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世界观虽然是一种理念或观点,但它同时还是一种“世界观”。它是中国人在对国际局势进行判断的基础上,对全球发展趋势做出的一种展望,它内在地包含一套有中国特色的世界秩序方案。因此从世界观与国际关系的角度讨论和谐世界观提出的意义,既有必要也有可能。然而,国内学术界很少有人从世界观的角度研究和谐世界观;即使对于一般世界观与国际关系之间的(理论与实践)关系,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也比较有限。当我们将和谐世界观视为一种世界观,就可以从世界观与国际关系之间的关系这一整体框架中对和谐世界观提出的意义进行考察。和谐世界观要避免成为一种“十足的外交口号”或“乌托邦”,首先要提高本身的学理化程度,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就是让和谐世界观承担起“批判”、“解释”与“规范”这三重使命。本书的主旨就是尝试完成和谐世界观的批判使命。
本书将马克思关于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的观点,引申到国际关系领域。不过,与国内社会由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保证对被统治阶级的压迫和统治不同,在国际关系领域,这一功能是由霸权世界观承担的。在当前的国际关系中,现代西方世界观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霸权世界观的作用。本书尤其关注霸权世界观在国际关系知识中的体现。世界观与国际关系知识之间有着人们尚未意识到的密切关系,前者为后者提供本体论与认识论资源,而后者则保证世界观避免受到其它世界观的质疑和批判。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都认为自身是客观中立、普适性的,然而,通过对它们与霸权世界观间关系的研究,我们能发现它们都有消除、同化其它世界观和文化以及政治制度等方面差异的内在冲动。这是我们之所以不能不加批判地接受霸权世界观及其衍生出来的西方国际关系知识的重要原因。霸权世界观能够产生象征性权力的政治效应,其有力之处就在于通过国际关系知识的传播等途径,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乃至塑造其他国家人们的心智结构和世界观,进而潜移默化地否定了其它世界观及其知识的合法性与有效性。霸权世界观是一种深具威胁的力量,然而其作用却很少被人们意识到,它是西方国家同化和克服其他文化、世界观、政治制度多样性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武器。之所以需要反抗霸权世界观,就在于通过维护世界观的多样性,进而维护多种世界秩序方案,避免世界成为一个“同一性的帝国”。
批判霸权世界观,是为提高和谐世界观的学理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服务的。人们不应在未加深入研究的情况下,认为和谐世界观仅仅是一种“战略口号”而简单地予以否定。霸权世界观及其预设的内化,既是和谐世界观之所以无法充分学理化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之所以缺乏创新性研究成果的部分根源。本书的主要目的就在于通过将世界观“带回”国际关系,揭示世界观与国际关系之间的关系、霸权世界观的运作机制、它所带来的理论与政治后果、它对中国国际关系学者的影响,以及和谐世界观的思想根源、可行性与可期性等问题,尝试提高和谐世界观的学理化程度,同时也促进它进行自我肯定和自我赋权。本人认为,对霸权世界观进行批判,既是和谐世界观展示自身生命力的基本前提,也是其赢得人们信任和认同、获得世人响应和尊重的必然要求。在尝试完成和谐世界观批判使命的基础上,本书还对和谐世界观如何履行其解释与规范使命,做了必要的提示。
关键词:霸权世界观;和谐世界观;国际关系理论
曾向红,男,湖南省安化人,博士。现为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理论、中亚中东问题。目前已出版学术专著一部(《遏制、整合与塑造——美国中亚政策二十年》,兰州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并在《世界经济与政治》《社会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当代亚太》《国际政治科学》《国际政治研究》《国际问题研究》《外交评论》《国际安全研究》《现代国际关系》《欧洲研究》《美国研究》等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一 中文著作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九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5.《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7.《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版。
8.F.佩蒂多,P.哈兹波罗编:《国际关系中的宗教》,张新樟等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阿尔都塞著、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阿克塞尔·霍纳特著,胡继华译:《为承认而斗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艾兰等主编:《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与阴阳五行说探源》,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2.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13.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14.爱德华·卡尔:《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秦亚青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15.安德鲁·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伍晓鹰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李康、李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7.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赵旭东、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8.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笛卡尔的错误:情绪、推理和人脑》,毛采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9.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感受发生的一切:意识产生钟的身体与情绪》,杨韶刚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0.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曹雷雨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1.安乐哲:《和而不同:比较哲学与中西会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2.安乐哲、郝大维:《道不远人:比较哲学视域中的〈老子〉》,何金俐译,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
23.安乐哲、罗思文:《〈论语〉的哲学诠释:比较哲学的视域》,余瑾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4.安乐哲:《主术:中国古代政治艺术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5.安乐哲:《自我的圆成:中西互镜下的古典儒学与道家》,彭国翔译,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6.巴里·布赞、理查德·利特尔:《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研究的再构建》,刘德斌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7.白诗朗:《普天之下: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彭国翔译,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8.白云真、李开盛:《国际关系理论流派概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9.保罗·菲耶阿本德:《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知识论纲要》,周昌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30.保罗·菲耶阿本德:《告别理性(第二版)》陈键、柯哲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1.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陈景彪等译,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
32.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刚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3.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像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4.彼得·卡赞斯坦、罗伯特·基欧汉与斯蒂芬·克拉斯纳编:《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秦亚青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5.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语近代亚洲经济圈》,朱荫贵、欧阳菲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6.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37.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的理论》,谭立德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38.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9.布尔迪厄:《言语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40.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产与结构》,刘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41.曹泳鑫:《和平与主义:中国和平崛起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准备》,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42.曹泳鑫编著:《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3.曹泽林:《国家文化安全论》,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4.查尔斯·蒂利:《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魏洪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5.查尔斯·泰勒:《黑格尔》,张国清、朱进东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46.陈家定主编:《全球化与身份危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7.陈赟:《天下或天地之间:中国思想的古典视域》,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
48.大卫·A.鲍德温:《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肖欢容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9.大卫·K.诺格尔:《世界观的历史》,胡自信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0.戴维·林德伯格:《西方科学的起源:公元前六百年至公元一前四百五十年宗教、哲学和社会建制大背景下的欧洲科学传统》,王珺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版。
51.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52.杜志清主编:《西方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3.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的人》,黄胜强、许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4.甘阳:《古今中西之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55.高全喜:《论相互承认的法权——〈精神现象学〉研究两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6.高尚涛:《国际关系中的权力与规范》,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
57.高宣扬:《当代社会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58.格奥尔格·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59.广松涉:《事的世界观》,赵仲明、李斌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0.郭树勇、郑桂芬:《马克思斯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军事谊文出版社2004年版。
