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析了我国欠发达地区写农业现代化存在的问题,在凝练国内外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家重大涉农政策的新要求,提出欠发达地区“多阶段双链协同三产融合”的农业现代化路径。主张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以挖掘“适应性优势”为突破口,按照替代性食物网络建设、替代性食物网络规模化、农业产业链集成以及农业产业合发展四个阶段实现区域农业现代化。按照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现代化和农业服务现代化协同发展和“三产融合”发展的要求,重点研究了四个阶段的“互联网+”平台建设策略、平台运行机制创新以及对应的农业现代化政策保障体系。
刘松,男,博士,副教授。1981年生,现任长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2008年毕业于哈尔滨理工大学获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主讲《经济控制论》《决策支持系统》《信息经济学》《信息管理学》《企业资源计划》等课程。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协同创新、虚拟企业管理以及决策支持系统等。现已主持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1项,主持湖北省社科项目3项、湖北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项、湖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1项、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1项、长江大学教研项目1项。主持横向课题1项,参与4项各类横向课题研究。获得湖北省社科联青年学者论坛一等奖1项,荆州市优秀人文社科成果三等奖1项。出版专著《高技术虚拟企业合作冲突管理模式研究》一部,在《管理科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科技进步与对策》《中国科技论坛》《计算机工程与应用》“Advanced Material Research”《科技管理研究》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近20篇论文被CSSCI、EI、ISTP等机构收录。
[1]2017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光明日报》2017年2月6日,第1版。
[2]《2014年中国农业互联网行业分析报告—问题及发展方向》,吾谷网,http://news.wugu.com.cn/article/20141119/390474.html,2014年11月19日。
[3]《产品电商站上风口,雷军看上一亩田》,《21世纪经济报道》,http://it.gmw.cn/2015-05/19/content_15708709.htm,2015年5月19日。
[4]《农产品电子商务面临的三大问题》,比特网,http://net.chinabyte.com/86/12646586.shtml。
[5]《云农场首席传播官田丰:探寻互联网+农业融合之路》,http://news.sina.com.cn/o/2015-07-28/102432154732.shtml。
[6]蔡昉:《在“全面”上着眼在“短板”上着力》,《中国农村经济》2016年第10期。
[7]曹新武、李世成、谢树军:《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在品牌农业中的运用》,《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第19期。
[8]陈辉:《互联网+农业大潮来袭》,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info/2015-05/31/c_134280598.htm,2015年5月31日。
[9]陈诗波、李崇光:《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与食品安全问题研究》,http://jgxs.njau.edu.cn:8011/info_Show.asp?ArticleID=702。
[10]陈文胜:《论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以区域地标品牌为战略调整农业结构》,《农村经济》2016年第1期。
[11]陈晓华:《“互联网+”农业能解决三大问题》,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od/2015-07/27/c_1116051704.html,2015年7月27日。
[12]程承坪、谢雪珂:《日本和韩国发展第六产业的主要做法及启示》,《经济纵横》2016年第8期。
[13]戴孝悌:《产业链视域中的法国农业产业发展经验及其启示》,《江苏农业科学》2012年第9期。
[14]丁勤、田甜:《〈垄上行〉:服务成就价值》,《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年第8期。
[15]董越勇、管孝锋、陶忠良等:《应用先进实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基层信息化模式的构建》,《浙江农业学报》2011年第5期。
[16]高峰、亓秀华:《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分析》,《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7]高志敏、彭梦春:《发达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及中国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思路》,《世界农业》2012年第12期。
[18]郭茹、原伟鹏、刘新平、张琳:《中国农村改革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探讨——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改革与战略》2017年第2期。
[19]韩秉智:《以集约式经营为着力点突破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发展的瓶颈》,《农业经济》2015年第2期。
[20]和龙、葛新权、刘延平:《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挑战及对策》,《农村经济》2016年第7期。
[21]贺东航、牛宗岭:《“五化同步”引领综合扶贫改革》,《光明日报》2015年5月20日,第13版。
[22]胡志全、朱殿霄、侯丽薇、王东阳:《实现我国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探讨——基于生产三要素的比较》,《农业经济问题》2016年第7期。
[23]黄建军:《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困境与对策》,《江淮论坛》2010年第3期。
[24]姜长云:《关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思考——如何实现中国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转型升级》,《人民论坛》2014年第1期。
[25]李宾、孔祥智:《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拉动作用研究》,《经济学家》2016年第8期。
[26]李春海:《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框架及其运行机理》,《改革》2011年第10期。
[27]李海舰、田跃新、李文杰:《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10期。
[28]李克强:《用工业的方式发展现代农业》,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15-07/25/content_2902475.htm,2015年7月25日。
[29]李飒:《农业技术创新对美国农业发展的贡献研究》,《世界农业》2014年第4期。
