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外文著作与论文
(一)著作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2卷),人民出版社1955—1982年版。
2.《列宁全集》(第1—50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上、下卷),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
4.《列宁论民族问题》(上、下卷),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
5.《斯大林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6.Terry Eagleton,The Event of Literature,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12.
7.Robert Stuart,Marxism and National Identity,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6.
8.Guehenno,The End of the Nation-state,Trans.V.Elliot,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5.
9.Terry Eagleton,The Event of Literature,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12.
10.Davis Horace,Towards a Marxism Theory of Nationalism,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1978.
11.Tom Nairn,The Break-up of Britain:Crisis and Neo-Nationalism,London:Verso,1981.
12.Leslie Sklair,Globalization:Capitalism and Its Alternative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13.Jan Nedreveen Pieterse,“Globaliztion As Hybridization”,Global Moderni-ties.ed.by Mike Featherstone et al.,London:Sage,1995.
14.John Gray,False Dawn.New York:The New Press,1988.
15.Hoffman Stanley,“Obstinate or Obsolete?The Fate of the Nation-state and the Case of Western Europe”,Joseph S.Nye(ed.),International Regionalism,Poston MA:Little Brown,1968.
16.Erica Benner,Really Existing Nationalisms:A Post-Communist View from Marx and Engels,Oxford:Clarendon Press,1995.
17.S.Bloom,The World of Nations:A Study of the National Implications in the Work of Karl Marx,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41.
18.Anthony D.Smith,Thoeries of Nationalism,New York:Holmes and Meier Publishers,1983.
19.David Renton,Marx on Globalization,London:Lawrence & Wishart,2001.
20.David Huddart,Homi K.Bhabha,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6.
21.Homi K.Bhabha,“Introduction:Narrating the Nation”,Nation and Narration,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0.
22.Homi K.Bhabha,The Location of Culture.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4.
23.[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陈清侨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24.[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转向》,胡亚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5.[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三好将夫编:《全球化的文化》,马丁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6.[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7.[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加拿大]谢少波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8.[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未来考古学》,吴静译,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
29.[英]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0.[英]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商正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31.[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李杨等译,新星出版社2011年版。
32.[英]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与爱欲》,马海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3.[英]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华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34.[英]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5.[英]特里·伊格尔顿:《人生的意义》,朱新伟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
36.[英]埃里·凯杜里:《民族主义》,张明明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37.[英]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8.[美]莫里斯·迈斯纳:《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
39.[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0.[美]埃伦·伍德、约翰·福斯特:《保卫历史: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郝名玮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41.[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2.[美]迈克尔·哈特、[意]安东尼奥·奈格里:《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杨建国、范一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3.[印度]帕尔塔·查特吉:《民族思想与殖民地世界:一种衍生的话语?》,范慕尤、杨曦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
44.[法]弗朗兹·法农:《全世界受苦的人》,万冰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45.[法]弗朗兹·法农:《黑皮肤,白面具》,万冰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46.[英]霍布斯鲍姆、兰格:《传统的发明》,庞冠群译,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47.[匈]卢卡契:《列宁》,张翼星译,台北远流出版社1991年版。
48.[澳]费约翰:《唤醒中国》,李恭忠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49.[美]阿里夫·德里克:《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翁贺凯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0.[美]阿里夫·德里克:《全球现代性: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现代性》,胡大平、付清松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1.[美]爱德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52.[日]臧原惟仁:《艺术中的阶级性和民族性》,文之译,上杂出版社1953年版。
53.[德]埃里希·弗罗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中国文联出版社1989年版。
54.[美]E.佛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徐纪亮、张庆熊译,台北南方书业出版社1988年版。
55.[美]埃里希·弗罗姆:《逃避自由》,刘林海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版。
56.[美]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李平译,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57.[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58.[英]雷蒙·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9.[英]彼得·威德森:《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简史》,钱竞、张欣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0.[日]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赵京华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61.[印度]阿吉兹·阿罕默德:《在理论内部:阶级、民族与文学》,易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62.[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3.[法]让·鲍德里亚:《冷记忆2》,张新木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4.[埃]萨米尔·阿明:《不平等的发展——论外围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高铦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65.[美]巴特·穆尔-吉尔伯特:《后殖民理论:语境、实践、政治》,陈仲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6.[美]帕沙·查特吉:《今日之民族主义》,杜可柯译,张颂仁等编《我们的现代性:帕沙·查特吉读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67.[美]雪莉·特克尔:《群体性孤独》,周逵、刘菁荆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68.[法]加罗蒂:《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刘若水、惊蛰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
69.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0.[英]E.P.汤普逊:《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钱乘旦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
71.[美]马克·赛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魏晓明、冯崇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72.[德]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3.Pamela Odih:《现代与后现代时代的广告》,叶碧华译,台北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版。
74.[英]特雷尔·卡弗:《马克思与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姜海波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二)论文
1.Rosdolsky Roman,“Worker and Fatherland:A Note on a Passage in the Communist Manifesto”,Science and Society,Vol.29,1965.
