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文献
Alexander Cheng-Yuan Huang.Chinese Shakespeares:Two Centuries of Cultural Exchang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9.
Antony Tatlow.Shakespeare,Brecht,and the Intercultural Sign.Duke:Duke University Press,2001.
Gary Taylor.Reinventing Shakespeare:A Cultural History,from the Restoration to the Present.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Harold.Bloom.Shakespeare:The Invention of the Human.Riverhead Books a Member of Penguin Putnam,New York:INC Prese,1998.
Lydia He Liu.Translingual Practice:Literature,National Culture,and Translated Modernity China,1900-1937.Stand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Li Weimin.Shakespeare on the Peking Opera Stage.Multicultural Shakespeare:Translation,Appropriation and Performance,2013,10(25).
Li Weimin.Social Class and Class Struggled:Shakespeare in China in the 1950s and 1960s.Shakespeare Yearbook,2010(17).
Murray J.Levith.Shakespeare in China.New York:CONTINUUM.2004.
Ruru Li.Shashibiya:Staging Shakespeare in China.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3.
Shuyu Kong.Consuming Literature:Best Sellers and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Literary Produc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Stand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Xiao Yang Zhang.Shakespeare in China: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Traditions and Cultures.London: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es.1996.
中文文献
高晓芳:《晚清洋务学堂的外语教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李传松、许宝发:《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朱尚刚:《诗侣莎魂我的父母朱生豪、宋清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季羡林等:《外语教育往事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李伟民:《〈莎氏乐府本事〉及其莎剧注释本在中国——莎剧入华的“前经典化”时期》,《东方翻译》2010年第5期。
林纾:《序》,莎士比亚/兰姆姐弟:《吟边燕语》,林纾、魏易译,中国商务印书馆(上海)译印,光绪三十一年初版。
[英]莎士比亚/兰姆姐弟《莎氏乐府本事》,杨镇华译,启明书局(上海)1937年版。
[英]莎士比亚:《罗马大将该撒》,郎巴特注释,商务印书馆(上海)1924年版。
[英]莎士比亚:《罗马大将该撒》,杨锦森注释,蒋梦麟校订,商务印书馆(上海)中华民国七年版。
邝富灼:《莎士比亚乐府纪略》,商务印书馆(上海)中华民国八年九月初版。(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八月第一版,中华民国二十九年二月第五版。)
[英]莎士比亚/兰姆姐弟:《威匿思商》,沈宝善注释,商务印书馆(上海)1921年版。
T.Takata:《莎氏乐府》(基本英文文库),中华书局(北京)1935年版。
[英]莎士比亚/兰姆姐弟:《暴风雨》,张莘农注释,中华书局(上海)民国二十五年二月版。
沈步洲:《新体莎氏乐府演义》(英汉双解),中华书局(上海)1921年版。
[英]莎士比亚:《麦克白传》,沈宝善注释,商务印书馆(上海)民国元年版。
甘永龙:《原文莎氏乐府本事》,商务印书馆(上海)中华民国二十七年五月版。
梁实秋:《梁实秋文集》(第1—10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
[英]莎士比亚:《暴风雨》,梁实秋译,商务印书馆(上海)民国二十六年五月版。
奚识之:《莎氏乐府本事》,春江书局(上海)1930年版。
[英]查尔斯·兰姆、玛丽·兰姆:《莎氏乐府本事》(英汉对照),何一介译述,启明书局(上海)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十月三版。
[英]查尔斯·兰姆、玛丽·兰姆:《铸情》(《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江等译,上海译者书店(上海)中华民国三十三年二月初版。
李伟民:《中国莎士比亚批评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版。
田汉:《哈孟雷特》,《少年中国》1921年第12期。
田汉:《莎士比亚剧演出之变迁》,《南国》1929年第3期。
余上沅:《翻译莎士比亚》,《新月》1930年第3期。
余上沅:《我们为什么公演莎氏剧》,《国立戏剧学校莎士比亚纪念特刊》1937年6月。
陈瘦竹:《莎士比亚及其〈马克白〉》,《文潮月刊》1946年第4期。
袁昌英:《歇洛克》,《国立戏剧学校莎士比亚纪念特刊》1937年6月。
袁昌英:《沙斯比亚的幽默》,《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季刊》1935年第2期。
杨晦:《雅典人台满》,杨晦译,重庆新地出版社1944年版。
梁实秋:《关于〈威尼斯商人〉》,《国立戏剧学校莎士比亚特刊》1937年6月。
李贯英:《“莎士比亚的英国”中的“民俗”》,《民俗》1928年第37期。
李贯英:《莎士比亚的民俗花卉学》,《民俗》1928年第57期。
田本相:《中国现代比较戏剧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
赵景深:《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文艺春秋》1946年第2期。
焦菊隐:《关于〈哈姆雷特〉》,《戏剧生活》1942年第3—4期。
徐云生:《研究莎士比亚的伴侣》,《文学季刊》1935年第1期。
林则徐:《四洲志》,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戈宝权:《莎士比亚在中国》,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莎士比亚研究》(创刊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王建开:《五四以来我国英美文学作品译介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鲁迅:《鲁迅全集》(第1—1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李伟民:《梁实秋与莎士比亚》,《书城杂志》1994年第10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上、下),杨周翰编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1981年版。
孟宪强:《中国莎学简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卞之琳:《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文学研究集刊》第2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曹树钧、孙福良:《莎士比亚在中国舞台上》,哈尔滨出版社1989年版。
