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籍
[英] 埃德蒙·利奇:《文化与交流》,郭凡、邹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白庚胜:《东巴神话象征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白庚胜、和自兴:《玉振金声探东巴:国际东巴文化艺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白庚胜、杨福泉:《国际东巴文化研究集粹》,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包亚明:《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迪厄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鲍江:《象征的来历——叶青村纳西族的东巴教仪式研究》,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卜金荣:《纳西东巴文化要籍及传承概览》,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法] 布迪厄、[美] 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陈烈:《东巴祭天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美] 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美] 丹妮逊·纳什:《旅游人类学》,宗晓莲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英] 蒂莫西、[英] 博伊德:《遗产旅游》,程尽能主译,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冯莉:《东巴舞蹈传人——习阿牛阿明东奇》,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戈阿干:《东巴神系与东巴舞谱》,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龚锐:《旅游人类学教程》,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光映炯:《旅游场域与东巴艺术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郭大烈、和志武:《纳西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郭大烈、杨一红:《纳西母语和东巴文化传承读本》(三册),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郭大烈等:《东巴文化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郭大烈等:《东巴文化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和发源:《滇川纳西族地区民族宗教调查》,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和继全:《白地波湾村纳西东巴文调查研究》,民族出版社 2015年版。
和继全: 《纳西族传统祭祀仪式》(丽江东巴文化学校教材,第二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和志武:《祭风仪式及木牌画谱》,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和志武:《纳西东巴文化》,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和志武、杨福泉:《中国原始宗教资料丛编·纳西族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和钟华、杨世光、《纳西族文学史》编写组:《纳西族文学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法] 亨利·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李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美] 克莱德·伍兹:《文化变迁》,施惟达、胡华生译,王彪等校,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美] 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王铭铭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李国文:《人神之媒:东巴祭司面面观》,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美] 理查德·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杨利慧、安德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概况》,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概况》修订本编写组:《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概况》,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丽江县政协文史组编:《丽江文史资料》(1—20 辑),1985—2008年。
罗明义:《旅游管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 马维·哈里斯:《人·文化·生境》,许苏明编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英]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纳西族简史》编写组、《纳西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纳西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二)》,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三)》,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纳麒、李世碧主编:《丽江之路》,红旗出版社2009年版。
彭兆荣:《旅游人类学》,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法] 皮埃尔·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刘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日] 山下晋司:《旅游文化学》,孙洁、伍乐平译,张晓萍审校,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藏族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宋光淑:《纳西东巴文化研究总览》,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宋兆麟:《俄亚大村:一块巨大的社会活化石》,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
宋兆麟、边人:《木里俄亚:融化在金沙江魂魄的异俗》,外文出版社2005年版。
孙九霞:《传承与变迁——旅游中的族群与文化》,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孙九霞:《旅游人类学——理论与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孙九霞:《旅游人类学的社区旅游与社区参与》,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田里、李雪松:《旅游管理学》,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美] 瓦伦·L.史密斯主编:《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张晓萍等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肖笃宁、李秀珍:《景观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杨福泉:《策划丽江:旅游和文化篇》,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杨福泉:《东巴教通论》,中华书局2012年版。
杨福泉:《纳西古王国的东巴教》,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杨福泉等:《丽江市和迪庆州旅游与文化互动发展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年版。
杨福泉等: 《云南名镇名村的保护和发展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版。
杨桂华:《旅游景区管理》,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杨慧等:《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杨尚孔、白郎:《四川纳西族与纳文化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
杨庭硕:《民族文化与生境》,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杨正文: 《最后的原始崇拜——白地东巴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美] 约瑟夫·洛克:《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刘宗岳等译,宣科主编,杨福泉、刘达成审校,云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巴文化研究所编:《东巴文化论丛》,丽江县印刷厂印刷1991年版。
曾小鹏:《俄亚托地村纳西语言文字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版。
张朝枝:《旅游与遗产保护——基于案例的理论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张晓萍、杨慧:《民族旅游的人类学透视》(第一版,第二版),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2009年版。
赵世红、和品正:《东巴艺术》,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宗晓莲:《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以云南省丽江县纳西族文化为例》,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年版。
Barbara D.Miller,cultural anthropology,Allyn & Bacon,1999.
[美] Dallen J.Timothy:《文化遗产与旅游》,孙业红等译,中国旅游出版社2014年版。
[美] Dean MacCannell:《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张晓萍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Helene Neveu Kringelbach.Dancing Cultures:Globalization,Tourism and Identity in the Anthropology of Dance.2014.
[英] John Urry:《游客凝视》,杨慧、赵玉中、王庆玲、刘永青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M.Haldrup and J.Larson,Tourism,performance and the everyday,London,Routledge 2009.
[美] Nelson Graburn:《人类学与旅游时代》,赵红梅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Pierre Bourdieu,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
Victor Turner.The Anthropology of Performance,PAJ Publications;2nd Revised ed.2001.
