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参考文献
[1]Anderson,R.L.,Elizabethan Psychology and Shakespeare's Plays,Kessinger Publishing,2008.
[2]Baker,M.,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Bassnett,S.,Constructing Culture,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Baxter,J.,Shakespeare's Poetic Styles: Verse into Drama,Routledge &Kegan Paul,1980.
[5]Bayley,J.,Shakespeare and Tragedy,Routledge & Kegan Paul,1981.[6]Bloom,H.,Shakespeare: The Invention of the Human,Riverhead Books,1998.
[7]Boorman,S.C.,Human Conflict in Shakespeare,Routledge & Kegan Paul,1987.
[8]Bosseaux,C.,How Does it Feel?Point of View in Translation: The Case of Virginia Woolf into French,Rodopi,2007.
[9]Brennan,A.,Shakespeare's Dramatic Structures,Routledge & Kegan Paul,1986.
[10]Coursen,H.R.,Shakespeare Translated: Derivatives on Film and TV,Peter Lang,2005.
[11]Danson,L.,Shakespeare's Dramatic Genr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12]Dollimore,J.,Radical Tragedy: Religion,Ideology and Power in the Drama of Shakespeare and his Contemporaries,Duke University Press,2004.
[13]Granger,S.et al(eds.),Corpus-based Approaches to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Rodopi,2005.
[14]Huston,S.,Corpora in Applied Linguis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15]Jakobson,R.,Language in Literature(e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16]Johansson,S.,Seeing Through Multilingual Corpora,John Benjamins,2007.
[17]Kennedy,G.,An Introduction to Corpus Linguistics,Longman,1998.
[18]Kubler,C.,A Study of Europeanized Grammar in Modern Written Chinese,Student Book Co.Ltd.,1985.
[19]Laviosa,S.,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y,Findings,Applications,Rodopi,2002.
[20]Leech,G.N.& Short,M.H.,Style in Fiction: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1]Lefevere,A.,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2]Muir,K.& Schoenbaum,S.(ed.),A New Companion to Shakespeare Studi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1.
[23]Norman,N.H.,Sidney,H.& Bernard,J.P.(ed.),Shakespeare's Personalit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
[24]Olohan,M.,Introducing 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Routledge,2004.
[25]Sapir,E.,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26]Saussure,F.,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Trans.,R.Harris,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
[27]Steiner,G.,Bable: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2n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28]Thomas,J.& Short,M.,Using Corpora for Language Research,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9]Thornborrow,J.& Wareing,S.Patterns in Language: Stylistics for Students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0.
[30]Toury,G.,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2001.
[31]Ure,J.,Lexical Density and Register Differentiation,In G.E.Perren &J.L.M.Trim(eds.)Application of Linguistics: Selected Paper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pplied Linguis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1.
[32]Vanderauwera,R.,Dutch Novel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The Transformation of a ‘Minority' Literatue,Rodopi,1985.
[33]Venuti,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4]Appiah,K.A.,“Thick Translation”,In L.Venuti(ed.)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Routledge,2000.
[35]Aston,G.,“Learning with Corpora: an Overview”,In G.Aston (ed.)Learning With Corpora,Athelstan,2001.
[36]Baker,M.,“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In M.Baker.,G.Francis & E.T.Bonelli(eds.) Text and Technology: In Honour of John Sinclair,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3.
[37]Baker,M.,“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n Overview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Target,Vol.7,No.2,1995.
[38]Baker,M.,“Toward a Methodology for Investigating the Style of Literary Translator”,Target,Vol.12,No.2,2000.
[39]Bosseaux,C.,“A study of the Translator's Voice and Style in the French Translation of Virginia Woolf's The Waves”,CTIS Occasional Papers,2001.
[40]Bassnett,S.& Lefevere,A.,“Introduction”,In S.Bassentt &A.Lefevere(eds.)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Printer,1990.
[41]Bosseaux,C.,“Point of View in Translation;A Corpus-based Study of French Translations of Virginia Woolf's To the Lighthouse”,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Vol.5,No.1,2004.
[42]Laviosa,S.,“The Corpus-based Approach: A New Paradigm in Translation Studies”,Meta,Vol.43,No.4,1998.
