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深圳新闻网:《联合国报告称2011年世界人口将破70亿》,http:// www.sznews.com,2011年1月4日。
[2]叶子青、钟书华:《美、日、欧盟绿色技术创新比较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年第7期。
[3]Raehel Carson,Slient Spring,Boston: Houghton Miffiineompan,1962.
[4]Dennis L.Meadows,The Limits to Growth,New York: University Books,1972.
[5][美]芭芭拉·沃德、勒内·杜博斯:《只有一个地球》,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美]戈德史密斯:《生存的蓝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7]姚建:《环境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中国环境年鉴》编委会:《中国环境年鉴(1990)》,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9]杨玉珍、许正中:《系统间耦合衍生的复合生态型理念及其运行综述》,《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12期。
[10]舒良友、杨玉珍:《从经济生活中的新提法看经济研究对象的扩张》,《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8期。
[11]王仁庆:《零资源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中国银都永兴现象透析》,《湘南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2]欧阳培、欧阳强:《新的研究领域:排泄资源与排泄资源经济》,《长沙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3]夏光:《新时期环境经济面临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环境保护》1999年第3期。
[14]诸大建、朱远:《生态效率与循环经济》,《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
[15]许涤新:《生态经济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6]余春祥:《对绿色经济发展的若干理论探讨》,《经济问题探索》2003年第12期。
[17]赵斌:《关于绿色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思考》,《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2期。
[18]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4期。
[19]刘兰芬:《“生态型领导”模式与领导科学建设》,《理论前沿》2004年第6期。
[20]M.Polonsky,M.J.Greener,Eco-efficient Services Innovation,Increasing Business Ecological Efficiency of Products and Services,Sheffield: Greenleaf Publishing Ltd.,1999.
[21]陈杰、熊炜:《生态供应链与生态型设计》,《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第2期。
[22]黄爱宝:《生态型政府理念与政治文明发展》,《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
[23]李建明:《走生态型企业之路》,《企业管理》2004年第12期。
[24]程世丹:《生态社区的理念及其实践》,《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4年第3期。
[25]王发曾:《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时代意义、科学理念和准则》,《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第2期。
[26]朱晓东、李杨帆、陈姗姗:《江苏生态省建设理念与实践》,《环境保护》2006年第2期。
[27]王乃明:《论生态型生产和生态产业》,《攀登》2002年第6期。
[28]王守安:《环境经营》,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29]孟凯:《生态省建设与生态产业的发展》,《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5年第1期。
[30]Gilbert,A.,“Criteria for sustainabil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dicator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hemosphere,Vol.33,No.9,1996.
[31]Engelbert Stockhammer,“The index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welfare (ISEW) as an alternative to GDP in measuring economic welfare: The results of the Austrian (revised) ISEW calculation 1955-1992”,Eco-logical Economics,Vol.21,No.1,1997.
[32]Wackernagel M.Rees,Our Ecological Footprint 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New Society Publishers: Gabriola Island,British to Columbia,1996.
[33]Hueting,R.,Correcting national income for environmental losses: A practical solution for a theoretical dilemma.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1.
[34]Christian Azar,“Social-ecological indicators for sustainability”,Ecological Economics,Vol.18,No.2,1996.
[35]李华、申稳稳、俞书伟:《关于山东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度评价》,《东岳论丛》2008年第5期。
[36]刘志亭、孙福平:《基于3E协调度的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评价》,《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37]张彩霞、梁婉君:《区域PERD综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经济经纬》2007年第3期。
[38]范士陈、宋涛:《海南经济特区县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地域分异特征评析——基于过程耦合角度》,《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39卷第5期。
[39]吴跃明:《环境——经济协调度模型及其指标体系》,《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年第2期。
[40]杨世琦、王国升、高旺盛等:《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评价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年第4期。
[41]王成璋、张效莉、何伦志:《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性测度研究综述》,《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6期。
[42]杨士弘:《广州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预测及调控研究》,《地理科学》1994年第2期。
[43]袁榴艳、杨改河、冯永忠:《干旱区生态与经济系统耦合发展模式评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年第11期。
[44]张晓东、池天河:《90年代中国省级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分析》,《地理研究》2001年第4期。
[45]黄友均、许建、黎泽伦:《安徽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的初步分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年第6期。
[46]张竟竟、陈正江、杨德刚:《城乡协调度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2期。
[47]汪波、方丽:《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评价实证分析》,《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
[48]张佰瑞:《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度的评价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9期。
[49]叶民强、张世英:《区域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衡量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年第8期。
