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作者、编者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
中文著作
1.白友涛、尤佳、季芳桐、白莉:《熟悉的陌生人——大城市流动穆斯林社会适应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蔡昉:《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体制改革30年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
3.陈岱孙:《中国经济百科全书》(下),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
4.陈晓毅、马建钊:《中国少数民族的移动与适应:基于广东的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5.戴康生、彭耀:《宗教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6.丁宏:《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民族关系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杜丽红:《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8.段成荣、杨舸、马学阳:《中国流动人口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2012年版。
9.方文:《学科制度和社会认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风笑天:《落地生根——三峡农村移民的社会适应》,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傅晨:《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创新——基于广东省的实证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版。
14.郭星华:《漂泊与寻根: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5.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 2010》,中国人口出版社2010年版。
16.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流动人口理论与政策综述》,中国人口出版社 2010年版。
17.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 2011》,中国人口出版社2011年版。
18.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 2012》,中国人口出版社2012年版。
19.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 2013》,中国人口出版社2013年版。
20.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 2014》,中国人口出版社2014年版。
21.高兴民:《人口流动与社会保障制度困境》,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版。
22.管健:《身份污名与认同融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23.郝时远、王希恩:《中国民族发展报告(2001—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4.黄荣清、赵显人等:《20世纪90年代中国各民族人口的变动》,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25.何增科:《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
26.冀党生等:《中国人口流动与管理》,中国人口出版社1995年版。
27.加强宁波外来人口管理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课题组:《流动与和谐——宁波市外来人口服务与管理》,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28.李春霞、吴加志、洪眉:《京城保姆:农村进城务工女性社会网络研究》,九州出版社2013年版。
29.李春霞、陈霏、黄匡时:《融入筑城:中国西部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研究》,九州出版社2013年版。
30.李竞能:《现代西方人口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1.李强:《社会分层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32.李培林等:《当代中国城市化及其影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33.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34.李树茁、杜海峰、杨绪松、靳小怡、费尔德曼:《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35.良警宇:《牛街:一个城市回族社区的变迁》,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6.林钧昌:《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民族问题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7.刘传江、程建林、董延芳:《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8.刘电芝、疏德明:《走进幸福:农民工城市融入与主观幸福感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9.刘建娥:《中国乡—城移民的城市社会融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40.罗遐:《流动与定居——定居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41.卢国显:《农民工:社会距离与制度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42.金泽、丘永辉:《2009年中国宗教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43.马莉:《美国穆斯林移民——文化传统与社会适应》,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4.马胜春:《中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活适应性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年版。
45.马强:《流动的精神社区——人类学视野下的广州穆斯林哲玛提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6.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7.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48.任远:《城市流动人口的留居模式与社会融合》,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
49.阮西湖:《都市人类学》,华夏出版社1991年版。
50.沈林、张继焦:《中国城市民族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51.沈千帆:《北京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2.石颂九:《流动人口管理》,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1年版。
53.宋国恺:《农民工体制改革——以自雇佣的个体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合为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54.苏杨、肖周燕、尹德挺:《中国流动人口管理报告》,企业管理出版社2010年版。
