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介生:《山西移民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白平:《汉语史研究新论》,书海出版社2002年版。
白云、石琦:《山西左权方言人称代词复数形式“X都/X都们”》,《汉语学报》2014年第1期。
白云:《晋语“圪”字研究》,《语文研究》2005年第1期。
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
曹广顺:《魏晋南北朝到宋代的“动+将”结构》,《中国语文》1990年第2期。
曹瑞芳:《阳泉方言的动词词缀“打”》,《语文研究》2004年第4期。
陈平:《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中国语文》1988年第6期。
陈前瑞:《汉语体貌研究的类型学视野》,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陈庆延:《说前缀“日”——晋语构词特点研究之一》,《语文研究》1999年第4期。
崔容:《太原方言的语气词》,《语文研究》2002年第4期。
崔容:《太原方言形容词的生动形式》,《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
崔淑慧:《代县方言的人称代词》,《山西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崔淑慧:《代县方言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戴耀晶:《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丁邦新:《历史层次与方言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董育宁:《山西晋语指示代词的几个特点》,《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报》2002年第6期。
杜克俭、李延:《临县方言的指示代词》,《语文研究》1999年第2期。
范慧琴:《定襄方言语法研究》,语文出版社2007年版。
范慧琴:《山西定襄方言名词的里变儿化》,《语文研究》2004年第2期。
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傅雨贤、周小兵、李炜:《现代汉语介词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高名凯:《汉语语法论》,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高欣:《太谷方言的人称代词》,《汉字文化》2014年第3期。
郭建荣:《孝义方言动词的重叠式》,《语文研究》1987年第1期。
郭利霞:《山西方言的特指问句》,《南开语言学刊》2010年第2期。
郭利霞:《山西方言疑问句中的“敢”》,《语文研究》2011年第2期。
郭锐:《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中国语文》1993年第6期。
郭校珍:《娄烦方言的人称代词》,《语文研究》1997年第2期。
郭校珍:《山西晋语的疑问系统及其反复问句》,《语文研究》2005年第2期。
郭校珍:《山西晋语语法专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郭校珍、张宪平:《娄烦方言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黑维强:《陕北方言助词“也[ia]是的” 》,《语文研究》2007年第3期。
黑维强:《陕北绥德方言的疑问代词》,《宁波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侯精一、温端政:《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3年版。
侯精一、温端政:《山西方言研究》,《语文研究》1989年增刊。
侯精一:《平遥方言的动补式》,《语文研究》1981年第2期。
侯精一:《平遥方言的重叠式》,《语文研究》1988年第4期。
侯精一:《平遥方言语法研究》,《晋语研究》(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言语文化研究所),1989年。
侯精一:《山西平遥方言的状态形容词》,《语文研究》1991年第2期。
侯精一:《现代晋语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侯精一:《山西、陕西沿黄河地区汉语方言第三人称代词类型特征的地理分布与历史层次》,《中国语文》2012年第4期。
胡双宝:《文水话的若干语法现象》,《语文研究》1981年第2期。
胡双宝:《山西文水话的自感动词结构“V+人”》,《中国语文》1984年第4期。
胡双宝:《山西文水话“圪”字小集》,《语文研究》2004年第3期。
华学诚:《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黄国营:《“吗”字句用法初探》,《语言研究》1986年第2期。
江蓝生:《敦煌变文词语琐记》,《语言研究》1985年第1期。
江蓝生:《疑问副词“可”探源》,《古汉语研究》1990年第3期。
江蓝生:《后置词“行”考辨》,《语文研究》1998年第1期。
蒋平、沈明:《晋语的儿尾变调或儿化变调》,《方言》2002年第4期。
蒋绍愚、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康彩云:《山西柳林方言的人称代词》,《晋中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李改样:《山西方言的疑问句》,《山西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李蓝:《方言比较、区域方言史与方言分区——以晋语分音词和福州切脚词为例》,《方言》2002年第1期。
李临定:《现代汉语动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李讷、石毓智:《论汉语体标记诞生的机制》,《中国语文》1997年第2期。
李荣:《官话方言的分区》,《方言》1985年第1期。
李如龙:《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 2001年版。
李守业:《文水话形容词的复杂形式》,《语言学论丛》第十二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李思敬:《汉语“儿”音史研究》,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李铁根:《现代汉语时制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李卫锋:《汾阳方言时体系统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大学,2008年。
