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4.《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6.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7.马克思:《资本论》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二 中文译著类
18.[法]阿兰·图雷恩:《我们能否共同生存?》,狄玉明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9.[法]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20.[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朱志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
21.[美]阿尔温·托夫勒:《预测与前提》,粟旺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4年版。
22.[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23.[英]埃里克·罗尔:《经济思想史》,陆元诚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24.[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毕聿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5.[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葆煦译,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6.[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27.[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文军、赵勇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8.[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刘江涛、田佑中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9.[英]安东尼·吉登斯:《批判的社会学导论》,郭忠华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30.[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31.[法]鲍德里亚:《生产之境》,仰海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32.[法]让·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33.[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4.[法]尚·布希亚:《物体系》,林志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5.[英]布莱恩·特纳:《Blackwell社会理论指南》,李康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6.[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引论》,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37.[美]C.莱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周晓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8.[美]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像力》,陈强、张永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39.[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40.[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高铦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41.[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2.[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波德里亚:一个批判性读本》,王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3.[美]E.拉兹洛:《决定命运的选择:21世纪的生存抉择》,李吟波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44.[法]弗朗索瓦·沙奈:《资本全球化》,齐建华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45.[英]格雷:《人类幸福论》,张草纫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46.[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47.[德]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48.[德]尤尔根·哈贝马斯:《理论与实践》,郭官义、李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49.[德]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郭官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50.[德]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郭官义、李黎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51.[德]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2.[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1卷,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3.[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2卷,洪佩郁、蔺青译,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
54.[美]哈里·布雷弗曼:《劳动与垄断资本》,方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55.[美]汉娜·阿伦特:《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孙传钊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6.[美]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王寅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7.[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58.[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59.[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60.[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61.[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62.[德]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63.[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4.[英]拉尔夫·密利本德:《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沈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65.[法]利奥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车槿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66.[英]里嘉图:《经济学及赋税之原理》,郭大力、王亚南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67.[英]劳拉·穆尔维:《恋物与好奇》,钟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8.[美]刘易斯·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石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69.[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70.[美]罗伯特·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唐少杰等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71.[美]罗纳德·H.奇尔科特:《比较政治经济学理论》,高戈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72.[美]杰里米·里夫金:《工作的终结——后市场时代的来临》,王寅通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73.[德]卡尔·洛维特:《从黑格尔到尼采——十九世纪思想中的革命性断裂》,李秋零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74.[捷克]卡莱尔·科西克:《具体的辩证法》,傅小平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75.[德]科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王南湜、荣新海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76.[美]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李小兵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77.[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远志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78.[德]马克斯·韦伯:《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甘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79.[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朱红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80.[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1.[法]马塞尔·莫斯:《社会学与人类学》,佘碧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82.[法]马塞尔·莫斯:《论馈赠——传统社会的交换形式及其功能》,卢汇译,中央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83.[美]迈克尔·布若威:《制造同意: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迁》,李荣荣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84.[美]迈克·布若威:《制造甘愿: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迁》,林宗弘等,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版。
