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经济所有的问题,几乎都可以归结为如何促进企业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当今中国经济研究的所有问题,也几乎都可以归结为对企业的微观研究问题。
这就是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以下简称武大质量院),开展“中国企业综合调查”(以下简称CEGS)的初心。
CEGS无论经历了什么样的阶段、调整和优化,通过调查了解中国企业这一微观主体的初心始终没有变过。从2007年开始,武大质量院就持续开展了对企业的满意度调查;从2012 年开始,武大质量院又开展了“中国质量观测”调查;从2014 年开始,一直到2018 年,武大质量院开始了“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以下简称CEES)。这些调查虽然名称不同,但是了解中国企业微观状况,致力于形成中国企业微观数据库的努力,却是一以贯之的。
现在,我们把这些不同类型的调查,统一为“中国企业综合调查”,并形成2015年、2016年和2018年三个年度的调查报告予以正式出版。作为一个学术机构开展调查是非常艰难的,开展企业调查更是难上加难。我们之所以要迎难而上,克服了很多想象不到的困难,一路走来最重要的还是不忘初心。
记录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这一历史进程,就是我们的初心。中国奇迹创造的基础是企业的成长,现在又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共同挑战,包括企业能否成功升级至更高附加值、资本更密集的高质量产品生产,企业到底是用机器换人,还是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或是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区域,又或者干脆关门走人等诸多问题。通过深入的CEGS调查,将这些问题持续地观测并记录下来,形成科学、系统和长期跟踪的企业数据库,本身就是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基础数据工程。
为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提供微观数据支撑,就是我们的初心。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工程科学,特别是社会科学的研究,都离不开对企业这一对象的研究,而高质量的数据则是对企业开展高质量学术研究的重要支撑。5G和AI技术在企业中会有哪些应用场景、政府治理会引起企业什么样的行为反应、城市化背景下企业劳动力会有怎样的变化、中美贸易冲突会对企业预期产生怎样的影响、一带一路如何改变中国企业的选择?这一系列问题,都在CEGS的调查内容中,其数据也能给以上研究提供有力的证据。
促进中国特色的智库研究,就是我们的初心。新中国70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被誉之为“中国奇迹”。对这一奇迹的解释,尤其是从中提炼出“中国之治”和“中国之道”,对中国未来发展政策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大价值。CEGS基于对中国企业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和不同年份的调查,能够为这一奇迹的解释提供重要的数据“密码”,能够更加清晰地观测到企业对诸如补贴等政策的反映,也可以为政策的制定提供更好的评估意见。
服务中国企业转向高质量发展,就是我们的初心。企业调查从本质上讲,是对企业的微观观测,并基于这一观测提出企业更高质量发展的科学理论。中国企业要走向高质量发展,实际上比40多年前企业开始的以要素驱动发展的模式更有挑战性,这里涉及企业从重产业到重产品的转变、从重要素到重创新的转变、从重企业家个体到向重系统激励的转变。CEGS基于深入的调查和系统的研究,为企业实现这一系列面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支撑和理论方法。
培养学生具备基于数据的综合能力,就是我们的初心。作为武大质量院所主导的学术调查,重要的参与者就是在校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在CEGS的整个过程中,通过“干中学”,使得同学们系统掌握了数据获取、数据清洗、数据分析和数据研究的能力,并以这一能力为核心,提高了与人沟通、挑战极限和组织管理的良好的人格特质。正是因为这些综合能力的提高,才使得多位参加 CEGS 调查的同学,凭借着 CEGS 的调查经历,成功地被世界著名的企业和大学所录用。
《中国企业综合调查报告(CEGS)——2015》,由我作为调查的总负责人,提出总体构思和篇章逻辑,并组建参与本书写作的团队成员,对每章的具体内容提出写作要求,定期开展讨论修改,并最后修改定稿;由罗连发和李丹丹作为调查的核心组织参与者,具体带领团队开展每一章节的统计研究与内容写作;参与具体章节写作的成员有:吕宵、谭俊、张伟、胡可、黄圆圆、沈笑寒、代丹、陈佳、吴成强、许宁翰、王俊苏、方宁静、肖轶伦、赵晓松、郜蕊、谢超鹏。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武汉大学中国企业调查数据中心主任
程虹
于珞珈山
2019年11月29日
钞小静、沈坤荣:《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质量与中国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14年第6期。
陈斌开、张鹏飞、杨汝岱:《政府教育投入、人力资本投资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管理世界》2010年第1期。
邓翔、朱海华、路征:《劳动力流动与工资收入差距:理论和实证分析》,《人口研究》2018年第42(04)期。
李实、尚列:《国有大中型企业间职工收入差距的分析》,《经济研究》1993年第3期。
李昕、关会娟:《各级教育投入、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统计研究》2018年第3期。
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卿石松、郑加梅:《“同酬”还需“同工”:职位隔离对性别收入差距的作用》,《经济学》(季刊)2013年第1期。
王海港、李实、刘京军: 《城镇居民教育收益率的地区差异及其解释》,《经济研究》2007年第8期。
王美艳:《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工资差异》,《经济研究》2005 年第12期。
王修华、邱兆祥: 《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与实证研究》,《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2期。
王秀刚、程静:《从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角度看收入分配问题》,《新视野》2012年第6期。
杨娟、赖德胜、邱牧远:《如何通过教育缓解收入不平等?》,《经济研究》2015年第9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WS/T 428-2013,成人体重判定。
Becker Gary S.,1962,“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A Theoretical Analysi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70,No.5.
Costa,P.T.&McCrae,R.R.(1992),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Professional Manual.Odessa,FL: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David H.Autor,Michael J.Handel,“Putting Tasks to the Test:Human Capital,Job Tasks,and Wages”,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2013,(02),Vol.31.
Kristen Keith,Abagail McWilliams,1999,“The Returns to Mobility and Job Search by Gender”,L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Vol.52,No.3.
Maertz C.,Campion M.,2004,“Profiles in Quitting:Integrating Process and Content Turnover Theory”,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Vol.47,No.4.
Mattila,J.P.,1974,“Job Quitting and Frictional Unemploy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1.64.
O’Connell,Matthew,“Mei-Chuan Kung.The Cost of Employee Turnover”,Industrial Management,Jan.2007,Vol.49,Issue 1.
Parsons,D.O.,1972,“Specific Human Capital:an Application to Quit Rates and Layoff Rat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80.
Theodore W.Schultz,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and Urban Competitiveness,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