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献
[1][英]庇古:《福利经济学》,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2][美]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7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版。
[3][美]詹姆斯·M.布坎南:《民主财政论》,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4][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蔡昉:《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成因、趋势与政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蔡昉、白南生:《中国转轨时期劳动力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8]陈昌盛、蔡跃洲:《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9]段成荣:《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研究》,海潮出版社2001年版。
[10]丁元竹:《扩大内需的结构和体制约束因素: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11]冯云廷:《城市公共服务体制:理论探索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12]李华:《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与财政制度创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刘学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14]刘子操:《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问题》,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5]吕炜:《中国公共政策:演进、评价与展望》,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项中新:《均等化:基础、理念与制度安排》,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18]姚洋:《转轨中国:审视中国公正与平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翟振武、段成荣等:《跨世纪的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年版。
[20]张馨:《公共财政论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1]郑真真:《人口流动与农村妇女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2]安体富、任强:《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问题与对策》,《财贸经济》2007年第6期。
[23]包凤云:《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问题初探》,《人口研究》2006年第6期。
[24]常修泽:《中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
[25]陈炳山:《生殖健康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中国妇幼保健》2000年第1期。
[26]陈第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正义性探析——基于罗尔斯正义第二原则的视角》,《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27]陈海威、田侃:《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探讨》,《中州学刊》2007年第3期。
[28]陈雅珍:《引导外来育龄人群计划生育——政府服务之宁波魅力》,《宁波日报》2008年12月17日。
[29]陈英耀、王立基、王华:《卫生服务可及性评价》,《中国卫生资源》2000年第6期。
[30]陈泽强:《用信息带动和优化服务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水平》,《南方人口》2004年第2期。
[31]迟福林:《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新型中央地方关系》,《廉政瞭望》2006年第12期。
[32]戴志强:《生殖健康》,《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5年第5期。
[33]段成荣、杨舸、张斐、卢雪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动的九大趋势》,《人口研究》2008年第6期。
[34]范运:《论财政支出中的公共产品理论》,《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35]高尔生:《未婚流动人口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性别差异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6年第4期。
[36]高晓坚、董训兰、王平等:《广州市流动人口妇女儿童患病就医现状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5年第15期。
[37]管永昊:《西方公共财政理论演进与评价》,《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第5期。
[38]桂江丰:《北京市流动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状况分析》,《人口研究》2007年第1期。
[39]郭厚禄:《怎样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团结》2007年第6期。
[40]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促进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宏观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
[41]侯慧丽:《农村流动人口对城市医疗服务的使用与医疗消费分析——基于北京市丰台区农村流动人口的调查》,《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42]黄爱群:《轮班对女性生殖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3年第1期。
[43]黄庆杰:《试论公共产品的特征、类型及其提供方式》,《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44]黄江涛:《流动人口妇女生殖/避孕知识及行为的影响因素》,《中国妇幼保健》2008年第21期。
[45]贾康:《区分“公平”与“均平”,把握好政府责任与政策理性》,《财政研究》2006年第12期。
[46]贾康、阎坤:《改进省以下财政体制的中长期考虑与建议》,《中国财政》2005年第12期。
[47]江明融:《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4期。
[48]江明融:《公共服务均等化论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49]李鹏:《“属地化管理”与“市民化服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新机制的探讨》,《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7期。
[50]李艳春、金国强、田志友:《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探析》,《上海质量》2007年第5期。
[51]李孜:《贫困地区外出打工群体(女性流动人口)生殖健康需求与服务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4期。
[52]林文龙:《浙江省台州市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状况及需求调查》,《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8年第6期。
[53]林晓红:《创新服务管理体制 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专访浙江省宁波市人口计生委主任张爱琴》,《人口与计划生育》2008年第11期。
[54]凌学武:《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解析》,《福州党校学报》2008年第6期。
[55]刘刚、吴赤蓬、王声涌:《流动人口妇女生殖道感染症状就医行为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006年第9期。
[56]刘铭达:《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建议》,《中国财政》2007年第1期。
[57]刘明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答本报记者问》,《中国财经》2006年2月7日。
[58]刘尚希、杨元杰、张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公共财政制度》,《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40期。
[59]刘英涛:《影响流动人口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的因素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06年第7期。
[60]刘鸿雁:《 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服务》,《 人口研究》2004年第5期。
[61]刘志勇、李孜、胡大琴:《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质量评价的相关理论研究》,《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年第8期。
[62]卢洪友、张军:《中国公共品供给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财政研究》2003年第3期。
