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楚文字中的形近、同形现象进行系统的整理与研究。我们对楚文字误释现象的原因进行了一定的归纳,并对楚文字中的形近、同形现象进行了列举说明,对其成因作了相应的分析。楚文字中一些字的构形及释读问题存在一定的争议,很大原因是由于形近、同形现象所导致的。我们在学界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展开了一定的讨论,以求对这些有争议的字在构形和释读方面作出合理的解释,为日后楚文字的整理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谭生力,男,汉族,山东临沂人,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先后在《中国文字研究》(江汉考古》《华夏考古》《古文字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华夏文化论坛》《文艺评论》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主持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各一项。
B
白于蓝:《包山楚简零拾》,《简帛研究》1996年第2辑。
白于蓝:《〈包山楚简文字编〉校订》,《中国文字》1999年新廿五期。
白于蓝:《包山楚简补释》,《中国文字》2002年新廿七期。
白于蓝:《曾侯乙墓竹简中的“卤”和“橹”》,《中国文字》2003年新廿九期。
白于蓝:《读郭店简琐记(三篇)》,《古文字研究》2006年第26辑。
邴尚白:《葛陵楚简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台湾大学,2007年。
C
蔡靖全:《楚国的“莫敖”之官与“屈氏”之族》,《江汉论坛》1991年第2期。
蔡哲茂:《读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札记第三则》,2011年5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1473)。
曹方向:《上博九〈成王为城濮之行〉通释》,2013年1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1783#_ edn14)。
曹方向:《上博简所见楚国故事类文献校释与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13年。
曹锦炎:《从竹简本〈老子〉、〈缁衣〉、〈五行〉谈楚简文字构形》,第一届古文字与出土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2000年11月。
陈伟:《淅川下寺二号楚墓墓主及相关问题》,《江汉考古》1983年第1期。
陈伟:《包山楚简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陈伟:《关于包山楚简中的“弱典”》,《简帛研究》2001年。
陈伟:《上博、郭店二本〈缁衣〉对读》,2002年5月,简帛网(ht-tp://www.jianbo.org/Wssf/2002/chenwei01.htm)。
陈伟:《郭店竹书别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陈伟:《读〈鲁邦大旱〉札记》,2003年1月,简帛研究网(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3/chenwei02.htm)。
陈伟:《楚竹书〈周易〉文字试释》,2004年4月,简帛研究网(ht-tp://www.bamboosilk.org/admin3/list.asp? id=1143)。
陈伟:《〈苦成家父〉通释》,2006年2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239)。
陈伟:《郭店竹书〈六德〉“以奉社稷”说》,2006年2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241)。
陈伟:《〈天子建州〉校读》,2007年7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616)。
陈伟:《〈郑子家丧〉初读》,2008年12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919)。
陈伟:《“刏”字试说》,2009年4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1026)。
陈伟主编:《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陈伟:《楚简中某些“外”字疑读作间试说》,2010年5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1257)。
陈伟、彭浩主编:《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合集·郭店楚墓竹书》,文物出版社2011年版。
陈伟:《读清华简〈系年〉札记》,2011年12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1598)。
陈伟武:《战国竹简与传世子书字词合证》,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香港,2003年10月。
陈秉新:《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补释》,《江汉考古》2004年第2期。
陈复华、何九盈:《古韵通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陈家宁:《“周秦之变”社会中的社会与文字》,2010年8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
陈剑:《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政〉篇研究(三题)》,《简帛研究》2005年。
陈剑:《上博竹书〈曹沫之陈〉(新编释文)》,2005年10月,简帛研究网(http://www.bamboosilk.org/admin3/2005/chenjian001.htm)。
陈剑:《谈谈〈上博(五)〉的竹简分篇、拼合与编联问题》,2006年2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
陈剑:《〈三德〉竹简编联的一处补证》,2006年4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311)。
陈剑:《说慎》,载《甲骨金文考释论集》,线装书局2007年版。
陈剑:《读〈上博(六)〉短札五则》,2007年7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643)。
陈剑:《金文零释四则》,2008年2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 src_id=335)。
陈剑:《释〈忠信之道〉的“配”字》,2008年2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 Src_ ID=343)。
陈剑:《清华简〈皇门〉“
”字补说》,2011年2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 Sc_ ID=1397)。
陈斯鹏:《说凷及相关诸字》,《中国文字》2002年新廿八期。
陈斯鹏:《“眔”为“泣”之初文说》,《古文字研究》2004年第25辑。
陈斯鹏:《〈柬大王泊旱〉编联补议》,2005年3月,简帛研究网(http://www.bamboosilk.org/admin3/2005/chensipeng002.htm)。
陈斯鹏:《楚简“史”、“弁”续辨》,《古文字研究》2008年第27辑。
陈松长:《郭店楚简〈语从〉小识(八则)》,《古文字研究》2000年第22辑。
陈维礼:《〈晋书·夏侯湛传〉正误一则》,《文献》1995年第4期。
陈炜湛、唐钰明:《古文字学纲要》,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陈炜湛:《包山楚简研究(七篇)》,纪念容庚先生百年诞辰暨中国古文字学国际研讨会论文,东莞,1994年10月。
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历史语言研究集刊》1930年第1期。
陈媛媛:《〈楚帛书·乙篇〉集释》,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9年。
程鹏万:《安徽寿县朱家集出土青铜器铭文集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程少轩:《读北大简〈周训〉首简小札》,2010年7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 Src_ ID=1226)。
程燕:《读上博六札记》,2007年7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663)。
程燕:《上博七读后记》,2008年12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 Src_ ID=586)。
仇雯、何明捷:《傻子?》,《咬文嚼字》2012年第8期。
崔永东:《读郭店简〈成之闻之〉与〈老子〉札记》,《简帛研究》2001年。
D
