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成果受到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度“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支持人的观念中往往并存着多种分配取向,由此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也是多种观念的合集,只不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某种分配取向占主导地位罢了。那么,是否存在一种有关分配公正的自然价值(natural values)能为所有人认可?看似简单,实属不易。先贤们苦心孤诣所探讨的分配观和构建的理想分配方式也只不过是厚此薄彼而已。人们最为冀求的分配方式不一定是可行的,在获取收入财富的过程中最努力者并不一定成就最大,同样的竞争机会并不会引致同样的结果,等同对待每个人也并不能使得公共利益最大化(Deutsch,1975:137-149)。从而并不存在一种分配方式必定优于他者,也并不存在普适的分配原则能为所有人认可并遵从。但需要强调的是,人们的分配观虽属个体的主观价值,但无不受到外在结构环境的影响,其中历史文化和分配制度构成了影响分配偏好的主要社会情境。在批评多数研究将人们的分配取向限制在心理学的视域中,以及将经济价值主导下的“投入—产出”关系作为评判收入分配是否公正主要标尺的基础上,Deutsch提出在结合社会情境因素的...
魏钦恭,男,社会学博士,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主要研究兴趣为发展社会学、社会不平等、社会心态等领域,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等刊物发表文章多篇,著有《Entities and Structures in the Embedding Process》等著作。
《辞源》,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鲍磊:《“格栅/群体”分析:玛丽·道格拉斯的文化研究图式》,《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
边燕杰:《美国社会学界的中国社会分层研究》,载《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社会(代序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边燕杰、肖阳:《中英居民主观幸福感比较研究》,《社会学研究》2014年第2期。
边燕杰等:《社会调查方法与技术:中国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边燕杰等编:《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社会(代序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蔡斐:《“场景”概念的兴起》,《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4月22日。
蔡禾等:《利益受损农民工的利益抗争行为研究》,《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1期。
陈光金:《市场抑或非市场:中国收入不平等成因实证分析》,《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6期。
陈光金:《中国收入不平等:U型变化与不确定的未来》,《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陈永伟、陈双双:《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公平与不公平分解及度量》,《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3期。
陈云松:《分析社会学:寻求连接微观与宏观的机制性解释》,《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陈云松、范晓光:《阶层自我定位、收入不平等和主观流动感知(2003—2013)》,《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12期。
陈云松、范晓光:《社会学定量分析中的内生性问题:测量社会互动的因果效应研究综述》,《社会》2010年第4期。
程永宏:《改革以来全国总体基尼系数的演变及其城乡分解》,《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迟巍、蔡许许:《城市居民财产性收入与贫富差距的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第2期。
储德银、张婷:《财政分权与收入不平等——基于面板门限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丁元竹:《让居民拥有获得感必须打通最后一公里——新时期社区治理创新的实践路径》,《国家治理》2016年第2期。
范晓光、吕鹏:《中国私营企业主的社会构成:阶层与同期群差异》,《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7期。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
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王建朗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冯仕政:《西方社会运动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付允:《可持续发展的公平度量:相对剥夺感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年版。
甘犁等:《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2012)》,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高勇:《地位层级认同为何下移:兼论地位层级认同基础的转变》,《社会》2013年第4期。
顾昕:《从社会安全网到社会风险管理:社会保护视野中社会救助的创新》,《社会科学研究》2015年第6期。
郭飞:《刍议按劳分配中的“劳”》,《经济研究》1993年第2期。
郭于华、常爱书:《生命周期与社会保障——一项对下岗失业工人生命历程的社会学探索》,《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郭于华、孙立平:《中国社会的机会结构与社会公正》,2014年10月27日,共识网(http://www.21ccom.net/articles/zgyj/gqmq/2011/1117/48934.html)。
国家统计局:《沧桑巨变七十载 民族复兴铸辉煌——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2019年,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7/t20190701_1673407.html。
韩钰、仇立平:《中国城市居民阶层地位认同偏移研究》,《社会发展研究》2015年第1期。
郝大海、李路路:《区域差异改革中的国家垄断与收入不平等》,《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郝令昕等:《评估不平等》,巫锡炜译,格致出版社2012年版。
何立新、潘春阳:《破解中国的“Easterlin悖论”:收入差距、机会不均与居民幸福感》,《管理世界》2011年第8期。
