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类
(北齐)魏收撰:《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晋)王嘉撰,(梁)箫绮録,齐治平校注:《拾遗记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唐)李延寿撰:《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唐)姚思康撰:《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宋)陈均撰,许沛藻等点校:《皇朝编年纲目备要》,中华书局2006年版。
(宋)郭若虚撰:《图画见闻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
(宋)李昉等编,张国风会校:《太平广记会校》,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版。
(宋)王溥撰:《唐会要》,株式会社中文出版社1978年版。
(宋)徐梦莘撰:《三朝北盟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宋)杨仲良撰,李之亮点校:《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元)刘大彬:《茅山志》,收入《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
(明)陈邦瞻撰:《宋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7年版。
(清)毕沅编著:《续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7年版。
(清)黄以周等辑注,顾吉辰点校:《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中华书局2004年版。
(清)嵇璜编著:《钦定续通志》,文渊阁四库本。
(清)潘永因撰:《宋稗类钞》,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
陈克明点校:《周敦颐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大藏经补编》(电子版),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16年版。
《大正藏》(电子版),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16年版。
《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龚鹏程、陈履安主编:《中华续道藏》初辑,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版。
孔凡礼点校:《西溪丛语、家事旧闻(合编)》,中华书局1993年版。
林尹注译:《周礼今注今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
栾贵明主编:《黄帝集》,新世界出版社2016年版。
《卍新续藏》(电子版),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16年版。
王国轩、王秀梅译注:《孔子家语》,中华书局2009年版。
叶贵良:《敦煌本〈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辑校》,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叶贵良:《敦煌本〈太上洞渊神咒经〉辑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叶贵良:《敦煌本〈太玄真一本际经〉辑校》,巴蜀书社2010年版。
佚名:《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外二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
张双棣:《淮南子校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周作明点校:《无上秘要》,中华书局2016年版。
邹德金整理:《名家评注史记》,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专著
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中华书局1963年版。
陈文龙:《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研究》,齐鲁书社2015年版。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陈垣:《道家金石略》,陈智超主编《陈垣全集》第四册,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丁煌:《汉唐道教论集》,中华书局2009年版。
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葛兆光:《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家的思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胡孚琛:《道教通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孔令宏:《道教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孔令宏:《道教新探》,中华书局2011年版。
李丰楙:《六朝隋唐仙道类小说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版。
李志鸿:《道教天心正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刘咸炘:《道教征略》,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刘屹:《经典与历史:敦煌道经研究论集》,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刘仲宇:《道教法术》,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卢国龙:《道教哲学》,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牟宗三:《才性与玄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潘雨廷:《道藏书目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潘雨廷:《道教史从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潘雨廷:《道教史发微》,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卿希泰、王志忠、唐大潮:《中国道教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卿希泰:《中国道教思想史纲》,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任继愈:《道藏提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释圣凯:《晋唐弥陀净土的思想与信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孙亦平:《道教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孙亦平:《杜光庭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孙亦平:《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汤一介:《早期道教史》,昆仑出版社2006年版。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及其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王承文:《敦煌古灵宝经与晋唐道教》,中华书局2002年版。