[43]Olohan,M.,“How Frequent Are the Constractions? A Study of Constracted Forms in the Translational English Corpus”,Target,Vol.15,No.1,2003.
[44]Saldanha,G.,a.“Style of Translation: The Use of Foreign Words in Translation by Margaret Jull Costa and Peter Bush”In A.Kruger &K.Wallmarch(ed.)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Continuum,2011.
[45]Saldanha,G.,b.“Translator Style: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Translator,Vol.17,No.1,2011.
[46]Stubbs,M.,“Language Development,Lexical Competence and Nuclear Vocabulary”,In K.Durkin(ed.)Language Development in the school Years,Croom Helm,1986.
[47]Vicentini,A.,“The Economy Principle in Language”,Mots Palabras Words,Vol.3,2003.
中文参考文献
[1][美]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汇编》,外研社及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2004年版。
[2][英]阿德勒(Adler,M.J.)、 [英]范多伦(Van Doren,G.):《西方思想宝库·艺术与美学卷》,周汉林等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
[3]白立平:《诗学、意识形态及赞助人与翻译——梁实秋翻译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香港中文大学,2004年。
[4]卞之琳:《莎士比亚悲剧论痕》,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5][英]布拉德雷:《莎士比亚悲剧的实质》,曹葆华译,载杨周翰编《莎士比亚评论汇编 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6]曹树钧、孙福良:《莎士比亚在中国舞台上》,哈尔滨出版社1989年版。
[7]曹顺庆:《比较文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8]常玉田:《商务英汉翻译(研究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9]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陈望道:《陈望道语文论集》,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1]陈小全:《译本比较与正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2]陈卓生、刘桂眉:《唐诗宋词平仄浅说》,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年版。
[13]陈子善:《回忆梁实秋》,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
[14]仇蓓玲:《美的变迁——论莎士比亚戏剧文本中意象的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15]戴镏龄:《莎士比亚全集 序》,载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朱生豪等译,新世纪出版社1997年版。
[16]董娜:《基于语料库的“译者痕迹”研究——林语堂翻译文本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7]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 英汉互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8]冯庆华:《红译艺坛—— 〈红楼梦〉 翻译艺术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9]冯庆华:《母语文化下的译者风格》,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0][法]费尔南德·莫塞:《英语简史》,水天同等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年版。
[21]高旭东:《梁实秋与中西文化》,中华书局2007年版。
[22][德]歌德:《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杨业治译,载杨周翰编《莎士比亚评论汇编 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23][德]歌德:《文学风格论》,王元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
[24][德]歌德等:《莎剧解读》,张可、元化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5]耿云志、欧阳哲生:《胡适书信集 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6]耿直:《被字句动词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2008年。
[27]桂扬清:《莎翁作品译文探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8]郭鸿杰:《英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语言认知研究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9]郭延礼:《文学经典的翻译与解读——西方先哲的文化之旅》,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0]何其芳:《关于现代格律诗》,载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下编,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
[31]何其莘:《英国戏剧史》,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32]贺祥麟:《莎士比亚研究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3]贺阳:《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34]何元建:《现代汉语生成语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5][德]黑格尔:《美学 对广大美的领域的尖端叙述》,燕晓冬译,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
[36]侯维瑞:《英国文学通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7]胡开宝:《语料库翻译学概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8]胡裕树:《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9]胡壮麟:《理论文体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
[40]华泉坤、洪增流、田朝绪:《莎士比亚新论 新世纪,新莎士比亚》,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1]黄立波:《基于汉英/英汉平行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2]霍跃红:《典籍英译译者文体分析与文本的译者识别》,博士学位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3]季广茂:《意识形态视域中的现代话语转型与文学观念嬗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4]金立鑫:《对外汉语教学虚词辨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5]金圣华:《认识翻译真面目》,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版。
