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HB实业股份有限公司:《HB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规章制度汇编》2000年1月。
K.J.巴顿(Kenneth J.Button):《城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R.E.帕克、E.W.伯吉斯、R.D.麦肯齐等:《城市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SML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卫生收费的通知》2003年2月。
SX股份公司,“2003年度工作总结”。
SX实业股份有限公司:《SX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工作制度》2000年1月。
TM村创建卫生村领导小组:《TM村申评卫生村材料汇编》2003年。
TM村村民建房领导小组:《关于村民建房的管理规定》2001年。
阿瑟·奥沙利文(Athur O’Sullivan):《城市经济学》,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奥德丽·康尼索尼:《中国的蜂窝状经济:文化革命以来的某些经济趋势》,载于《走向21世纪:中国经济的现代问题的前景》,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版。
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版。
边燕杰、张文宏:“经济体制、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边燕杰主编:《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三联书店2002年版。
蔡禾:《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蔡培贸主编:“深圳市地名志”,科学普及出版社广州分社1987年版。
蔡孝箴:《城市经济学》(修订本)1998年8月第2版。
曹轲、林伟雄:“‘土皇帝’拖垮全国百强村”,《南方日报》2000年9月2日。
曹林:“土皇帝拖垮百强村,青年农民奋起保卫集体财产”,《中国青年报》2000年9月4日。
车晓蕙、陈钢:“招商引资变了味,‘让利竞赛’谁得益——警惕新一轮招商引资热的负效应”,《大众日报》2003年11月11日。
陈甦:“城市化过程中集体土地的概括国有化”,《法学研究》2000年第3期。
陈学斌:“新洲社区又演‘黑帮电影’”,《南方都市报》2005年1月27日,A40版。
陈远忠、周力等:“小小田面村装了七百摄像头”,《深圳晚报》2004年3月4日。
陈友华、赵民主编:《城市规划概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陈震、宋家婷:“我市社会治安持续好转”,《深圳特区报》2004年3月31日。
成金荣:“改造城中村,还楼市美丽”,《佛山日报》2004年3月5日。
程锦泉等:“对深圳发廊妹人群的跟踪调查”,《中国深圳发展报告·200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戴维·D.史密斯(D.W.Drakakis Smith):《城市化、住宅及其发展过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9月版。
戴维·H.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丁建勤:“太原‘城中村’改造”,(http://www.eroute.com.cn/news/2002/12/13/0212413-235755641.html)
丁兆明、李庆喜:“对菏泽市城中村开发改造问题的探讨”,《山东房地产》2002年第5期。
东莞市统计局:《深圳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版。
杜闻贞:《城市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
范海江:“城事/城中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休门篇)《石家庄日报》2002年3月22日。
范珉菲:“尴尬的城中村”,《山西日报》2004年7月15日。
房庆方:“城中村:从广东看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政策问题”,《城市发展研究》1999年第4期。
斐迪南·滕尼斯(F·Toennies):《共同体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版。
弗雷德里克森(H.George Frederickson):《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傅碧建:“改造城中村提高竞争力”,《中山日报》2002年5月16日。
高琳雅:“太原‘城中村’14万农民将全部农转非”,《山西日报》2003年12月25日。
各城中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章程、规章制度。
各城中村股份合作公司、居民委员会、房屋租赁所工作总结、统计资料。
各有关部门、街道办事处总结材料、统计资料。
宫希魁:“中国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考”,《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6期。
顾朝林、甑峰、张京祥:《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顾勤、徐斌忠:“迎接APEC,浦东清理城中村”,《新闻晨报》2001年2月26日。
关山、姜洪:《块块经济学: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海洋出版社1990年版。
广东省建设厅:“珠海市城中旧村改造情况调研报告”(粤建规字[2001]123号),(2001年8月28日)。
广东省建设厅调研组:“珠海市城中旧村改造情况调研报告”,2001年7月。
广州市统计局:《深圳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版。
郭振英等:“论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管理世界》1996年第3期。
郭正林:“中国农村二元权力结构:村委会与党支部的关系研究”,《全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研讨会论文》,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7),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年版。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版。
