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的类型学》,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科赛:《社会冲突的功能》,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美]杜威:《新旧个人主义——杜威文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美]彼得·德鲁克:《工业人的未来》,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
[法]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葛智强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解莉莉译,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以]S.N.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陈育国、张旅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法]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渠东、付德根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美]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美]利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刘钢敏、聂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美]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夏遇南、彭刚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
陆学艺:《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郑杭生:《走向更讲治理的社会: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5期。
郁建兴、高翔:《农业农村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社会:一个分析框架》,《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余潇枫、陈劲:《浙江模式与地方政府创新》,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于建嵘:《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学社会学基本问题》,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邓伟志:《如何推动社会管理?》,《学习时报》2008年第341期。
赵义:《枫桥经验——中国农村治理样板》,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渠敬东:《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胡伟:《合法性问题研究:政治学研究的新视角》,《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1期。
陈家建:《法团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2期。
邱泽奇:《在工厂化和网络化的背后——组织理论的发展与困境》,《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4期。
何增科:《社会管理与社会体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
康晓光、韩恒:《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期。
周雪光:《西方社会学关于中国组织与制度变迁研究状况述评》,《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4期。
周澍:《国外社会管理的有益经验》,《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8期。
李涛、刘雪焕:《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3期。
顾昕:《当代中国有无公民社会与公共空间?——评西方学者有关论述》,《当代中国研究》1994年第4期。
郭晓东:《重塑价值之维——西方政治合法性理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伍俊斌:《公民社会基础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沈原:《又是一个三十年:转型社会学视野下的社会建设》,《社会》2008年第3期。
丁元竹:《社会管理发展的历史和国际视角》,《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吴锦良:《“枫桥经验”演进与基层治理创新》,《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
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冯务中:《网络环境下的虚实和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何精华:《网络空间的政府治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谢俊贵:《网上虚拟社会建设:必要与设想》,《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6期。
李钢:《虚拟社会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行政管理改革》2011年第4期。
谢新洲、王靖华:《美国政府对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管理及其启示》,《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袁方成:《“软”“硬”兼施:网络舆论监管的美国模式及其经验借鉴》,《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
李彪:《谁在网络中呼风唤雨——网络舆情传播的动力节点和动力机制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
杨燮蛟:《转型期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以浙江“枫桥经验”为视点》,《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谌洪果:《“枫桥经验”与中国特色的法治生成模式》,《法律科学》2009年第1期。
陈瑞华:《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刑事和解在中国的兴起》,《中国法学》2006年第5期。
李昌林:《强行侦查权之司法制约的比较考察》,《河北法学》2003年第2期。
梁治平:《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陈红:《浅议如何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管理观察》2012年第27期。
王磊:《公共产品第三部门供给的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陈一新:《“枫桥经验”的新发展与新启示》,《政策瞭望》2011年第5期。
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杨洋、王海荣、徐明珠:《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变迁分析》,《生态经济》2009年第3期。
高明、姜超:《社会资本研究:综述、概念、划分》,《现代经济信息》2010年。
汪阳红:《让经济区行政区协调共进》,《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7月6日。
沈满洪:《水权交易与政府创新——以东阳、义乌水权交易案为例》,《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浙江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潘捷军:《关于流动人口若干问题的调查报告》,《调研世界》2006第8期。
刘传江、周玲:《社会资本与农民工的社会融合》,《人口研究》2004年第5期。
潘泽泉:《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发展困境与社会风险:社会排斥与边缘化的生产和再生产》,《战略与管理》2004年第1期。
曾业松:《新农论》,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汪习根:《法治社会的基本人权——发展权法律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闫镇国:《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人民检察》2010年第14期。
夏黎阳:《行政执法检察监督与社会管理创新问题研究》,《人民检察》2011年第4期。
程乐群:《健全司法与社会互动机制积极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山东审判》2010年第5期。
赖咸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视野中的上海社区矫正工作回顾与评价》,《中国司法》2008年第4期。
张传伟:《我国社区矫正京沪模式的比较分析与选择》,《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陈江虹:《关于我国农村社会组织问题研究的几点思考》,《理论导刊》2009年第4期。
林仲书:《北京市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情况》,《法治论丛》2007年第1期。
马纾:《公共物品理论视野下的社区矫正——一种法经济学的分析》,《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