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作者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
一 中文专著类
[1]安学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云南巍山彝族打歌为例》,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2]郝苏民、文化主编《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北各民族在行动》,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3]包桂荣等:《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以蒙古族为例》,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
[4]单霁翔:《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单霁翔:《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戴彦:《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适应性保护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邓显超:《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8]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0]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1]方明、薛玉峰、熊燕:《历史文化村镇与发展指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
[12]樊传庚:《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方慧等:《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14]高轩:《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政法保护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15]高丙中:《现代化与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6]高丙中、纳日碧力戈等:《现代化与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7]高其才:《中国习惯法论》,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
[18]高发元:《中国民族村寨调查丛书》,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编:《国家民委民族政策文件选编(1979—1984)》,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20]国家民委办公厅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政策法规选编》,中国民航出版社1997年版。
[21]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编著:《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经验研究》,民族出版社2013年版。
[22]国务院法制办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法制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法规司、城乡规划司共同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释义》,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23]胡惠林:《文化政策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24]何龙群:《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5]黄海珠:《民族旅游村寨建设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26]李墨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法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27]李资源等:《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8]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学苑出版社2009年版。
[29]李珊:《新中国文化政策与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的发展》,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0]李资源:《中国共产党民族法制建设史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1]林庆:《民族记忆的背影: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2]雷振扬:《中国特色民族政策的完善与创新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33]贾银忠:《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程》,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34]金炳镐、王铁志主编:《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5]金炳镐主编:《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第二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6]金炳镐主编:《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7]金炳镐主编:《中国改革开放30年民族政策发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8]金炳镐:《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发展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9]金炳镐、青觉:《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与实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0]金炳镐主编:《新中国民族政策60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1]金炳镐主编:《新中国民族理论60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2]康保成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43]马京:《中国民族村寨调查纪实》,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4]马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变迁中的地方社会——以歌谣为中心的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5]马林:《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论》,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46]马曼丽等:《中国西北跨国民族文化变异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47]马克林:《回族传统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8]马丽雅等编:《中国民族语文政策与法律评述》,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49]马京、李菊梅:《中国民族村寨调查纪实》,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0]马翀炜、陆群:《中国民族村寨调查——湖南永顺县双凤村调查》,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51]穆殿春、林钧昌:《民族政策概论》,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
[52]普丽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
[53]祁庆富:《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及对策》,参见侯远高、刘明新编《西部开发与少数民族权益保护》,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4]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5]宋蜀华、满都尔图:《中国民族学五十年》,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6]宋志斌:《一个回族村的当代变迁》,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7]司马俊莲:《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法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58]司马俊莲:《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59]司永成:《民族教育政策法规选编》,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
[60]沈桂萍:《少数民族干部教育问题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61]索晓霞:《并非两难的选择:云贵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问题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2]吴浩:《中国侗族村寨文化》,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63]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2014年重印)。
[64]王文章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65]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版。
[66]文日焕、祁庆富主编《民族遗产·第1辑》,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
[67]文日焕、祁庆富主编《民族遗产·第2辑》,学苑出版社2009年版。
[68]文日焕、祁庆富主编《民族遗产·第3辑》,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
[69]王军、董艳主编《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0]王铁志主编《新时期民族政策的理论与实践》,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71]王继光主编《中国西部民族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72]王鹤云:《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立法模式思索》,参见郑成思编《知识产权文丛》(第8卷),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年版。
[73]王金凯、吴恩福:《中国特色村寨实践探索》,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
[74]吴浩:《中国侗族村寨文化》,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75]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
[76]吴一文:《文化多样性与乡村建设》,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77]徐中起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权益保护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8]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9]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0]肖青:《民族村寨文化的现代建构——一个彝族村寨的个案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1]肖琼:《民族旅游村寨可持续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82]肖丽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以云南为例》,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