55.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农民工:社会融入与就业——以政府、企业和民间伙伴关系为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56.王春光:《巴黎的温州人》,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7.王建民、胡琪:《中国流动人口》,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8.吴仕民:《民族问题概论》(第三版),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9.谢建社:《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60.谢永康:《宁波发展蓝皮书(2006)》,宁波出版社2006年版。
61.熊光清:《中国流动人口中的政治排斥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2.熊威:《社会网络的资本化》,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版。
63.悦中山、李树茁、[美]费尔德曼:《农民工的社会融合研究:现状、影响因素与后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64.杨菊花:《中国流动人口经济融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65.姚华松:《流动人口的空间透视》,中国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
66.翟振武、段成荣等:《跨世纪的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年版。
67.张海洋、良警宇:《散杂居民族调查:现状与需求》,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8.张继焦:《城市的适应——迁移者的就业与创业》,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69.张肖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年版。
70.张展新、侯亚非等:《城市社区中的流动人口——北京等6城市的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71.赵莉:《都市里的搓澡工:农民工迁移与城市适应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72.郑功成、黄黎若莲:《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3.郑杭生:《民族社会学概论》,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75.中国工运研究所:《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研判 对策建议》,中国工人出版社2011年版。
76.周大鸣:《渴望生存:农民工流动的人类学考察》,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7.周大鸣、马建钊:《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78.周大鸣:《现代都市人类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9.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80.邹衣俭等:《江苏农民工调查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期刊论文
1.阿布都外力·依米提、胡宏伟:《维吾尔族流动人口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基于乌鲁木齐市和西安市的调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2.拜荣静:《清真寺调节穆斯林普通民间纠纷的作用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第6期。
3.白友涛:《城市社会管理中的两个不适应——基于武汉广州南京义乌等地流动穆斯林调查的思考》,《回族研究》2013年第1期。
4.蔡禾、曹志刚:《农民工的城市认同及其影响因素》,《中山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5.曹子玮:《农民工的再建构社会网与网内资源流向》,《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3期。
6.迟丽华:《山东东部沿海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流迁问题研究》,《满族研究》2006年第2期。
7.陈晓毅:《都市流动回族等文化适应问题及其解决之道——基于问卷调查的广州个案实证研究》,《青海民族研究》2010年第3期。
8.陈云:《城市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适应与管理——以武汉市为例》,《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第4期。
9.崔岩:《流动人口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和身份认同问题研究》,《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5期。
10.窦开龙:《西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都市困境适应的人类学分析——来自甘肃的实证调查》,《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1.邓大松、胡宏伟:《流动、剥夺、排斥与融合:社会融合与保障权获得》,《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第6期。
12.丁宪浩:《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分析》,《财经科学》2006年第10期。
13.杜凤莲、高文书:《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特征及其检验》,《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年第4期。
14.段成荣、迟松剑:《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状况研究》,《人口学刊》2011年第3期。
15.段成荣、杨舸:《改革开放30年来流动人口的就业状况变动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4期。
16.段成荣:《我国的“流动人口”》,《西北人口》1999年第1期。
17.风笑天:《“落地生根”?——三峡农村移民的社会适应》,《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
18.嘎日达、黄匡时:《西方社会融合概念探析及其启发》,《国外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19.高翔、张燕、鱼腾飞、宋相奎:《流动穆斯林城市社会适应性实证研究——以兰州市回族、东乡族为例》,《人口与经济》2011年第2期。
20.高翔、鱼腾飞、宋相奎等:《结构变迁理论视角下的流动穆斯林城市适应障碍性因素分析——以兰州市回族、东乡族为例》,《西北人口》2011年第4期。
21.高翔、宋相奎:《银川市新生代少数民族流迁人口城市适应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22.高翔、程慧波、鱼腾飞:《兰州市流动穆斯林城市适应性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10年第1期。
23.高向东、余运江、黄祖宏:《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研究——基于民族因素与制度因素比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24.高向东、朱蓓倩:《城市清真拉面馆从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分析——以上海市为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25.高小兰:《充分发挥民族和宗教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6.葛壮:《沪上外来流动穆斯林群体的精神生活——关于上海周边区县伊斯兰教临时礼拜点的考察与反思》,《社会科学》2011年第10期。
27.龚坚:《外来穆斯林的城市适应状况——来自厦门市外来少数民族城市适应的调查报告》,《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
28.共青团武汉市硚口区委:《浅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基于武汉硚口区新生代农民工实证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第7期。