61.郭树勇:《从国际主义到新国际主义: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发展研究》,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
62.哈拉尔德·米勒:《文明的共存: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批判》,郦红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63.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徐昕、郝望、李保平译,王缉思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4.郝大维、安乐哲:《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施忠连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5.郝大维、安乐哲:《孔子哲学思微》,蒋弋为、李志林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6.郝大维、安乐哲:《期望中国:对中西文化的哲学思考》,施忠连等译,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67.郝大维、安乐哲:《通过孔子而思》,何金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8.郝大维、安乐哲:《先贤的民主:杜威、孔子与中国民主之希望》,何刚强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9.何伟亚:《英国的课业:19世纪中国的帝国主义教程》,刘天路、邓红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70.赫伯特·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彭国翔、张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1.赫伯特·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杨砾、徐立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72.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张小明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73.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4.胡家恋:《历史的星空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歌与西方传统宇宙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5.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76.胡锦涛:《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亚洲——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成员国领导人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载《时政文献辑览》2006年3月—2007年3月,载李慎明主编,刘国平、王立强副主编:《马克思主义国际问题基本原理》(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7.胡宗山:《国际关系理论方法论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
78.黄光国:《社会科学的理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9.黄囇莉:《华人人际和谐与冲突:本土化的理论与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0.黄枝连:《亚洲的华夏秩序——中国与亚洲国家关系形态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81.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世纪出版社2006年版。
82.江西元:《中国的世界还是世界的中国:中国外交文化本原与国际体系变化趋势》,时事出版社2009年版。
83.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4.金耀基:《金耀基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85.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傅季重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86.卡尔·雅斯贝尔斯:《卡尔雅斯贝尔斯文集》,朱更生译,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7.凯文·奥尔森主编:《伤害+侮辱——争论中的再分配、承认和代表权》,高静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88.柯小刚:《思想的起兴》,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9.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
90.肯尼思·W.汤普森:《国际思想大师:20世纪主要理论家与世界危机》,耿协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1.肯尼斯·N.沃尔兹:《人、国家与战争——一种理论分析》,倪世雄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
92.肯尼斯·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3.莱米·布拉格:《世界的智慧:西方思想中人类宇宙观的演化》,梁卿、夏金彪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4.乐黛云、李比雄主编:《跨文化对话》(第26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
95.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6.李爱华等著:《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7.李金齐:《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安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98.刘杰主编:《中国发展的国际效应》,时事出版社2007年版。
99.李慎明主编、刘国平、王立强副主编:《马克思主义国际问题基本原理》(上、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00.李扬帆著:《走出晚清:涉外人物及中国的世界观念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1.李泽厚:《论语今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102.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103.林方主编:《人的潜能和价值》,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04.刘从德主编:《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武汉出版社2007年版。
105.刘靖华:《霸权的兴衰》,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106.刘军宁等编:《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
107.陆自荣:《儒学和谐合理性:兼与工具合理性、交往合理性比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8.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09.罗宾·G.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吴国盛、柯映红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110.罗伯特·O.基欧汉编:《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郭树勇译、秦亚青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1.罗伯特·杰维斯:《系统效应: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复杂性》,李少军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12.马丁·布伯:《我与你》,陈维纲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113.马克·B.索尔特著:《国际关系中的野蛮与文明》,肖欢容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114.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5.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16.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I:学术与政治》,钱永祥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7.马小红:《礼与法:法的历史连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8.马仲扬主编:《理论与实践》,研究出版社2007版。
119.迈克尔·沃尔泽:《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褚松燕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120.麦科尔·赫尔费尔德:《什么是人类常识?社会和文化领域中的人类学理论实践》,刘珩、石毅,、李昌银等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121.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122.毛峰:《文明传播的秩序:中国人的智慧》,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版;
123.门洪华:《霸权之翼:美国国际制度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4.蒙培元:《情感与理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5.米歇尔·萨林斯:《甜蜜的悲哀》,王铭铭、胡宗泽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2000年版。
126.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127.南茜·弗雷泽、阿克塞尔·霍纳特:《再分配,还是承认?——一个政治哲学对话》,周穗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28.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周红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
129.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0.聂保平:《先秦儒家性情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31.诺格尔:《世界观的历史》,胡自信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2.潘一禾主编:《文化安全》,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3.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34.漆思:《中国共识:中华复兴的和谐发展道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版。
135.乔纳森·特纳、简·斯戴兹:《情感社会学》,孙俊才、文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36.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赵月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137.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8.秦亚青:《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经典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39.让—吕克·南希:《解构的共通体》,郭建玲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140.让—吕克·南希:《变异的思想》,夏可君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41.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版。
142.施爱国:《傲慢与偏见——东方主义与美国的“中国威胁论”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3.石之瑜:《近代中国对外关系新论: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版。