赵澧等:《论莎士比亚的社会政治思想及其发展》,《教学与研究》1961年第2期。
王佐良:《莎士比亚绪论——兼及中国莎学》,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
孟宪强:《中国莎学年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陈嘉:《论罗密欧与朱丽叶》,《江海学刊》1964年第4期。
孙福良:《走向21世纪的中国莎学》,《中华莎学》1999年第7期。
张泗洋等:《莎士比亚大辞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钱中文:《新理性精神文学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5页。
编者:《一定要把社会主义的红旗插在西语教学和研究的阵地上!》,《西方语文》1958年第3期。
卞之琳、叶水夫、袁可嘉、陈燊:《十年来的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工作》,《文学评论》1959年第2期。
覃柯:《孙家琇、徐步右派小集团现出原形——首都话剧界反右派斗争获得新的战果》,《戏剧报》1957年第17期。
李缀:《反击右派分子孙家琇》,《戏剧报》1957年第14期。
毛泽东:《打退资产阶级右派的进攻》,《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郭沫若:《社会科学界反右派斗争必须进一步深入》,科学出版社编辑部:《反对资产阶级社会科学复辟(第二辑):中国科学院召开的社会科学界反右派斗争座谈会发言》,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董建:《中国现代戏剧总目提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李伟民:《光荣与梦想——莎士比亚在中国》,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版。
德辰:《光荣与辉煌——中国共产党大典》(下),红旗出版社1997年版。
李伟民:《从人民性到人文主义再到对二者的否定》,《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俄]A.A.斯米尔诺夫:《莎士比亚的马克思主义解释》,杨林贵译,张泗洋、孟宪强编:《莎士比亚的三重戏剧:研究演出教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方汉文:《西方文艺心理学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陈奇佳、张永清:《文学与思想》,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朱文振:《关于莎士比亚的翻译》,《翻译通报》1951年第3期。
孙大雨:《关于莎士比亚的翻译》,《翻译通报》1951年第3期。
顾绶昌:《谈翻译莎士比亚》,《翻译通报》1951年第3期。
顾绶昌:《评莎剧〈哈姆雷特〉的三种译本》,《翻译通报》1951年第3期。
未风:《翻译莎士比亚札记》,《外语教学与翻译》1959年第2期。
巫宁坤:《卞之琳译〈哈姆雷特〉》,《西方语文》1957年第1期。
张冲:《诗体和散文的莎士比亚》,《外国语》1996年第6期。
陈国华:《论莎剧的重译(上、下)》,《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2—3期。
王佐良、何其莘:《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年版。
[美]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江宁康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李伟民:《普及推广莎士比亚研究的基本建设——评〈英汉双解莎士比亚大词典〉》,《辞书研究》2004年第6期。
朱静:《新发现的莎剧〈威尼斯商人〉中译本〈剜肉记〉》,《中国翻译》2005年第4期。
王建开:《翻译史研究的史料拓展:意义与方法》,《上海翻译》2007年第2期。
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英]莎士比亚:《天仇记》,邵挺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1930年版。
毛时安:《生命档案:陈新伊导演手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张奇虹:《让“上帝”降临人间》,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年会纪念特刊》1984年版。
蓝凡:《中西戏剧比较论稿》,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
王元化:《思辨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林克欢:《林兆华导演艺术》,北方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陈友峰:《生命之约:中国戏曲本体新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
孟宪强:《中国莎士比亚评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李伟民:《中国英语教育史上的重要读物——莎士比亚戏剧简易读本》,《语言教育》2013年第3期。
邹红:《作家·导演·评论:多维视野中的北京人艺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
胡伟民:《导演的自我超越》,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林兆华:《导演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1990》(说明书)2009年版。
李思剑:《莎士比亚研究的现代性——李伟民教授访谈录》,《四川戏剧》2015年第1期。
陈芳:《莎戏曲:跨文化改编与演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出版中心2012年版。
陈芳:《全球在地化的〈卡丹纽〉》,《中国莎士比亚研究通讯》2014年第1期。
曹禺:《发刊词》,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莎士比亚研究》(创刊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孟宪强:《三色堇:〈哈姆莱特〉解读》,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李伟民:《总序》,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一卷),朱生豪、陈才宇译,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戏剧集》(1—12),作家出版社1954年版。
何辉斌:《戏剧性戏剧与抒情性戏剧中西戏剧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从丛:《相映成辉的悲剧性格塑造——〈哈姆莱特〉与〈窦娥冤〉比较研究新探》,《国外文学》1997年第3期。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中国比较文学年鉴》编委会:《中国比较文学年鉴》,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莎士比亚研究》第2辑,长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李万钧:《比较文学视点下的莎士比亚与中国戏剧》,《文学评论》1998年版。
吕效平:《戏曲本质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苏晖:《超越者的悲剧——〈哈姆莱特〉与〈狂人日记〉》,《外国文学研究》1992年第1期。
辜正坤:《比较文学的学科定位及元——泛比较文学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王忠祥、杜娟:《〈外国文学研究〉与莎士比亚情结——兼及中国莎士比亚研究》,《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5期。
李伟民:《中西文化语境里的莎士比亚》,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齐如山:《梅兰芳游美记》,岳麓书社1985年版。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章诒和:《中国戏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