2.John Bellamy Foster,“Marx and Internationalism”,Monthly Review,Vol.7-8,2000.
3.Homi K.Bhabha,“Life at the Border:Hybrid Identities of the Present”,New Perspective Quarterly,Vol.1,1997.
4.Tom Nairn,“The Modern Janus”,New Left Review,Vol.94,No.11-12,1975.
5.[秘鲁]巴尔加斯·略萨:《全球化:文化的解放》,秋风译,《天涯》2003年第2期。
6.[日]柄谷行人:《康德、黑格尔与马克思》,夏莹译,《哲学动态》2013年第10期。
7.[苏联]M.B.克留科夫:《重读列宁》,贺国安、蔡曼华译,《民族译丛》1988年第5期。
8.[日]村田忠禧、刘斌:《“我被骂成‘卖国贼’,但我无所谓”》,《南方周末》2013年11月21日。
9.[法]勒克莱齐奥:《论文学的普遍性》,高方译,《当代外国文学》2012年第3期。
10.[俄]卡斯佩:《法国学者论当代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楚云译,《世界民族》2000年第4期。
11.[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奇异性美学》,蒋晖译,《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年第1期。
12.[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超越民族国家?论经济全球化的后果问题》,柴方国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5年第5期。
13.[德]哈贝马斯:《在全球化压力下的欧洲的民族国家》,张庆熊译,《复旦学报》2001年第3期。
14.[英]沙伦·麦克唐纳:《博物馆:民族、后民族与跨文化认同》,尹庆红译,《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0年第2期。
15.[法]弗朗兹·法农:《论民族文化》,马海良译,《外国文学》1999年第1期。
16.[英]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日本应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参考消息》2012年11月15日。
17.[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全球化与政治策略》,《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4年第2辑。
二 中文著作与论文
(一)著作
1.《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
2.《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4.《瞿秋白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5.《李大钊文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6.《陈独秀著作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雪峰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8.《冯雪峰论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9.《周扬文集》(第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10.《胡风评论集》(上、中、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11.《艾思奇文集》(1、2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2.《何其芳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13.《文学运动史料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14.徐遒翔编:《文艺的“民族形式”讨论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
15.《“两个口号”论争资料选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
16.《“革命文学”论争资料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7.刘少奇:《论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
18.《毛泽东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19.《周恩来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0.俞可平编:《全球化与全球化问题》,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21.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22.汪晖:《汪晖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3.赵稀方:《后殖民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4.代迅:《西方文论在中国的命运》,中华书局2008年版。
25.陆贵山、周忠厚编著:《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6.胡亚敏编:《文学批评与文化批判》,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7.胡亚敏:《中西之间:批评的历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8.杜书瀛:《文学会消亡吗:学术前沿沉思录》,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9.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30.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31.李泽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32.李泽厚:《走我自己的路:杂著集》,中国盲文出版社2002年版。
