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确保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实现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在农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
2014年1月19日,《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指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激发农村经济社会活力,要鼓励探索创新,在明确底线的前提下,支持地方先行先试,尊重农民群众实践创造,城乡统筹联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民平等地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本书以农业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切入点,研究河南省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增收问题的协调机制,为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及今后农民增收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决策依据。
本书主要运用从抽象到具体、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经济学研究方法,结合经济学理论、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等方面理论,通过运用农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系统科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对河南省农业现代与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系统化的多学科交叉分析,并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增收的相关概念、内涵、相关理论进行了有选择的重点研究。在对河南省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增收关系进行研究时,采用了定量分析方法,通过对1978—2013年相关统计数据的收集和河南省农业现代化中各投入要素的计算,建立起河南省农民增收模型,并对农业现代化中各要素的贡献率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质与量、实证与规范、定性与定量的综合分析。目的是探求河南省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增收关系计量模型的普适性或差异性,并找出对河南省农民增收影响最大的因素,为本书提出的河南省农业现代化背景下促进农民增收对策和建议提供实证依据。
基于此,本书提出以研究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民增收作为切入点,对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协同机制进行研究,本书依据研究特性,将研究地域范围具体界定为河南省下辖的17个省辖市、21个县级市,88个县,50个市辖区,1841个乡镇,558个街道办事处,4105个社区居委会,47140个村委会。将研究所涉及的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具体界定为农业机械化、农村信息化、农田水利化、农业产业化、农民人力资本化和农业生态化六个方面。通过一系列相关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主要有:
(1)河南省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增收中的突出问题是: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不规模,经营方式落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农民人力资本水平偏低;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土地退化严重。
(2)河南省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增收中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陈旧的思想观念、粗放的经营方式、落后的技术条件、缺失的激励机制。
(3)河南省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增收协同发展模型分析结论:在河南省农业现代化背景下,2000年以后农民增收的各因素贡献率相对平稳,贡献率也在稳定增加。为了使河南省农民的收入持续增加,要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强对农村劳动者的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利用效率,提升科技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
(4)河南省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增收的总体思路:坚持以粮为基、统筹“三农”,推动全局,依据“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发展理念,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使规模稳健扩大、质量加快提升,积极构建集良种繁育、规模生产、精深加工、物流销售和循环利用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优化现代农业发展布局。
(5)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对策是:加大农业投入和补贴力度、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强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培养。
(6)河南省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增收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完善农田水利设备、培养新型农民、推进农村信息化、强化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生态化。
由于河南省点多、线长、面广,鉴于时间和经费的有限性,相关资料和数据收集不尽完善,致使本书研究结论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
(1)本书仅以河南省各市、县为单位对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增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分析,缺乏针对各个农村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
(2)本书仅从农业机械化、农村信息化、农田水利化、农业产业化、农民人力资本化和农业环境生态化六大方面对河南省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增收问题进行分析,其中每个方面都牵涉众多因素,因而缺乏具体到内部具体层面上的细化分析。
由于上述不足,决定拥有后续研究价值:
(1)河南省各个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的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增收问题差别较大,需要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而针对每个市县的农村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增收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细化研究。
(2)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化的长期性工程,它的高效率实现依赖高效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的市场机制以及相应的协调机构、法制环境等,因而对这些相关部门相关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本书最后结合实证分析结论,设计了河南省农业现代化与年初增收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提出了在推进河南省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对策,即加大农业投入和补贴力度、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强化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加快科技人才的培养、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关谷俊作:《日本的农地制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3]农业部课题组:《新时期农村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
[4]速水佑次郎、弗农·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西奥多·Z.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6]樊胜根:《经济增长、地区差异与贫困——中国农村公共投资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版。
[7]D.盖尔·约翰逊著:《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林毅夫、赵耀辉编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8]桥本寿朗:《现代日本经济》,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黄祖辉、邵峰、朋文欢:《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中国农村经济》2013年第1期。
[10]叶普万、白跃世:《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述评——兼谈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当代经济科学》2002年第5期。
