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外文专著
[1]Fredric,Jameson,Marxism And For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1.
[2]Fredric,Jameson,The Political Unconcious .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83.
[3]Fredric,Jameson,The Ideologies of Theory Essays 1971-1986 The Syntax of History .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88.
[4]Fredric,Jameson,Signatures of The Visible .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0.
[5]Louis,Althusser,For Marx .Allen Lane The Penguin Press,1969.
[6]Louis,Althusser,Reading Capital .NLB,1970.
[7]Louis,Althusser,Politics And History .NLB,1972.
[8]Louis,Althusser,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 .NLB,1971.
[9]Louis,Althusser,Essays In Self-criticism .NLB,1976.
[10]Adam,Roberts,Fredric Jameson .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6.
[11]Sean,Homer,Fredric Jameson .Politity Press,1998.
[12]Arthur,Asa,Berger,The Postmodern Presence .AltaMira Press,1998.
[13]David,Harvey,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Oxford:Basil Blackwood,1989.
[14]Perry,Anderson,Arguments Within English Marxism .NLB and Verso editions,1980.
[15]Perry,Anderson,English Ques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Verso,1992.
[16]E.P.,Thompson,The Poverty of Theory:Or An Orrery of Errors .Merlin Press,1978.
[17]Bryan.D.Palmer,The Making of E.P.Thompson:Marxism,Humanism,and History .New Hogtown Press,1981.
[18]Jean Baudrillard,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4.
二 外文文章
[1]Fredric,Jameson,“Periodizing The 60s”.Duke University Press,Social Text,No.9/10,(Spring-Summer,1984),pp.178-209.
[2]Fredric,Jameson,“Culture And FinanceCapital”.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ritical Inquiry,Vol.24,No.1(Autumn,1997),pp.246-265.
[3]Fredric,Jameson,“Demystifying The Ideology Of Modernism”.The Bulletin of the Midwest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Vol.8,No.1(Spring,1975),pp.1-20.
[4]Fredric,Jameson,“The Politics Of Theory:Ideological Positions In The Postmodernism Debate”.New German Critique,No.33,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Autumn,1984),pp.53-65.
[5]Fredric,Jameson,“Ideology,Narrative Analysis,And Popular Culture”.Theory And Society,Vol.4,No.4(Winter,1977),pp.543-559.
[6]Fredric,Jameson,“Soseki And Western Modernism”.boundary 2,Vol.18,No.3,Japan in the World(Autumn,1991),pp.123-141.
[7]Fredric,Jameson,“From Criticism To History”.New Literary History,Vol.12,No.2,Interpretation and Literary History(Winter,1981),pp.367-375.
[8]Fredric,Jameson,“The Theoretical Hesitation:Benjamin's Sociological Predecessor”.Critical Inquiry,Vol.25,No.2,“Angelus Novus”:Perspectives on Walter Benjamin(Winter,1999),pp.267-288.
[9]Fredric,Jameson and Anders,Stephanson,“Regarding Postmodernism——A Conversation With Fredric Jameson”.Social Text,No.21,Universal Abandon,The Politics of Postmodernism(1989),pp.3-30.
[10]Fredric,Jameson,“Ideology And Symbolic Action”.Critical Inquiry,Vol.5,No.2(Winter,1978),pp.417-422.
[11]Fredric,Jameson,Leonard Green,Jonathan Culler,“Richard Klein Interview:Fredric Jameson”.Diacritics,Vol.12,No.3(Autumn,1982),pp.72-91.
[12]Michel,De,Certeau.,Fredric,Jameson,“Carl Lovitt On The Opositional Practices of Everyday Life”.Social Text,No.3(Autumn,1980),pp.3-43.
[13]Cornel,West,“Fredric Jameson's Marxist Hermeneutics”.boundary 2,Vol.11,No.1/2,Engagements:Postmodernism,Marxism,Politics(Autumn,1982-Winter,1983),pp.177-200.
