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刊记者:《经济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与未来发展走向——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主任程恩富教授》,《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8期。
[2]本刊记者:《关于当前劳动收入分配问题释疑——访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程恩富和余斌教授》,《管理学刊》2010年第5期。
[3]本刊记者:《维护科学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访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何干强》,《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3期。
[4]本刊记者:《诸城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创新实践》,《求是》2011年第1期。
[5]本刊记者吴杰:《大卫·科茨:中国国企没有任何理由私有化》,《国企》2012年第6期。
[6]程恩富:《程恩富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7]程恩富:《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经济改革和开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8]程恩富:《经济理论与政策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9]程恩富:《金融风暴启示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10]程恩富、胡乐明:《新制度经济学》,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
[11]程恩富:《近十年我国政治经济学的两大理论成就》,《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8月24日。
[12]程恩富等:《深化经济改革的首要任务绝不是国有企业私有化》,《光明日报》2012年6月10日。
[13]程恩富、高建昆:《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年第1期。
[14]程恩富、侯为民:《从经济学角度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日报》2014年10月30日。
[15]程恩富、杨承训、徐则荣、张建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16]才国伟等:《对“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的经济学解释》,《经济研究》2008年第9期。
[17]陈金龙:《关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思考》,《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3期。
[18]陈俊明:《〈资本论〉经济行为理论的具体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
[19]曹雷:《公有制高绩效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20]蔡荣鑫:《“益贫式增长”模式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1]蔡荣鑫:《“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形成及其政策内涵》,《经济学家》2009年第1期。
[22]常修泽:《包容性改革论:中国新阶段全面改革的新思维》,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23]陈新夏:《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发展》,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4]陈学明:《人类超越资本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读梅扎罗斯的〈超越资本〉一书》,《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3—4期。
[25]程言君:《“四大理论假设”对经济学传承和超越的人本视角——〈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四大理论假设〉评述》,《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26]程言君、王鑫:《坚持和完善“公主私辅型”基本经济制度的时代内涵——基于新自由主义的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工具性质研究》,《管理学刊》2012年第4期。
[27]丁堡骏:《国有企业如何实现浴火重生》,《红旗文稿》2014年第20期。
[28]丁堡骏:《重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和话语体系》,《政治经济学评论》2013年第1期。
[29]丁堡骏:《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分析中国改革的经济学新范式》,《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年第1期。
[30]邓聿文:《中国需要包容性增长而非单一GDP增长》,《上海证券报》2010年10月18日。
[31][德]马丁·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32]《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3]《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4年版。
[34][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哈贝马斯谈新自由主义破产后的世界秩序》,赵光锐摘译,《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3期。
[35]方福前:《抓好三个转变 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4期。
[36]方福前:《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原因研究——基于中国城乡分省数据》,《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37]方福前:《论发展经济学失败的原因》,《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7期。
[38]冯海波:《“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学理澄明及其现实意义》,《南昌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39]方宇宁:《辛格谈印度的“包容性发展”》,《世界科学》2012年第4期。
[40]盖凯程:《“市场的逻辑”的逻辑——与张维迎教授商榷》,《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12期。
[41]贡森、苏杨:《民生为向:推进包容性增长的社会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42]龚松柏:《中印经济转型与发展模式比较》,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3]高尚全:《从“基础性”到“决定性”》,《北京日报》2013年11月25日。
[44]郭熙保:《论发展观的演变》,《学术月刊》2001年第9期。
[45]郭熙保、周强:《长期多维贫困、不平等与致贫因素》,《经济研究》2016年第6期。
[46]黄传新:《正确认识基本经济制度》,《思想·理论·教育》1998年第1期。
[47]何干强:《唯物史观的经济分析范式及其应用》,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48]《胡锦涛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49]胡锦涛:《合力应对挑战,推动持续发展——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9年11月16日。
[50]胡乐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应全国统一》,《光明日报》2012年9月3日。
[51]胡乐明:《社会主义:一个总体性认识》,《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6期。
[52]何炼成、李忠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53]侯若石:《当金钱不再至上:知识生产革命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
[54]胡若痴、卫兴华:《批判新自由主义就是否定和反对改革吗?——敬请高尚全会长划清与新自由主义的界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8期。
[55]黄益平:《走向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行政管理改革》2013年第11期。
[56]金碚:《论民生的经济学性质》,《新华文摘》2011年第8期。
[57]简新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8]简新华、李延东:《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目标模式、困难和途径》,《学术月刊》2010年第8期。
[59]简新华、叶林:《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优化趋势》,《经济学家》2011年第1期。
