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列宁全集》(1—60卷),人民出版社1984—1990年版。
《列宁全集补遗》(1),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斯大林全集》(1—13卷),人民出版社1953—1958年版。
《斯大林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斯大林文集(1934—1952)》,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沈志华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吴恩远:《苏联史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周新城:《苏联演变的原因与教训——一颗灿烂红星的陨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陆南泉等主编:《苏联兴亡史论》(修订版),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林军:《俄罗斯外交史稿》,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陈之骅、吴恩远等:《苏联兴亡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张盛发:《斯大林与冷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卢之超主编:《关于斯大林问题的再认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李宗禹等:《“斯大林模式”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戴开尧、胡石其:《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卢之超、王正泉主编:《斯大林与社会主义: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剖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李兴、张建华:《精粹世界史: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尝试》,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陆南泉、张文武:《国外对苏联问题的评论简介》,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
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从列宁到普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柳植:《世纪性的实践》,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李慎明主编:《历史的风——中国学者对苏联解体和对苏联历史的评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沈宗武:《“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吴恩远:《苏联史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邢广程:《苏联高层决策70年——列宁到戈尔巴乔夫》,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叶书宗:《俄国社会主义实践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叶卫平:《千秋功过,谁人评说?西方“斯大林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周新城:《对世纪性悲剧的思考:苏联演变的性质、原因和教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郑异凡:《史海探索》,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姜长斌:《斯大林政治评传(1879—1953)》,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李宗禹主编:《国外学者论“斯大林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
杨家荣主编:《苏联怎样利用西方经济危机》,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
邢书纲主编:《苏联是怎样引用和利用西方资金和技术的》,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
樊亢主编:《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苏联经济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2年版。
刘克明等主编:《苏联政治经济体制七十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宋士昌主编:《科学社会主义通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陆南泉等主编:《苏联国民经济发展七十年》,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
张建华:《俄国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张光明:《社会主义由西方到东方的演进——从马克思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思想史考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曹长盛主编:《苏联演变进程中的意识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江流、陈之骅主编:《苏联演变的历史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高放、蒲国良主编:《当代世界资本主义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黄宗良、孔寒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历史、理论与评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黄宗良主编:《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关系史论》,红旗出版社1993年版。
边鹏飞等:《反思与求索——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若干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刘建飞:《美国与反共主义——论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吴江:《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沟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张泽森、田锡文:《20世纪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年版。
上海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当今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史料选编》(第五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叶宗奎等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简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北京师大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编写组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下册),吉林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何宝骥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徐善广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奔向自由——戈尔巴乔夫改革二十年后的评说》,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李慎明主编:《2006年: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且听低谷新潮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
资中筠:《追根溯源——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1945—1950)》,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刘金质:《冷战史》(上、中、下),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周作翰等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下卷),湖南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苏]雅科夫列夫主编:《新经济政策是怎样被断送的》,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俄]罗·梅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斯大林主义的起源》,赵洵、林英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俄]尤·叶梅利亚诺夫:《斯大林:未经修改的档案——在权力的顶峰》,石国雄、袁玉德等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俄]鲍·米罗诺夫:《俄国社会史》,张广翔等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斯大林时代》,石人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79年版。