[11]檀学文:《现代农业、后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两型农村’与生态农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农业现代化比较国际研讨会”综述》,《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2期。
[12]肖卫、肖琳子:《二元经济中的农业技术进步、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来自2001—201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中国农村经济》2013年第6期。
[13]丁建勋:《信息化与农民增收:理论与实证分析》,《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12期。
[14]路剑:《李小北关于农户信息化问题的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5期。
[15]冯海发:《增加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的对策思考》,《经济纵横》2001年第12期。
[16]白蕴芳、陈安存:《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4期。
[17]卢荣善:《农业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农民从身份到职业的转换》,《经济学家》2006年第6期。
[18]陈锡文:《“三化”同步发展总工程——评〈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发展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12年第7期。
[19]彭代彦、吴扬杰:《农地集中与农民增收关系的实证检验》,《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4期。
[20]倪洪兴:《强化农业保护体系建设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1期。
[21]钟甫宁:《劳动力市场的调节是农民增收的关键——评〈农村发展与增加农民收入〉》,《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5期。
[22]王学真、高峰、公茂刚:《农业国际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5期。
[23]刘志澄:《加快现代农业建议》,《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4期。
[24]周洁红、黄祖辉:《农业现代化评论综述——内涵、标准与特点》,《农业经济》2002年第11期。
[25]刘纯阳、高启杰:《我国农民收入区域差异变动趋势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4年第2期。
[26]柯炳生:《关于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的若干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1期。
[27]张冬平、邓蒙芝、李为、赵淑英:《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要素的Panel Data模型分析》,《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28]李凤梅:《国外农业现代化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世界农业》2011年第9期。
[29]万广华:《中国农村区域间居民收入差异及其变化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1998年第8期。
[30]刘慧:《我国农村发展地域差异及类型划分》,《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第4期。
[31]蒋和平、黄德林:《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综合评价》,《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年第2期。
[32]周维宏:《中日农村农民外出打工对比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3]梅方权:《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分折》,《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12期。
[34]景普秋、张复明:《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研究综述与评价》,《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3期。
[35]张鸣鸣:《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农业现代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农业现代化研讨会暨第九届全国农经网络大会”综述》,《中国农村经济》2013年第12期。
[36]曾福生、高鸣:《中国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现代农业视角》,《中国农村经济》2013年第1期。
[37]汪雷:《创新农村公共政策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7期。
[38]王永发:《农民素质与教育》,《农业经济》2004年第2期。
[39]许开录:《基于国际经验的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与模式》,《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1期。
[40]李燕凌:《汤庆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战略对策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年第6期。
[41]黄小舟:《王红玲从农民增收的角度看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绩效》,《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42]史煜妍:《加入WTO后的中国农业保护政策》,《经济纵横》2003年第1期。
[43]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44]李应振:《后税费时代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5期。
[45]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46]孟俊杰:《北京市农民收入来源构成及增收对策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1期。
[47]汪希成、黄静静、杨强:《新疆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增收问题的实证分析》,《乡镇经济》2009年第3期。
[48]彭代彦、吴扬杰:《农地集中与农民增收关系的实证检验》,《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4期。
[49]尹成杰:《农民持续增收动力: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相结合》,《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1期。
[50]王凤山、杨炳旭:《抓结构调整促农民增收——以河南省西峡县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1期。
[51]王雅鹏:《对我国粮食安全路径选择的思考——基于农民增收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3期。
[52]李国祥:《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的效应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5期。
[53]李万明、刘磊磊、杨强:《中国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问题研究》,《生态经济》2009年第3期。
[54]曾建中:《海南农民增收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1期。
[55]吴照云、朱丽萌:《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国家支持体系构想》,《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7期。
[56]Lewis,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eial Studies,1954.
[57]Hayami Yujiro,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Ruttan.V.W.Jho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5.
[58]Knight,J.,Song,L.,The Spatial Contribution to Income Inequality in Rural China[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
[59]Rozelle,S.,Stagnation without Equity: Patterns of Growth and Inequality in China's Rural Economy[J].The China Journal,1996.
[60]Richard G.Newell,Adam B.Jaffe,Robert N.Stavins.The Induced Innovation Hypothesis and Energy-Saving Technological Change[R].Discussion Revised.
[61]David Zilberman,Madhu Khanna,Leslie Lipper.Economics of New Technologies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J].Australian Journal of Ag 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1997.
[62]Sheldon Krimsky,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the Environment: Science Policy & Social Issues[M].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of Press,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