[美] W.J.T.米切尔编:《风景与权力》,杨丽、万信琼译,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
2.论文
[加拿大] 艾德勒:《旅游是一种表演性艺术》,谈谷铮译,《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0年第5期。
包广静、吴兆录:《边缘效应与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陈素华、杨殿斛:《旅游仪式展演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类学视野中的黔东南郎德苗寨民族歌舞传承》,《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段丽波、余璐:《旅游人类学视阈下丽江纳西族档案价值探究》,《百色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光映炯、和继全:《白地的村落公共空间、认同维护与文化保护》,《纳西学研究》,民族出版社2015年。
光映炯、和继全、光映霞:《滇川交界处俄亚大村的文化生境及演变》,《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12辑)》2013年第6期。
光映炯、黄静华、光映霞:《旅游展演·行为实践·社会交流——以丽江玉水寨“东巴法会”为例》,《广西民族研究》2014年第4期。
光映炯、毛志睿:《旅游场域中文化权力的生成与表达》,《思想战线》2013年。
郭大烈:《纳西族传统文化及其保护》,《云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郭琼珠:《民间信仰仪式性表演体育类民俗体育探析》,《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郭文:《受访游客参与影视旅游展演意愿倾向研究及启示——基于对无锡唐城、三国城、水浒城游客的调查》,《旅游学刊》2008年第10期。
何明、洪颖:《回到生活:关于艺术人类学学科发展问题的反思》,《文学评论》2006年第1期。
和金光:《纳西族东巴文化研究发展趋势》,《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和克纯:《论解释学视野下的东巴文化及其当代影响》,《作家》2011年第4期。
洪颖:《行为: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可能方法维度》,《艺术探索》2007年第1期。
胡大海:《东巴文化在当代传播中的运用及效应》,《新闻世界》2011年第5期。
黄丽娟:《从旅游展演视角看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以贵州天龙屯堡古镇为例》,《商情》2008年第13期。
纪珊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机制的建立与活态保护原则》,《时代报告》2011年第11期。
杰茜卡·安德森·特纳:《旅游景点的文化表演之研究》,杨利慧译,《民族艺术》2004年第1期。
雷晴岚:《论三宝千户侗寨的旅游文化展演方式》,《丝绸之路》2012年第14期。
李杰:《论东巴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李蕾蕾、张晗、卢嘉杰、文俊、王玺瑞:《旅游表演的文化产业生产模式: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个案研究》,《旅游科学》2005年第6期。
李灵灵:《民俗形态与文化传统的活态保》,《文化遗产》2009年第4期。
李明宗:《宗教观光:朝圣与文化展演》,(台湾)《身体文化学报(第一辑)》,2005 年12月。
李时、宋明:《生态旅游开发导致生境破碎化问题的对策分析》,《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年第1期。
廖扬、蒙丽:《民族民俗旅游的时空维度与文化场域》,《广西民族研究》2011年第4期。
刘德鹏:《基于仪式展演理论的景颇族“目脑纵歌”旅游化探析》,《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0年第6期。
罗新民:《当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生态、动态”保护与发展——以贵州省为例》,《艺术百家》2012年第2期。
[美] Nelson Graburn、张晓萍、姚莹:《从审美功能到社会功能:物质材料、展演及消费者——以加拿大因纽特人的雕刻艺术为例》,《思想战线》2007年第4期。
纳尔逊·格雷本、张晓萍: 《活态文化:如何保护?为谁保护?》,《思想战线》2008年第3期。
彭文斌、郭建勋:《人类学仪式研究的理论学派述论》,《民族学刊》2010年第2期。
荣莉:《旅游场域中的现代表演性——云南省丘北县仙人洞村旅游表演的分析》,《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宋才发:《丽江古城的文化景观及法律保护》,《中国民族》2005年第3期。
宋秋、杨振之:《场域:旅游研究新视角》,《旅游学刊》2015年第9期。
唐欢:《旅游情境下的乡村仪式展演与文化变迁》,《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田里、光映炯:《旅游展演与活态保护的互动与发展路径》,《广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王杰文:《“表演性”与“表演研究”的范式转型》,《世界民族》2014年第3期。
王静:《人类学视野中的“仪式”与“文化展演”》,《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王俊鸿:《文化展演视角下少数民族移民节日文化变迁研究——以汶川地震异地安置羌族搬迁前后的羌历年庆祝活动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第3期。
王希辉:《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生境与文化保护》,《民族艺术研究》2008年第6期。
吴长亮、沈治乾:《关于旅游演出兴起的社会意义探讨》,《决策探索》2007年第6期。
吴晓:《旅游景观展演与民间艺术的消费——湘西德夯个案的文化阐释》,《文艺争鸣》2010年第12期。
吴晓:《旅游展演与民间艺术审美主体复杂性——湘西德夯苗寨的个案分析》,《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吴晓:《民间艺术旅游展演的研究视角与问题意识》,《兰州学刊》2010年第6期。
吴晓:《艺术人类学视域中的民间艺术旅游展演》,《内蒙古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武秀英:《文化生态位对提升民族文化的意义》,《赤峰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
肖洪磊、李庆雷、高大帅:《我国旅游场域研究综述》,《消费导刊》2015年第2期。
徐赣丽:《民俗旅游的表演化倾向及其影响》,《民俗研究》2006年第3期。
杨福泉:《论少数民族本土文化传人的培养——以纳西族的东巴为个案》,《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杨福泉:《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新论》,《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杨桂红、孙炯:《香格里拉的腹心地——中甸旅游业发展及管理模式—兼谈中国西部老少边穷地区旅游》,《经济问题探索》2001年第2期。
