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卷》,潘照东、曹征海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安虎森、高正伍:《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的内生机制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选项》,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年版。
敖丽红:《区域间创新联动发展机制与对策研究——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与长吉图区域为例》,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
奥古斯特·勒施:《经济空间秩序:经济财货与地理间的关系》,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白淑军、肖少英、王靖:《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现实困境与发展模式研究》,《城市》2013年第4期。
曹华:《西部大开发中西南区域内经济联动发展战略研究》,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
车冰清、朱传耿、杜艳、沈正平:《基于产业联动的区域经济合作潜力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年第4期。
陈安平:《我国区域经济的溢出效应研究》,《经济科学》2007年第2期。
陈朝隆、陈烈:《区域产业链的理论基础、形成因素与动力机制》,《热带地理》2007年第3期。
陈朝隆:《区域产业链构建研究——以珠江三角洲小榄镇、石龙镇、狮岭镇为铡》,博士学位论文,中山大学,2007年。
陈斐:《区域空间经济关联模式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陈建军:《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选择》,《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陈静锋、郭崇慧、魏伟:《“互联网+中医药”:重构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中国软科学》2016年第6期。
陈秀山、杨艳:《区域协调发展:回顾与展望》,《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成德宁:《我国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的比较与选择》,《经济学家》2012年第8期。
程宏伟、冯茜颖、张永海:《资本与知识驱动的产业链整合研究——以攀钢钒钛产业链为例》,《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3期。
程宏伟:《西部地区资源产业链优化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程莉、文传浩:《重庆市主导产业选择研究——基于投入产出法的波及效果分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邓正琪、李碧宏:《区域经济联动与整合研究——以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为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董晓菲、韩增林、王荣成:《东北地区沿海经济带与腹地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经济地理》2009年第1期。
杜传忠:《产业组织演进中的企业合作——兼论新经济条件下的产业组织合作范式》,《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6期。
樊福卓:《中国区域分工的度量》,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高伟、聂锐、张燚、张磊:《区际产业联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中国软科学》2011年第5期。
高伟:《区际产业联动的网络演化机理及联动效应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版。
龚勤林:《区域产业链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5年。
谷国锋、张秀英:《区域经济系统耗散结构的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37期。
郭超、马小利:《论区域产业链节点的联系及其经济效应》,《天中学刊》2007年第22卷第5期。
郭利平:《产业群落的空间演化模式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
郭明杉、张陆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分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郭茜琪:《制度视角:从产业同构走向产业分工——长三角区域产业资源整合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郭岩峰、王晓利:《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思考》,《特区经济》2011年第11期。
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课题组:《长江三角洲地区协调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及工作重点》,《宏观经济管理》2007年第6期。
洪银兴等:《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胡晓鹏:《模块化整合标准化:产业模块化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9期。
黄林:《产业集群核心价值的研究》,《企业经济》2011年第1期。
蒋国俊、蒋明新:《产业链理论及其稳定机制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0期。
巨拴科:《基于能力结构关系模型的欠发达与发达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以安康市—西安市经济合作为例》,《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5期。
孔令丞、郁义鸿:《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制造”:一个基于价值链增值视角的研究》,《科技导报》2005年第1期。
李国平、卢明华:《北京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区域分工研究》,《地理研究》2002年第2期。
李国平、王立明、杨开忠:《深圳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联系的测度及分析》,《经济地理》2001年第1期。
李怀政:《全球生产网络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产业链提升战略》,《管理现代化》2005年第1期。
李靖:《新型产业分工:重塑区域发展格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李开宇、李九全、曹小曙:《从“泛珠三角”经济合作的基础与特点看西北区域经济合作调整》,《经济地理》2005年第3期。
李娜:《产业空间分工研究——以江苏沿江地区为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
林兰、叶森、曾刚:《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联动发展研究》,《经济地理》2010年第1期。
林毅夫:《经济发展战略与公平和效率》,《宏观经济研究》2005年第10期。
刘贵富:《产业链基本理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6年。
刘慧波:《产业链纵向整合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9年。
刘宁宁、沈正平、简晓彬:《区域产业联动的主要机制研究》,《商业时代》2008年第31期。
刘颖琦、邓元慧、郭名:《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产业联动模式研究》,《科学决策》2009年第2期。
刘志彪、张少军:《地区差距及其纠偏: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的视角》,《学术月刊》2008年第5期。
吕涛、聂锐:《产业联动的内涵理论依据及表现形式》,《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5期。
吕涛、聂锐、刘玥:《西部能源开发利用中的产业联动战略研究》,《资源科学》2010年第32期。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蒙永胜、陆婷:《面向中亚的新疆外向型产业集群选择及培育》,《新疆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聂锐、吕涛、张炎志、刘玥:《产业联动:西部能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战略选择》,《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年第1期。
彭连清:《我国区域间产业关联的实证分析》,《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第4期。
钱力、曹巍:《长江经济带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蚌埠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全诗凡:《基于区域产业链视角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14年。
全诗凡、江曼琦:《京津冀区域产业链复杂度及其演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全诗凡:《区域产业链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关系研究》,《中国物价》2016年第4期。
芮明杰、刘明宇:《产业链整合理论述评》,《产业经济研究》2006年第5期。
芮明杰、刘明宇、任江波:《论产业链整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芮明杰:《中国产业发展的挑战与思路》,《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赛勒斯弗·赖德海姆:《万亿美元的企业:企业联盟的革命将如何转变全球工商业》,顾建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沈正平、简晓彬、施同兵:《产业地域联动的测度方法及其应用探讨》,《经济地理》2007年第6期。