[30]李微:《学习型竞争性联盟的不稳定性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第15期。
[31]李燕琼、张学睿:《基于价值链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培育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1期。
[32]刘春香:《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相结合: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农村经济》2005年第5期。
[33]刘定华、胡迎春、孙建星:《美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启示》,《农业发展与金融》2012年第11期。
[34]刘丽伟:《美国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研究与启示》,《农业经济》2012年第7期。
[35]刘蕲武、张望、张峰:《从〈垄上行〉看地方电视台涉农栏目运营方式》,《新闻世界》2011年第6期。
[36]刘松:《区域媒体驱动的农资流通网络绩效分析与优化》,《湖北农业科学》2015年第21期。
[37]刘松:《区域农业竞争优势的培植与发展研究综述》,《湖北农业科学》2013年第2期。
[38]刘松:《弱势农业主体发展模式研究》,《湖北农业科学》2014年第2期。
[39]刘昭云:《欠发达地区发展绿色经济的战略取向与对策研究——以广东省梅州为例》,《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年第4期。
[40]刘志民、刘华周、汤国辉:《特色农业发展的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41]卢丽娟:《含退出期权的动态联盟控制路径规划》,《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5期。
[42]芦千文:《关于调整粮食安全保障思路的思考》,《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6年第7期。
[43]陆地:《〈垄上行〉成功因素解析》,《现代视听》2007年第2期。
[44]陆继霞:《替代性食物体系的特征与发展困境——以社区支持农业和巢状市场为例》,《贵州社会科学》2016年第4期。
[45]罗丹、陈洁:《域外经验、当下状况与中国特色农业组织体系构建》,《改革》2013年第3期。
[46]聂华林、杨敬宇:《特色现代农业是我国西部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取向》,《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年第5期。
[47]乔颖丽、李云贤、吉晓光:《区域生鲜农产品产业链模式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分析——基于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分析》,《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5期。
[48]苏德悦:《农村电商,借势互联网+农业起飞》,中国信息产业网——人民邮电报(北京),http://news.163.com/15/0728/10/AVJRTPFJ00014AED.html,2015年7月28日。
[49]孙瑞玲:《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路径与模式选择》,《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50]田世海、高长元:《基于Web Services的高技术虚拟企业信息集成》,《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6期。
[51]王国立:《绿色发展如何用好优势》,《人民论坛》2011年第5期。
[52]王录仓、武荣伟、梁炳伟、张钦、刘华军:《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时空格局》,《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12期。
[53]王铁:《论我国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前沿》2015年第1期。
[54]王艳华:《“互联网+农业”开启中国农业升级新模式》,《人民论坛》2015年第8期。
[55]王宇:《调查称产粮大县多是财政穷县——危及国家粮食安全》,新华网,http://news.sohu.com/20150823/n419510092.shtml。
[56]魏延安:《互联网农业的三大模式》,安徽农网,http://www.ahnw.gov.cn/2006nwkx/html/201404/%7B3095DCBE-0D28-46A7-B384-7F54C443A989%7D.shtml。
[57]吴仲斌、刘斌樑:《准确把握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四个关键问题》,《中国财政》2013年第8期。
[58]徐立成、周立:《“农消对接”模式的兴起与食品安全信任共同体的重建》,《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59]杨波:《“社区支持农业(CSA)”的流通渠道分析:基于和主流渠道对比的视角》,《消费经济》2012年第5期。
[60]杨菲:《专家称富碳农业呼唤产业政策》,人民网——财经频道,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4/0304/c1004-24527272.html,2015年3月4日。
[61]杨涛、朱博文:《关注“小三农”:农资经销企业发展的基石——基于湖北垄上行新公社的案例》,《商场现代化》2012年第2期。
[62]杨维汉、赵超:《让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更加“绿色化”——专家解读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农业农村农民》2015年第4期。
[63]杨秀蓉:《外生比较优势、内生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内涵分析——以湖南农业为例》,《农村经济》2009年第11期。
[64]张成玉:《土地经营适度规模的确定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5年第11期。
[65]张贵友、章辉:《欠发达地区现代农业发展问题与对策》,《宏观经济管理》2010年第8期。
[66]张有闻、洪德良:《现代农业与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农业考古》2007年第3期。
[67]张照新、赵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困境摆脱及其体制机制创新》,《改革》2013年第2期。
[68]赵大伟:《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版。
[69]赵树锋:《欠发达地区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学习月刊》2015年第11期。
[70]赵芝俊、陈耀:《互联网+农业:理论、实践与政策——2015年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农业技术经济分会年会综述》,《农业技术经济》2015年第11期。
[71]朱萍:《“互联网+”催生农产品线上交易万亿市场——一亩田粘着泥巴搞电商》,《21世纪经济报道,http://epaper.21so.com/html/2015-07/27/content_133910.htm?div=-1,2015年7月21日。
[72]Choi Y.H.,Kang D.W.,Chae H.,Kim.K.S.,“An enterprise architecture framework for collaboration of virtual enterprise chains”,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2007,35(6): 1065-1078.
