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赵德馨:《中国经济50年发展的路径、阶段与基本经验》,《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1期。
樊纲、姚枝仲:《中国财产性生产要素总量与结构的分析》,《经济研究》2002年第11期。
李济广:《我国现阶段财产所有权结构统计评估》,《中州学刊》2011年第4期。
第一章
甘犁等:《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2012》,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陆旸、蔡昉:《调整人口政策对中国长期潜在增长率的影响》,《劳动经济研究》2013年第1期。
宋晓梧等主编:《不平等挑战中国——收入分配的思考与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孙章伟:《日本基尼系数与再分配制度研究》,《现代日本经济》2013年第2期。
王小鲁:《国民收入分配战略》,学习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13年版。
王小鲁:《灰色收入与国民收入分配:2013年报告》,《比较》2013年第5期。
Dornbusch,Rudiger and Sebastian Edwards (1989),“Macroeconomic Populism in Latin America”,NBER Working Paper,No.2986.
Eichengreen,Barry,Donghyun Park and Kwanho Shin (2011),“When Fast Growing Economies Slow Down:International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China”,NBER Working Paper,No.16919.
Palma,Jose Gabriel (2011),“Homogeneous Middles vs.Heterogeneous Tails,and the End of the ‘Inverted-U’:the Share of the Rich is What It's All About”,Cambridge Working Papers in Economics,No.1111.
第二章
蔡昉、都阳:《工资增长、工资趋同与刘易斯转折点》,《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9期。
陈光金:《市场抑或非市场:中国收入不平等成因实证分析》,《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6期。
陈志武:《金融的逻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年版。
陈宗胜、马草原:《城镇居民收入差别“阶梯型”变动的理论解释与实证检验》,《财经研究》2012年第6期。
程永宏:《改革以来全国总体基尼系数的演变及其城乡分解》,《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樊纲、姚枝仲:《中国财产性生产要素总量与结构的分析》,《经济研究》2002年第11期。
高文书、赵文、程杰:《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统计的影响》,载《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何立新、佐藤宏:《不同视角下的中国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与收入再分配——基于年度收入和终生收入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文汇》2008年第5期。
胡志军、刘宗明、龚志民:《中国总体收入基尼系数的估计:1985—2008》,《经济学》(季刊)2011年第4期。
贾康、梁季为:《国际个税征收的五个特点》,《当代金融家》2012年第1期。
赖德胜、陈建伟:《中国收入差距缩小的拐点或已来临》,《决策探索》2012年第5期。
李济广:《我国现阶段财产所有权结构统计评估》,《中州学刊》2011年第4期。
李实、罗楚亮:《中国收入差距究竟有多大——对修正样本结构偏差的尝试》,《经济研究》2011年第4期。
李卓:《新中国60年税制建设回眸》,《税务研究》2009年第10期。
天则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国有企业的性质、表现与改革》,研究报告,2011年。
许冰、章上峰:《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倒U型多拐点测度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第2期。
赵人伟:《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和财产分布问题分析》,《当代财经》2007年第7期。
周云波:《城市化、城乡差距以及全国居民总体收入差距的变动:收入差距倒U形假说的实证检验》,《经济学》(季刊)2009年第4期。
Atkinson A.B.,Bourguignon F.(2000),Handbook of Income Distribution(Volume 1).North Holland.
Gustafsson,B.,Li,S.,Sicular,T.(2007),Inequality and Public Policy in China.New York and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night、邓曲恒、李实:《中国的民工荒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管理世界》2011年第11期。
Li S.,Zhao R.(2011),“Market Reform and the Widening of the Income Gap”,Social Science in China,No.2.
Nagel,J.(1974),“Inequality and Discontent:A Nonlinear Hypothesis”.World Politics,Vol.26.
Ravallion,M.,Chen,S.(2007),“China's Uneven Progress Against Poverty”,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l.82.
Richard H.(2011),“China's Emergence as a Market Economy:Achievements and Challenges”,OECD Economics DepartmentWorking paper,March.