国家统计局城市经济社会调查总队:《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85),中国统计信息咨询服务中心1985年版。
国家与地方有关国土、规划、房地产、城市化方面的其他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国土资发〔2004〕234号),2004年11月2日。
国土资源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2002年5月发布)。
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一九九四年七月五日发布)。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2004年10月21日发布。
韩荡:“高速城市化地区的城中村改造——以深圳特区为例”,《特区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1期。
汉文、刘莉、邓小卫:“一天取缔上百家黑诊所”,《华商报》2003年1月8日。
黄百灿、黄奋勇、戴炳良:“经济开发区改造城中村的探索”(2003),http://www.tdzl.org.cn/hbc.htm
黄雷:“借鉴香港公屋经验,构建长沙廉租房体系”(2004),http://www.hnleader.gov.cn/news/shownews.asp?id=1109
贺翔:“加快改造‘城中村’”,《江西日报》2003年8月22日。
贺雪峰:“论半熟人社会”,《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3期。
贺雪峰:《新乡土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胡贵玉:“湖北武汉市三种模式改造城中村”,《中国建设报》2002年9月16日。
黃苇町:《中囯的隐形经济》,中囯商业出版社1996年版。
黄令华:“为实现广州‘中变’,专家云集攻‘城中村’管理”,《羊城晚报》2001年6月28日。
黄锫坚:“集体土地流转:走向变法”,《经济观察报》2003年8月4日。
黄青山、梁兴超:“巨资改善基础设施实行统一物业管理、蔡屋围‘改良’后干净漂亮”,《深圳商报》2004年11月5日。
黄庭满:“监管之外的经济黑洞”,《半月谈内部版》2002年第十二期。
简·埃里克·莱恩(Jan-Erik Lane):《公共部门:概念、模型与途径》,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贾春增:“初级群体”,http://www.chinasociology.com/name/new_page_80.htm
姜师立:“扬州大规模改造城中村”,《新华日报》2003年12月17日。
街道办事处、派出所、房屋租赁所统计资料。
敬东:“都市里的乡村研究报告——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中心区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对策”,《城市规划》(京),1999年第9期。
凯文·林奇a(K.Lynch):《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凯文·林奇b(K.Lynch):《城市形态》,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孔爱玲:“深圳市人口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中国深圳发展报告(200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
寇志新:“土地使用权是与土地所有权同等对待的土地他物权——兼与‘土地使用权是独立的不动产物权’等文共同探究”,载杨振山主编:《罗马法、中国法与民法法典化——物权和债权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老田:“中国的城市化前景与‘三农问题’的出路”,《开放时代》2004年第3期。
雷石鹏:“建城市综合社区——东莞城中村改造启动”,《南方都市报》2004年2月25日。
李红等:“千万元整治‘城中村’”,《深圳商报》2004年11月2日。
李红卫:《使用与管理城市土地》,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李俊夫:《城中村的改造》,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李立勋:“广州市城中村形成和改造机制研究”,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李林,“直击村民投票罢村官”,《华商报》2003年6月18日。
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李培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李平:“美国的地产管理”,《南方房地产》2004年第6期。
梁永建:“‘安全套橡皮筋’惊现深圳”,《南方都市报》2003年12月10日。
刘秉良:“石家庄:告别城中村”,《石家庄日报》2002年3月22日。
刘凤翼:“深圳人口已超1000万,重新考量地产价值观”,《晶报》2004年1月15日。
刘洪玉:“关于我国房地产税制改革与开征物业税的若干思考”,《住宅与房地产》2004年5月下半月刊。
刘建良:“城中村:一种寂寞的回忆”(2003),http://www.wokankan.com/publish/guest/diary_view.asp?lmid=51&xh=70702
刘林平:《关系、社会资本与社会转型——深圳平江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刘梦琴:“石牌流动人口聚居区研究——兼与北京‘浙江村’比较”,《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年第5期。
刘其田、张伟、郝湘生:“珠海‘城中村’改造‘三赢’”,《深圳商报》2003年6月2日。
刘琼:《市政府与市行政》,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4年版。
刘维善:“深圳万家‘黑’诊所害民”,《中国消费者报》2004年3月21日。
刘元:“全国最大‘黑心棉’地下加工厂在广州查获”,《中国青年报》2001年11月27日。
刘志华等:“广州城中村故事之皮肉交易”,《羊城晚报》2001年3月22日。
龙冠海:《都市社会学理论与应用》,三民书局(台湾)1973年版。
卢彦铮:“深圳农地转国有之惑”,《财经》2004年第18期。
陆剑于、金苏:“温州市区村庄规划施行分区管制分类改造”,《温州日报》2003年1月23日。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陆益龙:《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吕冰冰:“蔡屋围老村将成金融中心”,《南方日报》2004年11月4日。
罗赤:“透视城中村”,《中国经济快讯周刊》2001年第37期。
