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鲍宏礼、吴红梅:《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农产品出口策略》,《市场经纬》2003年第23期。
[2]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北京庞各庄乐平西瓜、甜瓜专业合作组织龙头带动产业互促》,《科技潮》2005年第6期。
[3]崔彬、陈来生:《国外水果协会在水果产业化中作用及启示》,《世界农业》2004年第4期。
[4]陈远良:《甜瓜优质高效栽培》,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2009年版。
[5]程国强:《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优势与关键问题》,《北京农业》2006年第11期。
[6]陈锡文:《谈农业经营主体问题》,《林业经济》2011年第3期。
[7]曹慧、韩一军:《价格上涨对小麦相关主体利益的影响分析》,《农业展望》2008年第7期。
[8]陈斐、杜道生:《空间统计分析与GIS在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应用》,《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27期。
[9]陈晓玲:《我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经济科学》2006年第5期。
[10]程杰、武拉平:《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波动周期研究:1949—2006年》,《农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5期。
[11][美]德尔·霍金斯等:《消费者行为学》,符国群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12]戴永务、刘伟平:《中国板栗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及其提升策略》,《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年第33期。
[13]戴照义、郭凤领、李金泉:《湖北省西瓜、甜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湖北农业科学》2008年第12期。
[14]杜乃凡:《辽宁省西瓜、甜瓜产业发展优势及存在问题》,《园艺与种苗》2012年第6期。
[15]方虹:《零售业态的生成机理与我国零售业态结构调整》,《商业经济与管理》2001年第10期。
[16]冯国民、余中伟:《江夏区西瓜、甜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长江蔬菜》2012年第6期。
[17]关付新:《中国现代农业企业组织的形式及演进》,《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年第1期。
[18][美]菲利普·科特勒、美加里·阿姆斯特朗:《市场营销原理》,何志毅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19]郭林:《浅析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第5期。
[20]顾蕊:《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及其影响因素》,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大学,2013年。
[21]顾海、孟令杰:《中国农业TFP的增长及其构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第10期。
[22]顾凝白:《竞争优势对我国扩大农产品出口的借鉴意义》,《甘肃农业》2007年第3期。
[23]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4]高文胜、吕德国、杜国栋、秦嗣军:《我国无公害果品生产与研究进展》,《北方园艺》2007年第5期。
[25]郭翔宇、刘宏曼:《比较优势与农业结构优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
[26]胡定寰、杨伟民、张瑜:《“农超对接”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业经济管理》2009年第4期。
[27]黄祖辉、鲁柏祥:《中国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和供应链管理的思考》,《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年第6期。
[28]黄祖辉:《发达国家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变化及启示》,《福建论坛》(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29]黄祖辉、刘东英:《我国生鲜蔬菜物流体系研究——制度、组织与交易效率》,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0]黄益平、宋立刚:《应用数量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1]何志毅:《对绿色消费者生活方式特征的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4年第3期。
[32]金玉芳、董大海:《消费者信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过程的观点》,《管理世界》2004年第7期。
[33]焦自高、鲁波:《山东省西瓜、甜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当代蔬菜》2006年第8期。
[34]李锁平、王利农:《我国蔬菜供给对价格的反应程度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6年第5期。
[35]刘君璞、许勇、孙小武、马跃:《我国西瓜、甜瓜产业“十一五”的展望及建议》,《中国瓜菜》2006年第1期。
[36]刘洋、罗其友:《中国马铃薯生产效率的实证分析》,《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第14期。
[37]刘声锋、郭守金、张显:《西瓜、甜瓜生产技术400题解读大全》,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8]刘海河、张彦萍:《西瓜、甜瓜安全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39]刘海河、张彦萍:《甜瓜优良品种及无公害栽培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版。
[40]刘芳、何忠伟:《中国鲜活果蔬产品价格波动与形成机制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版。
[41]卢纹岱:《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42]李炳坤:《我国粮食生产区域优势研究》,《管理世界》1996年第5期。
[43]梁书民:《中国农业种植结构及演化的空间分布和原因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年第2期。
