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著作类
[苏]阿·布洛夫:《美学:问题和争论》,凌继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美]阿尔弗雷德·诺尔司·怀特海:《思维方式·译者序言》,黄龙保等译,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美]阿里夫·德里克:《中国革命中的无政府主义》,孙宜学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法]埃德加·莫兰:《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陈一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艾克恩编:《延安文艺运动纪盛》,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英]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安徽大学苏联文学研究组编译:《列宁与高尔基通信集》,外国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美]保罗·皮科威兹:《书生政治家——瞿秋白曲折一生》,谭一青、季国平译,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年版。
[苏]鲍·索·梅拉赫:《列宁和俄国文学问题》,臧仲伦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北京大学等单位主编:《文学运动史料选》第1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北京师范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上),春风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蔡仪主编:《文学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蔡仪:《蔡仪文集》第1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
蔡仪:《美学论著初编》(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日]藏原惟人:《作为生活组织的艺术和无产阶级》,《新写实主义论文集》,之本译,上海现代书局1930年版。
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编》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陈红民、方勇编:《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胡汉民卷〉导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陈吉猛:《文学的“什么”与“如何”》,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陈建华:《二十世纪中俄关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陈奇佳:《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当代诠释》,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陈唯实:《通俗辩证法讲话》,上海新东方出版社1936年版。
成仿吾:《写什么》,《延安文艺丛书·文艺理论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程正民、程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建构——文学理论教材与教学的历史沿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戴维·思罗斯比:《经济学与文化》,王志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美]丹尼斯·德沃金:《文化马克思主义在战后英国——历史学、新左派和文化研究的起源》,李凤丹译,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邓光东:《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总序》,载刘勇等《马克思主义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董学文、金永兵等:《中国当代文学理论》(1978—200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杜卫:《走出审美城:新时期文学审美论的批判性解读》,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房宁、王炳权:《民族主义思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美]费正清、费维凯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美]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陈仲丹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刘尊棋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冯雪峰:《冯雪峰文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冯雪峰:《冯雪峰选集》(论文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英]弗朗西斯·马尔赫恩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刘象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盖伊彼:《历史学家的三堂小说课》,刘森尧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顾兆贵:《艺术经济学原理》,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郭国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大众化之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郭沫若:《革命与文学》,《创造月刊》第1卷第3期,1926年5月。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韩毓海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文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何干之:《近代中国启蒙运动史》,生活书店1938年版。
何国瑞主编:《艺术生产原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何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程》(下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德]赫尔曼·黑勒:《国家学的危机——社会主义与民族》,刘刚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胡涤非:《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政治变迁》,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9年版。
胡风:《胡风评论集》(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胡风:《胡风评论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胡风:《胡风评论集》(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胡风:《胡风全集》第6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胡皓等:《试论人道主义》,《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黄曼君主编:《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1895—1990),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霍松林:《文艺学概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季水河:《多维视野中的文学与美学》,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
季水河:《回顾与前瞻: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及其未来走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季水河:《美学理论纲要》(修订版),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蒋孔阳:《蒋孔阳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蒋孔阳:《美和美的创造》,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自序》,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克拉拉·蔡特金:《列宁印象记》,冯清槐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