何蓉:《中国历史上的“均”与社会正义观》,《社会学研究》2014年第5期。
贺光烨、吴晓刚:《市场化、经济发展与中国城市中的性别收入不平等》,《社会学研究》2015年第1期。
侯外庐:《中国封建社会前后期的农民战争及其纲领口号的发展》,《历史研究》1959年第4期。
胡安宁:《主观变量解释主观变量:方法论辨析》,《社会》2019年第3期。
胡鞍钢等:《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胡棋智、王朝明:《收入流动性与居民经济地位动态演化的实证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
黄嘉文:《收入不平等对中国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社会》2016年第2期。
黄艳敏等:《实际获得、公平认知与居民获得感》,《现代经济探讨》2017年第11期。
黄永亮、崔岩:《社会歧视对不同收入群体社会公平感评价的影响》,《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卡尔·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劳婕:《中国公众对收入分配的公平感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一项全国性调查的数据分析》,《求索》2013年第11期。
雷欣、陈继勇:《收入流动性与收入不平等:基于CHNS数据的经验研究》,《世界经济》2012年第9期。
李春玲:《高等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平等——高校扩招的平等化效应考察》,《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3期。
李汉林:《科学发展的社会意义》,《经济日报》2012年11月4日。
李汉林:《科学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李汉林、李路路:《单位成员的满意度和相对剥夺感——单位组织中依赖结构的主观层面》,《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2期。
李汉林、渠敬东:《中国单位组织变迁过程中的失范效应》,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李汉林、魏钦恭:《“嵌入”过程中的主体与结构:对政企关系变迁的社会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李汉林、魏钦恭:《社会景气与社会信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李汉林等:《社会变迁过程中的结构紧张》,《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李汉林等:《组织和制度变迁的社会过程:一种拟议的综合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李骏、吴晓刚:《收入不平等与公平分配:对转型时期中国城镇居民公平观的一种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李磊、刘斌:《预期对我国城镇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南开经济研究》2012年第4期。
李路路:《社会结构阶层化和利益关系市场化》,《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2期。
李路路:《再生产与统治——社会流动的再思考》,《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2期。
李路路、石磊:《经济增长与幸福感——解析伊斯特林悖论的形成机制》,《社会学研究》2017年第3期。
李路路、王鹏:《转型中国的社会态度变迁(2005—2015)》,《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
李路路等:《“患不均,更患不公”——转型期的“公平感”与“冲突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李美枝:《从有关公平判断的研究结果看中国人之人己关系的界限》,《本土心理学研究》1993年第1期。
李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李强等:《社会变迁与个人发展:生命历程研究的范式与方法》,《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6期。
李实:《〈21世纪的资本〉与中国》,《东方早报》2014年6月10日。
李实:《可用收入分配满意度来代替基尼系数》,《人民论坛》2011年第22期。
李实、李婷:《库兹涅茨假说可以解释中国的收入差距变化吗》,《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年第3期。
李实、罗楚亮:《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短期变动与长期趋势》,《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年第4期。
李实、罗楚亮:《中国收入差距究竟有多大?——对修正样本结构偏差的尝试》,《经济研究》2011年第4期。
李实、魏众、丁赛:《中国居民财产分布不均等及其原因的经验分析》,《经济研究》2005年第6期。
李实等:《中国居民财产分布不均等及其原因的经验分析》,《经济研究》2005年第6期。
李扬、张晓晶:《论“新常态”》,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研究报告,2014年。
李莹、吕光明:《收入公平感、流动性预期与再分配偏好》,《财贸经济》2019年第4期。
李颖晖:《教育程度与分配公平感:结构地位与相对剥夺视角下的双重考察》,《社会》2015年第1期。
李煜、朱妍:《微观公平感的形成机制:基于职业群体的双重比较理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李忠路:《拼爹重要,还是拼搏重要?当下中国公众对绩效分配原则的感知》,《社会》2018年第1期。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梁玉成:《现代化转型与市场转型混合效应的分解》,《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4期。
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格致出版社2012年版。
刘成奎、刘彻:《相对收入、预期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8年第6期。
刘鹤主编:《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版。
刘精明:《高等教育扩展与入学机会差异:1978—2003》,《社会》2006年第3期。
刘精明:《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与人力资本收益》,《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6期。
刘精明:《市场化与国家规制:转型期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收入分配》,《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刘军强等:《经济增长时期的国民幸福感——基于CGSS数据的追踪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
