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丽青用当代中国宗教学中具有科学创新意义的理论与方法对弗洛伊德的全部宗教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概括和分类,作出了比较准确全面的评价。资料丰富而又翔实可靠,理论分析深入而又合理可信。《弗洛伊德的宗教思想》抛弃了西方那些弗洛伊德批判家们的偏见,为我们绘出了一幅作为深层精神分析宗教心理学创建者的弗洛伊德真实可信的全景图像。读了本书之后,读者心中定会对弗洛伊德的宗教学说有一种耳目一新的快感。
陆丽青(1970.12)女,汉族。2006年在浙江师范大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9年在中央民族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2009年7月至2011年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工作,现在浙江工商大学任教,研究方向为宗教心理学,先后在《世界宗教研究》、《社会科学战线》和《心理科学进展》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译著一部。
一 外文专著类
[1]Batson C.D.,Schoenrade,P.and Ventis,W.L..Religion and the Individual [M].New York:Oxford Universtity Press,1993.
[2]Brabant E.,Falzeder E.,Giampieri-Deutsch P.The correspondence of Sigmund Freud and Sándor Ferenczi [M].Cambridge,Mass.: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3]Brown J.A.C.Freud and the post-Freudians [M].Harmondsworth,Middlesex:Penguin Books,1961.
[4]Capps D.Freud and Freudians on Religion:a Reader [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c2001.
[5]Chessick R.D.The Future of Psychoanalysis [M].Albany,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c2007.
[6]Cohen J.How to Read Freud[M].London:Granta,c2005.
[7]Dufresne T.Against Freud:Critics Talk Back [M].Stanford,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8]Falzeder E.The Complete Correspondence of Sigmund Freud and Karl Abraham,1907-1925 [M],translated by Caroline Schwarzacher.London;New York:Karnac,2002.
[9]Fisher S.,Greenberg R P.The Scientific Credibility of Freud's Theories and Therapy[M].New York,N.Y.: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5.
[10]Freud M.Glory reflected:Sigmund Freud-man and Father[M].London:Angus and Robertson,1957.
[11]Freud S.Letters of Sigmund Freud,1873-1939 / by Tania and Jemes Stern [M].London:Hogarth Press,1961.
[12]Freud S.The Freud/Jung letters: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Sigmund Freud and C.G.Jung[M].London:Routledge,1974.
[13]Freud S.The Complete Letters of Sigmund Freud to Wilhelm Fliess,1887-1904 [M].Cambridge,Mass: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5.
[14]Freud S.The Complete Correspondence of Sigmund Freud and Ernest Jones,1908-1939 [M].Cambridge,Mass.: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3.
[15]Fuller A.R.Psychology and Religion:Classical Theorists and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s[M].Lanham,Md: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c2008.
[16]Fuller A.R.Psychology and Religion:Eight Points of View[M].Md.: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1994.
[17]Grubrich-Simitis I.Early Freud and Late Freud:Reading a New Studies on Hysteria and Moses and Monotheism [M],translated by Philip.Slotkin.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7.
[18]Holt R.R.Freud Reappraised:a Fresh Look at Psychoanalytic Theory [M].New York:Guilford Press,c1989.
[19]Jones E.Sigmund Freud life and work [M].London:Hogarth Press,1956.
[20]Jones R.A.The Secret of theTotem:Religion and Society from McLennan to Freud [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5.
[21]Jordan P.;Daniel L.The Flying Phoenix:Aspects of Chinese Sectarianism in Taiwan [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6.
[22]Kahn M.Basic Freud:Psychoanalytic Thought for 21st Century [M].New York:Basic Books,2002.
[23]Kurzweil E.The Freudians: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c1989.
[24]Motet D.Moses and Freud,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M].Ann Arbor,Michigan:UMI,1976.
[25]Nelson B.Freud and the 20th Century [M].Cleveland,Ohio:World Pub.Co.,c1957.
