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著作
[1][巴]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顾建新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陈超:《中国重点大学制度建设中的政府干预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4]陈振华、祁占勇:《优质教育资源发展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5]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程建平主编:《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制度选编》(2015),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7]程俊英撰:《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8]《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
[9][美]戴维·查普曼、安·奥斯汀主编:《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环境变迁与大学的回应》,范怡红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戴晓霞、莫家豪、谢安邦主编:《高等教育市场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丁兴富编著:《远程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范国睿:《教育生态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3]房剑森:《高等教育发展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清)蘅塘退士编,陈婉俊补注:《唐诗三百首》,中华书局1984年版。
[15]胡赤弟:《教育产权与现代大学制度构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6]胡海建:《大学城的理想与困惑:大学·大学城·大学园区的教育经济学反思》,汕头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7]焦宝聪、陈兰平、方海光编著:《博弈论——思想方法及其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8]《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教育大辞典》第六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9]靳希斌编著:《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0][美]克里夫·贝克:《优化学校教育——一种价值的观点》,戚万学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1]李克东编著:《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2]李小融、唐安奎:《多元化学校教育评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4]梁小民编著:《西方经济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5]刘述礼、黄延复编:《梅贻琦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6]刘亚荣:《从双轨到和谐——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转轨》,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7]卢现祥、朱巧玲主编:《新制度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8][美]罗纳德·H.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9]吕中楼:《新制度经济学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3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31]马廷奇:《大学转型:以制度建设为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32]马治国:《网络教育本质论》,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3][加拿大]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4][加拿大]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续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5][加拿大]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深度变革》,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6]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7]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8]世界银行编著:《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蔡秋生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39]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0][苏]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赵玮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41]唐明钊:《教育资源系统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42]王成瑞、游建军:《中国西部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43]王民:《数字教育资源生态化建设和共享模式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44]王培根主编:《高等教育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45]王同亿主编:《语言大典》(上册),三环出版社1990年版。
[46]王伟廉:《高等学校课程研究导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47]肖条军:《博弈论及其应用》,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48]熊义杰编著:《现代博弈论基础》,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49]杨国枢、余安邦:《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及方法篇》,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版。
[50]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1]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2]应国良、宋志宏:《WTO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公共管理战略和体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3]袁振国主编:《教育政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4]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5]岳武、靳英丽:《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56]张斌:《小学教育资源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7]张世明:《数字教育资源共享生态系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8]张铁明:《教育产业论: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新视角》,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9]张兆林、齐如林、束华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社会力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60]赵涛主编:《管理学常用方法》,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1]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2]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3]郑玲主编:《高等学校管理成本探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七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66]周金浪主编:《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7]朱坚强:《教育经济学发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二 论文
(一)中文类
[1]安宇宏:《公地悲剧》,《宏观经济管理》2009年第12期。
[2]蔡岚:《面向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大学联盟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9年。
[3]常亮:《高校课程资源共享问题研究——以厦门大学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8年。
[4]曹爱红:《提高高校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研究与探索》,《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年第7期。
[5]曹阳:《南通区域高校教学联合体的构建与运作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陈德敏:《资源循环利用论——中国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经济分析》,博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04年。