杨立新、赵燕强、裴盛基:《纳西族东巴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林业调查规划》2008年第2期。
杨柳:《民族旅游发展中的展演机制研究——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例》,《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曾亚玲、李娌:《旅游景区文艺表演的文化内涵和商业化运作》,《长春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张海超:《商业开发背景下的民族文化传承———基于文化生境理论的探讨》,《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第1期。
张晓萍:《旅游开发中的文化价值——从经济人类学的角度看文化商品化》,《民族艺术研究》2006年第5期。
张晓萍:《西方旅游人类学中的“舞台真实”理论》,《思想战线》2003年第4期。
张晓萍、刘德鹏:《民族旅游仪式展演及其市场化运作的思考——以云南德宏景颇族“目脑纵歌”节为例》,《旅游研究》2010年第2期。
朱江勇:《“舞台互动”:旅游表演学视域下的旅游展演空间》,《旅游论坛》2014年第2期。
朱江勇:《旅游表演学:理论基础、内涵与内容及其实践》,《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朱煜杰:《旅游中的多重凝视:从静止到游动》,《旅游学刊》2012年第11期。
Carla Barbieri1,and Edward Mahoney,Cultural Tourism Behaviour and Preferences among the Live-performing Arts Audience:An Application of the Univorous-Omnivorous Framework,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Int.J.Tourism Res.12,481-496,2010.
Fiona Jordan,Performing Tourism:Exploring the Productive Consumption of Tourism in Enclavic Spac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Int.J.Tourism Res.10,293-304,2008.
Helen Rees:“Naxi Ancient Music Rocks London”:Validation,Presentation,and Observation in the First Internationali Tour,Ethnomusicology, Vol.46,No.3,pp.432-455,2002.
Lixin Yang,John Richard Stepp,The Role of Montane Forests for Indige-nous Dongba Papermaking in the Naxi Highlands of Northwest Yunnan,China, Mounta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31(4):334-342.2011.
Nelson H.H.Graburn:Arts of the Fourth World,The Anthropology of Art——A Reader,by Howard Morphy and Morgan Perkins,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6.
Rebecca J.Dobkins,Introduction:Memory and Imagination in Native American Art,Museum Anthropology 24(2/3):3-5.2000.
Tim Edensor,Staging Tourism:Tourists as Performer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27,No.2,pp.322-344,2000.
Yujie Zhu,Author Vitae,Performing heritage: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ume 39,Issue 3,Pages 1495-1513,2012.
Yujie Zhu,Performing Heritage: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39,No.3,pp.1495-1513,2012.
Yujie Zhu,When the Global Meets the Local in Tourism—Cultural Performances in Lijiang as Case Studies,Journal of China Tourism Research,8:302-319,2012.
Zheng Xie,An Analysis of the Dongba Arts and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Tourism,European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Vol.4,2011.
3.学位论文
和玉媛:《丽江纳西族旅游纪念品开发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南大学,2009年。
黄龙光:《民间仪式、艺术展演与民俗传承——峨山彝族花鼓舞田野调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李继群:《旅游生境与文化调适:丘北县仙人洞村的调查研究》,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年。
廖蔚宇:《盐源县政府开展泸沽湖景区生态保护的案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潘峰:《“同根同源”的文化展演——以台湾民俗村和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为例》,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石玉宏:《文化生境与花腰傣服饰的传承》,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大学,2010 年。
王蕾:《忧郁的白水台——香格里拉三坝纳西族群身份的当代展演》,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习晓耀:《纳西族东巴口述文献的采集、整理与保护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大学,2013年。
肖佑兴:《旅游目的地旅游效应及调试对策——以白水台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杨亦花:《白地和志本东巴家祭祖仪式和祭祖经典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0年。
于洪:《丽江古城形成发展与纳西族文化变迁》,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张杨:《纳西东巴舞谱 〈舞蹈的出处与来历〉 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9年。
赵红梅:《旅游情景下的文化展演与族群认同》,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