144.史蒂文·卢克斯:《权力:一种激进的观点》,彭斌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45.苏国勋:《社会理论与当代现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6.苏珊·斯特兰奇:《国家与市场》,杨宇光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47.孙吉胜:《语言、意义与国际政治 伊拉克战争解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48.孙宽平、滕世华:《全球化与全球治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49.孙向晨:《面对他者:莱维纳斯哲学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150.孙学玉主编:《价值第2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51.孙周兴,黄凤祝编:《交互文化沟通与文化批评——“伯尔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152.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153.谭好哲:《文艺与意识形态》,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54.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冯建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55.唐晓峰:《从混沌到秩序: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论》,中华书局2010年版。
156.涂纪亮总主编:《维特根斯坦全集》,第9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57.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8.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陈燕谷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59.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160.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161.王凤才:《蔑视与反抗:霍纳特承认理论与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学转向”》,重庆出版集团2008年版。
162.王缉思主编:《文明与国际政治—中国学者评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63.王缉思总主编,庞中英主编:《中国学者看世界》系列第8卷,《全球治理卷》,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版。
164.王军、但兴悟:《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四十年》,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165.王铭铭:《经验与心态:历史、世界想象与社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66.王学东:《外交战略中的声誉因素研究——冷战后中国参与国际制度的解释》,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67.王义桅:《超越均势:全球治理与大国合作》,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168.王义桅:《超越国际关系:国际关系理论的文化解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
169.王逸舟、袁正清主编:《中国国际关系研究(1995—2005)》,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0.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71.王逸舟:《中国外交新高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72.王逸舟主编:《中国国际关系研究,1995—2005》,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3.魏光奇:《天人之际:中西文化观念比较》,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4.温纯如:《认知、逻辑与价值: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75.温都尔卡·库芭科娃,尼古拉斯·奥努夫,保罗·科维特:《建构世界中的国际关系》,肖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6.吴国盛:《科学的世纪》,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77.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导论讲演新篇 精神分析纲要》,程小平、王希勇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版。
178.相蓝欣:《传统与对外关系:兼评中美关系的意识形态背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179.肖巍:《宇宙学的人文视野》,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80.谢晓娟:《全球化:文化冲突与文化安全》,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81.邢爱芬:《影响世界格局的国际关系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82.熊玠:《无政府状态与世界秩序》,余逊达,张铁军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83.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184.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黄贤金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5.许宝强,渠敬东编译:《反市场的资本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186.亚历山大·科耶夫《黑格尔导读》,姜志辉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187.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88.亚莉·R.霍奇柴德:《情绪管理的探索》,徐瑞珠译,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版。
189.杨大春:《语言 身体 他者:当代法国哲学的三大主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190.伊弗·B.诺伊曼,奥勒·韦弗尔主编:《未来国际思想大师》,肖锋,石泉译,北京大学出版2003年版。
191.伊姆雷·拉克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兰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192.尹继武:《社会认知与联盟信任形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93.于炳贵、郝良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94.余莲:《势:中国的效力观》,卓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95.俞可平主编:《全球化:全球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96.俞新天等:《国际体系中的中国角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
197.袁正清:《国际政治理论的社会学转向:建构主义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98.约翰·霍布斯:《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孙建党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版。
199.约翰·加尔通:《和平论》,陈祖洲等译,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
200.约翰·希克:《宗教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201.约翰·伊肯伯里:《大战胜利之后:制度、战略约束与战后秩序重建》,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2.约瑟夫·S.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郑志国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203.约瑟夫·S.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吴晓晖、钱程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204.约瑟夫·S.奈著、门洪华编:《硬权力与软权力》,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5.约瑟夫·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任菁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06.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7.詹姆斯·N.罗西瑙主编:《没有政府的治理:国际政治中的秩序与变革》,张胜军、刘小林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08.詹姆斯·德·代元主编:《国际关系理论批判》,秦治来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09.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阎学通、陈寒溪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210.张贵洪主编:《国际关系研究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11.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12.张振东:《士林哲学讲义》,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213.张志刚:《宗教哲学研究:当代概念、关键环节及其方法论批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14.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15.赵汀阳:《没有世界观的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6.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17.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编:《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学习出版社2007年版。
218.周宁:《中西最初的遭遇与冲突》,学苑出版社2000年版。
219.周晓红主编:《现代社会心理学名著菁华》,方文、李康乐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220.朱迪斯·戈尔茨坦和罗伯特·基欧汉主编:《观念与外交政策》,刘东国、于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1.朱彦明:《尼采的视角主义》,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二 中文论文
1.巴殿君:《新形势下中国社会主义“和谐世界观”的构建》,载《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2.包天民:《孟子和世界秩序理论》,载《国际政治科学》2010年第3期。
3.曾向红、杨恕:《社会运动理论视角下的“颜色革命”》,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年第2期。
4.曾向红:《“世界观问题”为什么没有成为问题——对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反思》,载《欧洲研究》2010年第5期。
5.柴宇平:《“世界国家观”考评》,载《福建论坛》1999年第1期。
6.陈燕谷:《Hegemony(霸权/领导权)》,载《读书》1995年第2期。
7.楚树龙:《文化、文明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及国际关系》,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2期。
8.丛向群、尹吉成:《营造和谐周边 构建和谐世界》,载《当代世界》2007年第9期。
9.但兴悟:《中西政治文化与话语体系中的霸权——中西霸权观比较》,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9期。
10.邓晓臻:《〈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本体论建构意义——兼论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关系问题》,载《探索》2009年第5期。
11.杜幼康:《构建“和谐亚洲”:时代需要与面临挑战》,载《红旗文稿》2008年第1期。
12.段忠桥:《什么是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孙正聿教授商榷》,载《哲学研究》2008年1期。
13.费孝通:《“美美与共”与人类文明》(上),载《群言》2005年第1期。
14.郭树勇:《从“世界交往”概念看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及其研究方向》,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1期。
15.郭树勇:《试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及其研究方向》,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4期。
16.郭树勇:《新国际主义与中国软权力外交》,载《国际观察》2007年第2期。