李卫锋:《山西汾阳方言的时体助词“来”》,《语文学刊》2011年第9期。
李卫锋:《山西汾阳方言的时体助词“咧”》,《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李卫锋:《山西汾阳方言特指疑问代词——从“何地儿”说起》,《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
李卫锋:《山西汾阳方言指代词兼指第三身代词现象考察》,《晋中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
李小凡:《当前方言语法研究需要什么样的理论框架》,《语文研究》2003年第2期。
李小凡:《苏州方言的体貌系统》,《方言》1998年第3期。
李小凡:《苏州方言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李小平:《山西临县方言“圪AA”式形容词汇释》,《方言》1997年第4期。
李小平:《山西临县方言名词重叠式的构词特点》,《山西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李小平:《山西临县方言亲属领格代词“弭”的复数性》,《中国语文》1999年第4期。
李小萍:《晋语五台片原平方言语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西大学,2016年。
梁建青:《文水方言的人称代词》,《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4期。
刘丹青:《吴语的句法类型特点》,《方言》2001年第4期。
刘丹青:《语法调查研究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刘坚、江蓝生、白维国、曹广顺:《近代汉语虚词研究》,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
陆丙甫、金立鑫主编:《语言类型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陆丙甫:《“的”的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从描写性到区别性再到指称性》,《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第1期。
陆俭明:《“VA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汉语学习》1990年第1期。
陆俭明:《现代汉语时间词说略》,《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1期。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体标记的比较研究》,博士毕业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年。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学林出版社1985年版。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马启红:《太谷方言副词说略》,《语文研究》2003年第1期。
马文忠:《大同方言的动趋式》,《中国语文》1986年第6期。
梅祖麟:《汉语方言里虚词“著”字三种用法的来源》,《中国语言学报》1989年第3期。
孟庆海:《山西方言里的“的”字》,《方言》1996年第2期。
齐春红:《现代汉语语气副词“可”的强调转折功能探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乔全生、崔容:《晋语与官话非同步发展(三)》,《汉语学报》2013年第2期。
乔全生、李小萍:《古老的山西方言,语言演变的“活化石”》,《光明日报》 2016年4月3日第7版。
乔全生、王晓燕:《中阳方言的人称代词》,《山西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乔全生:《洪洞话的代词》,《山西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乔全生:《洪洞话的“VX着”结构》,《语文研究》1989年第2期。
乔全生:《山西方言中的“V+将+来/去”结构》,《中国语文》1992年第1期。
乔全生:《山西方言“子尾”研究》,《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乔全生:《山西方言人称代词的几个特点》,《中国语文》1996年第1期。
乔全生:《洪洞方言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乔全生:《晋方言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乔全生:《山西方言“儿化”“儿尾”研究》,《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乔全生:《晋语重叠式研究,华中语学论库(第二辑)——汉语重叠问题》,2001年。
乔全生:《晋语与官话非同步发展(二)》,《方言》2003年第3期。
乔全生:《晋语与官话非同步发展(一)》,《方言》2003年第2期。
乔全生:《现代晋方言与唐五代西北方言的亲缘关系》,《中国语文》2004年第3期。
乔全生:《晋方言向外的几次扩散》,《语文研究》2008年第1期。
乔全生:《晋方言语音史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
桥本万太郎:《晋语诸方言の比较研究》,《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文化言语研究所亚非文化研究》,1976—1977年,第12—14别册。
桥本万太郎:《语言地理类型学》,世界图书出版社2008年版。
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沈明:《太原话的“给”字句》,《方言》2002年第2期。
沈明:《山西方言的小称》,《方言》2003年第4期。
沈明:《山西岚县方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盛益民:《吴语绍兴柯桥话参考语法》,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14年。
石巨文:《交城话代词中“兀、伊、喇”的用法及探源》,《首届晋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6年。
石毓智:《论现代汉语的体范畴》,《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
史秀菊、刘晓玲、李华:《盂县方言研究》,九州出版社2009年版。
史秀菊、双建萍、张丽:《兴县方言研究》,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