刘琪:《思考的社会制度——读〈制度如何思考〉》,《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
刘嵘、白瑞华:《Ridit分析的spss实现》,《中国卫生统计》2004年第4期。
刘欣、田芊:《中国公众能容忍的职业间收入差距有多大?》,《江苏社会科学》2017年第3期。
刘学良:《收入分配体系不会自动改善》,《人民日报》2016年4月8日。
刘亚秋:《记忆二重性和社会本体论——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的社会理论传统》,《社会学研究》2017年第1期。
刘亚秋:《社会记忆中的性别话语——以女知青与农民婚姻的两类叙事为例》,《青年研究》2019年第3期。
龙书芹、风笑天:《社会结构、参照群体与新生代农民工的不公平感》,《青年研究》2015年第1期。
鲁元平、王韬:《收入不平等、社会犯罪与国民幸福感——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经济学(季刊)》2011年第4期。
吕光明、李莹:《中国居民代际收入弹性的变异及影响研究》,《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吕鹏:《新古典社会学中的“阿吉尔之谜”:中国第一代富有私营企业家的社会起源》,《学海》2013年第3期。
马磊、刘欣:《中国城市居民的分配公平感研究》,《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5期
孟天广:《转型期中国公众的分配公平感:结果公平与机会公平》,《社会》2012年第6期。
潘春阳、何立新:《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中国居民再分配偏好的实证研究》,《经济评论》2011年第5期。
齐美尔:《货币哲学》,陈戎女等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中等收入陷阱”还是“转型陷阱”》,《开放时代》2012年第3期。
渠敬东:《返回历史视野,重塑社会学的想象力——中国近世变迁及经史研究的新传统》,《社会》2015年第1期。
渠敬东:《坚持结构分析和机制分析相结合的学术视角,处理现代中国转型中的大问题》,《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2期。
渠敬东:《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版1999年版。
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沈原:《又一个三十年?转型社会学视野下的社会建设》,《社会》2008年第3期。
宋明华等:《相对剥夺感影响网络集群攻击行为:一个有调节的双路径模型》,《心理科学》2018年第6期。
苏振华、赵鼎新:《重新思考群己权限:帕累托自由不可能性定理考辩》,《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3期。
孙灯勇、郭永玉:《相对剥夺感:想得、应得、怨愤于未得》,《心理科学》2016年第3期。
孙明:《市场转型与民众的分配公平观》,《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3期。
田芊、刘欣:《分配公平感及其背后的正义原则》,《南京社会科学》2019年第7期。
万广华:《不平等的度量与分解》,《经济学(季刊)》2008年第1期。
王海港:《中国居民家庭的收入变动及其对长期平等的影响》,《经济研究》2005年第1期。
王海明:《平等新论》,《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王俊秀:《社会心态: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研究》,《社会学研究》2014年第1期。
王立:《平等的范式》,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王鹏:《收入差距对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分析——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1年第3期。
王浦劬、季程远:《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与社会稳定之间矛盾的化解机制分析——基于人民纵向获得感的诠释》,《政治学研究》2019年第1期。
王浦劬、季程远:《新时代国家治理的良政基准与善治标尺》,《中国行政管理》2018年第1期。
王绍光:《大转型:中国的双向运动》,《社会观察》2008年第10期。
王绍光:《中国仍然是低福利国家吗?——比较视角下的中国社会保护“新跃进”》,《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年第22期。
王思斌:《整合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可持续的获得感》,《行政管理改革》2018年第3期。
王天夫:《社会研究中的因果分析》,《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
王天夫、王丰:《中国城市收入分配中的集团因素:1986—1995》,《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3期。
王小鲁:《中国居民实际贫富差距远大于统计数据》,2012年1月8日,网易财经(http://money.163.com/12/0108/09/7N847FI700252G50.html)。
王小鲁、樊纲:《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经济研究》2005年第10期。
卫新华:《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理论与实际问题》,《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4期。
魏进:《人口年龄堆积的检验——惠普尔指数与迈耶斯指数的计算》,《人口与经济》1985年第4期。
魏钦恭等:《发展进程中的“双重印象”:中国城镇居民的收入不公平感研究》,《社会发展研究》2014年第3期。
魏颖:《中国代际收入流动与收入不平等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巫锡炜:《中国城镇家庭户收入和财产不平等:1995—2002》,《人口研究》2011年第6期。
吴菲:《更富裕是否意味着更幸福?基于横截面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2003—2013)》,《社会》2016年第4期。
吴军:《城市社会学研究前沿:场景理论述评》,《社会学评论》2014年第2期。
吴忠民:《论机会平等》,《江海学刊》2001年第1期。
吴忠民:《社会矛盾倒逼改革发展的机制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武绍春:《究竟什么是按劳分配》,《学术论坛》2000年第5期。
西尔、克拉克:《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祁述裕、吴军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肖文明:《观察现代性——卢曼社会理论的新视野》,《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5期。
谢宇:《回归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谢宇:《认识中国的不平等》,《社会》2010年第3期。