[26]Paul R.A.Moses and Civilization:the Meaning behind Freud's Myth [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c1996.
[27]Rizzuto Ana-Maria.The Birth of the Living God:A Psychoanalytic Study [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9.
[28]Reik T.Ritual:Psycho-Analytic Studies(Translated by D.Bryan)[M].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1946.
[29]Roazen P.Freud and His Followers [M].Roazen,Paul.New York:Da Capo Press,1992.
[30]Royce J.R.The Present Situation in Theoretical Psychology [M].In Benjamin B.Wolman(ed.),Handbook of General Psychology,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1973.
[31]Tillich P.The Courage To Be [M].New York:Yale University Press,1952.
[32]Tillich,Paul.Systematic Theology [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2.
[33]Shankar K.P.Marx and Freud on Religion:a Critical Evaluation [M].Delhi:Binny Pub.House,1986.
[34]Smith J.H.Psychoanalysis and Religion [M].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c1990.
[35]Strachey J.,Freud A.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M].London:Hogarth Press and the 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1953-1974.
二 外文期刊
[1]Allport,G.W.;Ross,J.,M.Personal Religious Orientation and Prejudic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67,5:432-443.
[2]Baumann K.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s and Religion in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J].Fortschr Neurol Psychiatr,2007,75(10):587-592.
[3]Beit-Hallahmi B.The foundations of Judaism:psychoanalytic interpretations[J].The Israel Journal of Psychiatry And Related Sciences.1994,31(3):200-210.
[4]Blass R.B.Beyond illusion:Psychoanalysis and the Question of Religious Truth[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2004,85(3):615-634.
[5]Blum H.P.Freud and the Figure of Moses:the Moses of Freud[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1991,39(2):513-535.
[6]Brickman C.Primitivity,Race,and Religion in Psychoanalysis[J].Journal of Religion,2002,82(1):53-74.
[7]Brickman C.The Other Freud:Religion,Culture,and Psychoanalysis[J].History of Religions,2001,40(4):384-387.
[8]Czech D.R.,Wrisberg C.A.,Fisher L.A.,et al.The Experience of Christian Prayer in Sport:An Existential Phenomenological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Psychology & Christianity,2004,23(1):3-11.
[9]Eder.M.D.The Jewish Phylacteries and the Other Jewish Ritual Observanc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lysis,1933,14:341-375.
[10]Gibbons D.& de Jarnette J..Hypnotic Susceptibility and Religious Experience[J].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1972,11:152-156.
[11]Granqvist P.Religiousness and Perceived Child-hood Attachment:on the Question of Compensation[J].Jouran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1998,37:356-367.
[12]Greeley A.M.Religion in Britain,Ireland and the USA.In G.Prior and B.Tayloy(eds),British Social Attitudes,the 9th Report.Aldershot:Dartmouth,1992,51-79.
[13]De Jong;Faulkner.Religion and Intellectuals:Findings from a Sample of University Faculty[J].Review of Religious Research,1972,14:15-24.
[14]Kirkpatrik L.A.& Shaver P.R.Attachment Theory and Religion:Childhood Attachments,Religious Beliefs and Conversion[J].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1990,29:315-334.
[15]Jaynes,Julian.The Origin of Consciousness in the Breakdown of the Bicameral Mind [J].Boston Houghton Mifflin,1976.
[16]LaMothe R.Freud's Envy of Religious Experi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n,2004,14(3):161-176.
[17]Luyten P.,Corveleyn J.,Foutaine J.R.J.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sity and Mental Health:Distinguishing beteween Shame and Guilt[J].Mental Health,Religion and Culture,1998,1:165-184.
[18]Mack,M.The Savage Science:Sigmund Freud,Psychoanalysis,and the History of Religion[J].Journal of Religious History,2006,30(3):331-353.
[19]Nelson M.W.,Jones E.M.An Application of the Q-technique to the Study of Religious Concepts[J].Psychological Reports,1957,3:293-297.