17.韩志立:《批判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国际秩序研究》,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1期。
18.何平、李云霞:《发展中印关系 构建和谐周边》,载《学术论坛》2009年第3期。
19.洪邮生:《“规范性力量欧洲”与欧盟对华外交》,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1期。
20.计秋枫:《中国外交反对霸权主义的路径》,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年第6期。
21.柯岚安:《中国视野中的世界秩序:天下、帝国与世界》,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10期。
22.冷晓玲、李开盛:《论世界国家生成的不可能》,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年第6期。
23.李宝俊:《“和谐世界观”与“霸权稳定论”——一项比较研究》,载《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6期。
24.李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葛兰西学派》,载《欧洲》2000年第1期。
25.李滨:《考克斯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5期。
26.李滨:《考克斯的批判理论:渊源与特色》,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7期。
27.李滨:《科学方法论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局限性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11期。
28.李滨:《民族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流派、学术渊源和当代代表》,载《欧洲研究》1999年第5期。
29.李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5期。
30.李滨:《无政府性·社会性·阶层性——国际政治的特性与国际观》,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4期。
31.李格琴:《国际政治本体安全理论的建构与争论》,载《国外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32.李明明:《国际关系集体认同形成的欧洲社会心理学视角》,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5期。
33.李开盛:《世界主义和社群主义——国际关系规范理论两种思想传统及其争鸣》,载《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12期。
34.李荣海:《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及其世界观意义——与孙正聿先生商榷》,载《哲学研究》2007第8期。
35.李巍:《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中的“理论进步”与“问题缺失”》,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9期。
36.李旭东:《论国际社会的怨恨心理与和谐世界的建构—一种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的分析》,载《国际论坛》2008年第1期。
37.刘福森:《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总体性质》,载《人文杂志》2003年第6期。
38.刘福森:《作为世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论马克思实现的哲学革命》,载《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3期。
39.刘拥华:《从二元论到二重性:布迪厄社会观理论研究》,载《社会》2009年第3期。
40.陆钢:《“和谐地区”与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1期。
41.陆晓红:《“和谐世界”:中国的全球治理理论》,载《外交评论》2007年第6期。
42.罗伯特·考克斯:《思考世界秩序的不同方式》,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3期。
43.罗伯特·考克斯:《思考世界秩序的不同方式》,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3期。
44.吕勇:《无立场与中国立场——评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S2期。
45.钮菊生:《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探析》,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9期。
46.潘亚玲:《“文明标准”的回归与西方道德霸权》,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3期。
47.潘亚玲:《全球治理中的猎鹿困境》,载《国际论坛》2005年第2期。48.乔纳森·默瑟:《人性与第一意向:国际政治中的情绪》,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12期。
49.秦亚青:《关系本位与过程建构:将中国理念植入国际关系理论》,载《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50.秦亚青:《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问题与中国学派的生成》,载《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51.秦亚青:《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生成的可能与必然》,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3期。
52.秦亚青:《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读〈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载《美国研究》2001年第2期。
53.秦亚青:《世界政治的文化理论——文化结构、文化单位与文化力》,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4期。
54.秦亚青:《文化、文明与世界政治:不断深化的研究议程》,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11期。
55.秦亚青:《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进步与问题》,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11期。
56.任晓:《我们如何对待差异——和谐世界之内涵的一个探析》,载《外交评论》2007年第4期。
57.任晓:《走自主发展之路——争论中的“中国学派”》,载《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第2期。
58.石之瑜、殷玮、郭铭杰:《原子论是国际政治学的本体?——“社会建构”与“民主和平”的共谋》,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6期。
59.斯蒂芬·陈、曹青:《文明秩序之辩:第三世界视角下的国际文化关系》2008年第7期。
60.宋效峰:《和谐世界观与新安全观的内在联系》,载《中共南宁市党校学报》2006年第2期。
61.宋效峰:《简论中国对地区多边机制的参与——以和谐世界观的视角》,载《理论月刊》2006年第5期。
62.苏平:《试析国际关系中的荣誉因素》,载《欧洲研究》2009年第2期。
63.孙学峰:《和谐世界理念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载《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1期。
64.孙正聿:《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载《哲学研究》2007年第3期。
65.孙中原:《对立和谐与整体兼容——论墨家的和谐世界观》,载《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报)》2008年第11期。
66.孙中原:《墨家和谐世界观的理论创新》,载《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67.谭再文:《对无政府结构假定的质疑》,载《国际观察》2007年第5期。
68.谭再文:《国际无政府状态的空洞及其无意义》,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11期。
69.唐世平、綦大鹏:《中国外交讨论中的“中国中心主义”与“美国中心主义”》,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12期。
70.唐世平:《国际政治的社会进化:从米尔斯海默到杰维斯》,载《当代亚太》2009年第4期。
71.陶富源:《世界观·人类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6期。
72.田甲:《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四要素》,载《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73.王博:《权力的自我节制:对老子哲学的一种解读》,载《哲学研究》2010年第6期。
74.王凤才:《“社会病理学”:霍纳特视阈中的社会哲学》,载《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75.王凤才:《霍纳特承认理论思想渊源探析》,载《哲学动态》2005年第4期。
76.王庆利:《“合法性”概念解析》,载《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2期。
77.王义桅:《和谐世界观改变国际政治视角》,载《决策探索》2006年第1期。
78.王逸舟:《试析中国国际关系学的“进步”:几点批评与思考》,载《外交评论》2006年第3期。
79.吴征宇:《从霍布斯到沃尔兹——结构现实主义思想的古典与当代形态》,载《欧洲研究》2003年第6期。
80.信强:《“无政府状态”证义》,载《欧洲研究》2004年第3期。
81.徐建新:《天下体系与世界制度——评〈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载《国际政治科学》2007年第2期。
82.许涛:《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和谐地区》,载《瞭望》2006年第25期。
83.亚历山大·温特:《世界国家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目的论与无政府逻辑》,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11期。
84.阎孟伟:《“求同尊异”:构建和谐世界的一个可能原则》,载《江海学刊》2007年第4期。
85.阎学通:《借鉴先秦思想创新国际关系理论》,载《国际政治科学》2009年第3期。
86.阎学通:《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政策关系》,载《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1期。
87.阎学通:《先秦国家间政治思想的异同及其启示》,载《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88.阎学通:《荀子的国际政治思想及启示》,载《国际政治科学》2007年第1期。
89.杨丹志:《构建和谐地区对于和谐世界构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载《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1期。
90.叶自成:《自律、有序、和谐:关于老子无政府状态高级形式的假设》,载《国际政治研究》2002年第1期。
91.殷有敢:《中国传统伦理视域中的和谐世界观》,载《南方论坛》2005年第12期。
92.尹继武:《和谐世界秩序的可能:社会心理学的视角》,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5期。
93.翟崑:《在“和谐亚洲”的大目标下》,载《瞭望》2006年第26期。
94.张殿军:《和谐世界观:从毛泽东到胡锦涛》,载《唯实》2009年第Z1期。
95.张康之:《合法性思维的思想历程:从韦伯到哈贝马斯》,载《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3期。
96.赵景芳:《冷战后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研究:兴起、嬗变及原因探析》,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12期。
97.赵汀阳:《冲突、合作与和谐的博弈哲学》,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6期。
98.赵汀阳:《关于和谐世界的思考》,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9期。
99.钟龙彪:《“巧实力”战略与奥巴马新外交》,载《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第5期。
100.周方银:《天下体系是最好的世界制度吗?——再评〈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载《国际政治科学》2008年第2期。
101.周建明、焦世新:《从东西矛盾到西方与多元文明的矛盾——对当今世界基本矛盾的一种理解》,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6期。
102.庄申彬:《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与语言学转向》,载《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0期。
三 英文著作
1.Akira Iriye,Global Community: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in the Making of the Contemporary World,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2.
