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类
[日]仲新、持田荣一:《学校制度》,雷国鼎等译,台北中华书局1972年版。
[美]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滕大春、滕大生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美]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符娟明、陈树清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北京市高教局等:《教育评估理论与实践》,北京航空航天工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王奔洲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王伟光、郭宝平:《社会利益论》,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美]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美]缪塞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英]W.D.拉蒙特:《价值判断》,马俊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符明娟、迟恩莲:《外国研究生教育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霍奇逊:《现代制度主义经济学宣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王廷芳:《美国高等教育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美]亨利·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谢宗仙、周灵芝、马宝兰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吴季松:《知识经济》,北京科技出版社1998年版。
[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董秀华:《世界高校排行评估的发展与特点》,《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第6期。
王战军、瞿斌:《美国、英国大学排名及特点》,《科研管理》2001年第5期。
[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徐小洲、陈军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高兆明:《制度公正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日]青井和夫:《社会学原理》,刘振英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史东明:《核心能力论:构筑企业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农卫东:《信息不对称与高等教育评估体制建设》,《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第8期。
韩延明:《大学理念论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闵维方:《关于一流大学建设的几个问题》,《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第3期。
[美]安德鲁·肖特:《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杨移贻:《中介组织:现代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一环》,《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
孙天华:《大学治理结构中的委托—代理问题——当前中国公立大学委托代理关系若干特点分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4期。
史秋衡、宁顺兰:《从信息不对称理论看高等教育中的行政干预》,《集美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卢小珠:《从治理结构角度论公办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改革与战略》2004年第12期。
魏晖、郑晓齐、韩慧瑜:《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探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年第3期。
张维迎:《大学的逻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翰晓燕、张彦通、赵甘奎:《试论我国高教评估中的委托代理问题》,《江苏高教》2005年第5期。
吴翠丽:《社会制度伦理分析》,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周光迅:《哲学视野中的高等教育》,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李文兵、沈红:《德国CHE大学排名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朴雪涛:《知识制度视野中的大学发展》,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王盈、艾方林:《美国大学排名的背后》,《中国教育报》2007年9 月17日。
[美]约翰·杜威:《评价理论》,冯平、余泽娜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高书国:《后普及时代:知识社会的国家战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魏小艾、程光旭、崔瑞峰:《中介组织直接评估大学:美国高等教育评估的一种典型模式》,《世界教育信息》2007年第10期。
[英]路易斯·莫利:《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权力》,罗慧芳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李明霞:《〈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大学排名研究》,《世界教育信息》2008年第10期。
熊万曦:《德国大学排名及其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第9期。
王英杰:《大学排行——问题与对策》,《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第10期。
赵耀先:《委托代理理论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的运用》,《学术交流》2008年第9期。
胡子祥:《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中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探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第9期。
董泽芳:《教育社会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刘海峰:《大学排行榜时代的“两校互竞现象”》,《现代大学教育》2009年第6期。
马廷奇:《大学利益相关者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创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李冬梅、戴晓曦、钟占蓉:《关于学科评估的思考和建议》,《中国研究生》2009年第1期。
潘懋元、周群英:《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第3期。
王春永:《博弈论诡计大全》,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年版。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谭光鼎、王丽云:《教育社会学:人物与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Martin Ince:《世界大学排名:原因、做法以及结果分析》,《评价与管理》2010年第4期。
潘爱珍:《高等教育评估中的政府行为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年版。
刘康宁、董云川:《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组织多元发展的制度文本分析》,《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第6期。