张奇虹:《奇虹舞台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版。
顾春芳:《她的舞台:中国戏剧女导演创作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年版。
《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编辑委员会:《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第二辑),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赵澧:《莎士比亚·外国文学研究资料选编(初编)》(上、中、下编),中国人民大学语文系1963年版。(油印材料)
[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奥瑟罗〉导演计划》,英若诚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版。
[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第二版),谭君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戴卫·赫尔曼主编:《新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喜剧5种》,方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谭君强:《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余秋雨:《中国戏剧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胡导:《戏剧表演学:论斯氏演剧学说在我国的实践与发展》,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版。
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董健:《启蒙与戏剧》,山东友谊出版社2009年版。
邹元江:《戏剧“怎是”讲演录》,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俄]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苏联戏剧大师论演员艺术》,江韵辉等译,艺术出版社1956年版。
[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1—6卷),郑雪来、姜丽、孙维善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
[美]J.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申丹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方平:《和莎士比亚交个朋友吧》,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美]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陈永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W.C.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胡晓苏、周宪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王光祈:《王光祈文集》(时政文化类·第4集),四川音乐学院/成都市温江区人民政府编,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年版。
张奇虹:《导演艺术构思》,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李默然:《戏剧人生》,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谭霈生:《论戏剧性》,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周宁:《想象与权力:戏剧意识形态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丹麦]索伦·克尔凯郭尔等:《悲剧:秋天的神话》,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版。
余秋雨:《莎士比亚在中国》,《文汇报》1986年4月28日。
王忠祥、贺秋芙:《莎士比亚戏剧精缩与鉴赏》,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法]于贝斯菲尔德:《戏剧符号学》,宫宝荣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
[德]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尚必武:《当代西方后经典叙事学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
徐企平:《戏剧导演攻略》,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版。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龙迪勇:《寻找失去的时间——试论叙事的本质》,《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9期。
童道明:《他山集——戏剧流派、假定性及其他》,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
苏永旭:《戏剧叙事学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
[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三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三卷·悲剧),朱生豪、陈才宇译,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美]James Phelan J.Rabinowitz:《当代叙事理论指南》,申丹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维克多·泰勒、[美]查尔斯·温奎斯特:《后现代主义百科全书》,章燕、李自修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墨西哥]奥帕斯:《批评的激情》,赵振江编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雅克·阿达利:《智慧之路——论迷宫》,邱海婴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于是之:《论北京人艺演剧学派》,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
[英]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张卫东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龙迪勇:《空间叙事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
朱雯、张君川:《莎士比亚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汤逸佩:《叙事者的舞台:中国当代话剧舞台叙事形式的变革》,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版。
邵雪萍:《〈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中的主要女性人物形象分析》,《国外文学》2008年第2期。
周宁:《西方戏剧理论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罗]科尔奈留·杜米丘:《莎士比亚辞典》,宫宝荣等译,上海书店2011年版。
《探索的足迹》编委会:《探索的足迹:北京人艺演剧学派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年版。