[14]Fredric,Jameson and Michael,Speaks,“Envelopes And Enclaves:The Space Of Post-civil Society(An Architectural Conversation)”.Assemblage,No.17(Apr.,1992),pp.30-37.
[15]Dana,Polan,“The Ideologies Of Theory:Essays,1971-1986 by Fredric Jameson”.SubStance,Vol.19,No.1,Issue 61:Special Issue:Voice-Over:On Technology(1990),pp.110-112.
[16]John,Pizer,“Jameson's Adorno Or The Persistence Of The Utopian”.New German Critique,No.58(Winter,1993),pp.127-151.
[17]Mark,Krupnick,“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By Fredric Jameson”.The Journal of Religion,Vol.72,No.4(Oct.,1992),pp.636-637.
[18]Mark,Poster,“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Narrative As A Socially Symbolic Act.by Fredric Jameson”.Nineteenth-Century Fiction,Vol.36,No.2(Sep.,1981),pp.252-256.
[19]Peter,Osborne,“A Marxism For The Postmodern?Jameson's Adorno”.New German Critique,No.56,Special Issue on Theodor W.Adorno(Spring-Summer,1992),pp.171-192.
[20]Alex,Callinicos,“Whither Marxism?”.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Vol.31,No.4(Jan.27,1996),pp.9-17.
[21]Paul,Wood,“Against Postmodernism:A Marxist Critique By Alex Callinicos”.Oxford Art Journal,Vol.14,No.1(1991),pp.95-100.
[22]Alex,Callinicos and Paul,Wood,“Marxism and Modernism:An Exchange Between Alex Callinicos and Paul Wood”.Oxford Art Journal,Vol.15,No.2(1992),pp.120-125.
[23]Dora,Apel,“A Singular Modernity:Essay On The Ontology Of The Present By Fredric Jameson”.Contemporary Sociology,Vol.33,No.2(Mar.,2004),pp.201-202.
[24]Richard,Shusterman,“Postmodernism AndThe Aesthetic Turn”.Poetics Today,Vol.10,No.3(Autumn,1989),pp.605-622.
[25]G.Lawrence,“The Ideologies Of Theory:Essays,1971-1986 By Fredric Jameson”.Poetics Today,Vol.10,No.3(Autumn,1989),pp.605-622.
[26]Martin,Jay and Jane,Flax,“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By Fredric Jameson”,History and Theory,Vol.32,No.3(Oct.,1993),pp.296-310.
[27]Arvind,Rajagopal,“The Cultures Of Globalization By Fredric Jameson;Masao Miyoshi”.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59,No.2(May,2000),pp.388-390.
[28]E.P.Thompson,“The Peculiarities Of The English”.The Socialist Register 1965,pp.311-362.
[29]Ioan,Davies,“British Cultural Marxis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tics,Culture and Society,Vol.4,No.3,1991.
[30]Douglas,Kellner,“Cultural Marxism And Cultural Studies”.http://www.gseis.ucla.edu/faculty/kellner.
[31]Sylvere,Lotinger and Jean,Baudrillard,“Forgetting Baudrillard”.Social Text,No.15(Autumn,1986).pp.140-144.
