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现代汉语形容词和“形名粘合结构”。
“形”指形容词,包括一般所说的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非谓形容词(区别词)等,如“大、小、皑皑、广阔、国营、中级”等。“副词+形容词”在朱德熙《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1956)中被视为状态形容词的一种,本书把它视为词组,因为“副词+形容词”直接修饰名词具有理论意义。
“名”指名词,包括一般名词、集体名词、物质名词、抽象名词等,以及指称化的谓词,有时还包括部分名词短语,如“桌子、班级、水、思想、战斗、石窟艺术宝库”等。每一种类型的名词都可以受形容词的修饰,但受形容词修饰的能力有相当的差别。
“形名粘合结构”指形容词和名词不用“的”所构成的名词性短语,如“小桌子”、“火热场面”、“温柔路线”等。朱德熙(1956)提出把形容词和名词的组配形式分为“甲1式”、“甲2式”和“乙式”三种,其中“甲1式”指性质形容词不带“的”和名词构成名词性短语。后来朱德熙(1982:148—149)又把名词性偏正结构分为“组合式”和“粘合式”两种,其中形容词和名词的粘合式组配大致等同于前述“甲1式”。朱先生的“粘合式”定义中除了形名组配不用“的”外,还有一个条件就是粘合式中形容词只限于性质形容词和非谓形容词(区别词)。我们这里采用比较宽松的定义,只要是形容词和名词组配构成名词性短语,就属于本书所讨论的“形名粘合结构”,不管该形容词是何种类型。因为形容词和名词采用粘合式组配虽然和形容词的类别有关,但并不必然。本研究主要考察一个形容词和一个名词的组配情况,在必要时考虑多个形容词或复杂形容词与名词的组配,如“大长耳朵”、“精瘦小老头”、“小小村官”、“特大好消息”之类。一般只考虑粘合式形名结构,在比较时也涉及部分组合式形名结构。为了对比或解释同类现象,本研究有时也涉及部分“名词+名词”、“动词+名词”结构。
构词法和造句法其实没有明晰的界限,特别是在汉语这样的“语素清晰、词不清晰”的语言中。沈家煊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建所60 周年学术讲座(2010年)上曾说:“一个世纪以来,从《马氏文通》开始,在探求自己的汉语的特点方面已经有了很多的成果,如朱德熙、陆志伟等,如陆志伟说‘汉语的构词法与其说是形态,不如说是造句法’,现在的新的国外理论中,如生成语法学派中乔姆斯基的合作者提出取消形态,和句法合并,词的形态就是句法。”无论是从共时还是历时看,汉语的合成词和短语之间的界限都是很模糊的。而且,形名粘合结构本来就被国内学者认为具有相当的“凝固性”,部分学者(特别是国外学者)更是认为形名粘合结构就是“复合词”,因为它们不能扩展。考虑到这种情况,本书所说的“形名粘合结构”,可能还应包括一些“形+名”的词,有时对词法结构和句法结构不作明确的区分。在论述组配原则和语义关系的时候,有可能也使用“形+名”词语作为对比材料或佐证材料。
本书讨论的“形名粘合结构”原则上只限于现代汉语普通话,除了用作比较、佐证外,一般不涉及古汉语和方言的情况。对古汉语和汉语方言中形容词和名词组配的研究很少,我们在进行本研究的过程中收集了部分文献资料和语料,将另作专门研究。
本书的研究目标主要有四:
a.现代汉语形容词的词类地位和特点。
b.跨语言视野下现代汉语形名粘合结构的性质和功能。
c.基于真实语料的现代汉语形名粘合结构组配规律。
d.现代汉语形名粘合结构的语义表达。
二 语料问题
如果不考虑单个组配和单个组配之间的频率和可接受性的差异,也不考虑组配的各种句法、语义和语篇以及认知上的动因差异,只单纯考虑组配的实际情况,那么现代汉语中形容词和名词在理论上的可能组配的集合是一个笛卡尔积(Cartesian product,符号化为:A×B= {(a,b)︱a∈A且b∈B}),该集合由所有有序对(a,b)组成,其中 a∈形容词,b∈名词。例如,设形容词集合 A= {大,红,优良},名词集合 B= {人,苹果,传统},则A×B= {(大,人),(大,苹果),(大,传统),(红,人),(红,苹果),(红,传统),(优良,人),(优良,苹果),(优良,传统)},共 9种理论上的可能组配。如果按照这种算法,假设有 2000个形容词,5000个名词,其构成形名结构的笛卡尔积是 1000万个,如果再考虑专有名词、名词短语、多个形容词修饰名词性成分,那么组合的可能性就是一个让人头痛的巨大数字。要弄清现代汉语中的形容词和名词组配的实际规律,就必须对这些可能组合一一进行甄别归类,先后运用求异法和求同法,找出制约组配的规律。如果只考虑一个形容词和一个名词的二元组合,那么我们也必须在这个理论上动辄以千万计的可能组配中至少辨析出如下一些情况:
a.某些形容词和某些名词在一般情况下不能组合。如“红、传统”。
b.某些形容词有时可以和某些名词组合,但只能以组合式的方式组合。如“优良、人”。
c.某些形容词可以和某些名词组合,但只能以粘合式的方式组合。如“红、人”。
d.某些形容词可以和某些名词组合,既能以粘合式也能以组合式组合。如“优良、传统”。
e.某些形容词和某些名词一般情况下不能组合,但是借助某些特殊句法格式或者语境,可以组合。如“(这是汉民族的一)大传统”。
……
研究现代汉语的形名粘合结构,可能有的人认为只要考察上述 c、d、e三类的具体组合就足够了,甚至连d类中的组合式也不要考虑。这实际上就只考虑了两个类别:能构成形名粘合结构的和不能构成形名粘合结构的。我们认为这是很不够的,因为形名粘合结构的构成属于一个系统性的构造,肯定性组配和条件(能构成形名粘合的类型和条件)、否定性组配和条件(不能构成形名粘合结构的类型和条件)、相关性组配和条件(构成和形名粘合结构最相关的形名组合结构的类型和条件)在系统考察中都是必要的,我们不但要考察形名粘合组配“有哪些”,具有哪些特点;也要考察形名粘合组配“没有哪些”,不具有哪些特点;还需要考察形名粘合组配“和哪些组配最相近”,相互关系怎么样。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大量的反复检验,尽可能把辨析出来的各种组合类别进行归纳概括,最终全面、系统地发掘形名粘合组配的规律。
这种非常合乎理性的方法看似非常科学,但语言毕竟不是数学和逻辑,它是一个“复杂系统”。在上述的分类方法中,还是有多种情况是很难处理的:
a.词和短语的界限很难区别,如“红人”、“大人”都可以看做一个词,也可都看做短语(做词看时和做短语看时意思有差别,其中“红人”做短语看的情况需要特殊的语境)。
b.一个词可能有多个义项,不同义项的组配能力和表现是不一样的,其语境依赖性也有差别。如“老”在“年岁大”的意义上组合式和粘合式都可以,如“老画家”、“老的画家”;但在“关系持续时间长”这个意义上一般只适应粘合式,如“老同学、老朋友”不能说成“老的同学、老的朋友”。
c.一个组合可能有多种功能,不同功能状态制约组配的能力和类型,如所谓的离心结构“高速度、长距离”等的类推性。
d.个人的语感和对具体的组配语境的构想可能有很大差别,如“温柔女人”这样的组配在一些人那里可能就不成立。
e.最关键的一点,不同的形容词和不同的名词的组配实例的频率、可接受性、标记性程度等都是有差异的,一刀切是否忽视了应有的差别?
……
虽然有上述这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用相对简单的“能”或“否”来进行判断归类至少在现阶段还是可以得出一些规律的。因此,本研究对某些形容词和名词构成粘合结构能力的判断不可避免地存在简单化的倾向,这个不足我们会在其他相关论述中尽量弥补。
为了避免单一方法导致的明显失误,我们对于具体的形容词和名词的组配能力的断定,多依靠作为语言研究者的直觉判断和检索、收集实际语料验证相结合的手段。
用基于语言直觉的内省方法判断组配的可能,在典型的、常用的组配情况中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分析一些边沿情况就比较麻烦,往往会出现诸如“于右任的胡子”式的问题:
有一次,有个小孩摸着于右任的长胡子,好奇的问道:“于爷爷,请问您晚上睡觉时,这把长胡子是放在棉被里还是棉被外呢?”当时于右任答不出来。晚上他上床睡觉,不管把胡子放在棉被里还是棉被外,都觉得很不自在,整晚为这个问题辗转难眠。(魏悌香《点灯的心、点灯智慧:小故事中的大智慧与简单人生真理》,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153)
大多数人对于语言的认识,一般都是习焉不察的。吕叔湘先生([1980]2006:5)也说:“语言,也就是说话,好像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事儿。可是仔细想想,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正是因为说话跟吃饭、走路一样的平常,人们才不去想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儿。”我们很多的语言研究,也会遇到于右任的胡子的情况,我们想对语言探个究竟,想把我们习焉不察的语言现象弄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实际的结果可能是我们对自己熟悉的语言的本来状况都产生怀疑,各种理论、各种状况、各种变化、各种解释……让我们对自己关于语言的某些规律的价值或者断定感到怀疑,直至对语言研究本身都感到精神颓废甚至信心崩溃。到了形名粘合结构这个专题,我们可能要问别人,也可能要问自己:某个/某些形容词能不能够和某个/某些名词组合?形容词是以粘合式还是以组合式和名词组合?粘合式和组合式的形名结构究竟有哪些区别?……被问的人或者我们自己,都会对某些回答犹豫不决、自我辩驳甚至走向直觉的反面。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使用中,可能就像于右任的胡子,根本就不在意,但是如果真要研究个一清二楚,反复地思考、比较、斟酌,最终可能会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究竟是不是真的是这样。
自省的语言材料往往会出现于右任的胡子式的结果,这可能是干扰我们语言研究的一大障碍。萧国政(2001:11)的一段话道出了这种困惑:“有一定语法研究经验的人,很多可能有这样的经历:有些说法,开始觉得不能说,可研究着研究着,慢慢觉得能说了。你说是刻意制造,确实说不过去,说不是刻意制造吧,它看起来又不常见,或者简直就不这么说。”他的解释有二:一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语言研究者对异样构造的排斥程度可能会降低,他说“研究者开始造句时用的是和大家相同的语言编码和语言鉴别的原始语法系统,可是在研究的过程中,由于同一现象的流水的慢慢冲洗,语言的排斥性警觉疲软了、妥协了,最后就让一些不大能接受的句子进入了合法的通道而被接受了。”这样的原因导致的内省语料可能是错误的。二是研究者补充语句成立的语境的能力比一般人强。他说:“一些句子成立的语境相对比较宽,而另一些句子的成立对语境的要求比较严,而成立要求比较严的远语境句,其语境的铺垫,是语言接收者瞬间所难以一下补充出来的,而长时间进行这种现象的研究,却能提高对特定远语境句的语境补充水平和补充速度,因而能使这种起始断错的所谓不合格句,此时能够……领到合法证书。”这种原因导致的内省语料是可接受的,但会有异样感。语言研究者通过内省收集的语料往往随思考和研究的深入,其可靠性都会有所降低。如果还涉及迁就理论,那么问题会更多,这可能也是国内部分学者对形式主义学派的某些论文的一些奇怪的基于自省的语言例子感到疑惑和不满的原因。
自省的材料可能不可靠,那么统计和收集的材料就可靠?收集到的书面语料、口头语料也会因说话人个体差异、语境差异甚至语速、遗漏、错讹等原因而出现“习非成是”的情况和“板上钉钉的误用”的情况。况且,结构主义的归纳方法早就受到转换生成语法学家们的驳斥:第一,结构主义的归纳法不可能完整地描写语言;第二,发现程序是单向的;第三,结构主义的归纳研究在本质上无非是列举观察到的语言事实,然后进行分类,研究的结果只是构建了一部分类语法(徐烈炯,1988)。当然,使用频率的统计和内省判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个缺陷。
用纯粹内省的方法或随机收集语料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可能还是有不全面、不准确的地方,二者的结合可能会提高结论的普适性和科学性,“内省—查证”式或“内采外证”式(萧国政,2001:6、11)是非常可靠的语料收集和处理方法。我们对语料的处理基本上是“内省判断+真实语料查证”的模式。具体做法是:(1)手工随机收集大量语料,这些语料经过我们的选择,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可以作为立论的具体实例,并在初期作为提出形名结构分类和组配规律假设的基础。(2)依据《形容词用法词典》(郑怀德和孟庆海编,2003)每条形容词词项后边的说明和举例来初步确定形容词构成形名结构的情况。(3)通过我们基于普通话语感的自省以及请教他人的语感来判断形容词和名词构成粘合结构的可能性,进一步修正组配可能判断并统计。(4)利用网络的海量语言信息,通过网络搜索引擎对《形容词用法词典》中的形容词进行了一一检索,摘取了前20—50个该形容词和各种名词组配的实例。(5)利用较为成熟的语料库(如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的CCL平衡语料库和中国传媒大学“有声媒体语言文本语料库检索系统”),检索常用形容词和名词的组配的情况。五条途径收集、处理和验证语料,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语料和结论的明显错误。
另外,我们的考察不可能是穷尽性的,因为我们对全部可能组合进行一一辨别是不现实的,至少在时间和精力上是不经济的。由于很多可能组合的表现具有“类”的特征,我们人类天生的类推思维能力可以让我们更加快捷地、概括性地掌握规律。因此,我们的做法类似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某些模式:对部分数据进行预处理—概括规律—运用推广(效果测评)。简而言之,在使用语料的问题上,我们利用精心挑选的代表性语料和我们的语言直觉,概括出各类形容词和名词组合的规律及其类型,然后再进行真实语料的大范围验证,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 研究思路
刘丹青(2003:21—29)用三个发音接近的英语单词test(测试)、text(语篇)、attest(验证)来概括当代语言学的形式主义、功能主义和语言类型学三大范式的研究方法特点,其中的“测试”指的是依据母语者的内省来说明语言的结构规律,一般不考虑不直接相关的语言成分,内省是形式主义学派多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部分结构主义语言学家也经常采用这种方法;“语篇”是指依据真实语料(语篇)中的实际用法来概括语言规律,经常采用统计量化的方式来确定倾向性规律,注重语法单位和语境的关系,这是功能学派经常采用的研究方法;而“验证”则是当代语言类型学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选取一些传统的参项,依据跨语言的证据来证明,多考察某种句法结构在不同的语言/方言中的的分布和表现,验证人类语言变异的极限,藉此发现语言的共性。三大范式各有优势,本研究在思路上致力于尽量吸收它们的优势。
本书的基本研究思路是:
(一)以跨语言视野考察现代汉语形名粘合结构的性质、功能及研究意义
形容词问题在当代语言类型学中颇受关注,我们在尽可能占有类型学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跨语言的视野来探讨汉语的形容词问题,最后确定现代汉语形名粘合结构在语言类型学上的意义,利用跨语言的证据证明现代汉语形名粘合结构的性质,并解释形名粘合结构的组配规律和语义特点。
在当代语言类型学中,形容词的相关句法属性是一个主要关注的对象。首先,当代语言类型学在开创时期就非常关注形容词问题。在格林伯格(Greenberg,[1963]1966)的那篇经典论文中,所列举的总共 45 条共性中,有共性 5、17、18、19、20、21、22、24、31、40(原文序号)等 10条论及形容词,主要是语序方面的,占了 22%,这说明形容词和名词的语序在格林伯格的心目中还是占据很大分量的。格林伯格(Greenberg,[1963]1966)把修饰形容词(qualifying Adjectives)和相关联的名词的位置视为语序类型研究中除主语和宾语的“第三个分类的基础”。但它们有不同的语序表现。虽然后来的研究成果证明,形容词和名词的语序并非像那些同样可能充当名词核心的定语的指示词、冠词、数词、量化词(如 some、all)等的语序那样,和动词、宾语等的语序具有较大关联性,但形容词和名词语序在多项蕴涵式中还是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其次,在大量的语言类型学研究成果中,有关形容词的语言共性数量很多。我们于2009年12月9日检索了德国康斯坦茨大学(Konstanz University)共性档案库(The Universals Archive)
后面的研究将表明,现代汉语的形容词和名词构成名词性短语的时候,组合式和粘合式的区分与其他语言的有标记定语和无标记定语、前置定语和后置定语、并置定语和修饰定语、形容词定语和形容词谓语等区分手段具有部分功能上的一致性,粘合式和组合式的形式差异可以用来区分形容词和名词组配在形式、语义、句法和语用表达上的差异,如形容词的语义类别差异(如性质、状态等的区别)、形容词的外在形式差异(如音节、结构复杂度、成分构成等的区别)、名词的语义类别差异(如具体名词、抽象名词、专有名词等的区别)、形容词修饰名词的语义关系(如限制性、非限制性、内涵性等定语的区别)、形名结构的信息特点(如形容词所表属性的已知和未知的区别)、形名结构整体所处的句法环境(如整个形名结构充当定语、状语、宾语、谓语、主语等的区别)、形名结构的语用功能(如整个形名结构表示称谓、表示属性和表示归类等的区别)、形名结构组配的频率(如常见组配、偶见组配等)、形名粘合结构所处句子的功能类型(如陈述、祈使、感叹、疑问等的区别)等等。形容词和名词组配的粘合式和组合式是两种相对独立的功能性手段,采用粘合式或组合式是根据形式、语义和表达的需要进行选择的结果,和前述其他语言中形容词的不同句法形式的功能区别有着同样的价值。还可以进一步抽象,“直接粘合”和“使用功能词组合”就是两种不同的句法手段,在其他结构如“名词+名词”、“动词+名词”、“状语+中心语”中也同样可以因为功能差异而分别选择。
(二)注重真实语料和内省判断相结合,在小句语境下考察形容词和名词构成粘合结构的条件和类型
以往的大多数关于形容词和名词构成粘合结构条件的研究大都着眼于两个大的方面:(1)形容词本身的类别,如单音节形容词更倾向于构成粘合式形名结构,状态形容词和形容词短语更倾向于构成组合式形名结构等。(2)形容词和名词的语义关系,一般认为只有当形容词所表示的属性是名词所表示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并习惯上作为分类特征的时候,形容词才会和名词构成粘合结构。这类研究一般只需要考虑两个成分(即形容词和名词)以及二者的关系就可以了,研究的用例也多用短语形式。《现代汉语词典》、《形容词用法词典》等有关形容词和名词构成粘合结构的举例,也以短语居多,一般不涉及形名短语之外的其他句法成分和语篇环境。这种倾向于静态的分析优势是很明显的,我们按照“若无必要,勿增实体”的“奥卡姆剃刀”原则,在对形名粘合结构的组配规律进行分析时,如果能够在形容词和名词两个成分之间即可解决,则尽量不涉及其他相关因素。
用形容词和名词两个成分来考察形名粘合结构的组配规律,我们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1)形容词的次类对组配的影响。(2)名词的次类对组配的影响。(3)形容词和名词的音节数目对组配的影响。(4)认知语义对组配的影响。对于第4 方面,我们将做重点考察,认可部分学者从理想化认知模式、概念距离等角度处理形名粘合组配问题的合理性,并进一步引申和发挥。另外还特别强调与距离象似性(iconicity)原则相反的一类情况:认知处理的经济性也会把那些概念距离远的、语义复杂的“属性—主体”关系处理为形名粘合结构,概念距离与形名结构、概念复杂度与形名结构之间的标记颠倒现象大量存在。这一点也是本研究和其他研究不同的亮点之一。