[20]Osman M.P.The Role of an Early-life Variant of the Oedipus Complex in Motivating Religious Endeavor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2004,52(4):975-978.
[21]Rice E.Freud,Religion,and Science[J].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sychoanalysis,1999,27(3):397-406.
[22]Ross M.E.The Humanity of the Gods:The Past and Future of Freud's Psychoanalytic Interpretation of Religion[J].Annual of Psychoanalysis,2001,29:263-277.
[23]Salzman L.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us and Ideological Conversion[J].Psychiatry,1953,16:177-187.
[24]Simmonds J.G.Freud and the American Physician's Religious Experience[J].Mental Health,Religion & Culture.2006,9(4):401-405.
[25]Soroglou,Jaspard.Does Religion Affect Humor Creation?An Experimental Study[J].Mental Health,Religion & Culture,2001,4(1):33-47.
[26]Ullman C.Cognitive and Emotional Antecedents of Religious Convers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2,43:183-192.
[27]Wallace E.R.The Psychodynamic Determinants of Moses and Monotheism[J].4 Psychiatry,1977,40(1):79-87.
三 译著类
[1][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全8册),车文博等译,长春出版社2006年版。
[2][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自传:思想巨人的生涯心路》,廖运范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3][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林尘、张唤民、陈伟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4][奥]弗洛伊德:《狼人的故事——弗洛伊德心理治疗案例三种》,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5][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智慧:弗洛伊德心理哲学解读》,刘烨编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
[6][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情书》,熊向辉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十讲》,苏隆编译,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年版。
[8][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开掘人类潜意识的广阔世界》,白玄等译,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9][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选:论无意识与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艺术文学恋爱宗教》,孙恺祥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版。
[11][瑞士]荣格:《荣格自传》,刘国彬、杨德友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版。
[12][瑞士]荣格:《荣格的智慧:荣格性格哲学解读》,刘烨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
[13][瑞士]荣格:《荣格文集:让我们重返精神的家园》,冯川、苏克译,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
[14][美]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张燕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5][美]弗洛姆:《弗洛伊德思想的贡献与局限》,申荷永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6][美]弗洛姆:《弗洛伊德的使命:对弗洛伊德的个性和影响的分析》,尚新建译,三联书店1986年版。
[17][美]弗洛姆:《精神分析与宗教》,孙向晨译,上海世纪出版社2006年版。
[18][美]斯蒂芬·A.米切尔、玛格丽特·J.布莱克:《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现代精神分析思想史》,陈祉妍、黄峥、沈东郁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9][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20][美]罗恩:《从弗洛伊德到荣格:无意识心理学比较研究》,陈恢钦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版。
[21][美]理查德·诺尔:《荣格崇拜:一种有超凡魅力的运动的起源》,曾林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22][美]R.比尔斯克尔:《荣格》,周艳辉译,中华书局2004年版。
[23][美]戴维·罗森:《荣格之道:整合之路》,申荷永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4][美]包尔丹:《宗教的七种理论》,陶飞亚、刘义、钮圣妮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25][美]彼得·盖伊:《弗洛伊德传》,龚卓军等译,鹭江出版社2006年版。
[26][美]欧文·斯通:《弗洛伊德传》,刘白岚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27][美]斯坦纳德:《退缩的历史:论弗洛伊德及心理史学的破产》,冯钢、关颖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8][美]J.P.查普林、T.S.克拉威克:《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林方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9][美]加德纳·墨菲、约瑟夫·柯瓦奇:《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林方、王景和译,商务出版社1980年版。
[30][美]杜·舒尔茨:《现代西方心理学史》,杨立能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31][美]B.R.赫根汉:《心理学史导论》,郭本禹、蔡飞、姜飞月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2][美]罗纳德·L.约翰斯通:《社会中的宗教》,尹今黎、张蕾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3][英]迈克尔·雅各布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之父》,于而彦译,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
