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ele E.Goldberg:《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吴海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A.P.Cowie.The Language of Examples in English Learner’s Dictionaries/《英语学习词典中例证的语言问题》,江桂英译,《辞书研究》1993年第4期。
Andrzej Zychla.Review:Apresjan,Systematic Lexicography[EB/OL].http://linguistlist.org/issues/12/12-1682.html,2001-6-27/2007-5-20.
Aristotle:《范畴篇·解释篇》,方书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Béjoint henry.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in Modern English Dictionaries.Oxford:Clarendon press,1994.
Biber,Douglas,Susan Conrad,et al.Corpus Linguistics:Investigating Language Structure and Us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Charles J.Fillmore:《框架语义学》,詹卫东译,《语言学论丛》2003年第4期。
Cruse,D.A.Lexical semantics.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Cruse,D.A.Meaning in language.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David Crystall:《现代语言学词典》,沈家煊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Firth,J.R.1951.Modes of Meaning.Essays and Studies,The English Association.Reprinted in J.R.Firth,1957.
Fillmore,C.J.C.R.Johnson and R.L.Miriam.Background to FrameNe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2003(3).
Haiman.Dictionaries and Encyclopedias.Lingua,1980(50).
Hartmann,R.R.K.Lexicography:principles and practice.Academic Press INC,1983.
Hartmann,R.R.K,James.G.Dictionary of Lexicography/《词典学词典》,Routledge,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版。
Hartmann,R.R.K.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Lexicography.Harlow:Person Education Ltd.2001.
Henri Béjoint.Modern Lexicography:An Introduction,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
Hopper,Paul and Thompson,Sandra,A.Transitivity in grammar and discourse.Language,1980(2).
Juri Apresjan.Systematic Lexicograph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Lakoff,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Chicage: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Levin,Steven Pinker.Lexical &conceptual semantics.Amsterdam:Blackwell Publishers,1992.
Lyons,J.,Semantics.Ⅰ、Ⅱ.Cambridge:Cambridge Un.Press,1977.
Lyons,J.,The Origin of Language:Speech and Language.In:J.Lyons.eds.Nature Language and Universal Grammer.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Lyons,J.Linguistic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Cambridge:Cambridge Press,1995.
Lyons,J.Language,meaning and context.Bungay:Fontana,1981.
Ogden,Richards.The meaning of meaning/《意义之意义》,白人立、国庆祝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Qrirk R.Preface to LDOCE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LDOCE Group Limited.1995.
Wierzbicka,A.Lexicography and Conceptual Analysis.karoma publishers,1985.
Wierzbicka,A.,Semantic:primes and universals.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Wierzbicka,A.The semantics of grammar.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88.
Rosch,E.and Mervis,C.Family Resemblance:studies i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categories.Cognitive Psychology,1975(7).
Jack C.Richards,et al:《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管燕红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版。
Sidney I.Landau:《词典编纂的艺术与技巧》,章宜华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Taylor,John.Linguistic Categogical—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法]A.J.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蒋梓骅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又吴泓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美]C.J.菲尔默:《“格”辨》,胡明扬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安华林:《现代汉语释义基元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毕玉德:《关于语义信息处理的语义角色系统的构建》,《民族语文》2003年第1期。
[美]布龙菲尔德:《语言论》,袁家骅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长召其、张志毅:《语文性辞书的语义学原则》,见《中国辞书论集(1997)》,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陈炳迢:《评〈朗曼当代英语词典〉》,《辞书研究》1982年第3期。
陈炳迢:《辞书编纂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长召其、陈昌来:《现代汉语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陈平:《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中国语文》1988年第6期。