[7]陈剑峰、陈风光:《高校教师资源共享及流动体制研究》,《人力资源管理》2013年第4期。
[8]陈坤:《P2P Grids环境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陈枝清、李艳丽:《日本大学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方式介绍》,《图书馆建设》2009年第6期。
[10]成尚军、余连君:《人才资源共享: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文教资料》2007年第16期。
[11]崔峰、李军:《尽快建立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体系》,《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第11期。
[12]邓均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简介》,《经济学情报》2000年第1期。
[13]董志惠:《战略联盟:研究型大学群体发展之路》,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4]杜志源:《基于OGSA的教育资源共享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15]傅维利:《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国教育学刊》2008年第1期。
[16]傅维利:《教育改革与当代中国教育家群体的历史责任》,《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第9期。
[17]《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共建共享》,2012年9月4日,http://www.edu.cn/kygx_6508/20120904/t20120904_838733.shtml,2014年10月8日。
[18]苟兴旺、吴介军、薛惠锋等:《高校教育资源分类及其优化》,《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9]顾明远:《要与反教育行为作斗争》,《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第9期。
[20]郝茂金:《多些“共享意识”》,《解放军报》2010年12月21日第7版。
[21]何洪涛:《赣州市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大学,2007年。
[22]贺林平:《学分互认,无人喝彩》,《人民日报》2011年7月18日第12版。
[23]何小兵、文亚星:《区域高校实验仪器设备共享模式探索》,《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6期。
[24]胡海建:《试论国外大学城的主要类型》,《高教探索》2007年第3期。
[25]胡力丰:《北大校长:美国教育“一塌糊涂”,总统不懂尊重人》,2011年12月25日,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1-12/25/c_111295546.htm,2011年12月25日。
[26]胡蓉:《我国大学城的资源共享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7]黄淑芳:《信息时代条件下高校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利用》,《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8]黄亚婷:《美国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12年第11期。
[29]贾让成、林麒、陶燕丽等:《高教园区教学资源共享机制设计与分析》,《教育科学》2002年第2期。
[30]江雪双:《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1]金凤、朱洪镇、李延吉:《美国CIC大学联盟探析》,《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4期。
[32]孔庆如:《高校人才柔性引进政策与人力资源共享模式研究》,《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
[33][英]黎安琪:《无边界高等教育及其资格认证》,祝怀新、应起翔译,《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34]李锦奇:《区域高校战略联盟浅论》,《教育科学》2009年第5期。
[35]李俊:《沪上新立法折射共享光芒》,《科技日报》2007年9月14日第9版。
[36]黎琳:《无边界高等教育的教育理想》,《复旦教育论坛》2003年第4期。
[37]廉澄:《区域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建设研究——以徐州高校教学联合体为例》,《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38]林长地:《福州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人力资源校际共享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39]林盾、李建生:《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悖论探讨》,《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40]刘有贵、蒋年云:《委托代理理论述评》,《学术界》2006年第1期。
[41]刘霞:《全球面临人口过度增长挑战》,《科技日报》2011年1月15日第2版。
[42]刘晓晓:《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体系的构建》,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大学,2010年。
[43]刘延东:《国家发展希望在教育,办好教育希望在教师——在庆祝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09年9月9日,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36/info1252537843327236.htm,2010年3月9日。
[44]龙献忠:《论高等教育治理视野下的政府角色转变》,《现代大学教育》2004年第1期。
[45]娄立原:《重庆高校校际外语网络教育资源共享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0年。
[46]罗刚:《合并高校教育资源集约整合的策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47]罗江华:《教育资源数字化的价值取向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8年。
[48]罗立志:《交换苹果与交流思想》,《学习导报》1999年第6期。
[49]罗友花、李明生:《资源概念与分类研究——兼与罗辉道、项保华先生商榷》,《科研管理》2010年第1期。
[50]骆泽敬、陆林:《基于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构建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7期。
[51]美国五校联盟主页,2011年9月15日,http://www.fivecolleges.edu/aboutus,2011年9月15日。
[52]庞国斌:《我国公共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53]祁占勇、陈鹏:《治理理论语境下政府与高校关系的“善治”》,《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第5期。
[54]秦秋田:《国内留学——实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新举措》,《辽宁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55]任磊:《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研究》,《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第5期。
[56]商亚坤:《北京高等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57]尚艳梅:《南昌市前湖高校园区教育资源共享现状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8]宋华明、范先佐:《高校教育资源优化与办学经济效益》,《教育与经济》2005年第3期。
[59]宋尚平:《基于.NET的教育资源共享交互平台的开发与试用》,硕士学位论文,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60]孙小林:《谁该为地方高校负债买单?》,《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3月9日第8版。
[61]汤巨霞:《高等院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62]汤涛、陈志鸿、何左等:《高校教师资源共享途径与模式调研》,《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第Z1期。
[63]田鹏:《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过程激励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64]涂苏龙:《高校贵重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机制探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大学,2008年。
[65]魏宏森、王伟:《广义系统论的基本原理》,《系统辩证学学报》1993年第1期。
[66]魏霞:《高校人才共享战略的途径及手段》,《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4期。
[67]韦正球、覃明兴:《从小资源到大资源:一种新的资源观》,《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68]王秉琦、贾鹏:《论海峡两岸建立跨区高校战略联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Z2期。
[69]王成辉、李靖、宋秋蓉:《香港高校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计划述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年第12期。
[70]王冲:《大学不能丢了独立的灵魂》,《中国青年报》2010年2月3日第2版。
[71]汪大燕:《影响网络教育资源共享的因素分析——基于网络教育资源开发环节》,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2]王洪才:《大学“新三大职能”说的缘起与意蕴》,《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73]王嵘:《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教育研究》2001年第9期。