第三章
白重恩、钱震杰:《谁在挤占居民的收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常进雄、王丹枫:《我国城镇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异》,《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第9期。
戴园晨、黎汉明:《工资侵蚀利润: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潜在危险》,《经济研究》1988年第6期。
华生:《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低被严重误读 ——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报告之二》,《中国证券报》2010年10月14日第A21版。
贾康、韩晓明、刘微:《中国劳动报酬占比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中国证券报》2010年5月11日。
唐宗焜:《国有企业利润转移和企业再生产能力》,《经济研究》1992年第7期。
张车伟、张士斌:《关于中国劳动报酬占GDP份额变动的研究》,《劳动经济评论》2011年第4卷第1辑。
Deane,Phyllis,W.A.Cole (1962),British Economic Growth 1688-1959,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ohnson,D.Gale (1954),“The Functional Distribution of Income in the United States:1850-1952”,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36,No.2,pp.175-182.
Gollin,D.(2002),“Getting Income Shares Right”,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110,No.2,pp.458-475.
ILO,The Key Indicators of the Labor Market,the sixth edition.
Kaldor,Nicholas (1961),“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In The Theory of Capital,edited by Friedrich A.Lutz and Douglas C.Hague.New York:St.Martin's Press.
Kravis.I.B.(1959),“Relative Income Shams in Fact and Theor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49,No.5,pp.917-949.
Solow,R.M.(1958),“A Skeptical Note on the Constancy of Relative Shar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48,No.4,pp.618-631.
第四章
蔡昉:《“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经验与针对性》,《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12期。
陈玉宇、王志刚、魏众:《中国城镇居民20世纪90年代收入不平等及其变化——地区因素、人力资本在其中的作用》,《经济科学》2004年第6期。
程承坪、张旭、程莉:《工资增长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1980—2008年数据的实证分析》,《中国软科学》2012年第4期。
戴园晨、黎汉明:《工资侵蚀利润——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潜在危险》,《经济研究》1988年第6期。
都阳、曲玥:《劳动报酬、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力成本优势——对2000—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经验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5期。
都阳、曲玥:《中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的变化趋势与影响》,载《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冯毅、李实:《农民工的工资差距及其变动》,《中国经济问题》2013年第2期。
李文溥、郑建清、林金霞:《制造业劳动报酬水平与产业竞争力变动趋势探析》,《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8期。
刘伟、李绍荣:《所有制变化与经济增长和要素效率提升》,《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陆正飞、王雄元、张鹏:《国有企业支付了更高的职工工资吗?》,《经济研究》2012年第3期。
罗润东、付光新、李煜鑫:《中国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工资决定及差异研究》,《中国经济问题》2014年第2期。
马晓河:《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的需求结构演变与产业结构调整》,《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第11期。
朴馥永、黄阳华:《以经济转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来自韩国的经验》,《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年第1期。
唐宗焜:《国有企业利润转移和企业再生产能力》,《经济研究》1992年第7期。
伍晓鹰:《测算和解读中国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载吴敬琏主编《比较》,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
叶林祥、李实、罗楚亮:《行业垄断、所有制与企业工资收入差距——基于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11年第4期。
张车伟:《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变动与总体工资水平估算及分析》,《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9期。
张车伟:《如何认识中国劳动报酬份额的变动及含义》,《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赵文、张展新:《统计方法对估计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重新测算》,《劳动经济研究》2013年第1期。
Gill,Indermit and Homi Kharas (2007),An East Asian Renaissance:Ideas for Economic Growth,Washington,D.C.:World Bank Publications.
Song,Zheng,Kjetil Storesletten,and Fabrizio Zilibotti (2011),“Growing Like China”,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101,No.1,pp.196-233.