陈原:《遨游辞书奇境》,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程荣:《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加强规范性的几个方面》,《辞书研究》2006年第1期。
储泽祥:《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董振东:《知网和汉语研究》,《当代语言学》2001年第1期。
董振东:《语义关系的表达和知识系统的建造》,《语言文字应用》1998年第3期。
范晓:《动词的“价”分类》,见《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1991年版。
冯海霞:《义位中隐含语义角色的分类及特征》,《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冯海霞、张志毅:《〈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体系的创建与完善》,《中国语文》2006年第5期。
冯海霞、赵红梅:《语文词典中体育词汇的释义研究》,《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冯海霞、卢东民:《语文词典中动物词条系统释义的考察及释义模式优化》,《辞书研究》2011年第6期。
冯海霞:《植物词条在语文词典中的释义和义项排列》,《辞书研究》2010年第2期。
冯海霞:《语言学研究与世界辞书编纂》,《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4月1日。
符淮青:《名物词的释义》,《辞书研究》1982年第3期。
符淮青:《词义的分析和描写》,语文出版社1996年版。
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符淮青:《词义的分析和描写》,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
顾柏林:《新的语义学理论在词典编纂中的应用》,《中国俄语教学》1988年第4期。
顾阳:《论元结构理论介绍》,《国外语言学》1994年第1期。
桂诗春、宁春岩:《语言学方法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版。
桂诗春:《以概率为基础的语言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期。
郭聿楷、何英玉:《语义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
郭聿楷、何英玉:《词语的指称关系》,《中国俄语教学》1995年第4期。
郭聿楷、何英玉:《从动词形容词的指称特性说起》,《中国俄语教学》1997年第1期。
郝斌:《论“配价”和“题元”》,《中国俄语教学》2002年第3期。
[德]黑格尔:《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德]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姚小平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胡明扬等:《词典学概论》,中国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胡显章、曾国屏:《科学技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华劭:《我对语言研究的管见与琐为》《外语研究》1998年第1期。
黄建华:《词典论(四)》,《辞书研究》1983年第4期。
黄建华:《语文词典研究》,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黄建华:《词典论》(修订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
霍庆文:《英语学习词典的发展趋势》,《辞书研究》2004年第5期。
[比]德克·吉拉兹:《欧美词汇语义学理论》,李葆嘉等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
季元龙:《俄语理论语义学的研究原则、对象及方法——Apresjan观点评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贾采珠、吕京:《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哲社条目修订概述》,《辞书研究》2006年第1期。
贾彦德:《汉语语义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江希和:《加强实用性——英美语文词典编纂的新趋势》,《辞书研究》1982年第5期。
[俄]拉迪斯拉夫·兹古斯塔:《词典学概论》,林书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李葆嘉:《汉语元语言系统研究的理论建构及应用价值》,《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李尔钢:《专科词典与语言学的关系》,《辞书研究》1992年第4期。
李尔钢:《词义与词典释义》,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
李红印:《从使用者角度看语文词典编纂》,《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3期。
李建国:《再论〈现代汉语词典〉与词汇规范》,《辞书研究》2006年第4期。
李景成、吴小丽:《试论辞书的比较研究》,《辞书研究》1991年第6期。
李明、周敬华:《双语词典编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李绍山:《语言研究中的统计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李行健:《概念意义和一般词义——从“国家”的词义是什么说起》,《辞书研究》1981年第2期。
李妍:《〈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配例的改进》,《辞书研究》2007年第2期。
李宇明:《非谓形容词的词类地位》,《中国语文》1996年第1期。
李志江:《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科技条目的修订》,《辞书研究》2006年第1期。
[英]杰弗里·N.利奇:《语义学》,李瑞华等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廖秋忠:《现代汉语中动词的支配成分的省略》,《中国语文》1984年第4期。
廖秋忠:《现代汉语并列名词性成分的顺序》,《中国语文》1992年第3期。
林美珍:《〈朗文当代英语词典〉的语用信息处理》,《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林杏光:《词汇语义和计算语义学》,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
刘丹青:《形名同现及形容词的向》,《南京师大学报》1987年第3期。
刘庆隆:《语文字词典中百科词汇的注释问题》,见韩敬体编《〈现代汉语词典〉编纂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
刘叔新:《语义学和词汇学问题探索》,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刘心荣:《百科词典的特性及编纂方法》,《辞书研究》1989年第2期。
刘叶秋:《中国字典史略》,中华书局2004年版。
刘中富:《对比描写与统计分析:现代汉语词典专题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柳凤运:《〈现代汉语词典〉与〈简明牛津英语词典〉》,《辞书研究》1997年第1期。
鲁川、缑瑞隆、刘钦荣:《交易类四价动词及汉语谓词配价的分类系统》,《汉语学习》2000年第6期。
陆谷孙:《词典的继承和创新》,《辞书研究》1998年第1期。
陆俭明:《现代汉语不及物动词之管见》,见《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1991年版。
陆俭明:《词汇教学与词汇研究之管见》,《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吕天琛等:《科技词条的处理》,见韩敬体编《〈现代汉语词典〉编纂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罗思明、王军:《高级词典用户技能心理表征实验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5期。