[44]刘峰、马金辉、宋艳华:《基于空间统计分析与GIS的人口空间分布模式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第6期。
[45]刘颖琦、吕文栋、李海升:《钻石理论的演变及其应用》,《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10期。
[46]林秀梅、石森昌:《中国粮食生产投入要素效益比较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
[47]李先德:《中国农产品贸易的世界地位及其特点》,《经济分析》2006年第6期。
[48]李庆龙:《中国小麦及小麦粉的生产与消费》,《面粉通讯》2006年第5期。
[49]李靖:《我国农业对外依存度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50]李浚、黄国祥:《我国农产品出口波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第35期。
[51]李萍、刘晓芳:《论特色林果业在新疆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国林副特产》2006年第2期。
[52]刘颖:《国外粮食流通体制比较与启示》,《世界农业》2008年第1期。
[53]李子奈、叶阿忠:《高等计量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4]李桂琴:《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及方向》,《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55]刘春香、闫国庆:《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成效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2年第2期。
[56]李海平:《论我国农村金融政策支持体系的建设》,《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57]李雪、穆月英、付文革:《近十年中国小麦生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农村经济》2009年第10期。
[58]罗子明:《消费心理学》,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
[59]卢泰宏:《中国消费者行为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60]卢泰宏、刘世雄:《区域差异的消费行为研究:路径与方法》,《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61]刘雪、傅泽田、常虹:《我国蔬菜出口的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分析》,《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年第9期。
[62]刘莉、武云亮:《基于DEA模型的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63]李道和、池泽新、刘滨:《基于DEA的中国茶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8年第5期。
[64]刘中芳:《生产和消费的辨证关系》,博士学位论文,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5]刘君璞、俞正旺、马跃:《中国西瓜、甜瓜的发展回顾》,《中国西瓜、甜瓜》2000年第1期。
[66]赖国毅、陈超:《SPSS17.0常用功能与应用实例精讲》,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67]刘海清、方佳:《中国香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年第5期。
[68]刘汉成:《欧盟水果消费特征、市场准入及我国的对策》,《中国果业信息》2008年第8期。
[69]刘静、申冬华:《零售企业定点型果蔬类农产品协议流通模式研究》,《商业经济》2010年第5期。
[70]李虎林、苗志栓、陈占飞:《做大做强大漠特色瓜类产业的思考》,《农业科技通讯》2010年第10期。
[71]梁汝英:《消费者行为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2]马跃:《透过国际分析,看中国西瓜、甜瓜的现状与未来》,《中国瓜菜》2011年第2期。
[73]马恒运、王济民、刘威:《我国原料奶生产TFP增长方式与效率改进——基于SDF与Malmquist方法的比较》,《农业技术经济》2011年第8期。
[74]马跃:《中国西瓜、甜瓜业21世纪进入WTO后的发展探析》,《中国瓜菜》2000年第4期。
[75]马跃:《初论西瓜的市场营销(一、二)》,《中国瓜菜》2005年第3、5期。
[76]马荣华、蒲英霞、马晓东:《GIS空间关联模式发现》,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77][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78]马跃:《透过国际分析,看中国西瓜、甜瓜的现状与未来》,《中国瓜菜》2011年第2期。
[79]穆维松、李彩霞、傅泽田:《中国水果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及经济学特征分析》,《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第6期。
[80]闵锐:《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序列DEA与湖北主产区县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12年第1期。
[81]潘丹、曹光乔:《中国蛋鸡生产布局优化研究——基于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年第2期。
[82]潘学标:《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气象出版社2003年版。
[83]曲从规、刘志军:《论生产和消费的本质联系和辩证关系》,《吉林财贸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
[84]青平:《武汉市水果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果树学报》2008年第1期。
[85]乔娟:《中国主要新鲜水果国际竞争力变动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0年第12期。
[86]赛晓峰、汪社宽:《我省西瓜、甜瓜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安徽农业》2004年第2期。
[87]孙巍:《效率与生产率的非参数分析——方法、软件与应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88]史君卿、吴敬学、窦以文:《技术效率分析中的主要方法及其比较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增刊。
[89]史君卿:《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技术效率分析》,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90]石扬令、常平凡:《中国食物消费分析与预测》,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版。