张泗洋:《莎士比亚大辞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陈世雄:《三角对话:斯坦尼、布莱希特与中国戏剧》,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胡星亮:《当代中外比较戏剧史论(1949—2000)》,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宋宝珍:《中国话剧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本刊记者:《访问英国老维克剧团演员》,《外国戏剧》1980年第1期。
孙家琇:《从莎剧看莎士比亚的戏剧观》,《外国戏剧》1986年第2期。
[美]戴维·斯科特·卡斯顿:《莎士比亚与书》,郝田虎、冯伟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上海戏剧学院、香港浸会大学、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莎士比亚在中国演出与研究国际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海戏剧学院1999年版。
傅谨:《新中国戏剧史(1949—2000)》,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英]莎士比亚:《朱译莎士比亚戏剧31种》,朱生豪、陈才宇译,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丁罗男:《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整体观》,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年版。
杨宗镜:《导演是演出形式的创造者》,《人民戏剧》1982年第7期。
孙家琇:《莎士比亚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英]劳伦斯·斯通:《英国的家庭、性与婚姻(1500—1800)》,刁筱华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苏国荣:《中国剧诗美学风格》,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陈世雄:《戏剧思维》,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德]贝·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丁扬忠等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
孙惠柱:《第四堵墙:戏剧的结构与解构》,上海书店2006年版。
周宁:《西方戏剧理论史》(上册),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苏福忠:《朱译莎剧为什么是经典文献》,《四川外国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孙家琇:《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杜定宇:《西方名导演论导演与表演》,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版。
杜清源:《舞台新解》,林克欢编:《林兆华导演艺术》,北方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吴梅:《中国戏曲概论》,冯统一点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马奇:《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俄]巴赫金:《巴赫金文论选》,佟景韩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刘烈雄:《中国十大戏剧导演大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帆:《走进辉煌:献给热爱北京人艺的观众》,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版。
赵澧:《莎士比亚传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英]莎士比亚:《新莎士比亚全集》(第1—12卷),方平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陈多、叶长海:《中国历代剧论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美]韦恩·C.布思:《修辞的复兴:韦恩·布斯精粹》,穆雷等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
[美]W.C.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胡晓苏、周宪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濮存昕、童道明:《我知道光在哪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英]安·塞·布雷德利:《莎士比亚悲剧》,张国强、朱涌协、周祖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美]M.H.艾布拉姆斯:《以文行事:艾布拉姆斯精选集》,赵毅衡、周劲松等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
颜元叔:《莎士比亚通论·历史剧》,台湾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版。
赵一凡等:《西方文论关键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
胡度:《胡度文丛》,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日]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王古鲁译,蔡毅校订,中华书局2010年版。
齐如山:《国剧艺术汇考》,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张殷:《中国话剧舞台演出史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宁一中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李伟民:《变异与融通——京剧与莎士比亚戏剧的互文与互文化》,《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包亚明:《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1—4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美]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陈永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法]安托南·阿尔托:《残酷戏剧:戏剧及其重影》,桂裕芳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版。
赵毅衡:《反讽时代:形式论与文化批评》,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俄]弗兰克·埃尔拉夫:《杂闻与文学》,谈佳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谭霈生:《谭霈生文集》(第1—6册),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版。
何炳珠、刘立滨:《寻找体现莎翁剧作的最佳形式》,《戏剧艺术》1994年第4期。
[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俄]巴赫金:《对话、文本与人文》,白春仁、晓河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黄美序:《戏剧的味道》,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
[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1—3册),朱生豪译,世界书局1949年版。
[德]彼得·斯丛狄:《现代戏剧理论(1880—1950)》,王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齐如山:《戏中之建筑物》,《戏曲艺术》2012年第1期。