谢宇:《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谢宇、韩怡梅:《改革时期中国城市居民收入不平等与地区差异》,载边燕杰主编《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谢宇等编:《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3》,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邢占军:《获得感:供需视阈下共享发展的新标杆》,《理论学刊》2017年第5期。
熊建:《实业老公为啥赚不过炒房老婆》,2014年10月28日,人民网(http://house.people.com.cn/n/2014/0120/c164220-24165561.html)。
杨春学、张琦:《如何看待〈21世纪资本论〉对经济学的贡献》,《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9期。
杨国枢、余安邦编:《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桂冠图书公司1994年版。
杨国枢编:《中国人的价值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杨国枢编:《中国人的心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杨国枢等编:《华人本土心理学(下册)》,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杨宏星、赵鼎新:《绩效合法性与中国经济奇迹》,《学海》2013年第3期。
杨瑞龙:《四十年我国市场化进程的经济学分析——兼论中国模式与中国经济学的构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8年第11期。
杨宜音:《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
易承志、刘彩云:《政治信任、相对剥夺感与群体性事件参与——基于CGSS2010数据分析》,《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
易小明:《分配正义的两个基本原则》,《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俞国良、王浩:《社会转型:国民安全感的社会心理学分析》,《社会学评论》2016年第3期。
俞国良、谢天:《社会转型: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实验靶场”》,《河北学刊》2015年第2期。
虞新胜:《社会主义制度正义下机会公平的实现》,《理论月刊》2015年第9期。
岳昌君等:《就读重点大学对人工智能就业替代压力的缓解作用》,《中国人口科学》2019年第2期。
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张海东、姚烨琳:《市场化与市场能力:中国中产阶层的生成机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第6期。
张亮:《改革开放40年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回顾及展望》,《中国发展观察》2019年第1期。
张琦:《统筹兼顾效率与公平》,《人民日报》2016年4月8日。
张曙光:《人的存在历时性及其现代境遇(上)》,《学术研究》2005年第1期。
张延吉等:《同期群视角下中国代际流动的模式与变迁》,《公共管理学报》2019年第2期。
张彦、魏钦恭、李汉林:《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景气与社会信心》,《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
赵鼎新:《超越困境和超越的困境》,《学术月刊》2014年第7期。
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郑功成:《中国社会公平状况分析——价值判断、权益失衡与制度保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资本主义经济改造研究室编:《资本主义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版。
周兵、刘成斌:《中国青年的收入分配公平感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5年第4期。
周晓虹:《中国经验与中国体验:理解社会变迁的双重视野》,《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周晓虹:《转型时代的社会心态与中国体验》,《社会学研究》2014年第4期。
周晓蓉、杨博:《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不平等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年第8期。
周雪光:《西方社会学关于中国组织与制度变迁研究状况综述》,《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4期。
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周雪光、侯立仁:《“文革”中的孩子们——当代中国的国家与生命历程》,载《中国社会学》(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周雪光、赵伟:《英文文献中的中国组织现象研究》,《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6期。
朱玲:《减贫与包容:发展经济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邹至庄:《中国经济转型》,曹祖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第一卷),阎克文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年版。
[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法]埃米尔·涂尔干:《自杀论》,冯韵文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法]塞尔日·莫斯科维奇:《社会表征》,管健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法]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中文版自序》,巴曙松等译,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
[美]阿尔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不平等容忍度的变化》,刁琳琳译,《比较》2010年第3期。
[美]埃尔德:《大萧条中的孩子们》,田禾、马春华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美]埃拉扎尔·J.佩达泽、丽奥拉·佩达泽·施梅尔金:《定量研究基础:测量篇》,夏传玲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美]彼特·布劳:《不平等和异质性》,王春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美]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和社会秩序》,包凡一、王湲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美]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郭伟德等译,商务印书馆1979/1996年版。