静态的分析方法只考虑形容词和名词两个,其他不直接相关的成分一般都不予考虑,然后通过分析形容词、名词的形式和语义特点以及二者的语义关系来确定能否组配。这是一种拆零的研究方法,首先把形名组配从相关的语境中拆解下来,然后再把形名结构拆解成形容词和名词两个成分,接着对这两个构成成分以及它们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这个结论被推广到它们原先被拆解下来的类似完整语境中。这种拆零的研究方法是比较成熟的科学研究方法,但早已受到部分学者的批评。如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为普里戈金(诺贝尔奖获得者)和斯唐热的著作《从混沌到有序》所写的前言“科学和变化”中说:
在当代西方文明中得到最高发展的技巧之一就是拆零,即把问题分解成尽可能小的一部分。我们非常擅长此技,以致我们竟时常忘记把这些细部重新装到一起。这种技巧也许是科学中最受过精心磨练的技巧。在科学中,我们不仅习惯于把问题划分成许多的细部,我们还常常用一种有用的技法把这些细部的每一个从其周围环境中孤立出来。这种技法就是我们常说的certeris paribus,即“设其他情况都相同”。这样一来,我们的问题与宇宙其余部分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就可以不去过问了。(Prigogine &Stengers,1987:5)
但是在心理学界,注重“整体”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早已在 20世纪前期就开始流行。如由科勒(Wolfgang Kohler)、考夫卡(Kurt Koffka)、勒温(Kurt Lewin)和其他一些20世纪30年代移民到美国的欧洲心理学家创立并发展的“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最重要的观点之一,就是认为人们对于环境和事件的认知并不是由许多独立成分组成,而是一个“动态的整体”。(Taylor,Peplau & Sears,2004)
显然,“拆零”方法的优势很明显,可操作性很高,但其研究结论可能回避了很多应该考虑的事实。康德说:“不要轻率地减少实体的多样性”,对形容词和名词组配规律的考察如果只使用拆零法,只依靠内省的静态材料,必然会忽视形名粘合组配的复杂多样性,必然会忽视小句中相关的其他成分、结构的整体功能、相关语境等在构成形名粘合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形容词和名词构成粘合结构,往往无法“设其他情况都相同”,注重该形名结构整体在相关句子、语境中的实际表现是探求其构造规律和语义表达的必由之路。
静态分析方法的优势是很明显的,便于把握,且规律相对较为显明。但是仅仅这样分析形名粘合组配的规律是不够的。静态能够构成形名粘合式组配的形容词和名词,在一定的句法环境中一般是能够组配的,但是部分静态不能构成形名粘合式组配的形容词和名词,在特定的句法环境中也是可以构成粘合式组配的。沈家煊(1999:290)就指出有的形名组合在静态组合中一般要使用组合式,但入句以后可以不加“的”,如“大方的举止”,单说时一般要加“的”,但在“她在酒会上的大方举止令人刮目相看”中就可以不加。赵元任([1968][1979]2001:304)也认为朱德熙《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1956)中所列的不能说的“重箱子”之类形名粘合结构在对话、对举及其他有标记场合就可以说。这是小句的语境导致了粘合组配的实现。
萨丕尔依据语言中句法手段的表现把语言分为“分析的”、“综合的”和“多重综合的”三类。其中汉语被他视为分析性语言的典型,他认为“在分析的语言里;句子永远是主要的,而词是次要的”(爱德华·萨丕尔,[1921]2007:114)。结合句子来考察汉语的语法规则是必然的,以小句作为汉语语法研究的操作平台是非常合适的,也是必要的。小句是最小的具有表述性和独立性的语法单位(邢福义,1996:13—15)。小句有内部的结构成分和成分关系,有语义关系,有语体特征,有功能特征,有频率特征,有更大的语篇环境(复句、句群、话语、篇章等),以小句为语法研究的切入点(本位),能够集中尽可能多地影响语法结构的因素,可以发现一些以前难以发现的语法规律,可以解释一些以前难以解释的现象。因为小句是具体语境中的小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小句本位”的语法分析视为基于真实语料的分析。小句语境对形名粘合结构的构成存在多方面的影响,如句法位置、成分数量、有标记性、句子功能(疑问、祈使、陈述、感叹)、肯定与否定、上下文语境、语体、频率等,都会影响形名粘合结构的实际构成。
本研究先从静态角度分析形容词和名词构成粘合结构的条件,然后在我们通过手工收集、语料库检索、网页搜索等手段积累的、含有形名结构的大量例句的基础上,结合小句环境分析形容词和名词构成粘合组配的实际情况和制约条件,拓展静态分析的结果,充分考虑形名粘合结构出现的语境,特别是小句的调节作用。并把静态分析的结果和入句动态分析的结果结合起来考察,尽量用统一的模式来进行解释。
(三)结合结构语义学、认知语义学的一些观点和方法,在句管控中解读形名粘合结构的语义表达
从国内外有关形容词语义的研究文献(特别是各种词典释义)看,形容词的语义和名词、动词的语义有相当大的不同,其具体的语义解读往往随语境而变化。而且,形名粘合结构的构造紧凑,相对于组合式形名结构而言,语义指数高,形容词和名词的语义关系类型复杂。形容词的具体语义解读虽然有一些默认的值,但经常容许他解,变动不居,随具体语境而定:一方面,特定形容词和不同名词组配时,语义会有不同的解读,如“好手机、好厨师、好老师”中,“好”的具体语义内涵就差别很大。另一方面,特定形容词和特定名词组配,其语义也会随语境而改变,如“小老板”就容许多种解释。但是,正如形容词和名词能否组配是有规律的,组配后的语义解读也是有规律的:首先,形容词和名词各自会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式而自动寻求“适配”解读;其次,语境会对默认的语义解读进行强化或者压制。因此,为了操作的方便,我们主要以小句作为语境域来分析形名粘合结构的语义。并且坚持一个原则:如果形名粘合结构的语义可以在短语层面解读的,就不纳入小句层面进行解读。
对形名粘合结构进行语义解读,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要结合使用(沈家煊,2005a)。有些结构可以简单地视为“整体等于部分之和”,整个结构的语义等于形容词语义和名词语义按照简单的“属性+主体”关系构成,如“小桌子”。这种结构的语义解读可以适应于结构语义学的方法,可用分析的方法。但更多的形名粘合结构语义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个结构的语义会大于形容词和名词的语义,是“属性+X+主体”式的,X表示联系属性和主体的关键性语义因素,如“热杯盖”,指的是“用来盛热饮料的杯子的盖子”。因此这类形名结构的语义分析需要借助认知语言学的某些理论和手段,需要使用综合的方法。沈家煊(2005a)认为:“研究语言,分析和综合两种方法不可或缺。”我们在分析形名粘合结构的语义的时候,分析方法和综合方法的运用视需要而定。
结构语义学和认知语义学的相关成果为形名粘合结构的语义分析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实例,如语义场理论、物性结构理论、心理空间理论等,我们将在研究中尽量吸收。因为我们采取的是“实用”主义态度,不对多种理论本身做过多的探究,在具体的分析中会忽略多种理论之间的冲突。
我们对形名粘合结构的语义分析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1)形容词的语义功能类型,如限制性、非限制性、内涵性、同位性等类别,特别是非限制性形容词定语的各种次级类型。(2)形容词的具体语义解读和解读模式的构建。(3)依据“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分析整个形名粘合结构的语义特点及其类型。(4)通过对比相近或相关的词、词类、短语等,对形容词、粘合结构、形名粘合结构的语义特点进行理论思考。
(四)一般性研究和具体个案研究相结合,合理分工,各有侧重,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索形名粘合结构的组配规律和语义特点
在一般性研究中,我们重点解决如下问题:第一,依据构成形名粘合结构的不同能力给形容词分出不同的类,概括出每一个小类的特点。第二,结合真实语料,分析影响形名粘合结构构成的诸多肯定性条件,并试图构建一个判断的操作流程模型。第三,在静态语义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形名粘合结构的各种语义关系类型和具体语义内涵。而在具体个案研究中,我们选择了“大/小+名词”、“前/原+指人名词”两个代表性的自由组配格式和“数词+大+名词”、“序数+形容词+名词”两个具有相当固化程度的组配格式进行深入探讨。一般性的研究主要以形容词作为变量,重点分析不同类型的形容词会对粘合结构的形成和语义表达构成哪些影响。具体个案研究主要以名词作为变量,重点分析不同类型的名词会对粘合结构的形成和语义表达构成哪些影响。虽然事实上一般性研究中也涉及名词的差异,具体个案研究中也涉及形容词的差异,但我们有意在侧重点上进行适当的分工,这种分工只是一种倾向性。
(五)倾向于功能主义语言观,重视语义因素对句法结构的影响,追求倾向性规律
功能主义的语法分析具有如下特点:(1)突破形式研究中只以内省的句式为研究对象的做法,更多地注意各种与语言行为有关的因素对话语组织的影响;(2)突破了形式研究中只把注意力集中在类型异同的做法,而较多地注意实例的多寡所反映出的倾向性的规律;(3)突破形式研究中把对象看成一个静态成品的做法,而较多地当做一个动态过程看待,研究听说双方的语言认知策略;(4)突破形式语法孤立地看待句子(甚至只是一个结构)的做法,十分重视联系语境进行分析(张伯江和方梅,1996:1)。本研究注重真实语料的分析,注重形名粘合结构在小句中的动态构建,注重联系语境分析该结构的语义,这种研究思路都是倾向于功能主义的。
结构主义、转换生成语法都希望在研究上撇除语义对句法结构的影响,但事实上很难做到。在最需要纯粹形式化的计算机语言信息处理中,语义因素也不能被截然抛开,著名的人工智能哲学家博登(Boden,[1990]2001:8)认为:“即使最简单的程序也并不是纯形式主义的,而是具有某种相当本原的语义特性,所以从根本上讲,计算理论并非不能解释意义。只要大脑生成意向性的能力是清楚的,而不是完全反直觉的,这种认识所采用的信息加工方式同样可以用于计算机。”计算机也能模拟人脑的意向性处理方式,也必须这样。不涉及历时的语义来源于人类大脑的意向性特征,而人类大脑的意向性是科学界关于“决定论”和“随机论”争论的焦点。因为有了意向性,世界才不像是一个庞大的自动机,我们已经认识到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多元论的世界之中(Prigogine & Stengers,1987:26—27)。因此,在语言分析中充分考虑和依赖语义和功能是可取的。
科学家们都呼吁“应当注意潜伏在一些简单模型中的令人惊奇的复杂行为”(詹姆斯·格莱克,1990:4)。勒内·托姆(1989:396)认为:“如果系统行为不能用明确地叙述出来的简单定律来刻划,那就首先试一试借助于倾向性来定性地刻划这一种行为。”正因为世界不是一个庞大的自动机,不一定完全受背后“规则”的制约,有时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因此,基于意向性的语言分析往往是不全面的,并非决定论者认为或者希望的那样:能够反复应用规则,能够清晰包括或者排除某些语言元素,能够拆散和组合,等等。就是决定论的坚定的支持者,也会对概率的作用有一个清晰的肯定认识,语言的规律往往只是一个“大致”的概率问题。这种概率倾向是因为人们使用语言手段的同一和表达意向性的同一,而这种语言表达是概率问题而非“整齐划一”,也同样是因为人们使用语言手段的选择性与表达意向性的选择性。
任何科学理论都是不完备的,语言学理论及其规律的总结也是不完备的。德国著名数学家哥德尔早在 1931年就提出并证明了“不完备性”定理,认为:任何无矛盾的公理体系,只要包含初等算术的陈述,则必定存在一个不可判定命题,用这组公理不能判定其真假。该定理最初发轫于数学领域,但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数学的范围。该定理不仅使数学、逻辑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引发了许多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而且还涉及哲学、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
四 研究的基本架构
除了“前言”部分,本研究的主体部分共七章。
第一章,汉语形容词与形名粘合结构;第二章,形容词构成形名粘合结构的能力及其组配规律;第三章,形名粘合结构的称谓性和语义分析;第四章,个案研究一:“大、小+NP”;第五章,个案研究二:“前、原+指人名词”;第六章,个案研究三:“数+大+NP”构式;第七章,个案研究四:“序数+形容词”(+名词)结构。
这七章可概括为两大块:前三章是有关汉语形容词和形名粘合的总体性研究,侧重于不同形容词构成形名粘合结构的能力;后四章是有关形名粘合结构的个案研究,侧重于不同名词和特定形容词构成形名粘合结构的选择性及其语义表达。
这两大块内容内部又有所分工。在第一大块内容中:第一章是从语言类型学的高度来看汉语的形容词和形名粘合结构,在人类语言的形容词和形容词修饰名词结构的共性背景下准确定位汉语形容词和形名粘合结构;第二、三章是在准确认识汉语形名粘合结构性质的基础上,对汉语形容词构成形名粘合结构的能力、组配规律和语义语用功能进行具体研究。从这个角度看,第一章和第二、三章是“总—分”或“一般—具体”的关系。在第二大块内容中:第四、五章侧重于特定形容词和名词的自由组配,选取“大、小”和“前
五 其他问题
关于行文中语料出处的标注问题,我们基本上采用这个模式:在文学作品、新闻、网页等中手工收集的例句,一般标注具体的完整出处信息,来自网页的一般还标注了网址及查阅时间,查阅时间置于方括号内(如[2001-11-18]);来自语料库和网页检索(Google 或百度)的例句,一般不标注完整出处(仅标作品名或作者+作品名)或不标注;自造的例句,不标注出处。行文中使用的非“完整句”语料(主要是词、短语,以及部分对比性的简单句)不标注出处。语料出处一般使用圆括号,置于语例之后。
关于行文中语料的标序问题,我们基本上只对完整的例句进行标序,序号置于例句之前,每一节单独排序。单纯的词、短语等语料不标序号。
行文中涉及的英文作者名、作品名、地名、机构名、语系名、语族名、语言名,一律音译为汉语,第一次出现时一般把相应英语原文附注在括号中,大多数人名翻译参考了已出版文献的通行译法,个别翻译系笔者自译。因笔者英语水平有限,对部分英文人名特别是非英语国家人名的实际读法把握不太准,因此在书后附录中列了个人名对译表,以期能弥补可能出现的翻译谬误。
暂无简介
爱德华·萨丕尔(2007):《语言论》,陆卓元译,陆志韦校订,上海: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安托尼·阿尔诺和克洛德·朗斯诺(2001):《普遍唯理语法》,张学斌、姚小平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奥托·叶斯柏森(2009):《语法哲学》,廖序东、何勇、夏宁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白俊耀(1982):《形名结构》,《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2003):《现代汉语专题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现代汉语教研室(1993):《现代汉语》,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3年版。
本杰明·李·沃尔夫(1937):《论语言、思维和现实:沃尔夫文集》,高一虹等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毕永峨(1994):《“也”在三个话语平面上的体现:多义性或抽象性?》,胡壮麟译,见戴浩一、薛凤生主编《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薄冰编著(1998):《薄冰英语语法》,北京:开明出版社 1998年版。
曹念明(2001):《波普尔的“世界3”与语言及文字的关系》,《开放时代》2001年第8期。
曹志耘(1994):《语言差异与文化心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岑麒祥(1961):《论词义的性质及其与概念的关系》,《中国语文》1961年第5期。
常德敏(2004):《实用现代汉语》,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保亚(1998):《再论核心词的相对有阶分析》,《民族语文》1998年第3期。
陈波(1990):《可能世界语义学及其哲学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3期。
陈昌来、陈晔(1986):《偏正结构VP+NP中的NP与V的语义关系》,《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
陈垂民、黎运汉(1989):《新编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陈光磊(1994):《汉语词法论》,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4年版。
陈国亭等编(2004):《多语通:英·俄·法·日·韩》,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建裕、李卫中等(2008):《现代汉语》,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8年版。
陈年福(2007):《甲骨文词义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版。
陈平(1987):《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中国语文》1987年第2期。
陈平(1994):《试论汉语中三种句子成分与语义成分的配位原则》,《中国语文》1994年第3期。
陈青松(2004a):《关联定位与“大/小”的突显功能》,《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版)》2004年第3期。
陈青松(2004b):《比喻相异点的句法实现——谈“大、小”修饰名词性喻体的一种功能》,《中国语文》2004年第4期。
陈青松(2004c):《支配“书”类受事的“看”和“读”》,《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
陈青松(2005):《形名粘合结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陈青松(2010):《说“前、原+指人名词”》,《语言文字应用》2010年第1期。
陈青松(2011):《“序数+形容词”与非时空排序》,《汉语学习》2011年第3期。
陈琼瓒(1955):《修饰语和名词之间“的”字的研究》,《中国语文》1955年第10期。
陈世祥(2003):《论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中的“小”》,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陈望道(1978):《文法简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8年版。
