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贵雄:《消失中的布朗族(莽人)“赖笼”》,《民族论坛》2013年第3期。
褚建芳:《人神之间:云南芒市一个傣族村寨的仪式生活、经济伦理与等级秩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车文博(编):《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陈友山:《莽族宗教信仰》(未刊本)。
刀洁:《芒人与“布莽”傣人丧葬习俗比较》,《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刀洁:《金水河莽人社会调查》,载和少英《云南特有族群社会文化调查》,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刀洁、和少英:《守望国境线上的家园:金平傣族的社会文化》,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邓玮:《芒人》,载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志编写办公室《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志》,云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方宝璋:《闽台民间习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方明:《从刻木记事到现代媒介消费——在莽人村寨感受到的变与不变》,《中国民族报》2012-6-22(06版)。
方明:《从民生视角评估莽人扶贫工程的绩效》,《农业考古》2012年第3期。
方明:《人口较少民族的扶贫与发展——以布朗族(莽人)为个案》,《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年第2期。
方明:《少小民族节日文化的变迁——以莽人为例》,《新西部》2012年第4期。
方明:《中国莽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三峡论坛》2014年第3期。
方明:《中国西南边境莽人的大众媒介接触调查》,《东南传播》2011年第6期。
方明、刘晓程:《文化扶贫与大众媒介:莽人媒介接触的人类学思考》,载何明(主编)《西南边疆民族研究(9)》,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范宏贵:《成年文嘴的越南莽人》,《中国民族报》2004年6月18日第4版。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高丙中:《汉译人类学名著丛书·总序》,载E.E.埃文思-普里查德《阿赞德人巫术、神谕和魔法》,覃俐俐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高立士:《曼人的社会经济与传统文化》,《广西民族研究》1996年第1期。
高永奇:《莽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何平:《中国西南与东南亚跨境民族的形成及其族群认同》,《广西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
和少英等:《云南跨境民族文化初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何星亮:《图腾与中国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黄光学、施联朱:《中国的民族识别——56个民族的来历》,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黄铮、萧德浩(主编):《中越边界历史资料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志》,三联书店1994年版。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统计局:《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资料1952—1985》,1989年(未刊本)。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李道勇:《莽村考察》,《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
李道勇、李年生、粟锦辽:《我国孟—高棉诸民族群体人名考释》,《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
李根蟠、卢勋:《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原始农业形态》,农业出版社1987年版。
李昆:《顶城的生育与养育》,载余光弘、杨晋涛《闽南顶城人的社会与文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拉祜族岔满人调查组:《岔满人情况的调查报告》,1987年(未刊本)。
罗列诗、郎启训、徐艺:《多元文化背景下少小民族的文化认同构建——基于金平莽人民间乐舞的研究》,《黄河之声》2012年第10期。
刘鹏翔、许敏、张叔娘:《莽人传统文化保护研究》,《怀化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郎启训、王一川:《莽人民间乐舞研究的意义》,《艺海》2011年第5期。
郎启训、王一川:《生态学视野下少小民族民间乐舞的传承与发展——以云南金平莽人民间乐舞为例》,《红河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鲁绍凯:《改革开放后云南莽人的生存发展状况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林耀华:《中国西南地区的民族识别》,《云南社会科学》1984年第2期。
毛佑全:《云南金平芒人的社会经济活动及其文化习俗概观》,《思想战线》1994年第3期。
毛佑全:《云南金平芒人的文化习俗概观》,《阵地与熔炉》2002年第3期。
盘文兴、刘国梁:《追踪神秘的莽人部落》,《绿色大世界》2000年第2期。
盘文兴、刘国梁:《滇越边界的神秘“莽人”》,《东南亚纵横》2001年第2期。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研究述评》,《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阮鸾:《莽语概述》,载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编《民族研究译丛》,范宏贵译,1986年第7期。
宋恩常:《插满人社会经济调查》,载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调查组、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县苦聪人社会经济调查》,云南省民族研究所1963年版。