大西克也:《试论新蔡楚简的述(遂)字》,《古文字研究》2006年第26辑。
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中华书局1988年版。
丁四新:《楚竹书与汉帛书〈周易〉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董莲池:《也说包山楚简中的“受期”》,《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9年第4期。
董莲池:《说文解字考证》,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
董莲池:《说文部首形义新证》,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
董莲池:《新金文编》,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
董莲池:《谈谈师酉簋
字的释读》,《中国文字研究》2011年第14辑。
董姗、陈剑:《燕王职壶铭文研究》,《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2002年第3辑。
董珊:《读〈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四)〉杂记》,2005年2月,简帛研究网(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dongshan001.htm)。
董珊:《读〈上博六〉杂记(续四)》,2007年7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649)。
董珊:《战国竹简中可能读为“说”的“尐”字》,2008年5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F
范常喜:《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瞑”——兼谈楚简中的相关诸字》,2006年3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278)。
范常喜:《〈上博五·弟子问〉1、2号简残字补说》,2006年5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349)。
范常喜:《〈上博五·鲍叔牙与隰朋之谏〉简5“悟”字试解》,2006年7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377)。
范常喜:《读〈上博六〉札记六则》,2007年5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348)。
方勇:《战国楚文字中的偏旁形近混同现象释例》,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4年。
方稚松:《甲骨文字考释四则》,2009年5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 Src_ ID=778)。
冯胜君:《论郭店简〈唐虞之道〉、〈忠信之道〉、〈语丛〉1—3以及上博简〈缁衣〉为具有齐系文字特点的抄本》,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北京大学,2004年。
冯胜君:《郭店〈缁衣〉“渫”字补释——兼谈战国楚文字“枼”、“桀”、“
”之间的形体区别》,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论文,台北,2007年。
冯胜君:《郭店简与上博简对比研究》,线装书局2007年版。
冯胜君:《试说东周文字中部分“婴”及从“婴”之字的声符——兼释甲骨文中的“瘿”和“颈”》,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的诠释——纪念谭朴森先生逝世两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上海,2009年。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读书会:《〈上博七·吴命〉校读》,2008年12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 Src _ ID=577)。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读书会:《〈上博七·郑子家丧〉校读》,2008年12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 Src _ ID=584)。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读书会:《清华简〈楚居〉研读札记》,2011年1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 Src_ ID=1353)。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读书会:《清华简〈皇门〉研读札记》,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1年1月(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 Src_ ID=1345)。
复旦、吉大古文字专业研究生联合读书会:《上博八〈王居〉、〈志书乃言〉校读》,2011年7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 Src _ ID=1595)。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读书会:《〈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研读札记(一)》,2011年12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 Src_ ID=1743#_ edn1)。
G
高明:《楚缯书研究》,《古文字研究》1985年第12辑。
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高佑仁:《谈〈唐虞之道〉与〈曹沫之阵〉的“没”字》,2005年12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145)。
高佑仁:《释〈郑子家丧〉的“灭严”》,2009年1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 Src_ ID=657)。
高佑仁:《〈上博九〉初读》,2013年1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1789)。
高至喜:《湖南楚墓中出土的天平与砝码》,《考古》1972年第4辑。
高智:《〈包山楚简〉文字校释十四则》,载《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葛英会:《〈包山〉简文释词两则》,《南方文物》1996年第3辑。
顾颉刚:《史林杂释·楚吴越之名号谥》,中华书局1963年版。
顾史考:《上博竹书〈三德〉篇逐章浅释》,屈万里先生百岁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2006年9月。
郭若愚:《长沙仰天湖战国竹简文字的摹写和考释》,《上海博物馆集刊》1986年第3期。
郭永秉:《说〈姑成家父〉简3 的“取免”》,2006年4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329)。
郭永秉:《〈景公疟〉的“襄桓之言”》,2007年7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664)。
郭永秉:《帝系新研》,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郭永秉:《上博简〈容成氏〉所记桀纣故事考释两篇》,《简帛》2010年第5辑。
郭永秉:《古文字与古文献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H
韩英:《〈昔者君老〉与〈内礼〉集释及相关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8年。
汉语大字典工作委员会:《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
何浩:《春秋战国时期楚屈氏世系考述》,《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
何景成:《说“列”》,《中国文字研究》2008年第11辑。
何景成:《楚文字“契”的文字学解释》,《简帛语言文字研究》2010年第5辑。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中华书局1989年版。
何琳仪:《包山竹简选释》,《江汉考古》1993年第4期。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版。
何琳仪:《新蔡竹简地名偶释——兼释次并戈》,《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6期。
