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期刊类
1.边国英:《科研过程、科研能力以及科研训练的特征分析》,《教育学术月刊》2008年第5期。
2.鲍尔:《管理学:一种道德技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3.操太圣、卢乃桂:《教师专业发展新范式及其在中国的萌生》,《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11期。
4.蔡永红、肖艺芳:《日本教育公务员制度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教师教育研究》2011年第6期。
5.常波:《西方反思型教师教育思潮兴起背景综述》,《外国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6.陈顺理:《教学能力初探》,《课程教材教法》1988年第9期。
7.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第1期。
8.丁钢:《教师教育的使命》,《当代教师教育》2008年第1期。
9.郭飞君、杨清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培训政策演变的回顾与反思》,《教育与职业》2012年第7期。
10.《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国家教委王任朱开轩、副主任柳斌等领导同志谈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版)》1996年第6期。
11.韩素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法规保障机制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年第7期。
12.贺来:《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的哲学前提》,《哲学研究》2005年第1期。
13.巨瑛梅:《试析美国进步主义成人教育家林德曼和诺尔斯的成人教育思想》,《比较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
14.劳凯声、蔡金花:《教师法律地位的历史沿革及改革走向》,《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第9期。
15.李方等:《教师培训热的冷思考》,《中小学管理》2004年第10期。
16.李瑾瑜:《论多维视野中的教师培训观》,《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年第3期。
17.李瑾瑜、史俊龙:《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演进及创新趋势》,《西北师大学报》2012年第9期。
18.李更生、刘力:《走进教育现场:基于研修共同体的教师培训新模式》,《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第8期
19.刘秀江、韩杰:《对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诠释》,《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第4期。
20.刘宇:《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转换及其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
21.马健生:《论教育改革方案的可接受性与可行性:公共选择的观点》,《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4期。
22.马立:《行动起来,率先投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充电加油,迈向新世纪》,《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
23.毛晋平:《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异化现象及其现代性的反思》,《大学教育科学》2006年。
24.南钢:《新中国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回顾和前瞻》,《当代科学教育》2003年第9期。
25.宁虹:《“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解与可行途径》,《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26.齐鹏飞:《试论中共党史90年的历史分期问题》,《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7期。
27.覃兵:《论教师主体生命意义的消解与重构》,《教师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28.乔仁洁:《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现状及发展策略探析》,《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第9期。
29.单志艳:《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的价值取向变迁——基于1986年和2011年国家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意见〉的文本分析》,《教师教育研究》2013年第5期。
30.申继亮等:《知识、反思、观念——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的主要任务》,《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年第3期。
31.沈伟:《教育政策制定过程分析:渐进调适的视角——以代课教师清退政策为例》,《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第15期。
32.施软、郝宁、梁晚、李文君:《刻意训练在高中数学教师成长中的作用》,《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6期。
33.孙绵涛:《关于教育政策分析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年第2期。
34.唐玉光:《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外国教育资料》1999年第6期。
35.王建勤:《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化的根本要求》,《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第12期。
36.王继平:《合理调整我国教师政策价值取向初探》,《教师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
37.王绍光:《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38.魏峰:《正义的教育政策:社群主义的视角》,《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
39.王一涛:《教育产业化和教育公平》,《教育与经济》2002年第2期。
40.吴康宁:《教师是社会的代表者吗》,《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年第2期。
41.吴卫东:《教师培训师:教师培训者的专业化目标》,《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第8期。
42.吴文胜:《论教师政策变迁视野下的教师价值》,《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11期。
43.吴文胜:《中小学教师政策知觉与政策满意度的关系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年第2期。
44.肖丽萍:《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述评》,《中国教育学刊》2002年第5期。
45.徐今雅:《论新时期中国教师培训政策体系的构建》,《教育探索》2005年第5期。
46.徐庆江、陈国军:《我国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与影响因素分析》,《绥化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
47.徐维忠:《改革开放30年来教师教育政策法规浅析》,《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0年第2期。
48.杨柳:《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政策变迁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8期。
49.杨启亮:《教师继续教育中“唯学历”目标的终结》,《中国成人教育》2000年第1期。
50.杨天平:《论中国特色现代教师教育制度建设》,《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51.杨秀玉:《教师发展阶段论综述》,《外国教育研究》1999年第6期。
52.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质初探》,《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年第1期。
53.叶文梓:《教师专业化制度建设的进展、问题与策略》,《教育研究》2006年第8期。
54.佚名:《教学能力》,《心理科学通讯》1988年第11期。
55.袁明旭等:《西部大开发中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政策的环境分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7期。
56.袁振国:《政策型研究者和研究型决策者》,《教育研究》2002年第11期。
57.曾晓东、崔世泉:《OECD对发达国家教师继续教育政策的分析:框架和主要结论》,《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
58.张贵新:《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阶段与走向》,《东北师大学报》2001年第1期。
59.张贵新:《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
60.张乐天:《论教育政策观念的变革与更新》,《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11期。
61.张胜军、施光:《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教师继续教育政策建设与创新》,《成人教育》2008年第4期。
62.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教育研究》2001年第12期。
63.朱连云:《关注教师实践性智慧》,《中小学管理》2003年第2期。
64.朱益明:《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对策》,《上海高教研究》1998年第10期。
65.朱玉东:《反思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第11期。
二 著作类
