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艾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潘照东、曹征海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安应民:《文化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
白国强:《产业转移园转型升级与要素响应——以广东为例》,《产经评论》2013年第6期。
白景坤、张双喜:《专业镇的内涵及中国专业镇的类型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12期。
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仝月婷:《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
蔡赤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挑战》,《广东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
曹小曙、柳意云、闫小培:《泛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地理格局与区域发展展望》,《中国发展》2004年第3期。
钞小静、任保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经济研究》2011年第4期。
陈德宁、高晓祥、高静雯:《广东自贸区南沙片区与上海自贸区的开放措施比较研究》,《城市观察》2017年第4期。
陈洪超、张春杨、王琳:《软法视野下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治理机制研究》,《特区经济》2018年第3期。
陈继勇、盛杨怿:《外商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8年第12期。
陈建军、杨飞:《人力资本异质性与区域产业升级:基于前沿文献的讨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陈敏、桂琦寒、陆铭、陈钊:《中国经济增长如何持续发挥规模效应?——经济开放与国内商品市场分割的实证研究》,《经济学》(季刊)2008年第1期。
陈明宝:《要素流动、资源融合与开放合作——海洋经济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作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陈瑞莲、刘亚平:《泛珠三角区域政府的合作与创新》,《学术研究》2007年第1期。
陈世栋:《粤港澳大湾区要素流动空间特征及国际对接路径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程鹏、柳卸林:《外资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影响的差异性研究——基于广东和江苏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9期。
程玉鸿、许学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竞争力比较》,《经济地理》2007年第3期。
蔡昉:《中国经济增长如何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陈乔之:《广东的区位优势与经济发展》,《东南亚研究》1996年第2期。
蔡建明:《中国城市化发展动力及发展战略研究》,《地理科学进展》1997年第2期。
崔功豪、马润潮:《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地理学报》1999年第2期。
邓力平、唐永红:《入世与我国经济特区的再发展》,《国际贸易问题》2002年第8期。
杜海东、严中华:《广东科技园区创新能力建设问题与对策》,《中国科技论坛》2009年第1期。
范剑勇、朱国林:《中国地区差距演变及其结构分解》,《管理世界》2002年第7期。
方创琳:《论区域与城市发展规划编制与实施的一体化》,《城市规划》2002年第4期。
方创琳:《中国城市群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地理学报》2014年第8期。
[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付强:《市场分割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实现机制与经验辨识》,《经济研究》2017年第3期。
龚维进、徐春华:《空间外溢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本地利用能力的分析》,《经济学报》2017年第1期。
桂琦寒、陈敏、陆铭、陈钊:《中国国内商品市场趋于分割还是整合:基于相对价格法的分析》,《世界经济》2006年第2期。
郭志仪、杨曦:《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差异——1990—2004年地区数据的实证检验》,《南开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
行伟波、李善同:《本地偏好、边界效应与市场一体化——基于中国地区间增值税流动数据的实证研究》,《经济学》(季刊)2009年第4期。
何琪:《珠三角城市群地缘经济关系分析》,《统计与决策》2013年第17期。
黄鹤、杨芷琪:《广东自贸区对佛山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统计与管理》2016年第11期。
黄洁、吝涛、张宏强:《基于DEA和Malmquist模型的中国三大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效率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S1期。黄景贵、高莹:《经济特区的发展成就、主要挑战与改革新使命》,《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11期。
黄玖立、吴敏、包群:《经济特区、契约制度与比较优势》,《管理世界》2013年第11期。
黄丽霞:《自由贸易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广东自贸区成立前后数据对比的 VAR 模型分析》,《商业经济研究》2017年第20期。
黄新飞、陈珊珊:《广东提升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水平研究——基于产业结构、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三重视角》,《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6年第4期。
黄新飞、舒元:《中国省际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的内生性研究》,《管理世界》2010年第7期。
