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聂华林、王成勇:《区域经济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聂华林、高新才:《区域发展战略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聂华林、高新才:《发展生态经济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聂华林、李泉:《发展区域经济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聂华林、王宇辉:《区域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6]高洪深:《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8]魏后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0]《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11]《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2]赵德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3]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4]孙健:《中国经济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5]汪海波:《新中国工业经济史1949—1957》,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4年版。
[16]王瑞璞、郭德宏、季晓楠、张湛彬:《共和国经济大决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17]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
[18]刘再兴:《中国生产力总体布局研究》,中国物价出版社1995年版。
[19]国家计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我国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改革出版社1996年版。
[20]陆大道:《中国工业布局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21]麦迪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
[22]刘树成:《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版。
[23]白雪梅:《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24]张敦富:《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25]宋群:《21世纪初国际经济格局与中国经济发展》,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6]胡鞍钢:《地区与发展:西部开发新战略》,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年版。
[27]隋舵:《2004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红旗出版社2004年版。
[28]武汉市社会科学院“中部崛起”课题组:《中部地区六省、六市及六大城市群比较分析》,《聚焦中部崛起》,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年版。
[29]袁杰:《中国区划研究及再划分》,《商业时代》2006年第32期。
[30]宋岭、魏秀丽:《中国经济区域划分综述》,《新疆财经》2000年第2期。
[31]赵凌云:《1979—1991年间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变化、原因及其效应》,《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2期。
[32]杨祖义:《20世纪90年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3期。
[33]史仕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证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05年第5期。
[34]张宁:《应用DEA方法评测中国各地区健康生产效率》,《经济学研究》2006年第5期。
[35]蔡美香:《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性及其协调发展的途径》,《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36]潘建成:《区域经济合作的格局和走向》,《经济日报》2006年5月24日。
[37]《区域发展趋势和科学评价体系》课题组:《中国区域发展趋势与科学评价体系总报告》,《改革》2007年第2期。
[38]崔向阳:《中国各地区工业化水平分析》,《经济纵横》2003年第6期。
[39]谢茜:《江苏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40]魏晓锋:《江苏省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河海大学,2006年。
[41]陈耀:《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科学内涵》,人民网,2006年6月16日。
[42]袁军:《构建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宏观经济管理》2007年第10期。
[43]陈依元:《创新文化:自主创新的文化驱动力》,《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44]吴学花:《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10期。
[45]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全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汇编》,2005年。
[46]胡树华:《中部地区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年第10期。
[47]谢众:《我国中部崛起的障碍性因素分析及路径选择》,硕士学位论文,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48]储祥好:《对外开放与中部崛起》,《国际贸易》2006年第10期。
[49]李佐军:《正确理解新型工业化》,《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50]马红瀚、朱强:《创新政府扶持手段,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甘肃科技》,2006年第12期。
[51]王露:《武汉:中部崛起的“领头羊”》,《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年第3期。
[52]李成勋:《武汉和郑州在中部崛起中的战略地位》,《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5期。
[53]张伟:《基于中部崛起的城市群发展定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7年。
[54]王健刚:《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问题及对策》,《求实》2006年第12期。
[55]盛茗:《中国贫困人口分布》,《观察与思考》2005年第11期。
[56]储祥好:《基于后发优势的我国中部崛起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57]胡鞍钢:《新世纪的新贫困:知识贫困》,《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58]周学:《从贸易理论创新看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学家》2001年第1期。
[59]黎昌政等:《建个市场竟要盖112枚公章》,《经济参考报》2000年第10期。
[60]王必达:《后发优势与区域发展》,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3年。
[61]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不平凡的五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五年来进展情况》,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http://www.chinawest.gov.cn。
[62]张艳:《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反思》,《内蒙古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63]李蓓蓓:《西部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商场现代化》2005年第24期。
[64]马红瀚、相华伟:《产业结构调整视角下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刍议》,《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14期。
[65]杨照江:《提升西部民族地区反贫困机制运行效率的对策》,《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66]《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黑龙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67]《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吉林》,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版。