85.[美]迈克尔·德图佐斯:《未来的社会——信息新世界展望》,周昌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86.[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曹荣湘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87.[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88.[英]尼格尔·多德:《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陶传进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89.[希腊]尼科斯·波朗查斯:《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叶林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90.[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91.[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毛怡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92.[美]彼得·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张星岩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93.[美]帕特里夏·沃哈恩:《亚当·斯密及其留给现代资本主义的遗产》,夏镇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94.[英]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95.[英]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郭国良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96.[美]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谢立中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97.[美]保罗·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陈观烈、秦亚男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98.[美]斯蒂芬·贝斯特等:《后现代转向》,陈刚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9.[美]史蒂文·塞德曼:《后现代转向:社会理论的新视角》,吴世雄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00.[英]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华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01.[英]威廉姆·奥斯威特:《哈贝马斯》,沈亚生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02.[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傅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10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10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05.[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106.[美]伊曼纽尔·华勒斯坦:《自由主义的终结》,郝名玮、张凡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07.[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孙道章译,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108.[英]约翰·基恩:《公共生活与晚期资本主义》,刘利圭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09.[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研究导论》,杨竹山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0.[美]约翰·E.罗默:《在自由中丧失——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导论》,段忠桥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1.[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陈清侨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112.[美]詹姆斯·博曼:《社会科学的新哲学》,李霞、肖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13.[美]詹姆逊:《文化的转向》,胡亚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4.[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15.[日]中冈成文:《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王屏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三 中文著作类
116.艾四林:《哈贝马斯》,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17.包亚明主编:《现代性的地平线——哈贝马斯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18.常卫国:《劳动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9.常凯:《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
120.曹卫东:《思想的他者》,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1.成伯清:《走出现代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22.戴阿宝:《终结的力量:鲍德里亚前期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3.高宣扬:《当代社会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4.高亚春:《符号与象征: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25.顾海良、张雷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26.黄瑞琪:《社会理论与社会世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7.贺翠香:《劳动·交往·实践——论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论的重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8.韩红:《交往的合理化与现代性的重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29.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30.康文龙:《马克思现代性政治批判及其当代价值》,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
131.李惠斌、叶汝贤:《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32.罗晓楠:《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论的重建》,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3年版。
133.罗骞:《论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34.景天魁:《打开社会奥秘的钥匙:历史唯物主义逻辑结构初探》,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35.景天魁:《社会发展的时空结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36.莫少群:《20世纪西方消费社会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37.欧阳彬:《货币与现代社会世界》(博士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08年。
138.钱津:《劳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39.权衡、杨鹏飞:《劳动与资本的共赢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40.任平:《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41.任平:《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42.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43.苏国勋:《社会理论与当代现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4.唐正东:《斯密到马克思——经济哲学方法的历史性诠释》,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5.邰丽华:《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6.王成兵:《当代认同危机的人学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7.王威海:《韦伯——摆脱现代社会两难困境》,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
148.王凤才:《追寻马克思》,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9.王岩:《整合·超越:市场经济视域中的集体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0.汪子蒿、范明生等:《希腊哲学史》第3卷(下),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51.文军:《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典传统与当代转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52.薛华:《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53.徐崇温:《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
154.严明:《虚拟经济》,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155.严书翰、胡振良:《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156.杨耕:《为马克思辩护》,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7.仰海峰:《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158.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9.俞吾金:《实践诠释学——重新解读马克思哲学与一般哲学理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60.俞吾金编:《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1.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62.张汝伦:《历史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63.张一兵等:《神会马克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4.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65.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6.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后马克思思潮哲学文本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67.郑召利:《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兼论与马克思学说的相互关联》,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8.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四 期刊文献类
169.陈忠、王晓宁:《风险社会与“异化劳动”:贝克的“异化生产观”及其“历史超越”》,《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170.程新英:《从异化劳动到唯物史观》,《学术交流》2007年第6期。
171.关白春:《关于生产劳动理论的几个问题》,《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172.郭其友:《论劳动结构的变化与劳动价值理论》,《财贸研究》2003年第5期。
173.郭华:《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劳动观的批判:解读与评价——对〈生产之境〉的文本学解读》,《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
174.黄文前:《现代视域中的实践概念:实践概念发展综述》,《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5期。
175.何中华:《也谈作为哲学概念的劳动:与景天魁同志商榷》,《哲学研究》1985年第12期。
176.李会明:《知识资本与美国的知识经济》,《现代国际关系》1998年第09期。
177.李猛:《论抽象社会》,《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1期。
178.李淑梅:《社会批判理论的“新的范畴框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79.李洁:《重返生产的核心:基于劳动过程理论的发展脉络阅读〈生产政治〉》,《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5期。
180.梁萌:《在生产体制中发现工人阶级的未来:读布洛维劳动过程理论三部曲之一〈辉煌的过去〉》,《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1期。