三 中文专著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0卷,人民出版社。
[3][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4][德]卡尔·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王南湜、荣新海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5][德]马克斯·霍克海默、特奥多·威·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6][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7][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8][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9][法]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10][法]路易·阿尔都塞:《黑格尔的幽灵——政治哲学论文集(1)》,唐正东、吴静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法]让-保罗·萨特:《辩证理性批判》,林骧华、徐和瑾、陈伟丰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12][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3][法]路易·阿尔都塞、艾蒂安·巴里巴尔:《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14][日]今村仁司:《阿尔都塞认识论的断裂》,牛建科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5][英]佩里·安德森:《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余文烈译,东方出版社1989年版。
[16][英]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高铦、文贯中、魏章玲译,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7][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余其铨、赵常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18][英]凯蒂·索珀:《人道主义与反人道主义》,廖申白、杨清荣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19][美]伊·库兹韦尔:《结构主义时代:从莱维-斯特劳斯到福科》,尹大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20][美]弗莱德·R.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万俊人、朱国钧、吴海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1][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慎之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2][捷克]卡莱尔·科西克:《具体的辩证法——关于人与世界问题的研究》,傅小平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23][美]詹姆逊著,王逢振主编:《詹姆逊文集》1—4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4][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詹明信批评理论文选》,陈清侨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25][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识》,王逢振、陈永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6][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晚期马克思主义——阿多诺,或辩证法的韧性》,李永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7][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布莱希特与方法》,陈永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8][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王逢振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9][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转向》,胡亚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0][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时间的种子》,王逢振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1][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语言的牢笼·马克思主义与形式》,钱佼汝、李自修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32][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三好将夫编:《全球化的文化》,马丁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3][美]杰姆逊讲演,唐小兵译:《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4][英]肖恩·霍默:《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孙斌、宗成河、孙大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5][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36][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37][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38][德]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39][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40][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解文化——全球化、后现代主义与认同》,杨渝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1][英]詹姆斯·威廉姆斯:《利奥塔》,姚大志、赵雄峰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2][加]大卫·莱昂:《后现代性》,郭为桂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3][法]鲍德里亚:《生产之镜》,仰海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44][法]让·鲍德里亚:《物体系》,林志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5][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6][法]让·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夏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7][法]让·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48][加]大卫·莱昂:《后现代性》第二版,郭为桂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9][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50][德]沃尔夫冈·韦尔施:《我们的后现代的现代》,洪天富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51][法]弗朗索瓦·多斯:《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下卷),季广茂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52][美]威廉·I.罗宾逊:《全球资本主义论——跨国世界中生产、阶级与国家》,高明秀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53][美]埃伦·梅克辛斯·伍德、约翰·贝拉米·福斯特:《保卫历史——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郝名玮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54][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郭英剑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5][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姚仁权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56][英]丹尼斯·德沃金:《文化马克思主义在战后英国》,李凤丹译,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7]俞吾金等:《现代性现象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对话》,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58]吴晓明、邹诗鹏:《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性问题》,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