[63]陆杰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与福利保障:现状、挑战与思路》,《人口与计划生育》2008年第6期。
[64]马国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政策研究》,《财政研究》2007年第10期。
[65]麦庭福、黎世晖、何师昭:《人工流产原因分析与对策》,《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1995年第4期。
[66]梅敏烽:《流动人口生殖健康促进——必要性研究及相关项目的思考》,昆明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4期。
[67]裴丽萍:《城市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利用现状与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年第8期。
[68]钱序:《上海、广东外来未婚女工生殖健康行为的生态学因素及干预探索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4期。
[69]邱霈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与政策研究》,《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07年第1期。
[70]时俊新、石淑华、张静等:《武汉市已婚女性流动人口人工流产状况调查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0年第11期。
[71]宋月萍、谭琳:《医疗卫生资源的可及性与农村儿童健康问题》,《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第6期。
[72]苏长梅、石淑华、叶鸣等:《武汉市流动人口中已婚妇女生殖保健需求及服务对策的研究》,《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1年第4期。
[73]孙常敏:《人口的流动、城市的空间分布与可持续发展——上海流动人口的现状和趋向分析》,上海人口与发展论坛论文,2002年。
[74]孙晓明:《论中国计划生育服务与生殖健康》,《南方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75]陶宝金:《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对策》,《今日中国论坛》2007年第1期。
[76]唐铁汉:《建设服务型政府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77]唐钧:《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6种基本权利》,《时事报告》2006年第6期。
[78]田志华:《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初探》,《财会研究》2008年第8期。
[79]王德文:《流动妇女生殖健康与基层人口计生综合改革》,《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80]王静:《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第5期。
[81]王磊:《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2006年第1期。
[82]王树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与生殖保健需求缺口及应对》,《南方人口》2000年第4期。
[83]王谦:《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5期。
[84]王燕、安琳、张学斌、王绍贤:《北京地区604名流动人口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状况的研究》,《生殖与避孕》1999年第2期。
[85]王雍君:《中国财政均等化与转移支付体制改革》,《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9期。
[86]魏虹:《我国流动人口生殖道感染求医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7年第11期。
[87]吴莉萍:《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状况分析与对策》,《中国妇幼保健》2006年第9期。
[88]肖海鹏:《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南方日报》2006年12月21日。
[89]项继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目标与制度保障》,《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90]许力平:《中国城市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现状与对策》,《太原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91]徐凌中:《卫生服务的公平性研究进展》,《中国医院管理》2001年第5期。
[92]阎坤:《如何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国财政报》2007年2月6日。
[93]杨君昌:《关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的思考》,《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94]姚志文、吴晓宇、林巧雅、左伋:《环境激素与生殖健康》,《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1年第1期。
[95]于建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农民工问题》,《中国农村观察》2008年第2期。
[96]袁力:《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刍议》,《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97]翟振武、段成荣、毕秋灵:《北京市流动人口的最新状况与分析》,《人口研究》2007年第2期。
[98]张恒龙、陈宪:《政府间转移支付对地方财政努力与财政均等的影响》,《经济科学》2007年第1期。
[99]张建军:《北京市丰台区流动人口健康与卫生服务利用情况调查》,《首都公共卫生》2008年第4期。
[100]张金辉、陆杰华:《城市流动人口的生育健康状况调查》,《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5年第2期。
[101]张开宁:《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权利意识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8年第1期。
[102]赵永鲜:《未婚女性青少年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知识及需求调查》,《中国妇幼保健》2008年第16期。
[103]郑立新:《广州流动人口未婚青年女工生殖健康高危因素分析》,《南方人口》2000年第2期。
[104]中国财政学会“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课题组:《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58期。
[105]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在制度建设——“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国际研讨会观点》,“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国际研讨会”,海口2008年。
[106]钟振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
[107]周剑萍:《进一步降低上海人工流产率》,《上海医学》2002年第8期。
[108]周明海:《浅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内蕴的价值取向——基于社会建设视角的考察》,《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109]宗占红:《未婚流动人口性与生殖健康认知及行为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8年第7期。
英文文献
[1]Aday L.A.,Andersen R.M.,“A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Access to Medical Care”,Health Services Research,1974,9:208.
[2]Aday L.A.,Andersen R.M.,“Equity to Access to Medical Care: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Overview”,Medical care,1981;19(S):pp.4-27.
[3]Andersen R.M.,Behavioral Model of Families' Use of Health Service. Research series No. 25. Chicago:Center for Health Administration Studies,University of Chicago,1968.
[4]Anderson R.M.,Davidson P.L.,Measuring Access and Trends in Changing the U. S. Health Care System,edited by Andersen R.M.,Rice T.H.,Kominski G.F.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1996.
[5]Anton,Anatole,Milton Fisk. Not for Sale:In Defense of Public Goods. West View Press,2000.
[6]Bollini P.,Siem H.,“No Real Progress towards Equity:Health of Migrants and Ethnic Minorities on the Eve of the Year 2000”,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1995;41(6):pp.819-28.
[7]Bourguignon F. C.,“Monisson,Inequality and Development:The Role of Dualism”,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8;57:pp.233-257.
