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历史资料类
吉林省地方戏曲研究室:《二人转传统剧目汇编1》,1980年10月。
吉林省地方戏曲研究室:《二人转传统剧目汇编2》,1981年10月。
吉林省地方戏曲研究室:《二人转传统剧目汇编3》,1982年11月。
吉林省地方戏曲研究室编:《二人转史料1》,1962年。
吉林省地方戏曲研究室编:《二人转史料3》,1980年9月。
吉林省地方戏曲研究室编:《二人转史料4》,1982年8月。
吉林省艺术研究所:《二人转说口汇编1》,1984年10月。
耿英编:《二人转传统作品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王也夫、于永江编:《吉林二人转选·现代作品集》,时代文艺出版1991年版。
王也夫、于永江编:《吉林二人转选·传统作品集》,时代文艺出版1991年版。
高发口述,苗中一记录整理:《二人转传统剧目汇编4》,吉林省艺术研究所,1990年6月。
王木箫编:《1780—1946吉林省二人转记事1》,吉林省艺术研究所,1986年4月。
于永江编写:《1947年10月—1984年12月吉林省二人转纪事2》,吉林省艺术研究所,1986年10月。
马思周、姜光辉:《东北方言词典》,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吉林省文化厅:《四平市戏曲志》,1988年编印。
王肯等:《东北俗文化史》,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1版。
李微:《东北二人转史》,长春出版社1990年版。
曹保明:《乌拉手记——东北民俗的田野考察》,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
路遇:《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任光伟:《艺野知见录》,春风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李治亭等:《关东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周永康:《清朝开国史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霍长和、金芳:《二人转档案》,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佟悦:《关东旧风俗》,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杨余练等编著:《清代东北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二 中国著作类
高小康:《丑的魅力》,上海文化出版社1993年版。
王兆一、王肯:《二人转史论》,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王肯:《土野的美学》,时代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田子馥:《二人转本体美学》,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李银河:《福柯与性——解读福柯〈性〉》,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童恩正:《文化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杨朴:《二人转与东北民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佴荣本:《笑与喜剧美学》,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朱立元、李钧主编:《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 (上卷),高等教育出版2002年版。
朱立元、李钧主编:《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 (下卷),高等教育出版2002年版。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朱光潜:《诗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李泽厚:《美学旧作集》,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李建军:《小说修辞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周大鸣、郭正林等:《中国乡村都市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周大鸣编著:《现代都市人类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王娟:《民俗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陶立璠:《民俗学概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陶东风:《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汪民安等编:《后身体:文化、权力与生命政治学》,吉林人民出版2003年版。
王建刚:《狂欢诗学——巴赫金文学思想研究》,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丁一夫编著:《东北人是咋样的》,金城出版社2002年版。
江帆:《民间口承叙事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刘振德主编:《二人转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
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李小娟主编:《走向中国的日常生活批判》,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杨朴:《戏谑与狂欢——新型二人转艺术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王铁夫:《二人转研究》,春风文艺出版社1962年版。
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中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彭雅青:《沸点制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章人英主编:《社会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
赵无眠、余秋雨、程黧眉等:《东西南北中国人》,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吉林省戏剧理论学会:《关东戏剧论》,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
三 汉译西方著作类
[英]鲍桑葵:《美学史》,张今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德]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意]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美]萨丕尔:《语言论》,陆卓元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夏铸九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王志弘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德]黑格尔:《美学》(第3卷上册),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瑞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冯川、苏格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捷]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孟湄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