金相郁、段浩:《人力资本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面板数据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7年第10期。
金煜、陈钊、陆铭:《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
李国璋、周彩云、江金荣:《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及其对地区差距的贡献》,《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第5期。
李静、彭飞、毛德凤:《资源错配与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财贸研究》2012年第5期。
李善同、侯永志、刘云中、陈波:《中国国内地方保护问题的调查与分析》,《经济研究》2004年第11期。
李胜兰、王妙妙:《中国特区经济:何去何从》,《中国经济特区研究》2016年第1期。
李新春:《专业镇与企业创新网络》,《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李亚玲、汪戎:《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与区域经济差距——一项基于中国各地区人力资本基尼系数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6年第12期。
梁永福、宋耘、张展生、肖智飞:《专业镇、产业结构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关系》,《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第21期。
梁育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城市观察》2018年第1期。
林江、范芹:《广东自贸区:建设背景与运行基础》,《广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林祺、范氏银:《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动态空间效应——基于贸易开放的视角》,《国际贸易问题》2013年第8期。
林毅夫、刘培林:《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林毅夫、刘培林:《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从发展战略的角度考察》,《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论文》2004年第15期。
刘城:《广东专业镇向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型的模式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第16期。
刘城:《粤港澳大湾区优化营商环境的对策建议》,《新经济》2017年第12期。
刘可夫、张志红:《论广东科技园区产业转移的现状与发展对策》,《广东经济》2011年第7期。
刘生龙、胡鞍钢:《交通基础设施与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研究》2011年第3期。
刘夏明、魏英琪、李国平:《收敛还是发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争论的文献综述》,《经济研究》2004年第7期。
刘修岩:《空间效率与区域平衡:对中国省级层面集聚效应的检验》,《世界经济》2014年第1期。
刘云甫:《粤港澳大湾区法治文化的发展困境与优化路径》,《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
刘云刚、侯璐璐、许志桦:《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区域协调:现状、问题与展望》,《城市观察》2018年第1期。
路平:《专业镇是推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实施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的五年历程》,《广东科技》2006年第8期。
陆铭、陈钊:《分割市场的经济增长——为什么经济开放可能加剧地方保护?》,《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
刘志彪:《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新时代经济建设的总纲领》,《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梁永福、宋耘、张展生、肖智飞:《专业镇、产业结构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关系》,《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第21期。
李苗苗、肖洪钧、赵爽:《金融发展、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中国的省市面板数据》,《中国管理科学》2015年第2期。
刘静玉、王发曾:《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开发研究》2004年第6期。
[美]迈克尔·托达罗:《经济发展》,黄卫平译,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毛汉英:《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研究》,《地理科学进展》2017年第1期。
潘文卿:《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基于空间溢出效应的分析》,《世界经济》2015年第7期。
谯薇:《建设专业镇是促进小城镇发展的必要条件》,《经济学家》2006年第5期。
任建军、阳国梁:《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成因分析》,《经济地理》2010年第5期。
任乐:《异质性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耦合的关联分析——基于河南省18地市的数据检验》,《经济管理》2014年第7期。
桑百川:《经济特区是中国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助推器》,《特区经济》2005年第11期。
沈静、陈烈:《珠江三角洲专业镇的成长研究》,《经济地理》2005年第3期。
[美]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宋冬林、范欣、赵新宇:《区域发展战略、市场分割与经济增长——基于相对价格指数法的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14年第8期。