[美]斯蒂芬·科恩:《布哈林与布尔什维克革命——政治传记(1888—1938)》,徐葵等译,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英]伊恩:格雷:《斯大林——历史人物》,张志明等译,新华出版社1981年版。
[苏]安·安·葛罗米柯主编:《和平共处——苏联对外政策的列宁主义方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年版。
[苏]基里林主编:《国际关系和苏联对外政策史(1917—194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苏]特鲁哈诺夫斯基编:《国际关系和苏联对外政策史》第一卷(1917—1939),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版。
[苏]依·弗·伊瓦辛等:《国际关系与苏联对外政策(1917—1924)》,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5年版。
[苏]波梁斯基等主编:《苏联国民经济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4年版。
[法]夏尔·贝特兰:《苏联国内阶级斗争(第一时期1917—1923)》,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俄]罗伊·梅德韦杰夫:《让历史来审判——论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苏]谢瓦尔德纳泽等:《苏联外交反思》,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
[美]小杰克·马特洛克:《苏联解体亲历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
[苏]阿赫塔姆江等合编:《苏联对外政策编年史(1917—1978)》,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二 论文
曹维安:《苏联集体化前的农村公社》,《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
曹英伟:《斯大林农业集体化思想合理性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6期。
曹英伟、李萍:《斯大林农业集体化运动是苏联历史的必要选择》,《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丁笃本:《20年代前后苏联的农民问题与社会稳定》,《史学月刊》1994年第4期。
戴隆斌:《苏联集体化中富农是怎样被消灭的》,《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第5期。
杜明才:《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指导思想剖析》,《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黄光耀:《关于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黄立茀:《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个体农户与集体农庄劳动生产率再探讨》,《世界历史》1987年第5期。
黄继锋:《国外学者斯大林研究若干观点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年第6期。
姜长斌:《再谈苏联农业长期落后的根本原因》,《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983年第3期。
姜长斌:《论从新经济政策到全盘集体化的转变》,《史学集刊》1984年第3期。
姜长斌:《关于苏联的富农阶级问题》,《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990年第6期。
姜汉斌:《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并非执行了列宁的合作社计划》,《世界历史》1988年第1期。
金雁:《关于苏联集体化前夕富农经济“自行消灭”的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金雁:《关于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富农经济”的若干问题》,《史学集刊》1985年第2期。
金雁:《新经济政策时期苏联农村阶级划分的统计学问题》,《史林》1988年第1期。
金雁:《论苏联1927—1928年度的粮食危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
梁其林:《试论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经验教训》,《厦门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
梁其林:《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的农业生产及富农政策初谈》,《厦门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李晔:《关于评价苏联农业集体化的问题》,《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
李丙清,马秀红:《评析苏联消灭富农的政策》,《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刘瑜:《对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再认识》,《科学社会主义》1985年第12期。
梅文彬:《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的“左”倾错误》,《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986年第3期。
秦永立:《对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和消灭富农运动的再探索》,《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4年第2期。
乔木森:《苏联的集体农庄市场》,《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983年第3期。
石柏林:《试论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主要教训》,《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
沈志华:《20年代苏联对待富农政策的演变》,《世界历史》1995年第1期。
沈志华:《试论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富农问题》,《世界历史》1994年第4期。
沈宗武:《斯大林农业集体化理论的是非新论》,《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5期。
汤德森:《试评斯大林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湖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唐士润:《关于苏联富农的几个问题》,《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
谭继军:《苏联消灭富农的几个问题》,《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6年第1期。
吴恩远:《关于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两个问题》,《世界历史》1984年第6期。
吴恩远:《“还历史公正”——俄罗斯对全盘否定苏联历史的反思》,《高校理论战线》2004年第8期。
王树桐:《30年代苏联集体农庄制度的几个问题》,《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84年第2期。
王春良:《论对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评价》,《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叶书宗:《试论苏联农业机械化和集体化的辩证关系》,《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全盘集体化问题》,《世界历史》1993年第4期。
叶书宗:《斯大林的集体农庄:农民缴纳“贡税”的劳动营》,《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1期。
章前明:《1928年苏联粮食收购危机的直接原因——兼论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理论》,《浙江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章前明:《斯大林急于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原因》,《新探浙江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郑易平,龚海林:《也谈客观、全面重评“斯大林模式”——与沈宗武先生商榷》,《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郑异凡:《“澄清”还是“搅乱”——有关斯大林的几个历史事实》,《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2期。