[美]怀默霆:《中国民众如何看待当前的社会不平等》,《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1期。
[美]罗伯特·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唐少杰、齐心等译,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美]罗伯特·诺奇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姚大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罗伯特·斯考伯、谢尔·伊斯雷尔:《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赵乾坤等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版。
[美]罗纳德·英格丽哈特:《中国尚未进入后物质主义价值观阶段》,《人民论坛》2013年9月下期。
[美]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卷),刘北成、李少军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美]迈克尔·桑德尔:《公正该如何做是好?》,朱慧玲译,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美]迈克尔·桑德尔:《金钱不能买什么:市场的道德缺陷》,邓正来译,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黄爱华、冯钢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美]乔治·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霍桂恒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肖志军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日]富永健一:《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现代化理论》,董兴华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瑞典]彼得·赫斯特罗姆:《解析社会:分析社会学原理》,陈云松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英]安东尼·阿特金森:《不平等:我们能做什么》,王海昉等译,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英]保罗·多兰:《设计幸福》,张金凤译,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
[英]理查德·威尔金森、凯特·皮克特:《不平等的痛苦:收入差距如何导致社会问题》,安鹏译,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英]玛丽·道格拉斯:《制度如何思考》,张晨曲译,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年版。
Abramson,P.R.and Inglehart,R.,“Education,Security,and Postmaterialism:A Comment on Duch and Taylor's ‘Postmaterialism and the Economic Condition’”,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Vol.38,No.3,1994.
Adams,J.S.,“Inequity in Social Exchange”,In L.Berkowitz(eds),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New York:Academic Press,1965.
Ang,Y.Y.,How China Escaped The Poverty Trap,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16.
AtkinsonA.B.,and Piketty,T.,editors.Top Incomes:A Global Perspective,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Bentham,J.,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Oxford:Clarendon Press,2007.
Berger,J.,Morris Zelditch,Jr.,and Anderson,B.edited,Sociological Theories in Progress,Boston:Houghton Mifflin,1972.
Bjørnskov,C.et al.,“Analysing Trends in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15 European Countries,1973-2002”,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Vol.9,No.2,2008.
Burkholder R.,“Chinese Far Wealthier Than a Decade Ago—but Are They Happier?”,The Gallup Organization.http://sww.gallup.com/poll/content/login.aspx?ci?14548?,2005.
Chen,C.,Meindl R.and Hunt R.G.,“Testing The Effects of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Collectivism:A Study of Reward Allocation Preferences in China”,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Vol.28,1997.
Chetty Raj et al.,“The Fading American Dream:Trends in Absolute Income Mobility Since 1940”,Science,Vol.356,Issue 6336,2017.
Chung,J.H.,Hongyi Lai and Ming Xia,“Mounting challenges to governance in China:surveying collective protestors,religious sects and criminal organizations”,The China Journal,Vol.56,2006.
Clark,T.N.,“Urban Amenities:Lakes,Opera,and Juice Bars:Do They Drive Development?”,In Clark,T.N.eds.,The City As An Entertainment Machine,Bradford:Emerald Group Publishing,2003.
Clayton,S.,“Preference for Macrojustice Versus Microjustice In Environmental Decisions”,Environmental and Behavior,Vol.30,1998.