[91]宋泽:《中国城乡居民三大收入消费群体及特点分析》,《财贸经济》2005年第10期。
[92]盛玉奎、蓝万炼:《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物流》,《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0期。
[93]沈贵银、丛佩华:《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生态果园建设与有机果品开发探讨》,《中国果树》2006年第6期。
[94]汤国安、杨昕:《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95]唐华俊、罗其友:《农业区域发展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96]陶建宏、师萍:《基于Malmquist指数法的西部地区TFP分解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第12期。
[97]陶建平、熊初刚、徐晔:《我国水果消费水平与城市化的相关性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6期。
[98]王丹:《陕西瓜、甜瓜销售模式分析》,《中国商贸》2010年第25期。
[99]王坚:《试谈我国西瓜、甜瓜生产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问题》,《中国瓜菜》2008年第5期。
[100]韦念幸、高劲:《中国真实经济周期特征的实证分析:1978—2007》,《金融与经济》2010年第2期。
[101]王志丹、吴敬学、毛世平:《中国甜瓜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与提升对策》,《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年第1期。
[102]王志丹、董雪:《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战略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年第28期。
[103]王志丹、赵姜、毛世平、吴敬学:《中国甜瓜产业区域优势布局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年第1期。
[104]王天夫、李博柏:《STATA实用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05]王怀明、尼楚君、徐锐钊:《中国大豆生产效率变动及收敛性分析》,《江苏农业学报》2011年第2期。
[106]王珏、宋文飞、韩先锋:《中国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8期。
[107]王一茹、吕杰:《中国花生生产效率研究》,《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108]王群勇:《STATA在统计与计量分析中的应用》,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9]王秀君、戴桂芝:《我国果品贮藏加工技术发展及其应用研究》,《农产品加工》2007年第7期。
[110]王济民、范永亮:《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中国食物与营养》2000年第2期。
[111]王济民:《我国畜产品消费及消费市场前景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第7期。
[112]王浩、刘芳:《农户对不同属性技术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12年第1期。
[113]王曙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绩效与金融创新》,《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第4期。
[114]吴凯、卢布、袁璋:《我国粮食作物优势产业带及其资源优势》,《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年第1期。
[115]王志彬、汤荣丽、郭斌:《我国柑生产效率的数据包络分析》,《北方园艺》2011年第7期。
[116]王成慧:《市场营销理论的演进逻辑与创新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117]王新利、李世武:《论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再造》,《物流科技》2008年第5期。
[118]吴垠:《关于中国消费者分群范式与应用研究》,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2004年。
[119]魏权龄:《评价相对有效性的DEA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20]武拉平:《中国农产品市场行为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版。
[121]伍小梅、廖进中:《中国水果业国际竞争力及制约因素分析》,《中国果业信息》2006年第5期。
[122]许勇:《中国西瓜、甜瓜的科技成就与发展》,中国第一届压砂西瓜、甜瓜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7年。
[123]徐乐茵:《浅析西瓜、甜瓜在果品市场中的地位与开发前景》,《中国西瓜、甜瓜》2004年第3期。
[124]徐晔、韩宇果:《中国水果产业链分析》,《果农之友》2007年第6期。
[125]许传强、齐红岩:《甜瓜高产优质栽培》,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版。
[126]谢斯、朱托:《消费者行为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127]夏晓平:《中国肉羊产业发展动力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大学,2011年。
[128]熊刚初:《中国水果供需总量平衡分析及预测》,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129]薛亮、马忠明、杜少平、刘东顺:《甘肃省西瓜、甜瓜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甘肃农业科技》2011年第7期。
[130]杨春:《基于比较优势的中国稻谷生产布局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年第2期。
[131]颜送贵:《推进水果产业化的问题及其对策》,《江西园艺》2003年第1期。
[132]杨克钦、俞宏、刘彦、何为华、张劲强、李君:《国内外西瓜、甜瓜农药残留最高限量及其检测技术》,《中国西瓜、甜瓜》2002年第2期。
[133]杨艳涛、张琳、吴敬学:《2011年我国西瓜、甜瓜市场及产业发展趋势与对策分析》,《北方园艺》2012年第15期。
[134]杨顺江:《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版。
[135]尹成杰:《农业国家化经济与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1期。
[136]姚今观、纪良纲:《中国农产品流通体制与价格制度》,中国物价出版社1995年版。