[60]《江泽民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1]李炳炎:《共同富裕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62]李炳炎:《利益分享经济学》,山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63]李炳炎、孙然:《迈向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理性思考》,《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4期。
[64]刘国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9月12日。
[65]刘国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66]刘国光:《共同理想的基石:国有企业若干重大问题评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67]刘国光:《“世界马克思经济学奖”答词》,《海派经济学》第35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8]刘国光:《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读胡锦涛同志3月7日讲话有感》,《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6期。
[69]刘国光:《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再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江淮论坛》2013年第5期。
[70]刘国光:《是“国富优先”转向“民富优先”,还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转向“共同富裕”》,《探索》2011年第4期。
[71]李济广:《析吴敬琏彻底私有化的经济改革主张——评〈重启改革议程——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管理学刊》2014年第2期。
[72]李建平:《新自由主义市场拜物教批判——马克思〈资本论〉的当代启示》,《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第9期。
[73]李建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74]陆岷峰、张惠:《“包容性增长”的内涵辨析及实现要点》,《江南论坛》2010年第11期。
[75]《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6]《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7]鲁品越:《鲜活的资本论:从深层本质到表层现象》,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5年版。
[78]鲁品越:《社会主义对资本力量:驾驶与导控》,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79]李强:《为什么农民工“有技术无地位”——技术工人转向中间阶层社会结构的战略探索》,《人民论坛》2011年第2期。
[80]刘伟:《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历史性变化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
[81]李涛等:《中国包容性发展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82]梁晓声:《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版。
[83]林毅夫、庄巨忠、汤敏、林暾:《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年版。
[84]刘永佶:《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纲要》,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5]刘永佶:《中国政治经济学·主体·主义·主题·主张》,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86]梁柱:《评〈重启改革议程〉三个前提设定的荒谬性——关于我们同吴敬琏的分歧》,《中华魂》2013年第13期。
[87]李志军、韩小谦、冯秀军、韩美兰:《比较视阈中的中国经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88]李政涛:《中国社会发展的“教育尺度”与教育基础》,《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
[89][英]马丁·雅克:《中国治理国家比西方更成功》,《参考消息》2014年10月24日。
[9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19、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9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5、6、7、9、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9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3][美]曼昆:《经济学原理》,梁小民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4]梅荣政、白显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新自由主义——评析〈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10期。
[95][美]西奥多·舒尔茨:《穷国的经济学》,《世界经济译丛》1980年第12期。
[96][美]西奥多·舒尔茨:《对低收入国家经济成就及其前景的估计》,《世界经济情况》(复旦大学)1980年第5期。
[97][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私有化更有效率吗》,《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10期。
[98][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自由市场的坠落》,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99]《毛泽东选集》第1、3、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00]裴小革:《财富的道路:科学发展观的财富基础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01]裴小革:《建设的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02]青连斌:《“边缘化”带来的警示》,《人民论坛》2010年第36期。
[103]任保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报告(2011):中国经济增长包容性》,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
[104]任保平、高煜:《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报告(2010)》,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105]任保平:《低成本经济发展的制度阐释:一种新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实现途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6]任仲平:《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人民日报》2010年3月1日。
[107]《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2016年版。
[108]史晋川:《经济学研究中的主题与方法》,《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109]史晋川:《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110]孙居涛:《制度创新与共同富裕》,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11]世界银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增长报告: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发展的战略》,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
[112]沈开艳、权衡:《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研究:中国与印度经济发展比较》,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113]孙翎:《包容性增长与基本社会保障均等化:基于机会平等的视角》,《光明日报》2010年10月19日。
[114]沈立人:《中国弱势群体》,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年版。
[115]桑新民:《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人类自身生产探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16]邵宜航、刘雅南:《从经济学再到政治经济学:理解包容性增长》,《经济学家》2011年第10期。
[117]唐轶:《让“包容性增长”成就蚁族梦想》,《中国青年报》2010年12月10日。
[118]吴敬琏:《我们站在了历史的入口》,《人民日报》2013年12月30日。
[119]吴敬琏、马国川:《重启改革议程: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120]吴敬琏、张维迎等:《改革是最大政策》,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