王皓月:《析经求真:陆修静与灵宝经关系新探》,中华书局2017年版。
王卡:《敦煌道教文献研究:综述·目录·索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
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
王育成:《道教法印令牌探奥》,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萧登福:《道家道教与中土佛教初期经义发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萧登福:《六朝道教灵宝派研究》,新文丰出版社1997年版。
谢世维:《天界之文:魏晋南北朝灵宝经典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版。
许地山:《道教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叶贵良:《敦煌道经词语考释》,巴蜀书社2009年版。
叶贵良:《敦煌道经写本与词汇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版。
张勋燎、白冰:《中国道教考古》,线装书局2006年版。
赵益:《六朝隋唐道教文献研究》,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
钟来因:《长生不死的探求——道经〈真诰〉之迷》,文汇出版社1992年版。
朱越利:《道经总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法]索安:《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吕鹏志、陈平等译,中华书局2002年版。
[美]伯夷:《道教研究论集》,孙齐、田禾、谢一峰、林欣仪等译,秦国帅、魏美英、纪赟、谢世维等校,中西书局2015年版。
[日]大渊忍尔:《论古灵宝经》,刘波译,王承文校,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3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日]吉川忠夫、麦谷邦夫编:《真诰校注》,朱越利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日]神冢淑子:《六朝道教思想の研究》,创文社1999年版。
[日]洼德忠:《道教史》,萧坤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日]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李庆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日]小林正美:《唐代的道教与天师道》,王皓月译,齐鲁书社2013年版。
[日]小林正美:《新范式道教史的构建》,王皓月译,齐鲁书社2014年版。
[日]小林正美:《中国的道教》,王皓月译,齐鲁书社2010年版。
期刊
包文钊:《略说斋醮源流》,《中国道教》1991年第2期。
陈文龙:《走向民间的道派——上清灵宝东华派略述》,《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第2期。
丁宏武:《葛洪卒年考》,《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2期。
丁煌:《台北藏明宣德本〈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初研》,原载《道学初探》第二号,1989年版,第1—50页,后收入其论文集《汉唐道教论集》。
范立舟:《南宋元代符箓道的发展与净明道的出现及其思想特质》,《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9年第3期。
郭树森:《阁皂宗灵宝道述论》,《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9期。
郭硕知:《道教的“三天”说》,《中国道教》2013年第2期。
郭武:《净明道与传统道派关系考述》,《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洪百坚、李远国:《论道教法印的功用与文化价值》,《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01年第6期。
胡孚琛:《唐代道教流派概说》,《中国道教》1991年第3期。
黄敬愚:《汉代医、巫、仙之关系考》,《中医药文化》2006年第4期。
蓝日昌:《宗派与灯统——论隋唐佛教宗派观念的发展》,《成大宗教与文化学报》2004年第4期。
李刚:《试论隋代道教》,《江西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
李绍华:《阁皂山概述》,《中国道教》1994年第3期。
李远国:《道教符箓与咒语的初步探讨》,《中国道教》1991年第3期。
李远国:《略考巴蜀地区的道教法印——以“灵宝大法司印”为例》,《文史杂志》2003年第6期。
李远国:《论道教灯仪的形成与文化功用》,《中国道教》2003年第2期。
李志鸿:《〈度人经〉与宋元道教》,《中国道教》2010年第5期。
梁德华:《〈灵宝领教济度金书〉与〈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对虚皇坛的描述之比较》,《中国道教》2008年第2期。
刘屹:《唐代的灵宝五方镇墓石研究》,《唐研究》第17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刘屹:《“元始旧经”与“仙公新经”的先后问题——以“篇章所见”的古灵宝经为中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刘昭瑞:《“东治三师”、“三五将君”、“大一三府”、“南帝三郎”考——谈镇江东晋墓所出道教印》,《考古》1995年第5期。
刘仲宇:《〈度人经〉与婆罗门思想》,《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3年第3期。
刘仲宇:《简论道教法术科仪的表演特征》,《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2期。
吕鹏志:《法位与中古道教仪式的分类》,《宗教学研究》2012年第2期。
罗燚英:《六朝道教三官司命考述》,《北方论丛》2013年第6期。
蒲亨强:《道教科仪音乐历史考察(上)》,《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蒲亨强:《道教科仪音乐历史考察(下)》,《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邵文实:《敦煌道教试述》,《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2期。
史孝君:《论炼度仪》,《中国道教》2004年第1期。
孙瑞雪:《魏晋南北朝道教传授仪式中的盟誓》,《世界宗教研究》2013年第3期。