[137]易丹辉:《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与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38]左经龙:《甜瓜、白菜一年两季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吉林蔬菜》2011年第2期。
[139]崔彬:《果品产销组织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140]赵姜、张琳、王志丹、吴敬学:《我国居民西瓜消费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蔬菜》2013年第6期。
[141]赵一夫:《中国生鲜蔬果物流体系发展模式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版。
[142]张海清、吴敬学、王子军:《中国棉花主产省区布局变化及其原因的实证分析》,《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年第1期。
[143]赵姜、王志丹、吴敬学:《中国西瓜、甜瓜生产省际间比较优势分析》,《中国瓜菜》2012年第5期。
[144]赵姜、吴敬学:《中国西瓜、甜瓜生产区域化演变分析——基于29个省区的实证研究》,《中国蔬菜》2012年第11期。
[145]张开华:《WTO框架下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若干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7期。
[146]张国栋:《上海南汇西瓜、甜瓜产业化发展实行了4个统一》,《中国西瓜、甜瓜》2004年第5期。
[147]张东平、冯继红:《我国小麦生产效率的DEA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5年第3期。
[148]朱春生:《甜瓜栽培技术与病害防治》,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49]周广肃、梁荣、田金秀:《Stata统计分析与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
[150]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151]赵姜:《中国西瓜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152]周才清、徐冰:《试论我国棉花生产的波动性及其原因》,《中国棉花》2005年第1期。
[153]赵明强、黄祖辉:《城乡居民食品需求的弹性分析》,《消费经济》1987年第5期。
[154]张晓勇、李刚、张莉:《中国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关切》,《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1期。
[155]赵春明:《国际贸易学》,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156]赵姜、张琳、王志丹:《我国居民西瓜消费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蔬菜》2013年第6期。
[157]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蔬研究所:《中国西瓜、甜瓜》,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版。
[158]张峭、杨霞:《中国水果消费现状分析及其预测》,《农业展望》2006年第8期。
[159]左两军:《农产品超市经营对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分析》,《农村经济》2003年第2期。
[160]张红宇:《现代农业与适度规模经营》,《农村经济》2012年第5期。
[161]朱希刚、黄季焜:《农业技术进步测定的理论方法》,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年版。
[162]朱希刚:《中国农业科技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版。
[163]张振林:《试论再生产过程的消费的主导性》,《学术研究》1996年第6期。
[164]周鹏升:《中国农产品贸易战略研究综述》,《中国外资》2011年第1期。
[165]Anna H.Baker, Jane Wardle, “Sex Differences in 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 in Older Adults”,Appetite, 2003(40): 269-275.
[166]Aquino, A., “Changes Over Time in the Pattern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s in Manufactured Goods: An Empirical Analysis for the Period 1972-1974”,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81(15):41-62.
[167]Bogers, R.P., Brug, J., Van Assem, P.and Dagneliea, P.C.,“Explaining 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and Misconception of Personal Intake Levels”,Appetite,2004,(42):157-166.
[168]Balassa, B.,“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Social Studies,1965(32):99-123.
[169]Biing-Hwan Lin, Elizabeth Franzao, Jane Allshouse,“U.S. Consumption patterns of Tree Nuts”,Food Review, 2001,24(2):54-58.
[170]Breusch,T.S.,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of Random Effects Models”,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87,36(2):383-389.
[171]Baxter,M. and R.G.King, “Measuring Business Cycles Approximate Band-Pass Filters for Economics Time Series”,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99, 181(11):575-593.
[172]Charnes, A.,Huang, Z.M.,Semple, J.et al., “Origins and Research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The Arabian Journal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1990,4(15):617-215.
[173]Casetti,E., “Bayesian Regression and the Expansion Method”,Geggraphical Analysis,1992,24(1):58-74.