匡新年:《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二部(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3卷,杨自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版。
[美]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7卷,杨自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李惠斌、薛晓源主编:《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李霁野:《回忆鲁迅先生》,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版。
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尹慧珉译,岳麓书社1999年版。
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李思孝:《马克思恩格斯美学思想浅说》,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李心峰主编:《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主题史》,辽海出版社2005年版。
李泽厚:《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年版。
李志宏主编:《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李中一:《马克思恩格斯文艺学体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列宁:《列宁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林伟民:《中国左翼文学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刘崇义等:《文艺科学的一次辉煌的日出》,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刘少奇:《刘少奇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刘勇、杨志、李春雨等:《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柳浞:《论中国化》,《柳浞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 1992年版。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鲁迅:《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陆贵山、周忠厚主编:《马克思主义文学概论》,花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陆梅林、盛同主编:《新时期文艺论争辑要——文艺学美学教学研究参考资料》(上、下),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
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文学理论争鸣辑要》(上、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陆梅林选编:《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
马驰:《艰难的革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德]马克思·霍克海默、[德]特奥多·威·阿多尔罗:《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断),洪佩郁等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列文论百题编辑委员会主编:《马列文论百题》,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斯洛伐克]玛利安·高利克:《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史》,陈圣生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美]迈克尔·哈特、[意]安东尼奥·奈格里:《帝国》,杨建国、范一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茅盾:《创作的前途》,《文学研究会资料》(上),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新华书店1950年版。
[苏]娜·康·克鲁普斯卡娅:《回忆列宁》,哲夫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潘天强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钱杏邨:《关于中国文艺的断片》,《文学与社会倾向》,上海泰东图书局1930年版。
钱中文、刘方喜、吴子林:《自律与他律——中国现当代文学论争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钱中文:《钱中文文集(第2卷)·文学发展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钱中文:《文学原理——发展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美]塞利格·哈里逊:《扩大中的鸿沟——亚洲民族主义和美国政策》,徐孝骞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张岱云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邵荃麟:《邵荃麟评论选集》(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石凤珍:《文艺“民族形式”论争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
[美]石约翰:《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王国良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斯大林:《斯大林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美]斯科克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刘北成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
十四院校《文学理论基础》编写组:《文学理论基础》(修订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宋建林、陈飞龙主编:《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发展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
谭好哲:《文艺与意识形态》,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唐宝林主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100年》(修订版),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唐正序、冯宪光、李益荪:《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英]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田子渝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史》(1918—1922),学习出版社2012年版。
童庆炳等:《马克思与现代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童庆炳等:《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价值观的演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童庆炳主编:《20世纪中国马克思文艺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童庆炳:《文学概论》(上),红旗出版社1984年版。
童庆炳:《文学审美论的自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挪]托马斯·许兰德·埃里克森:《小地方,大论题——社会文化人类学导论》,董薇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波]瓦迪斯瓦夫·塔塔尔凯维奇:《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刘文潭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汪行福:《新启蒙辩证法——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理论》,载叶汝贤等主编《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王宏印:《文学翻译批评论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王杰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王先霈、王又平主编:《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王晓璐:《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版。