33.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4.李泽厚:《历史本体论 己卯五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35.南帆:《后革命的转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6.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37.程代熙:《艺术家的眼睛》,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8.张永清、马元龙编:《后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9.汪晖、陈燕谷编:《文化与公共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40.罗钢、刘象愚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41.许宝强、罗永生编:《解殖与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42.郑家超编:《西方学者谈毛泽东》,香港新世纪出版社1993年版。
43.丁国旗选编:《全球化与复数的“世界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44.许纪霖、宋宏编:《现代中国思想的核心观念》,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45.冯雪峰:《冯雪峰忆鲁迅》,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6.陆贵山:《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
47.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8.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9.汪民安:《感官技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0.《费孝通文集》,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
51.杨慧林:《在文学与神学的边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2.生安锋:《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3.牛运清等:《民族性·世界性: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4.孙伯鍨:《卢卡契与马克思》,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5.董学文、张永刚:《文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6.谭好哲等:《现代性与民族性:中国文学理论建设的双重追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7.姚文放:《当代性与文学传统的重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58.李建中:《古代文论的诗性空间》,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9.资中筠:《启蒙与中国社会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60.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宋伟杰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二)论文
1.胡亚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内涵探略》,《华中学术》2011年第4辑。
2.胡亚敏:《文艺批评中的情感与现实》,《文艺报》2014年12月8日。
3.胡亚敏:《论差异性研究》,《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4期。
4.胡亚敏整理:《后现代主义文化与批评——华中师大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与詹姆逊教授座谈述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5.胡亚敏:《开放的民族主义——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之立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6.胡亚敏:《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人民观》,《文学评论》2013年第5期。
7.姚文放:《全球性与现代性》,《求是学刊》2002年第5期。
8.孙佳山等:《“中国梦”与当代文艺前沿问题》,《文艺理论与批评》2014年第3期。
9.石海军:《从民族主义到后殖民主义》,《文艺研究》2004年第3期。
10.陈燕谷:《文学理论中的第三世界话语》,《文艺研究》2003年第2期。
11.陈燕谷、靳大成:《刘再复现象批判》,《文学评论》1988年第2期。
12.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文艺争鸣》1996年第2期。
13.张法、张颐武、王一川:《从“现代性”到“中华性”》,《文艺争鸣》1994年第2期。
14.董健:《民族主义文化情结:消解启蒙理性,阻挠人的现代化》,《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4期。
15.南帆:《现代性、民族与文学理论》,《文学评论》2004年第1期。
16.南帆:《全球化与想象的可能》,《文学评论》2000年第2期。
17.南帆:《文学理论:本土与开放》,《福建论坛》2009年第3期。
18.南帆:《文学经典、审美与文化权力博弈》,《学术月刊》2012年第1期。
19.胡俊飞:《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论述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20.胡俊飞:《唯物史观下当代文学批评中的“非民族”论批判》,《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21.李思孝:《马克思“世界文学”的现实意义》,《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22.高建平:《马克思主义与“复数的世界文学”》,《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7辑。
23.丁国旗:《“全球化”语境中的“世界文学”探讨》,《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24.钱念孙:《列宁的“两种文化”理论再探讨》,《文艺理论研究》1984年第3期。
25.钱念孙:《民族性的开放性与民族化的广阔道路》,《天津社会科学》1985年第6期。
26.童庆炳:《当代中国文化和文学:在民族性和开放性之间》,《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27.丰子义:《列宁视野中的民族文化》,《哲学动态》2008年第4期。
28.黄力之:《列宁论民族文化问题的悖论辨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9期。
29.马戎:《略谈列宁、斯大林有关民族问题的论述》,《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第2期。