骆继荣:“我省户籍管理将进行重大改革,户口不再有农业非农业之分”,《河北日报》2004年8月5日。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毛瀚民:“违建私房冲击深圳楼市”,《中国房地产报》2002年11月25日。
牛铭实:“经济因素对中国村民自治发展的影响”,《二十一世纪》2003年8月号。
蒲杰、余斌:“房屋拆迁权的滥用与预防”,《现代法学》2002年第4期。
钱杭、谢维扬:《传统与转型:江西泰和农村宗族形态——一项社会人类学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邱宝晖、郑寿:“‘城中村’十大怪现象”,《海峡周报》2001年12月12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一九九八年八月二十九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修订)。
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1958年1月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十一次会议通过。
人民日报a:“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2003年1月9日。
人民日报b:朱镕基,“政府工作报告”,2003年3月20日。
人民日报c:“促进农民增收深化农村改革”,2003年12月26日。
戎明昌、刘媛:“组装电视机泛滥城中村”,《南方日报》2004年12月7日。
山田浩之:《城市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深圳市福田区福田街道办:“关于股份合作公司改革和发展的思考”,《城市化与股份合作经济发展研讨会文集》(2002年7月)。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深圳经济特区规划土地监察条例”,1995年11月3日深圳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2001年7月27日深圳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正。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坚决查处违法建筑的决定”(1999年2月26日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深圳经济特区处理历史遗留生产经营性违法建筑若干规定”(2001年10月17日深圳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圳市城中村(旧村)改造暂行规定》,(深府〔2004〕177号),2004年10月22日。
深圳市统计局:《深圳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版。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中村”改造的实施意见》(市政〔2002〕14号),2002年2月25日。
寿蓓蓓:“村官的当家权”,《南方日报》2001年3月30日。
孙海华:“城中村违法制售食品呈现四大特点”,《西安晚报》2004年1月7日。
孙坚:“特区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有关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深圳福田区委、区政府办公室编:《城市化与股份合作经济发展研讨会文集》,2002年7月。
孙菁、徐胜:“200个孩子丢失的黑洞”,《北京青年报》2004年04月27日。
谭炳才,何启环:“特别关注城中村,城市化的死角?”,《经济日报》2002年1月18日。
谭筱:“茂名首条城中村改造顺利”,http://www.gd.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12/31/content_1431716.htm
汤锦森、陈应春主编(王斌康、邝元成编著):《股份合作经济理论与实证研究——兼论深圳市罗湖区社区型股份合作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汤庭芬:“深圳市流动人口‘一体化’管理的研究报告”,《南方论丛》2002年第1期。
唐贤兴:“产权与民主的演进:当代中国农村政治调控的变化”,《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3期。
滕礼等:“福田区落实‘净畅宁’”,《深圳特区报》2004年02月24日。
田莉:“‘都市里的乡村’现象评析”,《城市问题》1998年第6期。
涂俏:“令人心悸的内幕,卧底‘二奶村’的60天”,《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4年第4期。
汪康懋、王晓南:“新加坡土地规划和住房政策”,《东方早报》2004年7月9日。
王德:“深圳市罗湖区城中村居民的居住意识分析”,《规划师》2001年第5期。
王锋:“2003-2004年深圳房地产市场蓝皮书”,《深圳商报》2004年2月16日。
王洪伟、陈勇:“黑煤气充斥广州城中村,黑恶势力涉入其中”,《南方日报》2002年8月29日。
王洪伟等:“50亿改造七个‘城中村’,广州年内启动该计划”,《南方日报》2002年9月5日。
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王如渊:《深圳特区城中村更新改造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5月。
王晓腾:“贵阳改造城中村”,《贵州商报》2003年7月26日。
王雅、王华兵:“开庭审理‘9·09’草埔特大拐卖儿童案”,《深圳晚报》2004年04月10日。
王颖:《新集体主义:乡村社会再组织》,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
王跃春、魏海波等:“深圳城中村狂刮抢建风”,《南方都市报》2002年3月2日,A04-07版。
文锦:“西安将打造180个‘城中村’”,《西安早报》2002年11月27日)
沃纳·赫希(W.Z.Hirsch):《城市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8月版。
吴宏雄:“福州‘城中村’亟待加快改造”,《福建日报》2003年9月8日。
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版。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吴良镛:“我国人居环境建设需具备五大基本条件”,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2003-11/10/content_1170048.htm
西安市人民政府:《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市政发〔2003〕43号),2003年4月21日。
夏琼等:“农民为何不种粮食抢‘种’楼?”,《北京青年报》2004年1月12日。