2.Aldon D.Morris and Carol M.Mueller,eds.,Frontiers of Social Movement Theory,New Haven,CT:Yale University Press,1992.
3.Andrew Linklater,Beyond Marxism and Realism:Critical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London:Macmillan,1990.
4.Andrew Linklater,Men and Citizens in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London:Macmillan,1990.
5.Andrew Linklater,The Transformation of Political Community:Ethical Foundations of the Post-Westphalian Era,Cambridge:Polity Press,1998.
6.Andrew Linklater,Critical Theory and World Politics:Citizenship,State and Humanity,New York:Routledge,2007.
7.Anthony Burke,Beyond Security,Ethics and Violence:War against the.Other,New York:Routledge,2007.
8.Anthony Giddens,The Central Problems in Social Theory:Action,Structure and Construction in Social Analysi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9.
9.Arlie R.Hochschild,The Managed Heart: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eling,Berkeley: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3.
10.Barbara Hobson,Recognition Struggles and Social Movements:Contested Identities,Agency and Power,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11.Barnett,Michael and Raymond Duval,eds.,Power in Global Governanc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12.Barry Buzan,Charles Jones and Richard Littele,The Logic of Anarch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1993.
13.Barry Buzan,Charles Jones and Richard Little,The Logic of Anarchy:Neorealism to Structure Reali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
14.Barry O'Neil,Honor,Symbols and War,Michigan: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9.
15.Bert Van Ben Brink,David Owen,Recognition and Power:Axel Honneth and the Tradition of Critical Social Theory,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16.Bill McSweeney,Security,Identity and Interests:A Sociolog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17.Brent J.Steele,Ontological Securit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Self-Identity and the IR States,New York:Routledge,2008.
18.Brian C.Schmidt,The Political Discourse of Anarchy:A Disciplinary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Albany,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8.
19.C.A.Hooker,Reason,Regulation,and Realism:Toward a Regulatory Systems Theory of Reason and Evolutionary Epistemology,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5.
20.Catarina Kinnvall,Globalization and Religious Nationalism:The Search for Ontological Security,New York:Routledge,2006.
21.Charles R.Beitz,Political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9.
22.Charles R.Beitz,The Idea of Human Right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23.Chih-Yu Shih,China's Just World:The Morality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Boulder,CO:Lynne Rienner Publishers,1993.
24.Chih-yu Shih,Navigating Sovereignty World Politics Lost in China,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3.
25.Christian Reus-Smit,The Moral Purpose of the State:Culture,Social Identity,and Institutional Rationalit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9.
26.Christopher L.Pines,Ideology and False Consciousness:Marx and his historical Progenitors,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3.
27.Clarissa R.Hayward,De-facing Power,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28.Colin Elman and Mirian Fendius Elman,eds.,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Appraising the Field,Massachusetts:MIT Press,2003.
29.Craig Murphy,Emergence of the NIEO Ideology,Boulder:Westview,1984.
30.Daniel Bar-Tal,Yona Teichman,Stereotypes and Prejudice in Conflict:Representations of Arab in Israeli Jewish Socie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31.Daniel Deudney,Bounding Power:Republican Security Theory from the Polis to the Global Village,New York: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7.
32.Daniel Philpott,Revolutions in Sovereignty:How Ideas Shaped Mod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rinceton and Oxford: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1.
33.Daniel Warner,An Ethic of Responsibilit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Boulder and London:Lynne Rienner Publishers,1991.
34.David Campell,Writing Security,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8.
35.David Held,Anthony McGrew,David Goldblatt,Jonathan Perraton,Global Transformations:Politics,Economics and Culture,Cambridge:Polity Press,1999.
36.David Held,Democracy and the Global Order:From the Modern State to Cosmopolitan Governance,Cambridge:Polity Press,1995.
37.David Held,ed.,Political Theory Today,Polity Press:Cambridge,1991.
38.David Held,Cosmopolitanism:A Defence,Cambridge:Polity Press,2006.
39.David Held,Global Covenant:The Social Democratic Alternative to the Washington Consensus,Cambridge:Polity Press,2004.
40.David Held,Models of Democracy,Second edn.Cambridge:Polity Press,1996.
41.Dawn T.Robinson and Jody Clay-Warner,eds.,Social Structure and Emotion,San Diego:Elsevier,2008.
42.Denial Philpott,Revolutions in Sovereignty:How Ideas Shaped Mod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1.
43.Deniel Reisberg,Paula Hertel,eds.,Memory and Emo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44.Denis Gleeson,ed.,Identity and Structure:Issues in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Driffield:Nafferton Books,1977.
45.Derek Heater,World Citizenship and Government:Cosmopolitan Ideas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olitical Thought,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96.
46.Doug McAdam,Sidney Tarrow,and Charles Tilly,Dynamics of Contentio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47.DouglasCairns,Adios:The Psychology and Ethics of Honor and Shame in Ancient Greek Literature,Oxford:Clarendon Press,1993.