陈望道(1979):《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版。
陈小荷(1999):《从自动句法分析角度看汉语词类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3期。
陈一(1989a):《试论专职的动词前加词》,《中国语文》1989年第1期。
陈一(1989b):《再论专职的名、动前加词》,《汉语学习》1989年第1期。
陈原(1998):《陈原语言学论著(卷三)》,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陈月明(1992):《肯定性形容词与非肯定性形容词的区别》,《中国语文》1992年第1期。
陈宗振、雷选春(1985):《西部裕固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 1985年版。
程工(1998):《从跨语言的角度看汉语中的形容词,《现代外语》1998年第2期。
程工(1999):《名物化与向心结构理论新探》,《现代外语》1999年第2期。
程工、刘丹青主编(2009):《汉语的形式与功能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程琪龙(1996):《“概念结构”探索》,《语文研究》1996年第1期。
储泽祥(1997a):《名词的空间义及其对句法功能的影响》,《语言研究》1997年第2期。
储泽祥(1997b):《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储泽祥(1999a):《相似性的“N1 似的 N2”格式——兼谈比喻的典型性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4期。
储泽祥(1999b):《“连用”手段下的多项NP》,《中国语文》1999年第2期。
储泽祥(2000):《名词及其相关结构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储泽祥(2003):《“老/小·姓+称谓性指人名词”格式的使用情况考察》,《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第3期。
储泽祥(2004):《小句是汉语语法基本的动态单位》,《汉语学报》2004年第2期。
储泽祥、刘街生(1997):《“细节显现”和“副+名”》,《语文建设》1997年第6期。
储泽祥、魏红(2005):《汉语量词“片”及其自相似性表现》,《语言科学》2005年第2期。
储泽祥、谢晓明(2003):《异类词联合短语研究》,《中国语文》2003年第3期。
崔永华(1982):《与褒贬义形容词相关的句法和词义问题》,见《语言学论丛(九)》,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
崔永华(1990):《汉语形容词分类的现状和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3期。
戴浩一(2002):《概念结构与非自主性语法:汉语语法概念系统初探》,《当代语言学》2002年第1期。
戴庆厦(2002):《景颇语“形修名”两种语序对比》,《民族语文》2002年第4期。
戴庆厦、崔志超(1985):《阿昌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 1985年版。
戴维·克里斯特尔(2000):《现代语言学词典》,沈家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丁恒顺、陈天福(1988):《现代汉语(下册)》,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丁力(1999):《浅谈定语的作用》,《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
丁声树等(1961):《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年版。
董义(2007):《现代汉语》,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杜厚文(1998):《科技汉语中的长定语》,《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3期。
杜汝楫(1982):《“三个世界”的学说——波普尔哲学介绍之一》,《国内哲学动态》1982年第6期。
杜瑞银(1982):《“定名谓语”存在句》,《汉语学习》1982年第4期。
端木三(1999):《重音理论和汉语的词长选择》,《中国语文》1999年第4期。
端木三(2000):《汉语的节奏》,《当代语言学》2000年第4期。
段益民(1999):《略论“形名结构”作状语》,见邢福义主编《汉语法特点面面观》,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段益民(2001):《从单音反义形容词看汉语语法研究的动态流程》,《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段益民(2004a):《从单音反义形容词的句法失衡看聚合组合的多元对应》,《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3期。
段益民(2004b):《从单音反义形容词看汉语语法的柔性系统》,《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4期。
段益民(2004c):《略论单音反义形容词的句法分布》,《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2期。
范继淹(1958):《形名组合间“的”字的语法作用》,《中国语文》1958年第5期。
范继淹(1979):《“的”字短语代替名词的语义规则》,《中国语文》1979年第3期。
范晓(1996):《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6年版。
方经民(1999):《论汉语空间方位参照认知过程中的基本策略》,《中国语文》1999年第1期。
方立(2000):《逻辑语义学》,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方梅(1995):《汉语对比焦点的句法表现手段》,《中国语文》1995年第4期。
方梅(2008):《由背景化触发的两种句法结构:主语零形反指和描写性关系从句》,《中国语文》2008年第4期。
方小中(2004):《定中结构研究综述》,《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4期。
房玉清(1992):《实用汉语语法》,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年版。
冯广艺(1994):《形名错位》,《修辞学习》1994年第1期。
冯广艺(1995):《变异性含“地”偏正结构及其语值考察》,《绥化师专学报》1995年第2期。
冯广艺(1996):《定中式超常搭配中的色彩词》,《修辞学习》1996年第1期。
冯广艺(2000):《汉语修辞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冯广艺(2002):《汉语比喻研究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冯胜利(1997):《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冯胜利(2000):《汉语韵律句法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冯胜利(2001):《从韵律看汉语“词”“语”的分流之大界》,《中国语文》2001年第1期。
冯胜利(2005):《汉语韵律语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冯志纯(1990):《现代汉语(下册)》,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符淮青(2000):《同义词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语文》2000年第3期。
傅婧(1954):《副词跟形容词的界限问题》,《中国语文》1954年第11期。
傅远碧(2001):《定语的类型》,《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4期。
傅子东(1957):《语法理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57年版。
盖兴之(1986):《基诺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 1986年版。
高本汉(2010):《汉语的本质和历史》,聂鸿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高尔锵(1985):《塔吉克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 1985年版。
高名凯(1986):《汉语语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年版。
高永奇(2003):《莽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格雷马斯([1995]2001):《结构语义学》,蒋梓骅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葛本仪(1985):《汉语词汇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5年版。
耿非(1981):《反义形容词》,《中国语文》1981年第5期。
耿世民、李增祥(1985):《哈萨克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 1985年版。
郭继懋(1995):《常用面称及其特点》,《中国语文》1995年第2期。
郭锐(2001a):《词频与词的功能的相关性》,《语文研究》2001年第3期。
郭锐(2001b):《汉语词类划分的论证》,《中国语文》2001年第6期。
郭锐(2002):《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郭锡良(1994):《远古汉语的句法结构》,《古汉语研究》1999年增刊。
郭锡良(2000):《先秦汉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发展》,《中国语文》2000年第3期。
郭彦成、洪淼(2000):《现代汉语完句成分研究》,《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4期。
韩荔华(2002):《实用现代汉语教程》,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韩世辉(2000):《视觉信息加工中的整体优先性》,《心理学报》2000年第3期。
韩世辉、刘万展、肖峰(1999):《封闭性知觉在大范围优先性中的特殊性》,《心理科学》1999年第22卷。
韩玉国(2001):《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句法功能及再分类》,《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2期。
《汉语大字典》编写组(1986):《汉语大字典》,成都/武汉: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 1986年版。
何海东、焦书兰、丁锦红(2000):《整体与部件表征在物体图形识别中的作用》,《心理学报》2000 第3期。
何即仁、姜竹仪(1985):《纳西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 1985年版。
何嘉善(1983):《仡佬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 1983年版。
何乐士(2005):《〈史记〉语法特点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年版。
何自然、冉永平主编(2001):《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
贺阳(1994):《汉语完句成分试探》,《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
贺阳(1996):《性质形容词作状语情况的考察》,《语文研究》1996年第1期。
洪心衡(1981):《现代汉语语法概要》,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胡敕瑞(2005):《从隐含到呈现(上):试论中古词汇的一个本质变化》,见《语言学论丛(第三十一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胡敕瑞(2008):《从隐含到呈现(下):词汇变化影响语法变化》,见《语言学论丛(第三十八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胡传玺、刘长谦(2002):《原字的意义和用法》,《阅读与写作》2002年第2期。
胡德明(2003):《儿童空间维度形容词发展顺序的理论解释》,《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第3期。
胡附、文炼(1984):《汉语语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国语文》1984年第3期。
胡明扬(1993):《语体和语法》,《汉语学习》1993年第2期。
胡明扬(1995):《现代汉语词类问题考察》,《中国语文》1995年第5期。
胡明扬、劲松(1989):《流水句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4期。
胡明扬主编(1996):《词类问题考察》,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胡双宝(2006):《说“原”道“前”》,《语文建设》2006年第6期。
胡裕树(1979):《现代汉语》,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年版。
胡裕树(1981):《现代汉语(重订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1年版。
胡裕树、范晓(1994):《动词形容词的“名物化”和“名词化”》,《中国语文》1994年第2期。
胡增益(1986):《鄂伦春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 1986年版。
胡振华(1986):《柯尔克孜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 1986年版。
胡壮麟(1996):《语法隐喻》,《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4期。
胡壮麟(1997):《语言·认知·隐喻》,《现代外语》1997年第4期。
华玉明(2003a):《功能变化型重叠式的状态形容词倾向》,《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华玉明(2003b)《从语法构造和语用心理看动词形容词的重叠性》,《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黄伯荣主编(1996):《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青岛:青岛出版社 1996年版。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1991):《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1997):《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2002):《现代汉语(增订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2007):《现代汉语(增订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黄国营(1982):《“的”字的句法语义功能》,《语言研究》1982年第1期。
黄国营(1993):《汉语形容词的有标记和无标记现象》,《中国语文》1993年第6期。
黄国营、石毓智(1993):《汉语形容词的有标记和无标记现象》,《中国语文》1993年第6期。
黄汉生(1988):《新编现代汉语》,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8年版。
黄南松(1994):《试论短语自主成句所应具备的若干语法范畴》,《中国语文》1994年第6期。
黄行(2008):《语言比较择词的思辨与实证方法》,见《语言学论丛》(第三十八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黄智生(1990):《基于可能世界语义的知识逻辑及其问题》,《哲学研究》1990年第5期。
江荻(2008):《基本层次范畴与核心词集构建》,《语言学论丛》(第三十八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江天骥(1986):《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姜成林(1999):《普通逻辑学》,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蒋仁萍(2007):《基数词和序数词的类型学研究》,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蒋绍愚(1989):《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
杰弗里·N.利奇(1987):《语义学》,李瑞华等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年版。
金廷恩(1999):《汉语完句成分说略》,《汉语学习》1999年第6期。
金廷恩(1999b):《“体”成分的完句作用考察》,《汉语学习》1999年第2期。
靳洪刚(1997):《语言获得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竟成(1996):《汉语的成句过程和时间概念的表达》,《语文研究》1996年第1期。
孔令达(1994a):《影响汉语句子自足的语法形式》,《中国语文》1994年第6期。
夸克等(1989):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英语语法大全)》,王国富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
蓝纯(1999):《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4期。
勒内·托姆(1989):《突变论:思想和应用》,周仲良、张国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年版。
黎锦熙(1924):《新著国语文法》,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4年版。
黎锦熙(1936):《修辞学比兴篇》,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6年版。