史秀菊、双建萍:《交城方言研究》,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
史秀菊:《临汾方言的结构助词“奈”与“哩”》,《语文研究》2003年第1期。
史秀菊:《山西临猗方言人称代词的音变》,《方言》2003年第4期。
史秀菊:《河津方言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史秀菊:《近代汉语句末助词“去”“来”“了”“也”在晋方言中的分布与功能》,《第三届晋方言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2007年。
史秀菊:《晋南解州片方言表趋向和事态意义的“去”》,《语文研究》2007年第3期。
史秀菊:《山西方言人称代词复数的表现形式》,《方言》2010年第4期。
史秀菊:《山西晋语区与官话区人称代词之比较》,《晋中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史秀菊:《晋语盂县方言指示代词四现象的考察》,《语言科学》2010年第9期。
史秀菊:《山西晋语区的事态助词“来”“来了”“来来”“来嘅”》,《语言研究》2011年第3期。
史秀菊:《山西方言的特指疑问词(一)》,《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史秀菊:《山西方言的特指疑问词(二)》,《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史秀菊:《晋语盂县方言的体态系统》,《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9期。
史秀菊:《晋语盂县方言的时制系统》,《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史秀菊:《晋语兴县方言指示代词四分现象的特点——兼与晋语盂县方言四分现象比较》,《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
史秀菊:《晋方言语法史研究》(未刊稿)。
宋金兰:《汉藏语是非问句语法形式的历史演变》,《民族语文》1995年第1期。
宋金兰:《汉藏语选择问句的历史演变及类型分布》,《民族语文》1996年第1期。
宋秀令:《汾阳方言中的“的”》,《语文研究》1988年第2期。
宋秀令:《汾阳方言的“圪”》,侯精一、温端政主编《山西方言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宋秀令:《汾阳方言的人称代词》,《语文研究》1992年第1期。
宋秀令:《汾阳方言的语气词》,《语文研究》1994年第1期。
宋秀令:《汾阳方言的指示代词与疑问代词》,《山西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宋秀令:《汾阳方言中的叠音名词》,《山西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宋秀令:《汾阳方言中的量词和特殊的数量词》,《首届晋方言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年版。
宋秀令:《汾阳方言的形容词》,《语文新论》(《语文研究》15周年纪念文集),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孙立新:《关中方言“人家”的合音及其用法》,《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孙英杰:《现代汉语体系统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唐正大:《关中方言趋向表达的句法语义类型》,《语言科学》2008年第2期。
田希诚、吴建生:《山西晋语区的助词“的”》,《山西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田希诚:《运城话的人称代词》,《中国语文》1962年第8期。
田希诚:《汾阳县志,第三十五卷方言俗语》,海潮出版社1998年版。
田希诚:《晋中方言的时态助词“动了”和“时”》,《首届晋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6年。
汪国胜:《谈谈方言语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汪化云:《汉语方言代词论略》,巴蜀书社2008年版。
汪化云:《西北方言指代词兼第三身代词现象的再探讨》,《语言科学》2013年第1期。
王春玲:《西充方言语法研究》,中华书局2011年版。
王福堂:《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修订本),语文出版社2005年版。
王红旗:《动结式述补结构的语义是什么》,《汉语学习》1996年第1期。
王洪君:《晋方言的“也[ia]似的”》,《语文研究》2000年第3期。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王力文集》第二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王利:《晋东南晋语的“圪”》,《汉字文化》2015年第4期。
王临惠:《山西方言的“圪”字研究》,《语文研究》2002年第3期。
王临惠:《山西方言“圪”头词的结构类型》,《中国语文》2001年第1期。
王文卿:《太原方言语气词“嘞”》,《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王文卿:《太原话的疑问句》,《语文研究》2004年第2期。
王文卿:《太原话儿尾使用情况分析》,《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王文卿:《太原话形容词程度的表达方式》,《语文研究》2013年第3期。
王文卿:《太原话状态形容词后缀“油啊地”、“啊地”》,《语言研究》2012年第2期。
王一涛:《山西文水话的“打”》,《宁夏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王一涛:《山西文水方言的趋向动词及其语法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王媛媛:《汉语“儿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7年。
吴继章:《河北方言中的“圪”头词》,《语文研究》2003年第4期。
吴建生:《万荣方言的疑问句》,《首届晋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6年。
吴建生:《万荣方言的子尾》,《语文研究》1997年第2期。
吴建生:《万荣方言的程度副词》,《语文研究》1999年第2期。
吴建生:《晋中方言的“的的”连用和“地的”连用》,《语文研究》2002年第1期。