马清华:《文化语义学》,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马庆株:《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梅家驹等:《同义词词林》,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木小燕:《〈朗文当代英语词典〉四个版本的比较研究》,《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倪波、顾柏林:《俄语语义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彭睿:《名词和名词的再分类》,见胡明扬编《词类问题考察》,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彭玉海:《俄语感情动词的整合研究》,《当代语言学》2001年第3期。
彭玉海:《俄语语义研究的词典化倾向》,《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5期。
尚丁:《辞书学的比较研究》,《辞书研究》1982年第3期。
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外语与外语教学》1993年第1期。
沈家煊:《词典编纂“规范观”的更新》,《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3期。
沈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石肆壬选编:《词典学论文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宋作艳:《生成词库理论与汉语事件强迫现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束定方:《现代语义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苏宝荣:《词的义系、义点、义位与语文词典的义项》,《辞书研究》1999年第1期。
苏宝荣:《词义研究与辞书释义》,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苏宝荣:《语境理论与辞书编纂》,《辞书研究》2000年第3期。
苏宝荣:《应当提高语文辞书编纂的理论内涵》,见《辞书的修订与创新》,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苏宝荣:《词的非常规功能义释义模式探析》,《江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苏新春:《汉语释义元语言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苏英霞:《同译词辨析的几种方法》,《汉语学习》2000年第2期。
孙维张等:《语义的分类及其类型》,《语言文字应用》1998年第3期。
谭慧慈:《〈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收词变化情况统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谭景春:《双向和多指形容词及相关的句法关系》,《中国语文》1992年第2期。
谭景春:《用品类名物词的释义方式》,见沈家煊主编《现代汉语语法的功能、语用、认知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谭景春:《语义综合与词义演变及动词的宾语》,《中国语文》2008年第2期。
陶原珂:《词位与释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田兵:《从 LDOCE 的发展透视单语学习词典编纂的语言学原则》,《外国语》1999年第4期。
涂纪亮:《现代西方语言哲学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汪榕培:《西方学者对词汇学研究现状的综述——Michael J.McCarthy论词汇学》,《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第4期。
汪榕培:《英语词汇学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汪耀楠、祝注先:《大型语文词典释义的特点和要求》,《辞书研究》1982年第3期。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3年。
王德春:《论语言单位的任意性合理举性——兼评王寅〈论语言符号象似性〉》,《外国语》2001年第1期。
王馥芳:《语言学研究理论成果与词典编纂》,《辞书研究》2004年第4期。
王馥芳:《当代语言学与词典创新》,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
王惠、詹卫东、刘群:《〈现代汉语语义词典〉的设计及概要》,见《1998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王惠:《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当代汉语词汇动态变化分析》,见《第六届国际词汇学会议提交论文》。
王金鑫:《〈新华词典〉百科词目的释义模式》,见《辞书的修订与创新》,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王静:《动词的配价和被字句》,见沈阳、郑定欧主编《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王珏:《植物名词的分类及其语义和语法区别》,《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第1期。
王珏:《现代汉语名词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王力:《关于汉语有无词类问题》,《北京大学学报》1955年第2期。
王力:《王力论学新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王宁:《训诂学原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版。
王宁:《单语词典释义的性质与训诂释义方式的继承》,《中国语文》2002年第4期。
王寅:《论语言符号象似性》,《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第5期。
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王寅:《象似性辩证说优于任意性支配说》,《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5期。
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王迎春:《〈简明同义词典〉探析——兼论现代汉语同义词辨析的方法与策略》,《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0期。
[英]维特根斯坦:《名理论(逻辑哲学论)》,张申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英]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陈嘉映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魏向清:《双语词典译义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文大生:《语文字词典中百科词汇的注释问题》,《中国语文》1982年第6期。
伍铁平:《语言与思维关系新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吴建平:《〈简明牛津词典〉(第10版)的启示》,《辞书研究》2003年第2期。
吴为章:《“动词中心”说及其深远影响》,《语言研究》1994年第1期。
夏立新:《论英语学习词典中动物类词目词释义的改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谢尔巴、顾柏林:《新的语义学理论在词典编纂中的应用》,《中国俄语教学》1988年第4期。
谢信一:《汉语的时间和意象》(上),《国外语言学》1991年第4期。
徐烈炯:《生成语法理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徐烈炯:《语义学》,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
徐振中:《英文词典实用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颜红菊:《语义场理论的认知拓展》,《求索》2007年第4期。
杨自俭:《对比语言学的新发展》,见潘文国《对比语言学:历史与哲学思考》,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杨蔚、张伯然:《立足实用 追求创新——从柯林斯系列英语词典看当代学习词典的编写》,《辞书研究》2001年第3期。
雍和明:《交际词典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伯根·依凡斯:《词典的目的是什么?》,董向群摘译,《辞书研究》1982年第4期。
于屏方:《动词义位中内化的概念角色在词典释义中的体现》,《辞书研究》2005年第3期。