[59]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主编:《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0]黄安年:《二十世纪美国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61]王守昌:《现代美国哲学》,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62]涂纪亮:《当代美国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3]钱满素:《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三联书店2006年版。
[64]姜琳:《美国保守主义及其全球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65]涂纪亮:《实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及其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6]方生:《后结构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7]高宣扬:《当代法国哲学导论》(下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8]陈宝森:《当代美国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69]王守昌、苏玉昆:《现代美国哲学》,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70]盛宁:《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71]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72]复旦大学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心、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研究国家新基地:《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论丛(第一辑)》,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3]复旦大学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心:《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4]周凡:《后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75]白刚:《瓦解资本的逻辑——马克思辩证法的批判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76]曹天予:《现代化、全球化与中国道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77]汪信砚:《全球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8]陈学明、俞可平:《用另一只眼睛观察当代资本主义》,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
[79]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80]李佃来:《公共领域与生活世界》,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1]曾枝盛:《20世纪末国外马克思主义纲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2]曾枝盛:《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若干问题的最新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3]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编:《当代国外社会主义:理论与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84]胡大平、张亮等著:《资本主义理解史》第五卷“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85]张一兵等:《资本主义理解史》第六卷“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与激进话语中的资本主义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86]张一兵:《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87]衣俊卿:《人道主义批判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8]赵剑英、张一兵:《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89]张一兵、胡大平:《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0]陈越:《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1]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第1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2]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3]李尚忠:《“新马克思主义”析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94]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95]张一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96]李青宜:《阿尔都塞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97]徐崇温:《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98]梁永安:《重建现代性:与杰姆逊对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9]陈永国:《文化的政治阐释学——后现代语境中的詹姆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0]余碧平:《现代性的意义与局限》,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101]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02]李尚忠:《第三条道路?——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的社会批判理论研究》,学苑出版社1994年版。
[103]谢立中、阮新邦主编:《现代性、后现代性社会理论:诠释与评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4][美]萨克文·伯科维奇主编,杨仁敬、詹树魁、蔡春露、甘文平主译:《剑桥美国文学史》第八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
[105][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106]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外国哲学研究室编:《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107]赵一凡:《从卢卡奇到萨义德——西方文论讲稿续编》,三联书店2009年版。
[108]夏凡:《乌托邦困境中的希望——布洛赫早中期哲学的文本学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109][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严蓓雯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10]白刚:《瓦解资本的逻辑——马克思辩证法的批判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1]周穗明等:《20世纪末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学习出版社2008年版。
[112]萧俊明:《文化转向的由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13]洪晓楠等:《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及其影响》,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14]金灿荣编:《美国二十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15]李怀亮、刘悦笛主编:《文化巨无霸——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6]李凤丹:《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研究——基于大众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17][英]大卫·哈维:《地理学中的解释》,高泳源等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118][美]爱德华·W.苏贾著,周宪、许钧主编:《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19][英]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华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20][英]特里·伊格尔顿:《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王逢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21][英]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1780—1950》,高晓玲译,吉林出版集团2011年版。