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美]哈罗德·布鲁姆:《如何读,为什么读》,黄灿然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王瑾:《互文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古罗马]西塞罗:《西塞罗全集·修辞学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钱锺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
[美]玛格丽特·克劳登:《彼得·布鲁克访谈录(1970—2000)》,河西译,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
张隆溪:《走出文化的封闭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余匡复:《布莱希特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胡全生:《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研究:叙述结构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徐名骥:《英吉利文学》,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二年版。
秦海鹰:《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
李玉平:《互文性:文学理论研究的新视野》,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李幼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金东雷:《英国文学史》,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版。
田沁鑫:《田沁鑫的戏剧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田沁鑫:《田沁鑫的戏剧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天主教主教团教务委员会:《圣经》,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2009年版。
陈纪滢:《齐如老与梅兰芳》,黄山书社2008年版。
[法]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曹路生:《国外后现代戏剧》,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德]埃德蒙德·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二卷第二部分)》,乌尔苏拉·潘策尔、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尤千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德]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
费多益:《他心感知如何可能?》,《哲学研究》2015年第1期。
[美]布莱恩·特纳:《身体与社会》,马海良、赵国新译,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陈莉:《莎士比亚戏剧改编演出中的营销策略——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四川戏剧》2014年第2期。
徐盛桓:《镜像神经元与身体——情感转喻解读》,《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1期。
[德]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姚小平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胡忌、刘致中:《昆剧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
黄佐临:《我的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
阿甲:《戏曲表演规律再探》,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
吴新雷:《中国昆剧大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王晓鹰:《戏剧演出中的假定性》,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版。
李如茹:《莎士比亚与中国戏曲》,《戏剧报》1986年第9期。
中国戏曲学会汤显祖研究分会/浙江省遂昌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起航:汤显祖———莎士比亚文化交流合作》,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何辉斌、彭发胜:《艺术学经典文献导读书系·戏剧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刘文峰、江达飞:《中国戏曲文化图典》,作家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盖叫天:《粉墨春秋:盖叫天舞台艺术经验》,何慢、龚义江记录整理,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英]雷蒙·威廉斯:《现代悲剧》,丁尔苏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
王晓鹰:《从假定性到诗化意象》,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版。
林荫宇:《徐晓钟导演艺术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年版。
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中国昆剧研究会:《兰苑集萃:五十年中国昆剧演出剧本选》,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
李小林:《“移步不换形”:〈血手记〉和〈欲望城国〉的迥异“移步”》,《戏剧艺术》2013年第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布莱希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戴镏龄:《〈麦克佩斯〉与妖氛》,《中山大学学报》1964年第2期。
[法]拉康:《拉康选集》,褚孝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郭汉城:《郭汉城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
申小龙:《语文的阐释》,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阿甲:《阿甲戏剧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戏曲学会汤显祖研究分会/浙江遂昌汤显祖纪念馆:《2006中国·遂昌汤显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泠印社2008年版。
曹树钧:《莎士比亚的春天在中国》,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版。
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版。
王国维:《王国维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
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美]韦勒克、沃伦:《文学原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徐城北:《中国京剧》,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年版。
秦学人、侯作卿:《中国古典编剧理论资料汇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
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宋光祖:《戏曲写作论》,百家出版社2000年版。
李渔:《闲情偶寄》(上、中、下),杜书瀛译注,中华书局2014年版。