宋凌云、王贤彬、徐现祥:《地方官员引领产业结构变动》,《经济学》(季刊)2012年第4期。
宋洋:《广东自贸区的建立对珠三角服务业的影响研究》,《科技经济市场》2016年第6期。
宋月明:《市场化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东北财经大学,2016年。
苏丹妮、邵朝对:《全球价值链参与、区域经济增长与空间溢出效应》,《国际贸易问题》2017年第11期。
孙久文:《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意义与“十三五”时期发展思路》,《区域经济评论》2015年第6期。
孙元元、张建清:《市场一体化与生产率差距:产业集聚与企业异质性互动视角》,《世界经济》2017年第4期。
盛朝迅:《理解高质量发展的五个维度》,《领导科学》2018年第15期。
沈正平:《优化产业结构与提升城镇化质量的互动机制及实现途径》,《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第5期。
覃剑、冯邦彦:《大珠三角城市群金融业与制造业空间关系研究》,《南方金融》2014年第7期。
谭娜、周先波、林建浩:《上海自贸区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基于面板数据下的反事实分析方法》,《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第10期。
汪云兴:《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的着力点》,《开放导报》2018年第2期。
王成岐、张建华、安辉:《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差异与中国经济增长》,《世界经济》2002年第4期。
王春超、余静文:《政府间组织结构创新与城市群整体经济绩效: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世界经济》2011年第1期。
王枫云、任亚萍:《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中的城市定位》,《上海城市管理》2018年第2期。
王珺:《产业组织的网络化发展——广东专业镇经济的理论分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王珺:《论专业镇经济的发展》,《南方经济》2000年第12期。
王珺:《衍生型集群: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区产业集群生成机制研究》,《管理世界》2005年第8期。
王利辉、刘志红:《上海自贸区对地区经济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反事实”思维视角》,《国际贸易问题》2017年第2期。
王鹏、张剑波:《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差异与创新规模及层次——基于泛珠三角区域内地九省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2年第12期。
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王孝松、卢长庚:《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竞争策略探索——基于上海、广东自贸区的比较分析》,《教学与研究》2017年第2期。
王玉明:《大珠三角城市群环境治理中的政府合作》,《南都学坛》2018年第4期。
魏后凯:《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研究》2002年第4期。
吴立军、李佛关:《泛珠三角经济圈区域内经济增长差异及收敛性探究》,《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武剑:《外国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经济研究》2002年第4期。
吴国林:《广东专业镇:中小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与生态化》,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王秀明、李非:《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广东省的实证研究》,《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王光振、张炳申、赵瑞彰:《广东四小虎——顺德·中山·南海·东莞经济起飞之路》,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王小刚、鲁荣东:《库兹涅茨产业结构理论的缺陷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经济体制改革》2012年第3期。
夏小林、孙安琴:《中国经济特区:变迁与选择》,《管理世界》1995年第1期。
向世聪:《园区经济理论述评》,《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向晓梅、杨娟:《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模式》,《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谢家泉、林越、徐莎莎、李丽雯:《构建广东自贸区国际金融风险防范体系》,《金融经济》2017年第16期。
谢建国、周露昭:《进口贸易、吸收能力与国际R&D技术溢出:中国省区面板数据的研究》,《世界经济》2009年第9期。
谢俊、申明浩、杨永聪:《差距与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建设路径》,《城市观察》2017年第6期。
熊灵、魏伟、杨勇:《贸易开放对中国区域增长的空间效应研究:1987—2009》,《经济学》(季刊)2012年第3期。
徐现祥、陈小飞:《经济特区:中国渐进改革开放的起点》,《世界经济文汇》2008年第1期。
徐现祥、李郇、王美今:《区域一体化、经济增长与政治晋升》,《经济学》(季刊)2007年第4期。
徐现祥、李郇:《中国省区经济差距的内生制度根源》,《经济学》(季刊)2005年第S1期。
徐现祥、李郇:《市场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研究》2005年第12期。
徐现祥、舒元:《中国省区经济增长分布的演进(1978—1998)》,《经济学》(季刊)2004年第2期。
徐现祥:《广东经济起飞的动力机制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徐盈之、彭欢欢、刘修岩:《威廉姆森假说:空间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省域数据门槛回归的实证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4期。