[34][英]理查德·阿皮尼亚内西、奥斯卡·扎拉特:《视读弗洛伊德》,黄珊珊译,安徽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35][英]柯林·威尔森:《心理学的新道路:马斯洛和后弗洛伊德主义》,杜新宇译,华文出版社2000年版。
[36][英]布林·莫利斯:《宗教人类学》,周国黎译,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
[37][英]菲奥纳·鲍伊:《宗教人类学导论》,金泽、何其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8][英]麦克·阿盖尔:《宗教心理学导论》,陈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9][英]约翰·希克:《宗教之解释》,王志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0][英]奥兹本:《弗洛伊德和马克思》,董秋斯译,三联书店1986年版。
[41][英]凯特·洛文塔尔:《宗教心理学简论》,罗跃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2][英]约翰·麦奎利:《二十世纪宗教思想》,高师宁、何光沪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43][英]埃里克·J.夏普:《比较宗教学史》,吕大吉、何光沪、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4][苏]巴赫金、沃洛希诺夫:《弗洛伊德主义》,佟景韩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45][苏]巴赫金、沃洛申诺夫:《弗洛伊德主义评述》,汪浩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6][苏]马·阿·波波娃:《法国的后弗洛伊德主义批判分析》,李亚卿译,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
[47][苏]雷宾:《精神分析和新弗洛伊德主义》,李今山、吴健飞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48][苏]巴赫金、沃洛希诺夫:《弗洛伊德主义批判》,张杰、樊锦鑫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版。
[49][苏]马·阿·波波娃:《精神分析学派的宗教观》,张雅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0][澳]加里·特朗普:《宗教起源探索》,孙善玲、朱代强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1][意]罗伯托·希普里阿尼、劳拉·费拉罗迪:《宗教社会学史》,高师宁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2][德]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师从弗洛伊德:我的私人笔记(1912—1913)》,王绪梅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3][法]丽迪娅·弗莱姆:《弗洛伊德别传》,戎荣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54][法]卡特琳·梅耶尔:《弗洛伊德批判》,郭庆岚、唐志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5][德]冯特:《民族宗教心理学纲要》,陆丽青、刘瑶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
[56][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7][英]弗雷泽:《金枝:对巫术与宗教的研究》,徐育新、汪培基、张泽石译,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
[58][美]威廉·詹姆斯:《宗教经验之种种》,唐钺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59][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0]《不列颠百科全书》(1—20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四 港台类
[1][奥]佛洛伊德:《小汉斯:畏惧症案例的分析》,简意玲译,心灵工坊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
[2][奥]佛洛伊德:《史瑞伯:妄想症案例的精神分析》,王声昌译,心灵工坊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
[3][奥]佛洛伊德:《鼠人:强迫官能症案例之摘录》,林怡青、许欣伟译,心灵工坊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
[4]高宣扬:《佛洛伊德主义》,远流出版事业公司1993年版。
[5][奥]佛洛依德:《佛洛依德之精神分析论》,杨韶刚译,百善书房2004年版。
[6][德]施密特:《比较宗教史》,萧师毅、陈祥春译,辅仁书局1948年版。
五 国内专著
[1]吕大吉:《西方宗教学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吕大吉、牟钟鉴:《宗教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4]卓新平:《西方宗教学研究导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5]卓新平:《宗教起源纵横谈》,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卓新平:《宗教理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7]单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启蒙思想》,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
[8]金泽:《宗教人类学导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9]张志刚:《宗教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张志刚:《宗教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陈麟书:《宗教观的历史·理论·现实》,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2]高觉敷:《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13]高觉敷:《西方近代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14]唐钺:《西方心理学史大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15]杨鑫辉:《心理学历史与理论研究回眸》,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杨鑫辉:《心理学通史》(第四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7]杨鑫辉:《新编心理学史》,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黄希庭:《现代心理学理论流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叶浩生:《心理学理论精粹》,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0]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流派》,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1]沈德灿:《精神分析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2]刘恩久:《心理学简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3]杨清:《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派别》,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4]李汉松:《西方心理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