王玉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理论嬗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合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版。
徐迺翔编:《文学的“民族形式”讨论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
徐迅:《民族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许道明:《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叶汝贤等主编:《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以群主编:《文学的基本原理》(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64年第2版。
俞可平等主编:《全球化与全球化问题》,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俞吾金主编:《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 2007》,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
俞吾金主编:《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 2008》,人民出版社 2008年版。
喻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对马克思哲学的基础理论与当代意义的反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静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现代化》,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张申府:《什么是新启蒙运动》,生活书店1939年版。
赵剑英、孙正聿主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郑异凡编译:《苏联“无产阶级文化派”论争资料》,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年6月至1920年11月),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修订本1893—1949 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周海波:《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周扬:《周扬文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周忠厚等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庄锡华:《中国现代文论家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二 论文类
艾思奇:《新启蒙运动和中国的自觉运动》,《文化食粮》创刊号,1937年3月。
蔡厚示:《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学之特殊性》,《文学评论》1980年第4期。
蔡仪:《试论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和“人化自然说”——〈经济学哲学手稿〉再探》(下篇),《文艺研究》1982年第4期。
蔡仪:《文学艺术中的典型人物问题》,《文学评论》1962年第6期。
[日]藏原惟人:《到新写实主义之路》,林伯修译,《太阳月刊》1928年停刊号。
曹林红:《民族、阶级与“形式”的政治——论抗战时期“文艺的民族形式”讨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3期。
陈独秀:《答张永言》,《青年杂志》1916年第1卷第6号。
陈方竞:《马克思主义影响与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批评的理论自觉》,《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陈吉猛:《文学与审美意识形态——兼与童庆炳先生商榷》,《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陈理宣:《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讨论综述》,《文艺研究》1992年第2期。
陈鸣树等:《时代精神与文学典型》,《收获》1964年第5期。
陈涌:《文艺学方法问题》,《红旗》1986年第6期。
程代熙:《一本值得一读的美学论著——董学文〈马克思与美学问题〉述评》,《贵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池永文:《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三个阶段》,《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单小曦:《“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质疑——与童庆炳先生商榷》,《文艺争鸣》2003年第1期。
狄其骢:《关于典型问题的讨论综述》,《文史哲》1963年第4期。
董学文、王金山:《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对“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之反思》,《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董学文、陈诚:《近三十年文艺意识形态论争与反思》,《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董学文:《“审美意识形态”能成立吗?》,《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第10期。
董学文:《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当代形态论纲》,《文艺研究》1988年第2期。
董学文:《文学本质界说考论——以“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为中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董学文:《文艺学:站在世纪之交的高度》,《文学评论》1995年第3期。
独清(王独清):《新的开场》,《创造月刊》1928年第2卷第1期。
杜荃(郭沫若):《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批评鲁迅的〈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创造月刊》第2卷第1期,1928年8月10日。
段吉方:《本土话语的紧张与回到原典的挑战——关于“审美意识形态”的论争》,《文艺争鸣》2009年第9期。
丰子义:《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当代解读》,《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冯乃超:《文艺理论讲座(第二回)》,《拓荒者》第1卷第2 号,1930年2月。
冯乃超:《艺术与社会生活》,《文化批判》创刊号,1928年1月15日。
傅学敏:《“民族形式”论争的名与实》,《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1期。
高尔太:《人道主义与艺术形式》,《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3期。
何西来:《人的重新发现——论新时期文学潮流》,《红岩》1980年第3期。
何西来:《我崇尚为人生的艺术——〈探寻者的心踪〉自序》,《批评家》1986年第6期。
胡俊飞、吴亚南:《“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学术研讨会综述》,《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年第2期。
胡适:《易卜生主义》,《新青年》1918年第4卷第6号。
黄力之:《列宁论民族文化问题的悖论辨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9期。
黄枬森:《关于人的理论的若干问题的探讨》,《人民日报》1983年4月6日。
黄念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历史进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黄擎:《文艺意识形态本性论研究检视》,《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黄万盛、尹继佐:《试论革命人道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1期。
黄药眠:《读了〈文艺工作底发展及其努力方向〉》,《云南日报》1944年7月29日。
记者:《一年来的感想与明年的计划》,《小说月报》1921年第12卷第12号。
季水河:《文学的异化与异化的文学——批判现实主义与现代派文学异化之比较》,《文艺理论与批评》1989年第4期。
季水河:《论马克思、恩格斯文学批评的多维向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季水河:《毛泽东与胡风文艺思想比较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季水河:《毛泽东与列宁文艺思想比较研究》,《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
季水河:《浅谈异化劳动与美的创造》,《学术月刊》1983年第3期。