[46]李冰梅:《文学翻译新视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7]李春江:《译不尽的莎士比亚 莎剧汉译研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
[48]李凤杰:《汉英对比韵律音系学中的若干问题》,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10年。
[49]李珊:《现代汉语被字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0]李视歧:《日语外来语精义》,北京邮电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51]李伟昉:《梁实秋莎评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52]李颖玉:《基于语料库的欧化翻译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3]黎照:《鲁迅梁实秋论战实录》,华龄出版社1997年版。
[5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55]梁茂成、李文中、许佳金:《语料库应用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
[56]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57]梁启超:《论译书》,载《翻译通讯》编辑部编《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版。
[58]梁实秋:《莎士比亚诞辰四百周年纪念》,载《莎士比亚诞辰四百周年纪念集》,台湾“国立”编译馆1966年版。
[59]梁实秋:《梁实秋文学回忆录》,陈子善编,岳麓书社1989年版。
[60]梁实秋:《雅舍轶文》,余光中等编,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9年版。
[61]梁实秋:《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载《梁实秋文集》编辑委员会编《梁实秋文集》(第1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
[62]梁实秋:《文学的纪律》,载《梁实秋文集》编辑委员会编《梁实秋文集》(第1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
[63]梁实秋:《文学与革命》,载《梁实秋文集》编辑委员会编《梁实秋文集》(第1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
[64]梁实秋:《现代文学论》,载《梁实秋文集》编辑委员会编《梁实秋文集》(第1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
[65]梁实秋:《诗的将来》,载《梁实秋文集》编辑委员会编《梁实秋文集》(第1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
[66]梁实秋:《“五四”与文艺》,载《梁实秋文集》编辑委员会编《梁实秋文集》(第1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
[67]梁实秋:《中国语文的三个阶段》,载《梁实秋文集》编辑委员会编《梁实秋文集》(第3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
[68]梁实秋:《怀念胡适先生》,载《梁实秋文集》编辑委员会编《梁实秋文集》(第3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
[69]梁实秋:《漫谈翻译》,载《梁实秋文集》编辑委员会编《梁实秋文集》(第5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
[70]梁实秋:《“岂有文章惊海内”——答丘彦明女士问》,载《梁实秋文集》编辑委员会编《梁实秋文集》(第5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
[71]梁实秋:《诗的音韵》,载《梁实秋文集》编辑委员会编《梁实秋文集》(第6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
[72]梁实秋:《翻译要怎样才会好?》,载《梁实秋文集》编辑委员会编《梁实秋文集》(第7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
[73]梁实秋:《梁实秋杂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
[74]刘炳善:《译事随笔》,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版。
[75]刘克强:《〈水浒传〉 四英译本翻译特征多维度对比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76]刘继华:《欢乐中的深刻:莎士比亚戏剧 〈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 〈第十二夜〉 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7]刘隆惠:《谈谈文艺作品风格的翻译问题》,载《翻译通讯》编辑部编《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版。
[78]刘宓庆:《文体与翻译》,北京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
[79]刘宓庆:《文化翻译探索——兼评David Hawkes 译屈原 〈天问〉》,载张柏然、许钧编《面向21世纪的译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80]刘宓庆:《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年版。
[81]刘全福:《翻译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82]刘翼斌:《概念隐喻翻译的认知分析 基于 〈哈姆雷特〉 平行语料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83]刘月华、潘文娱:《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84]刘云雁:《朱生豪莎剧翻译——影响与比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11年。
[85]刘泽权:《〈红楼梦〉 中英文语料库的创建及应用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
[86]陆谷孙:《莎士比亚研究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7]卢静:《历时与共时视阈下的译者风格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88]卢玉卿:《文学中的科学翻译与艺术翻译——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9]罗新璋、陈应:《翻译论集》,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90]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91]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92]马威:《戏剧语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93]马祖毅等:《中国翻译通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94]孟宪强:《中国莎学简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5]孟宪强:《三色堇—— 〈哈姆雷特〉 解读》,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96][美]米歇尔·马庚:《外国文学名著导读 莎士比亚悲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7]丘秀芷:《文艺天地任遨游》,载陈子善编《回忆梁实秋》,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
[98]任绍曾:《Collins Cobuild英语语法系列9连词》,刘万存译,外文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1年版。
[99]任晓霏:《登场的译者——英若诚戏剧翻译系统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0][英]莎士比亚:《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之悲剧》,梁实秋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