[121]文魁、宋湛:《走向和谐:市场型社会主义劳动关系新探》,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122]文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思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123]文魁、谭永生:《把握规律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年第2期。
[124]王玲玲、冯皓:《发展伦理探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25]王霞、李建平:《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悖论及其破解》,《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26]吴宣恭:《阶级分析在我国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政治经济学评论》2011年第2期。
[127]吴宣恭:《分配不公的主要矛盾、根源和解决途径》,《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11期。
[128]吴宣恭:《评对抗“官本经济”的“民本经济”论——与高尚全先生商榷》,《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9期。
[129]吴宣恭:《实现公平与效率互相促进》,《经济纵横》2007年第1期。
[130]吴宣恭:《阶级分析在我国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中华魂》2011年第9期。
[131]吴宣恭:《分配不公的主要矛盾、根源和解决途径》,《中国船舶报》2011年6月17日。
[132]吴宣恭:《明确我国改革的性质和方向》,《福建日报》2001年4月18日。
[133]吴宣恭:《吴宣恭文集:产权·价值·分配》,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34]卫兴华:《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人民日报》2011年2月14日。
[135]卫兴华:《按照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处理财富分配关系》,《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6期。
[136]王兴运:《弱势群体权益保护法论纲》,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137]吴元梁:《唯物史观: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哲学研究》2005年第7期。
[138]王振中:《中国转型经济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版。
[139]王振中:《为什么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140]王振中:《当前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不容忽视》,《经济经纬》2005年第6期。
[141]王振中:《人在经济学中崛起》,《学术研究》2000年第7期。
[142]徐传谌、何彬、艾德洲:《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发展和壮大国有经济》,《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9期。
[143]徐剑波:《印度这大象》,海天出版社2010年版。
[144]《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145]《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146]《学习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47]熊友华:《弱势群体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48][英]阿尔弗雷多·萨德-费洛、黛博拉·约翰斯顿:《新自由主义:批判读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49][印]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50][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51]余斌:《经济学的真相:宏观经济学批判》,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版。
[152]徐斌:《制度建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53]余斌、黄凌云:《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要创办和扩大国有企业》,《海派经济学季刊》2006年卷第2期。
[154]叶初升、张凤华:《发展经济学视野中的包容性增长》,《光明日报》2011年3月18日。
[155]杨承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56]杨承训:《新自由主义何以在中国风行一时》,《人民论坛》2011年第1期。
[157][英]E.J.米香:《经济增长的代价》,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
[158][印]米斯拉、普里:《印度经济》,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59][英]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160]叶檀:《中国的转型尤其需要九死未悔的努力》,《每日经济新闻》2010年12月刊。
[161]杨万东、张建君、黄树东、朱安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本土派”与“海外派”的对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62]袁蓉君:《中外专家认为中国应重视包容性增长》,《金融时报》2007年8月10日。
[163]余少祥:《弱者的权利: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的法理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64]杨新铭:《对“国进民退”争论的三大问题的再认识》,《经济纵横》2013年第10期。
[165]余秀兰:《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
[166]叶小文:《让道德成为市场经济的正能量》,《新华文摘》2014年第12期。
[167]杨怡爽、杨洋:《中国与印度的包容性增长比较》,《经济界》2014年第3期。
[168]于祖尧:《西方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衰败和中国信徒的堕落》,《中华魂》2013年第1期(上)。
[169]朱步楼:《科学发展观与经济伦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70]左大培:《中国需要大规模的国有企业》,《探索》2005年第6期。
[171]《中国统计年鉴》(历年多版),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013年版。
[172]张峰、冯海波:《“包容性增长”的科学内涵及其世界历史意义》,《吉首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173]张雷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新视野》2004年第1期。
[174]张雷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经济视阈》,《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年第11期。
[175]张雷声:《发展中国家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及其理论反思》,《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第5期。
[176]张雷声:《从效率与公平统一的视角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学术界》2005年第4期。
[177]张雷声:《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与经济全球化》,《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0期。
[178]张雷声、张宇:《马克思的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9]郑立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2010—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180]郑新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年版。
[181]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82]张维迎:《市场的逻辑》(增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83]张秀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现机制分析》,《新长征》2007年第12期。
[184]张宇:《张宇自选集》,学习出版社2012年版。
[185]张宇、卫兴华:《公平与效率的新选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86]张颐武:《中国崛起的文化内涵》,《科学中国人》2010年第1期。
[187]周志太:《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是增加劳动收入》,《现代经济探讨》2011年第7期。
[188]周志太:《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十大趋势》,《经济视角》(下),2009年第10期。
[189]张作云:《我国改革发展两种不同思路评析》,《管理学刊》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