第五章
安体富、蒋震:《对调整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分配份额的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25期。
白重恩、钱震杰:《谁在挤占居民的收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付广军主编:《税收与国民收入分配》,中国市场出版社2009年版。
高凌江:《中国税收结构合理性实证研究 》,《财贸经济》2011年第10期。
谷成:《税收与收入分配:基于发展中国家个人所得税的思考》,《经济管理》2010年第7期。
郭庆旺:《有关税收公平收入分配的几个深层次问题》,《财贸经济》2012年第8期。
国家税务总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基本法规(2014年版)》,中国税务出版社2014年版。
贾康:《财政体制改革与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上海国资》2010年第12期。
刘怡、聂海峰:《增值税和营业税对收入分配的不同影响研究》,《财贸经济》2009年第6期。
欧阳操:《中国流转税对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江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孙静、王亚丽:《税收对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再分配效应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唐钧:《三次分配能否调节贫富差距》,《潇湘晨报》2010年7月12日。
万莹:《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由税收累进性和平均税率观察》,《改革》2011年第3期。
杨志勇:《收入分配与中国个人所得税制改革》,《涉外税务》2009年第10期。
岳树民、李静:《对中国劳动、资本、消费课税的比较及分析》,《涉外税务》2011年第6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
第六章
何帆、张宇燕:《国有企业的性质》,《管理世界》1996年第5期。
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GDP 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
李荣融:《宏大的工程 宝贵的经验——记国有企业改革发展30年》,《求是》2008年第16期。
刘世锦:《中国国有企业的性质与改革逻辑》,《经济研究》1995年第4期。
刘永佶:《民权国有:作为所有者的劳动者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考》,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罗德明、李晔、史晋川:《要素市场扭曲、资源配置与低效率》,《经济研究》2012年第3期。
王艳梅:《企业概念与地位的法律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1期。
[日本]小宫隆太郎:《现代中国经济》,朱绍文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匈牙利]亚诺仕·科尔内:《短缺经济学(上、下)》,张晓光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姚先国、郭东杰:《改制企业劳动关系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4年第5期。
袁堂军:《中国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研究》,《经济研究》2009年第6期。
袁志刚、邵挺:《国有企业的历史地位、功能及其进一步改革》,《学术月刊》2010年第1期。
张车伟、张士斌:《中国初次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与问题——以劳动报酬占GDP份额为视角》,《中国人口科学》2010年第5期。
张车伟、张士斌:《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变动的“非典型”特征及其解释》,《人口与发展研究》2012年第4期。
Acemoglu,Daron (2003),“Labor- and Capital-Augmenting Technical Change”,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Vol.1,No.3,pp.1-37.
Bentolina,S.,and G.Saint-Paul (2003),“Explaining Movements in Labor Share”,The B.E.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Vol.3,No.1,pp.9-30.
Coase,R.H.(1937),“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a,Vol.4,No.16,pp.386-405.
Harrison,A.E.(2002),“Has Globalization Erodes Labor's Share Some Cross-Country Evidence”,UC-Berkeley and NBER Working Paper,October.
Jensen,M.C.&W.H.Meckling (1976),“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Vol.14,No.3,pp.305-360.
第七章
甘犁:《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收入差距研究》,《经济资料译丛》2013年第4期。
李实:《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研究回顾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论文,2004年。
刘尚希:《居民收入倍增主脉:重构国家、企业、居民关系》,《改革》2012年第11期。
刘树成:《2011年和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分析》,《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7期。
孟昕:《中国经济改革与城镇收入差距》,载李实、佐藤宏主编《经济转型的代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苏海南:《收入倍增并非遥不可及》,《人力资源》2012年第12期。
田卫民:《基于1978—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优居民收入份额研究》,《当代财经》2008年第6期。
张车伟:《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变动与总体工资水平估算及分析》,《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9期。
张车伟、赵文:《工资应该上涨吗?——对中国工薪劳动者工资水平变化的观察与分析》,载《中国经济前景分析(2014年春季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第八章
蔡昉、王美艳:《为什么劳动力流动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8期。
Bourgignon,Francois,M.Fournier,and M.Gurgrand(1998),“Distribution,Development,and Education:Taiwan,1979-1994”,Paper presented at LACEA Conference,Buenos Aires.