[101][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朱生豪等译,新世纪出版社1997年版。
[102][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5卷),朱生豪译,裘克安、沈林校,译林出版社1998年版。
[103][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6卷),朱生豪译,沈林校,译林出版社1998年版。
[104][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28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实秋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台湾远东图书公司2001年版。
[105][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32哈姆雷特》,梁实秋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台湾远东图书公司2001年版。
[106][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33李尔王》,梁实秋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台湾远东图书公司2001年版。
[107][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34奥赛罗》,梁实秋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台湾远东图书公司2001年版。
[108]石毓智:《汉语语法》,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109][英]斯珀津(C.Spurgeon):《在莎士比亚悲剧的意象里所见到的主导性的主题》,殷宝书译,载杨周翰编《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110]思果:《功夫在诗外》,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1996年版。
[111]宋清如:《译者介绍》,载吴洁敏、朱宏达《朱生豪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12]宋益乔:《梁实秋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3]孙迎春:《张谷若翻译艺术研究》,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年版。
[114]谈瀛洲:《莎评简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5]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16]王宏志:《翻译与文学之间》,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17]王建开:《五四以来我国英美文学作品译介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18]王克非:《语料库翻译学探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19]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版。
[120]王力:《王力文集》(第1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121]王力:《王力文集》(第2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122]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123]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124]王力:《王力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5]王青:《基于语料库的 〈尤利西斯〉 汉译本译者风格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0年。
[126]王岳川:《艺术本体论》,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127]王佐良:《英国诗史》,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128][俄]维谢洛夫斯基:《历史诗学》,刘宁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129]吴笛:《浙籍作家翻译艺术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30]吴洁敏、朱宏达:《朱生豪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31]吴奚真:《悼念实秋先生》,载陈子善编《回忆梁实秋》,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
[132]奚永吉:《莎士比亚翻译比较美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33]肖曼琼:《翻译家卞之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34]肖忠华:《英汉翻译中的汉语译文语料库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35]谢天振:《译介学》,上海外教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36]谢天振、査明建:《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37]谢天振:《海上译谭》,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38]谢耀基:《现代汉语欧化语法概论》,光明图书公司1990年版。
[139]邢福义:《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0]徐杰:《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1]徐鹏:《莎士比亚的修辞手段》,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2]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京华出版社2005年版。
[143]严晓江:《梁实秋中庸翻译观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144]杨德豫:《用什么形式翻译英语格律诗》,载杨自俭、刘学云编《翻译新论(1983—1992)》,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45]杨惠中:《语料库语言学导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46]杨辛、甘霖:《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47]杨周翰:《莎士比亚评论汇编 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148]杨周翰:《莎士比亚评论汇编 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149]俞驰、顾敏:《文学美学概论》,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0]于德英:《“隔”与“不隔”的循环:钱锺书“化境”论的再阐释》,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151]余光中:《尺牍虽短寸心长》,载梁实秋《雅舍轶文》,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9年版。
[152]俞佳乐:《翻译的社会学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153]袁行霈:《中国古代诗歌意象》,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154]张丽:《莎士比亚戏剧分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55]张健:《报刊新词英译纵横》,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56]张健:《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57]张今、张宁:《文学翻译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8]张泗洋、徐斌、张晓阳:《莎士比亚引论 上》,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