[68]《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辽宁》,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
[69]杨文利:《东北老工业基地对新中国的历史贡献》,《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91期。
[70]周慧秋:《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分析》,《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71]程叶青:《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经济地理》2006年第2期。
[72]林毅夫、刘培林:《振兴东北要遵循比较优势战略》,《南方周末》,2003年8月28日。
[73]林木西:《“振兴东北”警惕新一轮赶超》,《中国经营报》,2003年9月15日。
[74]王利国:《东北“项目怪圈”现象思考》,《吉林财税》2003年第12期。
[75]李明:《简论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影响》,《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6期。
[76]杜月昇:《论体制转轨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77]王胜今:《论东北振兴过程中的政府职能》,《东北亚论坛》2006年第3期。
[78]周映华:《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与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理论月刊》2007年第6期。
[79]刘永生:《加快政府职能转换,振兴东北工业基地》,东北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80]高斌:《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及发展研究》,博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1]袁阡佑:《东北产业集群研究——基于长三角产业集群的经验》,博士论文,复旦大学,2006年。
[82]张芳:《产业集群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硕士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04年。
[83]梅丽霞、柏遵华:《试论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科研管理》2005年第5期。
[84]马颖、杭年来:《对外开放条件下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振兴》,《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第9期。
[85]齐晓亮:《民营经济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硕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6]王维东:《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硕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7]兰春玉:《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硕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8]吕国锋:《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硕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9]王晓峰:《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选择研究》,硕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0]魏凤珍:《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策研究》,硕士论文,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
[91]叶万军:《东北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硕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2]吴春莺:《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博士论文,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93]戴秀英、张丽娟:《发展续接产业,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与改造》,《工业技术经济》2004年第6期。
[94]惠中:《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及思考》,《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9年第6期。
[95]胡长顺:《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政策研究》,《经济研究参考》1995年第145期。
[96]李清泉:《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博士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97]王琴梅:《区域协调发展内涵新解》,《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98]覃成林、高建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光明日报》,2007年12月25日。
[99]张剑雄:《论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和谐发展》,《咸宁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100]王文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博士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101]任进:《合理划分和依法规范中央与地方职能权限》,《学习与研究》2006年第5期。
[102]李晓刚:《新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思考》,《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103]范绍庆:《新时期我国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调试》,《兰州学刊》2004年第3期。
[104]唐志强:《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非分离性》,《河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105]何伶俐:《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互动机制研究》,硕士论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106]姚明宽:《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六点建议》,《中国改革报》,2006年7月31日。
[107]吴晓青:《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求是》2007年第19期。
[108]郝寿义、高进田:《试析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开放导报》2006年第2期。
[109]姜良瑜:《从改革的发展演变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提出》,《城市》2006年第4期。
[110]王家庭:《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作用与机理分析》,《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111]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工作委员会、管理委员会:《谱写浦东开发开放新篇章》,《人民日报》,2000年6月5日。
[112]孙小静:《浦东,又一次被历史选择》,《人民日报》,2005年6月24日。
[113]王玲、吴凯:《上海浦东新区:推进纵深改革,转变发展方式》,《经济日报》,2008年1月17日。
[114]林凌:《“国家统筹城乡配套改革试验区”若干问题思考》,《中国城市经济》2007年第8期。
[115]张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何“花落”成渝》,《金融博览》2007年第8期。
[116]张洋东、赵永刚:《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须解决的问题》,《新重庆》2007年第12期。
[117]李春洋:《中部地区建设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战略意义》,《开放导报》2007年第2期。
[118]吕宗恕:《武汉城市圈“申新”之路》,《新西部》2007年第12期。
[119]IUD中国政务景气监测中心:《大武汉“七创新”VS长株潭“1+12”》,《领导决策信息》2007年第50期。
[120]孔径源:《国家综改试验区:东中西互动格局初成》,《瞭望新闻周刊》2008年第10期。
[121]熊金超:《改革试验区搅热区域经济大发展》,《半月谈》200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