黎锦熙(1958):《比较文法》,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9年版。
黎锦熙(1982):《新著国语文法》,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
黎锦熙(2007):《新著国语文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黎锦熙、刘世儒(1959):《汉语语法教材》,上海:商务印书馆 1959年版。
黎天睦(1994):《论“着”的核心意义》,见戴浩一,薛凤生主编《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4年版。
李济中、姚锡远(2006):《现代汉语》,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
李建玲、张明阁(2007):《现代汉语基础教程》,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李劲荣、范开泰(2005):《状态形容词的可及性等级及连用顺序》,《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李晋霞(2004):《论语义角色对“V双+N双”结构类型偏向性的制约》,《汉语学报》2004年第2期。
李军、任永军(2002):《空间维度词“大、小”的隐语义认知分析》,《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4期。
李烈炎(1988):《时空学说史》,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李泉(2001):《同义单双音节形容词对比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第4期。
李泉、赵金铭(2006):《单音形容词原型性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4期。
李胜梅(1993):《比喻的结构系统》,《修辞学习》1993年第4期。
李胜梅(1997):《喻体的假设性》,《修辞学习》1997年第4期。
李胜梅(2003):《“十大金曲”结构中的“大”字之用》,《修辞学习》2003年第5期。
李树兰、仲谦(1986):《锡伯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 1986年版。
李文馥、樊文梅、王贞琳、吴启风(1997):《4—9岁儿童空间图形认知发展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年第4期。
李晓云(2004):《“数词+大+名词”短语结构中名词的特点分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李英哲(1990):《实用汉语参考语法》,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李永燧、王尔松(1986):《哈尼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 1986年版。
李宇明(1986):《所谓的“名物化”现象新解》,《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
李宇明(1989):《词性判定能力的测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
李宇明(1995):《能受“很”修饰的“有X”结构》,《云梦学刊》1995年第1期。
李宇明(1996):《非谓形容词的词类地位》,《中国语文》1996年第1期。
李宇明(1997a):《形容词否定式及其级次问题》,《云梦学刊》1997年第1期。
李宇明(1997b):《主观量的成因》,《汉语学习》1997年第5期。
李宇明(1997c):《论形容词的级次》,见《语法研究和探索(八)》,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年版。
李宇明(1998a):《儿童词义的发展》,见邵敬敏等《句法结构中的语义研究》,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李宇明(1998b):《形容词否定的不平行性》,《汉语学习》1998年第3期。
李宇明(1999a):《程度与否定》,《世界汉语教学》1999年第1期。
李宇明(1999b):《论空间量》,《语言研究》1999年第2期。
李宇明(2000a):《儿童语言》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版。
李宇明(2000b):《汉语量范畴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李约瑟(1990):《中国科学技术史》,卢嘉锡等译,北京/上海: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年版。
李志慧(1986):《苗汉定语比较》,《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1期。
梁晨(1983):《作状语用的形名短语》,《中国语文》1983年第3期。
梁德润、郑建德(1999):《21世纪汉英词典》,北京:外文出版社 1999年版。
廖秋忠(1992):《廖秋忠文集》,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廖庶谦(1951):《口语文法》,上海:三联书店 1951年版。
林莲云(1985):《撒拉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 1985年版。
林祥楣主编(1991):《现代汉语》,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1年版。
林杏光(1994):《论词语搭配及其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
林杏光(1999):《词汇语义和计算语言学》,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9年版。
铃木庆厦(2000):《形名组合不带“的”的语义规则初探——兼论形容词的区别性》,见《语法研究和探索》,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刘朝华(2006):《“形名”组合与“形的名”组合》,《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刘春卉(2007):《A+N_类区别词与区别词性结构的形成机制》,《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2期。
刘丹青(1985):《试谈两类“同位语”的区别》,《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1期。
刘丹青(1987):《形名同现及形容词的向》,《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3期。
刘丹青(1994a):《“唯补词”初探》,《汉语学习》1994年第3期。
刘丹青(1994b):《汉语形态的节律制约——汉语语法的“语音平面”丛论之一》,见《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邵敬敏主编,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4年版。
刘丹青(2001):《吴语的句法类型特点》,《方言》2001年第4期。
刘丹青(2002):《汉语类指成分的语义属性和句法属性》,《中国语文》2002年第5期。
刘丹青(2003):《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刘丹青(2005a):《形容词和形容词短语的研究框架》,《民族语文》2005年第5期。
刘丹青(2005b):《句内句法结构:〈语法调查研究手册〉节选》,《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第3期。
刘丹青(2005c):《汉语关系从句标记类型初探》,《中国语文》2005年第1期。
刘丹青(2005d):《语法调查与研究中的从属小句问题》,《当代语言学》2005年第3期。
刘丹青(2008):《汉语名词性短语的句法类型特征》,《中国语文》2008年第1期。
刘丹青编著(2008):《语法调查研究手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刘璐(1984):《景颇族语言简志(景颇语)》,北京:民族出版社 1984年版。
刘宁生(1995):《汉语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及其在语序类型学上的意义》,《中国语文》1995年第2期。
刘巧云、李向农(2004):《“大”字新用作量词》,《语文学刊》2004年第3期。
刘世儒(1963):《现代汉语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2年版。
刘守文、周广清(2000):《“原”字用法质疑》,《秘书之友》2000年第8期。
刘顺(2001):《影响名词谓语句自足的语言形式》,《汉语学习》2001年第5期。
刘焱(2004):《现代汉语比较范畴的语义认知基础》,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刘月华(1984):《定语的分类和多项定语的顺序》,《语言学和语言教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4年版。
刘月华、潘文娱(1983):《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3年版。
刘照雄(1981):《东乡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 1981年版。
龙果夫·A.A.(1958):《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郑祖庆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8年版。
卢卓群[2000](2003):《汉语小论文写作初步》,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卢卓群(2003):《材料对形成汉语论文的作用》,《沙洋师专学报》2003年第2期。
陆丙甫(1979):《读 〈“的”字结构和判断句〉》,《中国语文》1979年第4期。
陆丙甫(1983):《人脑短时记忆机制同人类语言结构的关系》,《世界科学》1983年第9期。
陆丙甫(1985):《语言结构的外向、内向分类及核心的定义》,见《语法研究和探索》(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年版。
陆丙甫(1988):《定语的外延性、内涵性、称谓性及其顺序》,见《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年版。
陆丙甫(1989):《结构、节奏、松紧、轻重在汉语中的相互作用》,《汉语学习》1989年第3期。
陆丙甫(1992):《从“短语本位”看“词”的地位和判别——谈必须给“词”在句法分析中留有一席之地》,《汉语学习》1992年第2期。
陆丙甫(1993):《核心推导语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
陆丙甫(1998):《从语义、语用看语法形式的实质》,《中国语文》1998年第5期。
陆丙甫(2004a):《作为一条语言共性的“距离—标记对应律》,《中国语文》2004年第1期。
陆丙甫(2004b):《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上):论可别度对语序的普遍影响》,《当代语言学》2004年第2期。
陆丙甫(2005):《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下):论可别度对语序的普遍影响》,《当代语言学》2005年第2期。
陆丙甫(2006):《不同学派的“核心”概念之比较》,《当代语言学》2006年第4期。
陆丙甫、郭中(2005):《语言符号理据性面面观》,《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陆俭明(1980):《“程度副词+形容词+的”一类结构的语法性质》,《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2期。
陆俭明(1982):《关于定语易位的问题》,《中国语文》1982年第3期。
陆俭明(1983a):《汉语中表示主从关系的连词》,《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83年第3期。
陆俭明(1983b):《关于定语和状语的区分》,《汉语学习》1983年第2期。
陆俭明(1985):《“多”和“少”作定语》,《中国语文》1985年第1期。
陆俭明(1987):《数量词中间插入形容词情况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4期。
陆俭明(1989):《说量度形容词》,《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3期。
陆俭明(1993):《汉语句子的特点》,《汉语学习》1993年第1期。
陆俭明(1994):《关于词的兼类问题》,《中国语文》1994年第1期。
陆俭明(2004):《词的具体意义对句子意思理解的影响》,《汉语学习》2004年第2期。
陆仁昌(1990):《现代汉语教程》,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年版。
陆绍尊(1986):《错那门巴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 1986年版。
陆绍尊(1983):《普米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 1983年版。
陆志韦(1964):《汉语的构词法(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 1964年版。
陆宗达、俞敏(1954):《现代汉语语法(上册)》,北京:群众出版社1954年版。
罗伯特·迪克森(2010):《语言兴衰论》,朱晓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骆小所(1995):《现代修辞学(修订版)》,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骆小所(2005):《现代汉语引论(修订本)》,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吕叔湘(1941):《中国文法要略(上)》,北京:商务印书馆 1941年版。
吕叔湘(1955):《关于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问题》,见中国语文杂志社(主编)《汉语词类问题》,北京:中华书局 1955年版。
吕叔湘[1942](1956):《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6年版。
吕叔湘(1962):《说“自由”和“粘着”》,《中国语文》1962年第1期。
吕叔湘(1963):《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中国语文》1963年第1期。
吕叔湘(1965):《形容词使用情况的一个考察》,《中国语文》1965年第6期。
吕叔湘(1966):《形容词用法研究》,《中国语文》1966年第2期。
吕叔湘(1982):《中国文法要略》(新 1 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
吕叔湘(1984a):《单音形容词用法研究》,《汉语语法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年版。
吕叔湘(1984b):《语文杂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年版。
吕叔湘(1984c):《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见《汉语语法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年版。
吕叔湘(1984d):《汉语语法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年版。
吕叔湘(1986):《汉语句法的灵活性》,《中国语文》1986年第1期。
吕叔湘(1990):《吕叔湘文集(第二卷)·汉语语法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年版。
吕叔湘(2002):《吕叔湘全集(第一卷)》,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吕叔湘[1979](2005):《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吕叔湘[1980](2006):《语文常谈》,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
吕叔湘、饶长溶(1981):《试论非谓形容词》,《中国语文》1981年第2期。
吕叔湘、王海棻(1986):《马氏文通读本》导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年版。
吕叔湘、王海棻编(2000):《马氏文通读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吕叔湘、朱德熙(1990):《对当前汉语研究的感想和希望》,《汉语学习》1990年第4期。
吕叔湘、朱德熙(1951):《语法修辞讲话 第一至六讲》,上海:开明书店1951年版。
吕叔湘、朱德熙(1979):《语法修辞讲话》,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版。
吕叔湘主编(1980):《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年版。
吕叔湘主编(1999):《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马庆株(1995a):《多重定名结构中形容词的类别和次序》,《中国语文》1995年第5期。
马庆株(1995b):《指称义动词和陈述义名词》,见《语法研究和探索》(七),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年版。
马庆株(1998):《结构、语义、表达研究琐议——从相对义、绝对义谈起》,《中国语文》1998年第3期。
马文熙(1996):《“前苏联”宜慎用》,《语文建设》1996年第5期。
马真(1981):《简明实用汉语语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1年版。
毛修敬(1989):《带“小”儿化现象》,《中国语文》1989年第4期。
毛宗、蒙朝吉(1986):《畲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 1986年版。
梅祖麟(1980):《四声别义的时间层次》,《中国语文》1980年第6期。
孟葆淑(1997):《大小和数量》,《汉语学习》1997年第1期。