181.刘平:《劳动价值论的社会理论及其分析技术》,《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182.卢春红、李有兵:《劳动与实践——略论马克思哲学中“实践”之新义》,《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3期。
183.马克·波斯特:《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批判及其问题》,《文学前沿》2004年第1期。
184.马新晶:《资本与交往——全球化视野下人类交往的哲学考察》,《哲学动态》2009年第1期。
185.钱津:《论劳动的整体性及其理论创新意义》,《中州学刊》2008年第3期。
186.沈原:《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2期。
187.唐正东:《“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中两条不同的理论线索》,《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188.唐正东:《马克思与“劳动崇拜”——兼评当代西方学界关于马克思劳动概念的两种代表性观点》,《哲学研究》2005年第4期。
189.唐正东:《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生产概念的误读》,《现代哲学》2007年第2期。
190.童根兴:《共识型工人的生产:从新制度主义框架看布洛维的〈制造共识〉》,《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1期。
191.王雨辰:《评阿尔都塞对“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6期。
192.王雨辰:《消费批判与人的解放——评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批判》,《哲学动态》2009年第1期。
193.王晓升:《从异化劳动到实践:马克思对于现代性问题的解答——兼评哈贝马斯对马克思的劳动概念的批评》,《哲学研究》2004年第2期。
194.王晓升:《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和物化:评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劳动二重性思想的批评》,《求是学刊》2004年第5期。
195.王彦丽:《马克思生产范式的复杂性特征及现时代意义——对哈贝马斯批判理论的批判》,《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4期。
196.汪胤:《论哈贝马斯关于劳动与相互作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197.文军:《论西方社会学的元研究及其理论化趋势》,《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198.文军:《走出“现代”之门:后现代社会学的兴起及其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199.闻翔、周潇:《西方劳动过程理论与中国经验:一个批判性的述评》,《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200.夏宏:《哈贝马斯社会批判理论根基的语言学转向》,《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第4期。
201.夏巍:《论哈贝马斯对马克思“社会劳动”概念的人类学解读》,《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202.肖恩·塞耶斯:《现代工业社会的劳动——围绕马克思劳动概念的考察》,《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203.郗戈:《经济学与哲学双重语境中的劳动概念》,《学术研究》2007年第2期。
204.谢福胜、李安:《回归马克思主义——欧美学术界劳动过程理论争论的新动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5期。
205.徐丹丹:《信息社会与资本主义》,《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03期。
206.姚顺良:《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误读及其方法论根源》,《现代哲学》2007年第2期。
207.仰海峰:《生产理论与马克思哲学范式的新探索》,《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208.仰海峰:《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长白学刊》2004年第3期。
209.阳海音:《评哈贝马斯的历史唯物主义重建理论》,《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210.衣俊卿:《人之存在与哲学本体论范式——兼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意蕴》,《江海学刊》2002年第4期。
211.游正林:《管理控制与工人反抗——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研究中的有关文献综述》,《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
212.余金成:《劳动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纲要》,《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213.余治平:《劳动:人之为人的存在方式——从现代性批判到后现代憧憬》,《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214.余静:《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经济哲学思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215.俞吾金:《作为全面生产理论的马克思哲学》,《哲学研究》2003年第8期。
216.俞吾金:《对马克思实践观的当代反思》,《哲学动态》2003年第6期。
217.张红岭、魏新龙:《鲍德里亚的“消费”与“劳动”概念——兼论鲍德里亚与马克思之间的理论关联》,《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218.张有奎:《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及其存在论意蕴》,《江汉论坛》2005年第1期。
219.郑英隆:《从社会生产力到网络环境下的生产力》,《哲学动态》2009年第1期。
220.周凡:《重审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社会科学家》2003年第3期。
221.周茜蓉:《论知识价值论的三种类型》,《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222.朱红文:《走向一种作为实践智慧的社会科学》,《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5期。
五 外文文献类
223.Barbara Wootton.“Classical Principles and Modern View of Labour”,The Economic Journal,Vol.30,No.117.,Mar.,1920,pp.46-60.
224.Bataille,Geoges,The Accursed Share,New York:Zone Books,1991.
225.Ching Kwan Lee,“Engendering the Worlds of Labor:Women Workers,Labor Markets,and Production Politics in the South China Economic Miracle”,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60,No.3,Jun.,1995,pp.378-397.
226.E.J.Hobsbawm,“Artisan or Labour Aristocrat?”,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New Series,Vol.37,No.3.,Aug.,1984,pp.355-372.
227.Frank Webster,Theorie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London:Routledge,1995.
228.Guy Robinson,“Labour as Commodity”,Philosophy,Vol.71,No.275.,Jan.,1996,pp.129-138.
229.Hannah Arendt,The Human Condition,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98.
230.John O.Nelson,“That a Worker's Labour Connot Be a Commodity”,Philosophy,Vol.70,No.272.,Apr.,1995,pp.157-165.
231.Harbermas,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VolumeⅡ,Boston:Beacon Press,1987.
232.Jean Baudrillard,The Ecstasy of Communication,New York:Semiotext(e),1988.
233.Jean Baudrillard,For a Critiqu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ign,St.Louis:Telos Press,1981.
234.John E.Farley,“Contesting Our Everday Work Lives:The Retention of Minority and Working-Class Sociology Undergraduates”,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Vol.43,No.1,Winter,2002,pp.1-25.
235.Kellner Douglas(ed.),Baudrillard:A Critical Reader,Blackwell,1994.
236.Kellner,Douglas,Jean Baudrillard:From Marxism to Postmodernism and Beyond,Caliform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237.Max Weber,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New york:Scribner,1958.
238.Michel Aglietta,A Theory of Capitalist Regulation:The US Experience,Translated by David Fembach,NLB,1979.
239.Michael Burawoy,The Radiant Past:Ideology and Reality in Hungary's Road to Capitali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
240.Michael Burawoy,The Politics of Production:Factory Regimes Under Capitalism and Socialism,The Thetford Press,Ltd.,1985.
241.Manuel Castells,“Materials for an Exploratory Theory of the Network Society”,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Vol.2000,No.51,Issue No.1,pp.5-24.
242.Paul J.McNulty,“Adam Smith's Concept of Labor”,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Vol.34,No.3.,pp.345-366.
243.Richard H.Hall,“Theoretical Trends in the Sociology of Occupations”,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Vol.24,No.1,Winter,1983,pp.5-23.
244.Robert Dare,“Instinct and Organization:Intellectuals and British Labour after 1931”,The Historical Journal,Vol.26,No.3.,Sep.,1983,pp.677-697.
245.Steve Fuller,“Life in the Knowledge Society:A Case of Some Reall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Theory,Culture & Society,1997,Vol.14(1):pp.143-145.
246.Tom Bottomore,“A Marxist Consideration of Durkheim”,Social Forces,Vol.59,No.4,Specail Issue.,June.,1981,pp.902-917.
247.William J.Ramp,“Durkheim and the Unthought:Some Dilemmas of Modernity”,Canadi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26,No.1.,Winter,2001,pp.89-115.
248.William L.Rowe,Studies in Labor Theory and Practice,Marxist Educational Press,1982.
249.Zygmunt Bauman and Keith Tester,Conversations with Zygmunt Bauman,Polity Press,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