宋恩常:《云南少数民族研究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施建光:《中越跨国民族的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研究——以莽人和苦聪人为例》,载李一平、刘稚《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石奕龙、方明:《云南布朗莽人家屋文化的变迁及调适》,《民族研究》2013年第3期。
石奕龙、张实:《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田汝康:《芒市边民的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王敬骝:《莽语调查报告》,《民族调查研究》1986年第4期。
王建新:《宗教民族志的视角、理论范式和方法——现代人类学研究诠释》,《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
王兰凤、许敏:《莽人的原始宗教信仰研究》,《科教文汇》2013年第3期(中旬刊)。
王兰凤、许敏:《莽人传统礼仪和节日研究》,《学理论》2013年第15期。
王兰凤、许敏:《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现状》,《学理论》2014年第7期。
王铭铭:《物的社会生命?——莫斯〈论礼物〉的解释力与局限性》,《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
袁春艳:《人口较少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以莽人为例》,博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2年。
杨福泉、杨士杰:《云南省少小边穷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制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年版。
晏红兴:《金平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杨六金:《越南西北部的莽人》,《世界民族》1997年第1期。
杨六金:《金平莽人社会历史与族属研究》,1997年(未刊稿)。
杨六金:《莽人的过去和现在——十六年跟踪实察研究》,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杨六金:《中国莽人对野生食用植物的利用和保护》,《红河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杨明华:《璞山村的生育与养育》,载余光弘、杨明华《闽南璞山人的社会与文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颜其香、周植志:《中国孟高棉语族语言与南亚语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杨翔、马培洲:《云南莽人人口素质的调查研究》,《中华优生与遗传杂志》1995年第3期。
杨翔、张丽梅、丁猛、张亚平:《莽人、苦聪人 mtDNA 多态性研究》,《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第21期。
余光弘:《A.van Gennep 生命仪礼理论的重新评价》,《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86年第60期。
余光弘:《兰屿雅美族以同易同式交换的经济实用性》,《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96年第80期。
云南省编辑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书》修订编辑委员会:《思茅玉溪红河傣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民族研究所(编著):《越南北方民族》,载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研究资料丛刊之三》,范宏贵、孟维仁、徐泉英、古小松译,1986年版。
张德强:《莽人部落:中国“阿凡达人”的神秘生活》,《文化月刊》2011年第5期。
张德强:《探访“莽人”部落的神秘生活》,《民族论坛》2011年第10期。
张健:《莽人舞蹈动律的溯源——与哈尼族、藏族舞蹈的对比研究》,《黄河之声》2012年第10期。
郑连斌、陆舜华、许渤松、罗东梅、张兴华:《中国独龙族与莽人的体质特征》,《人类学报》2008年第4期。
张渝光:《莽人:中国的斯巴达人》,《文明》2009年第8期。
赵秀兰:《莽语与佤语的基本词汇比较——兼谈莽语与佤语吸收外来词的方式》,《红河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郑连斌、陆舜华、张兴华、罗东梅、于会新、许渤松:《中国莽人、僜人、珞巴族与门巴族Heath-Carter法体型研究》,《人类学报》2010年第2期。
郑宇:《箐口村哈尼族社会生活中的仪式与交换》,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Anthony F.C.Wallace,Religion:An Anthropological View,New York:Random House,1966.
Annette Weiner,Inalienable Possessions:The Paradox of Keeping-While-Giving,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
Annette Weiner,The Trobrianders of Papua New Guinea,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88.
A.Van Gennp,The Rite of Passage,Monika B.Vizedom & Gabrielle L.Caffee(trans.),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0.
Bronislaw Malinowski,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An Account of Native Enterprise and Adventure in the Archipelagoes of Melanesia,Illinois:Waveland Press,1984.
Bronislaw Malinowski,Magic,Science,and Religion and Other Essays,Garden City,NY:Doubleday Anchor,1948.