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论·史论卷》,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版。
程砚秋:《程砚秋日记》,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曾永义:《戏曲腔调新探》,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版。
耿幼壮:《写作,是什么?——评罗兰·巴特的“写作”理论及文学观》,《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第3期。
李斗:《扬州画舫录》,中华书局1960年版。
齐森华、陈多、叶长海:《中国曲学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李万钧:《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海峡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傅修延:《释“听”——关于“我听故我在”与“我被听故我在”》,《天津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
程虹:《地域之乡与心灵之乡的联姻——论自然文学中的心景》,《外国文学》2014年第4期。
傅修延:《听觉叙述初探》,《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傅修延:《文本学:文本主义文论系统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佐良:《英国文学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孙惠柱:《话剧结构新探》,中国戏剧出版社(上海)1983年版。
高义龙:《赵志刚唱腔集》,百家出版社1996年版。
钱锺书:《中国古代戏曲中的悲剧》,陆文虎译,《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谭霈生:《论影剧艺术》,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曹未风:《莎士比亚在中国》,《文艺月报》1954年第4期。
[俄]米·莫罗佐夫:《莎士比亚在苏联舞台上》,吴怡山译,上杂出版社1953年版。
张冲:《同时代的莎士比亚:语境、互文、多种视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胡明伟:《中国早期戏剧观念研究》,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
傅谨:《中国戏剧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王季思:《王季思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邹元江:《中西戏剧审美陌生化思维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郭汉城、章诒和:《师友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年版。
郑体武:《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钱宏:《中国越剧大典》,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2006年版。
刘鉴唐:《中英关系系年要录》,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梅兰芳:《梅兰芳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62年版。
赵毅衡:《符号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辜正坤:《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加]诺思罗普·弗莱等:《喜剧:春天的神话》,傅正明、程朝翔等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版。
郭小男:《观/念:关于戏剧与人生的导演报告》,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0年版。
梁燕丽:《20世纪西方探索剧场理论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苏]阿尼克斯特:《莎士比亚的创作》,徐克勤译,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任明耀:《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外国文学评论集》,香港语丝出版社2001年版。
[德]艾利卡·费舍尔·李希特:《行为表演美学——关于演出的理论》,余匡复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洪琛:《洪琛戏剧论文集》,天马书店1934年版。
谢柏梁:《中华戏曲文化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第1—4卷),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年版。
周育德:《中国戏曲文化》(史论卷),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版。
徐慕云:《中国戏剧史》,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社2011年版。
陈吉德:《中国当代先锋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
张泗洋、孟宪强:《莎士比亚在我们的时代》,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廖全京:《中国戏剧寻思录》,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俞为民、孙蓉蓉:《历代曲话汇编》(清代编·第一集),黄山书社2008年版。
钱宏:《中国越剧大典》,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2006年版。
苏关鑫:《欧阳予倩研究材料》,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
[以色列]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姚锦清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张庚:《张庚文录》(第四卷),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胡经之:《中国古典美学从编》,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
孔尚任:《桃花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齐家莹:《清华人文学科年谱》,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周宪:《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陈序经:《文化学概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王宁:《全球化与文化:西方与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荷]米克·巴尔:《视觉本质主义与视觉文化的对象》,吴琼编:《视觉文化的奇观·视觉文化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弗·杰姆逊教授讲演录》,唐小兵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应志良:《中国越剧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版。
方汉文:《东西方比较文学史》(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袁雪芬:《袁雪芬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版。