何琳仪:《第二批沪简选释》,载《新出楚简文字考》,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何琳仪:《郭店竹简选释》,载《新出楚简文字考》,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何琳仪:《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孔子诗论释文补正》,载《新出楚简文字考》,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版。
何琳仪:《新蔡竹简选释》,载《新出楚简文字考》,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何琳仪:《仰天湖竹简选释》,载《新出楚简文字考》,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何有祖:《慈利竹简试读》,2005年11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121)。
何有祖:《〈季康子问于孔子〉与〈姑成家父〉试读》,2006年2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202)。
何有祖:《上博五〈鲍叔牙与隰朋之谏〉试读》,2006年2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200)。
何有祖:《上博五〈三德〉试读》,2006年2月,简帛网(http://
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213)。
何有祖:《上博五释读三则》,2006年3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276)。
何有祖:《币文“即”与楚简“稷”字探疑》,2007年1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500)。
何有祖:《读〈上博六〉札记》,2007年7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
何有祖:《释〈景公虐〉的“良翰”》,2007年7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665)。
何有祖:《上博七〈郑子家丧〉札记》,2008年12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917#_ ftnref1)。
何有祖:《〈凡物流形〉札记》,2009年1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925)。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
侯乃峰:《读简帛散札》,2006年11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468)。
侯乃峰:《上博(七)字词杂记六则》,2009年1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 Src_ ID=665)。
侯乃峰:《楚竹书〈周易〉释“溋”之字申说》,《周易研究》2009年总第93期。
侯乃峰:《上博竹书(1—8)儒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复旦大学,2012年。
胡平生:《包山楚简中的
》,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香港,1997年。
胡平生:《读上博战国楚竹书〈诗论〉札记》,2002年10月,简帛研究网(http://www.bamboosilk.org/Zzwk/2002/H/hupingsheng01.htm)。
胡琼:《上博简〈鲍叔牙与隰朋之谏〉释读二则》,2007年5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563)。
湖北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简》,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望山楚简》,中华书局1995年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九店楚简》,中华书局2000年版。
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市博物馆、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楚墓》,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
黄德宽、徐在国:《郭店楚简文字考释》,载《新出楚简文字考》,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黄德宽、徐在国:《郭店楚简文字续考》,载《新出楚简文字考》,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黄德宽、徐在国:《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1)释文补正》,载《新出楚简文字考》,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黄德宽:《〈战国楚竹书(二)〉释文补正》,载《新出楚简文字考》,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黄德宽:《楚简周易
字说》,载《新出楚简文字考》,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黄德宽主编:《古文字谱系疏证》,中华书局2007年版。
黄怀信:《利簋铭文再认识》,《历史研究》1998年第6期。
黄锦前:《楚系铜器铭文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09年。
黄人二、赵思木:《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书后(二)》,2011年1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 _ article.php? id=1369)。
黄盛璋:《包山楚简中若干重要制度发复与争论未决诸关键词解难、决疑》,《湖南考古辑刊》1994年第6辑。
黄甜甜:《〈系年〉第三章“成王屎伐商邑”之“屎”字补论》,《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黄锡全:《楚国黄金货币称量单位“半镒”》,《古文字研究》2000年第22辑。
黄锡全:《楚简“
”字简释》,《简帛研究》2001年。
黄锡全:《尖足空手布新品“下虒”考》,载《先秦货币研究》,中华书局2001年版。
黄锡全:《读上博楚简(二)札记(壹)》,2003年6月,简帛研究网(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3/huangxiquan01.htm)。
黄锡全:《读上博楚竹书(三)札记六则》,2004年4月,简帛研究网(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huangxiquan01.htm)。
黄锡全:《〈包山楚简〉部分释文校释》,载《古文字与古货币文集》,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
J
季旭升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读本》,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
季旭升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读本》,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版。
季旭升:《上博五刍议(上)》,2006年2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195)。
季旭升:《上博五刍议(下)》,2006年2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196)。
季旭升:《〈上博五·鲍叔牙与隰朋之谏〉“笃欢附忨”解——兼谈“钱器”》,2006年3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 id=267)。
季旭升:《上博五〈鲍叔牙与隰朋〉之谏》,载《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季旭升:《说文新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季旭升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季旭升:《上博七刍议(二):凡物流形》,2009年1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934)。
季旭升:《谈覃盐》,2009年3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 Src_ ID=732)。
贾连敏:《新蔡葛陵楚墓》,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
金祥恒:《释
》,《中国文字》1968年第30辑。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
L