孙亦平:《从跨文化视域看道教在越南传播的特点》,《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孙亦平:《道教与基督教的幸福观比较——以葛洪与奥古斯丁为例》,《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孙亦平:《“即世而超越”:论道教的出世与入世——读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深圳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2期。
孙亦平:《论道教心性论的哲学意蕴与理论演化》,《哲学研究》2005年第5期。
孙亦平:《论道教幸福观的特点及现代意义》,《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8月刊。
孙亦平:《论净明道三教融合的思想特色》,《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2期。
孙亦平:《清静与清净:论唐代道教心性论的两个致思向度——以杜光庭思想为视角》,《哲学研究》2016 年第9 期。
孙亦平:《吴地道教概述》,《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第3期。
汪桂平:《道教涂炭斋法初探》,《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4期。
汪桂平:《鄂东地区民间道士所用度亡科书的研究——兼论〈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的流传地域》,《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3期。
王承文:《东晋南朝之际道教对民间巫道的批判——以天师道和古灵宝经为中心》,《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王承文:《古灵宝经“元始旧经”和“新经”出世先后考释——兼对刘屹博士系列质疑的答覆》,《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王承文:《陆修静道教信仰从天师道向灵宝经转变论考(上)——以陆修静所撰〈道门科略〉为起点的考察》,《宗教学研究》2014年第2期。
王承文:《陆修静道教信仰从天师道向灵宝经转变论考(下)——以陆修静所撰〈道门科略〉为起点的考察》,《宗教学研究》2014年第3期。
王皓月:《三天正法经的成书与演变》,《世界宗教文化》2013年第6期。
王利民、沈巡天:《“九天”与“九神”考》,《云梦学刊》2005年第5期。
王育成:《考古所见道教简牍考述》,《考古学报》2003年第4期。
王育成:《明武当山金龙玉简与道教投龙》,《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3期。
王育成:《中国古代道教法印研究》,《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3年第2期。
王育成:《中国古代道教奇异符铭考论》,《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7年第2期。
王宗昱:《〈太上灵宝五符序〉里的传说》,《2006道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吴成国、曹林:《论陆修静与刘宋时期灵宝道教的流行》,《宗教学研究》2014年第2期。
谢世维:《宋元时期的“东华派”探讨 ——系谱、圣传与教法》,《东吴中文学报》2012 年第23期。
杨维中:《心性本体与道性道体:中国佛教心性论对道教心性论的影响》,《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2期。
易宏:《日本学者的道教仪式研究》,《弘道》2007年第4期。
贠信常:《道教斋醮略述》,《中国道教》1991年第1期。
袁志鸿、宁明伦:《葛玄——灵宝派在铅山玉虚观的传承》,《中国道教》2000年第5期。
曾召南:《三十六天说是怎样形成的》,《中国道教》1993年第3期。
詹石窗:《宁全真科仪著述与医学养生》,《宗教学研究》1999年第2期。
张金涛、张青剑:《天师道的符、箓、斋、醮初探》,《江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张泽洪:《道教灵宝派授箓论略》,《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4期。
张泽洪:《道教三洞学说及其在中古道教史上的影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张泽洪:《阁皂山灵宝派初探》,《中国道教》2004年第2期。
张泽洪、景志明:《唐代长安道教》,《宗教学研究》1993年第Z1期。
张泽洪:《净明道在江南的传播及其影响——以道派关系史为中心》,《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3期。
张泽洪:《论道教的灵宝斋法》,《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张泽洪:《明代道士周思得与灵官法》,《中国道教》2006年第3期。
张泽洪:《宋代道教斋醮》,《宗教学研究》1996年第1期。
张泽洪:《唐宋元明时期斋醮述略》,《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第2期。
张泽洪:《周思得与〈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中国道教》1998年第1期。
[法]司马虚:《最长的道经》,刘屹译,《法国汉学》第7辑。
[日]神冢淑子:《六朝灵宝经中的葛仙公(上)》,钦伟刚译,《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3期。
[日]神冢淑子:《六朝灵宝经中的葛仙公(下)》,钦伟刚译,《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4期。
[日]小林正美:《道教“三洞”思想的形成及目的》,李之美译,《国际汉学》2014年9月刊。
[日]小林正美:《东晋时期道教的终末论》,《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第4期。
学位论文
胡百涛:《六朝道教上清派存思道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年。
李静:《古上清经史若干问题的考辨》,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9年。
李丽凉:《北宋神霄道士林灵素与神霄运动》,博士学位论文,香港中文大学,2006年。
王驰:《宋元清微雷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14年。
王皓月:《东晋、南朝的天师道与〈灵宝经〉》,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2015年。
王玲霞:《唐玄宗道儒佛思想研究——以注疏三经为基础》,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16年。
张超然:《六朝道教上清经派存思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国立”政治大学,1997年。
张超然:《系谱、教法及其整合:东晋南朝道教上清经派的基础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台湾“国立”政治大学,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