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报纸类
[1]《满洲报》缩微胶片(1922.7.24—1937.7.31,共115卷),吉林省图书馆。
[2]《满洲日日新闻》缩微胶片(1907.11.3—1944.3.31,共224卷),吉林省图书馆。
[3]《盛京时报》缩微胶片(1906.10.18—1944.9.14,共168卷),吉林省图书馆。
[4]《泰东日报》缩微胶片(1911.1.11—1945.9.25,共120卷),吉林省图书馆。
二 著作类
[1]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
[2]孟兆臣:《中国近代小报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陈玉申:《晚清报业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
[4]赖光临:《中国近代报业与报人》,台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5]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6]武润婷:《中国近代小说演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阿英:《晚清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8]魏绍昌:《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史料部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9]李楠:《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一种综合的文化、文学考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陈平原、夏晓虹等编著:《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2]范大灿:《作品、文学史与读者》,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13]刘慧娟主编:《东北沦陷时期文学作品与史料编年集成》,线装书局2015年版。
[14]张毓茂:《东北现代文学大系》,沈阳出版社1996年版。
[15]萧军:《东北文学研究史料》,东北文学研究史料委员会1987年版。
[16]冈田英树:《伪满洲国文学》,靳丛林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7]《满洲文艺年鉴》,满洲文话会发行1939年版。
[18]陈因:《满洲作家论集》,实业印书馆1943年版。
[19]上官缨:《艺文乱弹》,时代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20]刘晓丽:《异态时空中的精神世界——伪满洲国文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1]冯为群、李春燕:《东北沦陷时期文学新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2]李春燕:《东北文学综论》,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23]李春燕:《东北文学史论》,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
[24]李春燕:《19—20世纪东北文学的历史变迁》,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5]高翔:《现代东北的文学世界》,春风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26]徐光荣:《1840—1990年辽宁文学概述》,春风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27]陈大康:《通俗小说的历史轨迹》,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
[28]范伯群:《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9]孔庆东:《超越雅俗——抗战时期的通俗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0]任惜时:《东北文学通览》,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1]张泉:《沦陷时期北京文学8年》,中国和平出版社1994年版。
[32]王秋萤:《去故集》,长春文丛刊行会1941年版。
[33]张个侬:《武当剑侠》,大亚书局1931年版。
[34]张个侬:《石破惊天录》,南方书店1937年版。
[35]李逊梅:《关东掌故》,上海仿古书店1936年版。
[36]李逊梅:《澹庵志异》,上海仿古书店1936年版。
[37]李逊梅:《小块文章》,启智书局1936年版。
[38]黄曼秋:《红樱桃》,满洲杂志出版社1944年版。
[39]丁山:《大凌河》,新京书店出版部1934年版。
三 论文类
[1]孟兆臣:《小报与方言——白话小说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命题》,《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4期。
[2]孟兆臣:《论中国近代小报的研究价值》,《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5期。
[3]孟兆臣:《小报与新文学关系考论》,《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5期。
[4]孟兆臣:《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的文献缺憾——论近、现代小报的研究价值》,《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5]程丽红:《晚清时期东北报业评述》,《东北亚论坛》2005年第5期。
[6]张毓茂:《要填补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空白——以沦陷时期的东北文学为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年第12期。
[7]雷世文:《现代报纸文艺副刊的原生态文学史图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2003年第1期。
[8]刘晓丽:《试论伪满洲国的“附和作品”》,《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第11期。
[9]冯为群:《东北沦陷时期文学概观》,《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5期。
[10]刘国平:《新时期东北文学研究评述》,《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10期。
[11]何青志:《十七年东北文学论》,《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11期。
[12]李春燕:《关于沦陷时期东北文学研究的思考》,《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8期。
[13]李春燕:《沦陷时期的东北文学》,《东北史地》2004年第7期。
[14]李春燕:《论东北沦陷时期的小说》,《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6期。
[15]李春燕:《东北沦陷时期文学与“五·四”新文学之比较》,《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6期。
[16]高翔:《旧时代“送葬的歌手”——秋萤生活与创作道路略论》,《社会科学辑刊》1986年第3期。
[17]高翔:《东北现代中篇小说史论》,《社会科学辑刊》1995年第6期。
[18]高翔:《东北现代中篇小说断论》,《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第4期。
[19]申殿和:《王秋萤创作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年第3期。
[20]吕钦文:《东北沦陷时期的乡土文学》,《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3期。
[21]林化:《提倡中国东北文学的整体研究》,《文艺争鸣》1993年第8期。
[22]薛勤:《清末民初东北叙事文学的现代文类演进和成就》,《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6期。
[23]黄万华:《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及其研究》,《文艺评论》2004年第4期。
[24]黄万华:《艺文志派四作家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年第1期。
[25]黄万华:《论沦陷区作家的创作心态及其文学的基本特征》,《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26]白长青:《论东北沦陷时期的短篇小说》,《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第1期。
[27]白长青:《论东北流亡作家群的创作特色》,《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第4期。
[28]李春燕:《论小松的文学创作》,《社会科学辑刊》1995年第5期。
[29]李树权:《论山丁的小说创作》,《社会科学辑刊》1992年第2期。
[30]刘晓丽:《1939—1945年东北地区文学期刊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1]王秀艳:《〈盛京时报〉小说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4年。
[32]赵建明:《近代辽宁报业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0年。
[33]詹丽:《东北沦陷时期通俗小说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2年。
[34]佟雪:《沦陷初期(1931—1937)的东北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35]李长虹:《“东北作家群”小说的文化精神》,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7年。
[36]范庆超:《抗战时期东北作家研究(1931—1945)》,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7]蒋蕾:《精神抵抗:东北沦陷区报纸文学副刊的政治身份与文化身份》,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8年。
[38]高云球:《1932—1945:东北沦陷区翻译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