Cai,Fang,Yang Du and Changbao Zhao (2007),“Regional Labour Market Integration since China's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Entry:Evidence from Household-level Data”,in Garnaut,Ross and Ligang Song (eds) China-Linking Markets for Growth,Canberra:Asia Pacific Press,pp.133-150.
Du,Yang and Meiyan Wang (2010),“Discussion on Potential Bias and Implications of Lewisi Turning Point”,China Economic Journal,Vol.3,No.3.
Fields,Gary S.(1998),“Accounting for Income Inequality and its Change”,Mimeo,Cornell University.
Morduch,Jonathan and Terry Sicular (2002),“Rethinking Inequality Decomposition,with 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Economic Journal,Vol.112,No.476,pp.93-106.
Park,Albert (2007),“Rural-Urban Inequality in China”,in Shahid Yusuf and Tony Saich (eds) China Urbanizes:Consequences,Strategies,and Policies,the World Bank,Washington.D.C..
Ravallion,Martin and Shaohua Chen (1999),“When Economic Reform is Faster than Statistical Reform:Measuring and Explaining Income Inequality in Rural China”,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61,No.1,pp.33-56.
Shorrocks,Anthony F.(1982),“Inequality Decomposition by Factor Components”,Econometrica,Vol.50,No.1,pp.193-211.
第九章
杨飞、刘鹏飞:《农民工城镇非正规就业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14期。
ILO (1972),Employment,Income and Equity:A Strategy for Increasing Productive Employment in Kenya,Geneva.
ILO (1993),Resolution Concerning Statistics of Employment in the Informal Sector,http://www.ilo.org/global/statistics-and-databases/standards-and-guidelines/resolutions-adopted-by-international-conferences-of-labour-statisticians/WCMS_087484/lang—en/index.htm.
ILO(2003),Guideline Concerning a Statistical Definition of Informal Employment,http://www.ilo.org/global/statistics-and-databases/standards-and-guidelines/guidelines-adopted-by-international-conferences-of-labour-statisticians/WCMS_087622/lang—en/index.htm.
Mincer,J.(1974),Schooling,Experience and Earning,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for the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OECD (2004),Employment Outlook, http: //www.oecd.org/dataoecd/36/19/43244453.
Oaxaca,Ronald (1973),“Male-Female Wage Differentials in Urban Labor Market”,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Vol.14,No.3,pp.693-709.
第十章
蔡昉:《刘易斯拐点与公共政策方向的转变》,《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李实、罗楚亮:《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新估计》,《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李智:《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当代经济》2011年第5期。
陶纪坤:《社会保障制度与城乡收入差距》,《兰州学刊》2008年第12期。
陶纪坤:《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对比分析》,《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第9期。
王绍光:《香港的收入不平等》,载薛进军主编《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王小鲁、樊纲:《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经济研究》2005年第10期。
香伶:《养老保障与收入分配》,《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杨翠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差异与统筹改革思路》,《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张继海:《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与居民收入分配研究》,《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赵桂芝、王艳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收入再分配职能分析》,《中国流通经济》2010年第5期。
赵浩然:《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的互动机制研究》,《知识经济》2010年第5期。
郑功成:《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Ervik,R.(1998),“The Redistributive Aim of Social Policy: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axes,Tax Expenditure Transfers and Direct Transfers in Eight Countries”,Luxembourg Income Study Working Paper,No.184.
Jesuit,D.and V.Mahler (2004),“State Redistributio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Luxembourg Income Study Working Paper,No.392.