29.郭星华、邢朝国:《社会认同的内在二维图式——以北京市农民工的社会认同研究为例》,《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30.郭星华、李飞:《漂泊与寻根:农民工社会认同的二重性》,《人口研究》2009年第6期。
31.郭星华、储卉娟:《从乡村到都市:融入与隔离——关于民工与城市居民社会距离的实证研究》,《江海学刊》2004年第3期。
32.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33.黄匡时:《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指数:欧盟实践和中国建构》,《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34.黄匡时:《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指标体系构建》,《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35.黄匡时、王书慧:《从社会排斥到社会融合:北京市流动人口政策演变》,《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36.季芳桐、邹姗姗:《城市化进程中的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流动穆斯林城市管理研究》,《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37.季芳桐:《东部城市流动穆斯林人口的结构特征与就业状况研究——以天津、上海、南京、深圳四城市为考察点》,《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38.江碧芳、王振挺:《从流动人口到新宁波人的嬗变——宁波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模式初探》,《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39.江立华:《社会排斥与农民工地位的边缘化》,《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40.姜明、侯丽清:《城市中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阴山学刊》2002年第5期。
41.焦连志:《论农民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适应》,《长白学刊》2009年第4期。
42.亢鸿玲:《民族人口流动: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
43.拉毛才让:《试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构成、分布特点及动因》,《攀登》2005年第5期。
44.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社会资本的理性转换》,《社会》2011年第1期。
45.李景治、熊光清:《中国城市中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排斥问题》,《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46.李林凤:《从“候鸟”到“留鸟”——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第1期。
47.李培林、田丰:《中国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代际比较》,《社会》2012年第5期。
48.李强、唐壮:《城市农民工与城市中的非正规就业》,《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6期。
49.李强:《关于城市农民工的情绪倾向及社会冲突问题》,《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4期。
50.李荣彬、张丽艳:《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我国106个城市的调查数据》,《人口与经济》2012年第4期。
51.李树茁、杨绪松、悦中山、靳小怡:《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52.李伟梁:《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第2期。
53.李伟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生存与适应——以武汉市的调研为例》,《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年第5期。
54.李伟梁、陈云:《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以武汉市的调研为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55.李晓雨、白友涛:《我国城市流动穆斯林社会适应问题研究——以南京和西安为例》,《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56.黎明泽:《浅论城市融入过程中的社会认同“内卷化”——以沿海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为例》,《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57.梁波、王海英:《国外移民社会融入研究综述》,《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58.刘畅:《制度排除与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社会福利》2003年第7期。
59.刘传江、程建林:《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与进程测度》,《人口研究》2008年第5期。
60.刘传江、周玲:《社会资本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合》,《人口研究》2004年第9期。
61.刘传江:《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理论月刊》2006年第10期。
62.刘大兰:《影响农民工与城市社会融合的障碍探析》,《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63.刘世定、邱泽奇:《内卷化概念辨析》,《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
64.刘晓春:《基于人口普查的中国穆斯林人口特征》,《回族研究》2014年第1期。
65.刘毅:《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与社会管理创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66.刘玉侠、尚晓霞:《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中的社会认同考量》,《浙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67.卢国显:《差异性态度与交往期望:农民工与市民社会距离的变化趋势——以北京市为例》,《浙江学刊》2007年第6期。
68.陆杰华:《透视流动人口:新特点、新问题与新视角》,《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年第5期。
69.陆康强:《特大城市外来农民工的生存状态与融合倾向——基于上海抽样调查的观察和分析》,《财政研究》2010年第5期。
70.吕青:《新市民的社会融入与城市的和谐发展》,《江南论坛》2005年第5期。
71.马冬梅:《都市外来回族穆斯林社会网络的构建——以桂林市为例》,《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
72.马建春、徐虹:《珠三角穆斯林流动人口的分布生计与认同》,《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73.马平:《西部穆斯林民族地区发展稳定与东部地区的担当》,《回族研究》2014年第1期。
74.马戎:《南疆维吾尔族农民工走向沿海城市——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劳务输出调查》,《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第5期。
75.马戎:《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就业人口的职业结构变迁与跨地域流动——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初步分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76.马西恒、童星:《敦睦他者: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之路——对上海市Y社区的个案考察》,《学海》2008年第2期。