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英]特瑞·伊格尔顿:《文化观念》,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贺麟:《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文化中国与世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张玉国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张庚:《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版。
颜元叔:《莎士比亚通论:传奇剧·商籁·诗篇》,台湾书林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
范存忠:《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王复民:《戏剧导表演艺术散论》,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版。
刘欣:《论中国现代改译剧》,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
胡效琦:《杭州戏曲志》,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张庚:《张庚文录》(第1—7卷),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廖可兑:《西欧戏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年版。
美阿兰·布鲁姆:《莎士比亚笔下的爱与友谊》,马涛红译,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
吴小如: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蒋锡武主编:《艺坛》(第二卷),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
[法]托多罗夫:《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蒋子华、张萍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戏剧手稿》(第四册),朱生豪译,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版。
[美]杰拉德·普林斯:《叙述学词典》,乔国强、李孝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王文章:《张庚学术研究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版。
金华市艺术研究所:《中国婺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版。
章寿松、洪波:《婺剧简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叶开沅、张世光:《婺剧高腔考》,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
顾仲彝:《编剧理论与技巧》,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
王季思:《玉轮轩曲论新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
钱基博等:《戊午暑期国文讲义汇刊》,傅宏星点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董美戡:《董美戡文集》(上卷),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
王长安:《中国黄梅戏》,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金芝:《当代剧坛沉思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版。
程砚秋:《程砚秋戏剧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
金惠敏、赵士林、霍桂桓、刘悦笛:《西方美学史》(第四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蒋星煜:《文坛艺林·备忘录续集》,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
尹鸿:《悲剧意识与悲剧艺术》,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杜定宇:《英汉戏剧辞典》,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版。
郑传寅:《传统文化与古典戏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周珏良:《周珏良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版。
蒋星煜:《中国戏曲史钩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董乃斌:《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研究》,中华书局2012年版。
李鹏程、王柯平、周国平:《西方美学史》(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乔治·贝克:《戏剧技巧》,余上沅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
叶朗:《美在意象》,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邓运佳:《川剧艺术概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李远强:《新时期四川戏剧文学史论》,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版。
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名家论川剧》,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陈国福:《中国川剧》,成都出版社1993年版。
杜建华:《川剧》,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薛沐:《戏曲导演概论》,中国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法]拉康:《拉康选集》,褚孝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李祥林:《性别文化学视野中的东西方戏曲》,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版。
周企旭:《剧人论剧》,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版。
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第1—3卷),齐鲁书社1989年版。
郑家治、尹文钱:《李调元戏曲理论研究》,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1年版。
[荷]佛克马、伯顿斯编:《走向后现代主义》,王宁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粤剧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粤剧大辞典》,广州出版社2008年版。
戏剧学习资料汇编编辑委员会:《戏剧学习资料汇编》(1—9),中央戏剧学院1957—1960年版。
易红霞:《白云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
董健、胡星亮:《中国当代戏剧史稿(1949—2000)》,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版。
[美]R.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丁泓、余徵译,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日]波多野太郎:《粤剧管窥》,廖枫模译,《学术研究》1979年第5期。
周春生:《文艺复兴史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吴光耀:《西方演剧史论稿》(上、下),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版。