[74]王善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教育与经济》1997年第3期。
[75]王晓漫:《效率视界的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第8期。
[76]王云峰:《长清大学城:资源共享有点难》,《济南时报》2011年9月16日第A04版。
[77]王卓:《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理论研究——教育学的立场和观点》,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8]吴静:《高校二级管理模式下宏观调控实现方式探析》,《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5期。
[79]吴磊、何洪涛:《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管理的应为与可为》,《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第12期。
[80]吴越:《中国高校联盟运行机制研究——基于多案例的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1]西广明:《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原则与策略研究——以效率为视角》,《江苏高教》2009年第4期。
[82]熊丙奇:《设备闲置为何成高校难治之症?》,《晶报》2009年7月27日第A03版。
[83]徐冠华:《科技建设浪费严重》,《新京报》2008年3月7日第A13版。
[84]徐辉:《欧洲“博洛尼亚进程”的目标、内容及其影响》,《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
[85]徐岚、卢乃桂:《市场化背景中的澳大利亚八校联盟及其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86]徐显明:《大学理念论纲》,《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87]许悦:《“专业共享”:美国南部高校“学术共同市场”的发展及启示》,《辽宁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
[88]杨林:《基于SOA的分布式教育资源共享系统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9]阳荣威:《后合并时代高校的选择:战略联盟》,《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9期。
[90]杨天平:《西方国家大学城的演变与发展》,《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91]杨天平、金如意:《博洛尼亚进程述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第1期。
[92]俞建伟:《国外大学城概览》,《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
[93]湛俊三:《地方高校战略联盟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94]曾广容:《系统开放性原理》,《系统辩证学学报》2005年第3期。
[95]张保庆:《关于中国教育经费问题的回顾与思考》,载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8—2002),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96]张宝蓉:《无边界高等教育: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概念——以美、英、澳三国为例》,《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第12期。
[97]张会杰:《生源数量减少与需求多元化:高等教育深度变革的强劲动力》,《现代大学教育》2010年第3期。
[98]张会平:《基于语义Web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05年。
[99]张纪洪:《沈北大学城教师资源共享的机制与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年。
[100]张宽政:《资源概念探析》,《学习论坛》2005年第11期。
[101]张小良:《独立与共享: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分析——我国大学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2]张新:《关于普通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探讨》,《辽宁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103]张亦工:《交易费用、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体系透视》,《东岳论丛》2000年第5期。
[104]赵国栋、姜中皎:《高校“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模式与发展趋势》,《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第3期。
[105]赵媛、王娟:《基于教育资源共享的区域教学联合体建设》,《江苏高教》2006年第5期。
[10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2008年2月22日,http://www.moe.edu.cn/,2011年10月25日。
[10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设立全国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的通知》,2010年10月22日,http://www.moe.gov.cn,2011年9月11日。
[10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关于批准立项建设“高等学校教师网络培训系统项目”的通知》,2009年7月10日,http://www.moe.gov.cn,2011年9月11日。
[10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教育科技和文化年度数据》,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1年10月25日。
[110]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2月13日,http://www.moe.edu.cn/,2007年11月23日。
[111]陈勇:《中国科研经费仅40%用于项目,肆意挥霍成潜规则》,2011年11月5日,http://news.xhby.net/system/2011/11/05/012010334.shtml,2011年11月6日。
[112]周大平:《高等教育:摒弃片面追求数量的发展观》,2004年9月21日,http://news.xinhuanet.com/banyt/2004-09/21/content_2001100.htm,2015年11月18日。
[113]周德群:《资源概念拓展和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当代经济科学》1999年第1期。
[114]周鸿:《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大资源问题及其根治对策》,《软科学》2000年第3期。
[115]周济:《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周济部长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5年1月20日,http://www.ahedu.cn/AHEDUNSPortal/NewsCenter/WJFG/LDJH/List/10900.shtml,2011年10月25日。
[116]朱剑:《美国的五校联盟探析》,《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3期。
[117]左凯旋、吴朵美:《独立学院共享师资管理研究》,《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二)英文类
[1]Blake Gumprecht,“The American College Town”,Geographical Review,Vol.93,No.1,2003.
[2]Blake Gumprecht,“The Campus as a Public Space in the American College Town”,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Vol.33,No.1,2007.
[3]Willis E.Bridegam,“Print Preservation at the Local Level—The Five College Experience”,Library Collections,Acquisitions,and Technical Services,Vol.28,No.1,Spring 2004.
[4]Volmer A.Geronimo and Claudia Aragon,“Resource Sharing in University Libraries:A Tool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Library Collections,Acquisitions,and Technical Services,Vol.29,No.4,2005.
[5]Jane Cho,“An Evaluation Plan for Korean University Libraries to Revitalize Academic Resource-sharing”,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Vol.33,No.4,2007.
[6]J.Hylén,“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Vol.80,No.3,2006.
[7]Rachel Heery and Sheila Anderson,“Digital Repositories Review”,http://opus.bath.ac.uk/23566/.October 11,2011.
[8]Allison Littlejohn and Anoush Margaryan,“Cultural Issues in the Sharing and Reuse of Resources for Learning”,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Vol.1,No.3,2006.
[9]Sally M.Johnstone,“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Serve the World”,Educause Quarterly,Vol.28,No.3,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