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报刊
《教育杂志》
《文学周报》
《中华教育界》
《新教育》
《新青年》
《学衡》
《国语月刊》
《学生杂志》
《一般》
《中学生》
二 教育史料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中华民国教育新法令》,商务印书馆1912年版。
全国教育联合会:《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
陈宝泉:《中国近代学制变迁史》,北京文化学社1927年版。
光华大学教育系、国文系:《中学国文教育论丛》,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
舒新城:《中国新教育概况》,中华书局1928年版。
王森然:《中学国文教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
阮真:《中学国文校外阅读研究》,民智书局1929年版。
陈翊林:《最近三十年中国教育史》,太平洋书店1930年版。
阮真:《中学国文各学程教学研究》,民智书局1930年版。
朱子爽:《中国国民党教育政策》,国民图书出版社1931年版。
黎锦熙:《三十年来中等学校国文选本书目提要》,《师大月刊》1932年第2期。
教育部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开明书店1934年版。
黎锦熙、王恩华:《中等学校国文选目提要》,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文学院1934年版。
教育部编订:《中学教育法令汇编》,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阮真:《中学国文教学法》,正中书局1936年版。
庄俞、贺圣鼐:《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国教育》,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
蒋伯潜:《中学国文教学法》,中华书局1941年版。
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
王云五:《商务印书馆与新教育年谱》,《王云五文集》(第五卷),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
[日]多贺秋五郎:《近代中国教育史资料·民国编》,(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中华民国大学院编:《全国教育会议报告》,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43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
张之洞:《奏定学堂章程·各学堂管理总则》,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初编第七十三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2年版。
教育部:《中华民国教育法规汇编》,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十一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6年版。
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杜曹甬、商金林编:《夏丏尊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蔡元培著,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黎锦熙著,张鸿苓、李桐华编:《黎锦熙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璩鑫圭、童富勇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蔡元培著,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顾黄初、李杏保主编:《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胡适著,白吉庵、刘燕云编:《胡适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刘国正编:《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陈独秀著,戚谢美、邵祖德编:《陈独秀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北京图书馆、人民教育出版社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之《中小学教材》,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李华兴主编:《民国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钱玄同:《钱玄同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郑国民:《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顾黄初主编:《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三 中学国文教材、读本、参考书
洪北平、何仲英:《白话文范》(四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年版。
朱毓魁:《国语文类选》(六册),中华书局1920年版。
沈星一编:《新中学教科书初级国语读本》(三册),黎锦熙、沈颐校,中华书局1924—1928年版。
秦同培等编:《中学国语文读本》(三册),世界书局1925年版。
陈彬稣、蔡元培:《新时代国语教科书》(六册),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
张弓编:《初中国文教本》(六册),蔡元培、江恒源校,大东书局1930年版。
沈熔:《国语文选》(六册),大东书局1931年版。
王伯祥:《开明国文读本》(六册),开明书店1932—1933年版。
周颐甫、蔡元培等:《国文教本》(六册),商务印书馆1932年版。
罗根泽、高远公、黎锦熙:《初中国文选本》(六册),立达书局1933年版。
施蛰存等编著:《初中当代国文》(六册),柳亚子等校订,中学生书局1934年版。
张文治、喻守真、张慎伯:《初中国文读本参考书》(六册),中华书局1933年版。
朱文叔、舒新城、陆费逵:《初中国文读本》,中华书局1934年版。
孙怒潮等:《初级中学教科书·国文》,中华书局1934年版。
朱文叔编选:《新中华教科书国语与国文》,陈棠校,新国民图书社1928年版。
宋文瀚编:《新编初中国文》,朱文叔校,中华书局1937年版。
沈熔龄、王定奕等编:《试验初中国文》(六册),汪懋祖等审校,南京书局1934年版。
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编:《国文读本》,北平文化学社出版。
夏丏尊、叶绍钧:《国文百八课》(四册),开明书店1936年版。
朱剑芒:《朱氏初中国文》(六册),世界书局1937年版。
叶圣陶、夏丏尊、陈望道、宋云彬:《开明国文讲义》(三册),开明书店1934年版。
潘尊行:《初中精读国文范程》(一册),国立编译馆1933年版。
陈望道、傅东华:《基本初级中学教科书国文》(六册),商务印书馆1932年版。
王伯祥:《开明国文读本参考书》(三册),开明书店1932—1933年版。
洪超编:《中学生文学读本》,中学生书局1931年版。
鲁庄、云奇:《小说年鉴》,小说研究社1923年版。
戴淑青编选:《语体文学读本》,文艺书局1931年版。
王梅痕编选:《注释现代小说选》,中华书局1935年版。
高语罕:《语体文作法》,黄华社1933年版。
谢美云编:《语体文选及其作法》,乐华图书公司1934年版。
胡怀琛:《作文研究》,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
叶绍钧:《作文论》,商务印书馆1929年。
陈访先编:《中学生国文成绩》,1934年版。
李素伯:《小品文研究》,新中国书局1932年版。
朱剑芒:《初中国文指导书》(三册),世界书局1931年版。
张震南、范耕研等:《中学国文述教》,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
周倩丝:《现代国文讲话》,现代文化出版部1933年版。
四 文学史料著作类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商务印书馆1921年版。
凌独见:《新著国语文学史》,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及决议案》,中央执行委员会刊行1924年版。
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开明书店1929年版。
高本汉:《中国语与中国文》,张世禄译,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
蒋梦麟:《过渡时代之思想与教育》,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郑振铎、傅东华编:《我与文学》,生活书店1934年版。
赵景深:《近代文学丛谈》,新文化书社1934年第3版。
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
刘大白:《白屋书信》,大众书局1936年版。
冯三昧:《小品文三讲》,大光书局1936年版。
夏丏尊:《十年》,开明书店1937年版。
蒋介石:《新生活运动要义》,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训练委员会编,1939年版。
阮无名:《中国新文坛秘录》,南强书局1939年版。
宫白羽:《白羽自传·话柄》,正华学校1939年版。
朱子爽编:《中国国民党政纲政策概要》,独立出版社1944年版。
《中国国民党宣言集》,中国文化服务社1946年版。
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上海杂志出版社1953年版。
刘大白:《白屋说诗》,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倪海曙:《清末汉语拼音运动编年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唐弢:《晦庵书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