77.马振林、汪永臻、马亮:《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以甘肃兰州市的调研为例》,《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9期。
78.马振林、汪永臻:《西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经济融入研究——以甘肃兰州市的调研为例》,《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第8期。
79.孟祥远、吴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益保护——基于珠三角和长三角的问卷调查》,《特区经济》2012年第12期。
80.穆谦:《21世纪的番坊:广州国际穆斯林社区》,《广东穆斯林通讯》2009年第2期。
81.牛喜霞、谢建社:《农村流动人口的阶层化与城市融入问题探讨》,《浙江学刊》2007年第6期。
82.齐亚强、刘洁:《城市外来者渴求幸福家庭》,《瞭望》2014年第3期。
83.钱文荣、张忠明:《农民工在城市社会的融合度问题》,《浙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84.彭建军、叶长青:《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益保障实施状况调查——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9期。
85.任红:《流动人口宗教活动规范管理问题的调查与研究——以新疆乌鲁木齐市为例》,《新疆社科论坛》2011年第6期。
86.任远、乔楠:《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过程、测量及影响因素》,《人口研究》2010年第2期。
87.任远、邬民乐:《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述评》,《人口研究》2006年第3期。
88.宋月萍、陶椰:《融入与接纳:互动视角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实证研究》,《人口研究》2012年第3期。
89.汤夺先、张莉曼:《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3期。
90.汤夺先:《试析西北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结构特征——以对兰州市的调查为例》,《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91.田代武、张克勤、朱朝晖、吴国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现状调查——以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为例》,《民族论坛》2011年第9期。
92.田凯:《关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的调查分析与思考》,《社会科学研究》1995年第5期。
93.童星、马西恒:《“敦睦他者”与“化整为零”——城市新移民的社区融合》,《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1期。
94.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5期。
95.王春光:《温州人在巴黎:一种独特的社会融入模式》,《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96.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97.王桂新、罗恩立:《上海市外来农民工社会融合现状调查分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98.王桂新、沈建法、刘建波:《中国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研究——以上海为例》,《人口与发展》2008年第1期。
99.王桂新、张得志:《上海外来人口生存状态与社会融合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年第5期。
100.王奎正、朱朝晖:《湖南杂散居区城市民族关系影响因素探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01.王兰芳、黄亚兰:《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险——针对农民工流动性的设计》,《人口与经济》2010年第2期。
102.王献良:《进得来、留得住、富得了:武汉“472”模式渐显成效》,《中国统一战线》2012年第7期。
103.汪永臻:《西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经济融入研究——以甘肃省兰州市为视阈》,《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104.王媛:《西北清真拉面:从在地小吃到异地生计——基于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拉面家户的家乡调研》,《回族研究》2014年第1期。
105.王章华、颜俊:《城市化背景下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分析》,《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106.王振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影响因素研究——对江苏省的实证分析》,《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年第5期。
107.魏后凯、苏红键、李凤桃:《农民工市民化现状报告》,《中国新闻周刊》2014年第9期。
108.肖日葵:《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以X市农民工为个案研究》,《西北人口》2008年第4期。
109.肖严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多重分割及对人口流动的影响》,《江淮论坛》2007年第5期。
110.许传新:《落地未生根?——新生代农民工与尘世居民社会距离实证研究》,《人口与经济》2007年第5期。
111.徐中林、徐欣欣:《探讨城市清真寺现代功能拓展与社会管理创新——以济南市清真寺服务管理穆斯林流动人口为例》,《中国穆斯林》2013年第1期。
112.徐平、于泷:《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流动人口的社会排斥和融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113.徐祖荣:《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障碍分析》,《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第9期。
114.徐晓萍:《当代中国民族关系的演进与调适》,《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15.杨晖、江波:《加强西安市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对策研究》,《西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116.杨菊华:《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社会融入的指标体系——基于社会融入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人口与经济》2010年第2期。
117.杨菊华:《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人口研究》2009年第1期。
118.杨黎源:《外来人群社会融合进程中的八大问题探讨——基于对宁波市1053位居民社会调查的分析》,《宁波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119.杨琳:《幸福家庭成就中国梦》,《瞭望》2014年第2期。
120.杨圣敏、王汉生:《北京“新疆村”的变迁——北京“新疆村”调查之一》,《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第2期。
121.杨绪松、靳小怡、肖群鹰、白萌:《农民工社会支持与社会融合的现状及政策研究——以深圳市为例》,《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12期。
122.杨殷迪:《城市少数民族新移民社会融入问题探析——以广州回族为例》,《社科纵横》2011年第3期。
