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列宁全集》第12、16、17、26、27、28、32、33、36、39、40、41、43卷,人民出版社1984—1990年版。
《列宁专题文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3、8、23、46 卷,人民出版社1956—1983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毛泽东文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9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斯大林选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版。
[巴西]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帝国主义与依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德]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与民主的未来》,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德]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加]罗伯特·考克斯:《生产、权力与世界秩序》,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
[美]保罗·巴兰:《增长的政治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美]冯·诺依曼、摩根斯坦恩:《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美]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美]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美]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4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美]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英]斯特兰奇:《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国家与市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白云真:《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跨大西洋分歧》,《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4期。
魏海香:《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困境与出路》,《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5月25日第601期。
《布哈林文选》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苏]布哈林:《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蔡鹏鸿:《东亚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当代亚太》2005年第3期。
查道炯:《国际政治经济学与中外关系研究:背景意识问题》,《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2期。
查道炯:《中国的能源安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8期。
陈俊杰:《国际政治经济学范式论》,博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陈平、何帆:《关键货币境外余额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美国的境外美元管理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1期。
程恩富:《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程恩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之对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崔凡、屠新泉、樊瑛:《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意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5期。
樊勇明:《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与流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封芬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世界历史性——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6期。
周志瑾:《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河南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封芬芬:《世界历史理论与马克思的“世界梦”——中国梦语境下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新解》,《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高柏:《全球化的未来与中国的命运——人民币汇率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战略与管理》2004年第1期。
耿协峰:《当代国际研究中新地区主义理论整合方向初探——结构分析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论坛》2001年第1期。
郭锐:《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述评:从研究范式的角度》,《求实》2009年第7期。
郭士英:《国际经济博弈背景下的政策选择》,《中国发展观察》2011年第1期。
海伦·米尔纳、郭凡:《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趋势》,《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2期。
何畏:《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道路的必然抉择》,《江海学刊》2014年第6期。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华民:《国际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黄河:《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看俄罗斯的能源外交》,《俄罗斯研究》2007年第5期。
黄三生:《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辩证否定意蕴》,《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1期。
吉宓:《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基础与研究纲领的拓展》,《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2期。
姜英梅:《中东金融体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姜运仓:《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邝梅:《国际经济关系的政治经济分析——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综述》,《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李滨:《解读斯特兰奇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思想》,《国际政治研究》2010年第3期。
李滨:《考克斯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5期。
李巍:《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演进逻辑》,《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10期。
李巍:《货币竞争的政治基础——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路径》,《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李晓、丁一兵:《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推动力与大国关系——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角度的考察》,《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5期。
李增刚、董丽娃:《汇率决定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以中美之间关于人民币汇率的争论为例》,《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李卓异:《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分析》,《绥化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梁华龙:《中国企业对美直接投资的政治风险分析》,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梁军、孙正洪:《美国施压人民币汇率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林宏宇:《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第8期。
刘光溪:《共赢性博弈论》,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6年。
刘建东:《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对国际关系的理论贡献》,《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刘强、董庆安:《权力结构变迁下的东北亚政治经济生态——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结构性权力视角》,《国际观察》2011年第5期。
刘少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作用和影响: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分析》,《国际观察》2008年第1期。
刘向军:《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下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刘志云:《“霸权稳定论”与当代国际经济法——一种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的诠释》,《太平洋学报》2007年第1期。
马相东:《奥巴马对华贸易保护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新视野》2012年第2期。
毛丰付:《住房的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新视界》,《经济学家》2012年第7期。
毛泽盛:《跨国银行发展浪潮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第2期。
苗贵山、周志瑾:《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方法论变革》,《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宁柱:《日本海外资源战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年。