赖怡璇:《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校订》,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2年版。
李春桃:《古文考释八篇》,2011年4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
李春桃:《传抄古文综合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2年。
李峰:《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三联书店2010年版。
李家浩:《释弁》,《古文字研究》1979年第1辑。
李家浩:《包山266简所记木器研究》,载《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李家浩:《九店楚简“告武夷”研究》,载《著名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李家浩:《信阳楚简“浍”字及从“灷”之字》,载《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李家浩:《读〈郭店楚墓竹简〉琐议》,《中国哲学》1999年第20辑。
李家浩:《甲骨文北方神名“勹”与战国文字从“勹”之字——谈古文字“勹”有读如“宛”的音》,《文史》2012年第3期。
李零:《古文字杂识(五则)》,《国学研究》1995年第3卷。
李零:《李零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李零:《楚国族源、世系的文字学证明》,载《李零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李零:《读〈楚系简帛文字编〉》,载中国文物研究所编:《出土文献研究》1999年第5辑。
李零:《长台关楚简〈申徒狄〉研究》,载《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三联书店2007年版。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李零:《郭店楚简研究中的两个问题》,载《郭店楚简校读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李零:《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李锐:《读〈保训〉札记》,2009年6月,简帛研究网(http://www.confucius2000.com)。
李守奎:《〈说文〉古文与楚文字互证三则》,《古文字研究》2002年第24辑。
李守奎:《楚简文字四考》,《中国文字研究》2002年第3辑。
李守奎:《出土楚文献文字研究综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1期。
李守奎:《楚文字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李守奎:《〈九店简〉相宅篇残简补释》,载《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李守奎:《〈鲍叔牙与隰朋之谏〉补释》,载《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李守奎、曲冰、孙伟龙:《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1—5)文字编》,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
李守奎:《出土楚文献姓氏用字异写现象初探》,中国文字博物馆第二届文字发展论坛会议论文,安阳,2010年。
李守奎、蔡丽利:《楚简中尸与人的区别与讹混——兼释楚简中“作”与“居”的异体》,《中国文字研究》2011年第15辑。
李守奎、贾连翔、马楠:《包山楚墓文字全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李守奎、刘波:《续论隓字构形与隓声字的音义》,《古文字研究》2012年第29辑。
李守奎、肖攀:《清华简〈系年〉中的“
”字及“
”之构形》,《华夏文化论坛》2012年第2辑。
李守奎、张峰:《说楚文字中的“桀”与“杰”》,《简帛》2012年第7辑。
李守奎:《释楚文字中的“
”》,《出土文献》2012年第3辑。
李守奎:《小臣单觯“
”字补说》,中国文字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长春,2013年10月。
李守奎:《清华简〈系年〉中的
字与陈氏》,《中国文字研究》2013年第2辑。
李守奎:《释
距末与楚帛书中的“方”字》,纪念何琳仪先生诞辰七十周年暨古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合肥,2013年。
李守奎:《清华简〈系年〉“也”字用法与攻
王光剑、
书缶的释读》,《古文字研究》2014年第30辑。
李松儒:《〈郑子家丧〉甲乙本字迹研究》,《中国文字》2011年新三十六期。
李松儒:《战国简帛字迹研究——以上博简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2年。
李天虹:《〈包山楚简〉释文补正》,《江汉考古》1993年第3期。
李天虹:《上博五〈竞〉、〈鲍〉篇校读四则》,2006年2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203)。
李天虹:《〈鲍叔牙与隰朋之谏〉5—6号简再读》,《简帛》2007年第2辑。
李天虹:《〈景公虐〉市字小记》,2007年7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631)。
李天虹:《上博六〈景公虐〉字词校释》,载张光裕、黄德宽主编《古文字学论稿》,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李天虹:《〈郑子家丧〉补释》,2009年1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967#_ ftn6#_ ftn6)。
李天虹:《〈君人者何必安哉〉补说》,2009年1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980)。
李天虹:《楚国铜器与竹简文字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1965年版。
李学勤:《放马滩简中的志怪故事》,《文物》1990年第4期。
李学勤:《释楚度量衡中的“半”》,《中国钱币论文集》2002年第4辑。
李学勤:《论包山楚简鲁阳公城郑》,《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李学勤:《论葛陵楚简的年代》,《文物》2004年第7期。
李学勤:《楚简〈子羔〉研究》,载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李学勤:《续释“寻”字》,载《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壹)》,中西书局2010年版。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贰)》,中西书局2011年版。
李学勤:《再谈甲骨金文中的
》,载《三代文明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叁)》,中西书局2012年版。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肆)》,中西书局2013年版。
李学勤:《释清华简〈金縢〉通假为“获”之字》,2012年1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1618)。
李轶:《文字与构字偏旁发展的不一致性与文字理据的丧失——以夕、月、肉偏旁的演变为例》,《中国文字研究》2012年第16辑。
李咏健:《上博七·郑子家丧“毋敢排门而出”考》,2011年4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1453)。
李运富:《楚国简帛文字丛考(二)》,《古汉语研究》1997年第1期。
李运富:《楚国简帛文字构形系统研究》,岳麓书社1997年版。
李运富:《传统语言文字学与现代语言教学》,《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李运富:《包山楚简“
”义解诂》,《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1期。
李运富:《楚简“
”字及相关诸字考辨》,2003年1月,简帛研究网(http://www.bamboosilk.org)。
李志远:《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中国教育报》2008年1月4日第4版。
连劭名:《长沙楚帛书与中国古代的宇宙论》,《文物》1981年第2期。
廖名春:《楚文字考释三则》,载《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廖名春:《楚国文字释读三篇》,载《出土简帛丛考》,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廖名春:《楚简〈周易〉校释记(二)》,《周易研究》2004年第10期。
廖名春:《读楚竹书〈曹沫之阵〉札记》,2005年2月,简帛研究网站(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liaominchun002.htm)。