[159]张威:《论文学翻译之叛逆与忠实》,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60]张威:《多种文体的译者风格比较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161]张威:《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表示判断意义“是……的”句式发展及动因探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年第5期。
[162]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163]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通讯》编辑部:《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版。
[16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
[165]周小玲:《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66]周兆祥:《中译莎士比亚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167]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版。
[168]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69]朱光潜:《诗论》,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170]朱尚刚:《诗侣莎魂 我的父母朱生豪、宋清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1]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译者自序》,载吴洁敏、朱宏达《朱生豪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72]朱生豪:《寄在信封里的灵魂——朱生豪书信集》,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
[173]朱生豪:《朱生豪情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174]朱一凡:《翻译与现代汉语的变迁(1905—1936)》,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75]邹颂兵:《莎士比亚戏剧英汉平行语料库句级对齐研究》,载胡开宝编《跨学科视域下的当代译学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
[176]陈伟:《翻译英语语料库与基于翻译英语语料库的描述性翻译研究》,《外国语》2007年第1期。
[177]戴光荣、肖中华:《基于自建英汉翻译语料库的翻译明晰化研究》,《中国翻译》2010年第1期。
[178]董元兴、赵秋荣:《编码复制框架视角下翻译对现代汉语发展变化的影响——以被动语态为例》,《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179]郭鸿杰:《二十年来现代汉语中的英语借词及其对汉语语法的影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180]贺显斌:《赞助者影响与两位莎剧译者的文化取向》,《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181]贺显斌:《英汉翻译过程中的明晰化现象》,《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82]胡开宝、朱一凡:《基于语料库的莎剧 〈哈姆雷特〉 汉译本中显化现象及其动因研究》,《外语研究》2008年第2期。
[183]胡开宝:《基于语料库的莎剧 〈哈姆雷特〉 汉译本中“把”字句应用及其动因研究》,《外语学刊》2009年第1期。
[184]胡开宝、邹颂兵:《莎士比亚戏剧英汉平行语料库的创建与应用》,《外语研究》2009年第5期。
[185]胡显耀、曾佳:《对翻译小说语法标记显化的语料库研究》,《外语研究》2009年第5期。
[186]胡显耀:《对翻译小说“被”字句的频率、结构及语义韵研究》,《外国语》2010年第3期。
[187]黄立波:《英汉翻译中人称代词主语的显化——基于语料库的考察》,《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6期。
[188]黄立波、王克非:《语料库翻译学:课题与进展》,《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6期。
[189]黄立波、朱志瑜:《译者风格的语料库考察——以葛浩文英译现当代中国小说为例》,《外语研究》2012年第5期。
[190]柯飞:《梁实秋谈翻译莎士比亚》,《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1期。
[191]柯飞:《双语库:翻译研究新途径》,《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9期。
[192]冷惠玲:《论译者风格批评》,《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193]李伟民:《中国莎士比亚翻译研究五十年》,《中国翻译》2004年第5期。
[194]李伟民:《艰难的进展与希望——近年来中国莎士比亚研究述评》,《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95]李媛惠、任秀英:《朱生豪与梁实秋的莎剧翻译对比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年第6期。
[196]廖七一:《语料库与翻译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5期。
[197]罗选民、董娜、黎土旺:《语料库与翻译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第12期。
[198]梅邵武:《纳博科夫和文学翻译》,《中国翻译》1993年第4期。
[199]秦洪武:《基于对应语料库的英译汉语言特征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2期。
[200]王克非:《英汉/汉英语句对应的语料库考察》,《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6期。
[201]王克非、黄立波:《语料库翻译学的几个术语》,《西安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202]王克非、胡显耀:《汉语文学翻译中人称代词的显化和变异》,《中国外语》2010年第4期。
[203]王宁:《翻译学的理论化:跨学科的视角》,《中国翻译》2006年第6期。
[204]王晓元:《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的互动关系》,《中国翻译》1999年第2期。
[205]吴昂、黄立波:《关于翻译共性的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5期。
[206]吴洁敏、朱宏达:《朱生豪和莎士比亚》,《外国文学研究》1986年第2期。
[207]谢耀基:《汉语语法欧化综述》,《语文研究》2001年第1期。
[208]谢永玲:《也说“是”字句》,《汉语学习》1999年第3期。
[209]杨国文:《汉语“被”字式在不同种类的过程中的使用情况考察》,《当代语言学》2002年第1期。
[210]杨石泉:《“是……的”句质疑》,《中国语文》1997年第6期。
[211]杨武能:《阐释、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文学翻译断想》,《中国翻译》1987年第6期。
[212]张美芳:《利用语料库调查译者的文体——贝克研究新法评介》,《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213]杨武能:《再谈文学翻译主体》,《中国翻译》2003年第3期。
[214]赵淑华:《关于“是……的”句》,《语言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1期。
[215]甄凤超:《语料库语言学发展趋势瞻望——2003语料库语言学国际会议综述》,《外语界》200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