左海云:《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校长激励策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7期。
李凌、王翔:《论博弈论中的策略思维》,《上海经济研究》2010年第1期。
Robert J.Morse:《〈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大学排名经验及美国高等教育政策》,《评价与管理》2010年第4期。
王玲:《〈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大学排行榜对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启示与借鉴》,《当代教育科学》2011年第13期。
黄明东、冯惠敏:《政治中立理念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比较研究——一种制度视角的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8期。
文静:《不同概念理解下高等教育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模式探析》,《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第7期。
[古罗马]塔西陀:《塔西陀历史》,王以铸、崔妙因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王梅、魏敏敏:《甄别卓越——德国CHE卓越排名评析》,《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年第11期。
[美]罗伯特·莫尔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的大学排名》,《世界教育信息》2012年第Z1期。
李明磊、王铭:《美国博士学科评估特征分析及其启示》,《教育科学》2012年第3期。
冯朝军、朱燕空:《现代大学治理基本问题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第5期。
刘文华、王战军、李明磊:《研究生质量评估:模型与框架》,《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
吴安新、邓江凌:《政府和社会力量参与高校治理问题研究——基于“外部利益相关者”视角》,《现代教育管理》2012年第3期。
徐爱萍:《基于主体协同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构建》,《江苏高教》2013年第3期。
李函颖、刘宝存:《〈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本科院校排行榜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13年第11期。
陈韬:《高校学科“体检”:解读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上海教育》2013年第12期。
顾雨竹:《THE 排名指标体系研究——兼与 QS 排名指标体系的比较》,《大学》(学术版)2013年第12期。
张继平:《颠覆与创新:高等教育评估的价值取向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曹蕾:《俄罗斯公布 QS“世界一流大学学科排名”》,《比较教育研究》2014年第5期。
蒋林浩、沈文钦等:《学科评估的方法、指标体系及其政策影响:美英中三国的比较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第11期。
王众、董德:《用世界大学排行榜闹革命——专访 〈泰晤士高等教育〉 主编费尔·巴蒂》,《留学》2014年第4期。
刘振天:《从象征性评估走向真实性评估——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反思与重建》,《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第2期。
施建祥:《管办评分离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评估转型研究》,《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5年第4期。
唐松林、魏婷婷:《学术共同体的契约精神:本质、背离与回归》,《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第7期。
王冀生:《教育评估的实质是一种文化》,《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年第2期。
张继平:《反思与重塑:再论高等教育评估的价值取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别敦荣:《对待高校排名要重视也要超越》,《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6年第6期。
袁本涛、李锋亮:《对我国学科评估发展的调查与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16年第3期。
彭青龙:《论学科评估新趋势和外语学科内涵建设新路径》,《外语界》2016年第3期。
佘颖:《学科动态调整促高教提质》,《经济日报》2016年10月21日。
陈学飞等:《中国式学科评估:问题与对策》,《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9期。
田延辉:《第四轮学科评估的思考》,《光明日报》2016年11月22日。
樊秀娣:《不搞排名的学科评估走向会怎样》,《中国教育报》2016年9月5日。
师玉生、林荣日:《中国教育的“塔西陀陷阱”:表现、原因及应对策略》,《现代大学教育》2016年第1期。
姜澎、樊丽萍:《这一轮学科评估“火药味”更浓》,《文汇报》2016年8月4日。
王庆环:《第四轮学科评估说:不》,《光明日报》2016年11月11日。
卢晓中:《“双一流”建设:破除身份固化》,《中国教育报》2016年9 月26日。
熊丙奇:《“双一流”: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2.0 版》,《人民论坛》2016年第7期。
周光礼:《“双一流”建设的三重突破:体制、管理与技术》,《大学教育科学》2016年第4期。
潘懋元:《建设一流本科 全面统筹推进》,《中国大学教学》2016年第6期。
刘海峰:《一流大学建设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7期。
卢晓中:《“双一流”建设:破除身份固化》,《中国教育报》2016年9 月26日。
郑波:《围绕“双一流”建设创新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北京教育》2016年第3期。
刘佳、方兴:《“211 工程”和“985 工程”存废争论究竟争什么——对高校重点建设以及高校身份符号的透析》,《现代教育管理》2016年第6期。
王硕、魏巍等:《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变化分析》,《科技创新》2016年第8期。
王立生:《“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学科评估改革与创新》,《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1期。
马陆亭:《一流学科建设的逻辑思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1期。
田虎伟、谢金法:《ESI的功能限度》,《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7年第1期。
万莉、程慧平、杨伟:《高等学校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重庆高教研究》2017年第1期。
宋金宁:《科学计量与大学排行指标及问题分析》,《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7年第1期。
于博、杨旭:《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的高校定位问题》,《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年第2期。
钟周:《双一流”建设 与世界高校积极“互看”》,《中国教育报》2017年3月23日。
储召生、徐倩、余敏:《双一流:有了“施工图”如何加油干》,《中国教育报》2017年3月26日。
谢维和:《“双一流”政策的关键词分析》,《教育经济评论》2017年第4期。
王洪才:《“双一流”建设:机制·基础·保障》,《江苏高教》2017年第6期。
孟艳、刘志军:《“双一流”背景下一流学科建设的三重逻辑——以河南大学学科建设为例》,《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年第4期。
二 外文类
C.E.Beeby,“Stages in the growth of a primary education system”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Vol.6,No.1,1962.