123.尤佳:《论流动穆斯林的城市社会适应——以天津、上海、南京和深圳等四城市为例》,《伊斯兰文化》2013年第1期。
124.翟振武、段成荣、毕秋灵:《北京市流动人口的最新状况与分析》,《人口研究》2007年第2期。
125.张广济:《生活方式与社会融入关系的社会学解读》,《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126.张国胜:《农民工市民化的城市融入机制研究》,《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127.张继焦:《城市中的人口迁移与跨民族交往》,《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128.张军、王邦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文化资本支持》,《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129.张立哲:《新形势下新疆少数民族外出务工情况思考》,《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2期。
130.张文宏、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5期。
131.张文宏、阮丹青:《城乡居民的社会支持网》,《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3期。
132.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第3期。
133.张志湘:《共处和谐社会共建幸福广东》,《广东穆斯林通讯》2012年第2期。
134.赵延东、王奋宇:《城乡流动人口的经济地位获得及决定因素》,《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4期。
135.郑功成:《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理论视野》2007年第6期。
136.郑敏、高向东:《上海市民族关系现状分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137.周传斌、杨文笔:《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的宗教适应机制探讨——以中国都市回族伊斯兰教为例》,《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138.周敏、林闽钢:《族裔资本与美国华人移民社区的转型》,《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3期。
139.朱考金:《城市农民工心理研究——对南京市610名农民工的调查与分析》,《青年研究》2003年第6期。
140.朱亭瑶:《落地未生根: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困境与出路》,《兰州学刊》2013年第3期。
141.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江海学刊》2002年第6期。
142.朱力:《群体性偏见与歧视:农民工与市民的摩擦性互动》,《江海学刊》2001年第6期。
学位论文
1.阿不都艾尼:《在京维吾尔族流动人口调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高艳华:《在沪新疆少数民族的城市适应问题及其社会支持路径选择——普陀寺若干个案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哈尼克孜·吐拉克:《维吾尔族农民工内地城市适应与生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季文:《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民工城市融合研究——以南京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5.李健:《城市流动少数民族文化适应问题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马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研究——以武汉市为例》,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帕提古丽:《兰州市维吾尔族流动人口的调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8.任霞:《大城市外来少数民族人口的社会融合研究——以上海市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宋相奎:《城市社会空间结构转型下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研究——以兰州市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12年。
10.曾结珍:《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城市文化适应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1.张燕:《兰州市流动穆斯林城市社会适应实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12年。
译文及外文文献
1.[法]爱弥儿·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2.[美]彼得·M.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李国武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3.[日]广田康生:《移民与城市》,马铭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4.[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5.[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张磊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德]马克斯·韦伯:《宗教社会学》,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8.[美]塞缪尔·亨廷顿:《谁是美国人?——美国国民性面临的挑战》,程克雄译,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9.[美]格伦·C.劳瑞、[美]塔里克·莫多德、[美]斯蒂文·M.特莱斯编:《族裔特性、社会流动与公共政策:美英比较》,李俊清、施巍巍译,东方出版社2013年版。
10.Bernard P.Wong(1982).Economic Adaptation and Ethnic Identity of the Chinese.Fort Worth: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11.Giddens A.(2001).Sociology.Cambridge: Polity Press & Blackwell Publishing Company.
12.Granovetter,Mark(1995).Getting A Job: A Study of Contacts and Careers.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3.Park R.C.(1925).The City.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4.Robbins,D.(1994).Social Europe toward a Europe of Solidarity:Combating Social Exclusion,European Community.
15.Tajfel,H.(1982).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hip.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33.
16.Tajfel,H.(1978).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ocial Group: Studies 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London: Academic Press.
17.Walker,A.(1997).The Strategy of Inequality.In Walker,A.&Walker,C.(Ed.),Britained: the Growth of Social Exclusion in 1980s and 1990s,London: CP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