夏书章:《市政学引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
项继权:“家族的变迁与村治的转型——关于家族在我国乡村治理中的作用的一项宏观考察”,《中国农村研究》2001年卷。
肖唐标等:《村治中的宗族:对九个村的调查与研究》,上海书店2001年版。
谢志岿(1999a):“公社后体制下的乡村政治:变迁与重建”,《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1期。
谢志岿(1999b):“论人民公社体制的组织意义”,《学术界》1999年第6期。
谢志岿:“化解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问题”,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4年第1期。
谢志岿:“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需要两次分权——对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一项新的探索”,《江海学刊》1998年第1期。
辛向阳:《大国诸侯: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之结》,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
徐理明:《市政学》,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徐莉莉:“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面临的主要矛盾与对策”,http://www.21lw.net/lunwen/Article/i/3/200305/3916.html
许小年:“中国需要转换经济增长模式”,《南方周末》2004年7月2日。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杨安:“城中村的防治”,《城乡建设》1996第8期。
杨守勇、董智永:“‘黑诊所’致死人命,监管机关不能漠视”,《福建日报》2002年7月16日。
杨小凯:“土地私有制与宪政共和的关系”,http://intellectual.members.easyspace.com/scholar/yangxkindex.htm
杨小凯:“中国土地所有权私有化的意义”,http://intellectual.members.easyspace.com/scholar/land%20privazition.htm
叶晓滨:“深圳进一步清理整顿严管出租屋”,《深圳特区报》2004年07月14日。
易颖:“‘城中村’靠什么拥有未来”,《南方周末》2002年10月31日。
易运文:“深圳下沙6万人同吃‘大盆菜’”,《光明日报》2002年2月25日。
殷武:“我国‘城中村’改造中的土地权利问题分析”,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4118(2004-11-16)
殷玉国:“山东取消户口城乡之分,住所或职业成落户基本条件”,《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4年10月8日。
永方:“乌鲁木齐市消灭城中村”,http://www.tianshannet.com.cn/GB/channel59/230/231/200401/14/59940.html
尤根·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尤根·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出版社1989版。
袁茂华:“南昌城中村何时消失”,《江西日报》2002年12月12日。
余伟京、余美峰、蔡亮:“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及农村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虚位——农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产权基础理论探究”,《2004年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http://riel.whu.edu.cn/show.asp?ID=1675
岳德亮:“浙江酝酿明年统一户籍制度——取消农业和非农之分”,《现代金报》2004年12月27日。
张建明:《广州城中村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张洁、闫漪:“城中村土炉排污惊人”,《燕赵都市报》2002年11月30日。
张孔见:“城中村大透视”,《城乡建设》2001年第6期。
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张同青、苑新丽:“土地课税的国际比较”,《税务研究》2000年第1期。
张卓元:“提高城镇化水平解决三农问题”,《经济参考报》2002年11月28日。
郑少忠:“西安城中村改造有法可依”,《人民日报》2003年4月23日第十版。
郑为元:“初级团体、次级团体及其关系特性的比较”http://ceiba.cc.ntu.edu.tw/sociology/lesson/lesson.htm
郑也夫:《城市社会学》,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
郑英等:“整顿出租屋进入决战”,《深圳商报》2004年10月27日。
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广州市关于“城中村”改制工作的若干意见》(穗办〔2002〕17号),2002年5月24日。
中共深圳市委:《深圳经济特区农村城市化工作总结》(深发[1993]13号),1993年6月。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
中国市长协会(牛文元主编):《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1—2002)》,西苑出版社2003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一九九一年九月三日发布)。
钟跃东、郑小敏、景小华:《南方都市报》2003年6月18日。
周大鸣:“外来工与二元社区——珠江三角洲的考察”,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朱启勲:《都市更新——理论与范例》,台隆书店1982年版。
朱铁臻:“正确认识和对待经营城市”,《光明日报》2003年8月20日。
李佐军:“政府‘经营城市’不可为”,《新京报》2004年9月22等。
左志红:“城中村环境变靓房租猛涨”,《新快报》2002年11月7日。
《珠海市香洲区改造城中旧村建设文明社区配套政策实施办法》,(珠改〔2000〕01号),2000年6月26日。
英文部分
Anthony J.Catanese,James C.Snyder(ed.),Urban planning(2nd ed.),New York:McGraw-Hill,1998.