郑异凡:《对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诠释及其命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6期。
郑秉文:《论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必要性和特殊性》,《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992年第1期。
张成洁:《斯大林与苏联的富农问题》,《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张赤卫:《布哈林之路与农业全盘集体化》,《学术界》1996年第4期。
邓兴普:《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与苏联的工业化》,《历史教学》2002年第7期。
范东升、万蓉:《1929—1933年经济危机因何未波及苏联》,《历史学习》2004年第9期。
姚海:《1929—1933年苏联与西方的经济关系》,《世界历史》1985年第3期。
王凤娟:《1929年经济危机的历史回顾与理论解释》,《理论观察》2006年第2期。
黄力克:《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西方经济周期理论的比较》,《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
许华:《美国的苏联学研究》,《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年第6期。
孙力舟:《苏联:大萧条中的大赢家》,《共产党员》2009年第1期。
高玉生:《西方技术与苏联经济》,《世界知识》1983年第10期。
高健生:《正确认识和利用资本主义的基本前提及其实践意义》,《社会科学》1992年第8期。
柳光青:《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的特点》,《国际展望》1983年第22期。
杨文达、李忠诚:《苏联与西方的经济关系》,《现代国际关系》1984年第2期。
关贵海:《科技因素对苏联经济的影响》,《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第5期。
徐天新:《论苏联在二战结束前后的对外政策》,《世界历史》1995年第5期。
彭树智:《二战与第三次科技革命》,《西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非文:《试论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准》,《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988年第4期。
李宗禹:《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概念与改革》,《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89年第1期。
葛霖生:《试析斯大林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俄罗斯研究》1996年第6期。
王志林:《斯大林在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失误》,《当代经济》2000年第8期。
坚毅:《列宁斯大林的概括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本意——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再认识》,《理论月刊》1999年第7期。
马龙闪:《斯大林与列宁晚年的改革思想》,《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4期。
叶平:《邓小平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两种理解和两种模式》,《求实》2001年第1期。
梅传声:《对斯大林社会主义观的若干反思》,《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4期。
周映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之比较》,《求实》2004年第3期。
杨玲:《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与列宁之差异》,《理论探讨》2005年第4期。
俞良早:《论斯大林的东方社会理论及其特点》,《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6期。
赵绪生:《论斯大林的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罗元铮:《社会主义国家应充分利用国际经济联系加速本国的经济建设——重温斯大林二十年代同托洛茨基的一场论战》,《世界经济》1979年第12期。
葛霖生:《论列宁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经济发展战略》,《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982年第2期。
李永禄:《对斯大林的“工业化方法论”的一些看法》,《财经科学》1983年第4期。
《斯大林时期苏联大量引进西方技术的内情——美国胡佛研究所一部有关著作的摘录》,《宏观经济研究》1983年第9期。
冯良勤:《列宁合作制理论与斯大林集体化思想的异同》,《经济研究》1984年第7期。
汪一鹤:《评斯大林关于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的理论——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并未瓦解,两个平行的也是对立的世界市场并未形成》,《河北学刊》1985年第4期。
王洪德:《斯大林的经济体制浅析》,《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6期。
杨成竹:《试论斯大林时期苏联农业发展缓慢的原因》,《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期。
陈祥泰:《简评斯大林关于两个平行世界市场理论的是非得失》,《俄罗斯研究》1986年第4期。
谢纯子:《论列宁、斯大林时期苏联引进技术、外资的几个问题》,《当代财经》1986年第5期。
屈里生:《列宁、斯大林关于苏联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战略思想》,《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987年第2期。
郭苏建:《历史的选择——布哈林的平衡论与斯大林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988年第5期。
沈志恩:《斯大林超高速经济发展战略的成败得失》,《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4期。
李雅春:《论布哈林与托洛茨基、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和实践上的分歧》,《理论探讨》1989年第6期。
丁笃本:《斯大林时期苏联商品经济问题的历史考察》,《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990年第1期。
李道豫:《列宁的合作制思想与斯大林的农业全盘集体化》,《唐都学刊》1990年第1期。
邱大为:《试论斯大林时期障碍集体农庄经济发展的某些因素》,《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
白暴力:《斯大林的“短缺经济”思想》,《人文杂志》1993年第1期。
林祥庚:《列宁斯大林有关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社会主义研究》1993年第2期。
张祥云:《重评斯大林“两个平行市场”理论》,《理论学刊》1993年第3期。
章前明:《1928年苏联粮食收购危机的直接原因——兼论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理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赵宏图:《斯大林“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理论的再思考》,《俄罗斯研究》1995年第1期。
章前明:《斯大林急于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原因新探》,《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唐朱昌:《略论斯大林对外经济思想的阶段性特征》,《俄罗斯研究》1996年第6期。
汤德森:《试评斯大林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钱茂堂:《苏联列宁斯大林时期与西方的经济联系》,《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陈榕:《“新经济政策”为什么没有坚持下去——斯大林抛弃列宁晚年社会主义理论的原因探讨》,《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2期。
沈宗武、李静:《斯大林农业集体化理论的是非新论》,《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5期。
林建华:《斯大林在苏联工业化时期提出的两个口号论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年第5期。
邢艳琦:《列宁、斯大林关于农业和农民问题的基本观点述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5期。
柴碧云:《论斯大林极权政治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郑羽:《战后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外战略理论和实践上的失误》,《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989年第1期。
刘耀国:《论斯大林对二战前世界主要矛盾划分的失误》,《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5期。