Bronislaw Malinowski,A Diary in the Strict Sense of the Ter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Bronislaw Malinowski,Crime and Custom in Savage Society,Paterson,N.J.:Littlefield,Adams,1962.
Catherine Bell,Ritual:Perspectives & Dimension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Catherine Bell,Ritual Theory,Ritual Practic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Claude Lévi-Strauss,Structural Anthropology,Claire Jacobson and Brook Grundfest Scheepf(trans.),New York:Basic Books.1963.
Claude Lévi-Strauss,Tristes Tropiques,John Weightman and Doreen Weightman(trans.),New York:Atheneum,1966.
Conrad Phillip Kottak,Assault on Paradise:Social Change in a Brazilian Village,New York:Random House,2004.
,Chu Thǎi,Lúu Húng,Ethnic Minorities in Vietnam,Hanoi:Supplement and revised edition,2010.
Emile Durkheim,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Joseph Ward Swain(trans.),New York:The Free Press,1965.
Fiona Bowie,The Anthropology of Religion:An Introduction,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0.
Hildred Geertz & Clifford Geertz,“Teknonymy in Bali:Parenthood,Age-Grading and Genealogical Amnesia”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Vol.94,No.2,1954.
Hoàng So'n,Ngu'ò'i
' chǎn nu'a huy ê n Sìn Hô,tinh Lai Châu,Hà Nôi:Nhà
vǎn hóa dân tôc Hà Nôi,2007.
James George Frazer,The Golden Bough:a study of magic and religion,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1999.
JamesC.Scott,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an Anarchist History of Up-land Southeast Asia,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9.
John Beattie,Other Cultures:Aims,Methods,and Achievements in Social Anthropology,New York:The Free Press,1964.
Lu'u Xuân Lý,
vǎn hóa Dân
,Hà
:Nhà
vǎn hóa dân
Hà
,2003.
Manning Nash,The Golden Road to Modernity:Village Life in Contemporary Burma,Chicago:the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73.
Marcel Mauss,The Gift:The Form and Reason for Exchange in Archaic Societies,(W.D.Halls,trans.),New York:W.W.Norton,1990.
Marshall Sahlins,Stone Age Economics,Chicago:Aldine-Atherton,1972.
Marshall Sahlins,Culture and Practical Reason,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6.
Maurice Godelier,The Enigma of the Gift,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98.
Napoleon Chagnon,Yanomamo,Tex.:Harcourt Brace,1992.
Nguy ê~n Hùng
,Tho'ca dân gian dân
,Hà
:Nhá xu
vǎn hóa dân
,2011.
Nguyê~n Vǎn Huy/Nguyen Van Huy,The Cultural Mosaic of Ethnic Groups in Vietnam,Ha Noi: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2004.
Nguyê~n Vǎn Huy/Nguyen Van Huy,54 Ethnic Groups in Vietnam,Ha Noi:Vna Publishing House,2008.
Nguyê~n Vǎn Huy,
,Nguy
Trúc Bình,Nh
'ng nhóm dân
ng
' h ê nam á
' tây
Nam,Hà
:nhà
khoa
,1972.
Patrick V.Kirch,“Prehistoric Exchange in Western Melanesia”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Vol.20,1991.
Raymond Firth,Economics of the Zealand Maori,Wellington:Government Printer,1959.
Rebecca L.Stein&Philip L.Stein,The Anthropology of Religion,Magic,and Witchcraft,Boston:Pearson Education Inc,2008.
Stanley J.Tambiah,A Performative Approach to Ritual,London:The British Academy 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Thomas Barfield,The Dictionary of Anthropology,Oxford:Blackwell,1997.
Thomas Hylland Eriksen,Small Places,Large Issues: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New York:Pluto Press,2010.
Victor Turner,The Forest of Symbols:Aspects of Ndembu Ritual,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7.
Yan Yunxiang,The Flow of Gifts:Reciprocity and Social Networks in a Chinese Village,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