30.金观涛:《百年来中国民族主义结构的演变》,《二十一世纪》(香港)1993年第1辑。
31.许纪霖:《现代中国的自由民族主义思潮》,《学术研究》2005年第1期。
32.刘青峰:《文化革命中的新华夏中心主义》,《二十一世纪》(香港)1993年第1辑。
33.曹林红:《民族、阶级与“形式”的政治——论抗战时期“文艺的民族形式”讨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3期。
34.戚学英:《“人民”话语与阶级—民族国家想象——1940—1970年代文学中“人民”话语的建构》,《江汉论坛》2014年第5期。
35.卢燕娟:《以“人民性”重建“民族性”——延安文艺中的“民族形式”问题》,《文艺理论与批评》2014年第3期。
36.卢燕娟:《民族道路和人民方向的结合》,《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第2期。
37.吴元迈:《文艺的民族性与文艺的世界性》,《文艺研究》1996年第1期。
38.陆贵山:《经济全球化与文学的民族性》,《高校理论战线》2006年第2期。
39.陆贵山:《对话与重构——建设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理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40.陆贵山:《本质主义解析与文学理论建构》,《文学评论》2010年第5期。
41.董学文:《文艺发展与“中国梦”的核心》,《湖南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
42.陈众议:《民族性与世界性》,《外国文学》1997年第3期。
43.杜书瀛:《在全球化浪潮面前》,《文艺争鸣》2001年第6期。
44.曹卫东:《后民族结构与欧洲的复兴》,《读书》2003年第7期。
45.张旭东:《民族主义与当代中国》,《读书》1997年第6期。
46.张旭东:《想象中的社区》,《读书》1999年第11期。
47.张旭东:《传统在未来》,《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11月24日。
48.张旭东:《重归总体性思考,重建中国认同》,《社会观察》2011年第9期。
49.陆卓宁:《全球化语境与文学的民族性》,《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50.代迅:《去西方化与寻找中国性》,《文艺评论》2007年第3期。
51.盛宁:《“后殖民主义”:一种立足于西方文化传统内部的理论反思》,《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52.赵稀方:《后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悖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年第2期。
53.周计武:《后殖民视野下的民族认同问题》,《阅江学刊》2010年第6期。
54.赖佳:《进入意识形态里的民族身份》,《当代文坛》2014年第4期。
55.肖祥:《西方后殖民批评中的多重“他者”》,《江汉论坛》2014年第5期。
56.罗如春:《作为叙事的民族——霍米·巴巴对民族认同的后殖民解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2年第1辑。
57.陶东风:《“后”学与民族主义的融构》,《河北学刊》1999年第6期。
58.陶东风:《解构本真性的幻觉与神话》,《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59.郭军:《后殖民文化批评和后现代语境及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定位》,《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3期。
60.赵稀方:《中国后殖民批评的歧途》,《文艺争鸣》2000年第5期。
61.赵稀方:《民族革命与文化身份》,《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62.王逢振:《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的寓言”》,《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63.甘阳:《传统、时间性与未来》,《读书》1986年第2期。
64.王文章:《努力以文艺创作抒写中国梦》,《文艺理论与批评》2014年第2期。
65.付长珍:《文化主体性与民族独特性》,《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10期。
66.贺来:《“主体性”观念的反思与意识形态批判》,《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3期。
67.张汝伦:《自我的困境——近代主体性形而上学之反思与批判》,《复旦学报》1998年第1期。
68.任立刚:《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的研究与反思》,《哲学动态》2008年第6期。
69.张福贵:《鲁迅“世界人”概念的构成及其当代思想价值》,《文学评论》2013年第2期。
70.高玉:《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性》,《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71.钱理群:《建国前夕对〈论主观〉的批判和胡风的反应》,《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4期。
72.张文琳、吕建云:《中共“一大”为何没有采纳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革命思想》,《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73.张中良:《论1930年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9期。
74.毕海:《延安对“五四”新文艺的重审及其意义——以“民族形式”论争为中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9期。
75.陈越:《民族化——一个防御性的口号》,《文学评论》1987年第1期。
76.冯牧:《文学要和生活一同前进》,《文艺报》1983年第1期。
77.梁一孺:《民族化:文学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文学评论》1987年第4期。
78.张炯:《关于我国文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的对话》,《文艺争鸣》1987年第3期。
79.李新宇:《再论新时期文学的民族意识》,《理论与创作》1989年第1期。
80.吴雪丽:《启蒙重构与文化再造——从“五四”到“新启蒙”的思想实践》,《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81.生安锋、李秀立:《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民族主义与想象——佳里特亚·斯皮瓦克访谈录》,《文艺研究》2007年第11期。