Bergel,Egon Ernest,Urban sociology,New York:McGraw-Hill,1955.
Berry,Brian J.L.,The Human Consequences of Urbanization,London:Macmillan,1973.
Bian,Yanjie and Soon Ang.“Guanxi Networks and Job Moblity in China and Singapore.”Social Forces,75 1997.
Bian,Yanjie,“Bring Strong Ties Back In:Indirect Ties,Network Bridges,and Job Searches in China.”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ume 62,Number 3,June 1997.
Bourassa,Steven C.“land Value Taxation and Housing Development:Effects of the Property Tax Reform in Three Types of Cities.”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49(January 1990):101-111.
Brian C.Aldrich,Ranvinder S.Sandhu.Housing the urban poor:policy and practi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London;Atlantic Highlands,N.J.:Zed Books,1995.
Clarke,P.,“Site Value Rating and the Recovery of Betterment”,in Land Values 73,77(P.Hall ed.,1965).
Constantine Doxiadis,Ekistic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8.
Corbusier,Le.The City of Tomorrow and Its Planning,London:Architectural Press,1947.
Corbusier.Le.1967.The Radiant City.Trans.by Pamela Knight,Eleanor Levieux,and Derek Coltman.New York:The Orion Press.
Dahl,R.,Who Governs?Democracy and Power in an American Cit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1.
Daniel Z Sui,Hui Zeng,“Modeling the Dynamics of Landscape Structure in Asia’s Emerging Desakota Regions:a Case Study in Shenzhen”.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53:37-52,2001.
David Easton,The Political System,an Inquiry into the State of Political Science.New York:Knopf,1953.
David R.Hunter,The Slums:Challenge and Response.New York:Free Press,[1968].
Charles Abrams,Man’s Struggle for Shelter in an Urbanizing World.Cambridge:MIT.1964.
Delbert C.Miller,The Prediction of issue Outcome in Community Decision Making,Research Studies of the State College of Washington,XXV,No.2(June 1957).
Dewey,Richard,“The Rural-Urban Continuum:Real But Relatively Unimportant.”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66(1):60-66,1960.
Donald J.,Bogue,“Internal Migration,”in Hauser and Duncan(eds),The Study of Population:An Inventory Appraisal.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9.
Donald J.,Bogue,Principles of Demography.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Inc,1969.
Donald G.Hagman and Dean J.Misczynski,editors,Windfalls for Wipeouts:Land Value Capture and Compensation,Chicago:Planners Press;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1978.
Donald G.Hagman,“Land-Value Taxation”,in Windfalls for Wipeouts:Land Value Capture and Compensation(Donald G.Hagman and Dean J.Misczynski,ed),Chicago:Planners Press;American PlanningAssociation,1978.
Durkheim,Emile,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translated by W.D.Halls.New York:Free Press,1964.
Edgar L.Feige(ed),The Underground Economies:Tax Evasion and Information Distor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Eliel Saarinen.The City,Its Growth,Its Decay,Its Future,New York:Reinho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43.
Everett S.,Lee,“A Theory of Migration”in Demography,No.1,1966.
Fischer,C.,Toward a Subcultural Theory of Urbanism.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80,1319-1341,1975.
Cans,Herbert J.People,Plans and Policies:Essays on Poverty,Racism,and Other National Urban Problem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Russell Sage Foundation,c1991.
Gans,Herbert J.:The Urban Villagers:Group and Class in the Life of Italian-Americans,The Free Press,New York,1982.
Gans,H.,“Urbanism and Suburbanism as Ways of Life”.In:R.E.Pahl(ed.)Readings in Urban Sociology.Pergamon Press.1968.
George,Henry,progress and Poverty,New York:Robert Schalkenbach Foundation,1979.
Gideon Sjoberg,The Preindustrial City:Past and Present.New York:Free Press,1965.
Ginsburg,Norton Sydney,Extended Metropolitan Regions in Asia:a New Spatial Paradigm.In The Urban Transition:Reflections on the American and Asian Experiences.Hong Kong: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90.
Georg Simmel:“Metropolis and Mental Life”pp.324-39 in Donald Levine(ed.and intro.)Georg Simmel on Individuality and Social Forms.Chicago,1971.[1903]
Granovetter,M.,“Economy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1:481-510,1985.