[174]Charles,B., “Random Linear Programs With Many Variables and Few Constraints”,Mathematical Programming,1985,34(1):62-71.
[175]Caves, D. W., Christensen, L. R.and Diewert, W. E., “The Economic Theory of Index Numbers and the Measurement of Input, Output and Productivity”,Econometrics,1982(50):1393-1414.
[176]Danny,T.and Quah, M.,“Aggregate and Regional Disaggregate Fluctuations”,Empirical Economics,1996,21(1):137-162.
[177]Daniel J. Kim, Eriec J. Holowaty, Brief,“Validated Survey Instrument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s in Adults: A Review”,Preventive Medicine,2003,(36):440-447.
[178]David E. Merrifield, Richard W. Haynes,“The Adjustment of Product and Factors Markets: An Application to the Pacific Northwest Forest Product Industry”,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4,66(1).
[179]Elhorst,J.P., “Specification and Estimation of Spatial Panel Data Models”,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 2003,26(3):244-268.
[180]Fulker,M.J.,“The Role of Fruit in the Diet”,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adioactivity, 2001,(52):147-157.
[181]G. Bryan Wall and Daniel S. Tilley, “Production Responses and Price Determination in the Florida Watermelon Industry”,Souther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79(7):153-156.
[182]Gary Lucier and Biing-Hwan Lin,“Factors Affecting Watermelon Consump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Vegetables and Specialties Situation and Outlook, 2001(11):24-26.
[183]Hares, A., Cooper, W. W.and Rhodes, E.,“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2):429-444.
[184]Hodrick, R.H.and Prescott, E.C., “Postwar U.S. Business Cycle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97,(29):1-16.
[185]Hasbrouck, J., “One Security, Many Market: Determining the Contributions to Price Discovery”,Journal of Finace,1995(50):1175-1199.
[186]Jakubowski, T.,“Breeding of fruit Crop in Poland”,Fruit Varieties Journal,1993,47(3):137-142.
[187]John M. Crespi and Adriana Chacon-Cascante,“Do U.S. Marketing Orders Have Much Market Power? An Examination of the Almond Board of California”,Agribusiness, 2004,20(1):1-14.
[188]Johansen,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o-integration Vectors”,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1998,12(3):231-254.
[189]Kurda, Y., “Research and Extension Expenditures and Productivity in Japanese Agriculture:1960-1990”,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9(16):111-124.
[190]Lim, K. T., “Analysis of North Korea’s Foreign Trade by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Journal of Economics Development, 1997(22):97-117.
[191]Lin, J.Y.,“Rural Reforms and Agricultural Growth in China”,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2(82):34-51.
[192]Nigel Gibson, “Shape of Fruit to Come”,Forbes Global,2002,5(18).
[193]Malimquist, “Index Numbers and Indifference Surfaces”,Trabajos de Estatistica,1954(4):209-242.
[194]Maurizio Canavari, Guido Maria Bazzani etc.,“ Food Safety and Organic Furit Demand in Italy: A Survey”,British Food Journal, 2002 (104):3-5.
[195]Pesaran, M.H. and Smith, R.,“Estimating Long-run Relationships From Dynamic Heterogeneous Panels”,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5,68(2):79-113.
[196]Robert Esposti,“The Impact of Public R&D and Extension Expenditure on Italian Agriculture: An Application of A Mixed Parametric-nonparametric Approach”,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0,27(3):365.
[197]Sam Kaninda Tshikala, “Analysis of U.S. Demand for Imported Melons using a Dynamic Almost Ideal Demand System”,Southern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2012.
[198]Tone, K.,“A Slacks-based Measure of Efficiency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1(130):498-509.
[199]Tone, K.,“A Slacks-based Measure of Super-efficiency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2(143):32-41.
[200]Trail, B., Colman, D.and T. Young,“Estimating Irreversible Supply Functions”,Agricultural Economy,1978,60(3):528-531.
[201]Vigneshwara Varmudy, “Watermelons: Need to Capture Foreign Markets”,Facts For You,2012(8):19-20.
[202]Walter Kuemmerle,“Building Effective R&D Capabilities Abroad”,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7(3):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