第十一章
蔡昉:《刘易斯转折点——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蔡昉、都阳:《“文化大革命”对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破坏》,《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4期。
谢增毅:《英国的最低工资制度:经验与启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年第6期。
Abowd,John M.,Francis Kramarz,Thomas Lemieux and David N.Margolis (2000),“Minimum Wages and Youth Employment in France and the United States”,in David G.Blanchflower and Richard B.Freeman (ed.),Youth Employment and Joblessness in Advanced Countrie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ernard Gernigon,Alberto Odero and Horacio Guido (2000),“ILO Principles Concerning,ILO Principles Concerning Collective Bargaining”,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 139(1):pp.33-55.
Keune,Maarten (2008),“Introduction:Wage Moderation,Decentralization of Collective Bargaining and Low Pay”,in Maarten Keune and BélaGalgóczi (ed.),Wages and Wage Bargaining in Europe.Brussels:ETUI-REHS.
The World Bank (2011),“Productivity Linked Wage System”,Progress Report,Washington,D.C.:The World Bank.
Toke S.Aidt and Zafiris Tzannatos (2002),“Trade Unions,Collective Bargaining and Macroeconomic Performance:A Review”,Industrial Relations Journal,39(4):pp.258-295.
Zenglein,Max (2007),“US Wage Determination System”,Working Paper of the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Berlin at the Berlin School of Economics (FHW Berlin),No.32.
第十二章
[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伍晓鹰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白重恩、钱震杰:《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统计数据背后的故事》,《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
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经济研究》2010年第4期。
罗长远、张军:《经济发展中的劳动收入占比:基于中国产业数据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日]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李周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美]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常勋等译,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
张车伟、程杰:《收入分配问题与要素资本化》,《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3期。
张车伟:《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变动与总体工资水平估算及分析》,《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9期。
Abramovitz,M.(1993),“The Search for the Sources of Growth:Area of Ignorance,Old and New”,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Vol.53.
Allen,R.C.(2005),“Capital Accumulation,Technological Change,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during the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Department of Economics,Oxford University,Working Paper.
Crafts,N.F.R.and C.K.Harley (1992),“Output Growth and the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A Restatement of the Crafts-Harley View”,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Vol.45,No.4.
Crafts,N.F.R.(1985),British Economic Growth during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Oxford.
Denison,E.F.(1958),“A Note on Private Saving”,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40,No.3.
Feinstein,C.H.(1981).“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Britain Ⅱ,edited by Julian Hoppit and E.A.Wrigley,Blackwell Publisher.
Goos,M.,M.Alan,S.Anna (2010),“Explaining Job Polarization in Europe:The Roles of Technology,Globalization and Institutions”,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CEP Working Paper,No.1026.
Harrison,A.E.(2002),“Has Globalization Eroded Labor's Share? Some Cross-Country Evidence”,UC- Berkeley and NBER Working Paper.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07),World Economic Outlook:Globalization and Inequality,October.
Kaldor,N.(1957),“A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Economic Journal,Vol.57.
Kaldor,N.(1961),“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Theory of Capital,edited by Friedrich A.Lutz and Douglas C.Hague.New York:St.Martin's Press.
Krueger,A.(1999),“Measuring Labor's Share”,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9,No.2.
Kuznets,S.(1955).“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45,No.1.
Kuznets,S.(1973),“Modern Economic Growth:Findings and Reflection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63.
Lewis,A.(1954),“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y of Labor”,The Manchester School,Vol.22.
Lindert,P.H.and J.G.Williamson (1983),“English Workers' Living Standards during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A New Look”,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Vol.36.
Minami,R.(1968),“The Turning Point in the Japanese Economy”,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82.
Piketty,T.(2014),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Belknap Press.
Robinson,S.(1976),“A Note on the U Hypothesis Relating Income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66.
Solow,R.M.(1956),“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70,No.1.
Schultz,T.W.(1962),“Reflections on Investment in Ma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70.
Tuzemen,D.and J.Willis (2012),“The Vanishing Middle:Job Polarization and Workers' Response to the Decline in Middle-Skill Jobs”,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Economic Review,First Quarter.
Williamson,J.(1985),Did British Capitalism Breed Inequality? London:Allen & Unw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