Granovetter,M.and R.Swedberg(ed.),The Sociology of Economy Life.Colorado:Westview Press,Inc.,1992.
Horton,Joseph,and Thomas Chisholm.“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Henry George:Its Ethical and Social Foundations.”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50(July 1991):375-384.
Jane Jacobs.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Penguin:Harmondsworth,1972.
Jan-Eric,Lane,The public Sector:Concepts,Models and Approaches.London:Thousand Oaks,Clif.:Sage Publication,2000.
John D.Herbert and Alfred P.Van Huyck(Ed).Urban Planning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New York:Praeger,[1968]
John M.Levy.Contemporary Urban Planning,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 Hall,2003.
Karl Polanyi,The Great Transformation: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Boston,MA:Beacon Press,2001.
Kenneth T.Jackson,Crabgrass Frontier:the Suburbaniz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Kevin Fox Gotham,Race,Real Estate and Uneven Development:The Kansas City Experience,1900-2000.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2.
Lefebrve,H.,in Richard Peet.(ed.)Radical Geography:Alternative viewpoints on Contemporary Social Issues,London:Methuen,1977.
Lefebvre,Henri“Space:Social Product and Use Value”,in Freiberg,J.W.(ed),Critical Sociology:European Perspective,pp.285-295.New York:Irvington,1979.
Lewis Mumford,The City in History:Its Origins,Transformations and Its Prospect.New York:Harcourt,Brace & World,1961.
Lind,R.S.and Lind H.M.,Middletown.New York:Harcourt,Brace and Company,1929.
Lynd,RS,& Lynd,HM,Middletown in Transition:A study in cultural conflicts.New York: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1937.
McGee,Terence G.,The Emergence of Desakota Regions in Asia:Expanding a Hypothesis.In N.Ginsburg,B.Koppel and T.G.McGee(eds),The Extended Metropolis:Settlement Transition in Asia.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1.
Noel P.Gist and Sylvia Fleis Fava.,Urban Society(5th ed.).New York:Crowell,[1964]
Oberai,A.S.Population Growth,Employment and Poverty in Third-world Mega-cities:Analytical and Policy Issues,New York,N.Y.:St.Martin’s Press,1993.
Pahl,R.E.Readings in Urban Sociology,Oxford;New York:Pergamon Press,1968.
Perry,C.A.,The Neighborhood Unit:A Scheme of Arrangement for the Family-life Community,pp.2-140.In Neighborhood and Community Planning,Vol.VII of the Regional Study of New York and Its Environs.New York:Port of New York Authority,1929.
Peter H.Rossi,Community Decision Making,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Vol.1,No.4,Mar.,1957.pp.415-443;Peter H.Rossi,Power and Community Structure,Midwest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Vol.4,N0.4,Nov.,pp.390-401,1960.
Portes,A.(ed.),The Economic Sociology of Immigration:Essays on Network,Ethnicity,and Entrepreneurship.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95.
Rex,John;Moore,R.,Race,Community and Conflict:A Study of Sparkbrook.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7.
Richard T. Geruson and Dennis McGrath,Cities and urbanization.New York:Praeger,
pp194-195,1977.
Sarin,Madhu.,Urban Planning in the Third World:the Chandigarh Experience,London:Mansell Pub.,1982.
Thünen,Johann Heinrich von,Isolated State,Oxford;New York:Pergamon Press,[1966]
United Nations Human Settlements Programme,The Challenge of Slums-Global Report on Human Settlements(2003)London;Sterling,VA:Earthscan Publications,2003.
Weber,Max.,Economy and Society.New York:Bedminster,1968.
Whyte,William Foote,Street Corner Society:the Social Structure of an Italian Slum.3rd ed.,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1.
William J.Siembieda & Eduardo Lopez Moreno,“Expanding Housing Choices for Sector Popular:Strategies for Mexico”,Housing Policy Debate,volume 8,Issue3 1997.
Wirth,Louis,“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44),pp.1-24,1938
Wolf,C.,Markets or Governments.Cambridge.MA:MIT Press,1988.
Zhu Jieming,The Transition of China’s Urban Development:from Plan-controlled to Market -led.Westport,Conn:Praeger,1999.
Zhu Yu,New Paths to Urbanization in China:Seeking More Balanced Patterns,Commack,N.Y.:Nova Science Publishers,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