1.保尔·郎格朗:《终身教育引论》,周南照、陈树清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陈友松主编:《当代西方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4.陈永明:《现代教师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陈振明:《政策科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程晋宽:《“教育革命”的历史考察:1066—1976》,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0.[德]德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李其龙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德]费迪南·费尔曼:《生命哲学》,李健鸣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3.杜晓利:《教师政策》,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14.杜威、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15.[俄]吉姆·申林:《生态哲学》,莫斯科出版社1993年版。
16.范国睿:《教育生态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7.范国睿:《决策与执行:制度视野下的学校变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8.弗朗西斯·福勒:《教育政策学导论·第二版》,许庆豫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9.郭朝红:《影响教师政策的中介组织》,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0.郭笙:《新中国教育40年》,福建出版社1989年版。
21.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97)》,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22.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8—2002)》,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23.贺祖斌:《教师教育:从自为走向自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4.华勒斯坦等:《学科·知识·权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25.胡献忠:《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与执政党政策选择》,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6.黄威:《教师教育体制国际比较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7.贾谊:《新书·大政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28.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9.江山野:《中国教育事典(中等教育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0.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1.蒋纯焦、杜成宪:《共和国教育60年(第2卷):山重水复(1966—1976)》,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2.《劳凯声中国教育改革30年(政策与法律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3.李琼:《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4.林德布鲁姆:《决策过程》,竺乾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35.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6.刘良华:《校本行动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7.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8.麦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9.[美]查尔斯·E.林布隆:《政策制定过程》,朱国斌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40.[美]戴维·L.韦默、[加]艾丹·R.维宁:《政策分析——理论与实践》,戴星翼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41.[美]弗兰克·费希尔:《公共政策评估》,吴爱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2.[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43.[美]米切尔·沃尔泽:《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禇松燕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44.[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5.[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政策》,唐亮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46.宁虹:《教师成为研究者》,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7.宁骚:《公共政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8.钱再见主编:《公共政策学新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9.瞿葆奎:《教育学文集第17卷.中国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50.宋锦洲:《公共政策:概念、模型与应用》,东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1.苏渭昌、雷克、章炳良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2.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53.孙绵涛:《教育政策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4.坦纳等:《学校课程史》,崔允漷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5.王福生:《政策学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6.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分的国际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7.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58.伍启元:《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59.吴文胜:《教师发展与政治文化研究——基于教师政策演变的分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60.吴康宁、贺晓星、马维娜:《教育与社会:实践、反思、建构——博士沙龙百期集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1.谢明:《政策透视——政策分析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3.袁小平:《从对峙到融通教师管理范式的现代转向》,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4.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0》,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5.袁振国:《教育政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6.査尔斯·林德布洛姆:《决策过程》,竺乾威、胡君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7.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68.詹姆斯·P.莱斯特、约瑟夫·斯图尔特:《公共政策导论(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9.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70.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1.张健:《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
72.张继玺、杜成宪:《共和国教育60年(第3卷):柳暗花明(1976—1992)》,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73.张礼永、郭军、杜成宪:《共和国教育60年(第1卷):筚路蓝缕(1949—1966)》,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74.张金马主编:《政策科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75.郑金洲:《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共和国教育50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7.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78.朱志宏:《公共政策》,三民书局1991年版。
79.朱旭东:《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三 学位论文类
1.毕正宇:《教育政策执行模式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蒋媛媛:《1978年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研究:价值观念的变迁及其启示》,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李清臣:《基于专业发展的教师精神文化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石长林:《中国教师政策研究——基于教师政策内容的视角》,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史俊龙:《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的演进及趋势分析》,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6.王大磊:《共和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辛朋涛:《教师工作动机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8.徐今雅:《转型期间中国教师培训政策分析》,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9.于兴国:《转型期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赵昌木:《教师成长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四 外国文献类
1.Cochran,K.F.,DeRtuter,J.A.,& King,R.A..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an integrative model for teacher preparation,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1993,44(4):263-272.