亚里士多德:《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苏联]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白春仁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苏联]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苏联]巴赫金:《小说理论》,白春仁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苏联]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王炜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美]艾·阿·瑞恰慈:《文学批评原理》,杨自伍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经校本)》,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美]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付礼军译,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苏]A.齐斯:《马克思主义美学基础》,彭吉象译,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癫狂与文明》,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奥]弗洛伊德:《释梦》,孙名之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日]池上嘉彦:《符号学入门》,张晓云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英]查·索·博尔尼:《民俗学手册》,程德祺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英]霭理士:《性心理学》,潘光旦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德]哈拉尔德·韦尔策编:《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季斌、王立君、白锡堃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美]朱利安·史徒华:《文化变迁的理论》,张恭启译,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版。
[美]本杰明·李·沃尔夫:《论语言、思维和现实——沃尔夫文集》,高一虹等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
[德]阿斯特莉特·埃尔、冯亚琳主编:《文化记忆理论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英]泰勒《原始文化》,连树生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法]加缪:《西西弗的神话:加缪荒谬与反抗论集》,杜小真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英]本·海默尔:《日常生活与文化理论导论》,王志宏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英]弗雷泽:《金枝》,徐育新等译,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蒲隆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美]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周晓虹、徐彬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美]F.R.詹姆逊:《文化研究和政治意识》,王逢振主编《詹姆逊文集》(第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德]席勒:《美育书简》,蒋孔阳、李醒尘主编《十九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德国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四 论文类
高小康:《都市文化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文杂志》2006年第2期。
高丙中:《中国民俗学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民俗研究》2008年第3期。
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陈钧:《二人转音乐与莲花落》,《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靳蕾:《二人转编曲研究》,《艺术研究》1993年第1期。
李季云、姜婷婷:《东北喜剧小品言说张力的语言学批评》,《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3期。
马平安、楚双志:《移民与新型关东文化》,《辽宁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
沈杏培、姜瑜:《当代小说中傻子母题的诗学阐释》,《理论与创作》2005年第1期。王木箫:《二人转的源流》,《艺术研究》1999年第6期。
白晓颖:《二人转的早期形态探析》,《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0年第4期。
王木箫:《民间二人转现状幽思录》,《戏剧文学》2002年第11期。
王天勇:《论黄宏小品的主流意识形态特征及其表现手法》,《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王红箫:《同地异天:二人转的嬗变——二人转现状的深层分析》,《文艺争鸣》2007年第11期。
宁国利:《狂欢的二人转——为二人转辩说》,《安徽文学》2007年第12期。
周福岩:《东北民间笑谑艺术初探——以东北方言与“二人转”为例》,《辽宁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秦良杰:《喜剧小品的意识形态分析——以黄宏、赵本山为例》,《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董海潮:《试谈二人转的说口》,《戏剧文学》2003年第4期。
李江江:《二人转丑角艺术探微》,《戏剧文学》2003年第4期。
王崇:《二人转形式美的价值及其本体属性》,《艺术研究》1990年第3期。
袁文波:《二人转审美取向漫议》,《艺术研究》1992年第4期。
李树芳:《从美学角度看二人转的发展优势》,《艺术研究》1992年第4期。
常晓华:《散论二人转与审美知觉》,《艺术研究》1992年第4期。
田子馥:《关东民间艺术审美判断》,《戏剧文学》1998年第1期。
王木箫:《二人转美学三题》,《戏剧文学》2002年第1期。
李映:《满族文化与东北二人转》,《戏剧文学》1996年第3期。
孙喜军:《创造欢乐——对二人转文化精神的思考》,《戏剧文学》 1996年第7期。
王兆一:《为了独家的优势》,《艺术研究》1992年第4期。
王红箫:《你的艺术》,《戏剧文学》1990年第5期。
吕树坤:《关于二人转本体特征的再认识》,《戏剧文学》1994年第5、6期。
王红箫:《活的艺术:一种不拘体系的体系》,《戏剧文学》1994年第5、6期。
王红箫:《你我他结构——在“中国民间”与“西方先锋”的背后》,《戏剧文学》1996年第10期。
杨朴、李艳荣:《二人转:奇特的叙述体戏剧》,《戏剧文学》1998年第11期。
段昆仑:《土、野、迷狂、浪——略说二人转的艺术特征与生命活力》,《戏剧文学》2000年第9期。
杨朴:《粗鄙:二人转艺术的本质》,《戏剧文学》2004年第7期。
林柏奎:《二人转的“逗”和“扯”与“半、变、活”》,《戏剧文学》2003年第12期。
赵凤山:《论二人转起源于萨满歌舞》,《满族研究》2003年第4期。
王木箫:《回归本体 跨越时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二人转艺术的自我认知》,《戏剧文学》2000年第9期。
范春双:《回归本体——关于二人转艺术走向的思考》,《戏剧文学》2000年第8期。
梁海:《二人转现象的双重解读》,《中国戏剧》2004年第7期。
王红箫:《解构、建构——关于东北民间戏剧二人转》,《文艺争鸣》2004年第3期。
吴文科:《二人转:当代中国审美风尚的一个支点》,《艺术评论》2004年第11期。
王兆一:《二人转现状剖析》,《艺术评论》2004年第11期。
孙立亭:《当前二人转发展形势的解读》,《艺术广角》2005年第2期。
蒋慧明:《从农村大炕走进城市包厢的二人转》,《艺术评论》2004年11期。
罗辑:《境遇·谱系·品味——二人转文化的几个边缘话题》,《戏剧文学》2004年第3期。
张爱兵:《浅谈二人转的雅与俗》,《戏剧文学》2004年第5期。
李家君:《二人转:狂欢之后——对东北二人转的阐释和反思》,《渤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周福岩:《方言、二人转与东北地域文化问题》,《民俗研究》2007年第2期。
程金花:《现代二人转变与不变的艺术性质》,《黑龙江史志》2007年第7期。
张荔:《大众消费时代二人转演出的转型态势刍议》,《戏剧文学》2007年第7期。
孙艳红:《东北喜剧小品中的二人转现象》,《戏剧文学》2007年第11期。
阎丽杰:《二人转与尼采的酒神精神》,《沈阳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宁国利:《“畸变”背后的“狂欢”——浅析二人转的“戏仿”》,《戏剧文学》2009年第11期。
王红箫:《二人转变异现象的文化阐释》,《文艺争鸣》2009年第9期。
江朝辉:《边缘与中心的对话——狂欢化理论视域下的赵本山喜剧小品文化》,《东方丛刊》2006年第6期。
孙艳红:《东北喜剧小品中的东北文化现象透视》,《戏剧文学》2006年第4期。
齐东武:《从关联理论看东北小品中的话题突转幽默——以赵本山的作品为例》,《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年第12期。
苏景春:《转坛上讲古唱史第一剧〈姜太公卖面〉——二人转传统剧目流变考证》,《戏剧文学》2014年第11期。
苏景春:《从仙到人〈锯大缸〉——二人转传统剧目流变考证》,《戏剧文学》2012年第5期。
孙红侠:《二人转戏俗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