5]刘放桐等:《新编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6]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论评》,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7]张传开、章忠民:《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述评》,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8]王小章、郭本禹:《潜意识的诠释:从弗洛伊德主义到后弗洛伊德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9]邰尚贤:《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0]黄龙保、王晓林:《人性升华——重读弗洛伊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1]徐信华:《弗洛伊德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2]文聘元:《直面人性:弗洛伊德传》,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
[33]胡金林:《弗洛伊德》,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版。
[34]陈婉莹:《弗洛伊德》,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版。
[35]高清海、李家巍、何仲生等:《弗洛伊德:文明的代价》,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
[36]陈学明:《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7]杨思寰、陶银骠、陆荣杰:《弗洛伊德——一个神秘的人物》,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38]林·施李德:《情感世界: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9]冯川:《荣格的精神:一个英雄与圣人的神话》,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
[40]冯川:《弗洛姆文集》,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
[41]冯川:《神话人格》,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42]申荷永:《荣格与分析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六 国内期刊论文
[1]谢燕清:《弗洛伊德的社会理论》,《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2]王启康:《弗洛伊德的社会文化理论》,《心理学探新》1989年第3期。
[3]吕占华:《弗洛伊德的宗教起源论透视》,《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4]符莉:《弗洛伊德关于宗教起源的心理根源之探索——读〈图腾与塔布〉》,《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
[5]黄忠晶:《弗洛伊德论宗教与科学》,《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6]王光荣:《弗洛伊德社会文化观述评》,《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7]张强:《论弗洛伊德对神话原型批判的贡献》,《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8]郅利聪:《荣格与弗洛伊德“心理结构理论”的差异比较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1期。
[9]刘翔平:《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述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第1期。
[10]曾玲娟:《从东西方文化看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理论差异》,《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1]刘兴富、范志军:《非理性主义思潮一帜——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一面观》,《锦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
[12]王亚冰:《弗洛姆对弗洛伊德的继承和发展》,《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
[13]范汉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哲学”述评》,《甘肃理论学刊》1988年第6期。
[14]高新民:《弗洛伊德的心身学说述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6期。
[15]李静、杨须爱:《弗洛伊德民族心理学思想述论》,《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第3期。
[16]王光荣:《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演变及其影响》,《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17]孟昭勤、王一多:《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在伦理学上的意义》,《西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18]苏永生:《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对它的实证研究与评价》,《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9]张爱卿:《弗洛伊德与马斯洛人性观的比较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1991年第3期。
[20]李英、王超:《弗洛伊德与荣格心理学中的象征与象征作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2004年第5期。
[21]潘天群:《弗洛伊德与韦伯的文明观比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22]陈钢军:《弗洛伊德与文化集体精神病——读〈文明与缺憾〉》,《理论学刊》1993年第2期。
[23]李步楼:《近年来弗洛伊德学说在哲学和伦理学领域中的影响》,《江汉论坛》1992年第4期。
[24]方晓明:《老子之道与弗洛伊德的死的本能》,《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5期。
[25]陈晓明:《论弗洛姆对弗洛伊德学说和马克思学说的综合》,《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26]罗凤礼:《论弗洛伊德的历史观》,《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3期。
[27]管晓刚:《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科学价值》,《晋阳学刊》1997年第5期。
[28]杨思基:《评法兰克福学派的“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刊》1993年第1期。
[29]张国珍:《评弗洛伊德关于道德起源的思想》,《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5期。
[30]张宗周:《荣格理论与弗洛伊德理论的分歧》,《江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31]杨芳:《试论弗洛伊德的文明观》,《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32]陈泳华:《弗洛伊德晚期三大理论述评》,《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