林澐:《读包山楚简札记七则》,载《林澐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8年版。
林澐:《古文字研究简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林澐:《究竟是“翦伐”还是“扑伐”》,《古文字研究》2004年第25辑。
林澐:《说厚》,《简帛》2010年第5辑。
林清源:《楚国文字构形演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私立东海大学,1997年。
林志鹏:《战国楚竹书〈鲍叔牙与隰朋之谏〉“剚民猎乐”试解》,2006年12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 _ article.php? id=481)。
林志强:《字说三则》,《古文字研究》2012年第29辑。
刘波:《出土楚文献语音通转现象整理与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3年。
刘波:《〈楚帛书·甲篇〉集释》,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9年。
龙耀宏:《侗水语关于汉语“官”的称呼来源于楚语“莫敖”考》,《民族语文》1991年第4期。
刘钊:《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一)〉札记(一)》,2002年1月,简帛研究网(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2/liuzhao 01.htm)。
刘钊:《利用郭店楚简字形考释金文一例》,《古文字研究》2002年第24辑。
刘钊:《容成氏释读一则(二)》,2003年4月,简帛研究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278)。
刘钊:《郭店楚简校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刘钊:《包山楚简文字考释》,载《出土简帛文字丛考》,台北: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
刘钊:《释甲骨文耤、义、蟺、敖、栽诸字》,载《古文字考释丛稿》,岳麓出版社2005年版。
刘钊:《古文字考释从稿》,岳麓书社2005年版。
刘钊:《金文字词考释(三则)》,载《古文字考释丛稿》,岳麓出版社2005年版。
刘钊:《〈上博五·君子为礼〉释字一则》,2007年7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654)。
刘钊、洪扬、张新俊:《新甲骨文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刘钊:《古文字构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刘彬徽、刘长武:《楚系金文汇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刘传宾:《西周青铜器铭文土地转让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7年。
刘国胜:《谈望山简册所记的“龙朻”》,2011年10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1561)。
刘洪涛:《释上官登铭文的“役”字》,2011年2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 Src_ ID=1409)。
刘洪涛:《清华简补释四则》,《考古与文物》2013年第1期。
刘桓:《卜辞勿牛说》,《殷都学刊》1990年第4期。
刘乐贤:《释〈说文〉古文慎字》,《考古与文物》1993年第4期。
刘信芳:《楚国诸敖琐议》,《江汉论坛》1987年第6期。
刘信芳:《郭店简文字考释二则》,《古文字与古文献》1999年试刊号。
刘信芳:《包山楚简地名考释十二则》,《简帛研究汇刊》2003年第1辑。
刘信芳:《包山楚简解诂》,台北:艺文印书馆2003年版。
刘信芳:《上博藏竹书〈恒先〉试解》,2004年5月,简帛研究网(http://www.bamboosilk.org/showarticle.asp? articleid=936)。
刘信芳:《楚简〈容成氏〉官废疾者文字从考》,《古文字研究》2004年第25辑。
刘信芳:《〈上博藏六〉试解之三》,2007年8月,简帛研究网(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7/liuxinfang0001.htm)。
刘信芳:《楚简“兔”与从“兔”之字试释》,《古文字研究》2008年第27辑。
刘信芳:《竹书〈君人者何必安哉〉试说(之二)》,2009年1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
刘信芳:《楚系简帛释例》,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刘雨:《信阳楚简释文与考释》,载河南省文化研究所:《信阳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
刘云:《说上博简中的从“屯”之字》,2009年1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 src_ id=618)。
龙耀宏:《侗水语关于汉语“官”的称呼来源于楚语“莫敖”考》,《民族语文》1991年第4期。
陆琳:《〈法华传记〉校勘杂记》,《汉语史研究集刊》2009年第12辑。
罗运环:《楚国八百年》,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罗小华:《〈郑子家丧〉、〈君人者何必安哉〉选释三则》,2008年12月,简帛研究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924)。
M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马汝军:《楚君称敖新释——兼谈楚国的继承制》,《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孟蓬生:《郭店楚简字词考释(续)》,《简帛语言文字研究》2002年第1辑。
孟蓬生:《上博(四)间诂》,2005年2月,简帛研究网(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mengpengsheng001.htm)。
孟蓬生:《上博竹书〈周易〉的两个双声符字》,2005年3月,简帛研究网(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mengpengsheng003.htm)。
孟蓬生:《上博竹书(四)间诂序》,2005年8月,简帛研究网(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mengpengsheng002.htm)。
孟蓬生:《“辸”读为“应”补证》,2009年1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 Src_ ID=628)。
孟蓬生:《清华简〈系年〉初札(二则)》,2011年12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 id=1740)。
孟岩:《〈姑成家父〉文本集释及相关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9年。
P
庞朴:《初读郭店楚简》,《历史研究》1998年第4期。
骈宇骞:《银雀山汉简文字编》,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
骈宇骞、段书安:《二十世纪出土简帛综述》,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
Q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释文》,《文物》2009年第6期。
邱传亮:《楚玺文字集释》,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6年。
裘锡圭:《古代文史研究初探》,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裘锡圭:《战国文字中的“市”》,《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版。
裘锡圭:《释“勿”、“发”》,《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版。
裘锡圭:《释殷墟甲骨文里的远(迩)及有关诸字》,载《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版。
裘锡圭:《说字小记》,《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版。
裘锡圭:《谈谈清末学者利用金文校勘〈尚书〉的一个重要发现》,《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裘锡圭:《〈太一生水〉“名字”章解释——兼论〈太一生水〉的分章问题》,《古文字研究》2000年第22辑。
裘锡圭:《读上博简〈容成氏〉札记二则》,《古文字研究》2004年第25辑。
裘锡圭:《释〈子羔〉篇“铯”字并论商得金德之说》,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2006学术研讨会论文,2006年10月。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裘锡圭:《