许冰:《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的产出效应——基于路径收敛设计的研究》,《经济研究》2010年第2期。
许和连、亓朋、祝树金:《贸易开放度、人力资本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2006年第12期。
许长青:《广州建设国际创新枢纽的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思考:基于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科技合作的视角》,《广东经济》2018年第1期。
夏锦文、吴先满、吕永刚、李慧:《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拐点”:内涵、态势及对策》,《现代经济探讨》2012年第3期。
许学强、李郇:《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研究三十年》,《人文地理》2009年第1期。
薛凤旋、杨春:《外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新动力——珠江三角洲个案研究》,《地理学报》1997年第3期。
杨经国、周灵灵、邹恒甫:《我国经济特区设立的经济增长效应评估——基于合成控制法的分析》,《经济学动态》2017年第1期。
杨开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研究》,《经济研究》1994年第12期。
叶宁华、张伯伟:《地方保护、所有制差异与企业市场扩张选择》,《世界经济》2017年第6期。
银温泉、才婉茹:《我国地方市场分割的成因和治理》,《经济研究》2001年第6期。
岳芳敏:《广东专业镇转型升级:机制与路径》,《学术研究》2012年第2期。
闫逢柱、乔娟:《产业集聚一定有利于产业成长吗?——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分析》,《经济评论》2015年第5期。
臧微、白雪梅:《中国居民收入流动性的区域结构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年第7期。
詹荣富:《广东自贸区物流服务创新及推动探究——基于上海自贸区融资租赁发展启示》,《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年第7期。
张凤超、张明:《金融地域运动视角下的粤澳金融深度合作——基于珠海横琴自贸区的思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张虹鸥、叶玉瑶、陈绍愿:《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变化及其空间特征》,《经济地理》2006年第5期。
张秀萍、余树华:《泛珠三角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问题探析》,《南方经济》2005年第12期。
张学良、李培鑫、李丽霞:《政府合作、市场整合与城市群经济绩效——基于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实证检验》,《经济学》(季刊)2017年第4期。
张学良:《中国交通基础设施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吗——兼论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张昱、陈俊坤:《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开放度研究——基于四大湾区比较分析》,《城市观察》2017年第6期。
张洲:《2017第六届中国南方智库论坛征文学者观点选编之三》,《新经济》2017年第11期。
赵桂婷:《基于人力资本传导机制的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兰州大学,2014年。
赵奇伟、熊性美:《中国三大市场分割程度的比较分析:时间走势与区域差异》,《世界经济》2009年第6期。
赵祥:《城市经济互动与城市群产业结构分析——基于珠三角城市群的实证研究》,《南方经济》2016年第10期。
赵永亮、刘德学:《市场歧视、区际边界效应与经济增长》,《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12期。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和制度效应——基于一个随机前沿模型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2期。
钟韵、胡晓华:《粤港澳大湾区的构建与制度创新:理论基础与实施机制》,《经济学家》2017年第12期。
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张建华、欧阳轶雯:《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经济增长——对广东数据的实证分析》,《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2期。
周密、孙浬阳:《专利权转移、空间网络与京津冀协同创新研究》,《科学学研究》2016年第11期。
朱桂龙、钟自然:《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广东专业镇发展及其政策取向》,《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1期。
张丽琴、陈烈:《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河北省为例》,《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第12期。
Aschauer D.A.,“Is public expenditure productive?”,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Vol.2,No.23,1989.
Ansoff H I.Corporate strategy,New York:Mcgraw-Hill,1965.
Bao S,Chang G H,Sachs J D,et al.,“Geographic factors and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under market reforms,1978-1998”,China Economic Review,Vol.13,No.1,2002.
Barroand R J,Sala-I-Martin X.,“Convergenc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No.2,1992.
Behrens K,Gaigné C,Ottaviano G I P,et al.,“Countries,regions and trade:On the welfare impacts of economic integration”,European Economic Review,Vol.51,No.5,2007.