[83]肖青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村寨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84]杨兆麟:《原始物象:村寨的守护和祈愿》,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5]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86]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87]姚重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88]姚顺增:《云南民族村寨调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三个环节》,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89]易小明等:《民族文化差异与经济发展》,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0]尹绍亭:《民族文化生态村——云南试点报告》,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91]严永和:《论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92]延林、谭宏、刘壮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3]张跃:《中国民族村寨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4]张金鹏、寸云激:《民居与村落:白族聚居形式的社会人类学研究》,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95]张庆善编《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与艺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
[96]张仲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
[97]赵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理论与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98]赵学先:《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99]赵学义、关凯主编《政策视野中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
[100]周勇:《少数人权利的法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01]周欣宜:《传统知识特殊保护制度之探讨》,参见郑成思编《知识产权文丛》(第13卷),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
[102]周岚:《历史文化名城的积极保护与整体创造》,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03]周建明:《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年版。
[104]张跃:《中国民族村寨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5]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
二 期刊类
[1]郝苏民:《文化场域与仪式里的“花儿”——从人类学视野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
[2]郝亚明:《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广西民族研究》2009年第1期。
[3]陈立鹏:《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回顾与评析》,《民族研究》2008年第5期。
[4]陈立鹏等:《我国民族教育政策30年》,《中国民族教育》2008年第11期。
[5]陈仲、李印、杨姗姗:《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式保护研究——以融水苗族系列坡群旅游开发为例》,《前沿》2009年第12期。
[6]陈志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与民族国家认同——以“大禹祭典”为例》,《文化遗产》2010年第2期。
[7]陈兴贵:《多元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8]陈乐齐:《关于少数民族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9]陈路芳:《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功能定位探析》,《云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10]陈燕:《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传统模式与生态博物馆模式比较》,《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11]陈金龙:《包容性发展视野下的西部少数民族文化利益保护》,《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8期。
[12]曹小琳、马小均:《小城镇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启示》,《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3]曹大明、黄柏权、葛政委:《宜昌车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特色”建构及其社会变迁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年第4期。
[14]丁煌:《政策执行》,《中国行政管理》1999年第11期。
[15]丁煌:《利益分析:研究政策执行问题的基本方法论原则》,《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16]丁健、彭华:《民族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及开发模式》,《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7]段超:《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思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18]房亚明:《关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思考》,《农村财政与财务》2011年第3期。
[19]冯静、杨云:《利益视角下的公共政策过程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1期。
[20]方慧:《云南少数民族文物法律保护的问题与思考》,《民族研究》2000年第4期。
[21]高兆明:《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主体问题》,《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0期。
[22]贺能坤:《民族村寨开发的基本要素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1期。
[23]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24]哈正利:《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政策简评》,《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2期。
[25]何永斌:《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与保护策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8期。
[26]黄惠琨:《西双版纳曼景兰旅游新村总策划》,《思想战线》2001年第5期。
[27]黄才贵:《调查研究对民族村寨的认识与保护发展》,《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
[28]黄萍:《创建四川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8期。
[29]黄亮、陆林、丁雨莲:《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旅游学刊》2006年第5期。
[30]黄桂秋、黄燕熙:《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与对策》,《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31]黄涛:《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境保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32]胡祥华:《深入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试点工作》,《民族大家庭》2010年第5期。
[33]姜爱:《湖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经验探析》,《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34]江晓云:《少数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临桂东宅江瑶寨为例》,《经济地理》2004年第4期。
[35]金颖若:《试论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
[36]李洋、王辉:《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动态发展与启示》,《现代财经》2004年第7期。
[37]李善民、毛雅娟、赵晶晶:《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新进展》,《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12期。
[38]李昕:《社会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学理性分析》,《民族艺术》2008年第2期。
[39]李龙熙:《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诠释与解析》,《行政与法》2005年第1期。
[40]李艳晖、陈才佳、罗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的平地瑶蝴蝶歌传承人调查》,《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年第1期。
[41]李晓霞:《论我国民族文化政策的“求同”与“存异”》,《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42]李智伟、张超:《旅游开发中贵州民族村寨文化遗产的保护》,《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43]李安辉:《社会转型期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完善与创新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44]李强:《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社区自主和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
[45]李吉和:《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民族交融——基于中东部地区穆斯林群体的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46]李安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政策探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47]李强:《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社区自主和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
[48]罗永常:《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8期。