Costa P.et al.,“Longitudinal Analyses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A National Sample:Stability of Mean Levels”,Journal of Gerontology,Vol.42,No.1,1987.
Davies,J.C.,“Toward a Theory of Revolution”,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27,1962.
Davison H.K.and Bing,M.N.,“The Multidimensionality of the Equity Sensitivity Construct:Integrating Separate Benevolenceand Entitlement Dimensions for Enhanced Construct Measurement”,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Vol.20,2008.
Deaton,A.,“Income,Health,and Well-Being around the World:Evidence from the Gallup World Poll”,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ol.22,No.2,2008.
Deutsch,M.,“Equity,Equality,and Need:What Determines Which Value Will Be Used as the Basis of Distributive Justice?”,Journal of Social Issues,Vol.31,1975.
Devooght,K.,“To Each The Same and To Each His Own:A Proposal to Measure Responsibility-Sensitive Income Inequality”,Economica,Vol.75,Iss.298,2008.
Diener,E.,“Guidelines for National Indicator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Ill-Being”,Applied Research in Quality of Life,Vol.1,No.1,2006.
Douglas,M.,Edited,Essays in the Sociology of Perception,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82.
Douglas,M.,In The Active Voice,New York:Routledge & Kegan Paul,2011.
Douglas,M.,Risk and Blame:Essays in Cultural Theory,London:Routledge,1992.
Easterlin R.A.,“Does Economic Growth Improve the Human Lot?Some Empirical Evidence”,In Paul D.A.& W.R.Melvin(ed.),Nations and Households in Economic Growth,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4.
Easterlin,R.A.et al.,“China's Life Satisfaction,1990-2010”,PNAS,Vol.109,No.25,2012.
Easterlin,R.A.et al.,“The Happiness-Income Paradox Revisited”,PNAS,Vol.107,No.52,2010.
Fairbrother,M.,“Two Multilevel Modeling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Comparative Longitudinal Survey Datasets”,Political Science Research and Methods,Vol.2,No.1,2014.
Faris,R.E.L.,Handbook of Modern Sociology,Chicago:Rand McNally,1974.
Fong,C.,“Social Preference,Self-Interest,and the Demand for Redistribution”,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Vol.82,2001.
Gartrell C.,“The Embeddedness of Social Comparison”,In Walker I.,Heather,J.S.(eds),Relative Deprivation:Specification,Development,and Integr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Graham,C.and Felton,A.,“Inequality and happiness:Insights from Latin America”,Journal of Economic Inequality,Vol.4,No.1,2006.
Granovetter,M.S.,“Economic Action,Social Structure,and Embeddednes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91,1985.
Gurr,T.R.,Why Men Rebel,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1.
Hauser S.M.and Yu X.,“Temporal and Regional Variation in Earnings Inequality:Urban China in Transition Between 1988 and 1995”,Social Science Research,Vol.34,No.1,2005.
Hedström Peter and Richard Swedberg,“Social Mechanisms:An Intriductory Essay”,In Social Mechanisms,edited by Peter Hedström and Richard Swedberg,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Hedström Peter,Dissecting the Social:On the Principles of Analytical Sociology,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He Qinlian,“A Volcanic Stability”,Journal of Democracy,Vol.41,2003.
Hirschman,A.O.and Rothschild,M.,“The Changing Tolerance for Income Inequality in the Cour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87,Iss.4,1973.
Homans,G.C.,The Human Group,New York:Harcourt Brace,1950.
Huseman,R.C.,John D.Hatfield and Edward W.Miles,“A New Perspective on Equity Theory:The Equity Sensitivity Construct”,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Vol.12,1987.
Iain,W.and Smith H.J.,Relative Deprivation:Specification,Development,and Integr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Inglehart,R.and Paul,R.,“Abramson,Measuring Postmaterialism”,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93,No.3,1999.
Inglehart,R.,Culture Shift in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
Inglehart R.et al.,“Economic Security and Value Change”,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88,Iss.2,1994.
Kahneman,D.and Deaton,A.,“High Income Improves Evaluation of Life But Not Emotional Well-being”,PANS,Vol.107,No.38,2006.