[50]樊杰、陶岸君、吕晨:《中国经济与人口重心的耦合态势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第1期。
[51]寇晓东、薛惠锋:《1992—2004年西安市环境经济发展协调度分析》,《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第4期。
[52]赵涛、李晅煜:《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
[53]李艳、曾珍香:《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5期。
[54]戴西超、谢守祥、丁玉梅:《技术—经济—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协调度分析》,《统计与决策》2005年第3期。
[55]祝爱民、夏冬、于丽娟:《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县域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第11期。
[56]刘晶、敖浩翔、张明举:《重庆市北碚区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度分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2期。
[57]于瑞峰、齐二石:《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的评估方法研究及应用》1998年第5期。
[58]刘艳清:《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协调度研究》,《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5期。
[59]陈静、曾珍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04年第3期。
[60]张晓东、朱德海:《中国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预测分析》,《资源科学》2003年第2期。
[61]毕其格、宝音、李百岁:《内蒙古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耦合的关联分析》,《地理研究》2007年第5期。
[62]郭伟峰、王武科:《关中平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结构耦合的关联分析》,《水土保持研究》2009年第5期。
[63]张晓棠、宋元梁、荆心:《基于模糊评价法的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耦合研究》,《经济问题》2010年第1期。
[64]樊华、陶学禹:《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及其应用》,《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65]穆东、杜志平:《系统协同发展程度的DEA评价研究》,《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5年第4期。
[66]柯健、李超:《基于DEA聚类分析的中国各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2期。
[67]武玉英、何喜军:《基于DEA方法的北京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3期。
[68]杨玉珍、许正中:《基于复合DEA的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统计与决策》2010年第7期。
[69]乔标、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及其在干旱区的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第11期。
[70]梁红梅、刘卫东、林育欣等:《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模型及其应用》,《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8年第2期。
[71]李海鹏、叶慧:《我国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的动态耦合分析》,《开发研究》2008年第5期。
[72]王继军、姜志德、连坡等:《70年来陕西省纸坊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生态学报》2009年第9期。
[73]闫军印:《区域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经济系统及其模拟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09年第8期。
[74]曹明秀、关忠良、纪寿文等:《资源型城企物流耦合系统的耦合度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物流技术》2008年第6期。
[75]张效莉、王成璋: 《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协调性测度研究——基于逼近理想解排序的决策分析方法》,《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第1期。
[76]刘耀彬:《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规律与实证分析》,《生态经济》2007年第10期。
[77]何绍福、朱鹤健:《闽东南马坪镇特色立体生态农业体系模式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4年第1期。
[78]Ascione,M.,Campanella,L.,Cherubini,F.et al.,“Environmental driving forces of urba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 energy based assessment of the city of Rome,Italy”.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Vol.93,No.3,2009.
[79]Haase,D.,“Effects of urbanization on the water balance—A long-term trajectory”.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Vol.29,No.3,2009.
[80]Grimm,N.B.,Faeth,S.H.,Golubiewski,N.E.et al., “Global Change and the Ecology of Cities”,Science,2008,319: 756-760.
[81]Hang Jian,Mats Sandberg,Li Yuguo,“Effect of urban morphology on wind condition in idealized city models”.Atmospheric Environment,Vol.43,No.4,2009.
[82]Kim,M.K.,Kim,S.,“Quantitative estimates of warming by urbanization in South Korea over the past 55 years (1954-2008)”.Atmospheric Environment,Vol.45,No.32,2011.
[83]Martínez-Zarzoso,I.,Maruotti.A.,“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CO2emissions: Evidence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Ecological Economics,Vol.70,No.7,2011.
[84]World Bank,Inclusive Green Growth: the pathway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orld Bank Report,2012.
[85]Urban Land Institute,Smart growth: Myth and fact,Washington D.C.: ULI,1999.
[86]Saito,Asato and Andy Thornley,“Shifts in Tokyo’s world city status and the urban planning response”.Urban Studies,No.40,2003.
[87]Northam,R.M.,Urban Geography,New York: John Wiley&Sons,1975.
[88]Friedmann,J.,“Four Theses in the Study of China’s Urbaniz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Vol.30,No.2,2006.
[89]李庚:《快速城镇化地区的城乡规划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90]吴新纪、张伟、胡海波等:《快速城市化地区县级城市总体规划方法研究》,《城市规划》2005年第12期。
[91]曹珊:《快速城镇化地域生态风险源识别研究》,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议论文集。
[92]王晓岭、武春友、赵奥:《中国城市化与能源强度关系的交互动态响应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5期。
[93]姚士谋、陆大道、陈振光等:《顺应我国国情条件的城镇化问题的严峻思考》,《经济地理》2012年第5期。
[94]Chen,J.,Rapid urbanization in China: A real challenge to soil protection and food security[J].Catena,Vol.69,No.63,2007.