82.王宁:《全球化、民族主义及超民族主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7期。
83.王宁:《世界主义、世界文学以及中国文学的世界性》,《中国比较文学》2014年第1期。
84.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85.张江:《当代西方文论若干问题辨识》,《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
86.陈平原、千理群、黄子平:《“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读书》1985年第12期。
87.《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上海文学》1979年第4期。
88.顾骧:《人性与阶级性》,《文艺研究》1980年第3期。
89.马建辉:《新世纪文艺人民性研究的三种倾向及其辨析》,《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年第6期。
90.杨诚:《必须清理少数民族文学中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
91.朱德发:《论四十年代中国文学的世界化与民族化》,《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92.朱光潜:《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文艺研究》1979年第3期。
93.王峰:《学术一定要“中国”吗?——对“中国性”的批判性思考》,《云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94.罗岗:《现代国家想象、民族国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构》,《文艺争鸣》2014年第5期。
95.袁盛勇:《民族—现代性:“民族形式”论争中延安文学观念的现代性呈现》,《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4期。
96.王钦峰:《社会主义与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文艺研究》2008年第1期。
97.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天涯》1997年第5期。
98.陆扬:《关于后现代性话语中的现代性》,《文艺研究》2003年第4期。
99.陈燕谷:《现代性:未完成的和不确定的》,《读书》1997年第10期。
100.谢少波:《资本主义全球化与文化批判》,《天涯》2007年第1期。
101.陈永国:《资本的非领地化与现代性叙事》,王宁编《文学理论前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2.汪民安:《机器身体:微时代的物质根基和文化逻辑》,《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7期。
103.盖琪:《后福特主义时代的话语表达机制》,《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7期。
104.曹卫东:《后民族结构与欧洲的复兴》,《读书》2003年第7期。
105.仰海峰:《现代性的框架: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双重审视》,《哲学动态》2014年第4期。
106.莫言:《传统与创新》,《文艺研究》2013年第12期。
107.李陀:《“开心果女郎”》,《读书》1995年第2期。
108.王向峰:《文化全球化及其民族基础》,《长江学术》2002年第3期。
109.陈众议:《全球化与文学研究的民族意识》,《当代作家评论》2014年第4期。
110.王钦:《杰姆逊的“民族寓言”:一个辩护》,《文艺理论研究》2014年第4期。
111.生安锋:《后殖民性、全球化与文学的表述——霍米·巴巴访谈录》,《南方文坛》2002年第6期。
112.都岚岚:《民族主义与文学想象——斯皮瓦克后殖民思想述评》,《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年第5期。
113.王杰、徐方赋:《“我不是后马克思主义者,我是马克思主义者”——特里·伊格尔顿访谈录》,《文艺研究》2008年第12期。
114.邹赞、欧阳可惺:《“想象的共同体”与当代西方民族主义叙述的困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11期。
115.李怀亮:《质疑“文化普遍主义”》,《文艺报》2003年4月19日,第3版。
116.孙郁:《抵抗没有历史的历史》,《东吴学术》2014年第1期。
117.侯才:《马克思的“个体”和“共同体”概念》,《哲学研究》2012年第1期。
118.刘再复:《多元社会中的“群”“己”权利界限》,《读书》2012年第1期。
119.钱理群:《人和人在读书的时候才最平等》,《北京青年报》2014年9月7日。
120.董学文:《文艺发展与“中国梦”的核心》,《湖南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
121.生安锋:《民族主义研究与治学之路——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教授访谈录》,《文艺研究》2015年第2期。
122.罗志田:《从文化看复兴和崛起》,《读书》2014年第11期。
123.梁志平:《传统文化的更新与再生》,《读书》1989年第3期。
124.王金山:《以“辩证”“历史”眼光看待“原则”——驳“反本质主义”观念的哲学基础》,《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125.王玉珠:《再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山东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126.萧程:《性、谱系、主体——读福柯〈性史〉》,《读书》1989年第7—8期。
127.胡俊飞:《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民族观的形成》,《华中学术》2014年第1辑。
128.周宪:《关于学术自信问题》,《文艺理论研究》2015年第1期。
129.胡亚敏:《“概念的旅行”与“历史场域”》,《湖北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130.童庆炳:《反本质主义与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文艺争鸣》2009年第7期。
131.岳雯:《“抒情时代”的“个人”考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年第2期。
132.王炎、[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民族的方法》,《读书》2015年第1期。
133.王逢振:《重温詹姆逊的“民族寓言”》,《外文研究》2013年第1期。
134.赵稀方:《评汉学主义》,《福建论坛》2014年第3期。
135.赵稀方:《突破二元对立的汉学研究范式》,《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