公盨铭文考释》,载《中国出土文献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裘锡圭:《释“无终”》,《裘锡圭学术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R
饶宗颐:《长沙出土战国缯书新释》,香港:义友昌记印务公司1958年版。
饶宗颐:《楚帛书新证》,《楚帛书》,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5年版。
S
商承祚:《战国楚帛书述略》,《文物》1964年第9期。
商承祚:《战国楚竹简汇编》,齐鲁书社1995年版。
商承祚:《殷契佚存考释》,《甲骨文献集成(第1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沈培:《卜辞雉众补释》,《语言学论丛》2002年第26期。
沈培:《上博简〈姑成家父〉一个编联组位置的调整》,2006年2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219)。
沈培:《从西周金文“姚”字的写法看楚文字“兆”字的来源》,2007年4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 _ article.php? id=552)。
沈培:《〈上博六〉字词浅释(七)则》,2007年7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de.php? id=642)。
沈培:《试释战国时代从“之”从“首(或从页)”之字》,2007年7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630)。
沈培:《从战国简看古人占卜的“蔽志”——兼论“移祟”说》,《古文字与古代史》2007年第1辑。
沈培:《说古文字里的“祝”及相关之字》,《简帛》2007年第2辑。
沈培:《清华简字词考释二则》,2011年1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 Src_ ID=1367)。
沈之杰:《〈读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札记一则》,2009年1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
松丸道雄、高岛谦一:《甲骨文字字释综览》,东洋文化研究所丛刊1993年第13辑。
宋华强:《郭店简拾遗(二则)》,2004年6月,简帛研究网(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songhuaqiang02.htm)。
宋华强:《由新蔡简“肩背疾”说到平夜君所患为心痛之症》,2005年12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127)。
宋华强:《新蔡简延字及从延之字辨析》,2006年5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334)。
宋华强:《新蔡简中记有繇词的一组简文的释读》,2006年11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461)。
宋华强:《新蔡简中的祝祷简研究(连载二)》,2006年12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478)。
宋华强:《释新蔡简中的“述”和“丘”》,2007年1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501)。
宋华强:《释上博简中读为“曰”的一个字》,2008年6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839)。
宋华强:《上博(七)·凡物流形札记四则》,2009年1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938)。
宋华强:《〈郑子家丧〉“灭光”试解》,2009年6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1079#_ ftn1)
宋华强:《葛陵新蔡楚简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宋华强:《清华简〈金縢〉读为“获”之字解说》,2011年1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1388)。
宋华强:《清华简〈皇门〉札记一则》,2011年2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1397)。
苏建州:《〈上博(五)〉·柬释二》,2006年2月,简帛网(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3/sujianzhou15.htm)。
苏建洲:《上博(五)柬释(一)》,2006年2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242)。
苏建洲:《上博楚简(五)考释五则》,《中国文字》2006年新32期。
苏建洲:《〈上博(五)·姑成家父〉简3“禝”字考释》,2006年3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 _ article.php? id=305)。
苏建州:《〈上博楚简(五)〉考释二则》,2006年12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475)。
苏建洲:《〈读上博六·天子建州〉笔记》,2007年7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652)。
苏建洲:《读〈上博(六)·用曰〉笔记五则》,2007年7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644)。
苏建洲:《也说〈君人者何必安哉〉“先君霝王干溪云
(从廾)”》,2009年1月10日,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965#_ ftn19)。
苏建洲:《战国文字“殷”字补释》,2011年6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 Src_ ID=1574)。
苏建洲:《〈郭店·语丛三〉简15 「蓾」 字考》,2011年7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asp? Src_ ID=1589)。
苏建洲:《关于上博八两个寻字的简单说明》,2011年7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
苏建洲:《〈楚居〉简9“
”及相关诸字考释》,《楚文字论集》,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
苏建洲:《楚文字论集》,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
苏杰:《释包山楚简中的“对”字》,《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3期。
孙飞燕:《也谈〈容成氏〉渫字》,2008年5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826)。
孙伟龙:《也谈“文字杂糅”现象》,《古文字研究》2012年第29辑。
孙稚雏:《
并果戈铭释文》,《古文字研究》1982年第7辑。
单育辰:《占毕随录之二》,2007年7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676#_ ftn1)。
单育辰:《〈曹沫之陈〉文本集释及相关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8年。
单育辰:《谈战国文字中的“凫”》,《简帛》2008年第3辑。
单育辰:《谈晋系用为“舍”之字》,《简帛》2009年第4辑。
单育辰:《占毕随录之七》,2009年1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 ID=590)。
单育辰:《占毕随录之十一》,2009年8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 ID=862)。
单育辰:《楚地战国简帛与传世文献对读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9年。
单育辰:《包山简案例研究两则》,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十八次年会论文,北京,2010年10月。
T
褟健聪:《读上博(三)小札》,2004年5月,简帛研究网(ht-tp://www.jianbo.org/showarticle.asp? articleid=932)。
褟健聪:《上博楚简(五)零札(一)》,2006年2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226)。
褟健聪:《上博楚简(五)零札(二)》,2006年2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238)。
谭生力:《秦楚同形字对比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1年。