孟蓬生(1993):《上古汉语的大名冠小名语序》,《中国语文》1993年第4期。
苗刚、崔向宏(1996):《前置定语形容词的限制性与非限制性》,《蒲峪学刊》1996年第2期。
莫彭龄、单青(1985):《三大类实词句法功能的统计分析》,《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3期。
牟炜民、杨姗、张侃(2000):《空间情境模型中的空间关系》,《心理科学》2000年第3期。
欧阳觉亚(1985):《珞巴族语言简志(崩尼—博嘎尔语)》,北京:民族出版社 1985年版。
欧阳觉亚等(1984):《京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 1984年版。
潘新华、张志达、鹤翔、余培英、韩星、谭桂声、王玉玮、巩存昌、高龙彬、张思敏、张克良、永斌(2006):《“前苏联”的“前”该不该加?》,《咬文嚼字》2006年第4期。
潘允中(1982):《汉语语法史概要》,郑州:中州书画社 1982年版。
彭睿(1996):《名词和名词的再分类》,载胡明扬主编《词类问题考察》,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6年版。
平谦(1996):《汉藏定语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齐沪扬(1990):《谈区别词的归类问题》,《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
齐沪扬(1998):《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8年版。
钱乃荣(2008):《现代汉语(重订本)》,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钱锺书(1979):《管锥篇》(1—5卷),北京:中华书局 1979年版。
全增嘏等(1985):《西方哲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
任永军(2001):《空间维度词“高、低(矮)”的认知语义分析》,《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2期。
任永军(2002):《空间维度词“粗、细”的认知语义分析》,《聊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3期。
任永军、李军(2003):《直线型空间维度词的认知语义分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5期。
任永军、滕向农(2001):《空间维度词“深、浅”的认知语义分析》,《柳州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
邵敬敏、朱晓亚(1994):《〈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读后》,《中国语文》1994年第6期。
邵敬敏(2000):《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年版。
邵敬敏主编(2007):《现代汉语通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年版。
邵乃强(1981):《有“大”无“小”》,《中国语文》1981年第1期。
沈怀兴(1998):《汉语偏正式构词探微》,《中国语文》1998年第3期。
沈家煊(1991):《Hawkins 〈什么是语言共性〉一书评介》,《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4期。
沈家煊(1995):《“有界”与“无界”》,《中国语文》1995年第5期。
沈家煊(1996):《英汉对比语法三题》,《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4期。
沈家煊(1997a):《类型学中的标记模式》,《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1期。
沈家煊(1997b):《形容词句法功能的标记模式》,《中国语文》1997年第4期。
沈家煊(1999):《不对称和标记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沈家煊(2001):《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4期。
沈家煊(2002):《如何处置处置式》,《中国语文》2002年第5期。
沈家煊(2005a):《“分析”和“综合”》,《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3期。
沈家煊(2005b):《词类研究的进展》,芜湖:纪念汉语词类问题大讨论学术研讨会论文,2005年。
沈家煊(2006a):《关于词法类型和句法类型》,《民族语文》2006年第6期。
沈家煊(2006b):《概念整合与浮现意义——复旦大学“望道论坛”报告述要》,《修辞学习》2006年第5期。
沈家煊(2006c):《“糅合”和“截搭”》,《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4期。
沈家煊(2009):《我看汉语的词类》,《语言科学》2009年第1期。
沈家煊(2010a):《英汉否定词的分合和名动的分合》,《中国语文》2010年第5期。
沈家煊(2010b):《从“演员是个动词”说起——“名词动用”和“动词名用”的不对称》,《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1期。
沈家煊、完权(2010):《〈汉语句法的类型转变〉书评》,《当代语言学》2010年第3期。
沈阳(1996):《关于“大+时间词(的)”》,《中国语文》1996年第4期。
沈阳(1997):《名词短语的多重移位形式及把字句的构造过程与语义解释》,《中国语文》1997年第6期。
施春宏(2001):《名词的描述性语义特征与副名组合的可能性》,《中国语文》2001年第3期。
施关淦(1988):《现代汉语里的向心结构和离心结构》,《中国语文》1988年第4期。
石定栩(2002a):《复合词与短语的句法地位——从谓词性定中结构说起》,见《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一)》,中国语文杂志社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石定栩(2002b):《乔姆斯基的形式句法——历史进程与最新理论》,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石锓(2005):《汉语形容词重叠研究概述》,《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石锓(2007):《从叠加到重叠:汉语形容词 AABB 重叠形式的历时演变》,《语言研究》2007年第2期。
石毓智(1990):《现代汉语颜色词的用法》,《汉语学习》1990年第3期。
石毓智(1991):《现代汉语的肯定性形容词》,《中国语文》1991年第3期。
石毓智(1996):《形容词的有无标记用法与疑问句式的交错关系》,《汉语学习》1996年第5期。
石毓智(2000):《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石毓智(2001):《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石毓智(2002):《量词、指示代词和结构助词的关系》,《方言》2002年第2期。
石毓智(2003):《语法的规律与例外》,《语言科学》2003年第3期。
石毓智(2004):《汉语研究的类型学视野》,北京: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石毓智(2006):《语法的概念基础》,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石毓智(2008a):《语言规律的多样性及其研究方法》,《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石毓智(2008b):《认知能力与语言学理论》,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8年版。
石毓智、白解红(2006):《汉英形容词概念化的差别及其句法后果》,《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石毓智、江轶(2006):《古汉语中后置关系从句的成因与功能》,《语文研究》2006年第1期。
石毓智、李讷(1998):《汉语发展史上结构助词的兴替——论“的”的语法化历程》,《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石毓智、李讷(2001):《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司红霞(2003):《完句成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汉语学习》2003年第5期。
司徒允昌、刘莉芳(2006):《新编现代汉语》,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宋亚云(2005):《汉语从综合到分析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初探》,《语言学论丛》(第三十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宋亚云(2007):《上古汉语形容词的词类地位及其鉴别标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语法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年。
宋玉柱(1982):《定心谓语存在句》,《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3期。
宋玉柱(1994):《“大”的区别词用法》,《中国语文》1994年第6期。
肃父(1956):《名词性词组中“的”字的作用》,《中国语文》1956年第3期。
孙德金(1996a):《非名词性形名结构》,见《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6年版。
孙德金(1996b):《现代汉语名词作状语的考察》,见《词类问题考察》胡明扬主编,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孙光贵(1997):《论比喻的重新分类》,《长沙电力学院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2期。
孙宏开(1992):《论藏缅语语法结构类型的历史演变》,《民族语文》1992年第5、6期。
孙宏开、胡增益等主编(2007):《中国的语言》,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孙茂松(1997):《汉语搭配定量分析初探》,《中国语文》1997年第1期。
孙汝建(2003):《现代汉语》,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孙玉文(2000):《汉语变调构词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孙玉文(2007):《汉语变调构词研究(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塔尔斯基(1989):《逻辑与演绎科学方法论导论》,周礼全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9年版。
太田辰夫(1987):《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年版。
谭景春(1992):《双向和多指形容词及相关的句法关系》,《中国语文》1992年第2期。
谭景春(1998):《名形词类转变的语义基础及相关问题》,《中国语文》1998年第5期。
唐厚广(1987):《专有名词的定语性质漫议》,《营口师专学报》1987年第3期。
唐吉辰(1997):《比喻的结构分析》,《吉林师院学报》1997年第3期。
唐正大(2004):《汉语限定性与非限定性关系小句的类型学检视》,福州:第十三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提要,2004年。
滕吉海、文斌(1984):《比喻的延体及比喻的基本格式》,《语文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4期。
田惠刚(1994):《多层定语的次序及其逻辑特性》,《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第3期。
完权、沈家煊(2010):《跨语言词类比较的“阿姆斯特丹模型”》,《民族语文》2010年第3期。
王艾录(1985):《非区别性定语》,《语文研究》1985年第3期。
王艾录(1990):《汉语成句标准思路》,《山西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王长春(1982):《俄语的格名词定语与形容词定语的对应区别》,《外语学刊》1982年第2期。
王冬梅(2001):《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2001年。
王辅世(1985):《苗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 1985年版。
王改改(2004):《关于形容词修饰名词的自由度的考察》,见胡明扬主编《词类问题考察续集》,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光全(1993):《动词直接作定语的位置》,《中国语文》1993年第1期。
王红旗(2004):《功能语法指称分类之我见》,《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2期。
王珏(2001):《现代汉语名词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王力(1944):《中国语法理论》,上海:商务印书馆 1944年版。
王力(1957):《中国语法理论(上)》,北京:中华书局 1957年版。
王力(1980):《汉语史稿(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 1980年版。
王力(1989):《汉语语法史》,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9年版。
王立非(1994):《英语反义形容词的语义标记研究》,《外语研究》1994年第2期。
王邱丕、施建基(1990):《程度和情状》,《中国语文》1990年第6期。
王世群(2004):《“前”用作类前缀的三种用法试探——从“前苏联”一词引发的争议说起》,《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4期。
王松茂主编(1983):《汉语语法研究参考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年版。
王维贤、卢曼云(1981):《现代汉语语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王希杰(1983):《汉语修辞学》,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3年版。
王希杰(1984):《说“大”话“小”》,《汉语学习》1984年第5期。
王希杰(1987):《比喻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见中国华东修辞学会编《修辞学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 1987年版。
王希杰(1993):《修辞学新论》,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年版。
王希杰(1996):《修辞学通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王希山、袁洪庚(2004):《英语形容词搭配结构词典》,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王玉华(2004):《完句成分与“有界”、“无界”》,《语文学刊》2004年第3期。
魏德尼古拉斯(2001):《造化之极:大脑》,长春:长春出版社 2001年版。
威廉·冯·洪堡特(2001):《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姚小平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维柯(1997):《新科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年版。
文炼(1982):《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中国语文》1982年第1期。
文炼(1992):《句子的理解策略》,《中国语文》1992年第4期。
文炼(1995):《关于分类的依据和标准》,《中国语文》1995年第4期。
文贞慧(1998):《表属性范畴的“N1(的)N2”结构的语义分析》,《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第1期。
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2000):《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孟颖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吴长安(2006):《“第二”的词汇化意义》,《中国语文》2006年第2期。
吴静、石毓智(2005):《英汉形容词概念化的差别对其有无标记用法的影响》,《外语研究》2005年第4期。
吴启主(2001):《汉语构件语篇学》,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版。
吴启主主编(1990):《现代汉语教程》,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吴为章(1995):《语序重要》,《中国语文》1995年第6期。
伍铁平(2006):《普通语言学概要(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武占坤、王勤(1983):《现代汉语词汇概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
向熹(1993):《简明汉语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
向熹(1998a):《简明汉语史(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向熹(1998b):《简明汉语史(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项开喜(1998):《事物的突显性与标记词“大”》,《汉语学习》1998年第1期。
萧国政(1998):《状位“形容词+点”的入位条件和语义取值》,《中国语文》1998年第1期。