[95]王振波、方创琳、王婧:《1991年以来长三角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评价及其空间演化模式》,《地理学报》2011年第12期。
[96]吴良镛:《从“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科学”起步》,《城市规划》2010年第2期。
[97]黄勇、王锦:《快速城镇化地区社会系统灾变的理论模型》,《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第8期。
[98]方创琳、刘海燕:《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区域剥夺行为与调控路径》,《地理学报》2007年第8期。
[99]彭佳捷、周国华、唐承丽等:《基于生态安全的快速城市化地区空间冲突测度》,《自然资源学报》2012年第9期。
[100]李双江、罗晓、胡亚妮:《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石家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水土保持研究》2012年第3期。
[101]荀斌、于德永、杜士强:《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以深圳市为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2期。
[102]陈明辉、陈颖彪、郭冠华:《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资产遥感定量评估——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12年第4期。
[103]张浩、汤晓敏、王寿兵等:《珠江三角洲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安全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06年第4期。
[104]李景刚、何春阳、李晓兵:《快速城市化地区自然/半自然景观空间生态风险评价研究——以北京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08年第1期。
[105]孙翔、朱晓东、李杨帆:《港湾快速城市化地区景观生态安全评价》,《生态学报》2008年第8期。
[106]龚建周、夏北成、陈健飞:《快速城市化区域生态安全的空间模糊综合评价》,《生态学报》2008年第10期。
[107]陈菁、谢晓玲:《海峡西岸快速城市化中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经济地理》2010年第11期。
[108]宋娟、程婷、谢志清:《江苏省快速城市化进程对雾霾日时空变化的影响》,《气象科学》2012年第6期。
[109]江学顶、夏北成、郭泺:《快速城市化区域城市热岛及其环境效应研究》,《生态科学》2006年第2期。
[110]刘建芬、王慧敏、张行南:《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防洪减灾对策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3期。
[111]周军芳、范绍佳、李浩文等:《珠江三角洲快速城市化对环境气象要素的影响》,《中国环境科学》2012年第7期。
[112]蒋洪强、张静、王金南等:《中国快速城镇化的边际环境污染效应变化实证分析》,《生态环境学报》2012年第2期。
[113]叶浩、璞励杰、张健:《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综合质量评价》,《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3期。
[114]熊剑平、余瑞林、刘承良等:《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郊土地利用结构适宜性评价与协调发展》,《世界地理研究》2006年第4期。
[115]邓劲松、李君、余亮等:《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杭州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第9期。
[116]毛蒋兴、李志刚、闫小培:《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深圳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人文因素分析》,《资源科学》2008年第6期。
[117]潮洛濛、翟继武、韩倩倩:《西部快速城市化地区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经济地理》2010年第2期。
[118]袁建新、王寿兵、王祥荣等:《基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珠江三角洲快速城市化地区洪灾风险驱动力分析——以佛山市为例》,《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2期。
[119]李英东、赵佳:《快速城市化时期就业机会消长研究》,《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第8期。
[120]马林靖、周立群:《快速城市化时期农民增收效果的实证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7期。
[121]尚启君:《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农民收入低速增长的原因》,《现代经济探讨》2006年第7期。
[122]丁圣荣:《中国快速城市化地区公共财政效率的实证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
[123]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城市化、财政扩张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11年第11期。
[124]孟宪磊、李俊祥、李铖等:《沿海中小城市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生态学杂志》2010年第9期。
[125]赵军、曾辉:《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质量退降的自组织临界性——以深圳市南山区为例》,《生态学报》2006年第11期。
[126]杨志荣、吴次芳、刘勇等:《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系统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以浙江省为例》,《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27]郑璟、方伟华、史培军等:《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水文过程影响的模拟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09年第9期。
[128]杨沛、毛小苓、李天宏:《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需水与土地利用结构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第2期。
[129]黄木易:《快速城市化地区景观格局变异与生态环境效应互动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8年。
[130]邬彬:《快速城市化地区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以深圳市为例》,《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0年第2期。
[131]谷荣:《中国城市化公共政策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2]王如松、欧阳志云:《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年第3期。
[133]祁豫玮、顾朝林:《快速城市化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规划探讨》,《人文地理》2011年第5期。
[134]仇保兴:《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模式之辨》,《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第1期。
[135]全俄经济区划分委员会:《苏联经济区划问题》,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136][美]艾德加·M.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
[137]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38]周守仁:《“超耦合——内随机”理论在现代社会经济研究中的应用》,《系统辩证学学报》1997年第3期。
[139]周宏等:《现代汉语辞海》,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
[140]Friedel,Juergen K.,Ehrmann Otto,Pfeffer Michael etc.,“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activity: The effete of site characteristics In humid temperate forest ecosystems”.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and soil Science,Vol.169,No.2,2006.