谭生力:《由清华简〈赤
之集汤之屋〉看伊尹传说——兼论该篇传说的文化内涵》,《文艺评论》2013年第10期。
汤余惠:《包山楚简读后记》,《考古与文物》1993年第2期。
汤余惠:《战国铭文选》,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汤余惠、吴良宝:《郭店楚简文字拾零(四篇)》,《简帛研究》2001年。
汤余惠、吴良宝:《战国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汤志彪:《三晋文字编》,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9年。
汤志彪:《释〈彭祖〉中的“缨”字》,2010年12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 Src_ ID=1333)。
唐洪志:《清华简〈皇门〉“ 舟”试释》,2011年1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rc_ ID=1371)。
唐嘉弘:《释“莫敖”》,《江汉论坛》1984年第8期。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齐鲁书社1981年版。
唐兰;《殷墟文字记》,中华书局1981年版。
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修订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田成方:《东周时期楚国宗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11年。
田河:《出土战国遣册所记名物分类汇释》,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7年。
田炜:《读上博竹书(四)琐记》,2005年4月,简帛研究网(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tianwei001.htm)。
W
王晨曦:《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三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8年。
王国维:《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王国维遗书》(第三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
王国维:《观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王辉:《秦文字集证》,艺文印书馆1999年版。
王辉:《楚文字柬释二则》,载《高山鼓乘集——王辉学术文存二》,中华书局2008年版。
王梦鸥:《汉简文字类编》,台北:艺文印书馆1974年版。
王宁:《申论楚简中的“向”字》,2002年8月,简帛研究网(ht-tp://www.bamboosilk.org/Xszm/2002/wangning01.htm)。
王廷洽:《楚国诸敖考释》,《江汉论坛》1986年第6期。
王云路:《略论形音义与词语演变的复杂关系》,《汉语史学报》2010年第10辑。
王蕴智:《益、易同源嬗变探析》,《说文解字研究》1991年第1辑。
魏启鹏、胡翔驿:《马王堆医书校释(壹)》,成都出版社1992年版。
巫雪如:《包山楚简姓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大学,1996年。
吴良宝:《平肩空首布“卬”字考》,《中国钱币》2006年第2期。
吴良宝:《包山楚简“慎”地考》,《中国文字》2007年新三十三期。
吴良宝:《楚地
阳新考》,载《古文字学论稿》,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吴良宝:《战国楚简地名辑证》,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吴振武:《战国
(廪)字考察》,《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4期。
吴振武:《古玺和秦简中的“穆”字》,《文史》1994年第38辑。
吴振武:《燕国铭刻中的泉字》,《华学》1996年第2辑。
吴振武:《假设之上的假设——金文“
公”的文字学解释》,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香港,2003年10月。
吴振武:《〈燕国铭刻中的“泉”字〉补说》,载《古文字学论稿》,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吴振武:《谈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光明日报》2013年11月14日第11版。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合集(二)·葛陵楚墓竹简·长台关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
X
夏渌:《读〈包山楚简〉偶记——“受贿”、“国帑”、“茅门有败”等字词新义》,《江汉考古》1993年第2期。
萧圣中:《曾侯乙墓竹简释文补证暨车马制度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萧毅:《楚简文字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小虫:《说〈上博五·弟子问〉“延陵季子”的“延”字》,2006年2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351)。
肖攀:《〈楚帛书·丙篇〉集释》,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9年。
肖攀:《清华简〈系年〉文字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3年。
徐宝贵:《金文研究五则》,载《古文字学论稿》,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徐文武:《楚国思想与学术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徐在国:《郭店楚简文字三考》,《简帛研究》2001年。
徐在国:《上博竹书(二)文字杂考》,2003年1月,简帛研究网(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3/xuzaiguo02.htm)。
徐在国:《新蔡葛陵楚简札记(二)》,2003年12月,简帛研究网(http://www.jianbo.org/showarticle.asp? articleid=813)。
徐在国:《上博竹书(三)〈周易〉释文补正》,2004年4月,简帛研究网(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xuzaiguo04)。
徐在国:《新蔡葛陵楚简札记》,《中国文字研究》2004年第5辑。
徐在国、黄德宽:《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缁衣〉〈性情论〉释文补正》,《新出楚简文字考》,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徐在国:《〈读楚系简帛文字编〉札记》,载《新出楚简文字考》,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徐在国:《上博竹书〈子羔〉琐记》,载《新出楚简文字考》,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徐在国:《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2009年7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1113)。
徐在国:《楚帛书诂林》,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徐在国:《上博五禝(稷)字补说》,《清华简研究》2013年第1辑。
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
徐中舒:《怎样考释古文字》,载《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中华书局1998年版。
许慜慧:《战国时期楚国的“莫敖”考》,《理论界》2012年第5期。
许全胜:《包山楚简姓氏谱》,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1997年。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06年版。
许文献:《上博七字词札记——〈武王践阼〉柩字试释》,2009年3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 _ article.php? id=1008#_ ftn3)。
许学仁:《长沙仰天湖楚简研究文献要目》,2006年8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397)。
Y
晏昌贵:《新蔡葛陵楚简“上逾取禀”之试解》,新出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6年6月。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
