想象:新中国革命历史小说再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10.杨念群等主编:《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1.杨之华编:《文坛史料》,中华日报出版社1944年版。
112.[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113.[英]特里·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王杰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4.余岱宗:《被规训的激情——论1950、1960年代的红色小说》,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115.余虹:《革命·审美·解构——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6.[日]藏原惟人:《新写实主义论文集》,之本译,现代书局1930年版。
117.张静庐:《在出版界二十年》,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18.张天化:《文学与革命》,民智书局1928年版。
119.张玉法编:《晚清革命文学》,台北经世书局1981年版。
120.张玉法主编:《中国现代史论集·第六辑五四运动》,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版。
121.赵超构:《延安一月》,新民报馆1946年版。
122.赵园:《艰难的选择》,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12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文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124.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卢卡契文学论文集》(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125.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六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
126.周来祥:《古代的美 近代的美 现代的美》,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27.周毓英:《新兴文艺论集》,胜利书局1930年版。
128.朱国华:《文学与权力——文学合法性的批判性考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9.朱谦之:《革命哲学》,泰东图书局1921年版。
130.朱晓进:《政治文化与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31.邹华:《20世纪中国美学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三 中文论文
1.蔡翔:《父与子——中国文学中的“父子”问题》,《文艺争鸣》1991年第5期。
2.陈红旗:《中国左翼文学的可能性》,《学术研究》2006年第8期。
3.程凯:《“革命文学”历史谱系的构造与争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1期。
4.程凯:《寻找“革命文学”、“左翼文学”的历史规定性》,《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5.丁帆:《论“革命+恋爱”式乡土小说的变异》,《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6.段建军、尹小玲:《红色叙事中革命话语的权力内涵》,《江汉论坛》2006年第4期。
7.范伟:《“革命的罗曼蒂克”:从情的飞扬到观念论的魔床》,《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
8.冯奇:《革命文学话语权的建立与发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第1期。
9.贺桂梅:《“革命+恋爱”模式解析——早期普罗小说释读》,《文艺争鸣》2006年第4期。
10.贺桂梅:《性/政治的转换与张力——早期普罗小说中的“革命+恋爱”模式解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5期。
11.敬文东:《在“革命”的星空下——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革命”主题》,《文艺争鸣》2002年第3期。
12.李蕾、凤媛:《早期普罗小说“革命+恋爱”模式的青春特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5期。
13.李陀:《丁玲不简单——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在话语中的复杂角色》,《北京文学》1998年第7期。
14.李正红、维保:《论二三十年代左翼叙事文学的革命主题》,《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第6期。
15.刘海波:《1928:“革命文学”合法性论证》,《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年第1期。
16.刘聘:《宣传学视野中的左翼文学》,《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5期。
17.刘震:《“革命文学”论战中的报刊阵营与文人集团——以〈文化批判〉的诞生为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5期。
18.刘震:《革命文学论战与报刊的新旧之争》,《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19.刘震:《蒋光慈作品的畅销与盗版》,《新文学史料》2007年第2期。
20.马宁:《回忆“左联”五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年第1期。
21.马西超:《从〈沙家浜〉到“沙家浜”——版本沿革中革命话语体系的变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22.秦静:《忆洪灵菲同志》,《新文学史料》1980年第2期。
23.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一九二〇年代中国三大政党的党际互动》,《历史研究》2004年第5期。
24.王烨:《二十年代革命文学中的“戏仿”现象》,《长江学术》2007年第1期。
25.吴泰昌记述:《阿英忆左联》,《新文学史料》1980年第1期。
26.徐仲佳、张光芒:《欲望与理性悖论的调适——论中国现代文学的“革命+恋爱”思潮》,《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27.薛艺兵:《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上)》,《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
28.阎浩岗:《从文学角度看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的“革命小说”》,《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29.颜琳:《“突变”:身份焦虑与书写暧昧的指代——“革命+恋爱”叙事模式解析》,《中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
30.颜敏:《精神危机:革命文学的征兆》,《文学评论》2007年第2期。
31.杨联芬:《女性与革命——以1927年国民革命及其文学为背景》,《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
32.易崇辉:《恋爱与革命:以20世纪中国文学为例》,《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33.曾华鹏、范伯群:《论张资平的小说》,《文学评论》1996年第5期。
34.赵天才:《革命话语的现代性危机——赵树理、孙犁小说的叙事文化身份解读》,《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35.赵
:《“革命文学”论争中的“异化”理论——“物化”概念的发现及其对论争分野的重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1期。
36.赵
:《“小资产阶级文学”的政治——作为“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序幕的〈从牯岭到东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2期。
37.赵
:《〈牯岭到东京〉的发表及钱杏邨态度的变化——〈幻灭〉(述评)、〈动摇〉(评论)和〈茅盾与现实〉对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6期。
四 中文学位论文
1.蔡丽:《左翼小说的转型》,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4月。
2.陈红旗:《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4月。
3.程凯:《国民革命与“左翼文学”思潮发生的历史考察(1925-1928)》,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4月。
4.范伟:《革命文学:从1923到1931》,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4月。
5.郭剑敏:《革命·历史·叙事——中国当代革命历史小说(1949-1966)的意义生成》,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11月。
6.黄晓华:《身体的解放与规训——中国现代文学身体意识论》,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4月。
7.李蓉:《中国现代文学的身体阐释》,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4月。
8.刘海波:《二十世纪中国左翼文论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4月。
9.孙红震:《解放区文学的革命伦理阐释》,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4月。
10.王智慧:《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革命文学”综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2002年5月。
11.杨晶:《从革命女性到女性革命——现代女性革命小说的女性关怀》,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4月。
12.赵天才:《革命时代的镜像——中国当代小说的革命叙事研究》,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4月。
13.赵卫东:《延安文学体制的生成与确立》,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4月。
14.赵
:《文学与阶级意识:“革命文学”论争中阶级问题的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4月。
15.周云鹏:《“民族主义文学”(1930-1937年)论》,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4月。
五 西文论著
1.David E. Apter & Tony Saich. Revolutionary Discourse in Mao’s Republic,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Michel Foucault.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and The Discourse on Language,Trans by A.M. Sheridan Smith,Pantheon Books,1972.
3.Marián Gálik. The Genesis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1917-1930),Curzon Press,1980.
4.Tsi-an Hsia. The Gate of Darkness:Studies on the Leftist Literary Movement in China,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68.
5.Hung-yok Ip. Intellectuals in Revolutionary China(1921-1949):Leaders,Heroes and Sophisticates,Routledge Curzon,2005.
6.Hung-yok Ip. Politics and Individuality in Communist Revolutionary Culture,Modern China,Vol.23,No.1,1997.
7.David I. Kertzer. Ritual,Politics,and Power,Yale University Press,1988.
8.Jianmei Liu. Revolution Plus Love:Literary History,Women’s Bodies,and Thematic Repetition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Fiction,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3.
9.Jonathan Spence. On Chinese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Yale French Studies,No.39,1967.
10.David Der-wei Wang. Fictional Realism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Mao Dun,Lao She,Shen Congwe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