Sheldon Rothblatt,The Revolution of the Dons,London:Faber and Faber Ltd.,1968.
Keith Evans,The Development and Structure of the English Education Systems,London:University of London Press Ltd.,1975.
Mackie S L,Ethics,Harmondsworth:Penguin,1977.
Sieber J.E.,“Being ethical?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decisions in program evaluation”New Directions for Program Evaluation,Vol.1980,No.7,1980.
John Eatwell,Murray Milgate,Peter Newman,Asymmetric Information,London:Palgrave Macmillan UK,1987.
Tomlin,R,“Research league tables:is there a better way?”Higher Education Quality,Vol.52,No.2,1998.
Freeman R.E.and Evan,W.M.,“Coporate governance:A satkeholder interpretation”Journal of Behvaioral Economics,Vol.19,No.4,1990.
Gerard Van der Laan and Xander Tieman,“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and the Modeling of Economic Behavior”De Economist,Vol.146,No.1,1998.
Tomlin,R,“Research league tables:is there a better way?”Higher Education Quality,Vol.52,No.2,1998.
Sangkyun Park,“Effects of Risk-Based Capital Requirements and Asymmetric Information on Banks’ Portfolio Decisions”Journal of Regulatory Economics,Vol.16,No.2,1999.
Tight,M.,“Do league tables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quality culture?Football and higher education compared”Higher Education Quality,Vol.54,No.1,2000.
Talib,A.and Steel,A.,“The Research Assessment Experience:strategies and trade-offs”Higher Education Quality,Vol.154,No.1,2000.
Dichev,I,“News or Noise?Estimating the Noise in the U.S.News University Rankings”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Vol.42,No.3,2001.
Leslie J.Vermillion,Walfried M.Lassar,Robert D.Winsor,“The Hunt-Vitell General Theory of Marketing Ethics:Can it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Principal-Agent Relationships in Channels of Distribution?”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Vol.41,No.3,2002.
Mary Henkel,“Academic identities and policy change in higher education”Sociologie Du Travail,Vol.45,No.2,2003.
Laffont,J.J.,Martimort,D.,“The Theory of Incentives-The Principal-Agent Model”Journal of Economics,Vol.80,No.3,2003.
Sonja Berghoff,Uwe Brandenburg & Detlef Müller-Böling,“Identifying the Best:The CHE Excellence Ranking of European Graduate Programmes in the Natural Sciences and Mathematics”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Vol.33,No.2-3,2008.
Gary E.Bolton,Werner Güth,Axel Ockenfels,The Selten School of Behavioral Economics,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2010.
Samuel O.Idowu,Nicholas Capaldi,Liangrong Zu,Ananda Das Gupta,Encyclopedia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Springer Heidelberg New York Dordrecht London,2013.
Shari L.Gnolek,Vincenzo T.Falciano,Ralph W.Kuncl,“Modeling Change and Variation in U.S.News & World Report College Rankings:What would it really take to be in the Top 20?”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Vol.55,No.8,2014.
THE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Asia University Rankings 2016,(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16/regionalranking#!/page/0/length/25/sort_by/rank/sort_order/desc/cols/stats.)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Subject,(https://www.topuniversities.com/subject-rankings/2016).
THE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world-university-rankings).
Thomson Reuters,ACADEMIC REPUTATION SURVEY Thomson Reuters 2016 Report of Findings,(http://ip-science.thomsonreuters.com/m/pdfs/GIPP_AcamRep_report.pdf.)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Subject,(https://www.topuniversities.com/subject-rankings/2016.)
CHE Ranking,(http://www.che-ranking.de/cms/?getObject=2&getLang=de.)
U.S.News and World Report Ranking 2017,Best Colleges Ranking Criteria and Weights,(https://www.usnews.com/education/best-colleges/articles/ranking-criteria-and-we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