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虎:《基于语音库的汉语感叹句与感叹语调研究》,《汉语学习》2007年第5期。
陈虎:《汉语无标记类感叹句语调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2期。
陈平:《汉语零形回指的话语分析》,《中国语文》1985年第4期。
陈忠:《信息语用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陈建民:《谈谈学校里的规范语法》,《语文建设》1993年第3期。
陈丽君:《湖南衡山方言的叹词及其与普通话叹词的比较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陈年福:《甲骨文动词词汇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版。
陈信春:《同复合趋向补语并现的宾语的位置》,《中国语文通讯》1982年第5期。
陈艳芳:《基于礼貌原则的英汉感叹句跨文化语用对比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6年第2期。
陈艳芳:《现代汉语感叹句结构的肯定和否定的不对称》,《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
程工:《语言共性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程光耀:《古今感叹句浅谈》,《语文知识》2006年第6期。
程美珍:《关于“多(么)”在感叹句中作状语的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2期。
程雨民:《语言系统及其运作》,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池宇:《感叹句的语义与语用研究——“多么+AP”和“太+AP”对比研究》,《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第5期。
储泽祥:《“名+数量”语序与注意焦点》,《中国语文》2001年第5期。
戴浩一、薛凤生(主编):《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丁倩:《叹词“哦”的语义及其制约因素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年。
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董淑慧、周青:《贬责感叹和褒扬感叹的语义结构和语用功能——以“好你个+NP”为例》,《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杜道流:《省略浅说》,《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杜道流:《现代汉语感叹句研究》,安徽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杜道流:《现代汉语中的独词感叹句考察》,《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第4期。
杜道流:《与“多(么)、太、好”有关的感叹句》,《语言研究》2004年第3期。
杜道流:《感叹句和副词的类》,《中国语文研究》2005年第1期。
杜道流:《与副词“可”有关的感叹句》,《中文》2005年第3期。
杜道流:《“V/A个P!”感叹句的多角度考察》,《汉语学报》2006年第2期。
杜道流:《一种口语中的否定表达式:Q才VP》,《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2期。
段曹林:《论拟声词、叹词、语气词皆“摹声”》,《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范开泰:《语用分析说略》,《中国语文》1985年第6期。
范开泰:《省略、隐含、暗示》,《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2期。
范继淹:《是非问的句法形式》,《中国语文》1982年第6期。
方梅:《宾语和动量词语的次序问题》,《中国语文》1993年第6期。
方云:《汉英感叹词对比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高名凯:《汉语语法论》,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高彦梅:《汉英感叹词对比研究》,《山东外语教学》2000年第4期。
韩蕾:《现代汉语指人名词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版。
韩鹏:《基于形式的英汉感叹句对比》,《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韩建奇:《基于多视角下的现代汉语感叹句分析》,《语文学刊》2008年第10期。
何兆熊(主编):《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贺阳:《汉语完句成分试探》,《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
胡明扬:《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中国语文》1981年第5、6期。
胡明扬、劲松:《流水句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4期。
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华宏仪:《感叹句语气结构与表情》,《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黄伯荣:《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新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5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黄南松:《试论短语自主成句所应具备的若干语法范畴》,《中国语文》1994年第6期。
黄弋桓:《现代汉语部分叹词的句法位置及意义分析》,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洪邦林:《现代汉语感叹句专题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加晓昕:《从语气类型的双重标准看感叹句》,《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姜岚:《<红楼梦>中以感叹副词为标志的感叹句》,《长春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姜汇川等(编):《现代汉语副词分类实用词典》,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蒋于花:《从话语活动看感叹词的语用功能》,《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孔令达:《影响汉语句子自足的语言形式》,《中国语文》1994年第6期。
郎大地:《受副词“多么、真”强制的感叹句》,《语言研究》1987年第1期。
李杰:《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状语的祈使和感叹功能》,《宁夏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李莹:《感叹句标记手段的跨语言比较》,《汉语学报》2008年第3期。
李成军:《现代汉语感叹句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李铁范:《感叹句研究综观》,《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李学芹:《感叹句委婉否定的表现形式》,《成都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
廖秋忠:《现代汉语中动词的支配成分的省略》,《中国语文》1984年第4期。
廖秋忠:《廖秋忠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中国语文》1995年第3期。
刘鹏:《汉语感叹句研究百余年述评》,《宁夏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刘萍:《现代汉语感叹句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刘丹青:《叹词的本质——代句词》,《世界汉语教学》2011年第2期。
刘海霞:《汉语普通话情感语调实验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年。
刘晓宁:《浅析“真+X”感叹句的结构及情感语义类型》,《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刘晓宁:《现代汉语感叹句的认知研究》,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年。
刘鑫民:《焦点、焦点分布和焦点化》,《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5年第7期。
刘元满:《“太+形/动”与“了”》,《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1期。
柳士镇:《询问义动词“问”字宾语形式的历史考察》,《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
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罗华炎:《何者规范?AB不AB抑或A不AB?》,《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第3期。
罗雪梅:《论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
吕明臣:《汉语的情感指向和感叹句》,《汉语学习》1998年第6期。
吕叔湘:《个字的应用范围,附论单位词前一的脱落》,《吕叔湘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吕叔湘:《疑问·否定·肯定》,《中国语文》1985年第4期。
吕叔湘:《汉语句法的灵活性》,《中国语文》1986年第1期。
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马清华:《论叹词形义关系的原始性》,《语言科学》2011年第5期。
马庆株:《指称义动词和陈述义名词》,《语法研究与探索》(七),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马庆株(编):《汉语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梅美莲:《汉英感叹词语用对比研究——以<雷雨>、<茶花女>双向翻译语料为中心》,《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孟雨风:《句子面面观》,《扬州师院学报》1990年第4期。