[73]Emanuele Blasi,Clara Cicatiello,Barbara Pancino,Silvio Franco,“Alternative food chains as a way to embed mountain agriculture in the urban market:The case of Trencher”,Agricultural and Food Economics,2015,3(3): 1-13.
[74]F.F.Aidarbako,A.A.Barlybaev,U.A.Barlybaev,I.A.Sitnova,V.T.Saitbatalova,“State support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indi vidual family sector of the rural economy(Based on the Example of the Republic of Bashkortostan)”,Studies on Russian Economic Development,2016,27(3): 291-297.
[75]F.Füsun Tatlldil,Ismet Boz,Hasan Tatlidil,“Farmers'perception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its determinants: A case study in Kahramanmaras province of Turkey”,Environment,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2009,11(6): 1091-1106.
[76]Ina Opitz,Regine Berges,Annette Piorr,Thomas Krikser,“Contributing to food security in urban areas: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griculture and peri-urban agriculture in the Global North”,Agriculture and Human Values,2015(8): 1-18.
[77]Kisan G.,Jonathan P.,Jan D.,“FAO/WFP crop and food security assessment mission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ists Conference”,Gold Coast,Australia,Zimbabwe,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9 August,2010:1-34.
[78]Liu S.,Gao C.Y.,“Methods for comprehensively evaluating the contribution of each partner to a high-tech virtual enterprise”//“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Moscow,Russia: IEEE,2009(1),: 315-321.
[79]Liu S.,“Cooperation performance analysis and optimal solutions for a regional agricultural service network”//“8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 systems and service management”,Tianjin,IEEE,2011: 332-336.
[80]Loch D.S.,Boyce K.G.,“Balancing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 roles in an effective seed supply system”,Field Crops Research,2003(84): 105-122.
[81]Marion Casagrande,Joséphine Peigné,Vincent Payet,Paul Mäder,José Manuel Blanco-Moreno,et al.,“Organic farmers' motivations and challenges for adopting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in Europe”,Organic Agriculture,2015(10): 1-15.
[82]Michael E.Porter.,“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2): 77-89.
[83]Michaela J.Barnett,Weston R.Dripps,Kerstin K.Blomquist,“Organivore or organorexic?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ternative food network engagement,disordered eating,and special diets”,Appetite,2016(105): 713-720.
[84]Mohammad Hossein Anisi,Gaddafi Abdul-Salaam,Abdul Hanan Abdullah,“A survey of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approaches and their energy consumption for monitoring farm fields in precision agriculture”,Precision Agriculture,2015,16(2): 216-238.
[85]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Local economic and employment development: Business clusters promoting enterprise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OECD Publishing,2005:1-12.
[86]Qiguo Zhao,Jikun Huang,“Roadmap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intelligentiz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agricultural science& technology in China:A Roadmap to 2050”,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2011: 127-140.
[87]SASSI M.,“Agricultural convergence and competitiveness in the EU-15 regions”//“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ists Conference”,Gold Coast,Australia,2006: 1-19.
[88]Schoonbeek L.,“A dynamic stackelberg model with production adjustment costs”,Journal of economics,1997,66(3): 271-282.
[89]Shu-Chin Huang,John Lew Cox,“Establishing a social entrepreneurial system to bridge the digital divide for the poor: A case study for Taiwan”,Universal Acces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2014(9):1-18.
[90]Sporleder,L.Thomas,“The Importance of the Food and Agricul ture Cluster to the Economy of Licking County Ohio”,AED Economics Report(AEDE-RP-0118-09).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Columbus,Ohio,January 2009: 1-39
[91]S.Aciksoz,“The Cluster of Urban Agriculture:Case of Bartin-Turkey”,ARIM Bilimleri Dergisi,2009,15(4)348-357.
[92]Theresa Schumilas,“Alternative Food Networ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anada,Waterloo,:University of Waterloo,2014: 3-5.
[93]Thomas R.,Christopher B.Barrett,Johan F.et.al.,“Difficulties in African Agricultural Systems Enhancement?”,World Development,2009,37(11): 1717-1727.
[94]Zhibo Pang,Qiang Chen,Weili Han,Lirong Zheng,“Value-centric design of the internet-of-things solution for food supply chain:Value creation,sensor portfolio and information fusion”,Information Systems Frontiers,2015,17(2): 289-319.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京ICP备05032912号-4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