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十一卷本《商代史》中的第三卷,其初稿于2004年即已完成,当时是与《商代都邑》合在一起,作为《先商文化与商代都邑》的前半部分来撰写的。当时课题组的考虑是:商族有“前八后五”的迁徙(即先商时期的八次迁徙和进入商代后的五次都邑迁徙),故而产生把二者放在一起作为一卷的内容来撰写的计划。后来考虑到先商的社会文化与商代的都邑毕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内容,而且这两部分内容的量都很大,为此征得出版社的同意,将原来的《先商文化与商代都邑》分为两卷,形成了作为本书的《商族起源与先商社会变迁》与作为另一卷的《商代都邑》这样两部专著。由于十一卷本《商代史》是集体项目,每卷写作进度不一,而出版社的计划是各卷全部完稿后一起出版,故本书2004年交稿后,被搁置了三四年。在等待出版的这几年中,河南登封王城岗、新密新砦、偃师二里头等遗址最新的碳十四测年数据,相继在考古发掘报告和《考古》杂志中得到发表,从而使得我们对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是否都属于夏代文化以及它们属于夏代什么时期的文化?不得不有一些新的考虑;以此为参照系,对于漳河型下七垣文化究竟属于先商什么时期的文化,它与商的哪些先公相对应?不得不作出新的推断。为此,本书最后的定稿与2004年的初稿相比,在《先商的文化与年代》这一章中有较大的修改,特别是增写了《夏文化分期与夏商划界之新说》一节,并对漳河型下七垣文化与商先公的对应关系作了新的调整。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时常受到先秦史研究室以宋镇豪主任为首的许多同仁的关心和帮助,也得到贤妻王馥凝的鼎力支持,此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黄燕生主任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为本书付出了许多辛劳,在此一并深表谢意!2008年8月5日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王震中,1957年生于陕西榆林市。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主任、教授委员会委员。兼任河南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山东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榆林学院兼职教授;担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等。 1977年考入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81年底毕业,同时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随尹达、张政烺、杨向奎三位先生攻读硕士学位,1985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此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二年,1987年再度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随田昌五先生攻读博士学位,期间,1989年至1990年东渡日本,在伊藤道治先生指导下,留学一年。1992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5年至1996年作为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在日本关西外国语大学研究一年,1999年至2000年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访问学者在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一年。 出版的著作有:《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1994年)、《中国古代文明的探索》(2005年)、《商代都邑》(2010年)、《商族起源与先商社会变迁》(2010年)、《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合著,1997年)、《国际汉学漫步》(合著,1997年)、《民族与文化》(合著,1990年)、《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合著,2012年)等著作。发表论文9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