沈正平、刘海军、蒋涛:《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探究》,《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2期。
陶希东:《跨界区域协调:内容、机制与政策研究——以三大跨省都市圈为例》,《上海经济研究》2010年第1期。
汪阳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协调合作机制回顾与展望》,《宏观经济管理》2009年第2期。
王德利、方创琳:《中国跨区域产业分工与联动特征》,《地理研究》2010年第8期。
王缉慈、童昕、朱华晟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王霞、孙中和:《美国区域协调发展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国际贸易》2009年第7期。
韦海鸣:《基于经济整合理论的广西对东盟开放战略分析》,《东南亚纵横》2009年第4期。
吴金明、邵昶:《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4+4+4”模型》,《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4期。
吴勤堂:《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耦合机理分析明》,《管理世界》2004年第2期。
肖金成:《京津冀区域合作论——天津滨海新区与京津冀产业联系及合作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谢立新:《区域产业竞争力论——以泉州、温州、苏州三个地级市为例》,博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谢燮、杨开忠、刘安国:《新经济地理学与复杂科学的区位选择模型》,《经济地理》2005年第25期。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杨灿:《产业关联测度方法及其应用问题探析》,《统计研究》2005年第9期。
杨锐:《产业链竞争力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2年。
叶森:《区域产业联动的理论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尹钢:《制造业供应链集成模型研究综述》,《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21期。
张红兵、贾来喜、李潞:《SPSS宝典》,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张雷:《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模式研究——对中国汽车产业链的实证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7年。
张胜军、路征、邓翔:《西部省区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效应分析》,《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钟昌标:《我国区域产业整合与分工的政策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第6期。
朱华晟:《地方产业集群战略中的政府功能——以浙江嵊州领带产业集群为例》,《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第10期。
卓凯、殷存毅:《区域合作的制度基础:跨界治理理论与欧盟经验》,《财经研究》2007年第1期。
Altenburg T.,“Governance Patterns in Value Chains and their Developmental Impact”,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Research,2006,18,4.
Brookfield H.,Interdependent Development,London:Methuen,1975.
Chen F.,Drezner Z.,Ryan J.,Simchi.Levi D.,“Quantifying the bull-whip effect in a simple supply chain:the impact of forecasting,lead times and information”,Management Science,2000,46.
Coe N.M.,Dicken P.,Hess M.,“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Realizing the Potential”,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8,8,3.
Coe N.M.,Hess M.,Yeung H.W.C.,Dicken P.,Henderson J,“Globalizing Regional Development:A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Perspective”,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New Series,2004,29,4.
Dicken,Peter and Malmberg,Anders,“Firms in territories:a relational perspective”,Economic Geography,2001,77,4.
Dicken,Peter,“Tangled Webs:Transnational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SPACES,2005,4.
Dicken,Peter,“The Multiplant Business Enterprise and Geographical Space:Some Issues in the Study of External Control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Regional Studies,1976,10.
Fujita M.,Thisse J.,Economics of Agglomeration:Cities,Industrial Location,and Regional Growth,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Gereffi,Gary,John Humphrey,and Sturgeon,Timothy,“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05,12,1.
Giuliani,Elisa et al.,“Upgrading in Global Value Chains:Lessons from Latin American Clusters”,World Development,2005,33,4.
Hansen,Gard H.,“The Far Sid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Local Initiatives in the Global Workshop”,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8,8,1.
Henderson J.,Dicken P.,Hess M.,“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the analysi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02,9,3.
Hess M.,Yeung H.W.C.,“Whither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in Economic Geography Past,Present and Future”,Environment and Planning,2006A,38,7.
Hokey Min,Gengui Zhou,“Supply chain modeling:past present and future”,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2002,43(1-2).
Humphrey and Schmitz,“How Does Inser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ffect Upgrading in Industrial Clusters”,Regional Studies,2002,9.
Krugman P.,Venables A.J.,“Integration,specialization,and adjustment”,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6,40(3-5).
Levy D.L.,“Political Contestation in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7,32.
Massey,Doreen,“In What Sense A Regional Problem”,Regional Studies,1979,13.
Massey,Doreen,Spatial Divisions of Labour:Social Structures and the Geography of Production,London:Macmillan,1984.
Porter,Michael E,“Location,Competition,and Economic Development:Local lusters in A Global Economy”,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0,14,1.
Scott,Allen J.and Storper,Michael,“Regions,Globalization,Development”,Regional Studies,2003,37,6/7.
Scott,Allen J.,“The Changing Global Geography of Low-Technology,Labor-Intensive Industry:Clothing,Footwear,and Furniture”,World Development,2006,34,9.
Yeung,Henry Wai-chung,“Situating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competitive dynamics of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an East Asian perspective”,Regional Studies,200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