Kelley J.and M.D.R.Evans,“The Legitimation of Inequality:Occupational Earnings in Nine Nation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99,No.1,1993.
Kenny,C.,“Does Development Make You happy?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Economic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Vol.73,No.2,2005.
Kluegel,J.R.,David S.M.,and Wegener,B.,“The Legitimation of Capitalism in the Postcommunist Transition:Public Opinion about Market Justice,1991-1996”,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15,1999.
Knight J.,and Gunatilaka,R.,“Does Economic Growth Raise Happiness in China?”,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Vol.39,No.1,2011.
Knight,J.,“Economic Growth and The Human Lot”,PNAS,Vol.109,No.25,2012.
Knight,J.et al.,“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its Determinants in Rural China”,China Economic Review,Vol.20,Iss.4,2008.
Kolm,S.C.,Macrojustice: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Fairnes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Kuznets,S.,“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45,1995.
Lane,R.E.,“Market Justice,Political Justice”,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80,1986.
Leibenstein H.,“Notes on Welfare Economics and the Theory of Democracy”,The Economic Journal,Vol.72,No.286,1962.
Lin,J.Y.,“Collectivization and China's Agricultural Crisis in 1959-1961”,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8,1990.
Luhmann,N.,Social Systems,Translated by Jr.Bednarz and Dirk Baecker,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Ma,Josephine,“Wealth Gap Fueling Instability,Studies Warn”,South China Morning Post,22 December,2005.
Mamadouh,V.,“Grid-group Cultural Theory:An Introduction”,GeoJournal,Vol.47,1999.
March,J.and Olsen,J.,Rediscovering Institutions,New York:Free Press,1989.
Markovsky,B.,“Toward a Multilevel Distributive Justice Theory”,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50,1986.
Marshall B.C.,Anomie and Deviant Behavior,Glencoe:Free Press,1964.
Marshall Sahlins,Stone Age Economics,Chicago:Aldine · Atherton,Inc,1972.
Melvin J.L.,and Lerner,S.C.,The Justice Motive in Social Behavior,New York:Plenum Press,1981.
Merton,R.K.,“The Unanticipated Consequences of Purposive Social Action”,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1,1936.
Mincer,J.,Schooling,Experience and Earning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4.
Nee,V.,“A Theory of Market Transition:From Redistribution to Markets in State Socialism”,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54,1989.
Norton,M.I.,and Ariely,D.,“Building a Better America—One Wealth Quintile at a Time”,Perspective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Vol.6,Iss.1,2011.
Oishi S.and Kesebir,S.,“Income Inequality Explains Why Economic Growth Does Not Always Translate to an Increase in Happiness”,Psychological Science,Vol.25,Iss.10,2015.
Persson,T.& Tabellini,G.,“Is Inequality Harmful for Growth?Theory and Evidenc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4,No.3599,1994.
Philip,B.et al.,“Microjustice and Macrojustice”,In The Justice Motive in Social Behavior,edited by Melvin J.Lerner and Sally C.Lerner.Springer,Boston,MA,1981.
Piketty,T.,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Translated by Arthur Goldhammer,Cambridg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4.
Piketty,Thomas et al.,“Capital Accumulation,Private Property and Rising Inequality in China,1978-2015”,NBER Working Paper23368.https://www.nber.org/papers/w23368,2017.
Praag,B.,and Kapteyn,A.,“Further Evidence on the Individual Welfare Function of Incom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 the Netherlands”,European Economic Review,Vol.4,No.1,1973.
Qinglian He,“A Volcanic Stability”,Journal of Democracy,Vol.14,No.1,2003.
Raykov,T.,“Analytic Estimation of Standard Error and Confidence Interval for Scale Reliability”,Mulitivariate Behavioral Research,Vol.37,2002.
Robinson R.V.and Wendell Bell,“Equality,Success,and Social Justice in Eng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43,1978.
Roth,B.et al.,“Income Inequality,Life Satisfaction,and Economic Worries”,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Vol.8,No.2,2017.
Runciman,W.G.,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Social Justice,London:Routledge,1966.
Rözer,J.and Kraaykamp,G.,“Income Inequal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A Cross-National Study on the Conditional Effects of Individual 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Socal Indicator Research,Vol.113,No.3,2013.