姜东赋:《略说“社会意识形态不在上层建筑之外”及其他——朱光潜著〈西方美学史〉(第二版)“序论”读后》,《天津师院学报》1980年第1期。
蒋光慈:《关于革命文学》,《太阳月刊》第2期,1928年2月。
焦凤贵:《谈谈上层建筑的形成问题》,《哲学动态》1981年第12期。
金良守:《论“民族形式”论争的发端问题》,《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克兴:《小资产阶级文艺理论之谬误——评茅盾君底〈从牯岭到东京〉》,《创造月刊》第2卷第5期,1929年9月10日。
赖大仁:《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李本先、苏宗强:《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几个问题——与朱光潜同志商榷》,《华中师院学报》1979年第4期。
李初梨:《请看我们中国的Don Quixote的乱舞——答鲁迅“醉眼”中的朦胧》,《文化批判》第4号,1928年4月15日。
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文化批判》第2 号,1928年2月15日。
李初梨:《普罗列塔利亚文艺批评底标准》,《我们月刊》第2 期,1928年6月20日。
李思孝:《文艺和意识形态——兼评几种观点》,《文学评论》1991年第5期。
李之常:《自然主义的中国文学论》,《文学旬刊》1922年第46期。
李志宏:《当前文艺意识形态学说主要论争焦点概略述评》,《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李志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与文艺的意识形态性》,《文艺争鸣》(理论综合版)2008年第3期。
李志宏:《意识形态不等同于观念上层建筑——“审美意识形态论”哲学根基分析》,《学术月刊》2006年第5期。
李志宏:《怎样科学地坚持文艺的意识形态性——兼析“形似审美意识形态论表述”》,《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4期。
梁实秋:《文学的纪律》,《新月》第1卷第1期,1928年3月。
梁实秋:《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新月》第2卷第6、7 期合刊,1929年9月。
梁实秋:《文学与革命》,《新月》第1卷第4期,1928年6月。
林伯修:《1929年急待解决的几个关于文艺的问题》,《海风周报》1929年第12期。
林建公、咎瑞礼:《评“社会主义异化论”》,《红旗》1983年第22期。
刘锋杰:《“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观点之质疑》,《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刘宁:《苏联美学界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讨论情况》,《文学评论》1982年第2期。
刘让言:《论文学艺术的社会本质》,《兰州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
刘再复:《两极心理对位效应和文学的人性深度》,《文艺理论研究》1985年第2期。
刘再复:《论文艺批评的美学标准》,《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6期。
卢婉清:《不能把意识形态排除在上层建筑之外——兼与朱光潜先生商榷》,《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1期。
鲁枢元:《文学,美的领域》,《上海文学》1981年第6期。
陆梅林:《观念形态的艺术——艺术意识形态论之二》,《文艺研究》1990年第5期。
陆梅林:《何谓意识形态——艺术意识形态论之一》,《文艺研究》1990年第2期。
栾昌大:《关于文艺本质探讨的几个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6年第3期。
栾昌大:《文艺意识形态本性说辨析》,《文艺争鸣》1988年第1期。
罗维斯:《民国视野下文艺民族形式论争的区域特征》,《新文学评论》2013年第1期。
洛扬(冯雪峰):《论文学的大众化》,《文学》半月刊第1卷第1 期,1932年4月25日。
吕德申:《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点理解——与朱光潜先生商榷》,《北京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
麦克昂(郭沫若):《桌子的跳舞》,《创造月刊》第1卷第11期,1928年5月1日。
毛星:《关于文学的阶级性》,《文艺评论》1979年第2期。
毛星:《意识形态》,《文学评论》1986年第5期。
茅盾:《大众文化与利用旧形式》,《文艺阵地》第1卷第4期,1938年6月1日。
茅盾:《小说新潮栏宣言》,《小说月报》1920年第11卷第1号。
梅林:《文艺和政治是上层建筑内的关系》,《文学评论》1980年第1期。
敏泽:《坚持思想和文学领域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光明日报》1983年11月17日。
敏泽:《论〈论文学的主体性〉——与刘再复同志商榷》,《文艺报》1986年6月12日。
牟豪戎:《不能否定文艺的意识形态理论——对〈文艺意识形态本性说辨析〉的质疑》,《文艺理论与批评》1989年第5期。
庞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启蒙运动夭折的原因分析》,《光明日报》2009年3月3日第10版。
彭会资:《文艺不能称为上层建筑吗?——与朱光潜教授商榷》,《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2期。
齐夫:《贾平凹是苏东坡第二》,《作品与争鸣》2008年第3期。
钱杏邨:《茅盾与现实》,《新流月报》1929年第4期。
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太阳月刊》3月号,1928年。
钱中文:《对文学不是意识形态的“考论”的考论》,《文艺研究》2007年第2期。
钱中文:《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逻辑起点及其历史生成》,《文学评论》2007年第1期。
钱中文:《最具体的和最主观的是最丰富的——审美反映的创造性本质》,《文艺理论研究》1986年第4期。
乔世华:《作家要有自知之明》,《作品与争鸣》2008年第10期。
汝信:《人道主义就是修正主义吗?——对人道主义的再认识》,《人民日报》1980年8月15日。
勺水:《论新写实主义》,《乐群月刊》1929年第1卷第3期。
邵建:《文艺的准意识形态性》,《文艺研究》1991年第2期。
沈雁冰:《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小说月报》1922年第13卷第7期。
沈泽民:《文学与革命的文学》,《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4年11月6日。
石厚生(成仿吾):《革命文学的展望》,《我们月刊》1928年第1期。
孙绍振:《论实践主体性、精神主体性和审美主体性》,《文学评论》1987年第1期。
童庆炳:《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再认识》,《文艺研究》2000年第2期。
童庆炳:《审美意识形态论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学术研究》2000年第1期。
童庆炳:《新时期文学审美特征论及其意义》,《文学评论》2006年第1期。
万娜:《第二届“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年第3期。
王锐生:《论上层建筑不是社会存在》,《哲学研究》1981年第2期。
王锐生:《上层建筑属于社会存在吗?——与朱光潜先生商榷》,《哲学研究》1979年第11期。
王润生:《人的自然本性、社会性和阶级性》,《辽宁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
王若水:《谈谈异化问题》,《新闻战线》1980年第6期。
王元化:《人性札记》,《上海文学》1980年第3期。
王元骧:《艺术的认识性与审美性》,《文艺理论研究》1990年第3期。
王岳、姜葆夫:《恩格斯在致布洛赫的信中没有把意识形态列为上层建筑的一种因素吗——与朱光潜先生商榷》,《齐鲁学刊》1981年第1期。
韦呐:《略述关于典型人物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1963年第4期。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研究室:《关于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一文的讨论》,《文学评论》1986年第3期。
吴元迈:《文艺与意识形态》,《外国文学评论》1990年第2期。
吴元迈:《也谈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与朱光潜先生商榷》,《哲学研究》1979年第9期。
肖君和:《要用马克思的“生产论”指导文艺》,《文艺争鸣》1986年第4期。
中夏(邓中夏):《贡献于新诗人之前》,《中国青年》1923年第10期。
周忠厚:《关于审美意识形态的几点思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周忠厚:《文艺不是审美意识形态》,《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朱光潜:《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的问题》,《文艺研究》1979年第3期。
朱光潜:《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质疑》,《华中师院学报》1979年第1期。
朱晶、傅树声:《论人性与文学艺术的解放》,《吉林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
朱立元:《选择·激活·对接——以人学问题为例》,《学术月刊》2008年第1期。
庄国雄:《上层建筑就是意识形态系列——与朱光潜先生商榷》,《哲学动态》1979年第11期。