2.D.Easton,The Political System,New York:Kropf,1953:129.
3.Elbaz,F.Teacher Thinking:A Study of Practical Knowledge,London:Croom Helm,1983.69.
4.Gail Yuen.Education reform policy and early childhood teacher education in Hong Kong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nsfer of sovereignty to China in 1997 ,Early Years:A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08(28):23-45.
5.Gronland.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Teaching,1971.转引自陈玉琨《教育评价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
6.H.D.Lasswell and A.Kaplan,Power and societ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0:71.
7.Hogwood W.Brian and Peters B.Guy,Policy Dynamics ,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83:25.
8.Hu Wenbin.Thirty Yea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Between Change and No Change ——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our Key Documents on Education Policy,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2012(45):84-94.
9.Janet Soler,Anna Craft,Hilary Burgess(editors):Teacher Development:Exploring Our Own Practice,The Open University 2001.
10.Jun Li.Analy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policy in China since the 1990s:a case study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2006.
11.Leslie Nai-Kwai Lo,Manhong Lai & Lijia Wang.The Impact of reform policies on teachers’ work and professionalism in the Chinese Mainland,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13(41):239-252.
12.Lorraine M Ling,Noella MacKenzie.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in Australia,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01(24).
13.Manhong Lai.Teacher development under curriculum reform:a case study of a secondary school in mainland China,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2010(56):613-631.
14.Marilyn Cochran Smith.The Problem of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04,55(4):295-299.
15.National Commission on Teaching &America’s Future.What matters most:Teaching for America’s future[R].New York:National Commission on Teaching & America’s Future,1996.
16.Schwab,J.J..The practical:A language for curriculum,School Review,1969,78(2):1-23.
17.Schon,D.A.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London:Basic Books,1983:69.
18.Shulman,L.S..Those who understand: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Educational Research,1986,15(4):9.
19.Svi Shapiro,H.( 1980)“Education and the State in Capitalist Society:Aspects of the Sociology of Nicos Poulantzas”,Harvard Education Review,50,3.
20.Villegas-Reimers Eleonora.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a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R].UNESCO: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Planning,2003.www.unesco.org/iiep.
21.Zeichner,K.M.Alternative paradigms of teacher education,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1983(3).
五 其他文献类
1.董奇:《关注教师发展,改进教师培训》,《光明日报》2000年。
2.何伟:《办好半农半读学校促进农村教育革命》,《人民日报》1965-7-13。
3.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6-27。
4.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教育报》1999-6-15。
5.齐鹏飞:《90年来关于“党史分期”问题的探讨和阐释》,《光明日报》2011-9-28。
6.钱俊瑞:《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人民日报》1950-1-6。
7.袁贵仁:《袁贵仁在中宣部等六部门举办的热点问题形势报告会上报告摘要》,《中国教育报》2011-2-25。
8.赵小雅:《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政策依据》,《中国教育报》2014-3-5。
9.张雯婧:《教师专业标准——什么样才能算是“好”老师?》,《天津日报》2011-12。
10.《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3-10-22。
11.国家教委:《新的里程碑——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10月。
13.中共中央 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2月。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七号:《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1999年3月。
15.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1999—2002年)〉及其实施意见的通知》,http://www.chinalawedu.com/falvfagui/fg22598/36378.shtml。
16.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摘要)》,http://www.baidu.com/link?url=0_4ZdYg88jzyDfkW8Eb9QqDSD9MJF_hP7s40vLkb_N4_VkG2ttcSYWbFQHKQe5hS0GB1lJlEhaxkP0EK8NFtIq。
1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