48.Duncan Bell,ed.,Memory,Trauman and World Politics:Reflec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st and Present,New York:Macmillan Palgrave,2006.
49.Edaward Keene,Beyond the Anarchical Society:Grotius,Colonialism and Order in World 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50.Emanuel Adler,Communitaria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The Epistemic Foundation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New York:Routledge.1998.
51.Erik Rigmar,Identity,Interests and Action:A Cultural Explanation of Sweden's Intervention in the Thirty Years War,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52.Ernst Hass,When Knowledge Is Power:Three Models of Change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0.
53.Ewan Harrison,The Post-Cold War International System:Strategies,Institutions,and Reflexivity,London,New York:Taylor & Francis,2004.
54.Felix Berenskoetter and M.J.Williams,eds.,Power in World Politics,New York:Routledge,2007.
55.Gary King,Robert O.Keohane and Sidney Verba,Designing Social Inquiry:Scientific Inference Qualitative Research,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
56.Gerrit W.Gong,The Standard of‘Civilization’in International Societ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57.Henri Tajfel,Social Identity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58.Ian Clark,The Hierarchy of States:Reform and Resistance in the International Order,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59.Ian Hurd,After Anarchy:Legitimacy and Power in the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7.
60.J.Marshall Beier,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Uncommon Places:Indigeneity,Cosmology,and the Limits of International Theory,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5.
61.Jacques E.C.Hymans,The Psychologhy of Nuclear Proferation:Identity,Emotions and Foreign Polic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62.Jacques Thomassen,ed.,The Legitimacy of the European Union After Enlargement,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63.James Tully,Strange Multiplicity:Constitutionalism in an Age of Diversi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64.Janice B.Mattern,Ordering International Politics:Identity,Crisis,and Represntation Force,New York:Routledge,2005.
65.Jean Jacques Rousseau,Discourse on the Origin and Foundation of Inequality Among Men,New York:Everyman's Library,1950.
66.Jennifer Sterling-Folker,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the Primacy of Anarchy,Albany,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2.
67.Jeremy T.Paltiel,The Empire's New Clothes:Cultural Particularism and Universal Value in China's Quest for Global Status,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7.
68.Jody Clay-warner,Dawn T.Robinson,eds.,Social Structure and Emotion,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69.John A.Vasquez,The Power of Power Politics,From Classical Realism to Neotraditional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70.John Williams,Legitimac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Yugoslavia,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1998.
71.Jonathan Mercer,Reputation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6.
72.Joseph S.Nye Jr.,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New York:Public Affairs,2004.
73.Joseph S.Nye Jr.,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74.Joseph S.Nye Jr.,The Power to Lea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75.Kanishka Jayasuriya,ed.,Reconstituting The Global Liberal Order:Legiti macy And Regulation,New York:Routledge,2005.
76.Kurt Burch,Constituting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Yearbook,V.10,Boulder:Colo.Lynne Rienner Publishers,1997.
77.Louise E.Levathes,When China Ruled the Seas,London:Simon and Schuster,1994.
78.M.I.Finley,ed.,Rex Warner,trans,New York:Viking-Penguin,1972.
79.Maja Zehfuss,Constructivis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The Politics of Reality,Cambridge: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80.Martin Griffiths,eds.,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An Introduction,New York:Taylor & Routledge,2007.
81.Martin Jacques,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The Rise of the Middle Kingdom and the End of the Western World,London:Allen Lane,2009.
82.Mervyn Frost,Global Ethics:Anarchy,Freedom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New York:Routledge,2009.
83.Michael A.Hogg and Dominic Abrams,Social Identifications:A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and Group Proces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88.
84.Michael C.Williams,Culture and Security:Symbolic Power and the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New York:Routledge,2007.
85.Michael Walzer,Thick and Thin:Moral Argument at Home and Abroad,Notre Dame,IN:Notre Dame University Press,1994.
86.Michael Barnett and Raymond Duval,eds.,Power in Global Governanc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87.Michael Dillon,Politics of Security:Towards a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Continental Thought,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6.
88.Molly Cochran,Normative Theor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A Pragmatic Approach,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89.Naeem Inayatullah and David L.Blaney,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the Problem of Difference,New York:Routledge,2004.
90.Nancy Fraser and Axel Honneth,eds.,Redistribution or Recognition?—A Political-Philosophical Exchange,London and New York:Verso,2003.
91.Nancy Whittier,The Politics of Child Sexual Abuse:Emotion,Social Movement,and Stat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92.Nathalie.Gontier,Jean Paul van Bendegem,Diederik Aerts,eds.,Evolutionary Epistemology,Language and Culture:A Non-adaptationist:Systems Theoretical Approach,Dordrecht:Springe,2006.
93.Patchen Markell,Bound by Recognition,Princeton and Oxford: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3.
94.Peter Bachrach and Morton S.Baratz,Power and Poverty:Theory and Practic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0.
95.Pierre Bourdieu,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Cambridge:Polity Press,1991.
96.Pierre Bourdieu,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Cambridge:Cambridge,1977.
97.Pierre Bourdieu,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Essays on Art and Literatur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
98.Pierre Bourdieu,The Logic of Practice,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
99.Pirre Bourdieu,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London:Routledge,1984.
100.R.B.J.Walker,Inside/Outside: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s Political Theor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101.Ralph Pettman,Reason,Culture,and Religion:The Metaphysics of World Politics,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4.
102.Ricard M.Price,ed.,Moral Limit and Possibility in World 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2008.
103.Richard Ned Lebow and Mark Irvinbg Lichbach,Theory and Evidence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England:Palgrave Macmillan,2007.
104.Richard Ned Lebow,A Cultur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105.Robert Gilpin,War and Change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106.Robert H.Jackson,Quasi-States:Sovereignty,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The Third Worl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107.Robert James Burrowes,The Strategy of Nonviolent Defense:A Gandhian Approach,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6.
108.Robert Williams,Hegel's Ethics of Recognition,Los Angeles,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7.
109.Robert Williams,Recognition:Fichte and Hegel on the Other,Albany,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1992.