[122]黄卓越等:《英国文化研究——事件与问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
[123]张一兵主编:《社会批判理论纪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124][英]迈克尔·肯尼:《第一代英国新左派》,李永新、陈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25]张亮编:《英国新左派思想家》,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26]高亚春:《符号与象征——波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27]孔明安:《物·象征·仿真——鲍德里亚哲学思想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28][法]让·波德里亚:《论诱惑》,张新木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29]汪安民:《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30]吴琼:《20世纪美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31]孙江:《“空间生产”——从马克思到当代》,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32]张一兵:《反鲍德里亚——一个后现代学术神话的祛序》,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133]包亚明主编:《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34]包亚明主编:《后大都市与文化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35][法]米歇尔·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36]陈学明等:《二十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37]何萍:《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东方与西方》,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38]王逢振编:《詹姆逊文集》(1—4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9][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辩证法的效价》,余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140][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重读〈资本论〉》,胡志国、陈清贵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四 中文文章
[1]唐小兵:《后现代主义:商品化和文化扩张——访詹姆逊》,《读书》1986年第3期。
[2]王逢振:《杰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弗里德里克詹姆逊》,《外国文学》1987年第10期。
[3]毛崇杰:《论杰姆逊文化阐释学的哲学基本点》,《哲学研究》1996年第1期。
[4]李瑞华:《总体性与后现代主义——对詹姆逊理论的》,《外国文艺研究》1998年第5期。
[5]王岳川:《杰姆逊:面对后殖民和后现代问题》,《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5期。
[6]陈永国:《詹姆逊:全球化的哲学问题与后马克思主义》,《外国文学》2000年第3期。
[7]加布里埃尔·施瓦布,张叔宁译:《政治无意识的主体:对詹姆逊的反思》,《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1年。
[8]陈学明、卢晓红:《马克思主义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詹姆逊对马克思主义当代意义的论证》,《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8期。
[9]李世涛:《詹姆逊后现代批评及其在中国的接受》,《求索》2002年第6期。
[10]胡大平:《“后现代”的政治思索——析杰姆逊后现代式马克思主义话语》,《福建论坛》2002年第1期。
[11]陈永国:《现代性不是一个概念——詹姆逊论现代性》,《国外理论动态》2002年第10期。
[12]胡亚敏:《詹姆逊的后现代理论再探》,《国外》2002年第4期。
[13]朱立元、王文英:《杰姆逊不是后现代主义者——略论杰姆逊的基本学术立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4]吴学琴:《元批评阐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理论评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年第3期。
[15]藏佩洪:《难以回避的:不是文化霸权,而是资本逻辑——詹姆逊对作为他者的现代性的晚期马克思主义抗争》,《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16]王建疆:《现代性的异延与文化的替补——关于杰姆逊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的思考》,《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5年第8期。
[17]李世涛:《现代性视域中的中国问题——詹姆逊与中国现代性道路的选择》,《东南学术》2005年第5期。
[18]李世涛:《后现代文化理论建构中的批判性视角——论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运作》,《深圳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19]刘梅:《新术语与真精神——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观》,《学术研究》2005年第11期。
[20]玛丽亚·伊莉莎,王逢振译:《理论的丑闻:詹姆逊论现代性——评〈单一的现代性〉》,《外国文学》2005年第3期。
[21]董亦佳:《杰姆逊:从现代走向后现代》,《东岳论丛》2005年第2期。
[22]袁久红、陈培永:《论詹姆逊晚期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美学》,《艺术百家》2006年第7期。
[23]李世涛:《重构全球化的抵抗空间——以詹姆逊的全球化理论为中心》,《现代哲学》2006年第2期。
[24]李世涛:《走向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学——詹姆逊的阐释理论》,《河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25]朱康:《帝国主义与帝国主义地形志——福柯、斯皮瓦克、杰姆逊之间的两次“对话”》,《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6年第2期。
[26]李世涛:《文化转向中的批评实践——詹姆逊的文化批评》,《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27]董国礼:《詹姆逊的空间化思考:从超空间到认知测绘美学》,《社会》2006年第6期。
[28]李世涛:《重构时空的政治维度——詹姆逊后现代美学中的时空理论》,《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29]刘梅:《詹姆逊文化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倾向》,《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第6期。
[30]陈永国、尹晶:《詹姆逊与中国后现代理论的缘起》,《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1期。
[31]韩雅丽:《认知测绘:总体性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卢卡奇与詹姆逊思想的反思》,《外语学刊》2007年第5期。
[32]王金珊:《杰姆逊第三世界文化思想探析》,《语文学刊》2007年第11期。
[33]梁苗:《杰姆逊视域中的“后现代主义”》,《武汉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34]赵一凡:《詹姆逊:后现代再现》(上、中、下),《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10—12期。
[35]宋德孝、闫方洁:《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历史主义矛盾的解决——詹姆逊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述评》,《宁波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36]周凡:《后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辨析詹姆逊与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6期。
[37]王维杰:《詹姆逊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辨析》,《学术交流》2008年第3期。
[38]吴开明:《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政治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39]邢立军:《资本、空间与激进政治——论詹姆逊的“认知测绘”概念》,《深圳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40]林慧:《弗里得里克·詹姆逊批评视野中的乌托邦思想》,《东北师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41]王伟:《论詹姆逊辩证批评标准的乌托邦》,《东南学术》2009年第2期。