杨树达:《乖伯簋再跋》,载《积微居金文说》,中华书局2004年版。
杨泽生:《〈上博五〉零释十二则》,2006年3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296)。
杨泽生:《读上博简〈竞建内之〉短札两则》,2006年2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225)。
杨泽生:《战国竹书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姚美玲:《唐代墓志录文形近字失辨举证》,《中国文字研究》2005年第6辑。
于省吾:《释庶》,载《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81年版。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
于省吾:《释黑》,载《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2009年版。
俞樾:《诸子评议》(卷二十一),中华书局1954年版。
吴承志:《横阳札记》(卷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袁国华:《〈包山楚简〉文字考释》,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会研讨会论文,1993年10月。
袁国华:《读〈包山楚简·字表〉札记》,全国中国文学研究所在学研究生学术论文研讨会论文,1993年11月。
袁国华:《包山楚简文字诸家考释异同一览表》,《中国文字》1995年新二十期。
袁金平:《读新蔡楚简札记一则》,2005年7月,简帛研究网(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yuanjinping001.htm)。
袁金平:《读〈上博(五)〉札记三则》,2006年2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240)。
袁金平:《新蔡葛陵楚简字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07年。
Z
曾宪通:《四十年来古文字学的新发现与新学问》,《学术研究》1990年第2期。
曾宪通:《楚帛书文字新订》,《中国古文字研究》1999年第1辑。
张崇礼:《释“
”及相关的一些字》,2008年6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 Src_ ID=464)。
张崇礼:《释〈吴命〉的“度日”》,2009年1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 Src_ ID=654)。
张崇礼:《释〈武王践阼〉的“矩折”》,2009年1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 Src_ ID=620)。
张崇礼:《释楚文字中的“冥”》,2012年4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 Src_ ID=1848)。
张崇礼:《读上博九〈陈公治兵〉札记》,2013年1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 Src_ ID=2009)。
张崇礼:《释楚文字“列”及从“列”得声的字》,2013年6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SShow._ ID=2080)。
张峰:《楚系简帛文字讹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2年。
张光裕、袁国华:《读包山竹简札记》,《中国文字》1993年新17期。
张光裕:《郭店楚简研究》,艺文印书馆1999年版。
张桂光:《古文字中的形体讹变》,《古文字研究》1986年第15辑。
张桂光:《楚简文字考释二则》,《江汉考古》1994年第2期。
张桂光:《〈郭店楚墓竹简〉释注续商榷》,《简帛研究》2001年。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
张静:《郭店楚简文字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02年。
张胜波:《新蔡葛陵楚简文字编》,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5年。
张世超、孙凌安、金国泰、马如森:《金文形义通解》,中文出版社1996年版。
张世超:《释“溺”及相关诸字》,第三届中国文字发展论坛——“古汉字研究与汉字书写”学术研讨会论文,安阳,2011年10月。
张守中:《包山楚简文字编》,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
张霞:《宋本〈唐先生文集〉校读札记》,《新国学》2012年第9辑。
张新俊:《上博楚简文字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5年。
张新俊:《释新蔡楚简中的“奈”(祟)》,2006年5月,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 id=336)。
张新俊:《释上博简周易中的“
”》,平顶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张新俊、张胜波:《新蔡葛陵楚墓竹简文字编》,巴蜀书社2008年版。
张新俊:《据清华简释字一则》,2011年6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 Src_ ID=1573)。
张秀华:《西周金文六种礼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0年版。
张玉金:《字词考释四篇》,《中国语文》2006年第3期。
章太炎:《古音娘日二母归泥说》,载《国故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赵平安:《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赵平安:《金文释读与文明探索》,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钟柏生:《释“
”“
”及其相关问题》,《中国文字》1998年新24期。
周波:《读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第2期。
周波:《战国时代各系文字间的用字差异现象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8年。
周法高主编:《金文诂林》,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4年版。
周凤五:《
睪〈命案文书〉笺释——包山楚简司法文书研究之一》,《文史哲学报》1994年第41期。
周凤五:《包山楚简〈集箸〉、〈集箸言〉析论》,《中国文字》1996年新21期。
周凤五:《子弹库帛书“热气仓气”说》,《中国文字》1997年新23期。
周凤五:《读郭店楚简〈成之闻之〉札记》,《古文字与古文献》1999年(试刊号)。
周凤五:《读上博楚竹书〈从政(甲篇)〉札记》,2003年1月,简帛研究网(http://www.jianbo.org/Wssf/2003/zhoufengwu01.htm)。
周凤五:《读上博楚竹书〈从政〉篇札记》,2003年1月,简帛研究网(http://www.jianbo.org/)。
周忠兵:《从甲骨金文材料看商周时的墨刑》,《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2011年第4辑。
朱德熙、裘锡圭、李家浩:《望山一、二号墓竹简释文与考释》,载《江陵望山沙冢楚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
朱晓雪:《包山楚墓文书简、卜筮祭祷简集释及相关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1年。
朱艳芳:《〈竞建内之〉与〈鲍叔牙与隰朋之谏〉集释》,硕士论文,吉林大学,2008年版。
子居:《清华简〈楚居〉解析》,2011年3月,简帛网(http://www.jianbo.org/admin3/2011/ziju001.htm)。
邹芙都:《楚系铭文综合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版。
相关推荐
-
存在与超越:黑塞的跨界研究
作者:陈敏
存在与超越:黑塞的跨界研究
-
2
哈利勒·纪伯伦:他的生活和世界
作者:(美)简·纪伯伦 (...
哈利勒·纪伯伦:他的生活和世界
-
3
亨利·詹姆斯诗学研究
作者:陈秋红
亨利·詹姆斯诗学研究
-
4
高尔基与安德列耶夫诗学比较研究
作者:李建刚
高尔基与安德列耶夫诗学比较研究
-
5
恩格斯传
作者:萧灼基
恩格斯传
-
6
纪德的“那喀索斯情结”与自我追...
作者:宋敏生
纪德的“那喀索斯情结”与自我追寻
-
7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2019
作者:任平 庄友刚 桑明...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2019
-
8
莎士比亚的女人们
作者:(美)弗兰克·哈里斯 ...
莎士比亚的女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