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观点,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在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在世界上赢得了广泛赞誉。丰富多彩的成功实践推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也为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沃土。时代呼唤理论创新,实践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在中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工作,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快速发展和剧烈社会转型,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迫切需要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的创新,而扎扎实实地开展调查研究则是推进民族研究事业适应时代要求、实现理论创新、服务发展需要的基本途径。
早在20世纪50年代,应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民族识别之需,我国进行了全国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与语言调查,今称“民族大调查”。这次大调查搜集获取了大量有关民族地区社会历史的丰富资料,形成300多个调查报告。在此次调查的基础上,整理出版了400余种6000多万字的民族社会历史建设的巨大系统工程——《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为党和政府制定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方针,在民族地区开展民主改革和推动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也为新中国民族研究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各民族逐渐摆脱了贫困落后的生产生活状态,正在向文明富裕的现代化社会迈进。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各民族之间以及不同民族地区之间经济社会的发展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以及各种社会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生态问题,日益成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紧迫问题。深入民族地区开展长期、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把握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是时代赋予民族学工作者的使命。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一直把调查研究作为立所之本。1956年成立的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和1958年成立的民族研究所(1962年两所合并),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第一次民族大调查催生的结果。作为我国多学科、综合性、国家级的民族问题专业研究机构,民族所非常重视田野调查,几代学人已在中国各民族地区近1000个点进行过田野调研。20世纪90年代,民族所进行了第二次民族地区典型调查,积数年之功完成了20余部调研专著。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为了更好地贯彻党中央对我院“三个定位”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主攻方向,民族所集思广益,经过反复酝酿、周密论证,组织实施了“21世纪初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这是我国民族学研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在充分利用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开展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与语言调查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次民族大调查将选择60—70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包括城市、县旗或民族乡)作为调查点,围绕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大文明建设而展开,计划用4—5年的时间,形成60—70个田野调查报告,出版50部左右的田野民族志专著。民族调查是一种专业性、学科性的调查,但在学科分化与整合均非常明显的当代学术背景下,要通过调查研究获得开拓性的成果,除了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外,还需结合社会学问卷调查方式和国情调研、社会调查方式,把静态与动态、微观与宏观、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典型与一般有机结合起来,突出调查研究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区域性。这是新时期开展民族大调查的新要求。
立足当代、立足中国的“民族国情”,妥善处理民族问题,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促进各民族地区繁荣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21世纪初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作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希望立足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变化,围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展如下调查研究:①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调查研究;②民族地区社会转型、进步与发展调查研究;③西部大开发战略与民族问题调查研究;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调查研究;⑤民族地区宗教问题调查研究;⑥民族地区教育与科技调查研究;⑦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加强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和切实发挥智库作用的重要保障。基础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是现代社会科学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的整体。通过全面、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我们冀望努力达成以下几个目标。一是全面考察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探索和实践过程,凝练和总结中国解决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确立和谐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经验,把握民族工作的一般规律,为未来的民族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出贡献。二是全面展示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展示以“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为核心内容的新型民族关系在当代的发展状况,反映各族人民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增强各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三是深入调查探寻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为党和国家全面了解各民族发展现状、把握发展趋势、制定未来发展规划提供可靠依据。四是通过深入民族地区进行扎实、系统的调研,搜集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构筑我国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基础信息平台,夯实民族研究的基础,训练培养一支新时期的民族问题研究骨干队伍,为民族学研究和民族地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我们深信,参与调查研究的每一位专家和项目组成员,秉承民族学、人类学界前辈学人脚踏实地、不怕吃苦、勤于田野、精于思考的学风,真正深入民族地区、深入田野,广泛汇集干部群众的意见、倾听干部群众的呼声,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取得丰富的数据资料,通过科学严谨的数据分析和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这不仅会成为21世纪我国民族学与人类学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一定会为党和政府提供重要决策参考,为促进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的新发展,为在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 书目
白兰:《鄂伦春族文化研究》,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刘晓春:《鄂伦春人文经济》,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
赵复兴:《鄂伦春族研究》,内蒙古出版社1987年版。
吴雅芝:《最后的传说:鄂伦春族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赵复兴:《鄂伦春族游猎文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鄂伦春族简史》编写组:《鄂伦春族简史》(修订本),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逯广斌、韩有峰、都永浩:《鄂伦春族四十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何群:《环境与小民族生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杨英杰:《黑龙江边兴安岭里的鄂伦春族》,东北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
秋浦:《鄂伦春人》,民族出版社1956年版。
秋浦:《鄂伦春社会的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鄂伦春族简史》编写组:《鄂伦春族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郑东日:《鄂伦春族社会变迁》,延边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沈斌华、高建纲:《鄂伦春族人口概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黑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山岭上的鄂伦春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白兰:《鄂伦春族》,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林盛中:《鄂伦春族人口新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都永浩:《鄂伦春族:游猎·定居·发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杨荆楚主编:《东北渔猎民族现代化道路探索》,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兴安岭之王,使马鄂伦春族》,赵复兴译,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鄂伦春民族研究会编:《清代鄂伦春族满汉文档案汇编》,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何文柱:《鄂伦春族生存发展问题研究》,作家出版社2001年版。
何群:《狩猎民族与发展——鄂伦春族社会调查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刘晓春:《鄂伦春历史的自白》,远方出版社2003年版。
韩有峰等:《鄂伦春族历史、文化与发展》,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
韩有峰:《黑龙江鄂伦春族》,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
韩有峰主编:《中国民族村寨调查丛书——鄂伦春族》,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刘晓春:《鄂伦春乡村笔记》,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
罗康隆:《文化适应与文化制衡》,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英]拉德克利夫·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夏建中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瞿铁鹏、张钰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法]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严三九、王虎:《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费孝通:《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廖旸:《民族关系与宗教问题的多维透视——以广西为考察中心》,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方征等:《鄂伦春狩猎文化的变迁与聚居区村民健康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吴亚芝:《鄂伦春族口述家族史》,民族出版社2016年版。
关小云、王宏刚:《鄂伦春族萨满文化遗存调查》,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
叶舒宪:《熊图腾——中国祖先神话探源》,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秋浦:《鄂温克人的原始社会形态》,中华书局1962年版。
何青花:《金色的森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周勇:《少数人权的法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二 论文
方征:《生活方式的变迁对鄂伦春族猎民健康的影响》,《体育文化导刊》2007年第11期。
方征:《鄂伦春族猎民体质与心理健康现状及相关研究》,《首都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方征:《鄂伦春族猎民身体形态及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方征:《鄂伦春族狩猎文化变迁的人类学反思》,《昌吉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黄万庭:《新疆民族关系发展现状及思考——基于新疆6县市1636户城乡居民问卷调查分析》,《青海民族研究》2016年第4期。
李丽萍:《对引导宗教发挥积极作用的思考——以促进新疆城市民族关系发展为视角》,《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李晟赟、罗强强:《宗教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图式》,《广西民族研究》2014年第4期。
青觉:《当前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内涵和发展趋势》,《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庾荣:《论宗教因素对民族关系的影响》,《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刘晓春:《鄂伦春族女性萨满问题初探》,《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年第3期。
刘晓春:《对近现代鄂伦春族社会性质的再认识》,《甘肃理论学刊》2015年第3期。
刘晓春:《人口较少民族的特殊需要与发展对策》,《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年第2期。
刘晓春:《中俄边境城市宗教问题发展态势——以黑河市为个案》,《世界宗教文化》2017年第3期。
刘晓春:《试论“弃猎归农”政策对鄂伦春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