[49]罗永常:《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6期。
[50]龙祖坤:《民族地区村寨经济的发展模式探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51]龙运荣:《近十年来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述评》,《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52]郎玉屏:《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10期。
[53]林文勋、张锦鹏:《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经济发展的结构特征》,《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54]林文勋、张锦鹏、杨华星:《云南少数民族村寨经济现状及发展对策》,《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55]牟延林、吴安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政府主导与政府责任》,《现代法学》2008年第1期。
[56]南文渊:《少数民族自治区建立民族特色文化生态保护区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年第1期。
[57]沙爱霞:《宁夏纳家户民族生态旅游村的建设研究》,《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3期。
[58]石雯慧、李忠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研究综述》,《民族论坛》2013年第2期。
[59]申小卉、苏哲:《论民族民间文化的版权保护》,《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60]田敏莉、龙晔生、李忠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以咸丰县官坝村为例》,《民族论坛》2014年第1期。
[61]田敏:“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思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62]谭红春:“关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反思——以中国瑶族盘王节为例》,《广西民族研究》2009年第2期。
[63]唐小冬:“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64]王岚:《四川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贵州民族研究》2013年第6期。
[65]王伯承:《贵州省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66]王戈:《文化多样性与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67]汪立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教育》,《民族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
[68]吴泽荣:《广东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思考——以连南南岗千年瑶寨和乳源必背瑶寨为例》,《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69]肖青、李宇峰:《民族村寨文化的理论架构》,《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70]许宪隆:《文化生态学语境下的共生互补观——关于散杂居民族关系研究的新视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71]严永和:《我国台湾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述评》,《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72]姚顺增:《云南少数民族村寨向“经济型、社会型、全面型”发展》,《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73]杨福泉:《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新论》,《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74]杨顺清:《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原则与政策浅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11期。
[75]杨英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开发——以黔江区小南海镇板夹溪十三寨为视角》,《清江论坛》2011年第4期。
[76]张太保:《论公民监督与制度保障》,《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77]张同基、吴克泽:《村政管理中面临的几个问题和思考——纳家户村调查记》,《宁夏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78]张爱琴:《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传承的政策分析》,《民族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79]张宏玉:《论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交流》2012年第11期。
[80]张华明、滕健:《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CCTV模式——以西双版纳“中缅第一寨”勐景来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3期。
三 学位论文类
[1]陈廷亮:《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2]樊传庚:《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3]韩小兵:《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基本问题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4]黎明:《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承与法律保护》,兰州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5]田艳:《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法律保障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6]吴磊:《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
[7]向明:《基于社区居民感知与态度的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研究——以德夯苗寨为例》,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8]姚俊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政策研究——以来凤县舍米湖村为例》,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四 译文著作类
[1][挪]A.艾德、C.克洛斯、A.罗萨斯:《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教程》(修订第二版),中国人权研究会组织翻译,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新]阿努拉·古纳锡克拉、[荷]塞斯·汉弥林克、[英]文卡特·耶尔:《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权利》,张毓强等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英]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韩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4][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10版),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5][西]比尼亚斯:《当代保护理论》,张鹏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6][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7][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8][瑞典]格德门德尔·阿尔弗雷德松、[挪威]阿斯布佐恩·艾德:《世界人权宣言》《努力实现的共同标准》,中国人权研究会组织翻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英]E.霍布斯鲍姆、T.兰格:《传统的发明》,顾杭、庞冠群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10][美]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
[11][美]肯尼思·D.贝利:《现代社会研究方法》,许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2][美]拉雷·N.格斯顿:《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原理》,朱子文译,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13][德]赖纳·特茨拉大主编《全球化压力下的世界文化》,吴志成、韦苏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4][英]乔治·拉伦:《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戴从容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5][美]斯图亚·S.那格尔编著:《政策研究百科全书》,林明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16][日]松本真澄:《中国民族政策之研究》,鲁忠慧译,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17][加]威尔·金里卡:《少数人的权利》,邓红枫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18][加]威尔·金里卡:《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应奇、葛水林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19][美]韦斯:《商业伦理——利益相关者分析与问题管理方法》,符彩霞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杨竹山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五 网络类
[1]李长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新局面》,2009年6月12日,新华社网站。
[2]国家民委关于印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的通知,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网站。
[3]胡祥华:《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工作的实践与思考》,湖北民宗网,http://www.tujiazu.org.cn/con-tant.asp?channelid=5&classid=21&id=446,2010年。
[4]田力:《关于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思考》,湘西民族网,http://www.xxzmw.com/yj/ ShowInfo.asp?InfoID=1030,2011年。
[5]罗奋飞:《湘西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国民族宗教网,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221864-1.htm,2011年。
[6]田力:《关于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思考》,湘西民族网,http://www.xxzmw.com/yj/ ShowInfo.asp?InfoID=1030,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