郭秉箴:《粤剧艺术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赖伯疆、黄镜明:《粤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戏脉流芳》编辑委员会:《戏脉流芳:广州粤剧团六十年剧本选》(第七辑),广州出版社2012年版。
江巨荣:《明清戏曲:剧目、文本与演出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朱雯、张君川:《莎士比亚词典》,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俄]瓦·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俄]莫洛佐夫:《莎士比亚在苏联》,巫宁坤译,平明出版社1953年版。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索绪尔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屠友祥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玉溪市花灯剧院/玉溪市艺术创作研究所:《花红灯亮六十春:玉溪市花灯剧团建团60周年(1952—2012)》,玉溪市艺术创作研究所2012年版。
余心:《欧洲近代戏剧》,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二年版。
施叔青:《西方人看中国戏剧》,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田子馥:《东北二人转审美描述》,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
田子馥:《二人转本体美学》,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杨朴:《二人转的文化阐释》,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
王玉文:《二人转辞典》,辽宁省丹东市群众艺术馆1986年版。
王兆一、王肯:《二人转史论》,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耿幼壮:《倾听:后形而上学时代的感知范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傅修延:《论音景》,《外国文学研究》2015年第5期。
李伟民:《被湮没的莎士比亚戏剧译者与研究者——曹未风的译莎与论莎》,《外国语》2015年第5期。
李伟民:《回到话剧审美艺术本体的外国戏剧改编——莎士比亚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人文杂志》2015年第4期。
王肯:《吉剧》,《人民戏剧》1978年第12期。
钟嗣成、贾仲明:《录鬼簿正续编(新校)》,浦汉明校,巴蜀书社1996年版。
戴晓彤:《戴晓彤戏剧文学集》(上、下卷),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谢柏梁:《世界悲剧文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王守仁、侯焕镠:《雪林樵夫论中西:英语语言文学教育家范存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余秋雨:《世界戏剧学》,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
郑振铎:《郑振铎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周信芳:《周信芳全集》(文论·卷一),上海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
卢冀野:《中国戏剧概论》,世界书局中华民国二十三年版。
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余上沅:《戏剧论集》,北新书局1927年版。
徐保卫:《凝望与倾听:戏剧理论家陈瘦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英]威廉·燕卜荪:《朦胧的七种类型》,周邦宪、王作虹、邓鹏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刘炳善:《英汉双解莎士比亚大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刘炳善:《英汉双解莎士比亚大词典续编》,河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虞尔昌:《文艺杂谈》,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彭镜禧:《发现莎士比亚:台湾莎学论述选集》,台北猫头鹰出版社2000年版。
彭镜禧:《细说莎士比亚论文集》,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4年版。
尹锡南:《英国文学中的印度》,巴蜀书社2008年版。
冯品佳:《重划疆界:外国文学研究在台湾》,“国立”交通大学外文系1999年版。
[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版。
李伟民:《血泊与哲思相交织的空间叙事——莎士比亚悲剧〈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的演绎》,《外语教学》2016年第6期。
王晓鹰、杜宁远:《合璧:理查三世的中国意象》,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年版。
彭镜禧、陈芳:《背叛》,学生书局2013年版。
彭镜禧、陈芳:《天问》(改编自莎士比亚《李尔王》),学生书局2015年版。
[日]濑户宏:《莎士比亚在中国:中国人的莎士比亚接受史》,陈凌虹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附,濑户宏:《中国のッェイクピア》,日本松本工房出版社2016年版。)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莎士比亚研究》(创刊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莎士比亚研究》(第2辑),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莎士比亚研究》(第3辑),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莎士比亚研究》(第4辑),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莎士比亚学会:《中华莎学》(第1—9辑),1989年2月23日—2002年12月3日。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中国莎士比亚研究通讯》2011—2017年第1—7期。
张泗洋、徐斌、张晓阳:《莎士比亚引论》(上、下),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各种悲剧快感理论的批判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周兆祥:《汉译〈哈姆雷特〉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李慕白:《莎士比亚评传》,中华文化服务社民国三十三年三月版。
周越然:《莎士比亚》,商务印书馆民国十八年十月版。
郑正秋《新剧考证百出》,赵骥校勘,学苑出版社2016年版。
郦子柏:《导表演艺术论集》(上、下),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年版。
尹锡南:《印度比较文学发展史》,巴蜀书社2011年版。
李伟昉:《梁实秋莎评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诗全集》,陈才宇等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陈才宇:《古英语与中古英语文学通论》,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龙迪勇:《空间叙事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
张生泉、王学明:《戏剧表演论》(上下册),上海远东出版社2015年版。
宫宝荣:《经典新论: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纪念文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