110.Roger Horrocks,Freud Revisited:Psychoanalytic Themes in the Postmodern Age,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1.
111.Ronnie Lipschutz and James K.Rowe,Regulation for the Rest of Us?Globalization,Governmentality and Global Politics,London:Routledge,2005.
112.Roxaanne Lynn Doty,Imperial Encounters,the Politics of Representation in North-South Relations,Minnesota:Minnesota University Press,1996.
113.Scott Lash and Sam Whimster,eds.,Marx Weber,Rationality and Irrationality,London:Allen and Unwim,1987.
114.Shane R.Thye and Edward J.Lawler,eds.,Group Cohesion,Trust and Solidarity,Oxford:Elsevier Science Ltd,2002.
115.Siba N'Zatioula Grovogui,Sovereigns,Quasi-sovereigns,and Africans:Race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Minnesota: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6.
116.Simon Clark,Pal Hoggett and Simon Thompson,eds.,Emotion,Politics and Society,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6.
117.Simon Thompson,The Political Theory of Recognition:A Critical Introduction,Cambridge:Polity Press,2006.
118.Sterling-Folker,Jennifer,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the Primacy of Anarchy,Albany,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2.
119.Steven Lukes,Power:A Radical View,2nd,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05.
120.Ted Galen Carpenter,Smart Power:Toward a Prudent Foreign Policy for America,Washington,D.C.:The Cato Institute,2008.
121.Terry Lovell ed.,(Mis)recognition,Social Inequality and Social Justice:Nancy Fraser and Pierre Bourdieu,New York:Rutledge,2007.
122.Thomas Risse et al.eds,The Power of Human Rights:International Norms and Domestic Chan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123.Tzvetan Todorov,The Conquest of America:The Question of the Other,New York:Harper Torch,1992.
124.Walter Carlsnaes,Thomas Risse and Beth A.Simmons eds.,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London:Sage,2006.
125.Willam J.Long and Peter Brecke,War and Reconciliation:Reason and Emotion in Conflict Resolution,Massachusetts:MIT Univversity,2003.
126.Yong Deng,China's Struggle for Status:Tthe Realignmen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127.Yosef Lapid and Friedrich Kratochwil,eds.,The Return of Culture and Identity in IR Theory,Boulder CO.:Lynne Rienner,1996.
四 英文论文
1.Alexander Wendt and Daniel Friedheim,“Hierarchy under Anarchy:Informal Empire and the EasternGerman State”,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49,No.4,1995.
2.Alexander Wendt,“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of It: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ower Politic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18,No.2,1992.
3.Alexander Wendt,“Collective Form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State”,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88,No.2,1994.
4.Alexander Wendt,“The Agent—Structure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41,No.3,1987.
5.Alexander Wendt,“The State as Person in International Theory”,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Vol.30,No.2,2000.
6.Alexander Wendt,“Why a World State is Inevitable:Teleology and the Logic of Anarchy”,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Vol.9,No.4,2003.
7.Alexander Wendt,“Agency,Teleology and theWorld State:A Reply to Shannon”,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Vol.11.4,2005.
8.Amber Lynn Johnson,“Why not to Expect a‘World State’”,Cross-Culture Research,Vol.38,No.2,2004.
9.Andrew A.G.Ross,“Coming in from the Cold:Constructivism and Emotions”,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Vo.12,No.2,2006.
10.Andrew Linklater,“The Question of Community of the Next Stag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A Critical-Theoretical Point of View”,Millennium: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Vol.21,No.1,1992.
11.Barry Buzan and Richard Little,“Reconceptualizing Anarchy:Structural Realism Meets World History”,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Vol.2,No.4,1996.
12.Brian Greenhill,“Recognition and Collective Identity Format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Vol.14,No.2,2008.
13.Briend Orend,“Considering Globalism,Proposing Pluralism:Michael Walzer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Millennium: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Vol.29,No.2,2000.
14.Campbell Craig,“The Resurgent Idea of World Government”,Ethics & International Affairs,Vol.22,No.2,2008.
15.David Dessler,“What's at stake in the Agent-Structure Debate?”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43,No.3,1989.
16.David Held,“Law of states,Law of Peoples”,Legal Theory,Vol.8,No.2,2002.
17.Edwerd J.Lawler,“An Affect Theory of Social Exchange”,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107,No.2,2001.
18.Erik Ringmar,“The Recognition Game:Soviet Russia against the West”,Cooperation and Conflict,Vol.37,No.2,2002.
19.Erik Ringmar,“The Relevance of International Law:A Hegelian Interpretation of a Peculiar Seventeenth-Century Preoccupation”,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Vol.21,No.1,1995.
20.Felix Berenskoetter,“Friends,There Are No Friends?An Intimate Refra ming of the International”,Millennium: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Vol.35,No.3,2007.
21.Glen S Coulthard,“Subjects of Empire:Indigenous Peoples and the‘Politics of Recognition’in Canada”,Contemporary Political Theory,Vol.6,No.4,2007.
22.Hannon Brincat,“Reclaiming the Utopian Imaginary in IR Theory”,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Vol.35,No.3,2009.
23.Helen Milner,“The Assumption of Anarchy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A Critique”,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rs,Vol.17,No.1,1997.
24.Heri Tajfel,“Soci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Vol.33,1982.
25.Iver B.Neumann and Jennifer M.Welsh,“The Other in European Self-definition:An Addendum to the Literature on International Society”,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Vol.17,No.4,1991.
26.Iver B.Neumann,“Beware of Organicism:The Narrative Self of the State”,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Vol.30,No.2,2004.
27.Jack Donnelly,“Sovereign Inequalities and Hierarchy in Anarchy:American Power and International Society”,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Vol.12,No.2,2006.
28.James F.Keeley,“To the Pacific?Alexander Wendt as Explorer”,Millennium: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Vol.35,No.2,2007.
29.Janice B.Mattern,“The Power Politics of Identity”,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Vol.7,No.3,2001.
30.Jeffrey W.Legro & Andrew Moravcsik,“Is Anybody Still a Realist?”,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24,No.2,1999.