于屏方:《基于抽象语义参数的词典类型与释义模式相关度分析》,见《语言学论丛》,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源可乐:《评〈朗曼当代英语词典〉(第三版)》,《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年第3期。
源可乐:《评〈简明牛津词典〉第十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源可乐:《老牌词典近百年演变的启示》,《辞书研究》2002年第5期。
源可乐:《评Collins-COBUID English Dictionary光盘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袁毓林:《准双向动词研究》,见《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附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袁毓林:《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德]约翰内斯·恩格尔坎普:《心理语言学》,陈国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扎德:《模糊集合、语言变量及模糊逻辑》,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詹人凤:《现代汉语语义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张斌:《现代汉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伯江:《名词功能游移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张国宪:《论双价形容词》,见沈阳、郑定欧主编《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张家骅等:《俄罗斯当代语义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张家骅:《Ю.АПРЕСЯН/A1WIERZBICKA 的语义元语言(一)》,《中国俄语教学》2002年第4期。
张家骅:《Ю.АПРЕСЯН/A1WIERZBICKA 的语义元语言(二)》,《中国俄语教学》2003年第1期。
张家骅:《莫斯科语义学派的配价观》,《外语学刊》2003年第4期。
张家骅:《莫斯科语义学派的义素分析语言》,《当代语言学》,2006年第2期。
张建理:《词义场·语义场·语义框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张建理:《因果事件框架理论对动词的解释》,《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第12期。
张联荣:《语文义·术语义·文化义》,《辞书研究》1997年第6期。
张敏:《认知语言学和汉语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张谊生:《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功能转化与副词修饰名词(续)》,《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1期。
张志毅:《〈现代汉语词典〉的性质及缺陷》,《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张志毅、张庆云:《新时期新词语的趋势和选择》,《语文建设》1997年第3期。
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与词典编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
张志毅、张庆云:《世界语文辞书思潮》,《辞书研究》2012年第5期。
张志毅、张庆云:《辞书的原型论》,《辞书研究》2010年第1期。
章宜华:《自然语言的心理表征与词典释义》,《现代外语》1998年第2期。
章宜华:《语言学理论对词典释义的影响》,《现代外语》2000年第1期。
章宜华:《释义的性质、方法与结构——法语主流词典的释义问题探讨》,《现代外语》2001年第3期。
章宜华:《语义学与词典释义》,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章宜华、雍和明:《当代词典学》,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章宜华:《二语习得与学习词典研究》,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赵恩柱:《从注释看专科词典与语言学的关系》,《辞书研究》2000年第3期。
赵红梅:《英汉颜色词基义释义比较》,《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赵彦春:《认知词典学探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赵彦春、黄建华:《逻辑定义“属+种差”的适用度——〈现代辞典学导论〉评论之三》,《辞书研究》2003年第6期。
赵彦春、黄建华:《词典逻辑分类的辨正》,《辞书研究》2004年第5期。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赵元任:《汉语词的概念及其结构和节奏》,见赵元任编《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郑奠、孙德宣、傅婧等:《中型现代汉语词典编纂法(初稿)(上)·序言》,《中国语文》1956年第7期。
郑述谱:《外汉词典释义比较初探》,《辞书研究》1999年第4期。
郑述谱:《词典·词汇·术语》,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郑述谱:《试论术语在不同词典中释义的差异与共性》,《外语学刊》2006年第6期。
郅友昌:《论现代俄语中语义自足性与不足性》,《外语学刊》1999年第1期。
周国光:《关系集合名词及其判断句》,《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2期。
周红红:《三代〈朗文当代英语词典〉对双语词典修订的启示》,《辞书研究》2000年第2期。
周荐:《词典释义、出处溯源和引例的借鉴与抄袭的分野刍议》,《辞书研究》1998年第2期。
周荐:《双字组合与词典收条》,《中国语文》1999年第4期。
周荐:《词汇学词典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周荐:《词语观的建立和完善与词典收目》,《辞书研究》2004年第6期。
周荐:《兼类词词性与多类词义项关系试说》,《辞书研究》2007年第3期。
朱德熙:《“的”字结构和判断句》,《中国语文》1978年第1、2期。
朱景松:《汉语规范化的成功实践》,《语言文字应用》1995年第4期。
朱晓亚:《现代汉语句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苏]兹维金采夫:《普通语言学纲要》,伍铁平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主要参考工具书:
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10年版。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缩印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
梅家驹等:《同义词词林》,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应用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商务馆学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Betty Kirkpatrick.Roget’s Thesaurus of English Words and Phrases(New Edition).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87.
Judy Pearsall.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简明牛津英语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
Summers,D.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朗文当代英语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
Sinclair,J.M.Collins Cobuild English Language Dictionary/《柯林斯合作英语词典》,London and Glasgow:Collins,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