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李宗英、张梦阳编:《六十年来鲁迅研究论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朱光潜:《艺文杂谈》,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程靖宇:《新文学家回想录》,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96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版。
蔡元培著,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中华书局1984年版。
王铁仙编:《新文学的先驱——〈新青年〉〈新潮〉及其他作品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我与开明》,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版。
严复著,王栻主编:《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肖斌如编:《刘大白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文振庭编:《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资料》,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吕芳上:《革命之再起——中国国民党改组前对新思潮的回应(1914—192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年版。
孙中山著,陈旭麓、郝盛潮编:《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编:《叶圣陶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浦江清著,浦汉明编:《浦江清文史杂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冰心著,卓如编:《冰心全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叶圣陶:《叶圣陶出版文集》,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年版。
郑逸梅:《艺海一勺续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朱光灿:《中国现代诗歌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陈平原、夏晓红、钱理群、吴福辉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1—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胡适著,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周作人著,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丰子恺:《缘缘堂随笔》,新世纪出版社1998年版。
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钱玄同著,刘思源等编:《钱玄同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丁守和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陈平原:《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钱理群:《反观与重构: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陈子展著,徐志啸导读:《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 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王一川:《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清末民初文化转型与文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周作人:《周作人自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陈平原:《中国大学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朱德发、贾振勇:《评判与建构——现代中国文学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戴燕:《文学史的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光芒:《启蒙论》,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钟敬文著,杨占升编:《钟敬文文集》(第三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陈方竞:《多重对话:中国新文学的发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耿传明:《现代性的文学进程——20世纪中国文学的动力与趋向考察》,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倪伟:《“民族”想象与国家统制——1928—1948年南京政府的文艺政策及文学运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陈国球:《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下卷第二部),《科学话语共同体》,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黄开发:《文学之用——从启蒙到革命》,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程光炜编:《大众媒介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罗岗:《危机时刻的文化想象——文学·文学史·文学教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王德威、陈平原、宋伟杰:《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宋剑华:《前瞻性理念——三维视角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王季思:《王季思全集》(第四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吴仁援:《汉诗现代化新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陈平原:《大学何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李杨:《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夏晓虹等:《文学语言与文章体式——从晚清到“五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朱晓进:《政治文化与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梅家玲:《文化启蒙与知识生产——跨领域的视野》,麦田出版社2006年版。
刘进才:《语言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华书局2007年版。
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陈平原主编:《教育:知识生产与文学传播》,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杨念群:《杨念群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胡山源:《文坛管窥:和我有过往来的文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朱自清:《冬日的梦》,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童庆炳、陶东风选编:《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李会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罗常培著,王均主编:《罗常培文集》(第5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方文:《学科制度和社会认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赵景深著,陈子善编:《现代文人剪影》,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李新宇:《盗火者严复》,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耿传明:《决绝与眷恋——清末民初社会心态与文学转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鲁迅著,李新宇、周海婴编:《鲁迅大全集》,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李新宇:《帝国黄昏》,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美]费正清等:《剑桥中华民国史》,章建刚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德]尤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汪晖译,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德]尤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美]周策纵:《五四运动史》,陈永明等译,长沙月麓书社1999年版。
[美]华勒斯坦等:《学科·知识·权利》,刘健芝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美]迈克尔·W.阿普尔:《意识形态与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日]藤井省三:《鲁迅〈故乡〉阅读史——近代中国的文学空间》,董炳月译,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法]P.布尔迪约J.-C.帕斯隆:《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邢克超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德]卡尔·曼海姆:《文化社会学论要》,刘继同、左芙蓉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