萧国政(2001):《汉语语法研究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小门典夫(2002):《凉山彝语的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民族语文》2002年第4期。
谢列布列尼科夫(1956):《语法中的选择性原则》,刘涌泉译,《中国语文》1956年第6期。
邢福义(1957):《动词作定语要带“的”字》,《中国语文》1957年第8期。
邢福义(1979):《论定名结构充当分句》,《中国语文》1979年第1期。
邢福义(1985):《谈“数量结构+形容词”》,《中国语文》1985年第1期。
邢福义(1988):《关于形容词短语》,《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邢福义(1989):《词类问题的思考》,《语言研究》1989年第1期。
邢福义(1990):《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两个“三角”》,《云梦学刊》1990年第1期。
邢福义(1991a):《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邢福义(1991b):《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三个“充分”》,《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6期。
邢福义(1992):《南片话语中述谓项前移的现象》,见《双语双方言(三)》,香港:香港彩虹出版社 1992年版。
邢福义(1994a):《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小三角”和“三平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邢福义(1994b):《形容词动态化的趋向态模式》,《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5期。
邢福义(1995):《小句中枢说》,《中国语文》1995年第6期。
邢福义(1996):《汉语语法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邢福义(1997):《汉语语法结构的兼容性和趋简性》,《世界汉语教学》1997年第3期。
邢福义(1998):《汉语小句中枢语法系统论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邢福义(2000a):《语法研究中“两个三角”的验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邢福义(2000b):《“最”义级层的多个体涵量》,《中国语文》2000年第1期。
邢福义(2000c):《小句中枢说的方言实证》,《方言》2000年第4期。
邢福义(2001a):《说“句管控”》,《方言》2001年第2期。
邢福义(2001b):《小句中枢说的方言续证》,《语言研究》2001年第1期。
邢福义(2001c):《邢福义选集》,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邢福义(2003a):《邢福义学术论著选》,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邢福义(2003b):《词类辨难》,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邢福义(2004a):《汉语句法机制验察》,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
邢福义(2004b):《研究观测点的一种选择——写在“小句中枢”问题讨论之前》,《汉语学报》2004年第1期。
邢福义(2007):《说“三”》,《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邢福义等(2004):《汉语句法机制验察》,上海:三联书店 2004年版。
邢福义主编(1999):《汉语法特点面面观》,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邢公畹(1992):《现代汉语教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徐丹(1988):《浅谈这/那的不对称性》,《中国语文》1988年第2期。
徐建华(1996):《多项多元性单音形容词定语的语序规则》,《汉语学习》1996年第3期。
徐建华(1998):《单音形容词定语连用的语序规则》,《吉林大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徐建华、刘富华(1999):《单音形容词定语的合指析指与语序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3期。
徐烈炯(1988):《生成语法理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8年版。
徐烈炯(2009):《生成语法理论:标准理论到最简方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徐烈炯、刘丹青(1998):《话题的结构与功能》,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徐琳、木玉璋、盖兴之(1986):《傈僳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徐琳、赵衍荪(1984):《白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 1984年版。
徐思益(1979):《对 〈“的”字结构和判断句〉的一点意见》,《中国语文》1979年第4期。
徐悉艰、徐桂珍(1984):《景颇族语言简志(载瓦语)》,北京:民族出版社 1984年版。
徐中舒(1989):《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 1989年版。
许彩云(2002):《比况性无指名词定语及其修辞效果》,《修辞学习》2002年第3期。
许光灿(2005):《“十大金曲”之“大”不应看成量词》,《修辞学习》2005年第1期。
许光灿(2008):《数名结构中“大”和“小”不对称性的考察》,《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2期。
许秋莲、聂智(2006):《“第一”用法小议》,《现代语文》2006年第11期。
宣德五、金祥元、赵习(1985):《朝鲜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晏鸿鸣(2001):《汉语定中短语作谓语、状语证补》,《江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4期。
严小香(2003):《浅议“数+形+量+名”结构》,《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2期。
杨伯峻、何乐士(1992):《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
杨逢彬(2001):《关于殷墟甲骨刻辞的形容词》,《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1期。
杨逢彬(2003):《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广州:花城出版社 2003年版。
杨露(1999):《试说“数+大+名”格式》,《语文建设》1999年第1期。
杨润陆、周一民(1995):《现代汉语》,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杨永龙(2005):《从稳紧义形容词到持续体助词——试说“定”、“稳定”、“实”、“牢”、“稳”、“紧”的语法化》,《中国语文》2005年第5期。
姚振武(1996):《汉语谓词性成分名词化的原因及规律》,《中国语文》1996年第1期。
姚振武(2000):《指称和陈述的兼容性与引申问题》,《中国语文》2000年第6期。
叶宝奎、曾传兴(2000):《现代汉语》,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0年版。
殷志平(1995):《对举短语的结构特点和语义理解》,《南京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尹斌庸(1986):《汉语词类的定量研究》,《中国语文》1986年第6期。
于碧筠(1981):《儿童的空间概念——皮亚杰著作简介》,《儿童心理与教育心理》1981年第1期。
余霭芹(2009):《如何结合方言与古代文献研究汉语的历史——以“有”的用法为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讲座,2009年。
余金枝(2004):《矮寨苗语形容词修饰名词语序的类型学特征》,《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1期。
余颖(2003):《也谈“前苏联”兼及过渡语言》,《修辞学习》2003年第4期。
俞敏(1954):《汉语的爱称和憎称的来源和区别》,《中国语文》1954年第2期。
俞敏(1957):《名词、动词、形容词》,乌鲁木齐:新知识出版社 1957年版。
俞敏(1984):《化石语素》,《中国语文》1984年第1期。
元艳萍(1991):《略论“第二”、“第三”》,《语文建设》1991年第10期。
袁晖(1987):《现代汉语(下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7年版。
袁岘(1981):《双音节优势的一种表现》,《中国语文》1981年第1期。
袁毓林(1993):《语言学范畴的心理现实性》,《汉语学习》1993年第4期。
袁毓林(1995a):《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
袁毓林(1995b):《谓词隐含及其句法后果——“的”字结构的称代规则和“的”的语法、语义功能》,《中国语文》1995年第4期。
袁毓林(1998):《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袁毓林(1999):《定语顺序的认知解释及其理论蕴涵》,《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袁毓林(2000):《一个汉语词类的准公理系统》,《语言研究》2000年第4期。
袁毓林(2003):《从焦点理论看句尾“的”的句法语义功能》,《中国语文》2003年第1期。
袁毓林(2004):《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年版。
袁毓林(2005):《基于隶属度的汉语词类的模糊划分》,《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袁毓林(2006a):《词类性质的证伪性测试和本体论检讨——从科学哲学和分析哲学的角度看》,见《语言学论丛》第三十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袁毓林(2006b):《对“词类是表述功能类”的质疑》,《汉语学报》2006年第3期。
袁毓林(2010):《汉语词类的认知研究和模糊划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詹姆斯·格莱克(1990):《混沌:开创新科学》,张淑誉译,郝柏林校,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0年版。
詹斯·奥尔伍德等(1984):《语言学中的逻辑》,王维贤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曾成栋、李楚梅(2007):《英语“形名”结构对译与转译的语义依据》,《考试周刊》2007年第15期。
张保振(2003):《论“三”是思维的一个重要语言工具》,《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张斌(2000):《简明现代汉语》,北京:中央广播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张斌(2002):《新编现代汉语》,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斌(2005):《关于“存在”和“合理”的思考》,《咬文嚼字》2005年第6期。
张斌主编(2010):《现代汉语描写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年版。
张伯江(1994a):《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中国语文》1994年第5期。
张伯江(1994b):《性质形容词的范围和层次》,苏州:第八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论文,1994年。
张伯江(1997):《性质形容词的范围和层次》,见《语言研究与探索(八)》,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年版。
张伯江、方梅(1996):《汉语功能语法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张伯江、李珍明(2002):《“是NP”和“是(一)个NP”》,《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3期。
张弓(1963):《现代汉语修辞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63年版。
张拱贵(1957):《反义词及其在构词上和修辞上的作用》,《中国语文》1957年第8期。
张国宪(1986):《形容词的记量》,《世界汉语教学》1986年第4期。
张国宪(1993a):《现代汉语形容词的选择性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3年。
张国宪(1993b):《论对举格式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科版)》1993年第1期。
张国宪(1994):《“的”字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分析》,《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张国宪(1995a):《语言单位的有标记与无标记现象》,《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4期。
张国宪(1995b):《论单价形容词》,《语言研究》1995年第1期。
张国宪(1995c):《现代汉语的动态形容词》,《中国语文》1995年第3期。
张国宪(1995d):《双价形容词对语义结构的选择》,《汉语学习》1995年第4期。
张国宪(1996a):《单双音节形容词的选择性差异》,《汉语学习》1996年第3期。
张国宪(1996b):《形容词的记量》,《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第4期。
张国宪(1997):《“V双+N双”短语的理解因素》,《中国语文》1997年第3期。
张国宪(1998):《现代汉语形容词的体及形态化历程》,《中国语文》1998年第6期。
张国宪(1999):《延续性形容词的续段结构及其体表现》,《中国语文》1999年第6期。
张国宪(2000):《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典型特征》,《中国语文》2000年第5期。
张国宪(2004):《性状的语义指向规则及句法异位的语用动机》,福州:第十三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提要,2004年。
张国宪(2005):《形名组合的韵律组配图式及其韵律的语言地位》,《当代语言学》2005年第1期。
张国宪(2006a):《现代汉语形容词功能与认知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张国宪(2006b):《性质、状态和变化》,《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3期。
张国宪(2007a):《形容词下位范畴的语义特征镜像》,《汉语学报》2007年第2期。
张国宪(2007b):《状态形容词的界定和语法特征描述》,《语言科学》2007年第1期。
张辉、李佐文(2001):《从“redpencils”和“fakeguns”谈起——形名组合的认知语义学研究》,《外语研究》2001年第2期。
张济民(1993):《仡佬语研究》,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1993年版。
张键军(2004):《现代汉语完句问题探讨》,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张静(1996):《实用现代汉语》,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张蕾(2004):《定名结构中“的”字隐现规律探析》,《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4期。
张联荣(1995):《谈词的核心义》,《语文研究》1995年第3期。
张炼强(2000):《修辞论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张敏(1998):《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
张寿康、林杏光(1992):《现代汉语实词搭配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2年版。
张卫国(1996):《三种定语、三类意义及三个槽位》,《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张谊生(2000):《现代汉语副词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张玉萍(1996):《汉维语定语的“层”和“项”及其对比》,《新疆大学学报(社哲版)》1996年第1期。
张元生、覃晓航(1993):《现代壮汉语比较语法》,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3年版。
张志公(1953):《汉语语法常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53年版。
张志公(1979):《汉语知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年版。
张志公(1982):《现代汉语》(试用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年版。
张志毅(1985):《印欧语中屈折变化的简化趋势》,《山东外语教学》1985年第4期。
张志毅(1987):《汉语屈折变化的简化与消失》,《语文研究》1987年第3期。
赵俊英主编(2008):《现代英语语法大全》,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赵世举(2000):《〈孟子〉定中结构三平面研究》,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
赵相如、朱志宁(1985):《维吾尔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 1985年版。