吴建生:《万荣方言的比较句》,《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吴云霞:《万荣方言动词体貌考察》,《语言科学》2006年第2期。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语文出版社2009年版。
席嘉:《转折副词“可”探源》,《语言研究》2003年第2期。
项楚:《变文字义零拾》,《中华文史论丛》1984年第2期。
邢向东、王临惠、张维佳、李小平:《秦晋两省沿河方言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邢向东、王兆富:《吴堡方言调查研究》,中华书局2014年版。
邢向东、张永胜:《内蒙古西部方言语法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邢向东:《晋语圪头词流变论》,《内蒙古师大学报》1987年第2期。
邢向东:《神木话表过去时的“来”》,《延安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邢向东:《木话的结构助词“得来/来”》,《中国语文》1994年第3期。
邢向东:《陕北神木话的助词“着”》,《中国语文》1997年第4期。
邢向东:《说“我咱”和“你咱”》,《中国语文》2000年第2期。
邢向东:《神木方言的代词》,《方言》2001年第4期。
邢向东:《陕北神木话的助词“得”》,《中国语文》 2001年第5期。
邢向东:《神木方言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
邢向东:《陕北晋语沿河方言的反复问句》,《汉语学报》2005年第3期。
邢向东:《陕北晋语沿河方言的指示代词及其来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邢向东:《陕北晋语语法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邢向东:《陕北神木话的语气副词“敢”及其来源》,《方言》2013年第3期。
邢向东:《陕西吴堡话的重叠式构词和词的重叠》,《延安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邢向东:《陕北吴堡话的过去时标记“来该”及其形成》,《语文研究》2014年第2期。
邢向东:《论晋语时制标记的语气功能——晋语时制范畴研究之一》,《安徽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邢向东:《陕北内蒙古晋语中“来”表商请语气的用法及其源流》,《中国语文》2015年第5期。
徐丹:《从北京话“V着”与西北方言“V的”的平行现象看“的”的来源》,《方言》1995年第4期。
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版。
杨萌:《离石方言的人称代词》,《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杨平:《动词重叠式的基本意义》,《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5期。
杨增武:《山阴方言的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语文研究》1982年第2期。
余跃龙:《山西晋语量词“个/块”的地理分布特征》,《汉语学报》2014年第4期。
袁莉容、郭淑伟、王静:《现代汉语句子的时间语义范畴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袁毓林:《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詹伯慧:《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张光明:《忻州方言形容词的重叠式》,《方言》1992年第1期。
张光明:《忻州方言的人称代词》,《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张国微:《山西榆次方言“可”的几种特殊语义功能》,《晋中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张惠英:《汉语方言代词研究》,《方言》1997年第2期。
张济卿:《对汉语时间系统三元结构的一点看法》,《汉语学习》1998年第5期。
张济卿:《汉语并非没有时制语法范畴》,《语文研究》1996年第4期。
张济卿:《论现代汉语的时制与体结构》(上、下),《语文研究》1998年第3、4期。
张军香:《宁武方言中的副词“可”》,《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张旺熹、李慧敏:《对话语境与副词“可”的交互主观性》,《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2期。
张维佳:《山西晋语指示代词三分系统的来源》,《中国语文》2005年第5期。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一》,中华书局1977年版。
张延华:《山西临猗方言人称代词》,《中国语文》1980年第6期。
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张振兴:《山西话人称代词的特点》,《首届晋语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6年。
赵变亲:《晋南中原官话的人称代词》,《方言》2012年第2期。
赵秉璇:《太原方言里的反语骈句》,《语文研究》1984年第1期。
赵骏程:《汾阳话与普通话简编》,山西省汾阳县志办公室,1989年。
赵元任:《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清华学报》1926年第2期。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志村良治:《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江蓝生、白维国译,中华书局1995年版。
周利芳:《内蒙丰镇话的人称代词
》,《语文研究》2004年第3期。
朱德熙:《说“的”》,《中国语文》1961年第12期。
朱德熙:《北京话、广州话、文水话和福州话里的“的”字》,《方言》1980年第3期。
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朱德熙:《“V—Neg—VO”与“VO—Neg—V”两种反复问句在汉语方言里的分布》,《中国语文》1991年第5期。
宗守云、张素玲:《晋语中的“往CV”结构》,《语文研究》2013年第3期。
宗守云:《晋方言的“可VP来”和“可要VP了”结构》,《燕赵学术》2014年秋之卷。
宗守云:《张家口方言轻量程度副词“可”的逆转性和趋利性》,《中国语文》2013年第2期。
左思民:《现代汉语中“体”的研究——兼及体研究的类型学意义》,《语文研究》199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