彭述华:《东亚经济一体化主导问题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彭述华:《试析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内部制约因素——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国际论坛》2006年第4期。
邱科:《中日韩贸易关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曲博:《国内政治、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2期。
曲博:《偏好、制度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冉鹏程:《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对国际关系的理论贡献》,《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第8期。
任湘怡:《国际与国内:双向互动——析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两种不同研究路径》,《世界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
宋国友:《基于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问题领域、理论突破和学科弥合》,《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1期。
宋伟:《国际政治经济学刍议》,《欧洲研究》2003年第1期。
苏长和:《跨国关系与国内政治——比较政治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野下的国际关系研究》,《美国研究》2003年第4期。
孙凤仙:《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我国跨越式发展的启示》,《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孙溯源:《跨国公司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反思与重构》,《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3期。
田华峰:《环境污染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经济全球化中的环保困境》,《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1年第3期。
王轶昕、李祥茂:《经济主权让渡对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作用研究——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学(IPE)视角》,《现代经济探讨》2012年第7期。
王勇:《国际政治经济学美英学派的论战——学术分野、国家地位与中国议题》,《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第1期。
王正毅、张岩贵:《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与现实经验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王正毅:《超越“吉尔平式”的国际政治经济学——1990年代以来IPE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2期。
王正毅:《构建一个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知识框架——基于四种“关联性”的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2期。
王正毅:《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经济学:超越“范式”之争》,《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10期。
王正毅:《亚洲区域化:从理性主义走向社会建构主义?——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5期。
王正毅:《争论中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9期。
韦斌、唐伟锋:《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吴小鹏:《中海油并购案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吴悦、谢佳、李琦:《世界历史理论:浅析黑格尔与马克思理论逻辑的联系与区别》,《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13期。
武兴起:《货币霸权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9年。
夏慧芳:《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意义分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4期。
肖潇:《碳排放交易的国际经济博弈模型初探》,《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辛玫:《美元霸权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探析》,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0年。
熊洁:《理性选择、比较方法与国际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7期。
徐元:《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实质及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太平洋学报》2012年第2期。
薛亚梅:《罗伯特·吉尔平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尹继武:《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小国理论——依附论理论体系的批判性解读》,《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余万里:《跨国公司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第2期。
曾怡仁、李政鸿:《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挑战》,《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第1期。
翟东升、夏青:《美国投资保护主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以CFIUS改革为案例》,《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11期。
张建新:《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及其特征》,《国际观察》2006年第6期。
张建新:《依附论与拉美国际政治经济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8年第00期。
张林坤:《欧债危机产生根源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2013年。
张明之:《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战略性发展机遇——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审视》,《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张千慧:《〈共产党宣言〉的世界历史理论与东方社会主义》,《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年第8期。
张世昌、吴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科学发展观》,《改革与开放》2014年第4期。
张天勇、戚甜甜:《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看中国道路》,《江苏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张昕宇:《“碳关税”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解析——碳政治理念下的国家利益博弈》,《前沿》2010年第16期。
张志昌:《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析资本主义困境及全球化归宿》,《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赵川:《次贷危机的形成、根源、后果与启示——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贵州农村金融》2008年第6期。
赵华飞:《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述评》,《前沿》2014年第7期。
赵晓敏:《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代全球化》,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14年。
郑彪:《“文明冲突”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5期。
郑先武:《全球经济新秩序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解读——罗伯特·吉尔平“国家中心”现实主义观点述评》,《国际论坛》2003年第5期。
钟飞腾、杨毅:《一种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知识谱系——读〈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思想史〉》,《美国研究》2010年第2期。
钟飞腾:《霸权稳定论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4期。
钟飞腾:《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一种分析框架》,《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12期。
周学森:《外商直接投资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2年。
朱陆民、聂会翔:《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主流理论中的国际合作观》,《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Richard Cooper,The Economics of Interdependence:Eco-nomic Policy in the Atlantic Community,New York:Mc-GrawHill,1968.Andre Gunder Frank,CapitalisMand Underdevelo PmentinLatin America:Histori cal Studies of Chile and Brazil,Rev,ed.,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1969.
Robert Cox,“Approaches from a Histori calMaterial Tradition”,Mershon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Vol.38,No.2,1994.
Stephen Gill,“Histori calMaterialism,Gramsci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 cal Economy”,in Craign Murhoy and Roger Tooze,eds.,The New International Politi cal Economy,Boulder Lynne Renner Publishers,Inc.,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