祁淑玲:《感叹词语的性别差异研究》,《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第12期。
裘燮君:《<诗经>语气词功能探析——<诗经>语气词入韵、足句和感叹功能》,《河池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邵敬敏:《“动+个+形/动”结构分析》,《汉语学习》1984年第2期。
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邵敬敏:《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沈培:《殷墟甲骨卜辞语序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
沈阳、郑定欧(主编):《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
沈家煊:《“有界”与“无界”》,《中国语文》1995年第5期。
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4期。
时兵:《也论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中国语文》2003年第4期。
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石毓智:《疑问和感叹之认知关系——汉英感叹句的共性与个性》,《外语研究》2004年第6期。
石毓智:《现代汉语疑问标记的感叹用法》,《汉语学报》2006年第4期。
舒昭:《从英汉感叹词的语用功能看语用内涵》,《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谭芳:《英汉文学作品中词类感叹标记对比研究——以<杨柳风>和<大宅门>为例》,《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年第23期。
谭芳:《汉英感叹标记对比研究》,《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唐启运:《论<论语>的“问”字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唐启运:《古代汉语“问”字句的演变和用不用“於以”的关系》,《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
唐雪凝:《表感叹性评价的“这NV的”构式分析》,《语言科学》2011年第2期。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王力:《王力文集》(第十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王敏:《“不要太A”句式表达感叹的修辞基础探略》,《修辞学习》2000年第2期。
王进:《<元曲选>“好”字感叹句的语法结构分析》,《榆林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王进:《<元曲选>宾白感叹句的语用差异》,《修辞学习》2008年第6期。
王进:《<元曲选>中含“杀”的感叹句》,《语言研究》2008年第2期。
王晶:《洛阳方言的叹词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王光和:《汉语感叹句形式特点浅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版)2002年第5期。
王景丹:《试析话剧语体中的感叹句》,《宁夏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王霜梅:《<红楼梦>人物语言中感叹句的言语行为类型初探》,《红楼梦学刊》2010年第2期。
王收奇:《“好(一)个X”感叹句之多角度考察》,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王维贤:《说“省略”》,《中国语文》1985年第6期。
王一军:《口语中表达否定的一种方式》,《语言研究》1999年第1期。
文炼:《句子的理解策略》,载《现代语言学》,语文出版社1994年版。
吴志民:《基句的否定延续初探》,《天中学刊》1999年第1期。
向光忠:《殷墟卜辞施受句探析》,《语言科学》2003年第4期。
肖亚丽:《现代汉语感叹句研究述评》,《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12期。
肖亚丽:《感叹句中“太”和“真”与语气共现的差异分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第5期。
谢立娟:《汉语感叹句语调实验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谢仁友:《叹词的本质特点——注音和词形》,《辞书研究》2008年第3期。
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徐枢:《现代汉语感叹句研究》序,《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徐杰、李英哲:《焦点和两个非线性语法范畴:“否定”和“疑问”》,《中国语文》1993年第2期。
徐晶凝:《也谈感叹句——基于句类的研究》,《语言学论丛》(第33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姚晶:《感叹句中程度副词的句法、语义分析》,《语文学刊》2010年第2期。
姚振武:《汉语谓词性成分名词化的原因及规律》,《中国语文》1996年第1期。
姚振武:《“以为”的形成及相关问题》,《古汉语研究》1997年第3期。
姚振武:《先秦汉语受事主语句系统》,《中国语文》1999年第1期。
姚振武:《指称与陈述的兼容与引申问题》,《中国语文》2000年第6期。
杨艳:《一种新的修辞格——叹问》,《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杨才英:《感叹句的功能语义特征——对感叹句形式逻辑分析的质疑》,《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年第2期。
杨树森:《论象声词与叹词的差异性》,《中国语文》2006年第3期。
叶建军:《<祖堂集>中的感叹句》,《云梦学刊》2007年第5期。
游汝杰:《补语的标志“个”和“得”》,《汉语学习》1983年第3期。
袁毓林:《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袁毓林:《一价名词的认知研究》,《中国语文》1994年第4期。
袁毓林:《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袁毓林:《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张斌:《汉语语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张斌:《理解和表达的问题》(四),《语文建设》2000年第8期。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张国宪《谈“隐含”》,《中国语文》1993年第2期。
张国宪:《语言单位的有标记和无标记现象》,《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4期。
张海峰、康健:《<孽海花>中以“哩”为标志的感叹句》,《宜宾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张淑敏:《兰州话叹词□[cʨia]的用法研究》,《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张先亮:《汉语规范化的柔性原则》,《语文建设》1993年第9期。
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范围与分类》,《语言研究》2000年第2期。
张谊生:《评注性副词功能琐议》,《语法研究和探索》,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张玉金:《甲骨文语法学》,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张玉金:《20世纪甲骨语言学》,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章志光:《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赵雅青:《强调感叹义的“那/这叫一个X”类句式》,《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年第1期。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赵元任:《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赵元任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郑岚心:《论叹词“啊”的语用功能》,《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08年第12期。
周铁项:《刍议预设的特征和种类》,《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周元琳:《历史性原则,描写性方法》,《语文建设》1993年第8期。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方言》1983年第1期。
朱德熙:《关于先秦汉语里名词的动词性问题》,《中国语文》1988年第2期。
朱德熙:《朱德熙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朱景松:《陈述、指称与汉语词类理论》,《语法研究和探索》(八),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祝清凯:《四川方言中的一种特殊感叹句探析》,《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Comrie Bernard:《语言的共性与类型》,沈家煊译,华夏出版社1981年版。
Paul J.H opper and Elizabeth Closs Traugott:《Grammaticalization(语法化学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剑桥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iviane Alleton:《现代汉语中的感叹语气》,王秀丽译,《国外语言学》199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