[8]Carbal1o M. Migration and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the Example of Western Europe. In: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Fu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Selected Papers of the UNFPA Expert Group Meeting;2005 11-12 May;Marrakesh,Morocco. New York:UNFPA;2005.
[9]Evans J.,“Migration and Health”,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1987;21(3):pp.5-14.
[10]Feng W.,Ren P.,Shaokang Z.,Anan S.,Reproductive Health Status,Knowledge and Access to Health Care among Female Migrants in Shanghai,China. J Biosoc Sci.,2005;37(5):pp.603-22.
[11]Gold M.,“Beyond Coverage and Supply:Measuring Access to Healthcare in Today's Market”,Health Services Research,1998;33(part Ⅱ):pp.625-647.
[12]Griffin K.,Saith A.,“The Pattern of Income Inequality in Rural China”,Oxford Economic Papers,1982;34:pp.172-206.
[13]Hewett Roger S.,Bartlett Robin L.,“Public Finance,Public Economics,and Public Choice:A Survey of Undergraduate Textbooks”,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1987;18(4):425-435.
[14]Johns Hopkins. Population Information Program:Informed Choice Helping People Decide. Family Planning Programs:Population Reports Series J,2001;No.50.
[15]Judith Bruce,Fundamental Elements of the Quality of Care:A Simple Framework,Stud Fam Plann,1990;21(2):61.
[16]Kanbur,Ravi,Xiaobo Zhang,Which Regional Inequality? The Evolution of Rural-Urban and Inland-Coastal Inequality in China from 1983 to 1995.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9;10.
[17]Leclere F.B.,Jensen L.,Biddlecom A.E.,“Health Care Utilization,Family Context and Adaptation among Immigrants to the United States”,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1994;35(4):pp.370-84.
[18]Lindstrom D.P.,Munoz-Franco E.,“Migration and the Diffusion of Modern Contraceptive Knowledge and Use in Rural Guatemala”,Studies in Family Planning,2005;36(4):pp.277-288.
[19]Marianne Lubben,Susannah H. Mayhew,Charles Collins,et al.,“Reproductive Health and Health Sector Reform in Developing Countries:Establishing a Framework for Dialogue”,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2;80(8):pp.667-673.
[20]Meng Xin,Junsen Zhang,“The Two-Tier Labor Market in Urban China- Occupational Segregation and Wage Differentials between Urban Residents and Rural Migrants in Shanghai”,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1;29:pp.485-504.
[21]Pebley A.R.,Goldman N.,Rodriguez G.,“Prenatal and Delivery Care and Childhood Immunization in Guatemala:Do Family and Community Matter?,”Demography,1996;33(2):pp.231-247.
[22]Paul A. Grout,Margaret Stevens,“The Assessment:Financing and Managing Public Services”,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2003;5.
[23]Pickhardt Michael,Watts Michael,“Teaching Public Goods Theory with a Classroom Game,”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2005;36(2):pp.145-159.
[24]Mayhew S.,Lush L.,Cleland J.,et al.,“Implementing the Integration of Component Services for Reproductive Health”,Studies in Family Planning,2000;31:pp.151-162.
[25]Bhatt R.V.,“Environmental Influence on Reproductive Healt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ecology & Obstetrics,2000;70:pp.69-75.
[26]Ray S.,Biswas R.,Kumar S.,Chatterjee T.,Misra R.,Lahiri S.,“Reproductive Health Needs and Care Seeking Behavior of Pavement Dwellers in Calcutta”,Journal of the Indian Medical Association,2001;99(3):142-143,145.
[27]Ritu Sadana.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Reproductive Health.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2;80(5):pp.407-409.
[28]Shaokang Z.,Zhenwei S.,Blas E. Economic Transition and Maternal Health Care for Internal Migrants in Shanghai,China. Health Policy and Planning,2002;17(Suppl 1):pp.47-55.
[29]Streatfield K.,Singarimbun M.,Diamond I.,“Maternal Education and Child Immunization”,Demography,1990;27(3):pp.447-455.
[30]Tu Ping,Herbert L. Smith. Determinants of Induced Abortion and Their Policy Implication in Four Counties in North China. Stud Fam Plann,1995;26(5):pp.278-286.
[31]Ver Eecke W. Public Goods:An Ideal Concept.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1999;28(2):pp.139-189.
[32]Wang' ombe J.K.,“Pub1ic Hea1th Crises of C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1995;41(6):pp.857-62.
[33]West Jr.,Lawrence A.,“Private Markets for Public Goods:Pricing Strategies of Online Database Vendors”,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0;17(1):pp.59-85.
[34]Yangda K.,Smith S.V.,et al. Reproductive Health and Human Rights. Int J Gynaecol Obstet,2003;82(3):pp.275-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