Sahlins,M.,Stone Age Economics,Chicago:Aldine · Atherton,Inc,1972.
Schelling T.C.,Social Mechanisms and Social Dynamics,in Social Mechanisms,edited by Peter Hedström and Richard Swedberg,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Schnell D.J.,Magee E.,Scheridan J.R.,“A Regression Method for Analysing Ordinal Data from Intervention Trials”,Statisics in Medicine,Vol.4,No.11,1995.
Schröder,Martin,“Is Income Inequality Related to Tolerance for Inequality”,Social Justice Research,2017.
Schwartz,S.H.,“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Critique And Proposed Refinement”,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Vol.21,1990.
Scott,J.,The Moral Economy of the Peasant,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6.
Sen,A.,Development as Freedom,New York:Alfred A.Knope,Inc,1999.
Shambaugh,D.,edited,Is China Unstable?,Armonk.NY:M.E.Sharpe,2000.
Silver,D.et al.,“Scenes:Social Context in an Age of Contingency”,Social Forces,Vol.88,Iss.5,2010.
Stark,D.,“Path Dependence and Privatization Strategies in East Central Europe”,East European Politics and Societies,Vol.6,1992.
Stevenson,B.,and Wolfers,J.,“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Income:Is There Any Evidence of Satiation?”,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103,No.3,2013.
Stiglitz,J.E.,The Price of Inequality:How Today's Divided Society Endangers Our Future,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Inc,2012.
Stolte,J.F.,“The Formation of Justice Norm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52,1987.
Stouffer et al.,The American Soldier:Adjustment During Army Life,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49.
Szelenyi,I.and Kostello,E.,“The Market Transition Debate:Toward a Synthesi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101,1996.
Tella R.D.et al.,“Happiness Adaptation to Income and to Status in An Individual Panel”,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Vol.76,No.3,2010.
Tormos,R.et al.,“Does Contextual Change Affect Basic Human Values?A Dynamic Coparative Multilevel Analysis Across 32 European Countries”,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Vol.48,No.4,2017.
Triandis,et al.,“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on Self-IngroupRelationship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Vol.54,1988.
Udo,E.and Heinz,W.,“How do Europeans Evaluate Income Distributions?An Assessment Based on Happiness Surveys”,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Vol.55,Iss.3,2009.Veenhoven R.and Vergunst,F.,“The Easterlin Illusion:Economic Growth Does Go with Greater Happines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appiness and Development,Vol.1,No.1,2013.
Verwiebe R.and Bernd Wegener,“Social Inequality and the Perceived Income Justice Gap”,Social Justice Research,Vol.13,2000.
Vidal,J.,“Wealth Gap Creating a Socia1 Time Bomb”,The Guardian,October 23,2008.
Vonnegut,K.,Welcome to the Monkey House,Vintage,1994.
Wegener B.,and Liebig,S.,“Hierarchical and Social Closure Conceptions of Distributive Social Justice”,In Social Justice and Political Change,Public Opinion in Capitalist and Post-Communist States,edited by Kluegel,J.R.,Mason,D.S.,and Wegener,B.New York:Aldine de Gruyter,1995.
Whyte,M.King,“China's Post-Socialist Inequality”,Current History,September,2012.
Whyte,M.K.,Myth of the Social Volcano,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Witt,L.A.,Kacmar K.M.,and Andrews,M.C.,“The Interactive Effects of Procedural Justice and Exchange Ideology on Supervisor-rated Commitment”,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Vol.22,2001.
Wu Xiaogang,“Income Inequality and Distributive Justice: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ainland China and Hong Kong”,The China Quarterly,No.200,2009.
Xie,Y.,and Zhou,X.,“Income Inequality in Today's China”,PNAS,Vol.111,No.19,2014.
Zagorski,K.et al.,“Does National Income Inequality Affect Individuals' Quality of Life in Europe?Inequality,Happiness,Finances,and Health”,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Vol.117,No.3,2014.
Zhou,J.,and Xie,Y.,“Does Economic Development Affect Life Satisfaction?A Spatial-Temporal Contextual Analysis in China”,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Vol.17,Iss.2,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