31.Jennifer Mitizen,“Ontological Security in World Politics:State Identity and The Security Dilemma”,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Vol.12,No.3,2006.
32.Jim George,“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Search for Thinking Space”,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Vol.33,No.3,1989.
33.John G.Ikenbery,“Liberalism and Empire:Logics of Order in the American Unipolar Age”,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Vol.30,No.4,2004.
34.John Gerard Ruggie,“Continuity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World Polity:Toward a Neorealist Syntheis”,World Politics,Vol.35,No.2,1983.
35.John Herz,“Idealist Internationalism and the Security Dilemma”,World Politics,Vol.2,No.2,1950.
36.Joseph M.Grieco,“The Maastricht Treaty,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 and Neo-Realist Research Program”,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Vol.21,No.1,1995.
37.Jürgen Haacke,“TheFrankfurt School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On the Centrality of Recognition”,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Vol.31,No.1,2005.
38.Kenneth N.Waltz,“Structural Realism after the Cold War”,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25,No.1,2000.
39.Kenneth N.Waltz,“The Emerging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18,No.2,1993.
40.Louiza Odysseos,“Dangerous Ontologies:The Ethos of Survival and Ethical Theorizing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Review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Vol.28,No.2,2002.
41.Luis Cabrera,“World Government:Renewed Debate,Persistent Challenges”,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Vol.16,No.3,2010.
42.Melvin Ember and Carol R.Ember,“Predicting theFuture State of the World Using Archaeological Data:An Exercise in Archaeomancy”,CrossCultural Research,Vol.38,No.2,2004.
43.Michael Barnett and Raymond Duvall,“Power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59,No.1,2005.
44.Michael C.Williams and Iver B.Neumann,“FromAlliance to Security Community:NATO,Russia,and the Power of Identity,”Millennium: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Vol.29,No.2,2000.
45.Michael Cox,Ken Booth,and Time Dunne,“Editor's Introduction to the Forum on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Review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tudies,Vol.26,No.1,2000.
46.Milja Kurki,“Causes of a Divided Discipline:Rethinking the Concept of Caus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Vol.32,No.2,2006.
47.Neta Crawford,“Passion of World Politics:Propositions on Emotion and Emotional Relationships”,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24,No.4,2000.
48.Peter Hays Gries,“Social Psychology and the Identity-Conflict Debate:Is a‘China Threat’Inevitable?”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Vol.11,No.2,2005.
49.Peter N.Peregrine,“Is aWorld State Just a Matter of Time?a Population-Pressure Alternative”,Cross-Cultural Research,Vol.38 No.2,2004.
50.Philip Nel,“Redistribution and Recognition:What Emerging Regional Powers Want”,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Vol.36,No.4,2010.
51.Qin Yaqing,“International Society as a Process:Institutions,Identities,andChina's Peaceful Rise”,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Vol.3,2010.
52.Randall L.Schweller and David Preiss,“A Tale of Two Realisms:Expanding the Institutions Debate”,Mershon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Vol.41,No.1,1997.
53.Richard K.Ashley,“Untying theSovereign State:A Double Reading of the Anarchy Problematique”,Millennium: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Vol.17,No.2,1988.
54.Robert D.Benford and David A.Snow,“Framing Processes and Social Movements:An Overview and Assessment,”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Vol.26,2000.
55.Samuel Huntington,“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Foreign Affairs,Vol.72,No.3,1993.
56.Sergei Prozorov,“Liberal Enmity:The Figure of the Foe in the Political Ontology of Liberalism”,Millennium: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Vol.35,No.1,2006.
57.Ted Hopf,“The Logic of Habit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Vol.16,No.4,2010.
58.Teleology and theWorld State:A Reply to Shannon”,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Vol.11.No.4,2005.
59.Tomas G.Weiss,“What Happened to the Idea of World Government”,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Vol.53,No.2,2009.
60.Vaughn P.Shannon,“Wendt's Violation of the Constructivist Project:Agency and Why a World State is Not Inevitable”,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Vol.11 No.4,2005.
五 学位论文及其他
1.Wu Chan-Liang,Western Rationalism and the Chinese Mind:Conter-Enlightenment and Philosophy of Life in China,1915-1927,Ph.D Dissertation,Yale University,1993.
2.Michelle K.Murray,The Struggle for Recognition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Security,Identity and The Quest for Power,The Chicago of University,Ph.D Dissertation,August 2008.
3.陈文祥:《中国天下观的思想溯源与检讨——以孔孟天下思想为中心》,东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4.胡锦涛:《促进中东和平,建设和谐世界》,《人民日版》2006年4月24日。
5.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人民日报》2012年11月3号。
6.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人民日报》2005年9月16日。
7.http://www.xinhuanet.com/zhibo/20071015/wz.htm.
8.胡云峰:《霍纳特承认理论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9.李开盛:《美好世界原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0.李长裕:《中共建构“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研究(1998—2006)》,中国台湾成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1.吴恙:《论狄尔泰的世界观哲学》,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2.相蓝欣:《戒言崛起,慎言和谐》,《联合早报》2006年3月26日。
13.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41085,2009年10月4日。
14.赵汀阳:《“和谐世界”的提法没什么不妥》,《北京日报》2006年11月27日。
15.朱彦明:《尼采的视角主义》,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相关推荐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大事记...
作者:卫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大事记(...
-
2
世界体系下的国际关系概论
作者:张乐乐
世界体系下的国际关系概论
-
3
合作与不对称合作:理解国际经济...
作者:孙杰
合作与不对称合作:理解国际经济与...
-
4
世界观冲突的国际政治学:东洋之...
作者:[韩]金容九
世界观冲突的国际政治学:东洋之礼...
-
5
南亚的政治、国际关系及安全
作者:孙士海
南亚的政治、国际关系及安全
-
6
中东国际关系的新变化、新特点与...
作者:安春英
中东国际关系的新变化、新特点与新...
-
7
结构主义与国际关系理论:变迁与...
作者:薛力
结构主义与国际关系理论:变迁与创...
-
8
国际关系中的情感与身份
作者:季玲
国际关系中的情感与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