赵元任[1968](1979):《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年版。
赵元任(1999):《语言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年版。
赵元任(2001):《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年版。
郑贵友(2000):《现代汉语状位形容词的“系”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郑怀德、孟庆海编(2003):《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郑颐寿(1984):《关于比喻的四个要素》,《修辞学习》1984年第3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2):《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5):《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2):《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版)》(增补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
周法高(1955):《中国古代语法·造句篇》,台北:文史研究所 1955年版。
周国光(1995):《现代汉语形容词配价研究述评》,《汉语学习》1995年第2期。
周国光(1997):《汉语句法结构习得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周国光(2002):《现代汉语的语义属性系统》,《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2期。
周国光、王葆华(2001):《儿童句式发展研究和语言习得理论》,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周领顺(2002):《“原”“前”位置考察》,《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周荣刚、张侃(2004):《空间知识记忆和提取的理论模型》,《心理科学进展》2004年第3期。
周小兵(1995):《论现代汉语的程度副词》,《中国语文》1995年第2期。
周植志、颜其香编(1984):《佤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 1984年版。
朱德熙(1956):《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语言研究》1956年第1期。
朱德熙(1957):《定语和状语》,上海:新知识出版社 1957年版。
朱德熙(1961):《说“的”》,《中国语文》1961年第12期。
朱德熙(1978a):《“的”字结构和判断句》(上),《中国语文》1978年第1期。
朱德熙(1978b):《“的”字结构和判断句》(下),《中国语文》1978年第2期。
朱德熙(1980):《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年版。
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
朱德熙(1983):《自指和转指》,《方言》1983年第1期。
朱德熙(1984a):《定语和状语》,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另见《朱德熙文集》(1),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年版。
朱德熙(1984b):《关于向心结构的定义》,《中国语文》1984年第6期。
朱德熙(1985):《语法答问》,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年版。
朱德熙(1989):《很久、很长、很多》,《汉语学习》1989年第1期。
朱德熙(1990):《在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致辞》,《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4期。
朱德熙(1993):《从方言和历史看状态形容词的名词化——兼论汉语同位性偏正结构》,《方言》1993年第2期。
朱德熙(1999a):《关于动词形容词“名物化”问题》,见《朱德熙文集》(2),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年版。
朱德熙(1999b):《朱德熙文集》(一、二、三、四),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年版。
朱德熙(1999c):《定语和状语》,见《朱德熙文集》(一),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年版。
朱德熙(2010):《语法分析讲稿》,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朱德熙、盧甲文等(1961):《关于动词形容词“名物化”的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61年第4期。
朱文雄(1997):《“前苏联”≠“苏联”——兼议“前、原”的词义补正》,《汉语学习》1997年第6期。
朱永生、蒋勇(2004):《空间映射论与常规含意的推导》,《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期。
朱正芳(1994):《浅谈英语定语从句的限制性与非限制性及其表意的延伸性》,《湖北师院学报》1994年第2期。
Boden,M.A.(2001):《人工智能哲学》,王汉琦、刘西瑞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Comrie,B.[1981](1989):《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学》,沈家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年版。
Fromkin,V.& Rodman,R.(1992)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Fourth Edition)(《语言导论》),沈家煊、蔡文兰、周晓康与朱晓农译,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年版。
Gazzaniga,M.S.(1998):《认知神经科学》,沈玫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Goldberg,A.E.(2007)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吴海波译,冯奇审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Greenberg,J.H.[1963/1966](1984):《某些主要跟语序有关的语法普遍现象》,陆丙甫等译,《当代语言学》1984年第2期。
Gregor,G.&Wernsing,A.V.(2005):《博采法语语法》,付天海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Hornby,A.S.(2002):《牛津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增补本),李北达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2002年版。
Lakoff,G.(1980):《我们所依存的隐喻》,刘宁生译,《现代语言学》1980年第26—30期。
McCawley,J.D.(1994):《汉语词类归属的理据》,张伯江译,《当代语言学》1994年第4期。
Prigogine,Ⅰ.& Stengers,Ⅰ.(1987):《从混沌到有序》,曾庆宏、沈小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年版。
Taylor,S.E.,Peplau L.A.,et al.(2004):《社会心理学》(第十版),谢晓非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Vendler,Z.(万德勒)[1970](2002)Linguistics in Philosophy(《哲学中的语言学》)(英汉对照版),陈嘉映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Aikhenvald,A.Y.(2007)Typological Distinctions in Word-formation.In T.Shopen(eds)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Second edition)Volume Ⅲ:Grammatical Categories and the Lexicon.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65.
Allan,R.& Holmes,P.,et al.(2000)Danish:An Essential Grammar.London/New York,Routledge.
Andrews,A.D.(2007)Relative clauses(chapter 4).In T.Shopen(eds)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Second edition)Volume Ⅱ:Complex Constructions.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6-236.
Anward,J.(2000)A Dynamic Model of Part-of-speech Differentiation.In M.P.Vogel &B.Comrie(eds)Approaches to the Typology of Word Classes.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3-46.
Backhouse,A.E.(2004)Inflected and Uninflected Adjectives in J apanese.In R.M.W.Dixon & A.Y.Aikenvald(eds)Adjective Classes:A Cross-Linguistic Typolog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50-73.
Bauer,W.(1993)Maori:Descriptive Grammar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Bhat,D.N.S.(1994)The Adj ectival Category:Criteria for Differentiation and Identification.Amsterdam,John Benjamins.
Bhat,D.N.S.(2000)Word Classes and Sentential Functions.In P.M.Vogel & B.Comrie(eds)Approaches to the Typology of Word Classes.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47-64.
Bolinger,D.(1967)Adjective Comparison:A Semantic Scale.Journal of English Linguistics(1):2-10.
Booij,G.(2009)Lexical Integrity as a Formal Universal:A Constructionist View.Springer.
Campbell,G.L.(1995)Concise Compendium of the World's Languages.London/New York:Routledge.
Cook,V.J.& Newson,M.[1988][1996](2000)Chomsky's Universal Grammar:An Introduction(《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Corbett,G.G.(2004)The Russian Adjective:A Pervasive yet Elusive Category.In R.M.W.Dixon & A.Y.Aikenvald.(eds)Adjective Classes:A Cross-Linguistic Typolog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22.
Coulson,S.(2001)Semantic Leaps:Frame Shifting and Conceptual Blending in Meaning Construc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roft,W.(1984)Semantic and Pragmatic Correlates to Syntactic Categories.Papers from the Parassession on Lexical Semantics,Chicago,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Croft,W.(1986)Categories and Relations in Syntax:The Clauselevel Organization of Information.Papers from the parassession on lexical semantics.D.Testen,V.Mishra & J.Drogo,Stanford University.Ph.D.
Croft,W.(1990)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Grammatical Categories(or,A Taxonomy of Proposition acts).Journal of Semantics 7:245-279.
Croft,W.(1991)Syntactic Categories and Grammatical Relations:The Cognitive Organization of Informati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roft,W.(2000a)Typology and Universals(《语言类型学与普遍语法特征》),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Croft,W.(2000b)Parts of Speech as Language Universals and as Language-particular Categories.In Vogel & Comrie(eds)Approaches to the Typology of Word Classes.Berlin,Mouton de Gruyter:65-102.
Cruse,A.(1986)Lexical Seman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ysouw,M.(2002)Interpreting Typological Clusters.Linguistic Typology 6:49-93.
Dalrymple,M.(2001)Lexical Functional Grammar.San Diegon,Academic Press.
Dixon,R.M.W.(1977)Where Have all the Adjectives Gone?Studies in Language(01):19-80.
Dixon,R.M.W.(1982)Where Have all the Adjectives Gone?and Other Essays in Semantics and Syntax.Berlin,Mouton.
Dixon,R.M.W.(2004a)Adjective Classes in Typological Perspective.In R.M.W.Dixon & A.Y.Aikhenvald(eds)Adjective Class:A Cross-Linguistic Typology.Oxfor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49.
Dixon,R.M.W.(2004b)Australian Languages:Their Nature and Developmen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ixon,R.M.W.& Aikhenvald,A.Y.(2000)Introduction(chap 1).In R.M.W.Dixon & A.Y.Aikhenvald(eds)Changing Valency:Case Studies in Transitivity.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29.
Dixon,R.M.W.& Aikhevald,A.Y.(2002)Word:A Typological Framework.In R.M.W.Dixon & A.Y.Aikhevald(eds)Word:A Cross-linguistic Typology(2007年重印).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41.
Dixon,R.M.W.& Aikhenvald,A.Y.(eds).(2004)Adjective Class:A Cross-Linguistic Typology.Oxfor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ixon,R.M.W.&Vogel,A.R.(2004)The Jarawara Language of Southern Amazonia.Oxfor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ixon,R.M.W.,Ed.(2007)Grammars in Contact:A Cross-Linguistic Typolog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ryer,M.S.(2005)Order of Degree Word and Adjective(chapter 91).In M.Haspelmath,M.S.Dryer,D.Gil & B.Comrie(eds)The World Atlas of Language Structures(CD-RO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ryer,M.S.(2007a)Word Order(chapter 2).In T.Shopen(eds)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Second edition)Volume I:Clause Structure.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61—131.