[加]阿尔维托·曼古埃尔:《阅读史》,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美]彼德·赖尔、艾伦·威尔逊:《启蒙运动百科全书》,刘北成、王皖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美]M.阿普尔、L.克丽斯蒂安·史密斯:《教科书政治学》,候定凯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迈克尔·W.阿普尔:《文化政治与教育》,闫光才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日]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赵京华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英]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吴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李仲贤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美]微拉·施瓦支:《中国的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李国英等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日]近藤邦康:《救亡与传统——五四思想形成之内在逻辑》,丁晓强等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美]张灏:《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高力克等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五 文学史料论文类
周振鹤:《官绅新一轮默契的成立——论清末的废科举兴学堂的社会文化背景》,《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张光芒:《论五四文学现代文体意识的觉醒》,《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
朱德发、张光芒:《五四文学文体新论》,《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叶桐:《新文学传播中的开明书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第1期。
余虹:《五四新文学理论的双重现代性追求》,《文艺研究》2000年第1期。
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光明日报》2000年8月11日。
高远东:《荷塘月色——一个精神分析的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1期。
左玉河:《从“经世之学”到“分科立学”——近代早期的学术分科观念及分科方案》,《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罗志田:《西方学术分类与民初国学的学科定位》,《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罗志田:《抵制东瀛文体:清季围绕语言文字的思想论争》,《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
刘晓明:《“语”“文”的离合与中国文学思维特征的演进》,《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高玉:《语言运动与思想革命——五四新文学的理论与现实》,《文学评论》2002年第5期。
田正平、朱宗顺:《传统教育资源的现代转化——晚清书院嬗变的历史考察》,《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李新宇:《启蒙五题》,《齐鲁学刊》2003年第3期。
黄曼君:《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与延传》,《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郭剑鸣:《关于中国近世文学公共领域的思考》,《学术研究》2004年第12期。
仲红卫、张进:《论清末民初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及特征》,《兰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李扬:《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问题》,《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1期。
李宗刚:《新式教育下的公共领域与五四文学的发生》,《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张鸿声:《中国的公共领域及其他——简论现代城市文学研究的本土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王本朝:《从晚清到五四:中国文学转型的制度阐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李新宇:《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成年礼》,《扬子江评论》2007年第5期。
罗振亚:《新诗解读说略》,《文艺评论》2006年第6期。
李新宇:《新文化运动为何“覆孔孟”——以陈独秀为例》,《东岳论丛》2007年第1期。
耿传明:《清末民初的社会心理变异与文学兴替》,《学术月刊》2007年第4期。
刘进才:《国文教学中的文言与白话问题——以三四十年代“中学生国文程度”讨论为个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第4期。
章清:《“采西学”:学科次第之论辩及其意义——略论晚清对“西学门径”的探讨》,《历史研究》2007年第3期。
贺昌盛:《晚清民初“文学”学科的学术谱系》,《学术月刊》2007年第7期。
姚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小学新文学教育——以教材为考察对象》,《鲁迅研究月刊》2008年第4期。
陶东风:《文学公共领域的理想类型与应然品格》,《东方丛刊》2008年第4期。
温儒敏:《现代文学传统及其当代阐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2期。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的阐释链与“新传统”的生成》,《学术月刊》2008年11期。
易晖:《作为“现代性工程”的中国现代文学——评罗岗著〈危机时刻的文化想象——文学·文学史·文学教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2期。
乔以钢:《近百年中国古代文学的性别研究》,《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罗振亚:《悖论与焦虑:新文学中的“文体互渗”》,《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李新宇:《五四:现代国家理念的形成——以陈独秀为例》,《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2期。
武明春:《论早期新诗在中学的传播》,《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李斌:《论1930年代〈中学生〉杂志倡导的白话文观念》,《中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3期。
李怡、程骥:《论五四新文学的认同焦虑及其危机体验》,《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李新宇:《戊戌惨败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诞生》,《当代小说》2010年第3期。
张向东:《“五四”文学革命中的“书写形式”革命——横行书写分段新式标点符号》,《兰州学刊》2010年第3期。
陈剑晖:《文体的内涵、层次与现代转型》,《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0期。
栗永清:《学科·教育·学术:学科史视野中的中国文学学科》,博士论文,复旦大学,2010年。
崔明海:《近代文言教育边缘化的开端:白话文如何进入国民学校》,《学术探索》2010年第2期。
桑兵:《文与言的分与合——重估五四时期的白话文》,《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10期。
蔡可:《“五四”之后中学文学教育的形态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1期。
夏晓虹:《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官方资源》,《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许纪霖:《现代性的歧路:清末民初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史学月刊》2010年第2期。
许纪霖:《从寻求富强到文明自觉——清末民初强国梦的历史嬗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李春:《文学翻译如何进入文学革命——“Literature”概念的译介与文学革命的发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1期。
褚金勇:《启蒙的抑或政治的?——解读“五四”白话文传播的历史密码》,《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梁淑雯:《公共领域与文艺报刊:晚清“乌托邦话语”形成之考察》,《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第2期。
沈卫威:《民国文学教育中的大历史与小细节》,《文艺研究》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