Bernard A B,Jones C I.,“Comparing apples to oranges:productivity convergence and measurement across industries and countr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6,No.5,1996.
Berthelemy J C,Demurger S.,“FDI and Economic Growth:Theory and Application to China”,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l.4,No.2,2000.
Bils M,Klenow P J.,“Does Schooling Cause Growt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90,No.5,2000.
Boarnet M.G.,“Spillovers and the locational effects of public infrastructure”,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Vol.3,No.38,1998.
Démurger S,Sachs J D,Woo W T,et al.,“Geography,Economic Polic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Vol.1,No.1,2002.
Fleisher B M,Chen J.,“The Coast-Noncoast Income Gap,Productivity,and Regional Economic Policy in China”,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Vol.25,No.2,1997.
Friedman,John and William Alonso,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A Reader,Boston,Massachusetts:M.I.T.Press,1964.
Friedmann J.,“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Urban Studies,Vol.4,No.3,1966.
Fujita M,Hu D.,“Regional disparity in China 1985-1994:The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liberalization”,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Vol.35,No.1,2001.
Fujita M.,Krugman P.R.,Venables A.J.,The spatial economy:cities,reg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Wiley Online Library,1999.
Galor O,Moav O.,“From Physical to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Inequality and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Vol.71,No.4,2004.
Harrod R.,“An Essay in Dynamic Theory”,Economic Journal,Vol.49,No.193,1939.
Humphrey,Schmitz.“How does upgrading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ffect upgrading in industrial clusters”,Regional Studies,Vol.36,No.9,2002.
Jian T,Sachs J D,Warner A M.,“Trends in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China Economic Review,Vol.7,No.1,1996.
Jorgenson Dale W.,“The Development of a Dual Economy”,The Economic Journal,Vol.78,No.282,1961.
Kai Y T.,“China's regional inequality,1952-1985”,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Vol.15,No.1,1991.
Krugman P.,“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Foreign Affairs,Vol.73,No.6,1994.
Lewis,W.A.,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London:Alle&Unwin,1955.
Mankiw N G,Romer D,Weil D N.,“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07,No.2,1992.
Myrdal G.,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Harper &Brothers Publishers,1957.
Naughton B.,How much can regional integration do to unify China's markets?,How far across the river,2003.
Nurkse R.,Problems of capital formation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Basil Blackwell,1953.
Ouyang P,Fu S.,“Economic growth,loc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inter-regional spillovers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China”,China Economic Review,Vol.23,No.2,2012.
Perroux F.,“Economic Space:Theory and Application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64,No.1,1950.
Poncet S.“Measuring Chines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China Economic Review,Vol.14,No.1,2003.
Paul W.Mattessich,Barbara R.Monsey.Collaboration:What Makes It Work,Amherst H.Wilder Foundation,1992.
Ranis,Gustav,and John C.H.Fei.“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51,No.4,1961.
Rosenstein-Rodan P N.,“The Problems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Europe”,Economic Journal,Vol.53,No.210-211,1943.
Rostow W.W.,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A non-communist manifesto,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Rozelle S.,Park A.,Huang J.,Jin H.,“Liberalization and rural market integration in China”,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Vol.2,No.79,1997.
Schiff M.W.,Winters L.A.,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World Bank Publications,2003.
Solow R M.,“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70,No.1,1956.
Todaro Michael P.,“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59,No.1,1969.
Tsui K.L.“China's regional inequality:1952-1985”,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Vol.15,No.1,1991.
Young A.,“The Tyranny of Numbers:Confronting the Statistical Realities of the East Asian Growth Experienc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10,No.3,1995.
Young A.,“The razor's edge:Distortions and incremental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4,No.115,2000.
Zeng D Z,Zhao L.,“Globalization,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inequalities”,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Vol.67,No.3,2010.
Zhang Z,Liu A,Yao S.,“Convergence of China's regional incomes:1952-1997”,China Economic Review,Vol.12,No.2-3,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