[141]邵权熙:《当代中国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系统及耦合模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142]朱鹤健、何绍福:《农业资源开发中的耦合效应》,《自然资源学报》2003年第5期。
[143]任继周、朱兴运:《中国河西走廊草地农业的基本格局和它的系统相悖:草原退化的机理初探》,《草业学报》1995年第1期。
[144]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报》1984年第1期。
[145]姚建:《环境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6]冉瑞平:《试论建立环境问题的区际协作机制》,《农村经济》2004年第10期。
[147]王松霈、迟维韵:《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经济系统》,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48]姜学民、徐志辉: 《生态经济学通论》,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年版。
[149]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王文佳、柯金良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50]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51]牛文元:《可持续发展: 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新视野》2002年第1期。
[152]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3]李诚忠、王序荪: 《教育控制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54]王雨田编:《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55]黄思铭:《可持续发展的评判》,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56][美]哈肯:《高等协同学》,郭治安译,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57][美]G.尼科利斯:《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徐锡申等译,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158][美]托姆:《结构稳定性与形态发生学》,赵松年等译,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59][美]艾根、舒斯特尔:《超循环论》,曾国屏、沈小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版。
[160]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1]John E.Delery,“Issues of fit in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No.3,1998,3: 289-309.
[162]Becker,Gerhart,“The Impact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Progress and Prospect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Vol.39,1996,39: 779-801.
[163]冯久田:《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策略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3期。
[164]潘开灵、白列湖:《管理协同机制研究》,《系统科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65]马世骏、王如松:《复合生态系统与持续发展复杂性研究》,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66]叶民强:《双赢策略与制度激励: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与博弈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67]I.H.L’ee,R.Mason,“Uncertainty,coordination and path dependence”.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Vol.3,No.5,2007.
[168]翟欣翔、赵国杰、蔡振宇等:《融入可持续发展观的技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第8期。
[169]王维国、宋阳、郭多祚:《一种求解混合多目标规划问题的功效函数法》,《运筹与管理》2007年第4期。
[170]张坤民、何雪场、温宗国:《中国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进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年第2期。
[171]崔晓迪:《区域物流供需耦合系统的协同发展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19期。
[172]姜克锦、张殿业、刘帆汶:《城市交通系统自组织与他组织复合演化过程》,《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173]王喜、秦耀辰:《区域系统演化的可持续发展观》,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编:《区域发展新透视》,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4]王琦、陈才:《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耦合度分析》,《地理科学》2008年第2期。
[175]杨红:《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09年。
[176]姜璐、李克强:《简单巨系统演化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77]段永瑞:《数据包络分析——理论和应用》,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年版。
[178]曾珍香、顾培亮:《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与评价》,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9]穆东:《矿城耦合系统的演化与协同发展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80]Charnes,A.,Cooper,W.W.,Wei,Q.L.,“Cone Ratio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and multi-objective programm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Vol.20,No.7.1989.
[181]崔晓迪:《区域物流供需耦合系统的协同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182]吴文江:《有效决策单元判断定理的探讨》,《系统工程学报》1999年第8期。
[183]李果、王应明:《对DEA聚类分析方法的一种改进》,《预测》1999年第4期。
[184]IUD中国领导决策数据分析处理中心:《全国划为216个生态功能区人居保障功能首进规》,《领导决策信息》2008年第33期。
[185]许正中、杨玉珍:《关于构建内蒙古生态经济功能区的探讨》,《前沿》2009年第10期。
[186]雷明、钟书华:《国外生态工业园区评价研究述评》,《科研管理》2010年第2期。
[187]汪中华、郭翔宇:《农村贫困地区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耦合的补偿机制》,《中国农学通报》2006年第6期。
[188]赵琨、隋映辉:《基于创新系统的产业生态转型研究》,《科学学研究》2008年第1期。
[189]颜京松、王如松、蒋菊生等:《产业转型的生态系统工程》,《农村生态环境》2003年第1期。
[190]许正中、杨玉珍、杨洋:《内蒙古多元化工业旅游发展战略探讨》,《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年第1期。
[191]陈文君:《广州工业旅游发展战略探讨》,《热带地理》2004年第3期。
[192]郑旻晟、杨宏烈:《关于工业旅游发展战略的规划——从“广州工业名企一日游”谈起》,《工业建筑》2006年周刊第1期。
[193]冯刚:《北京—张家口区域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第2期。
[194]李国柱、李从欣:《基于熵值法的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研究》,《统计与决策》2010年第24期。
[195]许正中、杨玉珍:《中国城市化平稳快速演进的别样路径——创业园、安居园、培训园互动机制研究》, 《城市问题》2011年第1期。
[196]杨玉珍、许正中:《创业型经济发展及创业型社会构建的战略路径研究》,《求实》2009年第7期。
[197]许正中:《中国城乡统筹新模式探讨》,《农村工作通讯》2009年第1期。
[198]杨玉珍:《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环境—经济耦合协同发展研究综述》,《生态环境学报》2014年第3期。
[199]高友才:《中原经济区包容性增长路径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