郑羽:《阵营对抗:冷战开始后斯大林的对外战略》,《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992年第2期。
张祥云:《战后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外政策初探》,《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唐朱昌:《战后斯大林的对美政策指导理论及影响》,《东欧中亚研究》1994年第6期。
侯文富:《国家利益与斯大林时代苏联的对外政策》,《日本学论坛》1996年第1期。
沈志华:《从大国合作到集团对抗——论战后斯大林对外政策的转变(根据俄国档案的新材料)》,《东欧中亚研究》1996年第6期。
张祥云:《新的世界大战?——评斯大林对战后战争形势的认识》,《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7年第3期。
王瑜:《试论战后斯大林时期苏联对东欧的政策》,《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9年第3期。
张祥云:《斯大林对外政策理论评析》,《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夏景才:《如何评价斯大林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许征帆:《嘲弄历史者,必定为历史所嘲弄!——斯大林反法西斯战功是不可否定的》,《真理的追求》1995年第7期。
马风书:《斯大林关于“二战”后国际安全的思想》,《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周作芳:《“一国建成”论与斯大林社会主义观的变迁》,《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薛冬霞:《试论1946年2月9日斯大林演说与冷战起源》,《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林建华、谭桂梅:《斯大林在苏联工业化时期提出的“两个口号”论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闻海:《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及历史地位》,《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
卢之超:《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剖析——斯大林与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1999年第4期。
王清泉:《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评析》,《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陈素萍:《“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联共(布)党内认识背景》,《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王冕:《再论“斯大林模式”——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王双金:《斯大林对托洛茨基“不断革命论”的批判——兼论斯大林对列宁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科学社会主义》1985年第5期。
周尚文:《斯大林“一国社会主义”理论评析》,《党政论坛》1986年第8期。
龚文密:《斯大林一国建成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科学社会主义》1986年第11期。
白坚:《斯大林的一国社会主义对共产国际的影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金重:《对斯大林宣布“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的反思》,《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3期。
俞良早:《关于斯大林“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理论的探讨》,《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
李凯中:《“我们能够建成社会主义”——重温斯大林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零陵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
许京元:《斯大林的“一国社会主义”和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宜宾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刘文汇:《斯大林“一国建成”论评析》,《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左凤荣:《也评斯大林“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与陈开仁同志商榷》,《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6年第2期。
林建华:《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斯大林“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6年第4期。
左凤荣:《斯大林的“一国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东欧中亚研究》1997年第5期。
李心华:《重评斯大林的“一国建成”论》,《东欧中亚研究》1997年第5期。
李心华:《列宁“一国建成”思想与斯大林“一国建成”论之比较》,《理论学刊》2000年第1期。
林建华、孙国华:《列宁、斯大林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林建华:《列宁、斯大林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陶文昭:《内抗与外拒:社会主义运动对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解读》,《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4期。
王逸舟:《意识形态与国际关系——概念与表现的粗略检讨》,《欧洲》1994年第5期。
王振华:《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中的意识形态因素》,《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3期。
王振华:《再论国际关系中的意识形态因素》,《社科党建》2006年第2期。
[俄]捷利钦В.Л.、张广翔:《俄罗斯学者眼中的新经济政策——中俄学者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对话》,《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外文文献
Kennedy-Pipe,Caroline,“Stalin's Cold War:Soviet Strategies in Europe 1943 to 1956”,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5.
Michael Hogan,The Marshall Plan:America,Britain,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Western Europe,1947-1952,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87.
John L. Gaddis,“Dividing Adversaries:The United States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sm,1945-1958,” in his The Long Peace:Inquiries into the History of the Cold War,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press,1987.
Quoted in Robert A. Divine,Foreign Policy and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1940-1960,vol.2,New York:New Viewpoints,1974.
Erik Van Ree,“Political Thought of Joseph Stalin:a Study in Twentieth-century Revolutionary Patriotism”,London:Routledge Curzon,2002.
Ral Ph Miliband. Socialism in Question. Monthly Review 42(March),1991.
Robert Strayer. Why did the Soviet Union Collapse?Understanding Historical Change,New York:M. E. Sharpe,Inc,1998.
Zarusky,Jürgen. Politische Justiz unter Stalin im Umbruchjahrzehnt 1928-1938:Political justice under Stalin during the decade of turmoil between 1928 and 1938,Totalitarismus und Demokratie,2011.
Ral Ph Miliband. Socialism in Question. Monthly Review 42(March),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