Dryer,M.S.(2007b)Clause types(chapter 4).In T.Shopen(eds)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Second edition)Volume I:Clause Structure.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24-275.
Dryer,M.S.(2007c)Noun Phrase Structure(chapter 3).In T.Shopen(eds)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Second edition)Volume II:Complex Construction s.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51-205.
Epps,P.(2008)A Grammar of Hup.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
Fauconnier,G.(2008)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心理空间——自然语言意义建构面面观》),张辉导读,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剑桥大学出版社。
Fauconnier.G & Turner,M.(1996)Blending as a Central Process of Grammar.In A.E Goldberg(eds).Conceptual Structure,Discourse and Language[C].CSLI.
Fillmore,C.J.(1982)Frame Semantics.Linguistics in the Moring Calm.Seoul,Hanshin.
Frazier,L.& Clifton,Jr.C.et a.l(2008)Scale structure:Processing Minimum Standard and Maximum Standard Scalar Adjectives.Cognition 106:299-324.
Gil,D.(2005)Genitives,Adjectives and Relative Clauses(chapter 61).In M.Haspelmath,M.S.Dryer,D.Gil & B.Comrie(eds)The World Atlas of Language Structur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46-249.
Givón,T.(1984)Syntax:A Functional-typological Introduction.Amsterdam,Benj amins.
Goddard,C.(2005)The Languages of East and Southeast Asia:An Introduction.Oxfor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öksel,A.& Kerslake,C.(2005)Turkish:A Comprehensive Grammar.London/New York,Routledge.
Good,J.,Ed.(2008)Linguistic Universals and Language Change.Oxfor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ramley,S.& Pätzold,K.(2004)A Survey of Modern English(Second Edition).London,Routledge.
Greenberg,J.H.(1966)Language Universal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Feature Hierarchies(Janua Linguarum,Series Minor,59).the Hague,Mouton.
Haiman,J.(1985)Natural Syntax:Iconicity and Eros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Hajek,J.(2004)Adjective Classes:What Can We Conclude?In R.M.W.Dixon & A.Y.Aikhenvald(eds)Adjective Class:A Cross-Linguistic Typolog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spelmath,M.&Dryer,M.S.,et a.l(2005)The World Atlas of Language Structures,Oxfor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spelmath,M.(2009)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Agglutination Hypothesis.In S.Scalise,E.Magni & A.Bisetto(eds)Universals of Language Today,Springer:13—30.
Hawkins,J.A.(2004)Efficiency and Complexity in Grammars.Oxford 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ine,B.& Kuteva,T.(2007)World Lexicon of Grammaticalization.北京/Cambridge,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剑桥大学出版社.
Hengeveld,K.(1992a)Parts-of-speech.In Fortescue,Harder,Peter,Kristoffersen & Lars(eds)Layered Structure and Reference in Functional Grammar.Amsterdam,Benj amins:29-55.
Hengeveld,K.(1992b)Non-verbal Predication:Theory,Typology,Diachrony.Berlin,Mouton de Gruyter.
Hengeveld,K.& Mackenzie,J.L.(2008)Functional Discourse Grammar:A Typologically-based Theory of Language Structure.Oxfor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ickmann,M.& Robert,S.(eds).(2006)Space in Languages:Linguistic Systems and Cognitive Categories.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Hockett,C.F.(1958)A course in Modern Linguistic.New York,Macmillan.
Iggesen,O.A.(2005)Number of Cases.In M.Haspelmath,M.S.Dryer,D.Gil,& B.Comrie(eds)The World Atlas of Language Structures.Oxfor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2-205.
Jespersen,O.(1924)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London,George Allen and Unwin.
Jones,S.(2002)Antonymy:A Corpus-based Approach.London,Routledge.
Jones,S.(2006)Antonym co-occurrence in spoken English.Text and Talk 26(2):191-216.
Jones,S.& Murphy,M.L.(2005)Using Corpora to Investigate Antonym Acquisi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 10:401-422.
Katzner,K.(2002)The Languages of the World(Third Edition).London/New York,Routledge.
Laenzlinger,C.(2005)French Adjective Ordering:Perspectives on DP-internal Movement Types.Lingua 115:645-689.
Lakoff,G.(1987)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koff,G.& Johnson,M.(1980)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ngacker,R.W.(1987)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1:Theoretical Prerequisite s.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Langacker,R.W.(1999)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
LaPolla,R.J.(2003)Overview of Sino-Tibetan Morphosyntax.In R.J.LaPolla & C.Huang(eds)A Grammar of Qiang:With Annotated Texts and Glossary.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2—42.
LaPolla,R.J.& Huang,C.(2003)A Grammar o f Qiang:With Annotated Texts and Glossary.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
Li,C Charles.N.& Thompson,S.A.(1981)Mandarin Chinese: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 a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i,C Charles.N.& Thompson,S.A.(1989)Mandarin Chinese: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u,B.& Duanmu,S.(2002)Rhythm and Syntax in Chinese:A Case Study.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37(2):123-136.
Lyons,J.(1968)Introduction to Theoretical Linguis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Lyons,J.(1977)Semantics(vol.2).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tthews,S.(2006)On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s in Cantonese.In A.Y.Aikhenvald & R.M.W.Dixon(eds)Serial Verb Constructions:A Cross-Linguistic Typolog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69-87.
McGregor,W.B.(2004)The Languages of The Kimberley,Western,Australia.Abingdon,RoutledgeCurzon.
Miestamo,M.& Sinnemäki,K.,et al.(eds)(2008)Language Complexity:Typology,Contact,Change.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Mintza,T.H.& Gleitman,L.R.(2002)Adjectives Really Do Modify Nouns:The Incremental and Restricted Nature of Early Adjective Acquisition.cognition 84:267-293.
Miyaoka,O.& O.Sakiyama,et a.l(eds).(2007)The Vanishing Languages of the Pacific Rim.Oxfor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ondini,S.& Jarema,G.et a.l(2002)Why Is“Red Cross”Different from“Yellow Cross”?:A Neuropsychological Study of Noun-Adjective Agreement within Italian Compounds.Brain and Language 81:621-634.
Moravcsik,E.(2003)Non-compositional Definiteness Marking in Hungarian Noun Phrases.In F.Plank(ed.).Noun Phrase Structure in the Languages of Europe.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397-466.
Muehleisen,V.&Isono,M.(2009)Antonymous Adjectives in Japanese Discourse.Journal of Pragmatics 41:2185-2203.
Munro,P.(2007)From Parts of Speech to the Grammar.In T.E.Payne & D.J.Weber(eds)Perspectives on Grammar Writing.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71-112.
Murphy,M.L.&Paradis,C.,et al.(2009)Discourse Functions of Antonymy:A Cross-linguistic Investigation of Swedish and English.Journal of Pragmatics 41:2159-2184.
Nelson,K.(1976)Some attributes of Adjectives Used by Young Children.Cognition 4(1):13-30.
Nichols,J.(1986)Head-marking and Dependent-marking Grammar.Language 62:56-119.
Nichols,J.(1992)Linguistic Diversity in Space and Tim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ichols,J.(2007)Inflectional Morphology(chapter 3).In T.Shopen(eds).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Second edition)Volume I I I:Grammatical Categories and the Lexicon.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69-240.
Nichols,J.& Bickel,B.(2005a)Locus of Marking in the Clause(chap 23).In M.Haspelmath,M.S.Dryer,D.Gil &B.Comrie(eds)The World Atlas of Language Structur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98-101.
Nichols,J.& Bickel,B.(2005b)Locus of Marking:Whole-language Typology(chap 25).In M.Haspelmath,M.S.Dryer,D.Gil &B.Comrie(eds)The World Atlas of Language Structur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06-109.
Nikolaeva,I.(2008)Between Nouns and Adjectives:A Constructional View.Lingua 118:969-996.
Paradis,C.(2001)Adjectives and Boundedness.Cognitive Linguistics 12(1):47-65.
Peccei,J.S.[1994][1999](2000)Child Language(《儿童语言》),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Proudfoot,A.& Cardo,F.(1997)Modern Italian Grammar:A Practical Guide(Second Edition).Abingdon,Routledge.
Pulleyblank,E.G.(1995)Outline of Classical Chinese Grammar.Vancouver,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ustejovsky,J.(1996)The Generative Lexicon,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 Press.
Quirk,R.& Greenbaum,S.,et a.l(1985)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London/New York,Longman.
Ramat,P.(2009)How Universal are Linguistic Categories?In S.Scalise,E.Magni & A.Bisetto(eds)Universals of Language Today,Springer:1-12.
Ravin,Y.& Leacock,C.(2000)Polysemy:An Overview.In Y.Ravin & C.Leacock(eds)Polysemy:Theoretical and Computational Approache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29.
Rijkhoff,J.(2000)When Can a Language Have Adjectives?An Implicational Universal.In V.Comrie(eds)Approaches to the Typology of Word Classes.Berlin,Mouton de Gruyter:217-257.
Rijkhoff,J.(2002)The Noun Phras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Ross,C.& Ma,J.S.(2006)Modern Mandarin Chinese Grammar:A Practical Guide.Abingdon,Routledge.
Rusiecki,J.(1985)Adjectives and Comparison in English:A Semantic Study.London/New York,Longman.
Sapir,E.(1921)Language.New York,Harcourt/Brace.
Scalise,S.& Magni.,E.et al.,(eds)(2009)Universals of Language Today,Springer.
Schachter,P.(1985)Parts of Speech Systerms.In T.Shopen(eds)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3-61.
Schachter,P.&Shopen,T.(2007)Part-s of-speech Systems.In T.Shopen(eds)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Second edition)Volume I:Clause Structure.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60.
Shopen,T.(eds)(2007a)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Second edition)Volume Ⅲ:Grammatical Categories and the Lexicon.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hopen,T.(eds)(2007b)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Second edition)Volume Ⅰ:Clause Structure.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iewierska,A.(1984)The Passive:A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ana Lysis.Sydney,Croom Helm Ltd.
Stassen,L.(1997)Intransitive Predica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tiebels,B.(2010)Basic Properties of Lexical Categories.SSLT Leipzig.
Stolz,T.& Veselinova,L.N.(2005)Ordinal Numerals.In M.Haspelmath et al(eds)The World Atlas of Language Structures(CD-ROM),Oxford University Press:chapter 53.
Taylor,J.R.(2001)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Second edition)(《语言的范畴化:语言学理论中的类典型》),蓝纯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hompson,S.(2007)Lexical Nominalization.In T.Shopen(eds)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Second edition)Volume Ⅲ:Grammatical Categories and the Lexicon.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334-81.
Thorpe,K.& Fernald,A.(2006)Knowing What a Novel Word is Not:Two-year-olds‘Listen through’Ambiguous Adjectives in Fluent Speech.Cognition 100:389-433.
Thurgood,G.& LaPolla,R.J.(eds)(2003)The Sino-Tibetan H E Languages.London,Routledge.
Vogel,M.P.&Comrie,B.(eds)(2000)Approaches to the Typology of Word Classes.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
Waltke,B.K.& O'Connor,M.(1990)An Introduction to Biblical Hebrew Syntax.Winona Lake,Eisenbrauns.
Whaley,L.J.(2009)Introduction to Typology(《类型学导论》),刘丹青导读,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Wierzbicha,A.(2000)Lexical Prototypes as a Universal Basis for Cross-linguistic Identification of“Parts of Speech”.In M.P.Vogel &B.Comrie(eds)Approaches to the Typology of Word Classes.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85-320.
Xu,Dan.(2008)Space in Languages of China:Cross linguistic,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Perspectives,Springer.
Xu,Weiyuan.(1988)Capturing the Adjective in Chinese.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Mss.
相关推荐
-
现代汉语心理形容词语义网络研究
作者:赵家新
现代汉语心理形容词语义网络研究
-
2
现代汉语形容词生动形式的语用价...
作者:李劲荣
现代汉语形容词生动形式的语用价值
-
3
现代汉语形容词状补功能比较研究
作者:徐采霞
现代汉语形容词状补功能比较研究
-
4
现代汉语与现代汉诗关系研究
作者:朱恒
现代汉语与现代汉诗关系研究
-
5
现代汉语多项式定中短语优先序列...
作者:程书秋
现代汉语多项式定中短语优先序列研...
-
6
现代汉语多义结构的韵律特征
作者:黄彩玉
现代汉语多义结构的韵律特征
-
7
现代汉语介词结构漂移的语用功能...
作者:林忠
现代汉语介词结构漂移的语用功能解...
-
8
现代汉语黏合结构研究
作者:应学凤
现代汉语黏合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