[42]苏仲乐:《詹姆逊辩证批评阐释下的“乌托邦”》,《外国文学》2009年第3期。
[43]刘梅:《詹姆逊文化理论关键语总体解读》,《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
[44]朱康:《评议的知识考古学和政治经济学——福柯和杰姆逊论语言逻辑的转换》,《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第1期。
[45]李春敏:《论詹姆逊后现代主义空间理论对马克思的继承》,《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2期。
[46]张一兵:《对鲍德里亚〈生产之镜〉的批判性解读》,《哲学研究》2006年第11期。
[47]胡大平:《象征之镜的生产和生产之镜的象征,或马克思和鲍德里亚》,《现代哲学》2007年第2期。
[48]王宏伟:《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生产理论的重大误读》,《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49]张一兵:《何为晚期马克思主义》,《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50]唐正东:《马克思生产方式概念的潜在空间与当代资本主义批判——阿格里塔的晚期马克思主义观简述》,《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51]张亮:《晚期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晚期资本主义”:一种历史考察带》,《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52]张亮:《作为思潮的“晚期马克思主义”》,《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53][美]诺曼·莱文:《马克思以后的当代美国激进主义》,张冀星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4年第1期。
[54]段忠桥:《转向英美,超越哲学,关注“正统”——推进当前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的三点意见》,《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5期。
[55]段忠桥:《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美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56][英]麦克莱伦:《当代美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段忠桥译,《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57]李佃来:《美国马克思主义的流派及其理论进展》(上),《学术月刊》2010年第4期。
[58]李佃来:《美国马克思主义的流派及其理论进展》(下),《学术月刊》2010年第5期。
[59]陈骊骊:《冷战结束后北美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60]何卫华、朱国华:《图绘世界: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教授访谈录》,《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第6期。
[61]王金林:《美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动向》。《学术月刊》2007年第11期。
[62]何萍:《美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63]何萍:《美国“文化唯物主义”及其理论走向》,《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64]王雨辰:《从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到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问题与反思》,《学术研究》2010年第3期。
[65]王雨辰:《作为马哲史研究对象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何以可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3期。
[66]张一兵、蔡云:《从“回到马克思”到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前沿》,《东南学术》2003年第3期。
[67]汪行福:《“西方马克思主义”已经终结了吗——与张一兵教授商榷》,《学术月刊》2006年10期。
[68]欧阳谦:《从文本到文化——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路径问题》,《求是学刊》2006年第5期。
[69]王雨辰:《关于当前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的批判性反思》,《山东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70]陈学明:《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1期。
[71]梁树发:《强化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河北学刊》2007年第4期。
[72]段忠桥:《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概念——与徐崇温同志商榷》,《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73]邹诗鹏:《“西马”当代资本主义研究的文化及历史哲学检视》,《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74]陈学明:《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新认识》,《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9期。
[75]李佃来:《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的“向前做”与“向回做”》,《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4期。
[76]邹诗鹏:《近期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动向》,《理论视野》2008年12期。
[77]何萍:《论文化哲学的普遍性品格及其建构》,《江海学刊》2010年第1期。
[78]陈学明:《论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意义》《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79]何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史与外史的书写》,《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3期。
[80]陈学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美国次贷危机》,《晋阳学刊》2009年第2期。
[81]张一兵、周嘉昕:《如何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终结”?——兼答汪行福教授的质疑》,《学术月刊》2006年10期。
[82]陈学明:《我们今天如何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求是学刊》2001年第4期。
[83]何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传统及其历史嬗变》,《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9年版。
[84]段忠桥:《转向政治哲学与坚持辩证法——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两个方向》,《哲学动态》2006年第11期。
[85]刘怀玉:《消费社会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次重要转向——以列斐伏尔为主线的研究》,《理论探讨》2005年第2期。
[86]王雨辰:《略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转向》,《世界哲学》2002年第5期。
[87]王晓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的理论指向》,《外国文学》2011年第5期。
[88]张秀琴:《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美国的理解及其传播——道格拉斯·凯尔纳教授访谈录》,《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3期。
[89]张亮:《从苏联马克思主义到文化马克思主义——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战后形成》,《人文杂志》2009年第2期。
[90]赵传珍、刘同舫:《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与结构主义之辩》,《哲学动态》2011年第9期。
[91]道格拉斯·凯尔纳(文)张秀琴(译):《文化马克思主义和文化研究》,《学术研究》2011年第11期。
[92]杨建刚、王弦、杰姆逊:《马克思主义与形式——弗雷德里克·杰姆逊教授访谈录》,《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第2期。
[93]杰姆逊、王晴:《〈资本论〉(第一卷)再解读》,《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94]杰姆逊、张旭东、王璞等:《“理论”何为与“现代性”的政治——杰姆逊教授访谈》,《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